国防史有感

2024-05-23

国防史有感(共12篇)

篇1:国防史有感

浅谈中国国防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古以来,山脉,海洋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而中国,作为一个多山临海的国家更是如此。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是 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长城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个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西汉文景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扰,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二是输粟实边。依百姓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至内地郡,县收藏。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的巩固了边防。三是徙民治边。在边境要害之处,组织徙民建立城邑。每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有效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时,为抵御金军南侵,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海军司令部——沿海制置司。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塞,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除了增强边防海防建设,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称霸之力“的政治主张。强调富国强兵。而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进一步阐明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根本是发展生产的思想。

此后,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富国强兵思想,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

直至19世纪以来,中国走进了近代史。

从中国近代史中不难看出,中国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的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中国的“国防不牢,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对中国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先后有英、美、法、俄、普、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秘鲁、巴西、葡萄牙、日本、墨西哥、瑞士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损害我国的主权,整个中华民族美丽而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而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最终使中国真正的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切,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忽视国防安全是分不开的。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只注重对内的统治忽视列强对我国国防的破坏,从客观上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正确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明确了当前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保障国防安全。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抗争下,我们打退了敌人,保护了我国国防安全。中国当代国防史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说起,我国国防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到一九五三年。国家处在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治愈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我们解放了全国大陆和大部分沿海岛屿,肃清了国内各种非正规,不合法的军事力量的残余。加强了边防和海防,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健全了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确立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涉及军队容量,国防开支,国防工业工程,军事院校等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功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三阶段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们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保住了军队的稳定,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氢弹实验和人造卫星的发射。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随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的观点的产生,我国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性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人民解放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按照一定原则,对军队建设进行调整,增强军队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把推进我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实现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信息力整体提高。

我国4000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因而不发,强掳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鳞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经济是政治,军事的基础。强大的军事实力需要靠雄厚的经济来支撑。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强兵,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由此看来,各朝各代的衰落,死亡,遭受外敌的入侵而不能自保,几乎毫无例外是这个王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结果动摇了国防的根基。例如清朝末期正因如此,不发展经济。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时,清统治者正忙于享受,防止国民与外国交流,闭关锁国,不发展经济,自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手里仍拿着冷兵器。当外来侵略时,却拿着冷兵器对抗外来的热兵器。由此可见,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这是国防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又一深刻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锐意进取的诸侯国就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变法图强,把尊贤厚士,举贤任能,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作为强国的根本大计。相反,秦朝实行暴政激起农民起义,终至推翻秦始皇梦想千秋万代,子孙相继的基业;明代晚期由于皇帝昏庸,宦官擅权,结党营私,始被起义军所败,后又为清军所亡。特别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朽,国防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使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中国人民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总之,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政治的昌明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造成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这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

篇2:国防史有感

读史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儿童共笑狂。

射贼曾飞白羽箭,闭门空枕绿沉枪。

隆中高卧人千载,易水悲歌泪数行。

篇3:习练史式八卦掌有感

我们通过练习八卦掌, 就更充分体会和了解到以绕圆走圈为基本运动形式, 对动作调息与人体有美好的感受。练习时, 步绕圆圈行走, 躯干、头颈和两臂皆向绕转圆心拧转, 要求里手 (靠近圆心侧手) 与外脚跟 (远离圆心侧脚) 与圆心在一个垂直面内, 使整个身体形成一种拧绳状。由于瞳圈是左右交替进行, 身体也就忽而左拧, 忽而右拧。在行走转身时, 两脚通过摆步和扣步来变化方向, 从而使两腿不断地旋外和旋内。换式放招时, 两臂在“滚钻争裹”四种劲力的交互支配下, 形成了一边转旋伸缩, 一边弧形缠绕的动作。八卦掌动作结构中的这些特点, 使肢体各部不仅得到了伸屈性的锻炼, 还获得了旋内旋外的运转。这类运动有利于提高和保持各关节的运动幅度。各关节多方向大幅度的运转, 又能使骨表面和关节周围相应肌群抵止点反复受到牵拉, 物质代谢加强, 成骨细胞活跃, 骨的血液供应改善, 促进骨结构良好的适应性变化。转腰 (下肢固定不动, 躯干向左右扭转) , 既能提高和保持脊柱和髋关节等关节的活动幅度, 而且对老年性退行性变化, 诸如骨赘 (椎体前缘骨质增生) 、椎体骨质疏松、髋臼持重线和股骨头异常 (股骨头变形、骨质疏松、骨赘形成等) , 提高机能控制, 促进骨密质增厚、骨变粗, 从而加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抗扭转能力, 对促进并增大肢体围度, 加强肌肉力量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使全身各部位得到锻炼, 从而延缓其衰老的退行性变化。

练习八卦掌要求气沉丹田, 这是意识支配下的呼吸过程。把位于脐下小腹的丹田, 作为气息归蓄、始出的场所, 并使呼吸保持匀细深长, 这种腹式深呼吸法, 使呼吸深度加大, 横膈膜和胸廓运动幅度也随之加大, 从而锻炼和增强了呼吸机能。随着练习时人体骨骼肌的舒缩, 关节的活动, 以及有节律的腹式呼吸所促成的腹压不断变化, 能够加速静脉的回流。此外, 练习时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加, 能使小血管小周阻力降低, 这就加强了血液循环和心肌的营养, 改善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篇4:读《中国货币史》有感

《中国货币史》一书的目录甚为详细,算是我阅读过的著作中最为详细的一本。通过浏览目录,便可以很清楚、很详细地了解本书的行文逻辑,和主要讲述的内容。线索明晰,条理清楚。本书沿用史学著作的通俗办法,大体根据朝代来分阶段。每一章都介绍了当朝的货币制度,货币的购买力,货币理论和信用机制等。当然除先秦例外。作者从货币的产生、殷周时代的贝物、春秋时期的货币形态,一直讲述到了清朝。而且对于各个朝代的钱币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中国钱币的发展。

作者的整本书比较长,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更详细地阅读了明清时期的货币史。在此我就我看到的明代货币史谈几点感受。

彭先生的明代货币史,主要分为了四节,第一节谈了货币制度。作者在文中所谈的货币制度,可能是依据明史作为参考材料,和明史里头的叙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谈及货币购买力时,作者分时段、分币种地进行了分别论述,讲述的比较详细。而对于信用和信用机关的论述则相对简单。

首先谈谈对明朝货币政策的感受。明代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明中后期白银虽然在民间市场上和国家税收中广泛使用,但明政府没有铸造过银元反而加以发行控制。

彭先生在其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历代官吏所得是否和一般国民所得成一定比例”,我们不得而知。我觉得虽然具体的比例不能确切得出,但是其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

为了维持文人的体面生活,官员只能将其进一步向下转移到人民身上。这加剧了社会腐败,必然影响百姓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必然更加尖锐。

最后想谈谈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机制。前面我说到作者对于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机制这一节论述得相对简单。我想大概与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机制不是很发达有一定的关系。信用和信用机制的发展都是围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明朝虽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会票,但是多为一些兼营兑换业务的商店开出来的,信用度往往不是很高,经常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而真正专业性票号的出现至少要到清朝。最早的专业性票号为山西商人所开,在《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提到了,具体出现的时间众说纷纭,更为可靠的可能是陈其田的《山西票庄考略》。他认为票号在嘉庆时期到道光时期产生的,更确切地说是道光初年。据作者所推算,一家颜料点发展成为日升昌票号,这是最早的票号。《中国十大商帮》则认为在顺治年间便已产生。

也有人认为是在乾隆年间产生的。早在明代,商人兼营会票的现象就已经出现,由于受到承汇能力和通汇地区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埠际间的货币流通需要,山西票号由兼营推向专营。商品经济决定信用和银行的发展,由于晋邦经过明中叶以来的发展,到了清乾隆年间,可以说已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总之对于票号产生的时间說法很多。虽然不敢确定哪个更为真实,但至少所有说法都指向清朝,因此可以推论,明代时票号还没有出现,借贷业还不够发达。山西商人为山西票号的兴起提供了经营存放汇业务的经验。明万历年间,当铺行业发达。当铺行业为徽商所开,计江北河南共213家。

作者在文中提到《金瓶梅》中关于相关借条连还款日期都不具备,因此借贷业还不够完善。

其指出中国古代的存款业务不发达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乱的时候很多,而且几千年没有进步成一个法制国家,一个人的钱财在外面毫无保障。工商业不发达,由经营的途径发财的比较少,发财多是由于贪污贿赂而来,这种人对于他的财产,更需要保守秘密。

以上便是我在读《中国货币史》时联想到的一些问题。体系比较乱,主要是根据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所写,所以比较随意。

篇5:国防生毕业宣誓有感

2012年的春夏之交,我们这群即将毕业的科大08级国防生去到了上海与嘉兴,完成了我们的毕业宣誓之旅。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一行49位少年,向科学瞻观,向先烈致敬,带着热血跳动的心,蓄势待发,迎接毕业后的部队大舞台。

时间跨越两天整,D5677和谐号带着我们进入一段难忘的旅程。交大钱学森纪念馆,嘉兴南湖纪念馆,两天的感悟给这个骄阳的夏天带来一丝清醒与一次洗礼。“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响亮的入党誓词依然在脑海回响,少年们果敢坚定的心也随之激荡。

“In my country,I can do anything.If I want,I can grow apples.”这是之前观看的《钱学森》中,钱老当时毅然回国时对他的导师说的一句话。多年之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不禁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事业,这是多么纯粹的人生追求,为中华民族种下自己的一棵苹果树。对祖国的信仰,对民族的期望,是钱老为两弹为国家国防事业贡献一生的精神支撑。作为即将进入部队的军官,作为即将成为国防大舞台上的新生力量,我们的信仰是否能像钱老一样忠诚?我们的现实理想与追求又是否跟那些战斗在国防一线的前辈们一致?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恃才傲物,自己是否妄自尊大,自己是否在这人生的岔口不知所向,又一次迷茫。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为何要迷茫!前方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创建,祖国的未来正需要我们去保卫!有什么理由在这小小的路口停下自己的脚步!又有多少时间可供我们蹉跎!在那些革命前辈面前,再大的阻挠都不是障碍,再险的关口都能一马平川!在历尽磨难,前赴后继的征程过后,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在每一次严峻考验面前,中华民族正是靠着党的的号召领导与全民族的团结一心,一路生机。那么,我们的位置在哪里?在当下的历史时期,我们的贡献又在何处?天降大任与是人,你能扛得动不?

回望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又有多少人能像钱老一样扎根国防事业,坚定地种着自己的苹果树,更别说生出壮实的枝干,结出丰硕的果实。如今又想到了朱参下午的训话,安逸的年轻人对祖国的事业,对我们应该贡献的国防事业,是不会有丝毫的帮助的。总要有精英涌现,扛起民族的大旗!总要有建设者贡献智慧与力量,承担保卫国家的使命。

篇6:读武帝史有感

虽是汉武大帝,但是细心的观众发现竟然本剧用了五分之一的剧情讲述武帝前任景帝的大时代背景,这并不是剧情的胡乱编排,这其实是为武帝的产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讲述怎么样的一个环境中才会出现一个五百年不遇的明君,所以说这并不是无用之笔,应该说是很好的铺排照应.第一集

匈奴攻破边境,各藩王计划策反,汉景帝内忧外患。

梁王(老三)进京,汉景帝亲自接驾并为其赶车。太后为梁王和汉景帝设宴。女装面容全部似秦朝装束。宴会中小刘彻初登场。宴会中设有大傩驱鬼,传火炬。仪式结束后的宴会上,老太后提议设梁王为储君,气氛顿时紧张.汉景帝失口答应,老太后当真,气氛骤然,窦樱解围,景帝自罚酒,老太后失望.第二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皇上自说太后给了他一招.晁错给景帝上了一课,之后涉及到要选一位公主到匈奴去和亲.蹴鞠,田酚出场.田酚与韩大人你来我往.刘彻玩风筝差点从城墙上掉下来,幸好有田酚接住.田酚与王美人讲朝中大事,谈削藩,谈起朝中各诸侯.田酚让王美人多长心眼,一削藩刘彻就有了机会了.栗妃出场,与王美人估计是有点矛盾.汉景帝睡在了王美人那里,王美人建议汉景帝立太子.梁王老师给梁王分讲厉害,让他自己分析到底要不要帮皇帝的忙.晁错带人查抄了楚王的官邸.景帝与梁王狩猎,谈到削藩事宜,梁王赞同削藩,景帝与梁王套近乎.明起早朝,朝议削藩,这其中涉及到汉初当时的三个问题:流民问题、削藩问题、抗击匈奴问题(晁错说是贾谊的策略要削藩).削藩由晁错讲议,但众大臣反对声四起.汉景帝:尊君强国,整治不法.魏齐候起议,提出放内打外.但景帝决心削藩,削去大小藩郡.第三集

景帝去看他娘了,讨论削藩,无为而治,无为而不治.太后很生窦樱的气.吴王闻听削藩在从长计议,派密使联络各个诸侯王.朝中来了出王昭君出塞,出嫁的不是公主而是一个丫鬟.刘彻心中留下了印象.汉景帝霸上阅兵很是丧气.晁错建议景帝去周亚夫的部队去看看,周亚夫登场,细柳营开始军队演习,景帝对周亚夫很满意.各诸侯王为反对削藩开始歃血为盟.汉景帝对和亲公主动心了,有点惋惜,假公主出嫁.吴王刘濞的使臣去了匈奴,想联络匈奴打击汉景帝,被匈奴一顿臭骂,中行悦建议匈奴大单于从长远考虑,让大汉四分五裂.匈奴想让汉朝内讧,然后分而统治.第四集

下诏吴王时吴王不在,景帝诚惶诚恐,他要命周亚夫为太尉,另外,他要启用魏齐候窦樱.各路藩王商议与匈奴共击汉庭.晁错老父亲求晁错不要削藩,但晁错不答应,声称忠孝难以两全,后晁父跳河.吴王刘濞杀了削藩的传信使者,刘濞造反,此时胶西王招兵买马.吴王丞相建议修改反朝廷檄文为杀晁错,清君侧.景帝与太尉周亚夫商议破敌之策,周亚夫分析利害,建议助齐,让梁国拖住吴楚叛军,然后合力围攻吴楚叛军.景帝授予周亚夫虎符,让其调度全国各路兵马,并为其设宴,起征祭天.(前元三年)景帝之母为景帝力荐窦樱.各路反王正在考虑齐王,吴楚两路军队合力.太后请出了窦樱,魏齐候愿意镇守洛阳,但是其建议启用栾布、袁昂两个人。

第五集

吴楚就要合兵,准备进攻梁国。窦樱对袁昂攻心,二人准备剔除晁错。朝廷向城内富人借钱,准备用此钱去效力军队,田酚看准时机,敢于冒险,赌了一次,为军队捐出了一千斤黄金,田酚此时建议王美人关怀皇上,帮助皇上度过难关,为以后上位殿下伏笔。魏齐候窦樱启用了老将军栾布,栾布率一万兵驻守黄河岸口。袁昂为景帝献策,舍晁错,建议杀晁错以泄各路藩王的气,皇帝很生气。皇上很心烦,去了刘彻母亲王美人那里——绮兰殿,王美人给景帝好一顿开导,为其加油鼓劲,为其唱小曲解闷。景帝派袁昂去吴王那里谈判,深思熟虑了袁昂提出的意见。景帝的书简中总是跳出“杀晁错,清君侧”的书笺,皇上在痛苦中。皇帝仍书签决定是否要杀晁错。朝议太后驾临,群臣建议诛杀晁错,皇帝犹豫不决,太后替皇帝做了决定,准了群臣奏章,杀晁错,太后承认晁错是忠臣,刘濞是坏蛋,但是晁错忠在太蠢,没必要惹刘濞,所以晁错必杀。景帝在市井某角落为晁错设别宴,景帝赐死晁错,景帝与晁错酒别,晁错被腰斩。文帝时贾谊的青春夭折和景帝时晁错的冤死成为文景时期的政治败笔。

第六集

袁昂得知晁错被杀,急赴吴楚大营,但吴王刘濞决心要反。袁昂被在吴军中的家丁救了,逃出吴军。袁昂进了梁王营帐,跟梁王分析利害,李广护送袁昂回了长安。景帝接见李广,李广向景帝报告梁国情况,梁国战事吃紧,景帝封李广为骁骑都尉,归周亚夫部统帅。周亚夫和李广讨论要利用梁王作为诱饵,作为最后的决战的契机。匈奴一方在分析形势,进做大汉江山,退做汉朝亲家。梁国战力不错,力挫吴楚叛军,梁王多次催促援军。卫绾和另一将士前来帮助周亚夫,卫绾帮周亚夫分析形势,让他按兵不动,然后去劫吴楚大军的粮草。周亚夫派韩信之子去劫吴楚大军的粮道,梁王与其丞相决定坚守城池.第七集

众娘娘赌棋,王娘娘显大气.太后与皇上坚信前线能够打赢此仗,太后将赌博的赢钱作为犒劳军士的费用捐了出去.韩信之子去往码头准备火烧叛军粮食,叛军北上去夺敖仓夺粮草.周亚夫拒不出战,死拖.吴楚大军因为无粮草已经出现了内讧,就在此时,周亚夫决定决战,汉军与吴楚联军就此展开了决战,楚军败退,吴军余党去往东越国,李广请缨去东越国擒拿吴王刘濞.汉军战胜,景帝很高兴.历时三个月的七国之乱平定.吴王刘濞到了东越国被侠客刺死.周亚夫胜利班师,魏齐候窦樱也回到了长安,给景帝好一顿夸,并要求其立太子.梁王送来了珠宝首饰,各妃嫔在抢首饰,皇上看到了王美人捐献的首饰,也只有王美人没有要梁王的首饰,景帝很喜欢王美人的举措.皇帝跟王美人说起了要立太子.魏齐候在商量谁会当太子,他相当刘荣的太傅.梁王的丞相与其商量选储之事.第八集

田酚赢了,王美人也与栗妃展开了暗斗.田酚送给了栗妃之子刘荣一份弹弓,惹了点麻烦.王美人用了首饰去贿赂栗妃,埋下了隐患的伏笔.景帝为讨得太后高兴,封了窦樱之子奉常之职,封窦樱为太子太傅,太后很生气景帝立太子一事,因为太后希望景帝立他的弟弟梁王为储君,景帝还是立了刘荣为太子(前元四年).颁布典礼正好是梁王入京的当天.窦樱在给太子讲课,刘彻也来凑热闹.周亚夫等大臣上奏梁王骄奢淫逸,骄横无礼;周亚夫说了边关匈奴之事,皇上气晕过去.之后前元六年,景帝风烛残年,銮驾移往汤泉宫.窦樱在与栗妃分析太子之利害,若景帝驾鹤西去,刘荣未必能立得住脚,栗妃想要废皇后.栗妃让皇后去见皇上提出废皇后,皇上并不高兴.皇上知道了是栗妃使的怪.长公主找了个媒婆,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是栗妃给了长公主一个闭门羹,长公主很生气.王美人知道了

此事.第九集

王美人没有当皇后的意思,但是皇上提前让王美人去服侍他.栗妃开始骄横跋扈,惹烦了众人.此时,王美人和各方神仙的关系弄得都很到位,很有气度.窦樱点破了栗妃,不能得罪长公主,窦樱让其迁就一时,不要得罪众人,凡事低调.王美人与长公主交好,长公主想让阿娇嫁给刘彻,小刘彻此时就想造一个金屋子给阿娇,也就是传说中的金屋藏娇.而此时,太子刘荣不争气,竟然在看书的时候看春宫图.皇上答应了长公主的请求.小刘彻很受景帝的喜欢,在躺着的景帝旁边逗景帝笑,景帝开始留意小刘彻.景帝和王美人商量和亲之事,想让王美人的女儿南宫公主远嫁匈奴和亲,景帝很伤心,因为这是汉朝第一个真公主和亲匈奴,这是耻辱,也必须用此法来换来和平与发展之机.栗妃又一次跟王美人和长公主闹掰了.然后去伺候皇上了,皇上问了栗妃以后会如何对待各位皇子,栗妃回答刻薄,皇上很生气,栗妃被皇上赶出汤泉宫,之后栗妃到太后那里去告小状.太后对和亲一事也是很生气.皇上第二天要恢复朝议,各大臣议论纷纷,不知道第二天会朝议什么.南宫准备和亲,王美人一家很是伤心.刘彻来送他要出嫁的姐姐,小小的心中留下了匈奴给他的阴影.刘彻到景帝面前哭求,景帝心如刀割,此次和亲换来了汉匈边境十年的和平.长公主中间使坏,让栗妃的哥哥在朝中建议皇帝立栗妃为皇后,但是此举不是好事,对栗妃大不利.第十集

篇7:读《数学史》有感

读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这些凡夫俗子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近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涵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

而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远古以至宋、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数学濒于灭绝,以后全为西方欧几里得传统所凌替以至垄断。数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史料。

篇8:国防史有感

在本书前言中译者在提及希克斯和基希持有的熊彼特怀有“对英国经济学传统缺乏热情”这种“偏见”的看法时说道熊彼特是非常崇敬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的, 并举例进行说明。可是正是在这个举例中就能看出他并不是非常崇敬斯密, 并且在以后的阅读中更能体会到那种字里行间的嘲讽。译者的例子是引用《经济分析史》中的原话“尽管如此, 似乎仍有必要停下来看一看这位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以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了解, 并似乎有必要看一看他的《国富论》……”[1]对于这样一段话我实在不敢苟同是对斯密先生的赞美之辞,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就认为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特别反感。他对斯密先生的赞美在书中还能够发现的, 当然并不是在讲《国富论》时, 而是在提到《道德情操论》时。熊彼特先生在讲述分析美学与伦理学时提到“在较为广泛地考察这一原则之前, 我们应该先看一部对经济学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著作, 即A·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密的这部著作要比所有其他这方面的著作强得多。”[2]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斯密先生的独到之处, 并在最后评价时说道“‘道德哲学体系’, 也就是不属于A·斯密自己的那些理论, 受到了批判”, 即使熊彼特先生调侃的说道斯密先生的这种批判“有时显得很陈腐”, 但是后面一句“但总的来看还是极为成功的”给了斯密先生很大的肯定。

然而, 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更多的是批判。熊彼特在提到贝卡里亚时说他是意大利的A·斯密, 但是也这样写道:“作为经济学家, 苏格兰的贝卡里亚 (指斯密———译者) 是否更加伟大?如果根据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人的著作来判断, 斯密当然更伟大……尤为重要的是, 《国富论》是毕生劳动的成果, 而《要以》只是讲稿, 而且作者不愿发表的讲稿。”从熊彼特先生将二人相互比喻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一味的贬低斯密先生,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熊彼特先生对斯密先生的批判:“……除了讲究方法的教授外, 谁也无法完成这一工作。斯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国富论》是他辛勤劳作了二十五年的产物, 其中大约十年他把全部精华都用在了这本书上。他的智力水平, 正好适合驾驭来自许多方面的浩繁材料……”[3]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他对我们这位伟大的斯密先生的嘲讽。

在提到斯密先生和《国富论》时, 熊彼特先生简单的介绍了斯密先生平平稳稳的一生, 并特别提出了“……那就是除了他的母亲外, 没有一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在这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样, 对于他来说, 生活所具有的全部魅力和激情就是著述。”[4]我不知道这样的人能不能算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于前人, 该感谢的他都表示了感谢, 但却不很大方, 从不象达尔文那样坦白地使人知道前人的足迹。批评他人时, 斯密显得气量狭小, 不那么宽宏大量。”[5]我想这可能和他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的性格有关吧。“……我还敢冒昧地说, 要不是有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 谁都不会相信《国富论》的作者有能力去写这些论文。”[6]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熊彼特先生对那几篇文章的推崇以及对《国富论》的“不屑”。“但不管他实际上从前人那里学到了东西没有, 事实都是:《国富论》中所包含的分析思想、分析原则或分析方法, 没有一个在1776年是全新的。”[7]尽管熊彼特先生这样说到却不代表其对斯密先生的全盘否定, 他在其后也写道:“但是, 虽然《国富论》不含真正的新思想, 虽然它作为智力上的成就不能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 它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仍无愧于它所取得的成功。”[8]

对于后人对斯密先生和《国富论》的追捧, 熊彼特先生显然很冷静和持怀疑态度。“从大约1790年起, 斯密就成了导师, ……包括李嘉图在内, 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思想, 都源于斯密, 而且他们大都也从未超越斯密……于是斯密便被授予了‘创始人’的称号 (没有哪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会想到授予他这一称号) , 而他以前的经济学家则成了所谓的‘前驱者’, 但如果抽掉这些前驱者的思想, 是否能剩下斯密的思想, 是很值得怀疑的。”

也许是熊彼特先生对这位斯密先生要求过于严格和完美吧, 即使是牛顿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在我看来, 熊彼特先生在那片赞美的汪洋大海之中独树一帜也是很值得赞赏的, 起码给我一个全面认识斯密先生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第一卷)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6.

篇9:作文 读史有感骈文

孙膑善守,白起善攻;太白能诗,韩愈懂文,作文 读史有感骈文。晏婴三尺而相齐,周昌口吃而辅汉。武安君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望诸君乐毅,陷齐城七十余。诸葛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甘罗年幼未仕而锋芒初露。孙膑示弱而擒庞涓,韩信示愚而取三秦。项王挺戟战百万,孔明鼓舌驳群儒。

胸藏百万兵,挥师抵黄龙;腹有千书谋,定计取幽燕。子云白袍,兵至而敌溃;诸葛羽扇,挥动而贼逃。昔者项籍,举义江东,军马八千,九战章邯。当年黄巢,题诗反唐,饿民百万,十年乱唐,韩信受胯下之辱,终为元戎之位;子房有拾履之嫌,而得王师之尊。昔者关公单刀匹马,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献曹公军前;当日子龙长枪白马,于矢石之间,夺阿斗孺子,交刘备帐前,读后感《作文 读史有感骈文》。

广东深圳罗湖区松泉中学高三:粤中小儿

篇10:读史有感的诗歌

水调歌头 赞刘邦

微末一亭长,隆准美颜容。

暴秦乱政蜂起,众望属沛公。

啸命豪杰星聚,张郦萧韩筹划,

陷阵有才雄。长者不侵暴,快速占秦宫。

鸿门宴,赔笑脸,保残生。

霸王违命约定,王汉蜀巴中,

屡败后功成。铁腕尽贤策,众志斩苍龙。

鹧鸪天 斥吕后

高祖微时始作妃,久当人质食其陪。

时来运转成皇后,孝惠崩殂哭不悲。

怀酷忍,用福威,功臣葅醢汉刘危。

王请吕枉移天祚,苍狗灾族灭位归。

鹧鸪天 汉文帝

太后西归诸吕平,宋昌建策绛侯迎。

蠲连坐遣王归国,帝后耕桑边偃兵。

除**,树旗旌,缇萦奏上去酷刑。

篇11:读《吾家小史》有感

《吾家小史》让我第一次有了了解时代的冲动。越是令人心悸的黑暗往往酝酿着清粥小菜的完美。有些完美最后穿越过漫长的黑暗,而坚持活着,真的就是胜利。

全文能够说是余先生对自己一生的叙述,从小时候的家庭启蒙到落魄山野的高阁藏书,下乡返乡、高官辞禄、逃离和回归。一本书,浓缩了太多琐碎却又完整的人生。就正因要说的话太多,可版面太少,因此很多事只能一笔带过。比如读到余先生的“益生哥”为了爱被小伎俩骗去了性命的悲苦;读到祖母支撑了大家庭半辈子去世时要挂横幅才发现根本不知道祖母的名字的哀恸;读盗墓的“夜仙”送上的教材为全村人启蒙。。。全是寥寥几句,但是好像是拉扯大了整个礼貌。

篇12:国防史有感

《法律史解释》是美国社会学法学创始人罗斯科·庞德 (1870-1964年) 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庞德提出社会工程理论的基础, 书中收录的是庞德于1922年春季学期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开设讲座的文稿。庞德主要论述了历史法学派的兴衰荣辱, 并对历史法学派所主张的法律史解释进行分析与批判, 最终提出自己对法律史的解释———社会工程解释。柯勒认为, 法律与文明相对, 而且不同的法律与特定时空的文明相对。根据柯勒的观点, 庞德认为, 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法律:对过去来说, 法律是文明的一种产物对现在来说, 法律是维系文明的一种工具;对未来来说, 法律是增进文明的一种工具。[1]

一、庞德对法律史的解读

带着一种探索的热情, 笔者对《法律史解释》一书进行了阅读。《法律史解释》开篇即道:“法律必须稳定, 但又不能静止不变。因此, 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力图协调稳定必要性和变化必要性这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2]为了论述这一主题, 庞德不是将协调法律稳定必要性与变化必要性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罗列, 也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使法律的稳定与变化相协调, 而是把法律置于历史的长河中, 在特定的时空下, 将不同法学流派、不同的法律思想及其思想脉络一一展现。一些法学书籍以概念、内容、意义等形式展开写作, 庞德则遵循历史的脉络, 叙述他对《法律史解释》的书写, 其论述乃细致之极, 全书旁征博引, 令人赞叹。

纵观历史法学派的兴衰历史, 庞德对历史法学派的思想模式进行了抨击, 他认为, 历史法学派的思想是消极且压抑的, 在这种压抑的法理学思想模式的束缚下, 顺从逻辑要求和臣服权威便成了人们的一种本能。在历史法学派占据支配地位的岁月里, 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史的解释, 这些解释与当时的法律密切相关, 它们产生于19世纪的法律之中, 又影响着19世纪的法律。

通过对历史法学派的几种法律史解释进行分析, 庞德发现, 历史法学派忽视了法律人的创造性, 一言以蔽之, 历史法学派的法律史解释均否弃了人的作用, 法律人在19世纪的历史里扮演的是被决定的人, 而不是有创造性的人。伦理解释曾经是一副有效的“解毒剂”, 但是却被迫转变成了政治解释, 因为当时的历史法学派完全抛开了人类的活动, 认为伦理解释是关于权利观念的解释, 人的权利是被先天赋予的, 按照这种方式思考的人自然就否定了人的创造能力。政治解释被人们普遍接受了长达30年之久, 但是其强调人类的无所作为实则是一种消极的法律悲观论。人种学解释和生物学解释实际上认为法律乃是人类适者生存本能活动的反映, 法律形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 这2种解释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外部环境的决定力量, 忽视了法律人的理性力量对法律的影响。经济学解释认为, 经济情势的不断变化决定了法律的变化, 法律随着经济情势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无论法律人是否有意识, 他们只不过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而已。庞德反对用单一的因素解释法律史, 在分析历史法学派的几种法律史解释后, 他提到, 如果之前的论辩得以成立的话, 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种能够考虑到下述四个因素的法律史解释:第一, 那些探寻并调适法律材料的人;第二, 他们所处理的法律材料;第三, 他们工作时的各种情势;第四, 他们为之工作的目的。[3]由此看到, 在这4个因素中, 人是第一位的, 其次才是法律材料、环境、目的。庞德相信法律人依凭理性的力量是能够创造一幅理想的法律图景的。历史法学派对自然法学派创制法律的做法有着一种本能的厌恶, 但是正是由于自然法学派在一种创造性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法律, 历史法学派才得以拥有进行研究的法律素材。

二、社会工程理论的提出

一种理论、学说的提出通常与社会的变迁、时势的变化有着某种联系, 并且总是回应着社会的需求, 庞德的思想正是回应着当时社会的需求。庞德在其著作中反复引证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同样他在本书中对法律史进行阐述时, 并没有否认其所做出的研究是立基于当代, 他在书写法律史的时候, 也只不过是要借助历史来表达当代的精神和情景。[4]从时间的角度看, 20世纪初,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由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到垄断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失灵。在空间上, 当时的美国, 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此, 庞德明确表示, 法律史在历经了“原始法”、“严格法”、“衡平法和自然法”与“成熟法”四个阶段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了“法律社会化阶段”。

庞德认为, 在“法律社会化阶段”, 法律的目的在于以最低限度的阻碍和浪费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社会利益的需求。庞德并不否认社会工程会被一些人滥用, 他们也许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 损害个体的合法权益, 但是他认为当下的危险可能来自于另一个方面, 那就是那种认为法律人是无所作为的法理学悲观主义。且英美法律的创造越来越需要法学家的努力。法学论者和法学教师应该引领法院和立法机构的工作而不是作为追随者做一些形式化的分析, 只有这样, 社会工程解释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5]庞德经由智性创造而非简单效仿的努力建构起了的社会学法理学, 他肯定法律人的理性创造, 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创造。

社会工程解释是一种趋于工具主义的解释, 它能提供一种有创造活力的类比。庞德溯及历史, 关注当代, 提出了社会工程解释, 其目的乃是保障和维护作为终极权威的社会利益之“神”。为了达致有效地协调社会利益, 庞德的社会工程理论将法律性质掩盖了。法律该往哪走?是追求利益而不计较代价?还是在保证正义的前提下寻求目的之方向?我们可以肯定法律的目的在于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对庞德时代的美国是如此, 对当今的中国也应该是这样。[6]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实用主义或者功能主义, 放弃法律正义的价值, 那么作为良法之治的法治精神将情归何处?但笔者认为, 庞德创造社会工程理论的视角尤为重要。

三、我们这个时空, 我们能做什么?

庞德一生中最为雄辩的箴言不仅是“法律必须稳定, 但又不能静止不变”;更为卓著的箴言是, 法律知识源流的持续性随着变迁的速率而显得尤为重要。承受巨大压力的一代人, 容易与过去不断积累的法学观念脱节;但是, 这个时候需要根据当下的经验、洞见和技术, 对过去的积累, 重新检讨和整理, 以适应法律的新任务。[7]

我们这个“时空”即“当下”“中国”。一些学者指出, 现在, 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 而关注的重点几乎都放在经济崛起上。但是如果只看GDP, 就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崛起主要不是表现在经济上, 而是表现在文化上。一些有眼力的西方人已经看到中国文化的崛起而不愿意承认, 反而诬称为“文化威胁”。[8]假定我们的文化已经崛起, 在我们整体文化崛起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的背景下, 我们能为我们的法律做些什么?在这里, 笔者重申陈新民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时代所产生及发展出来的精神理念及价值力是靠我们自己的精神潜力。我们不能相信19世纪那种愚昧的物质主义观, 以为只要解决了经济困境, 精神危机就能解决。”[9]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依凭智性努力深入中国的现实创造出我们的法律理想图景。正如庞德所强调的, 我们要坚信法律人的理性创造。社会学法理学认为法律是由智性努力并逐渐完善的社会制度, 因此, 法律人能够为社会文明作出伟大的事情。

本文所着重关注的乃是一种时空的角度, 一方面, 从空间来讲, 我们要注重中国实际, 否则再光辉的法律理论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不可否认的是, 移植西方的法律文明为我们当今的法律建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时空的不同, 维系特定时空的文明所需要的法律制度、法律学说和法律理论也不尽相同。中国这片土地上, 我们不仅擅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论, 而且我们曾经拥有灿烂的社会文明, 虽历经荣辱, 如今又闪现其光芒,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创造出我们中国当代的法律文明呢?另一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出发, 我们研究和创制我们自己的法律理论必须反思历史、立足当代并展望未来。也许社会学法理学本身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而庞德在建构过程中所提供的历史性的法律理论发展视角才是饶有兴致且意味深长的。[10]中国缺少现代法治文化的根基, 但是它蕴含着的那个时空的社会文明至今仍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因此, 回到我们的历史, 对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研究、批判并发现其中优秀的精神与内容, 结合我们现代时空的文明, 创造一幅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是可能的。

摘要:罗斯科·庞德是“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创始人, 《法律史解释》属于其早期代表作之一。书中, 庞德主要阐述历史法学派的兴衰史, 并对历史法学派所主张的法律史解释进行分析与批判, 最终提出社会工程解释。庞德在特定时空下对法律的解读展现了其建构社会学法理学的独特路径, 对批判与建构现今中国法学理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社会工程

参考文献

[1][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192.

[2][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4.

[3][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189.

[4]姬小康.法律史解释:一种理解法律哲学历史发展的方式——读罗斯科·庞德的<法律史解释>[J].河北法学, 2007 (9) :3.

[5][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221.

[6]程乃胜.庞德的法律目的思想及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5 (2) :155.

[7][澳]朱利斯·斯通.庞德与社会学法学[A].哈佛法律评论, 1965 (78) :1578-1584.载翟志勇, 罗斯科·庞德.法律与社会——生平、著述及思想[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3-124.

[8]景天魁, 何健等.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76-277.

[9]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0.

上一篇:六年级日记400字: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下一篇:网站建设技术支持和维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