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2024-04-30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通用8篇)

篇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短板”在乡村,美丽中国的“希望”也在乡村。

他山之石:野百合也有春天

美丽乡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纵观浙江安吉、桐庐、龙游,江西婺源和陕西平利等市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先试先行,成效显著。这些地方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环境优美、村落整齐、绿树成荫、小河潺潺、街道整洁,房屋建设统一有序而又不失特色。从整体来看,经过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并不弱于城市,与城市的热闹喧嚣相比,在满足人们日常居住需求外更多了几份恬静。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从考察的三省五县来看,各地均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采取部门联动、全员上手的路子。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相关镇办发挥集聚协调职能,通过统一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如在安吉县,各单位、各部门都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并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并依照规划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二)立足特色,经营品牌。抓“三农”工作,一定要有经营品牌的思维和理念,让特色铸就品牌,让品牌形成生产力。安吉利用长三角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利用高效生态农业开发了笋、茶、桑、畜、禽等多个系列产品,利用“安吉白茶”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牌子来推广其他农产品。婺源则依靠集中种植油菜花,形成规模效应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三)强化党建,能人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苏华西村成为“中华第一村”,关键是有吴仁宝。小岗村后来居上,关键在于沈浩。在考察中发现,各地通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村干部。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基层群众中是主心骨,在发家致富中是带头人。

(四)调动主体,共建共富。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各地均采取了政府主导、村级主抓、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业活力,引导农民由单个领域创业转为广阔空间创业、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转为全体全面创业。而政府主要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做好引导、支持、帮扶服务和民生建设工作,为农民排忧解难,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投石问路:藏在深闺人未识

从历史上看,神木曾经是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历经沧海桑田,昔日的花草树木化作今天造福百姓的侏罗纪煤炭。如今我们凭借资源禀赋持续发展,2012年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排名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却显得不堪重负,经济地位与生态保护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此时提出生态农庄建设,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我们的机遇:从国家大环境来看,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从神木小气候来看,我县人均GDP已超过三万美元,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有条件进行生态农庄的建设;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环境脆弱,加之工业开发不可避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的补偿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农庄的建设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挑战:自然条件之挑战,我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仅440毫米,植被覆盖差,尽管进行了多年的植树造林、封山禁牧,但与所考察的县市相比,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质量之挑战,我县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约为考察县市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尤其是我县南部乡村,很多已经成为空壳村,人口构成以“3860部队”(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青壮年劳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的发展;区位条件之挑战,所考察的县市距中心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基本属于一小时经济圈,便于发展家庭旅游和周末休闲游。而我县周围缺乏大城市的支撑,故不宜一刀切、大规模的开展建设,应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通过产业化建设发展村落经济。

如果说美丽乡村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打开了思想解放之窗,生态农庄则是通过结合神木实际、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人口等诸方面因素而摸索出的一条前进之路,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的生态农庄建设,不求南方美丽乡村的小桥流水、亭榭楼阁,但求宜居、宜业、宜游。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环境为基,打造绿色生态农庄。环境美是生态农庄的直观表现。但是,就像习总书记强调的,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也不能大拆大建。而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整治建设方式,推动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一要突出地域“品位”。通过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变“污点”为“绿点”,配套建设公园、健身场所、图书室、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二要注重地域特质。要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注重原生态保护,突出实用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改变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浓妆山水,淡抹村庄,尊重自然,浑然一体。三要健全管理机制。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对于有条件的生态乡村,要提前规划,强化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采取部门指导和村庄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职责,加强考评和绩效考核,发挥群众评议监督作用,提高长效管理水平。

(二)产业为本,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有产业是生态农庄核心要素,也是推进生态农庄建设的根本目标。把生态农庄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结合起来,使生态农庄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一是要拓展农民创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结合“金桥工程”,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使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眼光、懂经营、会管理的农家乐经营业主,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文化元素,引导集群发展。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发展社会养老、连锁配送、网上开店等商贸服务业,帮助农民在社区内就业创业。二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结合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建设村庄养殖小区、家庭工业小区和商业服务区,通过租金减免等办法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创业。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结合“阳光工程”,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考察和实训操作,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和创业贷款发展,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农机具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增值保值。利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和村庄整理节余土地,建设家庭工业小区、农民工公寓、商贸物业村,使物业经济成为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

(三)特色为要,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在安吉,这样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布局美是生态农庄美的集中体现。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优化布局的主要平台,加快公共资源、产业要素和农村人口合理集聚,合理布局居住、生产、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确保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一是要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做好规划是做好生态农庄的前提。有关部门在布局生态农庄的范围点时,必须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考虑与周边村、镇的联动,考虑同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在空间上的呼应与产业上的互补。就我县而言,要按照工矿区、黄土丘陵区、风沙草滩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分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居则居,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二是要依次推进,做强载体。做好生态农庄建设,必须依托载体,循序渐进,先点后面,统筹推进。要着力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多,生态基础较好的镇办先行先试,依托城乡统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有偿退出或置换等途径,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居住。通过人口、产业的集中,把一批中心镇率先建设成小城市、把中心村特色村率先建成农村新社区。三是要重点突出,示范引领。进一步统筹整合现有支农政策、资金和工程,向规划实施的重点线、带上集中布局、优先安排,不能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着力在锦界、尔林兔、神木镇等一些条件相对好的镇(办)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造一批示范农庄,辐射土地指标、公共资源、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向生态农庄配置。

篇2: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戴锦志 演讲稿)

【这是我自己写的,不是网上刷的,如果有讲不对的所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我镇的美丽乡村建设?这里,我就我镇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定位问题:

我认为,每个村都要有其自己的品牌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发动脑筋去思考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盲目,避免重复建设,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也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如:诗南主打“南安第一村”,高盖利用“泉三互通口”,高山专攻“高盖山文化”,码四念好“山水相连”经,南冬打好“诗溪两岸”牌,丰联主攻“菜篮子工程”,坑内做足“少数民族村”,铺前“土楼笑迎四方客”等等。

二、建设规划:

从我们参观永春县几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三、营造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谁都说好,很少有人会说反对,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入户宣传、举办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

四、老宅古厝:

农村中的那些老宅古厝,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如何改造这些破旧老房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治理这些既占用土地,又影响观瞻的破旧大厝,永春县的一些做法值得探讨,是补贴一点钱让其修整粉刷,还是用活现有的政策扶持进行退房还耕?我认为后者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镇政府可以出告示,明确提出补贴标准和条件,让那些愿意将房产按政府的补贴标准拆除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政府统一处理,这既符合政策,又让村民得到实惠。

五、资金筹集:

一说到美丽乡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头头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做什么事情资金都是第一要务,说到资金筹集,就一个头两个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筹资方法可以尝试:

1、既然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那就要活学活用现行政策,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具有商住价值楼群或小别墅用地,其中小别墅用地按有偿使用原则让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自行建设,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

2、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3、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争取华侨捐资兴建公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做好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工作,让这些事业有成者投资家乡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精神建设:

人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人的衰老和寿命的长短,搞好人的精神层面建设,对一个村来说,特别是对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镇兴起的广场舞是一个好现象,但这还远远不够,甚至由于经常性地比赛,让本来的全民健身活动变了味,成了少数人的俱乐部。因此我认为:不仅广场舞要普及中老年群体,而且还要多元化地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康乐球、老人气排球、户外集体行走、南安美丽乡村一日游等等,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图,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篇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垃圾怎么样?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丰城市农村垃圾主要存在“三多”现象。一是总量多。据测算, 农村居民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量约0.75千克, 按照全市农村常驻人口75万计算, 丰城市农村居民每日产生生活垃圾总量约560吨, 再加上畜禽粪便、秸秆等生产垃圾及少数工业垃圾, 全市农村垃圾每日约在800吨以上, 用载重9吨的垃圾清运卡车每日要拖运约90车次。二是类别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 但类别繁多, 如燃料废渣 (煤渣、草木灰等) 、厨余物 (剩菜、剩饭、剩汤等) 、日用品废弃物 (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 、高科技废旧物 (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 等, 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 处理难度也非常大。三是危害多。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危害。第一、降解时间长。农村生活垃圾往往难以降解, 例如:烟头、羊毛织物降解需1—5年;橘子皮需2年;易拉罐需80—100年;塑料需100—200年;玻璃需1000年。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 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 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 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 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 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 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 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 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 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 而且为老鼠、蟑螂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场所, 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卫生为什么这么差?

近年来, 丰城市通过新农村建设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农村卫生还是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 村民意识有“三差”。环保意识偏差。大多数村民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对环保问题的实际认识水平较低, 对环保知识缺少认识, 并且缺乏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大多数村民认为, 环境保护是重要的, 但主要是政府管理的事情, 受个人实际行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不少”。分类意识偏差。由于农村无明显垃圾回收渠道, 各类垃圾全是混合堆积, 同时未对农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与鼓励, 造成农村居民无分类处置垃圾的习惯。回收意识偏差。由于农村居民受长期习惯的影响, 无法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形成一致的认识, 而农民的经常性消费也不能使有用垃圾形成一定的规模, 这些有用垃圾通过一般处理方式日渐流失, 因此回收利用 (作为副业和用作能源) 只占一小部分。

其次, 村民行为有“三乱”。随手乱扔。人走到哪, 垃圾扔到哪, 只要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在自己的视野范围, 便觉得与己无关。甚至垃圾就在眼前和脚下, 只要不影响衣食住行, 他们都能习惯忍受。随地乱堆。由于农村垃圾无渠道、无条件外运处理, 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就露天放置, 日积月累就堆积成一个个“小山包”, 进而造成池塘、洼地、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放火乱烧。为了消纳处理农村日益增多的垃圾, 很多村民不得已采用放火焚烧的简单方式进行处理, 但这种处理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往往更大。据美国环保署对家庭垃圾露天焚烧研究显示, 露天焚烧垃圾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污染物至少有20多种, 包括人们熟知的苯、二恶英、PM10、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以及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类污染物及重金属, 都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甚至致癌。

再次, 垃圾处理有“三缺”。缺设施。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方面比较缺失。通过走访几个自然村, 有些村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没有, 垃圾处理池、垃圾屋就更不用说了。缺资金。农村垃圾处理跟生活密切相关, 需要保持一定的投入。近年来, 丰城市通过新农村建设, 部分新农村点建有垃圾处理池, 卫生环境搞得比较好。而大部分非新农村建设点由于无法通过自身筹措资金, 农村垃圾无法处理。退一步讲, 就是新农村建设点, 也无法长期依赖财政资金来解决垃圾问题。缺技术。在农村垃圾污染中, 养殖垃圾占了很大比例, 绝大多数养殖户对包括粪便等垃圾如何处理形成了比较广泛的认识, 也知道可以通过沼气等手段使其资源化, 但由于受制于规模与效益, 无法便利的得到技术支持, 只能采取最原始、最简易的处理办法——直接作为肥料或者直接排放。

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干部群众怎么做?

建设美丽乡村, 党员干部是中坚, 农民群众是主体。具体来讲, 基层干部群众应在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中当好三种人:

当好服务人。服务群众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基层干部应从思想上对农村垃圾处理、美丽乡村建设有新认识, “美丽乡村”不仅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涵盖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业建设, 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延伸、升级版。农村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挥与群众同生产共生活的独特优势, 熟悉村情社情, 准确掌握辖区内群众所需所盼,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乡镇机关蹲点干部和市直联村包村干部, 应围绕包括农村垃圾处理等农村发展问题, 扫官气、接地气, 沉下去、送技术, 浮上来、争项目, 做到真帮实促、服务到农户扫除垃圾, 发展生产。

当好引路人。正确引导群众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是一面旗帜, 解决农村垃圾、建设美丽乡村量大面广, 各级干部应正确引导群众思想, 指导农民群众分好类别、搞好回收、充分利用。要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让农民自身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共识, 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问题。乡镇蹲点干部和市直联村包村干部要注重环境保护宣传, 加强对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的指导, 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农村清洁工程。

当好新主人。群众参与是解决农村垃圾、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农民群众是解决农村垃圾、建设美丽乡村的直接受益者, 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 消除“等、靠、要”思想, 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根据村庄大小和家庭户数, 各村自行聘用2-3名保洁员, 定期上门将农户垃圾收集并送至村垃圾池, 再由乡镇集中收集, 市本级集中处理;每村自行选聘若干卫生督查员, 对保洁员进行月度考核、季度评比。

建设“美丽乡村”——县级政府怎么抓?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正成为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丰城市开展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 上顺国家政策, 下顺群众意愿。清洁工程不能成为口号, 需要政府统筹协调, 需要部门联动支持。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应突出三个抓手:

对接政策抓规划。今年江西省“一号文件”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为主题, 明确提出“以县为单位制定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依据城镇体系规划, 高标准编制中心镇和村庄规划”等重要内容。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把规划摆在首要位置。一是突出重 点, 确保规划的一致性。要以乡镇总体规划为龙头, 中心村规划为补充, 逐步向行政村、自然村拓展, 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要衔接好各项子规划与城乡发展总体规划, 通盘考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 避免各自为政。二是分类指导, 确保规划的针对性。坚持因地制宜、主题突出、风格各异的原则, 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 合理制定规划, 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 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三是强化执行, 确保规划的严肃性。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 整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建设。要全力遏制农民违规违法建房, 不断加大对乡村规划和土地的管理 , 从源头上避免边建设边规划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切实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 按图索骥搞建设”。

突出重点攻薄弱。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要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抓手,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一要常态化清理。以全市“三扫三树”、打击土地领域“四非”专项整治和城区“创三城”等活动为契机, 加大“垃圾、违章、河道”清理力度, 及时发现和纠正垃圾乱倒、乱扔、乱堆、乱烧、乱埋现象。同时, 通过两条途径完善垃圾治理基础设施, 一方面市、乡两级每年把乡村环卫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统一配备垃圾桶、购买保洁车、垃圾运输车、保洁服等 ; 另一方面, 市本级要多方统筹资金, 整合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沼气池建设、畜牧养殖补贴等各种涉农资金, 让项目资金向农村环境整治相关领域集中。二要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参与废品的回收利用, 对农村垃圾处理实行一定的市场准入制度, 有助于让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得到探索性发展, 而不是止步不前。目前, 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比如说农村废衣物加工成棉被, 农村秸秆饲草加工, 废旧塑料加工成再生颗粒等, 这些优秀例子正是大力发展市场化垃圾处理模式的结果。既美化了环境, 又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空间, 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三要精细化管理。实施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30% 靠建、70% 靠管, 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 必将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因此, 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乡镇定期不定期监督为辅的农村垃圾处理管理机制, 切实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有条件的地方, 可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 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保洁等领域的长效管理机制。

篇4: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对策;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手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其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它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从现实因素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多,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同时,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就会使一句空话,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当前,很多省市都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工作工程中,一些职能部门推诿扯皮、不作为,职责权限不清等问题仍然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发展。

一、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正确深入地认识。

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的情况来看,在工作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当前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放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上,放在加大民生改善上,将主要的资源和人财物都放在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则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口头上重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对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科学的规划,督促检查也不到位,应付差事的现象严重。有的地区和部门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领导干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没有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改善、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去,没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更没有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这项工作,造成了工作进展不顺利,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2.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明确的分工配合,无法形成工作合力。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考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完成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甚至拖延工作的进度。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但是由于缺少牵头部门牵头抓总,造成各部门的工作都是推着干,上面开会,讲话强调一下就动一动,否则就观望等待,造成了工作上的延误。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存在严重的部门主义,没有从全局和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因为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划算,工作的业绩也不明显,所以就存在很强的懈怠思想和消极思想,对工作执行不积极,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自然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在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在贯彻落实上打折扣。

就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看,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具体实施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重视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的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反而是随意性很强,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为执行起来设置障碍。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一味要求高标准、高档次,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跟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来进行调整,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制定规划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多,人财物耗费也不少,满足于向上级和其他部门显示规划成果,而在具体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却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标准来完成,上报的数据中水分较大,虚报浮夸,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和优势,造成资金缺乏。

美丽乡村能不能搞好,资金的问题是一个大的瓶颈和难题。从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和部门在筹措资金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要么积极性不高,要么办法不多,全部都是张口要奶吃,自己开动脑筋和思维,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是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对社会上充裕的流动资金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这就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而且存在的缺口很大。同时,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也会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地区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资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和趋势

1.要切实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不够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切实提高认识,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构建的角度出发,从促进民生改善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单纯地割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能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不能成为政绩。要坚决克服这些错误的思想,做到思想上重视,业务上了解,情况上掌握,真正让美丽乡村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较好地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农村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旅游潜力的释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载体,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endprint

2.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动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地区和部门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下大力气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主动走出去凑集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对专项资金一定要加强管理,不能有挤占挪用的现象。同时,要通过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克服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寻找商机和潜力,对外包装和推介,充分发挥当地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中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吸引外来的客商和企业就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投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一定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问题高度重视。要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保证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期内高标准,长期内不落后,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规划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做好规划前提的调研和论证,坚决杜绝对其他地区规划方案的照搬照抄,使本地区的规划设计既符合实际,又突出科学理念。同时要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坚决杜绝实施打折扣的现象,要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

4.要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来讲,核心还是为了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环境的彻底改善。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的标准不要搞一刀切,要灵活掌握,结合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能盲目地搞高标准,劳民伤财,极易让美丽乡村建设走样。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财力情况等诸多因素,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把握好核心的标准,适当放宽细节,有效地兼顾灵活性和科学性,使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而避免单纯为了搞高标准和整齐划一,给当地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5.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要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不等不靠,坚决克服推诿扯皮等现象,不能单纯从本部门的利益得失出发考虑问题,要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对于牵头部门,更是要主动出击,对于自己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要超额保量的完成,坚决遵守完成时限,不拖拉推诿。对于不是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也要主动帮助其他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发挥“1+1>2”的精神,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6.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需要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要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理解。针对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错误思想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克服农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教育他们改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08)

[2]吴理财; 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王旭烽; 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 2013(01)

篇5: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

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4.必须依法行政,坚持以严肃的态度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篇6: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英山县白石坳中心小学

冯长青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中央和省市文明办领导,为切实优化学校和社区少年儿童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广大山区都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特别是山东省在推进这项工作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为学习和借鉴山东经验,2011年10月14日,省文明办李鋭处长等领导,组织湖北51个项目学校的校长赴山东省临沂市实地考察学习。学习期间,山东省和临沂市文明办的领导亲自陪同,项目学校的校长热情接待,耐心讲解,参加考察的人员更是虚心学习,仔细询问学校少年宫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不少学员还做了记录,拍了照片,非常迫切的想把临沂的好经验好作法带回来。我有幸参加了赴山东学习的行列,在几天的考察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临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给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带来的活力,也领悟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是一项物质投入和人力投入非常大的工程,校长必须亲自挂帅,抓工程设计,抓人员到位,抓管理落实,把中央的资金用好,把省市县三级领导的要求做到位,为此,现就学校校少年宫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一、上认识,转观念,增强信心抓启动。

“学生在学习之余、节假日走进少年宫,学自己喜欢的项目,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身心得到调节,技能也得到提高,建好了少年宫就等于为学生铺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阳光大道”,这是我们在山东临沂考察学习,和山东省文明办的刘主任及项目学校的领导在一起交流时,他们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从这简短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知道,学校少年宫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又是多么不可缺少。要说提高认识,就要从这平常的话语中去感悟,去领会。我们作为老师,要切身体会学生的心理,我们读书那个年代学得又苦又累,如今,我们做了老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舒适,又能学到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和空间,我们的观念该转变了,我们的理念应该更新了。山东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办好学校少年宫,充分发挥少年宫设施设备和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为成才奠基,为成长铺路,为走向成功扬帆远航。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别无选择,要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突出抓好少年宫建设的启动工作,力争把学校少年宫建成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训基地。

二、建机构,组专班,建好队伍保推进。

少年宫项目建设的启动和推进,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有经济不足的缺陷,有认识不足的阻力,还有来自家长等外力方面的干扰,要排除这些不利因素,建好队伍是关键。有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管理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少年宫建设启动和项目训练就有了保障。建好队伍,重点要建好两个专班,一是管理专班,选派有能力的学校领导抓少年宫建设的的启动和管理工作。二是教学专班,通过内选和外聘,组建一支适合少年宫项目教学的教师队伍。建好两个专班,突出解决管的问题,重点落实教的工作,有人管,工作推进就能做到有序,不会出现散或乱的现象;有人教,设备就不会被搁置,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白石坳小学少年宫两个专班建设正在运筹之中,管理专班由郭建军书记牵头抓组建,郭建军本人任少年宫常务主任,胡晓霞任副主任,黄小花,徐向荣,叶丽萍为成员。教学专班的各学科教师正在选聘,目前学校已有的几位专职教师都被选入,还有“二胡”、“打击乐”等学科缺人,将面向社会选聘。少年宫队伍建好后,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事务,一是落实硬件配套,从房屋到相关的设施设备,在11月中旬左右全部配齐,一部分由上级统一购置的,大约在11月底前到位。二是落实制度制订和各室环境布置。两项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后,整个少年宫的轮廓就基本体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我们推进少年工项目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三、建机制,强责任,突出管理创高效。

少年宫项目启动后,队伍建起来了,设备配好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 “管”与“用”两个方面。“用”体现在开班上课上;“管”落实在包干使用上。目前在少年宫建设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管不重用,让设备成摆设,供人看;二是不重管,也不重用,把项目资金骗到手就行。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我想除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章立制,在管理上形成一套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括人文的和刚性的两个特性,一味的刚性,难以服人,一味的人文,难于更好的调动从教者的积极性。刚性上应着重体现制度的严肃性,优胜劣汰,奖优罚劣,不徇私情,不讲关系,公正公平,奖的让人佩服,罚的让人心服;人文性应突出对人的关怀,对有困难者帮助,对受罚者的悉心解释,不高高在上,不讥笑讽刺,不伤他人自尊,让人信服。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了这两个特性,教师的责任感会自发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会自发调动。在少年宫项目训练的管理上我主张构建三大机制:一是任人唯贤,择优选拔机制,把有能力、有责任的教师聘到少年宫教学岗位上。二是突出过程指导监督,奖优罚劣机制,三是活动推进,搭建平台的展示机制。在强化责任落实上我主张建构三大策略:一是突出学习培训,解除思想障碍,提升技能策略,二是全方位评价,不以单一成绩论胜负策略,三是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步实施策略。三大机制和三大策略的构建,奖优罚劣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目标。

四、推成果,展实力,彰显个性铸品牌。

国家及省市县文明办的领导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辅助学校筹建少年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少年宫全方位开展活动这一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且具备多种技能的个性化人才。作为承办少年宫项目的学校,必须紧扣这一目标,通过严格的管理,多元的评价等手段,激励教师高效率地教,鼓励学生有信心地学,通过学与教的真情互动,通过智慧与灵感的对接,凝练出一批有德有才有个性的基础型特长人才,使师生富于成就感,使学校办学个性更张扬,特色更鲜明。

篇7: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论文提要:残疾人协会建设是残疾人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和桥梁。当前,基层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的薄弱是基层残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认真分析残疾人专门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教育培训、组织活动以及加强调研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基层残联专门协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基层残疾人专门协会、问题、对策、建议

残疾人协会建设是残疾人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残疾人的纽带和桥梁,主要包括盲人协会、聋人协会、肢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做好残疾人协会工作,对于广泛、密切联系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残联应高度重视专门协会工作,加强专门协会建设;各专门协会应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切实为残疾人多办好事实事,推进各项残疾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08年1月7日,xx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规定和组织程序,结合我县各类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等实际,设立了盲人协会、聋人协 1

会、肢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选举出文化素质较高、热心残疾人工作、残疾群众满意、有一定声望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担任专门协会主席或副主席。

各专门协会在县残联的领导下,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制定相应的职责、任务、制度,建立专门协会的各项活动制度,通过组织本地区各类残疾人开展政治学习、文化娱乐活动、职业技术培训、为社会献爱心等活动,调动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密切了残联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取得较好地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县级残联专门协会受本地区经济、文化和县级残联自身条件的影响,各专门协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全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工作实际中,我认为制约县级残联专门协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残联同志认为专门协会有没有都行,对残联工作影响不大。从工作思路到工作手段,只突出了“管理”,弱化了“代表”,忽视了“服务”。有的担心专门协会太活跃了,会给残联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县级残联由于人手少,工作重点基本放在扶贫、就业、教育、康复等残疾人工作上,对于专门协会的工作重视少、指导少、支持少。

(二)专门协会没有经常性的活动安排。

专门协会主席和委员形同虚设,很少开展日常工作,开展活

动少是专门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专门协会主席和委员大多是兼职,精力投入不足。由于残疾人专门协会主席和委员大多是兼职,没有固定的工资,以致造成协会主席和委员积极性不高;有的残疾人不愿做专门协会的成员,认为自己是摆设,不能发挥作用。有的确实社会活动较多,精力不够,使协会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四)残疾人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各项活动参与人数较少。残疾人生活收入远远低于正常人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大,使残疾人能参加的文体活动较少。残疾人忙于生活收入,造成了能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少。难以组织活动也是专门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专门协会严重缺乏活动经费。

由于对专门协会缺少重视、偏面认为专门协会作用影响不大、协会人员积极不高、县级残联工作经费紧张等原因,致使专门协会活动经费缺乏,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活动经费缺乏是影响专门协会正常开展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协会章程》的界定,各专门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密切联系残疾人.反映特殊需求,维护合法权益,开展适合特点的活动。那么县级残联专门协会如何发展?我认为按照专门协会的工作特点,应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教育培训、组织活动以及加强调研等七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组织机构

如何配备专门协会的领导班子是专门协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县级残联应给予高度重视,但不能采取任命或指定等方式包办代替。应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等形式,深入到残疾人当中,听取各阶层、各行业及各类残疾人的意见或建议,真正将文化素质高,热爱残疾人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组织能力,在本类群体中威望较高的优秀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友选进协会。县级残联可明确一名副理事长分管,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将专门协会工作纳入县、乡镇残联的工作计划,年终进行考核。

(二)、严格工作制度

(1)要将专门协会工作纳入到残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理事会,专题研究专门协会工作。(2)专门协会主席要参加县级残联召开的有关工作会议。(3)专门协会要建立会议、学习、活动等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活动。(4)有条件的协会可设立残疾人热线,听取残疾人的呼声,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开展活动。

(三)、保障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是专门协会开展工作的保障。专门协会经费可多渠道筹集。有条件的县级残联可以通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及其它预算外经费列支一块解决。为提高专门协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为他们发放一定的工作补贴,解决必要的通讯、交通等费用。

(四)、设立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是专门协会开展活动的阵地,要创造条件为专门协会设立活动场所。专门协会可采取以下途径设立活动场所:(1)

县、乡镇残联可在政府驻地或办公场所建立活动场所或康复娱乐训练指导室以及职业技术培训室等。(2)依托残疾人比较集中的福利企业、敬老院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残疾人活动室。(3)在村、居委会依托党员活动室或老年人活动室建立残疾人活动室,实行残健共用。

(五)、加强培训工作

残疾人培训工作是解决残疾人文化素质低、提高残疾人活动参与率的关键,是当前一个阶段县级残联专门协会的主要任务。培训的方式或方法很多,县级残联专门协会可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工作。如职业技术培训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文化培训等等,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理论讲座与现场观摩相结合、中心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使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要注重加强专门协会领导班子和联络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对领导组织能力的培训尤其重要。

(六)、积极开展活动。积极开展活动是关系到专门协会能否保持活跃的关键。既要制定长期活动计划,又要有短期安排,结合工作实际和残疾人的需求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摄影书画展、文艺汇演、扑克象棋比赛、一般性体育比赛等等。通过经常性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活跃,也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

(七)、加强理论研讨

现在,县级残联专门协会工作大多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

篇8: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深化。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勾画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 延续和完善了相关的方针政策, 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 集中体现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 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转型升级。从2009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大大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 在一些地方解决了村内道路、小型水利、垃圾处理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 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成为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抓手, 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主攻方向, 加大对有产业支撑、适宜认可集聚的传统村落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投入力度, 整治农村综合环境, 建设文化墙面, 优化农村社会管理, 加快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要求“既稳步推进我省农村居住规划调整, 又因地制宜保留一批村落为基点, 结合移民搬迁、扶贫攻坚、乡镇调整和城镇化建设, 编制规划、建立机制、明确责任,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市、县政府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意愿迫切。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第一次直接将着眼点放在村级公益事业上, 弥补了公共财政对村级基础设施的投入空白, 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提供了一剂良方。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机制、工作、制度、资金和群众基础。

(一) 机制基础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5年的工作实践中, 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财政资金的机制优势。一是坚持群众自下而上的民主议事和政府自上而下的财政奖补相结合, 打破了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模式, 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二是坚持以农民共同需求为导向, 重点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直接的民生难题。三是坚持以县为主, 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熟悉基层、了解基层的优势。这些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 工作基础

从2013年陕西的5个试点县区来看, 眉县以太白山、法汤路等为中心, 集中打造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耀州区集中改造照金镇周边居住环境, 打造“红色旅游重镇、绿色天然氧吧”, 提升照金旅游品牌价值。乾县大力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活动, 加强“三旁两地” (村旁、屋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 的植树植草种绿, 建设村庄公共绿地, 做到抬头见绿、四季有绿。汉阴县以镇整治为重点,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路、精品村和精品区块, 突出沿江、沿路、沿景区连片整治。白水县加强传统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的保护, 完善村庄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 提升古村落人居品味。已初步探索出聚集发展、旧村改造、古村保护、旅游带动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三) 制度基础

近年来, 陕西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先后制定了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护暂行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督检查暂行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考核评价办法》等, 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 资金基础

把政府财政奖补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 构建起了“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形成了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格局。陕西省除正常的一事一议中省财政奖补资金外, 省财政对省上确定的5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各补助1 000万元, 县级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五) 群众基础

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基础上发挥财政奖补资金激励引导作用, 广大农民从过去“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 从办“公家”的事变成干自己的事, 有效激活了农民筹资筹劳制度, 激发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30个县区扩大到现在全省所有涉农县区和国有农场, 受益群众由700万人增加到2 000多万人, 受益面由25%增加到73%, 美丽乡村建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美丽乡村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 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要按照城镇化的要求, 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前提下, 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处理好政府规划引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农民群众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 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政府通过民主议事、公开公示等形式将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直接交给农民, 打破过去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旧模式。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政府规划不能代替村民议事。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二) 处理好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关系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 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等多渠道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坚决反对政府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打造“盆景”, 用面子工程包装美丽乡村, 否则既不可持续, 更无法复制推广。

(三) 处理好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

筹资筹劳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和责任意识, 政府财政奖补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基础上的, 应坚持先筹后补, 不筹不补。要研究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量化关系, 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提高财政奖补比例, 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 防止违背农民意愿以一事一议的名义加重农民负担。

(四) 处理好财政奖补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普惠制、特惠制、美丽乡村建设都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项目。通俗的讲, 普惠制属于雪中送炭, 特惠制属于锦上添花, 美丽乡村是放大了的“特惠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 就财政奖补制度设计而言, 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增量部分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以普惠保基本, 以特惠保重点, 妥善解决好普遍受益与重点投入、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五) 处理好一般指导与差异化指导的关系

陕西省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 如关中地区村内巷道已基本解决, 更多的提升到亮化、绿化、美化项目;而陕南陕北山区许多村吃水行路都很困难, 需要在最基本的生活设施上下功夫。因此,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要坚持一般指导和差异化分类指导相结合, 关中地区在保证一定“普惠制”面的前提下, 把重点放在重点示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上;陕南陕北在重点解决群众吃水行路、移民搬迁的基础上, 选择极少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意愿迫切的村进行美丽乡村试点。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 是农民群众期盼已久的美好梦想, 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必须加强统一领导, 科学规划, 稳步实施。

(一) 加强领导

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部门一定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 多请示汇报, 当好参谋助手, 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个平台, 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科学规划

要按照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 制定既考虑当前又顾及长远的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注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注重人居环境改善, 推动镇村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相互衔接,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所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都要进入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库, 实行县级报账制。

(三) 加大投入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奖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提高政府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 提高中省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财政奖补资金的比重, 调动县乡政府组织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调动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防止因财政奖补资金不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 防止向农民转嫁负担或形成新的村级债务。

(四) 资金整合

用规划整合资金, 用项目整合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的使用。在继续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 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市、县财政也要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五) 协调推进

上一篇:(宝应集体)帮扶工作先进材料下一篇:我和哪吒的一天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