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05-09

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精选6篇)

篇1: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外事干事岗位职责

1、协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面向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对外联系,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2、参与新的合作办学项目的论证、申报等环节的材料组织;

3、协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联系与我院已有合作交流关系的学校或科研机构,执行合作交流协议规定的合作交流项目,并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4、接待各类来我院访问的国外团组或外籍专家;

5、协助我院其他各单位(部门)开展国际交流;

6、进行有关国际合作交流公文的收发、运转和归档管理;

7、协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落实外籍客座教授的管理及学术报告等工作,制订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的具体接待和日程安排;

8、负责中外合作办学和国外留学咨询服务,协助领导完成外籍教师的引进、留学生招收、教师的国外留学、访学等工作;

9、负责外事活动新闻、总结等稿件的撰写、发表及上网工作,负责外事活动的小结工作及学院外事大事记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10、负责学院外事工作有关英文文本的起草及翻译工作,协助做好重大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2: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礼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守时;不能满不在乎,更不能失约。

与客人定好的时间,一般应早到三、五分钟;如果没有什么未尽事宜,不能去得太早,特别是参加工作会谈、宴会等。

否则将给对方造成措手不及,这也是一种不守时的表现。

尊重妇女

尊重妇女,在西方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女士优先”的礼节,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如在乘电梯、上下车乃至走路时都要礼让妇女,甚至还可以帮助女士脱大衣、外套等。

注重容貌、外表

人们对某个人的初次评价是看他(她)的容貌和外表,因而容貌的修饰和外表的打扮在涉外活动中不是小事,应引起重视。

如:头发应该是整齐、干净的;指甲应该是短齐、修饰的;男士应该刮脸或修剪胡须;女士腿上的汗毛如果透出丝袜应当剃掉,在穿晚礼服、游泳衣或其它短袖衣服时,也应把腋毛刮掉。

在众目睽睽下梳洗打扮是很不礼貌的。

目前大家认同的是,女士可以当众抹胭脂,涂口红,但绝不可以当众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或者清理耳朵、眼睛、牙齿等。

公开露面之前,必须将衣服穿好,把扣子、带子结好、系好。

注意衣着、服饰

参加外事活动,总的要求是:衣服要整洁、得体、大方;皮鞋应干净、光亮;服装的样式和颜色虽因季节、场合以及个人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官方的、正式的或隆重的场合,应当穿着深色的衣服;其它场合酌情穿饰。

出席正式场合时,男士着西装,系领带,脚上配黑色皮鞋。

若在夏季,可穿着衬衫,但一定要扎好领带。

女士穿着比男士有更大的自由性。

她们可按季节或活动内容穿着旗袍、连衣裙或西服裙装,夏季也

可着短袖衫配裙子。

无论男士或女士,在涉外活动中,衣着、服饰都应十分注意。

男士应做到:

1、穿西装一定要打领带或扎领结。

如果穿马夹(背心)或绒衣时,领带应放在里面。

2、穿西装时一般不系扣子,或者只系一个扣子(如果两个扣子都系上,那是吊唁)。

3、装西装时只能穿皮鞋,而不应穿凉鞋、布鞋或者球鞋(特别是前露趾、后露跟的鞋)。

4、穿西装要掌握“三色原则”,即全身的服饰---上衣、裤子、衬衫、领带、袜子、皮鞋,不能超出三种颜色。

5、男士服饰的“三一定律”,即公文包、腰带、皮鞋色调一致(最好一个品牌)。

6、男士服饰的“三大禁忌”,即袖子带商标、穿西装不打领带,着花色袜子。

女士应把握:

1、不能穿着过露、过紧、过透(所谓超、低、空)的服装;

2、佩戴首饰要“同质同色”,即项链、耳环、戒指等饰品一定要质地、颜色一致;

3、一定要化妆,但要“清妆淡抹”,特别是职业女性,表现出自然、清新、淡雅。

迎 送

在涉外活动中,到机场、车站迎接或送行客人,也是一种礼节。

迎接时,须在飞机或火车抵达之前迎候。

外宾出机场或车站时,应按照身份高低站成一列,经礼宾工作人员介绍,主动与外宾握手问候,表示欢迎。

为外宾送行时,应在外宾登机或上车之前到达机场或车站,按照身份高低排成一列与外宾握手告别,并表示良好祝愿。

在机场送行时,一般说“祝你一路平安”(不说一路顺风)、“欢迎再来”等祝愿话;在车站(站台)送行时,要等到火车开动后挥手告别,直至走远时方可离去。

陪 同

陪同作为一种礼遇,一要按照“对等原则”(对外交往有两个原则,另一个是“国际惯例原则”),视外宾的职务、身份而定陪同人员。

二要,依据“谁迎送谁陪同”的要求,确定专人陪同外宾的全程活动,不应频繁调换陪同人员。

在陪同外宾活动时,应该注意乘车(轿车或出租车)时的规矩:即上车时要请外宾从后面的右车门上车,主人从后面的左车门上车。

这样一是外宾上下车方便(距离目的地最近),二是为了外宾安全。

如果外宾先上了车,并坐到了主人的位置上,可不必让外宾调换位置。

会 见

会见是外事礼仪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是指有身份、有地位或上级领导(如市长)出面给来宾的一种礼遇。

安排会见,要注意三点事项:

一是,要按照来访外宾的身份、地位和内容来确定由什么样的人出面会见,一定不要过多、过滥;不可“小题大做”,也不应“降格以求”。

二是,要事先确定好会见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在时间上,一定要比外宾先到,做好事先的有关事宜。

当客人到达时,参加会见的人员要按身份或职务站立一排,一一同客人握手致意,表示欢迎。

在地点上,要讲究环境和气氛:会见场所要宽敞、明亮、整洁而有特色,桌子(或茶几)上应摆放鲜花,甚至可摆放国旗(对官方人员)。

在参加人员上,要遵循对等原则。

这里的对等指人员的身份、职务、专业的对等,也指外方与我方人数上的对等。

外宾6人以下的,我方参加人员对等,6人以上的,我方人员可少于对方。

会见时,可以上茶水、饮料或水果。

三是,赠送纪念品。

会见时,外国人特别是日本、韩国等有赠送礼品或纪念品的习惯,以表示对会见人的答谢。

所以我方也要做好事先准备,否则将处于被动。

赠送或回赠礼品时,要在会见完毕,客人即将离开时,由主要会见人即身份或职务最高的人来赠送。

会见结束后,宾主应合影留念。

工作会谈

工作会谈或业务洽谈,应掌握以下两点:

其一,必须事先准备好“会谈提纲”或“洽谈要点”。

会谈时要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会谈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业务洽谈时间一般掌握在一个半小时。

如果没谈完,可临时休会。

切忌没完没了,费话连篇,使人感到厌烦。

其二,会谈时要以主谈人为主,决不可不分主次,随便插话,七嘴八舌,海阔天空。

如果问到谁时,可以讲。

参观、旅游

安排好外宾来访时的参观(观光)、旅游活动,是涉外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礼仪。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外宾的情况(如代表团的性质、来访内容、人员层次等),选择好参观的项目或内容,(外宾确实感趣)安排好参观的路线和时间。

在选择参观项目时,应该考虑到:

1、能与代表团业务或来访内容相一致、相配合;

2、安排最能体现本地经济(产业)实力或特色、最有典型意义的企、事业单位。

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3、根据来访者的职业、兴趣、爱好与愿望,安排相应的参观单位。

如教育工作者应安排参观学校,科学家可安排参观科研单位等;

4、对于某些女性外宾,可安排到社会福利、文化艺术、妇幼保健等单位参观。

签字仪式

在双方签署重要的协议、协定、议定以及联合公报、联合声明或重要合作项目合同书等时,往往要举行签字仪式,由双方代表分别签字,然后交换文本。

参加签字仪式的人员,可包括双方参加谈判的人员及其它必要的人员。

为了表示对所签协议、合同等的重视,往往还请更高身份或更多的人员出席。

在签字仪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特别是所签文本必须在仪式前准备妥当,包括文本的定稿、翻译、印刷、校对、装订、盖章等,都要确保无误;同时还要准备好签字时用的国旗、文具(签字笔)等。

签字仪式的现场布置。

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在签字厅内设一签字桌(长方桌),桌面覆以深色(深绿色为好)台呢,桌后放两把椅子,为双方签字人座位,主左客右。

座前摆的是双方保存的文本。

文本前面放置签字文具。

桌子中间摆一旗架,悬挂双方国旗。

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按身份顺序排列于各自签字人员的座位之后。

双方助签人员分别站立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

第一部分概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程是外交外事礼仪,英文名字叫做“InternationalProtocol Etiquette”它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刘佳,李其你们谁可以说一下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实意义是:党中央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是个非常大的理念,或是说是一种思想,要落实到具体、微观层面上,这个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相处,“礼”扮演着一个 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能够延绵不断,维系这么长时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礼”作为维持整个社会稳定,或者说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因素。

这可以说是他 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领导干部的外交外事礼仪”,有时候我们也把它概括的叫做涉外礼仪。

其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规范性,一个特点是协调性,还有就是修养性,文化性,和细节性。

那么我 们在实际工作中涉外礼仪活动普遍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我们可以把这个归结为遵守 公德,守时守信,平等相待,尊重隐私,尊重女士,与时俱进这么几点。

当然这些只是概 念性的东西大家可能不难理解,但是,具体要落实到这个现实生活当中,能不能做到,是最 考验人的。

下面呢,我们就根据前一段时间某单位的一次外事活动来具体的分析说明一下。

第二部 具体事件呢,就是某单位跟国外某机构的一次高层面的会谈,事件虽然简单,但是却几乎含盖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所有的要点。

好了,事件开始了,首先既然是会见,外宾来我们这里,,那么这个单位肯定是要准备迎接了, 这个准备应该做什么,首先注意的就着装。

着装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 说,请着正装。

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正装。

一般按照礼仪的标准来我们把它分成 五类。

礼服

西方的礼服是比较规范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大礼服,一般燕尾服,我们 都叫做大礼服,平时白天也可以穿。

女士晚上要穿晚礼服。

有低领露肩的,女士穿这种衣服 并不是表明你怎么样,就是国际通行的一个规则。

晚上的时候,男士要打扮的很帅气,女士 要打扮的很漂亮,不管你年龄多大,这个是很重要的。

有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女同志,老是到 了一定级别了以后,拉不下面子,不好意思穿晚礼服,觉得露的太多,晚礼服没关系。

晨礼 服,白天,那就是露的要少了。

基辛格访华,我问基辛格夫人,我说:“第二天早上我来穿什么衣服陪你在北京参观考察?“她当时就说:“我明天,你明天穿的休闲一点,整齐一点,我反正要穿裤子。

”后来才弄明 西服的外套一穿上,就是正装。

如果你没有西装外套,你的这个衬衫再好,领带再漂亮,你这么去,那不算正装。

你就会发现,你很尴尬。

篇3: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较早开展对外科技交流的省级农科院之一[1]。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对外开放的方针,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院科研开发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在组织出国考察学习、专家来访、国外智力引进、争取和实施外援项目、国际合作试验研究、探讨对外经贸技贸渠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通过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了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了与先进国家技术的差距,引进、消化、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争创全国一流农科院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开放办院、开放办园”的方针指引下,确定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农业、大外事、大外经”的外事工作方针,借“外脑”补“内脑”,在农业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1 主动工作,赢得支持,积极争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科研注入新的动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一是争取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先后争取到农业部“948”项目9项,引进资金765万元。二是争取国家和省外国专家局引进项目。先后争取并承担国家和省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53项、出国培训项目13项,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争取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先后承担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26项,引进小麦、亚麻、沙棘等种质资源1 000份以上。

1.2 加强互访,增进友谊,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

为提高全院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先后派出300多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进行科技考察、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引进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300多人次的专家到本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使全院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了建设全国一流农科院的需要。积极与国外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日本专修大学北海道短期大学、巴西农业部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生物技术、大豆疫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白浆土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促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与我院科技工作有效结合[3]。并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香港文汇报共同主办了“2006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

1.3 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历史上首创以英语为母语的发展中国家学员培训的先河。历经三年申报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共同承办,黑龙江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协办的“2008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国际培训班”于2008年9月14~27日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圆满完成。来自南非、罗马尼亚、捷克、蒙古、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17名学员参加了此次为期14 d的培训班。《科技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培训班的召开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宣传。本次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实验示范操作、现场参观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围绕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这一主题,使学员系统地掌握了马铃薯病毒、类病毒、细菌、品种纯度等各项检测技术。通过培训班这一窗口,展示了我国在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扩大了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2 几点建议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该院的发展为外事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本院外事工作中尚存的一些不足,如报送出国材料不及时、对国际合作项目重视不足等。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推动外事工作不断上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2.1 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推动外事工作不断创新

创新是外事工作的活力和生命线,也是外事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充分认识到“项目年”的重要意义,要尽一切努力,做大量、细致、充分的工作来争取项目[4]。

在保持原有项目渠道的基础上,全面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工作新思路、找到工作新方法、建立工作新机制、树立服务新形象、实现工作新突破、开拓新的项目渠道。

2.2 进一步提高对外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外事工作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事工作直接关系到对外开放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外事工作与全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新方法,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外事工作的新局面。

2.3 进一步加大外事工作管理与服务力度

要进一步强化外事工作的统一归口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保证外事工作的统一性、严肃性,维护国家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整体利益和形象。要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管理,优化出国团组人员结构,提高因公出国的实效性。规范因公出国办理程序,努力提供更加快捷、方便、优质的服务。

2.4 进一步拓展多领域的对外交往活动

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合作交流关系,按照提高与开拓并举的要求,实行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全方位、多领域、可持续地交流与合作,推动合作交流关系的深入发展。

摘要: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工作的实践,阐明了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大意义。针对本院外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外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加速我院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5):49-50.

[2]王守民,程爱华,王绛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对外合作的回顾和发展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2001(6):47-48.

[3]魏东,赵立新.增强引进外事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我院科研工作上新台阶[J].农村科技,1999(6):23-24.

篇4: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人文交流;中国外交;软实力;高等教育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不论是作为区域大国还是全球综合战略平衡的利益攸关者,中国政府越发重视软实力的提升。随着美国于2012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受到的不信任感和挑战与日俱增。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成为当前中国外交决策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高等教育外事工作无疑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文章中指出,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所谓人文交流机制,即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本文探讨如何透过高等教育领域外事工作视角构建中国外交中的人文交流机制,进而提升我国软实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外交环境。

一、软实力与人文交流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某个组织或国家所表达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它的文化中, 体现在它根据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中, 也体现在它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中。可以发现,文化和价值观是国际关系中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在国内政治语境中,大学被赋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而这种历史使命为提升软实力所需要的文化与价值观提供了基础和土壤,为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有效载体。高校教育领域外事工作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中的“以人文化天下”的理论来源之一, “人文”具有独特影响力。独特的“人文天下”理论持续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发展。这与中国传统外交思维中的“天下观”息息相关,从该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交流强调了“文化”与“人员”的交流,及其带来的对价值观的影响。从英文中的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的词义来看,其更强调通过人员交流实现增进了解和消除误解,即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或者民间(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可见,西方文化更强调人文交流的短期目的性,而中华文化更强调其宏观的持续影响性。

从我国目前开展的人文交流的实践来看,与文化、体育、旅游等交流形式比较起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不论从形式、内容和影响来讲,都是效果最突出和最明显的。

首先,教育外事交流有宽广的交流平台和内涵。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并启动了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促进了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及多边关系,有效服务了我国的外交工作。

其次,在交往主体上,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大学为主体,以教师和学生为载体,以人才的联合培养和科技文化交流互通为形式,而其他形式的人文交流多以政府间或企业间的交往为主体,在推进人文交流的工作时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和反感情绪。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淡化了国家性、意识形态和政府主导性,更加突出民众参与、民间互动和持续影响性,同时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最后,我国高等教育外事交流的客体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人员。在实践中,对外交流活动直接作用于国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而不是政府,因而能够直接影响国外受众群体和机构,影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的观感。高等院校和青年学生能够在特定外交议题上影响本国政府,从而影响外交关系和政府决策过程。这种迂回的影响过程可以是“润物无声”,亦可以是“于无声处”,但成效明显,并避免了在敏感问题上政府间的正面交锋。

二、中国高等教育外事工作与人文交流

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的结束直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冷战后,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文化领域的扩展和竞争。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有了新的定义,源于17世纪末所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现代民族国家关系受到了强烈冲击。在世界范围内,主权国家加强了以国家政府为主要推动力的国家形象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公共权力介入到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与推广的进程中。大国纷纷意识到软实力可以作为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有效补充。法语同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富布莱特项目、和平队、英国文化委员会等在推广国家语言文化等软实力上的推动作用已相当明显。伴随着教育文化的推广,宗教、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也得到了推广和宣传。这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品牌为号召,组织为网络,国家为后盾”的人文交流成为大国间开展对外交往、提升海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新世纪以来,随着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长,国际文化交流频繁进行,然而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受欢迎程度未能与国家实力的增长同步提升。作为软实力资源的教育文化交流在我国对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受众是普通大众,高等教育的直接受众又是大众之中的青年才俊,这种天然的联系奠定了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高度、亲和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文交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孔子学院或课堂,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二是扩大国际教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通过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树立来华留学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政策措施,派出优秀青年学子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深造,宣传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在我国与国外普通民众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化战略

(一)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和人文交流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并启动了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政府层面,国家已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高校应在设计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国际格局和大局观念,布局全球范围内一流名校合作伙伴关系,以国际化发展助推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其在创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历程中,各专业和学科纷纷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学科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组织引导校内各学科积极与世界著名大学展开合作,建立与世界一流名校的合作关系,选派师生到世界各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国外学术动态和研究前沿,进行国际科研合作。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后,学校已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著名院校开展了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学校优势学科聚集的土木工程学院,已率先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展开了高速铁路领域的科研合作。

(二)高校需要探索对外交流新模式

高校应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这要求高校从自身优势学科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质性的对外人文交流,探索教育教学的中外交流新模式,一方面使国内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并成为中外民间交往和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使来华留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国情,传播和树立中国高等教育留学品牌;最后,高校还应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平台。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以拓展学生海外教育经历为途径,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海内外联合培养新模式,如通过成功实施中法4+4项目、中美1+2+1人才培养项目、加拿大渥太华大学3+2项目、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2+2项目等覆盖所有年级的联合培养模式丰富和提高了在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视野和平台。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期交流和暑期游学实习项目,如派遣学生赴康奈尔大学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派遣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赴国际铁路联盟实习等,借助海外机构的影响力、产学研综合整合力,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习基地。

西南交通大学则通过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高速铁路人才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工程,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和专业,提高来华留学生专业课程留学项目的品牌认知度;通过引入专项高速铁路人才培养项目,如埃塞俄比亚高速铁路来华留学班、伊拉克大学教师来华留学项目等,推广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和标准,树立“高速铁路·留学交大”的来华留学品牌。

(三)高校对外交往应成为国家民间外交的主要力量

高等院校对外交往要进一步充实人文交流的内涵,构建符合自身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文交流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国家民间外交的主要力量。只有机制成功运行,内容才能不断丰富,面向海外青年才俊和知识群体的高等教育民间外交渠道才能真正达到“以柔克刚”和“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使高等教育人文交流覆盖面更加广泛,交流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和代表性,更能服务于国家间交往和外交战略的核心利益。此外,高等院校对外交流活动还应进一步消弭人文交流的障碍,为高校科研和教育对外交流提供更多平台和机遇,为高校的全面深化改革增添动力。

以行业研究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一方面在国家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中提供了长期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我国制造业迅速走出国门的浪潮中,承担了以“高速铁路”这一“硬商品”附带而来的技术标准、维护管理等“软商品”的输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担负起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西南交通大学已先后在成都和上海召开了两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新一轮中国公共外交中所承担的角色,即“西南交大郑重承诺,中国高铁建设到哪里,西南交大的平台、学科、人才、成果、智库就支撑到哪里”。

参考文献:

[1]Joseph S. Nye, WANG Jisi.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J].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9.

[2]Third U.S.-China Consultation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2012.Lanham.Federal Information & News Dispatch, Inc[EB/OL].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010985070?accountid=42340, 2012-05-04.

[3]黄仁国.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 2010(8): 9-16.

[4]乔正顺.教育外交在国家软实力外交中大有可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2): 33-35.

[5]周南照.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国家政策比较和世界态势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 2013(4):3-18.

[6]徐飞.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主旨、方略、举措 ——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2014上海)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xb.swjtu.edu.cn/public/viewSpeech.aspx?ID=30, 2014-06-17.

篇5: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海生一班郑翊喆

0813228

去年的五月一日,在日本311大地震结束后的一个多月,带着对日本留学生活的憧憬和些许不安,到达了日本东京的成田机场。在那里逗留了半天后便乘坐夜行巴士前往我留学的目的地——仙台。一年的交流生活可谓是时光飞逝,今年的三月,在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一个人拖着重重的行李,回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个去年的出发点上。作为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留学生活,不但要在自己心底作出一个总结,作为交换留学生,也应该向国内一直关心我的老师领导和提供这宝贵机会的校方,对这一年的生活和学习作一个认真,全面的汇报。

此次的交流项目是受我的母校上海海洋大学选派,前往位于仙台的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一年的短期学习。中国人对仙台一点儿也不陌生,很多人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就知道仙台的名字。中国人来到仙台,来到日本东北大学总是感到特别亲切,仙台人对中国人也特别友好,这可能是因为鲁迅,因为鲁迅和仙台的缘分。东北大学是日本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设立的第三所帝国大学。成立之初称作东北帝国大学,二战后为了消除帝国主义而改为现名。如今的东北大学学术影响力在日本也排在这两所学校之后,居第三位。东北大学向来有着“尊重研究”的传统。该校最著名的校友是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是日本第12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一年的时间很短,但是在日本的那些日子里,我笑过,哭过,激动过,紧张过,开心过,难受过。或许没有任何一种感情能够涵盖我在日本的那些日子。

现在依然记得,刚下飞机时在东京逗留半天的初体验。日本真的非常安静,东京跟上海一样,也是一座拥有2000多万市民的大都市。然而它繁华而不喧闹,来到这里,似乎心也变得安静了许多。东京虽然人多,有时不免有点拥挤,但他们的素质却非常的高。即使是在闹市街区,也丝毫不觉得杂乱,马路异常得整洁。行驶在路上的车子也多,但是他们却不会随意按喇叭,车子看到行人都会主动停车,让行人先行。在很多公交车站前都能看到,井然有序的等车队列,在电车中也听不到大声攀谈。此外,吸烟的人们都会自觉到专门的吸烟区吸烟。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一种安静而又整洁的感觉,并且非常有序。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熟记于心。第一次来到东京,仿佛让我亲临了一个更真实的巨型日本馆,它的现代化与飞速发展的科技,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东京,随处可见自动贩卖机,使用它们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饮料、食物和生活用品,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无限的便利。轨道交通设施编织成了一个巨型的交通网络,人们可以快捷地前往任何地方。即使是在很普通的公交车站,你也可以随时了解到你乘坐的巴士到站所需的时间。巴士的守时程度也是非常惊人。

五月二日一大早,我乘坐的夜行巴士平稳地到达了目的地仙台,日本教授专门开车前来迎接,这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教授的热情以及他们对留学生的重视,办理完留学生公寓的入住手续后,教授还亲自带我去学校教务处办理了学籍和选课的手续,在随后的一个礼拜我还参加了实验室为我专门准备的欢迎会,这再一次让我体验到了日本人的热心与周到。

还记得刚到日本的学校,什么都不熟悉,日语也说得很不好,虽然在国内也学习一段时间的日语,但很少接触十分地道的日语,与日本人的交流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即使很努力地想听懂对方的话,也经常只能捕捉到几个单词,欢迎会上也只能用很简单的日语加英语跟日本的老师和同学交流,全局上很难理解。同时,因为没能听懂对方的意思也就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曾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处于这种交流不顺的苦恼中。除了住所和学籍等基本手续外,还有很多手续和证件都得置办,每天还得骑自行车奔波很久到学校,一时间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不能自己处理时就会非常着急。那个时候也会想家,想在中国的很多好朋友。觉得在那边朋友圈一下子缩得很小,每天过着学校,超市,留学生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为了节省开支,几乎每天自己做饭,就算味道做得不好,也得勉强吃下去,尽量不浪费。

在去日本之前,爸妈曾经告诉我,在外面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我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来日本?”,如果我一直沉醉在过去的回忆中而逃避眼前的困难的话,我来日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当初,我想来这边是为了学习,是为了学会更好的独立生活,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每当我不顺心的时候,或者不耐烦的时候,我就会用这个问题反问自己。我相信,当上帝帮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不是让你绝望,而是为了让你发现这个房间里的美好。对于现在的困难、挫折,都是一种储存的力量,当时机到了的时候,它一定会成为最有力的法宝。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逐渐适应了日本的生活,渐渐地学会把很多事情看得开点,看得远点,同时也加紧投入到日本的课程学习中。在日本学习的课程时间十分紧,每天下午都有学生实验课程,每周也有日语课和专业课,所有的课程都是日语教学,为了能尽快听懂专业课的内容,日语的学习是万万不能落下的。在日本的后半年,我还要做自己的毕业论文。东北大学作为日本非常著名的高校,有很多让我震撼的地方,日本人对于学术的严谨,和丰富的知识经验,都让我渴望去学习。

在日本的前半年,我和日本东北大学农学部大三的学生们一起做基础学生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其中的一些实验我在海大的时候基本都没有接触过,又是全日语教学,所以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吃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每天的实验都会有新的发现,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越往后越是觉得实验很有趣,实验课上,日本老师讲解的很详细,不懂的时 候问老师,老师也很耐心的解释,和我一起做实验的还有三个日本同学,他们做实验的时候非常认真,即使老师不做特别要求,他们也会一步一步认真完成,正是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我对于学生实验一点都不敢马虎,每项实验都会尽力做到最好。这段期间,我每周还有两节日语课,日语课上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同学,虽然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相互交流。教我们日语的是一位日本老师,她课上得很好,对留学生们也非常亲切。周围的同学也很友好,我们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各国的美食和不同的风俗习惯。日语课上如果遇到谁什么地方不懂,大家都会主动地去跟他解释,一起讨论。虽然日语课上的日语学习比较轻松和简单,但这却让我明白当你尊重别人和他的国家的时候,你也会得到一样的回报。特别是当听到别国的留学生对中国的赞赏和向往的时候,真的感觉很开心,也由衷的感觉到自豪。

前半年结束的那个暑假,是我在日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由于学业并非十分紧张,我利用课余的时间,走访了仙台之外的其它几个省份,并去当地的大学见学参观,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社会和不同学校的文化。我踏过的土地包括东京的海洋大学,茨城县的驻波大学,横滨的中华街以及山形县等等。

在旅途的过程中,最令人感到称赞的就是日本人的服务态度了。商店里的每位店员像是经过了统一的培训,都是面带微笑,一遍又一遍地对经过的顾客说着欢迎光临,哪怕只是单纯路过的顾客。不管是买了东西的,还是捣腾了半天空手离开的人,都一样会受到他们真诚的接待。一开始去商店挑选商品,在感受完他们热情的服务之后,都不好意思空手而归。还有日本人的热情,每当我问路的时候,他们都会耐心细致的为我指路说明,并尽可能的带我走一段路指示清楚。如果他不知道,他会很着急,会当成自己的事,带我去问路人或者警察,直至我明确了路线。或许这就是对一个素不相识,异国他乡人最大的感动吧!

日本的饮食以清淡新鲜为主流,很多都是生食凉食,深海的生鱼片,螃蟹腿,这些都保证了食材最大程度的营养成分,还有味增汤、纳豆、玉子这样非常健康的食品,这或许是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吧。旅行期间,我尝试的日本有特色的饮食包括: 清淡的关东煮,别致的天妇罗,浓香的豚骨拉面,新鲜的日式寿司,可口的烧烤鳗鱼,温润的日式清酒,传统的日本茶道。还同一些留学生朋友体验了几次居酒屋文化。

日本的消费水平很高,大概是上海的4至5倍,在日本交流的这一年虽然免去了全部的学费,但是已经成年的我也希望在生活上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毕竟留学是自己的事情。于是我利用暑假的部分时间经留学生朋友的介绍,先后体验了几种不同的临时工,工作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在马路上统计一天的车流量,在超市里帮忙清点货物的数量,布置会场,搬运展板以及担当托福监考官等等。打工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赚钱的来之不易,在日本收获第一桶金的喜悦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当然,在收获金钱的同时,我还学会了如 何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合作,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快乐的暑期生活结束后,我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去,在日本的后半年,我开始了自己实验室大越教授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着手开展自己的毕业论文。大越教授的课上得很有趣,她不仅会向学生讲解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会联系目前的外界环境,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学以致用。课程的名称是浮游生物学,由于我在国内曾经学过对应的中文课程,学起来比较简单,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介绍了许多目前日本所采取的浮游生物研究方法,我既惊讶于日本人对于教学和科研的态度,又对他们的每一步严谨的实施步骤赞叹不已。日本教授的研究可能并不能马上应用于实际,服务于人类,但是他们所做的很多工作为生物基础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门课让我更加坚定,作为一名研究生物学的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后半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做自己的毕业设计。这是我第一次,在老师和前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完成自己的实验课题。课题确定之前我阅读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并与教授多次讨论。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后终于确定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我的教授做了40年关于磷虾的基础学研究,这种小型的浮游动物是须鲸等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是接近食物链最底部的关键物种。它们大多可用作水产养殖和水族箱的饲料。是日本与俄罗斯人的食品,在日本又称冲酱虾(オキアミ)。

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在水生环境中,很多甲壳类例如水蚤,桡足类,等脚类,片脚类和十足类当中都存在为原生类小型和无脊椎大型体表附生生物提供浮生场所的附着基生物种类。磷虾也不例外,很多不同种的磷虾表面有微小的生物附着,例如,吸管类及后口类纤毛虫。这两类纤毛虫的DNA序列也被提出。我的毕业论文是通过从日本东海岸采集并固定保存的太平洋磷虾样本之中随机选取50个个体,在解剖镜下观察,使用解剖工具(针和镊子)拆分其附肢,并制作玻片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其体表纤毛虫的附着情况。同时还要分析纤毛虫的附着与磷虾体长,性别以及蜕皮周期的关系。

在实验的前两个月,我一直处于实验方法的训练阶段,那段时期非常痛苦,因为显微镜解剖实验需要操作很仔细,往往连续做了几个小时的实验,最后也不能很好的解剖一只磷虾。有时候一天要连续看9个小时的显微镜,可是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和磨练下,我总结,再摸索,一次次的刻苦练习,才换得最后的成果。最后,当我站在讲台上向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汇报毕业论文成果的时候,我心中是历经黑夜后再见日出的喜悦。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有很多迷茫和痛苦,但只要你坚持往前走,痛苦往往会解决掉。其实,有的时候坚持下去并不是因为你坚强而是因为你别无选择,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总会有成果。

在日本的一年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我所在的生物海洋学研究室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热情,他们对待中国留学生很友好。刚去的时候,我不懂日语,不敢主动跟他们交流,他们就经常用英语和我聊天,教我日语,帮助我熟悉研究室的环境。每当我 有困难,或者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很热情地帮我度过难关。我所住的留学生公寓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各个国家,大多是中国朋友,我们经常会一起聚会,常常朋友做得一手好菜,一起运动放松。正是有这么一群朋友的陪伴,我在日本的生活才不会那么孤单。

在国外生活,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一个人来处理,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做决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解决自己负责。之前还会有自己的父母给些建议,但是身在国外的自己,和父母并不是同样的生活环境,即便是给出建议也不一定确实实用,所以,在国外生活,面对问题是自己不得不斟酌如何去解决,无形中就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6:外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海洋大学

本科生校际协议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规定

(试 行)

随着学校与国(境)外高校交流项目不断拓展和派出交流学习人数日益增加,为规范校际协议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仅适用于上海海洋大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相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协议,经学校同意派出学习的在校注册本科学生,简称协议交流生。

(一)协议交流生的选拔推荐

1.选派对象涉及多个学院的交流项目,由教务处根据校外事处当年落实的协议学校交流生名额,以及校际合作交流协议要求,负责组织各学院进行推荐、选拔。具体派出工作由教务处、外事处(或国际交流学院)和学生处统一安排办理。

2.选派对象仅涉及本学院的交流项目,由相关学院负责组织选拔工作,并报教务处、外事处、学生处备案。具体派出工作由各学院根据协议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会同外事处统一办理。

3.交流生的推荐、选拔过程应按照相应协议要求,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学校(院)对当年各项目选派方案预先公告;学生按方案要求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奖惩情况等进行审核;学校(院)对确定派出名单进行公示。

4.学生须在学院、教务处、外事处(或国际交流学院)的指导下办理对外联系事务,并与学校签订协议。凡自行与对方学校联系的视为个人行为,不列入协议交流生计划。

(二)协议交流生的相关手续

1.报名选拔阶段,学生本人填写“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申请表”交学院审核。经过院、校两级选拔、审批、公示,确定推荐派出交流名单。

2.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准备各类材料交学院,学院交由外事处与对方学校联系。

3.学生收到对方学校的正式邀请函(或录取通知)后,由外事处(或个人)办理护照、申领签证(或入境)手续等。

4.学生离校前在规定时间内与学校签署“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协议”,并按照协议书有关条款,通过学院和学生处办理休学手续。

5.学生经所在学院指导,明确本人在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的目的和课业框架要求。6.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按协议规定返回并办理复学手续;由学生所在学院对其课业及学分进行认定,并交教务处办理相关事宜。

(三)协议交流学生的教学及成绩管理

1.按照目前我校与国(境)外相关大学所签订的协议,本科生在基本学制内赴国(境)外高校学习,主要方式是课程学习,时间有一学期,或1至2年不等。学生在完成两校规定课程,修满(或认定)所需学分后,参照项目协议规定,获得上海海洋大学(或两校)的学士学位和毕业文凭。

2.派出学生截至出国(境)前,应按我校专业培养计划完成学期规定的课程和学分。3.学生在出国(境)外前,应仔细了解国(境)外大学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所在学院或专业负责人(导师)的指导下,制定本人在国(境)外大学的修读计划,经有关学院教学院长审核后报教务处备案,作为学业和毕业资格审核的依据。

4.学生返回复学时,向所在学院递交国(境)外学校出具的成绩单原件,由有关学院审核,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学校协议,对学生所修学分进行转换或认定。学院将学分认定意见和对方学校的成绩单一并提交教务处复审备案。

(四)其他事项

1.学生在国(境)外交流学习期间,按休学(不在我校学期注册)处理。学生返回复学时,应按“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协议”所列学费收缴规定进行缴费注册。

2.学生在国(境)学习期满必须按时返回,不得擅自改变学习期限,也不得擅自转到第三地学习或工作,逾期不归按违约处理。如有特殊原因,须在学习期满前两个月向学院递交书面申请,经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外事处审批同意后,提前一个月办理相关手续。

3.学生所在学院应为学生指派指导老师,负责与其保持联系,关心和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生活和思想动态等。

4.学生到达国(境)外驻地两周内,应及时将住址、联系方式通知学院,以便保持联系。

5.学生在外学习期间,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遵守对方学校的校纪校规,接受对方学校的管理。

6.学生返回复学时,应向所在学院提交本人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和表现证明。

7.校际间合作协议内容与本规定存在冲突之处,以协议为准。出现上述条款中未规定的事项,由相关学院与外事处、教务处和学生处协商解决。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一篇:化学实验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