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额法官办案监督机制

2024-05-03

员额法官办案监督机制(精选7篇)

篇1:员额法官办案监督机制

如何构建和完善员额制改革下的法官选拔和退出机制

宗志强

2015/8/31 9:42:26 点击率[183] 评论[0] 分享到

【法宝引证码】CLI.A.091872 【学科类别】法院

【出处】《山东审判》2015年第1期 【写作时间】2015年 【中文关键字】员额制;法官 【全文】

实行法官员额制,凸显了司法改革对“人的因素”的关注,法官员额制度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完善以法官为主体、审判为核心的工作机制,真正凸显法官在法院中的核心地位。正如最高法院长期从事司法改革研究的贺小荣主任指出的,实行法官员额制的目的就是要让优秀的法官留在法官队伍中。法官员额制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在试点工作中,如何选任法官和建立法官的退出机制,科学配置审判资源,从而实现法官的整体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入法官员额的标准和程序

员额制改革的目的是选得出法官、留得住法官。选任法官进入员额不能“一刀切”,无论什么职级的法院、也无论哪个时期,法官序列都应该是梯状式的,要有资历深厚的年长法官、要有正值事业巅峰的中年法官,更不可或缺精力充沛的年轻法官。因此,要严格标准、竞争择优,充分考虑年龄梯次结构,不以人划线、不论资排辈、不迁就照顾,确保选拔出优秀的法官进入员额。

(一)各地试点法院员额制改革情况

1.上海试点经验情况[1]。根据试点方案,上海将法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三类,三类人员占队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3%、52%和15%。在管理上,实行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在选任上,法官主要从法官助理中择优选择,上级法院的法官从下级法院中择优遴选,条件成熟时也可以从优秀的律师、法律学者等专业人才中公开提拔和调任;在时间上,准备用3年到5年的过渡期,逐步推行严格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同时,明确权力责任,推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建立法院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制度。

2.广东试点经验情况[2]。广东省以全省法院政法专项编制总数为测算基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常住人口数量和案件数量等情况,综合确定三类人员的员额比例。其中,法官员额5年内逐步减少到39%以下,司法行政人员员额比例调整至15%左右,46%以上人员为司法辅助人员。深圳、佛山、汕头和茂名四个市被确定为广东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市。以深圳为例,2014年年初,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圳市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4年7月,覆盖深圳中院及6个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改革大幕正式拉开。《方案》设置了市、区两级法院的法官等级,中院法官设一级高级法官至四级法官,法官员额不超过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的60%.区院法官设二级高级法官至五级法官,法官员额不超过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的65%.按照《方案》规定,法官可以担任院长、副院长和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法律研究等审判业务部门的领导职务,但不得在政治部(处)、办公室、监察室等司法行政部门任职。《方案》实施后,现任职司法行政岗位的法官必须作出选择:选择担任法官的,按规定将被免去司法行政职务;选择留任或按级别转为司法行政人员的,按规定免去其法官职务。

3.海南试点经验情况[3]。从公开信息显示,海南法院确定的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员额分别为专项编制的39%、46%、15%,法官人数约1100人,并突出向基层倾斜导向,高院和中院(含海口海事法院)法官员额比例为38%。海南法院改革试点方案设立了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各级法院不再任命助理审判员。同时,畅通了法官助理进入员额的渠道,因法官退休等原因出现缺额时,从法官助理中选任;过渡期满后,出现法官缺额,法官助理可参加法官遴选。此外,规定未选任为法官的现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转任法官助理或司法行政人员,法官职务保留,现有待遇不变。也就是说,现有的法院人员无论是否进人法官员额,都不会利益受损,只有得而没有失,实现了所有人员的利益共赢。

(二)进入法官员额的标准

法官员额设置的基础首先要确保完成审判执行工作任务。选任法官进人员额的标准必须是多重的,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既要坚持专业标准,也要强调专业素养、实际裁判能力、文字调研能力等等,可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政治标准。人民法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祖国忠诚,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二是任职时间标准。要综合考虑法官任职年限的长短,法官从事审判业务工作的时间,代表其审判工作经验是否丰富。法官任职年限应主要考量法官从事审判或执行工作的长短,如果其任职法官时间虽长,但其主要时间是在综合或行政工作岗位,则应与一直在审判或执行岗位的法官有所区别,在选拔时作出区分。三是能力标准。可综合考察其年平均办案数量和质量,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应与当年总案件数相平衡,以加权平均的形式衡量,同时要考虑其办理案件的复杂程度,可按照前述将案件折合成标准案件之后对办案数量和质量进行衡量。四是调研标准。当前,基层法院法官之间的调研能力并不平衡,而且大多数法官情愿多办几个案件,也不愿写一篇调研文章。实践中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往往调研能力较强,调研成果较多。考量调研能力,对于员额制下推动法官走专业化的道路具有决定性作用。五是行政级别标准。行政级别因素也应当考虑,因为大多数具有一定级别的庭长、副庭长等具有行政级别的法官,其行政级别的取得,都是与其以前从事业务工作的成绩挂勾的,行政级别越高,代表着其在业务工作上的付出和能力。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从中择优选任德才兼备、廉洁自律、群众公认、能够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法官进人员额。

(三)进入法官员额的程序

除自然过渡进入员额的法官外,空出的法官员额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是报名,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人员即可报名,在基层法院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方可报名。二是资格审查和公示,经过相关部门资格审查后,按照公布的报名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予以公示。在公示期内可以提出异议,经对异议审查,确实不符合报名条件的,取消报名资格,审查合格者准予参加选拔。三是考核选拔,可采取考试、考核等形式,从法律专业背景、司法工作经历、工作实绩、办案能力及职业操守等专业角度对报名人员进行综合评判,择优进行选拔。各项评判必须有明确指标,计算出的评判成绩必须公示,听取异议并作出答复。四是根据确定的拟任人选,由基层法院院长依法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五是法官和行政序列均应留取一定的机动名额,对在服务期限内不符合法官任职条件或行政人员任职条件的,取消法官或行政人员任职资格,从其他人员中进行递补。

二、员额制下法官及法官群体面临的变化

(一)以案件处理为中心的法官变化

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因法官独立性不够,法官对裁判结果没有最终决定权,要求审判权回归法官;另一方面,又担忧真正拥有审判权的法官如“脱缰野马”,缺乏监督,滋生司法腐败。因此,大家总是在“权力回归”与“权力监督”之间徘徊不前,“案件审批”制度也在这种举棋不定状态中保留和延续至今。[4]案件终身负责制要求案件必须要经得起检验,员额制改革后,法官在案件处理上的监督或者说是案件质量上缺少了把关的环节,对法官的业务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法院系统目前这种案件处理的内部层报程序是经过几十年我国审判实践形成的惯例,这种长期的惯例思维方式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改革前后存在空白地带,需要实践上的缓冲和适应,如何加强管理从而保证案件质量需要基层法院进一步探讨。但不可否认,员额制下法官以案件处理、以案件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模式是符合现代法治发展要求的,法官应当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于解决案件矛盾、研判和总结审判实践经验。

(二)法官个体与合议庭、审委会的变化

员额制下,法官办案贯穿了案件的全部过程,法官对案件负责,合议庭法官对自己的意见负责,面临的变化更多的是法官与审委会的关系。对于审判委员会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未审而判”、“审而不专”是学者们主张废除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主要理由。与之相左的观点是,审判委员会承担着审判决定“难办案件”、“把关”案件质量、总结审判经验等重要职能,盲目地废除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当下司法实践状况不符。那么,如何改革和完善,才能既发挥审判委员会积极作用,又能克服“判、审分离”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可设立专门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明确专门委员会决定案件的范围,明晰专门审判委员会委员对自己发表的意见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咨询委员会无决定权,不给结论性意见,案件最终裁判由审理者定夺。

三、选任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行法官员额制后,法官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越来越少的法官能否公正高效地处理短期内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还在大幅增加的案件,关乎司法审判工作正常运转的大局。

(一)关于选任的法律依据问题

员额制后如何调动以前是法官而现在成为审判辅助人员的那部分人的积极性是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现有审判员都是经过各级人大依法任命,如果以组织行为强行剥夺其审判权,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再如,按照《法官法》的规定,我国的执行员参照法官序列管理。从基层法院的实际情况来看,执行员也大多由具有法官资格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担任,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是生效裁判的执行。因此,对法律与政策的冲突问题应慎重,实践操作中如何实现标准与法律的统一应认真思考。特别是改革启动后,法官工资待遇与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将形成较大的差距,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不能合理解决,容易影响队伍稳定。

(二)要做好法官岗位的分配

从优化审判资源的角度来看,应当将岗位的清晰梳理,额度的合理规划,作为分类改革的前提和条件,特别是员额的使用应给基层留有足够的空间。要结合自身实际,兼顾队伍现状和发展,进行员额使用规划,合理配置法官岗位,实现“岗额适配”。要“盘活存量”,注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尽量把优秀法官都配置到审判一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员、岗位、额度“三位一体”。

(三)要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利”

要制定制度,明确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各自的定义、岗位、职责等问题,让各类人员明确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干什么事”,让大家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明确的预期,从而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让各类人员各归其类,各司其职,各尽其才。[5]要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出发,完善以审判权为核心、以审判监督权和审判管理权为保障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突出主审法官、合议庭的办案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司法权力清单。可借鉴现代企业“项目团队”的管理模式,公开选任一批优秀法官代表作为审判长,突出精英法官在审判团队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审判长作为职业化意义上的法官,享有相对完整、独立的审判职权,负责本团队的审判管理工作,直接对分管副院长、院长和审委会负责,对团队办理的所有案件质量负责。

(四)要做好审判辅助机构、司法行政机构的配套推进工作

实践中,审判辅助机构、司法行政机构的综合管理、服务保障对发挥审判职能机构的作用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相配套的审判辅助机构、司法行政机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也须跟进,否则不可能全面优化司法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也会影响员额制改革的应有效果,特别是要突出审判辅助人员的职业特殊性。[6]比如,书记员队伍问题,与“法官流失”相比,基层法院的“书记员流失”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事业编制、临时聘用书记员,他们承担了大量的审判事务性工作,与法官相比,他们的上升空间更小。一线法官们都有切身感受,失去一个好的书记员“搭档”,会让法官有一种断了“左膀右臂”的失助之感。因此,人员分类管理后,审判辅助工作的服务与支撑作用必定会越发重要,专业化甚至职业化的法官助理、书记员将日益凸显其区别于一般公务员的职位要求和职业特点,如果将他们按公务员法有关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规定予以管理,未顾及其职业特殊性,有可能会极大地削弱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其职业尊荣感,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顺利接续。

(五)要健全人员分类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实行员额制后,相关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可按照分类管理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行政人员按类别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对法官的评价主要通过案件数量、案件质量、案件效率和案件效果四大指标进行评价,同时也要考核调研等方面与法官工作相关的项目。案件数量评价标准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案件和同一性质不同种类的案件进行标准化考核;案件质量评价可主要看案件上诉和发改、文书及卷宗质量等主要指标;案件效率评价主要是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等指标;案件效果评价主要是审判管理事项执行情况、案件调撤率等指标。对书记员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参与办案数量、案卷整理得分、庭审笔录速度与差错率、工作责任心等指标,以及被服务部门或法官对其工作的满意率。对法警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达标和警备保障水平、重大安全保障和处置突出事件等方面的表现、协助执行等方面的表现等指标以及被服务部门或法官对其工作的满意率。对司法行政人员的评价是个难点,因为其工作难以量化,可参照公务员考核办法,以满意度测评为主,同时对能够量化的工作进行指标考核,根据综合成绩予以评定。

(六)要建立和完善法官退出机制

法官是有进有出的,因年龄、身体状况、晋升等原因,法官都有离开审判岗位的时候。因此,确定了法官名额,提高了法官的待遇,还应建立和完善法官退出机制。法官入额前须承诺遵守司法职业操守,完成办案任务,承担办案责任。[7]入额后依托业绩评价体系,要定期进行考核,经考核不能胜任法官岗位工作的,要退出员额,出现的空缺可在其他类别的人员中择优确定为法官。考核制度一定要细,要有激励和惩罚的明确标准,可操作性强。如:出现错案的法官涉嫌构成严重违纪违法的;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法官;接受当事人吃请、贿赂等违纪情况的;辞职或者已经退休的法官;出现其他严重损害社会主义道德、不适宜担任法官等情况的,应提请取消其法官任职资格。当然,退出员额后也不应永久剥夺曾经是不合格法官再次担任法官的权利,那样容易使人丧失斗志,失去工作的积极性。确定为不合格的法官后,在法官员额出现空缺时,只要符合条件,不是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免职的,仍然具备竞争法官员额的资格。这样才有利于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才会激发曾经的落选者重拾信心。【作者简介】

宗志强,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法院党委书记、院长。【注释】

[1]孟伟阳、郑法玮:《将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建立司法权力清单》,载《法制日报》2014年7月14日第1版。

[2]武欣中:《深圳法院司法改革步入深水区》,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1月19日第3版。

[3]刘振会:《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思考》,载《山东法制报》2015年2月13日第3版。[4]欧阳福生:《让审理者裁判:困惑、反思与进路》。

[5]胡道才:《员额制后,法官该如何选任?》,载《光明日报》2014年9月4日第11版。[6]李春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14年10月15日第5版。

[7]郭伟清:《落实法官员额制全面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2月9日第4版。

篇2:员额法官办案监督机制

第三题,案例题。

四道案例,四选一。分别涉及职务犯罪侦查、刑事、民事、预防冤假错案。只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是:A路过一地,看到BCD抢劫,就上去阻止,起了冲突,A夺刀过来把B捅死了,A被CD捅伤(轻伤),于是逃跑,CD追赶,这时候路过的E看到A被追以为A是坏人,就阻止A逃跑,A以为E是CD同伙就拿刀将E捅伤(重伤)然后继续逃跑。公安以故意伤害对A立案,请问如何对A的行为定性? 个人觉得,A对B是正当防卫,这个基本上没有异议。A对E是假象防伪,关键看是否有预见可能性,如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则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没有预见可能性,则定意外事件。

法院

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题,不分专业,所有应考人员考题一样;

第二部分是审判专业题,分刑事、民事、行政类,应考人报名时自选。思想政治题目内容来自《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考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讲话内容,谈如何履职做好一名法官。

“刑事卷”的专业题设计了一个复杂曲折的盗窃案:刑满释放的陈某密谋进入吴老板家中进行盗窃,在策划阶段拉上了吴老板的司机李某入伙。李某偷配了钥匙,还约老板出去吃饭以创造盗窃机会。然而,陈某入室盗窃时意外遇到了吴老板的妻子,并将其打伤。事后,李某得知老板家中50多万的金银财物被盗、还打伤了人,心里非常懊悔,于是主动向老板坦白,但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 四川省检察官员额考试真题

一、题型:单选、多选、判断、案例(两道程序纠错题、四道刑法案例题)

二、主要考点分析:刑法基本原则、刑事责任年龄、共同犯罪、未完成形态、刑罚分类、死缓的不同后果、累犯、缓刑假释的适用、盗窃罪、失火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强奸、拐卖妇女罪、非法拘禁罪、集中贿赂犯罪、检察官任职条件等。

江苏省检察官入额考试真题

一、案例分析:考点有罪名认定、犯罪数额、共同犯罪、主从犯、累犯认定。

二、根据材料写审查报告:两名嫌疑人涉嫌经济犯罪,报告内容涉及事实归纳、证据摘抄、证据分析、案件定性、法律监督、结论等。

河北省检察官入额考试真题

一、试题形式:分为四部分,职务犯罪侦查、公诉和侦查监督、监所、民行,每部分4至6道题,考题主要以案例为主,都是办案中容易遇到的分歧点。江西检察官入额考试真题

一、案例分析(三道题选择二道作答)

二、文书制作(选择其中一道作答,涉及侦查终结报告、公诉意见书、刑事抗诉书)

三、论述题: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陕西检察官入额考试真题

犯罪嫌疑人韦广伦,曾用名韦广麟,1975年出生,男,壮族,广西人;犯罪嫌疑人韦广贤,绰号阿K,男,1979年出生,壮族,广西人。二人均在2010年11月因犯盗窃罪被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012年刑满释放。

2015年12月5日,韦广伦乘车经过江南市市中区某卫生院,发现该院窗户没有安装防护网,遂准备实施盗窃。当晚韦广伦找到老乡韦广贤帮忙,韦广贤同意。后二人准备了撬棍、螺丝刀、手套、胶带等做案工具。

2016年12月7日凌晨2时,二人从墙洞进入医院,发现值班保安被害人蒋某某,遂对其进行掐脖、殴打、捆绑,后二人在撬开收费室保险柜的过程中,发现保安蒋某某挣脱呼救,二人再次对蒋进行殴打、掐脖窒息,导致蒋某死亡。后二人拿走保险柜现金13000元,当场平分。

韦广伦拿走被害人随身现金600元和价值人民币850元的手机一部。后二人逃离场。当日6时许,保安王某发现被害人蒋某,遂报警。经鉴定,蒋某系被他人扼颈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当日5时许,被害人蒋某的妻子周某给蒋某的手机打电话、发信息,犯罪嫌疑人韦广伦回复信息称蒋某在其手中,以此为要挟,向周某索要现金5万元,并约定当日6时许交付。周某即刻报警,韦广伦抵达约定地点后,怀疑有便衣警察遂离开。

2016年3月10日,韦广伦向公安机关投案,提供线索。次日,韦广贤被抓获。公安机关在韦广伦租住处查获作案工具和赃物手机一部。

2016年3月10日、11日刑拘,江南市公安局未将二人押送看守所,而是在公安局问讯室讯问。3月16日送看守所羁押,4月10日经检察院批准逮捕,8月9日侦查终结,8月11日起诉。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经调取入所体检表,发现韦广贤双手腕、双脚腕有伤痕,皮肤挫裂伤。经查看同步录音录像,犯罪嫌疑人韦广贤的录像在派出所和看守所各有一次,但均不完整。

在审查起诉阶段,韦广伦家属给被害人蒋某家属赔偿3万元。

问题一:(60分)

1、本案的定性、量刑情节?

2、分析侦查机关的程序违法?

3、如何处理犯罪嫌疑人韦广贤某及其辩护人提出的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证据?

问题二:根据以上案情和证据制作《起诉书》(40分)

一、司法体制改革

《全省检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各种动员、讲话等》

二、办案责任制

《2014年1月8日高检院政治部主任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三、以审判为中心

《2015年6月9日曹建明、孙谦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五次公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规范司法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6日》

五、《刑法条文》、《罪名大全》、《司法解释大全》、《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诉讼规则》

一审程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普通程序:

1、关于公开开庭

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个人隐私案件包括:强奸、强制猥亵妇女、猥亵儿童、侮辱、诽谤?)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开庭时可能已满,可以公开)。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员到场。

2、审判长负责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宣布组成人员、告知权利等,不能由书记员代替。

3、证人、鉴定人出庭的条件:

不是所有的证人都必须出庭,制作成笔录的证人证言可以作为定案证据进行质证和使用。

(1)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2)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3)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上述规定。鉴定人出庭的条件:

(1)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2)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

注意:未要求鉴定意见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

4、公诉人出庭公诉,应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简易程序案件,可以不配备书记员担任记录。

5、法院可以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只是可以不被强制出庭作证,但并不免除其作书面证言的义务。(侦查人员能否被强制出庭?非法证据排除时不强制,作为目击证人时可以强制。)

6、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的,法院应当同意。

7、根据六部委的最新规定。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应当将案卷材料和全部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材料,证人改变证言的材料,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其他证据材料。

根据这一规定,审查起诉阶段制作的讯问笔录、询问笔录,如果有翻供、翻证的内容的,必须一并移送。如果没有翻供、翻证的,是不是也要一并移送?似乎是。

8、法院的庭审笔录,为何不交予公诉人阅读并签名确认?个人认为应当签名确认。

9、人民检察院发现法院庭审确有违反法定程序情况的,应当庭后提出纠正。

10、庭前会议:

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社会影响重大的;

(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在庭前会议中,公诉人的职责:

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了解辩护人搜集的证据情况。对辩护人搜集的证据有异议的,应当提出。

11、辩护人问题:

(1)辩护人经通知未到庭的,被告人同意的,可以开庭审理,但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情形的除外。(被告人不同意,则不能开庭)

(2)被告人当庭拒绝辩护人辩护,要求另行委托辩护人或者指派律师的,合议庭应当准许。被告人拒绝辩护人辩护后,没有辩护人的,应当宣布休庭;仍有辩护人的,庭审可以继续进行。重新开庭后,被告人再次当庭拒绝辩护人辩护的,可以准许,但被告人不得再次另行委托辩护人或者要求另行指派律师,由其自行辩护。

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重新开庭后再次当庭拒绝辩护人辩护的,不予准许。

案情简介:A路过一地,看到BCD抢劫,就上去阻止,起了冲突,A夺刀过来把B捅死了,A被CD捅伤(轻伤),于是逃跑,CD追赶,这时候路过的E看到A被追以为A是坏人,就阻止A逃跑,A以为E是CD同伙就拿刀将E捅伤(重伤)然后继续逃跑。公安以故意伤害对A立案,请问如何对A的行为定性?

争议:这是广东检察系统入员额考试用题。有人将此题公开后,网友们就该题应如何解答,产生了争议。主要存在有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此案行为人A对B成立正当防卫,A对E成立假想防卫。A对E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案发当时是否有预见可能性。如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则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没有预见可能性,则应定意外事件。

第二种意见认为,此案行为人应认定故意伤害罪。A杀B后,A逃跑,CD追赶,E阻拦,A误以为E为同伙,将E捅成重伤,是假想防卫。符合故意伤害罪的行为构成,不成立正当防卫,不排除违法性,应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评析:笔者认为,本案上述两种意见都存在问题。本案A应当成立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就E被捅成重伤而言,E自身具有一定过错,而A也具有假想防卫的性质,故A应当承担部分人身损害民事赔偿责任。

篇3:员额法官办案监督机制

检察权的行使主要集中在检察机关的重点业务部门和关键执法岗位。自侦、公诉、侦监、控申、民行等执法岗位的执法权比较集中, 是行使检察权最主要的部位, 同时, 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撤案、改变强制措施属执法办案重点环节, 强化监督更具有现实必要性。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容易发生违法违纪的部门及环节如下:

(一) 自侦部门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环节

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包括反贪污贿赂、侵权渎职和控告申诉部门。自侦部门承办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 主要有三个环节容易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一是初查环节。二是收集证据环节。三是搜查、扣押物品环节。

(二) 侦查监督部门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环节

在实践中由于案件情况的复杂性等问题存在, 一些办案人员顶不住人情、关系、金钱的压力和诱惑, 从而做出违法违纪行为, 导致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或继续犯罪等危害社会的后果, 侦查监督阶段不批准逮捕案件是容易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环节之一。

(三) 审查起诉部门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环节

提起公诉是刑事诉讼的中间环节, 处于侦查和审判之间, 起着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公诉部门的性质及权限决定了它是容易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环节之一。其中相对不起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有权自由裁量, 这个环节容易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二、以内部制度建设保障监督效力

为加强对检察机关易发生违法违纪重点环节的监督, 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有效防止检察官不正确行使职权, 规范身处办案一线人员的执法执纪行为, 切实执行对这些重点部位的监督, 延伸监督管理的触角, 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 应建立完善制度并注重落实, 发挥监督制度的效用。

(一) 建立和加强执法办案的制度, 增强对单个案例的监督

(1) 信息通报制度:a.较大案件的受理和立案具体情况的汇报。b.由自侦部门向监督部门通报。 (2) 文书备案制度。例如, 自侦部门向监督部门提交立案及不立案的决定书等等。 (3) 不立案线索反馈复核评估制度。 (4) 纪检监察部门的随案监督制度。通过这种内部监督制约制度能够使得检察机关案件审查程序拥有自我纠错的功能, 因而能够使得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二) 突出监督重点, 加强环节监督

检察机关是一个以执法办案为手段进行法律监督的机关, 覆盖了职务犯罪侦查、刑事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和控告申诉等各方面的内容, 执法环节多, 要求标准不一。如职务犯罪案件实行撤案、不起诉报批和立案、逮捕报备制度, 职务犯罪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对自侦案件每年坚持开展办案回访等监督制度, 切实把监督活动落实到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同时, 组织专项检查和检察务督察活动, 加强预警、监督, 强化责任追究, 保证执法质量。

(三) 推行案前、案中、案后三级责任监督措施, 实行同步监督

为确保检察机关对自身执法状况调整控制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应推行纪检监察对案件实行同步监督。一是推行“一案三卡”制度。办案人员处理案件之前, 必须先填写“廉洁自律卡”;在第一次与当事人接触的时候, 必须告知其诉讼权利、办案纪律及监督电话等, 并让当事人认真了解“办案告知卡”后签字确认;办案结束后, 法案单位及相关人员还应接受检察机关的回访, 了解办案人员执法执纪的情况, 并把办案工作置于纪检监察部门、发案单位和当事人的监督之下。二是将绩效管理制度认真推行。定期对检察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做进一步监督, 如有不规范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协助其纠正。三是执法档案制度的建立。执法人员办理的所有案件都应该记录到档案中, 作为后期考核的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复杂重大案件的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力度。争取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案件的质量, 防止因案件的处理不当引起不好的社会舆论, 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监督力度

一是完善预防机制, 确保检察人员不想腐。把加强和改进检察人员作风建设作为预防违法违纪的切入点, 以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主题, 认真解决检察人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 促进检察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公正、务实和清廉。二是严格落实制度, 完善监督机制, 确保检察人员不能腐。要想使检察人员不能腐败, 要着力解决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监督无用、制度落实乏力的问题, 形成上级对下级、同级对同级、下级对上级的全方位监督网络, 努力形成权力监督制约体制。

检察工作是围绕执法办案开展的, 要强化自身监督必须突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必须将其作为纪律检查和执法监察的重点, 着力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制约和外部监督, 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保障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依照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 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 有效地加强执法办案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建国.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检察管理机制[J].人民检察, 2004 (12) .

[2]广东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 2006 (01) .

篇4:我国法官员额制度的研究

2014年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也就是我们所简称的四五改革纲要。在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贺小荣介绍了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的推进情况,围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这一关键目标,“四五改革纲要”针对八个重点领域,提出了45项改革举措。其中在深化法院人事管理改革方面,正式提出建立法官员额制,对法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员额管理,确保法官主要集中在审判一线,高素质人才能够充实到审判一线。

建立法官员额制度在前几年已经成为全国法院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2001修订的《法官法》第五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法字的法官在人员编制员额的办法。”这一规定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编制限额的合理制定

具体实践中,编制限额在一些试点地区已经确定了具体数字。按照最近公布的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方案,上海法院拟设臵3至5年的过渡期,逐步将法官、审判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员额比例控制到33%、52%和15%。上海作为试 1 点,是改革的“排头兵”,上海的一举一动,起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于上海所提出的33%这一数字,是根据三级法院的审级职能,以及不同区域法院的案件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所得出的数字。3至5年的过渡期,足以在人员不断层、工作不脱节的情况下完成这一调整。

为了因地制宜,“四五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根据法院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含暂住人口)、案件数量等基础数据,结合法院审级职能、法官工作量、审判辅助人员配臵、办案保障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四级法院的法官员额,对法官在编制限额内实行员额管理。其中确定法官员额的三个关键定位点分别为辖区案件数量、法官工作量与审判辅助人员配臵状况。

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人口数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加之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不同的辖区案件的数量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辖区案件数量、类型可以根据既往收案情况估算,但法官工作量、审判辅助人员配臵状况却较难计算。一方面,配备多少审判辅助人员,会直接影响到法官工作量的测算。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形成以办案法官为中心的法院人员配臵模式,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常常是多名法官或多个合议庭共用一个书记员,牵扯了法官的大量精力。因此,对于法官工作量、审判人员的配臵状况的确定还是要着眼于未来。

从这三个关键定位点来确定一个地区的法官员额:首先 明确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关系,建立审判辅助人员正常增补机制,其次根据明确的比例关系,科学测算法官的工作量,再结合本辖区的案件数量,最终确定该地区合理的法官员额。

二、法官员额管理

员额管理是指为加强员额管理队伍建设,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实行员额制考核管理,即:该院对各业务量和工作量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每个业务需要的人数,对现有的进行考评,把最优秀和最称职的人员充实到一线。

对法官实行员额管理,考核按照不同的审判部类、不同的工作指标、不同的岗位职责进行,主要以一线的工作业绩来确定考核结果,并辅之以必要的定性考核。考核中坚持以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考核为主,同时对德、能、勤、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标准公开,考核过程公开,考核结果向被考核对象反馈。考核采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首先,进行基础考核。由各业务部自行组织本部门的内部考核,采取个人述职、内部测评、个别谈话、组织认定的程序进行。对内部的考核,主要采取个人述职、自我评价、内部测评、领导谈话、组织认定的方式进行。其次,进行全面考核。质量评、结合基础考核,通过有效的考核方法,有重点、分方向地对一线进行全面考核,逐人填写考核登记表,分别确定考核等次和提出考评意见。最后,确定综合评定结果。根据基础考核和全面考核的结果,由考核领导小组最终确定考核对象的 等次,提出调配意见。综合评定结果确定后,由考核领导小组将结果向一线进行反馈,由所在考核对象本人通报。

三、推行法官员额制度的意义

此次“四五改革纲要”中推进法官员额制度意义重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使审判工作更趋专业化。无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审判活动都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相当高的工作,因此法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大。而我国法制建设时间较短,加上受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审判活动没有按其应有的规律去进行,许多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当法官。因此推行法官员额制度,可以通过严格法官遴选,缩减法官数量,使少数具备丰富法律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的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从而提高审判活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审判活动的公信度,使审判活动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第二、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更好的促进司法公正。首先,推行法官员额制度以后,行使审判权的法官均是经过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其二,推行法官员额制度以后,分工更为精细,大量的审判辅助性工作交由法官助理处理,使法官更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放在审判决策上,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其三,推行法官员额制度后,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由法官助理来做,开庭时法官助理则不会参与案件的审理与裁判,更有利于法官中 立地行使审判权,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

第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推行法官员额制度之后,分工更加精细,审判资源配臵更加合理,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之间职责清晰,这使得审判流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审判运作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利用审判资源,促进审判效率的提高。

第四、有利于促进法官素质的提高。法官的严格选拔会迫使法官不断去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法官助理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被选任为法官,这就使得法官助理也能够不断地钻研业务,力争达到法官的条件。这就有利于在法院内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法院系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我国法官员额制度的推进

“四五改革纲要”中推进法官员额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法官员额制度必须深化法院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进法官的遴选程序。2001年修正后的《法官法》对法官人选做出了硬性规定,提高了法官担任的门槛。将学历由法律大专改为法律本科,并且确立了国家司法考试制度。这在法律方面为法官的遴选提供了保障,也为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及法官员额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基础和源泉。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官选任制度,针对不同层级的法院,设臵不同的法官任职条件,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够充实到审判一 线。

第二、逐步推行法官助理制度。法官助理作为从事审判业务的辅助人员,协助法官进行审判工作,虽然不具有审判权,不能参与审判案件,但是也是司法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人员。实践证明,给法官配备法官助理,更有利于使法官集中精力专司审判,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第三、深化法院人事改革,创造有利于推行法官员额制度的法院环境。推行法官员额制度是此次“四五改革纲要”中深化法院人事管理改革的一项措施,与其他几项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配合省以下法院人事统管改革、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完善法官等级定期晋升机制等改革措施也很重要,只有深化法院其他各项人事改革,才能为法官员额制度提供保障。

篇5:中国法官员额配置的优化选择

【内容提要】完善法官员额制度,是实现法官精英化、专业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改革和重大战略性举措,将会对人民法院队伍建设,以至国家的法治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基层法院是我国法院体制的基础,其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法院体制的品质。然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法官人力资源成为法官员额制度研究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工作者与实践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导致法官不足问题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但对区域内法官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始终缺乏可行的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如何科学配置法官员额作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期为决策层优化法官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法官员额

定量分析

优化配置 全文共9868字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纠纷急剧增多,司法定纷止争的职能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公众对司法的期望越来越高,权利保障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就形成了司法资源稀缺与诉讼暴涨之间的强烈冲突。基层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基层法院化解纠纷的能力,关系到社会纠纷能否解决在萌芽阶段。促进社会和谐是法院面临的根本任务,优化配置法官员额,提高法院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才能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法官员额制度不仅涉及管辖地域人口数量、案件数量等基本因素,可能还受到行政区划设置、法院设置、诉讼程序以及法官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既要考虑地域人口稠密分布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等诸多客观因素,又要考虑法院队伍人员结构、案件类型、难易程度及司法条件等各种相关因素,使法官数量的多少就直接反映法院审判任务的轻重。本文将是从中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情况,尝试在受理案件数量、人口密度等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找法官员额编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域外借鉴:国外法官员额配置情况分析(一)各国公民人数与法官配置比例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国外法院的法官人数基本上都是法定的,不得轻易增减。由于各国的司法制度、诉讼体制和法治发展水平的不同,法官在总人口中所占之比例也存在很大差异。就整体情况而言,美国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共有法官3万名,美国总人口2.5亿,每万人中有1.2名法官;日本全国法官共有2825名,总人口1.23亿,每万人中有0.23名法官;[1]英国的正式法官为2.6万人,总人口5830万,每万人4.5名法官;[2]德国现有人口8000万,法官数量为3.5万,平均每万人中有4.4名法官。[3]从法官职数与人口的比例看,美国为1:8000,日本为1:43500,英国为1:2000,德国1:2300。

表1-1:人口与法官数量情况对比表国

人 口 数

法 官 数

每万人中法官数

法官与人口的比例

2.5亿人 3万人

1.2人

1:8000

1.23亿人

2825人

0.23人

1:43500

5830万人 2.6万人

4.5人

1:2000

8000万人

3.5万人

4.4人

1:2300

13亿人 19.46万人

1.5人

篇6:员额法官三年总结述职报告

本人*年*月出生,*县人,本科学历,党员。*年考入*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职于*法庭、立案庭、审管办,民三庭,现又回到*法庭,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工作。

十四年来,恪尽职守,勤恳工作,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审判员,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年*月入额首批员额法官。现将本人三年来的履职情况报告如下,请评议。

一、主要成绩。

(一)认真学习,提高素质。自*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县人民法院工作以来,我始终秉持着努力上进、孜孜不倦的精神,一边认真细致地从事着书记员工作,一边努力向身边的法官前辈学习讨教,同时认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法官,从此为我热爱的事业奉献着我的一生。

本人自办案以来,努力做到案件速审速结,不拖拉,同时审理每一个案件都耐心细致做调解工作,每一案件庭前、庭后都会耐心主持调解。*年*月,荣获县法院“办案标兵”称号。*年元月,我被组织安排到湖南大学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努力工作,担当责任。

近三年来,本人所办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年结案*件,*年*件,*年结案*件。特别是*年本人被安排至*法庭主持速裁庭的工作后,至今已结案*余件。速裁庭的特色是以简便、快捷的方式保障公民的诉权,要求做到快审快结,本人迅速进入角色,又好又快办结一批案件。

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中,原告系第三次起诉离婚,双方诉争的有子女抚养权,共同财产有宅基地、公司股权、房产等,债务也争议极大,双方当事人矛盾尖锐、情绪难控。本人通过阅读案卷,仔细分析,认为该案仍有速裁的空间,于是迅速组织双方到庭调解,双方到庭后仍争执不下,最后我便多次分开做工作。虽已到达下班时间,但我仍没放弃,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了解矛盾焦点。详细解释相关法律规定,针对案情合理规劝,打开双方的心结,最终使得该案调解结案,快速化解了多年的矛盾积案。

(三)实践操守,砥砺德行。

我对自己要求是,要“持续地”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工作。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用心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与精神。本人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所办每一案件做到公开审理,接受群众监督,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会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所有裁判文书均进行网上公示。办案过程中从未收受过任何请吃请喝,未收过任何礼金礼品,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自*年开始办案以来,未办过一起错案,所办案件无一投诉上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审判业务学习不够深入,凭经验办案,尤其是对于理论前沿的问题,研究不深,掌握不透,知识更新不够,碰到疑难复杂问题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有时也会存在感情偏向,自己作为一名女性,更倾向于偏向妇女和儿童权益的保护。

二是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在自己平时办案任务重的时候,只顾一股脑投入办案当中,追求办案数,忽视了对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

三、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法律知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专业书籍、法律公众号等渠道主动学习最新法律规定,做到在每一起案件审理前均能熟悉相关规定,以确保案件高质高效审结。

二是转变心态,耐心做好群众工作。

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提升群众工作积极性,多换位思考,耐心、细致做好每一位来访群众的工作。

篇7:完善对法官的监督机制之探微

可以说在寻求法治的国度, 司法独立都应该成为其追求的首要目标。诚如龚祥瑞教授所言“司法独立乃是法治的真谛”[1] 。司法独立的理念通常认为由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所创立, 他在论述权力分立的理论时深刻地指出:“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 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 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 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2] ”。司法权作为一种判断权, 相对立法权和行政权而言是最为弱小的权力, 如果司法不能够独立, 社会将无真正的正义可言。

近年来, 有关司法独立的话题也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一个少有的热点。一般认为司法独立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司法权的独立;二是法院独立;三是法官的独立,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颇具价值的成果, 笔者在此不就这一问题过多讨论。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规定了法院独立。

笔者认为:法官独立的正当性除了来源于它是司法独立的题中之义外, 还在于审判活动本身的特性, 它是法官在理性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所进行的审理与裁判活动, 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依章武生教授的研究, 法官独立的另一个理论依据可以从效率的角度提出。因为司法过程的“亲历性”决定了对大多数纠纷不可能由集体决策的方式审理, 所以法官独立审判是一种在作为“最优”方式不存在时的“次优”的选择[3] 。

法官独立审判必要性和正当性也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 独立法官的审判是否一定能带来公正的判决呢?我们在讲法官独立时, 首先是将法官假设为一个理性的并具有良知的人。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法官还是一个社会的人, 他生活在社会之中, 他也有人的“七情六欲”, 所以法官的审判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且, 诚如孟德斯鸠所言:任何权力都有被滥用的可能。权力具有天然的自我扩张性, 任何权力的行为主体都乐于接受“无限性的权力”, 然而无限的权力必然给权力行使的对象带来无限的压迫。此外, 因为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 其向善向恶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因此, 为独立审判的法官设定一个监督性的外部环境实属必要。而我国当前广泛存在“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 也使得这种外部监督更显必要了。一方面, 随着权利意识的增强, 民众的权利诉求普遍青睐于能将请求变成受保护的权利——“装甲权利”[4] 的法院和法官;另一方面, 最终的结果却每每让权利诉求者失望, 个中原因很多, 但法官权力的滥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2 监督法官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监督从字面意思而言是指“察看并督促”[5] 。监督是主体间的一种制约关系, 监督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接触被监督主体的应受监督行为, 判断其行为的恰当性, 如有不当则提出改正意见并催促改正, 以达到更好的状态。有关监督, 通常涉及监督主体、被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权、监督方式、监督期间和监督制约等方面的内容。

2.1 监督的一般分类

依监督时间与对象的先后关系, 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类。当然, 监督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进行分类, 本文之所以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是考虑到对法官进行监督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在监督的主体、方式、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异, 笔者也希望这能成为本文分析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

三类监督各自具有不同的效果,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①事前监督, 它是指对被监督主体的应受监督行为 (监督对象) 在其为该行为前设置一些制约性的措施来达到监督的目的。应该说事前监督是一种预防性的方式, 它通常是通过一种可预见性的后果来制约被监督主体的行为, 以达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审级制度、法官的惩戒制度、错案追究制度等, 应该说二审及审判监督程序的存在, 法官对错案应承担不利后果的潜在可能性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法官公正审判。一般来说事前监督的完善与严格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不当行为的发生。

②事中监督, 它是指与被监督对象同步的察看与督促, 即对行为的进程进行全程的监督。比如西方国家对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审查机制, 它有效地保障了审前程序地合法性, 陈瑞华教授就认为:司法审查机制的缺位是我国审前程序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违法事件最多的主要原因所在[6] 。但是, 事中监督是否能适用于审判活动呢, 它与法官独立是否相冲突?如果可以适用 (在我国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大量存在) , 又应该如何掌握其恰当的维度呢?这些问题在我国学界是很少有人涉及的, 笔者将在后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浅显的看法。

③事后监督, 它是指在监督对象出现后再对其性质进行考察和定性, 它是一种事后性的补救措施。有学者认为, 在我国对法官裁判的监督采取事后监督原则, 即只有在下级法院的裁判做出后, 通过上诉程序或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对未生效或生效裁判予以纠正, 而不能在法院审理案件前或案件审判过程中指手划脚、进行干涉, 对法官判决的形成施加影响[7] 。事前监督通常以转化为事后监督为可能, 因此从理论上也可以说事后监督是我国当前对法官监督的主要方式。

2.2 我国法官当前所面临的监督

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来看, 可以说我国法官所面临的监督是前所未有的, 监督体系的庞杂在世界各国也是极为少见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我国司法腐败十分严重,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监督究竟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先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法官到底要受到哪些监督:

①内部监督, 这主要是指来自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一般来看, 监督主要来自法院领导、上级法院和纪律检查部门。因为我国法院实行的是行政运行体制, 领导的作用对一般法官而言往往难以估量, 出于逃避错案责任的追究, 所以报告、请示成了有些法官审判活动的常态, 而此等甚至被认为是“业务精湛, 审判态度良好”的“优秀”法官。上级法院的监督, 也广泛存在“提前介入”的现象。而且各级法院领导监督也是全程性的, 实践中往往很难区分监督与干预, 最后多半的监督变成了干预, 严重地背离了法官独立的要求。

②人大监督。根据《宪法》人大可以监督法院的工作, 决定法院的人事任免, 评议并表决法院的年度工作报告, 提出质询案等, 但是并未有“个案监督”的法律依据。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人大都在推行个案监督, 其中的确有一些成功的事例,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个案监督可能会对个案的实体公正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它严重伤及了程序正义, 干预了法官的独立性。法院“社会正义的最后堡垒”的形象荡然无存, 许多地方出现了有不公正案件找“人大代表”的现象, 这在法律人士看来是不是不太正常呢?

③检察监督。《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监督在民诉与刑诉领域有些不同:在民事诉讼领域, 检察机关一般无法直接接触案件, 以提起抗诉为监督的常态 (当然也并不多见) ;而在刑事诉讼领域, 检察官作为公诉人可以比较直观地接触法院地审判活动, 从监督的方便性而言可谓更大。

④舆论监督, 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应该说舆论监督的发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司法领域, 舆论监督也是实现司法公开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我国的舆论监督有逐步扩张的趋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司法, 实现了正义。但是,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 也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法官在审判时, 迫于舆论的压力而不能独立做出判决的现象在我国并不鲜见。理论上舆论监督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以避免对法官独立造成妨碍。而我国当前的实践情况是, 很多案件往往是在舆论的广泛介入后才能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 并“责令”司法机关公平地处理,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永远无法终结的怪圈。

⑤党政机关的监督。这一用语在此可能并不准确, 因为党政机关本身并不具有法定的监督权, 但是基于我国现实中党政机关对司法进行监督这一现象的大量存在, 笔者于是在此将其视为监督的一种。我国历来都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而且司法机关对党政机关具有严重的依附性, 这些或许都可以用来解释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

⑥当事人与代理律师的监督, 它属于事中监督。应该说这种监督在实践中也是存在的, 尽管其监督的力度甚弱, 往往只能以上诉、申诉的方式实现其监督的诉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官面临的种种监督。然而, 这些纷繁复杂的监督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可能难以量化, 但看看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 似乎已经不言自明了。

3 对法官的监督机制之理性构建

法官独立与接受监督是一对博弈中的矛盾主体, 其博弈的结果往往是两者的妥协。在我国当前的制度条件下, 似乎监督占优, 而法官独立往往被忽视。诚如前文所言, 司法独立是法治的真谛, 法官独立乃是司法独立的最终落脚点, 法官独立的重要意义自无需再言。下面笔者将从完善审判监督机制的角度来谈如何实现法官独立与接受监督博弈的最佳状态。

3.1 细化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的预防性作用使得它在理论上是最优的选择, 行为效果的预置对任何理性人来说都是选择其行为方式的最好依据。具有鼓励性、倡导性的行为效果促使行为人为此行为, 具有惩罚性的行为效果迫使行为人不为此行为;但如果规则未对行为的效果进行预置, 那就成了行为人自由活动的王国。所以, 在不违背法官独立的条件下, 对法官的行为进行效果预置, 是防止法官违法的必要措施。具体制度, 可以结合相关国际准则来加强对法官的惩戒制度。

3.2 纯化事中监督

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当是独立的, 他只依规则、理性、良知来审判案件, 是不应受到法庭外的任何干预的。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需要用法律规范来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决策的“隔音空间”。在这里, 只有原告、被告、证人、代理人, 而不管他们在社会上是新任局长还是卖瓜王婆;在这里, 只讨论纷争中的判断问题, 而不管早晨的茶馆谈笑、傍晚的交通拥挤;在这里, 只考虑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和法律, 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义、五百年后的地球危机[8] 。

首先应当排除法院领导的干预, 改革法院的行政式的管理体制。当然这就涉及到司法制度的整体转换与建构, 需要全盘考虑。其次, 杜绝来自党政机关领导的干预。在当前的司法体制与法院的财政依附条件下, 法院很难摆脱党政领导的干预。只有实现了司法权独立于行政和法院财政权的独立, 杜绝干预才有了可能。再次, 应当明确舆论监督的时限, 不应将“监督”变成“干预”。在案件进入法律程序之后, 应当禁止媒体对此加以评论。在英国, 法律是十分明确的, 当诉讼案件还未了结而法庭正在积极审理的时候, 任何人不得对案件加以评论, 因为这样做实际上会给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如影响法官、影响陪审员或影响证人, 甚至会使普通人对参加诉讼一方产生偏见[9] 。或许英国在1972年确立的这个原则, 于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为此必须对舆论监督进行一定的规范, 确保法官审判的“隔音空间”得以实现。

笔者以上所谈到的是如何排除对法官独立的限制, 实现法官的独立。但是我们知道绝对的独立是不可能的, “隔音空间”也只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 在法庭内部还是应该存在一定制约关系的。

笔者在此另外想谈的是:如何加强当事人与代理律师对法官的监督, 特别是代理律师的监督。目前我国律师的地位是“社会法律工作者”, 但我国律师在诉讼案件中的作用却是十分弱小的。民事诉讼中律师是以当事人的代理人身份出现的, 在职权主义的诉讼制度条件下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 那么作为其代理人的律师的地位就更是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 在法律上赋予律师对法官的事中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律师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 由他们来监督法官也有了共同的话语基础, 并有助于监督的科学性;其次, 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律师地位普遍低下的现状、改变法官的职权主义的习惯;再次, 也加强了庭审过程的对抗性, 更利于发现案件真实。当然, 其具体的制度设计还有待学界和实务界进一步讨论。

3.3 严格事后监督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事后监督通常是由于违反了事前监督所预置的行为效果而导致的。在我国当前诉讼体制下, 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被设计为可用来纠正审判中的各项错误——事实判断错误、适用实体法错误和程序错误, 但实际并不尽然。其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制度设计都受到了学界的严厉批评, 笔者在此不必多言。关于事后监督的另一话题就是法官惩戒制度, 笔者认为, 应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准则, 首先确定法官司法免责行为的内容, 其次必须对法官的非免责行为规定严格的责任和健全的处理、执行制度。

上述笔者所谈的还只是局部的改革, 它的实现还有赖于我国司法体制的整体变革。

参考文献

[1]龚瑞祥.西方国家司法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3]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4][日]小岛武司.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M].汪祖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常怡.审判监督与审判独立[C].出自陈光中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诉讼法学新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8]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 1993 (1) .

上一篇:报警主机操作下一篇:六只小鸭和坏狐狸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