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2024-04-11

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精选6篇)

篇1: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推进司法鉴定体制,机制改革

司法鉴定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予以完善:构建

有序的“多元化”司法鉴定体制,建立司法鉴定人统一考核标准,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司法鉴定程序启动权

. 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侦察、检察、审判机关依法

委托国家鉴定机构或者指聘具备鉴定资格的专业人员.对案 件中的有关专门性问题所作的认定或判断。作为解决证据问 题的一种客观公正的科学手段。司法鉴定已经成为保障司法 公正的一道重要屏障。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鉴定机构设置混乱。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拥有

鉴定权的机构有5类:

一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二是经司法机关批准设置在科研机构、政法院校的司法鉴定 机构;

三是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

四是部分医科大学设立的鉴定机构;

五是由省级政府指定的医院Ill。这种鉴定机构的多重设置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同时也造成了国家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自审自鉴”不符合现代法制的科学诉讼原则,容易造成司法不公。特别是部门保护主义 形成的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于 鉴定结论不一样,案件久拖不决,一旦出现错案、假案等,很难 纠正。

(2)鉴定人资格无从审核。鉴定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

低直接影响鉴定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采性。但从我国的司法体系 和司法实践看.既没有像大陆法国家那样设立统一标准的鉴定 人资格考试制度和名册登录制度,也没有像英美国家那样由控 辩双方和法庭在鉴定人出庭作证之前审查其能力的程序规定。我国一般是委任鉴定机构.然后再由鉴定机构委派具体的鉴定 人,这样,鉴定人的能力和水平就无从审核了。鉴定结论的科学 与否完全依靠于碰运气.只能寄希望于鉴定人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技术水平了。在法治社会里,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3)司法鉴定职权主义色彩浓厚,当事人权利未得到充分

体现。1)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和鉴定人的委任权被垄断在“公检 法三机关”手里。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司法鉴定权都由审 判机关行使: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决定权分别由公检法三 机关行使。虽然鉴定结论与当事人利益息息相关,但当事人无 权直接聘请自己信任的鉴定人.对司法职能部门委任的鉴定 人也无权提出异议,只能被动接受。当然,当事人对鉴定结论

有疑义时,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但这种申请即使得

到批准,委任鉴定人的权利依然由侦察机构和法院分别拥有,当事人仍无权自行委任鉴定人。这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暗箱

操作”问题。2)按鉴定人行使级别的高低决定鉴定结论的取

舍。司法鉴定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的求证活动。在科学认识活

动中,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分。很显然,我国在实践中位

于不同级别的鉴定机构做出相互矛盾的鉴定结论时,所奉行的“行政级别越高鉴定结论越可靠”的方针是不科学的。很难

保证鉴定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鉴定结论当然采信有违公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除

法庭对鉴定结论本身存有疑义时,会自行指派或者聘请鉴定

人,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情况以外,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都是鉴定人不亲自出庭作证,法官当庭宣读鉴定结论,作

为权威证据采用。然而,鉴定结论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偏

差.诸如可能因鉴定人与案件结局和当事人及其亲属有利害

关系.不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可能因鉴定人的专门知识未达

到应有水平或鉴定设备不完善,结论不合乎实际;可能因鉴定

人未遵守操作规程,做出错误的鉴定结论,等等I1I。如果鉴定人

不亲自出庭. 由于以上原因可能导致的鉴定结论的错误就难

以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设想

2.1 构建有序的“多元化”司法鉴定体制框架

“多元化”是相对于“一元化”而言的。针对目前司法鉴定

机构多,系统设置混乱的局面,多数学者提出专职司法鉴定机

构应统一设置于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之下,组成一元化的专职

司法鉴定组织系统141.此即“一元化”观点。听起来似有道理,但 仔细推想.这是不符合现实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一元

化”又重回到了集权模式.在市场经济强调分权制衡,平等自

由的环境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二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办案时效性强,若不设自己的鉴定部门,会贻误时机。“多元化”则更适应时代,也具有现实合理性。首先言明,“多元化”不同 于目前的多系统设置的无序状况,而是有序的、科学的。多元

化框架仍保留公检机关内设的鉴定部门,其余均为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 建立“多元化”司法鉴定体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排除法院内设的鉴定部门。鉴定结论的不科学、暗箱

操作等等问题可以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法院内设的鉴定部门

有关。改革司法鉴定体制必须坚决排除法院的鉴定权。这样.

法官才能比较独立地严格以诉讼程序办事,对来自其他任何

部门的鉴定结论都一视同仁,不因亲疏关系而有损司法公正。

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法律上的可检验性会大大提高。

(2)公检机关内设的鉴定部门应只限于承办本机关所办

案件中涉及到的司法鉴定事项。公检部门在刑事侦查活动中

是国家的代表,其活动宗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全体利益,其间不会与当事人发生直接利益冲突,鉴定人可处于超然地

位,所以,“自侦自鉴”、“自检自鉴”不同于“自审自鉴”,其实没 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但在保留其鉴定部门的同时,不能允许其 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因为那样有可能造成工作重点转移。

(3)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要一改目前的混乱状态,而实

行有序管理。

2_2 建立司法鉴定人统一考核标准

比较英美法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和大陆法国家的事先审核

制,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认为我国宜效仿大陆法国家

而采用事先审核制。无论是公检机关的司法鉴定人员,还是社 会性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都应接受统一标准的审核。具体操 作可以参照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首先,由有关机关通过特定的 考评和登录程序,然后再根据专业方向建立全国或各地方的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名册,并注明各自的教育程度、学术成 果、专业经验等内容.以供法官根据具体情况从名册上选任需 要的鉴定人。但是,现代乖{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部门不 断涌现。新型诉讼也不断产生,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需 要专家的帮助,但却超过了鉴定人名册上所列的专业。所以,采取严格主义的做法有滞后性,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此.应赋予法官指定未在任何名册上登陆的自然人进行鉴

定的权力.当然法官必须说明做出此种选择的理由。

2.3 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决定权

除公检机关自行决定启动本系统的司法鉴定程序外,无

论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有关是否启 动司法鉴定程序的决定权应由法官、法院与控辩双方当事人

共同享有。法官、法院固然可以自行决定司法鉴定程序,但控 辩双方如果提出了申请,法官也应当在经过仔细审查后.做出 是否批准的裁定。如果法官拒绝了控辩双方的申请.应当说明 理由,并赋予其向上级提出上诉的权利。另一方面。法官在委 任鉴定人时,必须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对于双方提出的异

议,法官应给与仔细的考虑。控辩双方如果共同要求重新委任 鉴定人进行鉴定,法官必须准许。控辩双方如果有一方不同意 法官委任的鉴定人,该方可以向法官提出意见,法官应在经过 审查后,做出是否准许的裁定。对此裁定,有关当事人可以提 出上诉。另外,为了防止法官、法院在司法鉴定方面具有太大 的权利,以至于造成司法专断,应允许控辩双方各自聘请专家 担任自己的技术顾问。这些技术顾问可以不具有鉴定人的法

律地位,而具有证人的身份,但在鉴定人进行的鉴定活动中,他们应有权参与司法鉴定的过程,及时向鉴定人提出问题,给 与委托自己的当事人一定的技术咨询意见.并有权在法庭审

理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与鉴定人进行一定的对质和

辩论。

2.4 建立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鉴定人“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鉴定人的“官方专家”的身份将消失,接下来的就是确保鉴定人出庭作 证的问题。具体设想:1)诉讼法应当明确规定,任何鉴定结论 如果不经鉴定人亲自出庭作证.阐明司法鉴定的过程.根据和 结论,回答控辩双方和法官的提问,就不能作为法庭据以定案 的根据。这样,鉴定结论的法律资格或可采性就得到法律的明 确限定。2)对于无正当理由据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法官应有 权采取拘传、罚款等强制措施。3)明确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 例外情况.如鉴定人因重病、死亡和不可抗力等原因确实无法 出庭的可以提供证明而不出庭。但即使如此,鉴定结论也必须 事先经过法官和控辩双方的共同审查,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如果审查未通过,法庭应否认其证据效力,进行补充鉴定或重 新鉴定。4)为鉴定人出庭作证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

篇2: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关键词:依法治国 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①天平与宝剑共同构筑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②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不公正的司法,则是对法治的否定和背叛,是司法权滥用的结果,它不仅混淆了是非,而且会造成人们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借鉴了各种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惨痛教训,科学地提出并论证了树立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在中国实现和树立法律权威做出了贡献。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首次提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党章总纲中也再次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又反复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这就是说,邓小平一贯不主张“个人至上”,而强调法律权威,并在讲话中多次使用“法律权威”一词。因此可以说,树立法律权威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题词和讲话中强调法治和法律权威问题。现在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威无疑是个核心问题。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这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树立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法的尊严,发挥法的作用,实现法的价值,通过制度来限制人的随心所欲,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治”对法的权威性的损害。

司法执法制度是法的权威性能否树立的关键,司法公正与法的权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西方哲人的这一比喻是形象的,更是发人深思的,它告诉人们:司法不公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二、推进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当前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没能提供应当提供的救济;公民的法律信仰阙如;司法公正未能达到必要的程度;司法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司法部门本身亦受到腐败的侵蚀;执行难往往使司法判决成为一纸空文。这些不良司法现象的产生,除了各种社会外部原因以外,主要产生于司法制度本身。因此,笔者建议应主要围绕信仰、专业、独立、公正、统一这五大目标,对有关司法制度作相应的改革。但颇令人遗憾的是,“在缺乏理论和知识准备的情况下,许多改革所起到的常常是负面的作用。”“我们与法制发达地区之间在司法制度上最大的差异乃是,在中国,建立在法律知识专业化和司法人员职业化基础上的司法独立还是一个正在争取的目标,维护这种独立的相关制度还远未建立,学术界与司法实务界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③“司法的良窳关系着民心的向背,司法能获得人民的信赖与尊重,是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因此,“只有将每一项改革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今天的改革才不至于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⑤在司法改革的方式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

人员是能够做到公正执法、秉公办案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少数法院和少数工作人员中确实存在着执法不公甚至枉法裁判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执法环境看,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对人民法院执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是非常普遍的。当事人通过各方面的关系托人说情,请吃送礼;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也给法院执法造成了很大障碍。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一些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人情的拉拢,导致枉法裁判;此外,有的法官审判业务素质不过关,运用法律有偏差和失误,也容易造成执法不公。为此,“要使每一位审判员都成为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灵活的思维方式、丰富的司法经验、广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人格和职业操守的优秀法官。”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名职业法官的追求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方针正在进一步落实。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日益对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保证司法公正,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加强监督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使监督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切实使监督机构能行使监督职能,更要在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当前在加强监督制约,防止司法权力滥用上,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全面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二是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监督的思想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理论家提出的权力制约学说的合理因素。即,国家权力机关同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不是几权鼎立的关系,而是决定和执行的关系,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同时又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说:“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实践已经证明,人大监督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来说,它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同样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的监督相比较,在本地区也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监督机构,都必须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当然,对司法权的监督也应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对于非法干预法院独立办案的,人大应予以制止,支持法院实现司法公正。关于公民的监督应当看到,公民是最广泛的监督主体,在不危害国家的安全和不侵犯国家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应当逐步扩大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范围,增强国家机关活动的透明度、公开性,使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享有较充分的知情权。鉴于国家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当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对权利及时、公正、有效的救济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实现司法公正,同样离不开公民的监督。人民法院一方面要通过公开审判增加审判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建立、健全一些必要的制度,如法官违法违纪举报制度、当事人评议法官制度等以确保公民监督权的实施。

总之,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不仅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更重要的是,法治的存在以其本身的价值取向为支柱,它蕴含着人类对公平、文明、秩序、和平等理想的追求,要求法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社会主体都是公正的。司法作为使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关键环节,是实行法治的保障,要求其公正是必定无疑的。因而,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注释:

①梁慧星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

②刘晓军:《改革中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以审判委员会为考察对象》,载 中国民商法律网—首页>>程序法学>>青年学术2002年 9月26日。

③贺卫方:《改革司法改革》,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第3版。

④翁岳生:《迎接新世纪从尊重人性尊严出发,建立温暖公正全民信赖的司法》,载《法令月刊》2000年第1期。

⑤贺卫方:《改革司法改革》,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4日,第3版。

⑥张志铭:《当代中国的司法独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6月7日第三版。

⑦邓科:《司法改革:现实与可能》,载《南方周末》2001年10月25日第7版。

⑧胡玉鸿:《马克思恩格斯论司法独立》,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页。

⑨崔积明:《提高审判员个体素质之我见》,载《人民法院报》理论专版2003-02-08。

篇3: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据考, 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雅典, “克里斯提尼改革”规定, 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参政权, 可当选陪审员, 从此并首创了陪审制度。正式意义上的陪审制建于英国, 而在美国得到完善与发展。

我国司法制度中, 陪审制也是一项优良传统。该制度最早出现于革命根据地时期, 即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后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予以确立。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确立、推行并健全人民陪审员有效参与的陪审制与我国“人民司法”的理念与要求相契合, 在制度设计上能到提升司法工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之功效。

(一) 促进司法公正, 保障依法裁判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 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目标。而作为司法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陪审制, 其内含的司法公正价值与司法改革、司法现代化的这一价值目标是同向而行的, 其通过将具备生活常识的普通人与精通法律的法官的判断相结合, 实现常识、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与博弈, 对司法公正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都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 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的直接效果就是促进司法实体公正。人民陪审员积极参与案件裁判, 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法官的职业偏颇、补全审判组织的知识结构。法官作为一名职业法律人, 在长期的审判工作中会获取大量的职业经验和积累广泛的法律知识, 但也会产生单纯从法律思维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标准来审视案件和当事人的弊端, 影响对于“事实正义”的判断。而作为“社会人”的陪审人员, 则正好弥补这一“刻舟求剑”式的法律思维偏差, 从“非法律人”对于事实的理解判断、从社会普世价值观、从基本道德范畴对于案件进行定性和衡量。“陪审团之评议案情, 使法理、人情均得兼顾, 且集多数人组成陪审团之智慧与意见, 本于良知而为公正之评议, 较之法官囿于法律之成见, 可减少偏私无端之裁判”1

另一方面, 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裁判, 可以有效促进程序公正。“与那些难以实现的裁判结果的客观正确相比, 法律审判活动具有的外观过程显得更加容易实现;只要法庭严格遵循了正当合理的程序, 它所制作的实体判决就应当被视为正确的、合理的。”2可见, 在司法实践中,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一样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易于达成。陪审制作为一种法定程序, 通过对其的遵守与落实, 又发动的陪审员监督司法程序是否依法展开, 保障了司法工作本身的程序公正。

(二) 提升司法公信, 优化司法环境

如果说公平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那么公信力就是司法的根基。“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者, 必浚其源泉”,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改善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司法环境, 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不可或缺, 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赖与尊崇必不可少。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人民陪审制度的落地与完善恰恰可以助力改革、提升公信。健全的人民陪审制度可以极大地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司法, 这与当前正在推进的阳光司法有相近的效用。托克维尔在谈及美国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时, 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一所常设的免费学校”, “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 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3从另一方面, 陪审制度通过让群众享有与法官 (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 同等的职权, 让群众的真正参与案件的裁判, 可以极大地提升群众对于司法结果的认可程度, 经由“公众”自身作出的判断, 本身并是公信的体现。

二、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司法体制改革的差距性

虽然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确立与司法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是相同方向的, 力求司法公平公正的实现和司法公信的提升, 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活力不足、生命力不强, 没有很好地完成制度设计的目标, 与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而言, 差距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议庭“合而不议”

在司法实践中, 陪审员制度普遍存在、最为人所垢病的问题就是, 人民陪审员往往参与庭审, 却只听、只看、不问、不审, 状似堂上木偶;组成合议庭的案件, 在审理过程中人民陪审员往往并不发表意见, 或者意见无足轻重, 与独任审理本质上并无区别, 导致陪审制度“看上去很美”, 人民陪审员沦为装饰与摆设。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在审判中无法就司法过程的信任感通过人民陪审员向其他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传递, 不仅使一项重要的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制度流于形式, 违背了人民陪审员与法官拥有相同职权的法律精神, 损害了严格意义上了程序公正, 而且使本应合议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有重要影响的案件裁判缺少了重要的公众常识、伦理道德、普通人思维参与, 在确保实体公正上大打折扣;甚至, 与陪审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反而成为损害司法形象、危及法院公信的污点, 引起社会的质疑。

(二) 人民陪审员遴选科学性有待加强

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 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件的审判结果、关乎司法的公平正义, 如果依法、合理地开展陪审工作, 能够保证案件质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司法公信, 反之则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决定陪审制度能否落实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人, 也就是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既要在特质上有一定阅历和社会经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司法参与度, 也要在身份上有代表性、广泛性、权威性、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司法系统。然而在现实当中, 人民陪审员的遴选往往比较随意。根据《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 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 或者本人提出申请, 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 并由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人民陪审员人选, 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但是, 在司法实践当中, 人民陪审员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基层法院自行组织报名、选定, 导致选出的人民陪审员都是法院“偏爱”的, 配合法院工作的, 极大地影响其独立自主地参与陪审;同时, 在遴选陪审员的时候对于代表性、广泛性的考虑常常缺失, 又由于陪审员的遴选程序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使得一些普通民众担任陪审员变得十分艰难。

(三) 人民陪审员与社会公众互动性不足

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的积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法官的互动, 即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 另一方面就是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作为一架桥梁, 连通司法与普通百姓, 通过与公众的互动, 一是可以提升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期望值, 欣喜于司法是公众参与的, 司法工作并不是自说自话、神秘莫测;二是可以起到法律知识的普及作为, 通过向公众的解释、以其自身经历向公众进行宣传, 很好地消除公众的一些法律盲区, 将司法精神向公众进行传播。但是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极待加强, 人民陪审员与公众的关系不够密切、沟通意愿不强、互动能力不足, 当事人对人民陪审员评价不高;此外, 人民陪审员的“精英化”, 导致陪审员本身就与最广大的公众存在鸿沟, 难以贴近, 影响其对于公众意愿的代表性, 导致的结果当然就是其参与的司法审判工作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三、司法体制改革环境下的陪审制改革方向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 审判组织的确立首当其冲。因此, 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必然有陪审制的改革与完善, 这也是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让人民参与司法”相一致的。革除陪审制现有的弊端, 从人员遴选、案件参与、社会互动方面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切实用好人民陪审员这一重要力量, 陪审制的改革应把握以下方向:

(一) 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

应建立更加规范、具体、可操作的人民陪审员遴选制度包括一般遴选、个案遴选, 切实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和社区在推荐、遴选中的作用, 确保人民陪审员的遴选面向广大的社会公众、保障广泛的社会参与, 选出在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行业都具有代表性的陪审员;确保遴选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较强的人民陪审员, 提升案件审理参与深度。特别要注意, 转变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人民陪审员学历越高越好的认识偏差, 防止人民陪审员过度精英化和职业化。

(二) 明确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和证据认定

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具有丰富经验和阅历、对社会状况了解深入的特点, 将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的范畴限定为案件证据的认定和事实的判断。一直以来人民陪审员既要参与事实认定也要确定法律适用, 往往超出了其知识能力, 也是导致部分陪审员对案件审理热情不高、参与不深的原因之一。将陪审员从法律适用中解放出来, 其与法官可以“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的平衡状态, 既避免了司法民主化的过度发展以致形成‘多数人的暴力’, 也有效防范了司法精英化的过度发展从而导致‘专制司法’的弊病。”4

(三) 明确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

权责对等是规范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的有效手段。人民陪审员既然与法官享有相同的权利, 也应承担其相应的义务。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应对于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比如尊重事实、依法办案、公正裁判、主动回避等。

(四) 建立人民陪审员组织

通过建立人民陪审员组织, 可以更好地对陪审员进行管理, 使陪审员的工作更加中立, 形成与法院对抗的力量, 防止过度依赖于法院。同时, 也可以组织学习、培训等, 强化陪审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立起符合司法体制改革要求的陪审员队伍。

摘要: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 由依法选举产生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法院审判活动, 对于以促进公平公正、提升司法公信为价值取向, 以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为目标追求, 向审判为中心转变的司法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依法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能够助力阳光司法建设、公平公正实现、司法公信提升、司法环境优化。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陪审制度的适用存在“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人员遴选不够科学合理、人民陪审员与社会公众互动性不强等缺陷,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司法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迫切而必要。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必要

注释

11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389.

22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3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 [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篇4: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关 键 词]:依法治国司法机关独立执法

[作者简介]:郜建和中共黄山市委党校安徽黄山市 245000

所谓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依据法律事实,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案件做出公正的判决。司法独立原则之所以被普遍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符合社会主义目标,符合司法权应有的本质属性和运作的客观规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司法体制早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推进司法独立的制度性实践早已开始。司法独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进步和实行法治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独立的司法才能产生公正的裁判。

(一)

影响司法独立的主要因素有观点上的、权力组织方面的,还有机关内的关系问题,但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关系方面:

首先,处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关系上。

做为一项宪法原则,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权被规定在宪法上,具有不容置疑和不可动摇性。加之执政党在现代政法生活中的不可缺,说明了共产党领导司法工作的正当性。尽管司法工作强调独立性,司法有其特殊性,但司法工作接受党的领导同样不可例外。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实质权力关系上,司法机关与司法工作也不例外。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司法机关并不享有政治结构即国家权力关系上的独立。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下,部分地区司法机关与地方党委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机关基本上受命于党委,地方法官的任免权掌握党委手中,成为党委的附属产物。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党委经常性直接过问案件情况并参与案件的讨论和审理。更有甚者竟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个人情感给案件打批条,事实上这种“以党代审”的做法导致的部分办案不公,反而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独立性,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谓的“绝对服从党的领导”需要,但却成为导致腐败的诱因之一。所以,成为问题而需要研究的仅仅是,执政党如何领导司法,如何实现对于司法的领导权。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既要注意到党权与政权的区别,又要特别注意司法与行政相区别的特殊性,即司法应当具有的独立性。

其次,权与法即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关系处理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司法独立就必须建立起不受地方政府影响的独立司法机关。德国法学家沃尔夫甘·许茨曾说过,行政侵犯司法,特别是侵犯法官的独立,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问题。而我国审判工作与司法工作不分,司法工作行政化现象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①司法机关依行政区划设置,缺乏对司法工作特殊性的考虑,使其与行政机关一一对应。这种层层设置的方式显然是模仿行政机关建制的,②对司法人员按行政干部进行管理,无视法律部门的特殊性质,而与行政机关相对应。③工作方式上明显不利于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进行,而实行层层把关的首长负责制和请示汇报等行政方式。在这种体制下,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产权就受制于当地政府,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地方经济利益的案件中,而法院经费又是地方财政提供的,因其事关当地政府的财源,法院受自身利益的诱惑和国家权力的影响难以做出公正的判决。由于人事、财政上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审判的事实不独立,便形成了一大堆“关系案”、“人情案”。

最后,上下级司法机关的内部关系上。

在发达国家,司法独立就是要法官独立,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充分听取当事人举证,依据自由心证的原则,并在双方当事人当庭出示证据的情况下作出判决或裁定。我国行使审判权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主要形式是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和独任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三种组织形式之间未形成明确的职责范围。其中,审判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审判委员会按《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不仅有权“讨论”案件,而且有权作出“决定”,并特别强调“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结果使法院独立审判,公开审判流于形式。在实际审判过程中,造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怪现象。审判委员会并未参加合议庭,不能充分了解案件情况,却将实际决定权授予庭外的审委会手中。这显然与我国奉行的“庭审中心主义”和我国确立的公开审判制度是背道而驰的,更破坏了司法独立性。

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在审判实践中,往往是下级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一旦遇到了疑难、复杂问题,以请示法律问题为由与上级法院商量裁判结论,本应由自己审理的案件逐级向上请示,而上级受案法院也是来者不拒。更有甚者,直接指示下级如何裁判等。上下级法院这种不正常沟通的直接结果就是使下级法院丧失了独立性,结果人民法院的案件日积月累,造成了诉讼效益价值严重下降,案件审理迟缓、积压,破坏了老百姓法院在心目中的形象。

(二)

司法独立固然重要,但并非“为了独立而独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必须服务于司法公正,服务于法律的合法性诉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即司法独立的价值应当充分肯定,但如何独立,必须理性对待。如果司法独立仅仅意味着法官听凭自己的喜好决定案件,不受其他官员的压力,那么,这样的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显然并不会以公共利益为重,人们也许只是换了一拨暴君而已。如果我们寻求的那种司法独立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宪政架构,也最终会被人民和社会否弃。所以,我国司法独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对司法独立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历史经验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保证司法公正,一方面离不开司法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公正:但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即使在崇尚司法独立的发达国家,也有健全的对司法权力的制约机制,比如议会调查、媒体监督、弹劾制度等。当前司法腐败比较突出,群众意见比较大,有些司法干警在民众心中形象不佳,司法不公、不加强监督,难以扼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蔓延,司法权威乃至法治的权威就无法建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落空。

因此,加强监督,除了必须强化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外,也必须加大外部监督力度,特别是必须加强人大的监督,因为人大监督是最具权威的监督。人大对司法的监督主要从两个方面:①对人的监督,即监督法官品行和法律素养是否良好,有否徇私枉法、收受贿赂、徇情枉法等与法官、检察官职务不相称的行为。司法的独立性有赖于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司法的公正性,而司法的公正性维系于法官的高素质。一旦发现有上述行为,即可予以罢免、撤职、免职等。②对制度的监督,即监督司法制度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等,对司法制度运行受阻,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地方,即可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完善。

其次,建立健全司法独立保障机构。法院独立保障机制的建构,不仅要处理好法院与立法机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司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在我国现行宪政结构中,司法与行政是地位平等、相互制约的权力主题。由于权力配置的技术性原因,司法实际上依附于行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均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②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完全合一。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法院受制于行政的现实,法院不能真正获得独立的地位。为了使法院摆脱行政的束缚,就必须切断资源提供者对司法机关的控制力与影响力,改“平行管理”模式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级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决定权和供应权,改由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将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务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进行管理,中央级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对各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行政管理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对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司法行政管理权。

篇5:《依法治国》考试题及答案

1.(工作创新能力)是对政法委书记工作能力和职业水平的重大考验。

2.依宪治国,就是要(宪法)至上,维护其权威。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4.依法治国是(实现)法治的路径,他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他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6.(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以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9.强化执法(监督),是落实依法行政的重点。

10.(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物管理权)。。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1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有条件的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14.2014年2月9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时间跨度是(2014-2020年)

1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告诫我们的。

16.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应该积极应对,积极做好出庭应诉准备)

17.(法治)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8.所谓依法治国,是指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19.(合理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做出的决定必须公平、公正。20.“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习近平)

21.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行政纠纷,行政机关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予以处理。

22.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打击)

2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国务院于2014年3月22日)发布的。

24.(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二、多选

1.政法委书记如何搞好协调沟通()

搞好与上级之间的协调沟通;搞好与同级之间的协调沟通;搞好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搞好与机关干部职工之间的协调沟通。

2.目前,我国依法行政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地方、有的政府和政府部门决策不科学、不民主;执法不作为日益凸显;执法不重视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较为普遍;一些执法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4.司法领导体制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各级政法委与各级司法机关关系不明确;政法委领导的法律素养问题;司法机关领导的法律素养问题;司法机关领导的法律背景问题

5.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法定化 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

6.法治思维是指运用()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 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

7.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公众参与、专家讨论、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8.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性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力 10.中共十八大中共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讲话提出“纪检监察部门要为人民()

执好记、问好责、把好关。

三、判断

1.立法工作应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2.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是)

3.伴随改革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程,完善法律体系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长期任务。

(是)

4.党依法指导下独立于国家法治体系之外。

(否)5.法治体系等同于法律体系。

(否)

6.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如期形成。

(否)。7.国家鼓励干部司法活动。

(否)8.形成法律信仰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

(是)

9.社信用制度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规范作用。

(是)

10.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篇6:司法考试改革依法治国

——警示教育案例学习心得

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在廉洁司法教育大会上讲话发人深省,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行动上践行为民司法的准则,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廉洁。现下时期,仍有一些法院干警视公平正义为儿戏,法纪意识淡薄,导致思想腐化、防线失守,进而衍生出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使手持天秤托举公平正义的光明法官形象蒙受了一抹灰暗的阴霾。

生财有道的北京丰台法院原院长夏俭军滥用职权、以案敛财,崇尚奢靡的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邢国威独霸一方、贪图享乐,利欲熏心的南京雨花台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陶福友贪欲横行、中饱私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无不昭示着腐败的强大“魔力”,他们都曾是兢兢业业、奋发有为的优秀干警,都曾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着突出业绩和卓越表现的模范干警,都曾是被法院引以为傲的人气干警。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与挑战,他们渐渐的忘记了初衷,忘记了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恣意妄为地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最终腐败堕落受到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纵观个案不难发现,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导致违法乱纪行为发生的原因大致相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利观念错位

审判权是国家、人民赋予人民法院独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组织、个人干涉的独立职权,权力来源于国家和人民,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某个人通过努力就能够取得的。一些法院干警通过层层选拨、筛选进入审判队伍,有了权力,自认为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进而骄傲自满,将手中权力视为为自己收获的工具,肆意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利益,臵国家和人民的权益而不顾。

第二、侥幸心理作祟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比任何人都深知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然而一些干警往往疏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寻求法律空当为自己的违法乱纪行为开脱,亦或者私下与各路朋友密谋勾当,常常认为小小的违纪行为不会被发现,好哥们好朋友之间不会出问题。可一旦开了头就会禁不住诱惑,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事。熟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必然会驱散黑暗,罪恶之手必将受到惩治,此时,往往才会有人幡然悔悟,追悔不已。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现行法院管理体制中,上下级法院之间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各法院、各法庭、各位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领导,权力过于集中时常会导致权力滥用。大部分当事人碍于专业知识不足,对审判活动缺少认识,常常会认为打官司就是法官说了算,进而对法官展开拉拢贿赂,形成滋生腐败的的土壤。加之诉讼活动的不公开、不透明,也会使诉讼结果受少数人干预,从而影响公正审理。

实现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权的最终目的,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作为践行依法治国主导责任的人民法院干警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力量,建设高素质的人民法院干警队伍更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各法院干警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秉公执法,依法裁判,树立公正严明的法院干警光辉形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作为一名人民法院干警首先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干部,其次才是行使职权维护公平正义的执法者。

保证司法廉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人民法院干警自觉遵守履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是司法廉洁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要切实严格要求自己,追求高尚品格,提升素质修养,做到:

第一、遵纪守法不越界。作为行使审判职权的法院干警一定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对待当事人、对待案件事实,不搞特殊化、不提特殊要求。坚守法官职业道德,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保证各项裁判活动遵循法律程序,符合法律规定。自觉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对可能影响公正裁判的各类宴请、旅游和娱乐活动坚决推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

第二、坚定信念不动摇。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认清自己的权力来源;树立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理清自己的工作职责;牢固树立公正司法的行动理念,充分认识和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约束没有例外。必须熟知法纪,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必须敬畏法纪,绝不为追逐利益而自毁前程;必须维护法纪,自觉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时刻牢记追求公平正义是我们所热衷的职业与生俱来的职业素养,是我们所担当的角色不可磨灭的崇高品德。

第三、加强学习不放松。法律法规滞后性的特点要求立法者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针对时弊地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也要求在审判一线的执法者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审判实践活动中准确地运用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判,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业外活动,净化自己的朋友圈、社交圈,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保持高尚品德修养,追求良好道德情操。

第四、与时俱进不落后。服务大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服务大局要求转变职能,转变“官本位”思想,确立“民本位”理念,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司法领域集中体现为“六难三案”现象,为解决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司法体

制改革方案,从修改和完善诉讼法到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从公开遴选法官、检察官到人民陪审员全面参与审判活动;从审判、信访公开到立案登记制度的推行,各项方案措施旨在以制度形式最大限度维护公平正义,让司法职权在阳光下运行,受社会群众监督。监督人民法院干警行使职权的同时,规范人民法院有序履行司法程序,保证司法审判活动公正开展,从而杜绝司法职权滥用,保证司法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作为法院干警要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适时转变思想,调整思路,改善工作理念,完善职责内容,自觉践行各项方针政策,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廉洁司法要求人民法院干警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作出裁判,同样人民法院干警一旦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甚至触犯国家法律实施违法行为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追究,这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方针原则完全一致。因此,广大法院干警要敬畏手中权力,规范用权;坚守司法底线,公正办案,牢固树立廉洁司法职能理念,坚决践行依法治国大局观念。

参加廉洁司法教育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学习警示教育案例使我警钟长鸣。我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法院参加工作的新新人类有了些强烈的责任意识,“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洁是一名法院干警的本分和道德底线,也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要牢固树立依法行使

职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和宗旨。勿生贪财之念,勿存侥幸之心,勿交势力之友;充分认识到我们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平正义的光明使者,而不是滥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的社会蛀虫。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制腐败,维护司法廉洁,保持内心平静,保持工作热情,向以邹碧华、孙波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法官学习,慎独慎微、善始善终,努力让人民群总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上一篇:定陶县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九年级历史试题下一篇:麻风病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