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改革

2024-04-15

司法考试改革(精选8篇)

篇1:司法考试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制定并唯一授权法律出版社独家出版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于205月10日于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法律专业店同步上市发行。为配合考生复习备考,由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依据大纲组织编写的《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三大本),也与大纲同时出版发行。

2016年司法考试大纲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图书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制定

【图书价格】定价:22.00元

为防止盗版,每本图书的封面均贴有防伪码,以便读者查询真伪。

2016年司法考试商法大纲变化解析:

与相比,2016年商法部分,大纲与教材以修订完善为主,没有新增考点。

大纲附录部分:

1.新增法律法规1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2.修订法律法规2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016年司法考试改革]

篇2:司法考试改革

回顾自20我国首次举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的通过率就会发现,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仅为7.9%,至通过率却已达30%左右,可谓是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经历了20的高峰,这几年司法考试通过率已有回落的趋势,但总体还是保持在16%左右,这和世界各国的司法考试通过率相比仍是较高的。

实践证明,制定较低的报考门槛(本科毕业即可参加考试,无论专业)和实施较高的通过政策,不但无法完成司法考试所谓的社会责任,反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应把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以选拔具有司法行业所需的高水平的从业者。同时,借鉴国外逐步提高报考人员资格条件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司考通过率,以实现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法律人才精英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司法考试低门槛、高通过率存在的问题

(一)使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司法行业,不利于司法行业的发展。法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必须是受过严格教育的人才能真正领略渗透其中的基本精神、法治理念和法学思维。法学家孙晓楼曾说到,所谓法律人才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法律的学问。有法律的学问不仅指知道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指对法律的感悟。第二,有法律的能力。包括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第三,有法律的道德和法律的精神。缺乏法律道德的法律人只会成为破坏良好秩序的害群之马,忽略法律道德和法律理想的法律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这样的法律人才需要历经数年的严格教育,而不是靠读几本法学教科书、背几个月法条就能培养出来的。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司法考试制度而言,许多从未进行过系统法学教育的学生通过几个月的突击复习或者经过专门考试培训机构的培训就能够通过司法考试,甚至是高分通过,这种形势自然不容乐观。没有经历过较高程度正规法律教育的人即使熟识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也难以正确把握法律的本质和精髓,运用时难免生搬硬套,易造成偏差。

(二)造成律师行业“争饭碗”现象严重。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容量限度,如果任意扩展,将会影响该行业的良性发展。据了解,由于法检等司法机构编制有限,通过司考的人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最终成为法官和检察官,大部分无法进入公检法部门的人进入律师或相关行业。律师数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一是使得律师队伍良莠不齐;二是律师业务量的增长跟不上律师队伍的发展速度,导致很多律师没有案源,出现低收费等恶性竞争;三是缺乏案源的律师往往会冒险干出一些违法行为。

(三)通过司法考试变成许多本科在校生四年法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司法考试起允许在校大学三年级学生报名参加考试,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缓解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毕业找工作增加筹码。可是这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准备司法考试,再无心思学习法学基础知识,有的学生甚至旷课半年去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由于把心思全放在司法考试上,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高“回报”,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司法考试通过率都在50%以上。如此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高分通过了司法考试,可是他们没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以后不论从事公检法工作还是律师工作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对司法考试改革的建议

(一)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维持在10%以下。这个建议是基于我国司法考试的客观现实以及法律职业自身的特点而提出的。首先,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应该以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来确定,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后备人才充足,维持在10%以下的较低通过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会造成大量法律人才过剩的后果。其次,法律职业是精英职业,作为法律职业准入门槛的司法考试必须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过率,以此保证法律人才的高标准。最后,维持较低的考试通过率能有效抑制律师职业的恶性竞争,从而有利于法治社会的长远发展。为此,每年可在考生报名之后预先确定一个通过率,根据本次考试的分数排名情况确定最终的通过线,而不是仅以360分为基准。这既能有效地控制通过的人数,也可以根据不同年份试题的难易以及批改的宽严程度来掌握通过率的主动权。

(二)在司法考试中加强对理论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考察。我国现行司法考试主要侧重于对法律法规记忆性的考察,而对于法学基本原理、法律方法等理论性知识的考察相对较少。而理论知识对法律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法律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法律推理方法等基本职业技能都源自于此。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司法考试中加大理论考察力度,突破现有的题型限制,在试卷中增设论述题以及简答题。

(三)提高司法考试报名门槛。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那种非法学专业本科也能报考的权宜之策该停止了。毕竟通过司法考试我们希望选拔出的是具备法学素养、法学逻辑思维的人才,而不仅是法条的搬运工。在如何确定我国司法考试报考资格问题上,有不少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实际上,提高报考门槛后,再逐步提高通过率是不少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一种趋势。且不说美国将司法考试的门槛限定在法学研究生这一高标准之上,日本以及韩国在近几年的司法考试改革中也不断的提高了其司法考试的报名门槛。在日本,新出台的改革方案使大学的通才式法学教育向职业法律家转向。日本还为法学教育设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关,只有通过该机关认定的法学院毕业生才能获得司法考试资格。在应试门槛提高后,日本官方提高了新司考的通过率,从的3%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70%-80%。在不降低司法人员素质的前提条件下,大幅度增加司法人员数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韩国7月初国会通过了针对法学教育的《法学学院法》该法案规定引进“法律研究生院制度”,今后任何人必须在完成法学研究生教育后才能报考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将与法律研究生院制度并行一段时间,至司法考试制度将被完全废止。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还并不适宜将考试门槛定在法学研究生以上,但有必要对报考人员规定如下条件:一是通过正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强调必须获得学位证后才有报考资格);二是非法学专业毕业但必须具有法学专业硕士(含法律硕士)及以上学位。

篇3:司法考试改革

一、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 “规范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关系, 改革审委会制度, 完善办案责任制, 让审判者裁判, 让裁判者负责。”其中, 改革审委会制度就是为了规范司法归责。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 应该立足于法律对其功能的赋予和法律地位的界定。在法律界定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实践中制度被人为的异化的情况下, 改革的中心就需要放在对实践的修整。《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 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刑事诉讼法》在第三十条和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了审判委员会由决定回避和决定案件再审的权利。《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也规定了审判委员会的决定 ( 院长) 回避和案件再审的权利。按照这样的制度设置, 法律赋予审判委员会四项职能:总结审判经验; 重大疑难案件的实体决定权; 决定 ( 法院院长) 回避和决定案件再审的权利; 其他与审判有关的工作, 一般为制定规章制度。

《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 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多样化, 成员包括正副院长、各庭庭长和一些行政部门的非专业人士。这种工作机制和组成就决定案件的判决是多数人共同讨论作出, 可以有效抵抗外来干预, 杜绝内部徇私舞弊, 增加个案判决的公平公正。同时, 审判委员会中大多是专业从事审理工作的委员, 专业水平高, 经验丰富, 由他们共同讨论案件, 可以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专业分析从而得出公正判决。

二、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 在实践中, 审判委员会的职能被滥用,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过于依赖审判委员会, 把多数案件都交由审判委员会审理, 并且对于审委会作出的决定全盘接受, 使得法官自身没有独立性。另外在法官的意见和审委会的意见不一致时, 往往是审委会的意见成为判决的依据, 这样法官的审判权被审委会架空。审判委员会中一些行政部门非专业人员的存在, 也会干扰法院对案件的裁判, 容易出现“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对于实体结果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案件而言, 当事人陈述的内容由合议庭转述给审委会了解, 由于转述的间接性和片面性, 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失去了对审判主体的影响力和约束作用, 法庭庭审空洞化和表演化。而审委会对案件的实体决定权, 判决内容的作出实体和审理案件的主体发生了绝对的分离, 审委会对案件的讨论是建立在合议庭整理人员的汇报基础上的, 而这种汇报是对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言辞方式参加审判活动的转述, 是典型的审而不判, 判而不审。因此, 对审委会的改革就要可以通过诉讼化改造的方式避免其违反程序正义, 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 裁判者负责”。

三、推行司法责任制的原因

可以从“改革审委会制度”这项内容中看出当前司法改革的重心在于完善司法责任制, 从而保证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行司法责任制的原因在于其符合司法运行规律, 这一规律突出体现于司法的亲断性和独立性。而改革审委会制度就是为了使司法者亲身经历司法程序、直接审查证据, 从而有效建立心证、认定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 改变以往的审判分离的情形。司法责任制体现了司法专业化化与程序正当性精神。现代社会司法问题复杂, 法律关系混乱, 事实认定较困难, 如果不要求司法人员具有高度的专业能力, 那司法的公正与公信力不可能实现。

司法责任制针对的是我国司法固有弊端, 现实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司法活动中存在着大量以内部报告代替司法亲历, 以行政决策代替司法审判, 未审先判的现象。建立司法责任制,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弊端, 从而保证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实行司法责任制面临的困难

但是, 完善司法责任制与司法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可能发生冲突, 由于司法资源配置的有限性, 难以实现权责利相统一。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与司法工作人员目前享有的待遇、保障相冲突。责任和待遇的极大差距可能会使法院检察院流失大量的司法人才。在高薪养司法难以实现的情况下, 司法责任制改革也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司法责任制在实践中真正得到较好的实行, 与之相协调的司法人员保障制度必须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蔡辉.从审判委员会的职能看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J].法制与经济, 2016.1.

[2]贺卫方.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几点评论[J].北大法律评论, 1998 (2) .

[3]孔祥俊.司法理念与裁判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篇4:基于司法考试谈法学教学改革出路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学;改革出路

2001年10月底,《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办法中明确对司法人员考试做出详细规定:自2002年开始,从事法律职业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2008年司法部门又对司法考试做出补充规定,内容主要有:2009届大学毕业生允许参加2008年全国主办的统一司法考试,这个办法的出台,使得部分在校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就完成司法考试,减轻毕业负担。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司法考试的目的就是帮助法律从业者提高司法素质,树立司法公正意识,从而实现法律公平与公正。结合司法考试,总结了目前的法学教学内容,形成法律从业者与科学方法的良好互动,从而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的影响

2008年司法部公布司法考试办法,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司法考试,作为法律素质体现的一大标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法律从业者能力的认证。在法学专业中,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对于教学与就业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司法考试,法学教学能够解决教学与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能力认证考试,有利于推动法学教学在专业化与精英化的改革,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专业法律水平。其次,司法考试能够帮助法学专业重新树立更高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司法考试注重考生拥有应用能力与高品质法律素养,因此,法学教学目的就偏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司法考试还能够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更新完备,使教学能够能贴近职业应用,贴近司法考试。

(二)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将会使司法考试为法学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其中包括:法学教学在司法考试的指挥下变成应试教育,盲目追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换来的将是法学教学“空洞化”的大问题。司法考试仅仅是一种应试手段,只能作为引导学生的工具,而司法考试成为学生和教学中盲目追崇的对象时,法学教育就变为形式主义的空洞教学,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片面化,还会僵化学生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认知面狭窄,失去了培养法学学生的初衷。

二、法学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国教育在大学之前缺少法律教学,在学生进入大学选择法律专业后,教师直接对他们进行法律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学生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之后并不能对法律职业有深刻理解,因此,法学教学缺少专门的职业教育,缺少职业训练环节。

我国法学教学主要方法是演讲方式教学,注重法理论知识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输出信息,学生单纯接收,缺乏师生互动与教学实践,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进行及时实践造成理论掌握不充分,实践能力弱。

在法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现阶段法学教学内容略有陈旧,不能将当下法律实例与法律条款进行对接演讲,学生只能学到出版周期长的滞后教材内容,而新的法律条文学生则无法掌握。

三、法学教学改革的出路

针对当前司法考试的政策与现状,结合法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与弊端,我们需要对法学教学做出一些改革,以便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学习法学与适应司法考试。

(一)更新法学教学理念 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将法学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个职能进行结合。在强化学生法学基本理论、普及法律法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学培养的是学生法律人文素养、传播的是法律公正精神,教师应对法学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面对司法考试的同时,应将法学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构建法学合理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学体系指的是本科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学实践教学活动纳入法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法律运用技能,强化学生法律操作与法律思维。在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注意,将体系进行统一,避免杂乱无章,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操作型。

(三)完善法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在法学教学改革中,要精简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应撤销与法学专业无相关度的教学课程,对于纯理论性专业课程,应将课程周期缩减到最短,节省出时间安排实践与实用性专业课程。其次,应组织教师对司法考试大纲尽进行排查摸索,找出在大纲之列又被我们忽视的教学内容,弥补教学死角。尽量选购新版本法律教材进行授课,在课程设置中,安排时政法律前沿课程,每周将法律最新动态向学生告知普及;在教学手段上,改进演讲式教学,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大而全的授课方式,对于教学内容应分清重点与主次,提纲挈领的进行授课。改变呆板的理论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课程,使学生灵活的掌握法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践与职业实践增强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法律,適应司法考试。

四、结束语

一般而言,教育手段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民法律观念与意识。而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考核标准,属于选拔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方法,目的是检验法律专业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否能够担任起法律职务。我认为法律教学不能独立于司法考试单独存在,学生法律素质能够在司法考试中体现,我们需要基于司法考试对法律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在满足法律普及的需求中兼顾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法学教学改革出路探析——以司法考试为视角[J].邢台学院学报,2014,02:149-151+159.

[2]黄共兴,苗泳,齐蕴博,李百超,刘书正,檀菲菲.基于司法考试的法学教学改革探析——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为例[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117-119.

篇5:司法考试改革题目难易

卷面试题难易程度的分布(也就是600分的构成要求):

1、容易的题目为150分,这块题目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答对的。

2、不容易的题目占150 分,这是要经过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培训,或者关注于国家法制进程、思维和视野开阔的普通人士也可以答出来的。

3、较难的题目是150分,这部分题目对考生而言能否通过司法考试都取决于此。

4、难的题目有150分,这部分题目考生答对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领域中的著名学者也未必能做对。

考生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决定一个考生命运的是较难的题目所占的150分。所以当一个考生考到450分,他肯定是状元了,不是全国状元,也是地区状元,祝愿大家司法考试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状元。

国家司法考试在重庆6个考区、441个考场同时举行。部分考生反映,今年考题相比去年较难,题目很灵活,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考察专业知识。

重庆晨报记者昨天从市司法局了解到,全市共13125人报名,万余人参考,实际参考率为81%,主城考区的考生占全市参考人数近8成。另外,这次司考实现试卷零泄密、实现考生零投诉,连续实现考场安全。

周正27岁,已经在市内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两年,这是第二次参加司考。“今年的题比去年难一些,刑法好多题很刁钻。”部分考生表示,司法考试涉猎面非常广,但很多都贴近生活,紧扣时事热点话题,“股票大跌”、“开车吃多了荔枝会酒驾”就入了考题。

篇6:全国司法考试改革使用条形码

全国司法考试改革使用条形码

今年全国司法考试将实行以“条形码”为形式的.卷式改革。应试人员拿到试卷和答题卡后,首先应检查卷、卡有无问题;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应将试卷封面上的条形码揭下来,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指定位置,不得贴在其他位置,不得贴出方框,不得竖、斜贴,不得涂损。(应武 司宣)

篇7:司法考试改革

每年两会,有关司法与法治的话题总是备受关注,今年亦不例外。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向媒体透露,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改革司法考试制度的提案,建议对司法考试实行两次考试制度。第一次司法考试的内容以法律知识为主,主要考察参加者对法律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和深度。考试合格者,需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实习一年时间,鉴定合格者参加第二次司法考试。第二次考试主要通过模拟审判的方式,重点考察参加人对法律的应用能力和司法技能。

于确立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被誉为是我国法治发展和司法改革进程中的标志性举措,它对提高司法职业门槛及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意义非凡。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司考本身存在的诸多缺憾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过于强调知识和记忆,弱于分析、思辨、创新能力;强于法律知识和能力的“通”,弱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不同职业分别所需知识和能力的“专”。在这种带有强烈格式化考试的筛选下,大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地方性知识的司法人才面临流失;注重理论化、系统化、思维化的大学教育培养出的法科生,由于一时难以通过考试而无法进入司法系统;而那些好不容易获得法律资格的人,却在实践中往往陷入“地方性经验”的困境。

其实,不光是侯欣一委员意识到上述问题,在以往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对改进司法考试制度提出了诸多建议,法律界更是早就开始了反思。例如在考试方式上,有人建议实行累进制,在规定时段内累计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即可授予法律职业资格;也有学者建议司法考试实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还有的呼吁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所采取的`阶段性司法考试模式,通过层层培训、层层筛选,让那些具备真才实学的考生脱颖而出。问题是,这些建议和对策多局限于学术争鸣领域,鲜有正式直达行使决策权的“庙堂”之上。所以即便改革司法考试已存共识,但却始终无法在决策层面上启动方案的具体论证,使得实际变革进展无几。

在我看来,侯委员提出的分两次考试,虽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但却是我们打开司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因为他不仅将学者和民间的共识传递上去,在参政议政的层面再次引起决策层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更为我们广泛讨论司考制度改革方案打开了舆论阵地。申言之,司考制度改革绝非仅仅体现在考试次数的变化上,而应是从整体上进行完善。例如,要改变目前的记忆型考试,就需要从考核范围、题型题量、考试形式等多方面重新设计。美国的法律考试分三科,两科为主观题考试,一科为口试。德国第一次考试通过书面考试之后,才能申请口头考试,获得第一次考试合格证书的考生需要实习两年,合格后才可以参加第二次考试,也包括笔试和口试。很显然,在考试中加入技能与实践经验的环节,乃是各国选拔司法人才的通例,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又比如,我们还需要摒弃将司考与其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割裂开的做法,谋求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资源整合。普通法系国家的律师考试一般只能由受过法学院系统训练的法科学子参加,而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规定法科学子可以免考直接进入第二次考试,两种方式殊途同归,都确保了法学教育资源能够有效进入考试选拔系统,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有助于法律人法律思维的培养。但我国大为不同,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介绍,在近几年的司法考试中,非法学专业的考生占到了1/4,其通过率甚至超出法学专业考生1.5个百分点。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提醒我们,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必须与法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尤其是在报考准入条件上,须充分吸收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

篇8:司法考试改革

一、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该接轨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是一种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 它和其他考试制度相比有如下特点:

(1) 统一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专业资格考试。凡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三大法律职业的人员必须参加统一司法考试, 合格者才能从事这三大职业。

(2) 司法考试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公开考试。建立全社会公开招考的资格考试制度, 增加法律人才选拔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不仅树立了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形象, 而且确认和维护了法律职业的严肃胜和权威性。

(3) 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 是衡度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尺度。我国现在培养法律人才的途径及方式多种多样, 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层次、技能、知识等也有所不同, 而统一考试则是衡量上述各类法律人才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关于法学教育的性质, 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法学教育是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主旨的职业教育, 因而偏重司法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人认为法学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当然还有人认为法学教育兼具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性质。 (1)

但是, 无论何种认识, 即便把法学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 也不可能否认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法学教育教学应该接轨司法考试。

(1) 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准入考试, 是进人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 司法考试规范了法律职业人员的统一标准及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 明示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应当顺应司法考试的要求, 适应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准入考试, 通过司法考试就意味着取得了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 否则, 就意味着被拒绝在相关法律职场的大门之外。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本科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直接关系到大部分法学本科毕业生的饭碗问题。司法考试与大学生个人利益的这种直接相关性, 要求高校的教学不能对司法考试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基于对学生个人前途负责的考虑, 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应该对司法考试做出适度的反应。

(2) 从根本上讲, 法律职业的发展和需要, 决定并引导着法律教育的发展, 鉴于法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 因此, 脱离了法律职业的引导, 法律教育不仅缺乏发展的动力, 而且会迷失力向, 这也正是造成法律教育在培养规格、培养渠道上的混乱状况的根本原因。

(3) 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教授的法律原理和制度应以中国现行法律为核心, 引导学生对于中国现行法律的立法背景、法学原理、司法运行状况、法律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也正是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在内容上的真正契合点所在,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考试都在考查本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及其适用。

(4) 法学教育围着司法考试转肯定行不通, 但司法考试通过学生的个体选择对法学教育也会施加影响。有志于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法科学生必然会参加司法考试, 即使没有从事司法实务工作意愿的学生也会把参加司法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检验的机会, 把通过司法考试当作一种能力证明。拥有司法资格证书无疑会加大寻找工作的筹码。

法学教育界肩负着为法律职业培养预备人才的使命, 面对一项每年有将近30万人参加的职业考试显然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一个高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很高, 至少可以说明此高校的法学教育是不失败的, 因为它的学生至少具备了应对考试的能力并掌握了相对完整的法学知识;如果一个高校培养的大部分法学本科毕业生都无法通过司法考试, 就意味着此高校“生产”的“产品”无法体制化地转变为“商品”, 无法顺利地进人“市场流通领域”, 这至少可以说明此高校的法学教育是算不上成功的。法学教育界应当积极对现行教育体制作出调整, 为法科学生参加并通过司法考试提供帮助, 而这应该贯穿法学专业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方法。作为教育教学中如此重要的一环, 法学课程考试应该对司法考试的影响力有认识、有反应。但是, 从总体上看, 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考试存在许多问题。

二、当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在高校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与其他专业考试一样, 法学专业课程考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 但当下考试仍然存在着不适应培养创新人才与法律职业人才的因素。

(1) 考试目的定位不当。高校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中, 教学目的应该是起主导作用。但是,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已经不自觉地颠倒了二者的位里, 考试成了目的。目前, 绝大多数考试管理者仅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 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 获得毕业文凭。由于存在以上种种考试目的的错位, 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为了分数而考试, 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 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 即认为课程结束, 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考试情况作认真仔细的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而根本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这就更谈不上发挥其支撑司法考试, 为司法考试练兵的作用。

(2) 考试内容片面。当前的高校考试, 考试内容失于片面。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 而忽视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 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测查, 应成为高校考试测查的重心。考试内容的片面, 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适应司法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不符合作为司法职业人才准入选拔的司法考试的需要。

(3) 考试功能未全面发挥。一般认为, 高校考试应至少具有如下功能:

首先, 考试具有检查功能。通过考试, 教师可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借此学生也可端正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进而扬长避短, 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 考试具有激励功能。考试需要精心准备, 因为考试易使考者产生心理压力, 而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另外, 考试成绩的好坏对人也是一种激励, 成绩优异者说明他学习方法对路, 容易产生成就感, 教师对他们应正向激励;成绩较差者说明他本身对课本知识没有掌握或者没有掌握好, 容易产生失落感, 教师对他们应加以鼓励。因此, 考试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矛盾, 科学的考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复合、能力的培养。这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组织考试, 如何认识从考试中获得的信息, 这就使高校考试改革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2)

但是, 目前的普遍情况是考试功能的失衡, 尤其是考试的诊断、反馈功能基本未得到发挥。由于命题不科学、不严谨, 造成试题效度不高, 导致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情况同时存在, 很难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同时, 由于许多教师仅把考试当作课程结论性评价, 不重视考试的反馈功能, 所以, 考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促动作用无从发挥。加之课程考试大多数是一次性完成的, 既难以准确评价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和水平, 也难以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三、法学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的改革实践

司法考试在设计考试的内容和科目,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脱离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 一是本着测试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考试科目。 (3) 后来司法考试有一些变化, 加强了综合素质考试的比重, 对应试人员的理论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特点恰恰体现了法学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的依据。虽然司法考试不是解决目前法学专业考试中存在问题的唯一途径, 司法考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 但是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对于解决高校法学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有其独特意义的。

(1) 与司法考试接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考试的目的性问题, 并可以更好发挥考试制度应有的功能。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都知道, 专业课程考试不仅是获得学分和毕业的一个必要环节, 也是走向法律职业的一种训练, 因此与目前相比, 重视程度肯定有所不同, 也更能发挥其激励和检查功能。

(2) 与司法考试接轨可以解决法学专业考试内容片面的问题。司法考试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学基础理论, 还包括法律实务, 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着上述缘由, 2004年我校法学专业申请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改革。在几年的实践中, 我们围绕以下几项内容进行了探索。

(1) 改革的指导思想。实现法学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考试“司法考试化”, 让学生做好平时的演练, 适应司法考试的形式与特点;并且反馈到教学中, 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良性循环。

(2) 改革的主要内容。法学专业所有主干课的考试比照司法考试的形式与方式进行;平时教学测试着重学生的应用能力, 特别是法律文书的写作;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 并考虑跟司法考试的接轨。

(3) 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对司法考试特点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培养计划, 按照课程安排, 按年度逐步实施。

(4) 预期目标。建立历年的司法考试试题库;每门课程形成不少于5份试卷符合司法考试的形式与特点的题库, 并不断加以更新与完善;所有专业主干课实现教考分离。

由于专业大部分教师都通过了司法考试或者律师资格考试, 对司法考试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并在教学中已经注重法律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改革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 接轨司法考试不是单纯的罗列历年司法考试的题目作为专业考试题目, 而是在研究司法考试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创造。

(2) 司法考试的模式并不是确定的, 其形式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是出于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因此, 接轨司法考试应该与时俱进, 其改革也应该不断地推进。

(3) 注意避免专业教学围绕司法考试, 从而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误导。如果不适当的引导, 导致学生可能为了通过司法考试而学习, 使专业教育成为应试教育。

(4) 接轨司法考试的实践可能会导致一些现实问题。从我们的实践看, 对于严格要求按照司法考试的要求进行的, 学生考试成绩偏低, 这虽然符合目前司法考试成绩不高、通过率低的现状, 但是出现比较多的补考现象, 并对学生的就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接轨司法考试的专业考试不应该一考定终身, 应该有多种方式进行学业考试。

从2008年开始, 国家司法考试允许法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参加司法考试, 这对法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继续研究司法考试特点, 完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推进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考试改革, 应该更有现实的意义。

摘要:司法考试作为一种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 对于法学专业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法学教学包括考试工作应该接轨司法考试。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接轨司法考试对于解决高校法学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有其独特意义, 进行接轨司法考试的改革, 完善存在问题, 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课程考试

注释

1 参见周伟, 李桂芳, 王健等学者在2002年7月"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载张文显, 信春鹰, 孙谦.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2 王轶, 陈敏.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湖北招生考试, 2008 (, 4) .

上一篇:行政请示报告下一篇:兴廉政 扬正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