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2024-04-27

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精选6篇)

篇1: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学分建设

大学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轻松,愉快,是自由的乐土,是想像的天地,是锻炼能力的舞台,也是提升本领的土壤。但是,大学绝不意味着享乐,他是塑造个性,提升能力的地方。如果把义务教育比作“通才型”教育,那么大学教育即为“专业型”教育,而非“享受型”教育。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良好院风、校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开展学分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影响学风的因素:

教师因素家庭教育 是学风建设的精神食粮。虽然孩子已经步入大学校园,但是做家长的还是像对待中学生一样的以成绩论成败。因为家长的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想法,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目的的认识形成歪曲。学生把学习看作为为应试而学习,一个学期只是最后两周的努力然后在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家长只希望孩子能有优异的成绩,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能力、熏陶情操。自从孩子进大学后,家长往往就把责任推卸一空,不再关心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非常的散漫,没有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那又怎么会在乎学风建设?家庭因素应该是这场战争坚实的后盾

(一)教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任课教师“只教学,不管理,只教书,不育人”。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责任心不强,课堂纪律松散,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平时只管自己在课堂上讲,疏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2、个别教师德水平有待提高,从事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

3、部分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情感、生活、学习关心甚少;

4、部分教师教学过程达不到基本要求。如课前备课不扎实、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

5、个别院系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不能以身作则,没有起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部分教师比较浮躁,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上投入不足,或者说没有心事搞教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改革;

7、部分教师不熟悉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及其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教学管理规定,从而不能自觉的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追求或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沉溺于网络游戏;

2、一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经常发生;

3、考风、考纪较差,考试作弊时有发生。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我院总有学生作弊被处分。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方法步骤与措施

为了认真抓好我院教风、学风建设,确保良好院风的形成,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和我院教风学风现状,提出如下建设意见:

(1)在学习方面,班里的学习气氛和学习劲头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学年里,针对一些同学学习方法匮乏的情况,我们特别在学风建设方案里制定了“学习经验交流”。邀请了在大一上学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为大家作了一次学习经验的交流。这次交流,大家对新的学习方法更加清晰了,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学期开始不久,我们有幸地邀请了辅导员老师来给我们开班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给我们讲了数控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他们面试的一些花絮。通过老师的讲述,大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科学的想法,学习有了新的动力。晚上自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互相帮助,学习氛围很浓。在过去的一个学 期,总体成绩明显提高,上个学期期末考试中很多同学取得优异成绩,学习风气浓重。(2)考勤方面,学风建设对考勤有严格的要求,负责考勤的班干每次课都会登记考勤,一旦发现有人缺席,即对其进行调查,并劝告其准时来上课,如果再发现类似情况,在班里公布,以达到警告的作用,再不行立即上报辅导员,以学院准则来处理。另外负责考勤的班干每周公布一次考勤的情况,使大家时刻记得自己的出席情况。通过以上方案,我们班的考勤有明显好转。迟到,旷课明显减少。(3)生活方面,我们班开展了多次的新生生活交流会,智力小游戏比赛,以及丰富的文娱活动,使大家紧张的学习得以放松,在玩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4)在思想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成功开展学风建设的立足点。本次学风建设活动本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了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成功开展此次活动,班主任及各个班委为此次活动做了周密部署和广泛动员。班委在班主任的领导下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宿舍团、互助团等,充分利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等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其在学风建设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同学中加强宣传此次活动的重要性,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思想保障。我班还召开了学风建设动员大会,通过班级博客、板报、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2)全院教职员工要认真践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按照从严治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要求,加强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和学术风范引领和带动学风建设。主要措施有:

①把改善教风与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正使教师成为学风建设的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

②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课堂行为规范是教风学风建设的核心环节,要制定和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宣传,让全体教师提高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第一责任人”的思想认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与管理。③教师要认真履行课堂考勤职责,并主动制止和批评发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学生课堂考勤实行任课教师负责制,任课教师要认真、如实、准确做好课堂考勤工作,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的出勤率;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发生在课堂的不良行为要主动加以制止和批评,协助做好公开学院课程学习过程评价工作。

④继续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生评教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管理中。

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抓好教学主阵地,严格课堂纪律,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想方设法创建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⑥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⑦完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做好学生评教工作,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⑧建立和完善班级导师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发挥指导教师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⑨加大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力度,严格听课制度。

⑩开展“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和谐化工”等创建评比活动,为形成化工学院在校内外的良好声誉而作出贡献。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苦性与长期性,不能急功近利。要以良好的学风来抓学风建设。学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它又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需要自觉的加以培养、提倡和进行教育的。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新生入校后,就置身于学风的熏陶与潜移默化中。优良的学风可以长期延续和发展下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篇2: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一种精神成就一个国家梦想,一种的风尚塑造一个社会的氛围,一种学风构成一所大学的灵魂

——题记

学风通俗的讲是学习的风气,正如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们都很优秀,你就没有理由不优秀,大家都热爱学习,你就没有理由不去学习一样,学风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好的学校来自于好的校风,好的集体来自于好的班风,好的成绩来自于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师范类高校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师范类高校培养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建设的园艺者。良好的学风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下一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宁夏师范学院的学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学习是能力之基、修身之道、成事之本,勤学善思就是要师生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努力克服各种外在制约和内在惰性,挤时间、抢时间,从书本中学、从他人中学、从实践中学,不断充实新知识。“知行合一” 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既要学以致用、行中求知,更要明德求真、和谐发展,其深刻地反映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作为政法学子,我们更应该有这种意识,“勤学善思,知行合一”,不仅应该作为学风来崇仰,更应该作为座右铭来实践。

学风建设应该包括:教风,学风,考风,班风,舍风等。学风建设不只是学校的事,同时也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我们也应该给予关注。而对于学风建设,每个学校都在搞。对于我们政法学院,我想在这里提些建议,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去探讨、去实现:

1.学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正是因为遵循这些至理名言,使得很多大学女生喜欢时不时的为自己打扮一下,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但是利用课堂打扮自己就不应该了。这样的行为破坏了稳定的课堂秩序,而学生自己也不能专心致志了。借用马克思同志的一句名言,“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也许只有知识,才是永远不会衰老的。同样在一个班里,一个好学生和一个差学生的成绩往往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学风也各不相同。好学生上课则一直都是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更会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更多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差学生则正好相反,不但做不到,就来基本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完成。这就是个人的学风问题了,一个人的学风好了,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作为政法学子,我们要做到:勤学、好问、博思。勤于学习,才能学的更好;多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了解的更多;勤于思考,才能灵活运用,学以致用。

2.班风。班级是每个院系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成形式。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个人发展的好坏,是整个班级建设的“奠基石”。班级里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学风”的班会,每位同学都出来发言,谈谈怎样做才能把学风搞的更好。每个班的班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3.舍风。宿舍时我们生活四年的地方,也是除了教室,我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它不仅仅应该成为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它同样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场地,但是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舍风作为基础。大学入学时,班主任就说过,良好的舍风在我们大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给我们讲起他大学时的故事,他们那时也是大一刚入校,和我们一样懵懵懂懂,对大学生活有的只是迷茫,但是他们在宿舍定了一个不成为的规定,就是大学四年宿舍每个人都要拿到奖学金,第一年宿舍六个人只有两个拿到三等助学金,第二年的时候宿舍六个人都拿到奖学金,还有一个拿到国家奖学金。也许,拿奖学金在许多人眼里觉得不值得,为了几百块钱,要辛苦学习一年,还被大家戏称为“学霸”,“学霸”这个词在大学是不受欢迎的,换句话说就是书呆子。但是我认为大学,我们需要用一种东西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有人选择社团工作,有人选择兼职挣钱,但是我更倾向于奖学金,拿奖学金不是为了几百块钱,我需要一种动力,激发我不断向前,向前。大学是学习的象牙塔,父母花钱不是让我们来挣钱,或者当官的,是希望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既然现在我们有这个机会,何不充分利用呢!

一种学风,一所高校,一种学风,一个学院。昔孟母,择邻处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所以,我们想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环境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学校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学习氛围和宿舍、班级环境。也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同学们的榜样,带动更多的同学。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我们不仅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更是优良学风的受益者。优良严谨的学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优良严谨的学风,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阳光;优良严谨的学风,是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优良严谨的学风,是我们滋润成长的雨露。

政法学院在“学风建设”征文比赛

一 种 学 风,一 所 高 校

学院:政法学院

篇3: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策略

1 完全学分制的界定与特点

1.1 界定

完全学分制,是指学生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①的制度,因其以学分作为最核心的考核因子而区别于学年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等其他制度。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 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在国内则可见于1918 年北京大学的选课制,从本质而言,该制度伴随社会发展对于多元人才的需要应运而生。

1.2 特点

(1)弹性的学习时限。完全学分制度最大不同在于它跟当下众多大学所采用的学分制度不尽相同,它与既定的学年安排并不挂钩,也就是说只要修满了固定的学分即使未达到大学本科四年的时间标准,也可以毕业。(2)自主的学习安排。完全学分制予以学生极大的自由,让学生在修读本专业固定课程的情况下有权利去做出多样选择,包括用多长时间选择何种内容的课程。伴随学生主体性意识被极大唤醒这一过程,学生出勤率这一诸多学校甚为头疼的老问题甚至可期望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3)个人化的学习定制。由于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教学计划框架内进行最大权限的课程、学时自选,因此,学生在达到不同模块学分及总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其所选课程趋向更多元,培养方案的个人化特征被前所未有得以呈现,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都可视为是一个量身定做的过程。

2 完全学分制带来的的挑战

完全学分制事实上赋予学生更多权利和自由:全日制本科大学生的主动性被空前肯定与张扬,进而实现既定专业范畴内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与个人素质的多样发展。与此同时,完全学分制对于教与学的两个终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需要面临着备选授课门数的增多和最终开课与否的不确定性,工作挑战加大。而相较于教学者,学习者似面临着更大程度的挑战,包括:(1)如何明智选择:学生需要在名目繁多的课程备选清单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直接对选择过程及结果负责,而有时学生的困惑就在于面临的选择太多:这种状态类似于初次进入超级市场的顾客在鳞次栉比的购物货架前无所适从的感觉。相较于传统的由校方安排好的既定程序和课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成为挑战。(2)如何厘清“专”与“杂”的边界: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源自于其自身体系的深耕细作及相关就业市场较高的行业壁垒,完全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更为广泛的课程清单中进行选课,强调通识能力的建构,这一方面契合了融媒介时代下对于人的全面要求,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学多却不精”、“只杂不专”,专业特性模糊。(3)如何进行学习效果再评价:不同课程的难度系数会存在一定差别。由于完全学分制仅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核心考量指标,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在选课时避重就轻、知难而退的局面出现,并可能形成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局部短板,因此,在学分总数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再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成为必然考量。

3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应对

3.1 对专业理念进行开放性延展

人人都为传者的公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新的传播命题:无论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这对于相应规模的语言传播教育也提出了召唤。美国国家交际协会(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提出《培养有能力的交际者: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说话、听话及媒体素养标准》,制定了由20 个标准构成的一套教学标准体系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口语交际训练。包括“有效交际的基础”(8 个标准)、说话(4 个标准)、听话(3 个标准)、媒体素养(5 个标准)四部分。而这种趋势的渗入无疑为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一次机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出色的言语传播素质与能力使其面对市场时适应性空前提高。而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则过多将思路停留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层面,虽然针对了媒体的相对需求,却忽略了社会的绝对需求。事实上,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低专业就业率已经对过往过于狭隘的专业办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鉴于此,完全学分制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夯实学生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更应拓宽专业口径,从口语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播能力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专业理念开放性延展。

3.2 导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古已有之。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 至公元前449 年)在《论语·述而》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表述,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仍然想不透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孔子同时强调学习中思考、思维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 至公元前399 年)是与中国孔子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采用诘问法,即在讨论问题开始,以谦卑的无知者身份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后,用反诘的方法引导对方主动思考,努力发现自己认知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随后运用“产婆术”,即在之前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对方的思维达到深度理解。完全学分制背景下,教育情态发生改变,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地将学生的水平引导到一个更高阶段的过程。学生必须清晰知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定位自己,才能在面对各种选择关口时做出理性应对,而这显然建立在对自己、对专业、对市场、对时代的综合把握之上,专业学习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个“take”的过程,更是一个“make”的过程,学习者作为建构个人,其自学能力及自我建构成为学习的关键。

3.3 深化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行当分工相当精细与深入,但究其实质,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大致是这样几类:“新闻播音员和配音员,主要从事播音和配音工作,特点是声音条件好,稿件播读能力强;记者型主持人,新闻素质全面,新闻敏感性强,既能深入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也能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具有就新闻事件发表评论的能力;演艺型主持人,主要主持综艺、娱乐类节目,他(她)们或端庄靓丽,或搞怪耍宝,但普遍多才多艺,机敏睿智”;②专家型主持人,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科技、心理等各种领域,能就自身熟悉的领域展开相当深度的信息乃至观点传播。

以上从业人员的共性特征:他(她)们都通过有声语言“说”来完成工作,都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置身于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链条中且深谙交流传播的原则规律,但必须承认,他们“说什么”是各具专业性要求的:“正如我们无须要求《晚间新闻》的播音员爵士、探戈舞精通,我们同样也无须强求《天天向上》的主持人们能够把新闻、通讯、评论等各类文体播得炉火纯青。”③事实上,在主持人的发源地美国,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有不同的称谓:“announcer”——“播音员”、“anchor”——“新闻主播”、“moderator”——“游戏节目主持人”……“节目的性质决定了主持人的不同,就如同培养医生要分科目,培养运动员要分项目,培养教师要分学科专业,所以,按照节目的性质分门别类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也就理所应当了。而我们长久以来却把这些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看作纯粹的同一种人。”④按照一个能在各种类型节目中播音、主持的“全才”模式去培养。我们必须明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有的放矢,这既是社会化要求,更是主持人发展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个院校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培养特色人才的需要。

3.4 突出培养人才的专业个性和特色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的几种特色培养方案可归纳为:

(1)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以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专注打造“新闻主播”,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和“配音员”;在其培养计划中,专业学习课时占据绝对优势,其课程设置里大量内容都是围绕语言表达技巧来进行训练,培养的学生“以播为主”,特别是在新闻播音、文艺作品演播方面能力突出,而对广播电视相关的专业要求,如摄像、采访、写作等则没有太高要求,中央电视台诸多知名播音员可视为其培养成果的有力印证。

(2)以武汉大学为代表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素质为基础,着力打造包括出镜记者在内的记者型主持人;作为综合类大学新闻院系的播音主持专业,其更强调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写作、传播理论的学习,在电视编辑、电视摄像、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电视专栏研究等广播电视专业素质培养的大范畴内把播音主持教育作为一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强调厚积薄发,这从其近年录取学生其文化课须达到普通一本类的90%分数线可见一斑。

(3)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代表以表演训练为核心,主要培养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依托其表演教育背景开办,定位在于培养综艺类或娱乐类主持人,在课程设置上以声(乐)、台(词)、形(体)、表(演)训练为主体。从1999 年首届学生毕业至今已涌现多位明星主持人。上海媒体十分欣喜地宣称,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新生代主持人大出镜”!上戏孙祖平教授明确表示上戏主持人专业培养的群体成果标本是“演艺型”主持人,“由于我们对主持人的误读,不明白综艺主持人本身就是艺员,而且是优秀演员的道理”,“综艺游戏类主持人就应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学习正宗的‘表演’,而且要作为专业主课来学。”⑤

(4)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以“双语播音”为核心,定位于培养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播音主持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外语学科教学及科研实力在华南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学校践行“外语+专业”的教育道路使得学生都具有较为宽广和较扎实的外语水平。而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具有鲜明的英语优势和扎实的专业水平的复合性播音主持人才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特别侧重培养具备中英双语播音与主持特长的学生,在其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包括“英语播音基础”、“即兴口语表达(全英)、“英语新闻报道”、“英语播音主持”等极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力求将学生打造成能以熟练的中英文进行采访、报道、主持的双语型口语传播人才。目前已有多名毕业生进入海内外媒体及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国际化特色凸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培养思路,均需适应当前融媒介时代下大传播的格局和思路,具备网络思维及新媒介视野,掌握跨媒体口语传播的通识素质,无缝接轨国际主流媒体“中央厨房”等新型运作样态,唯有此,才能真正契合完全学分制倡导的大专业、大平台的通识能力的培养,此基础可视为学生后续实现“专”与“杂”深度能力融合的前提。

3.5 动态优化课程模块,引入学习效果再评价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都采用了先入学在综合大平台学习1~2 年之后再细化专业学习的模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由于所属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虽不可以入学后调换专业,但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却是应势而为。这种复合既包括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复合,也包括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复合。通过模块化及设置学生各个模块GPA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成绩点数)的最低通过值,完善动态化考察及预警机制来实现学习效果的再评价。具体到模块可梳理为: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自然科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国防教育与体育三个类别的必修课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别的选修课,致力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

(2)大学外语教育模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须在外语(英语)学习上予以新的重视:主持人的国际化沟通能力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必然要求主持人能够有能力与多样信息源及平台进行沟通与合作,熟练掌握与了解同世界对话的语言工具及通行规则。在该模块中不仅仅包括大学一、二年级的公共英语课,同时也包括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课,即结合专业培养特色,设置相应的具有紧密关联度的英语课程,如“新闻英语”等课程。

(3)专业知识教育模块。该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知识模块课(必修、选修),此模块根据培养目标构建,有一定自主空间,主要是在传播规律、播音理论、语言表达、主持艺术、特色课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比例分配上有所不同。学生将通过学习步步深入,实现自身角色的自觉转换。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播音员、主持人,网络时代下的融合媒体新闻素质和能力都是必备的基本功。因此,确保此模块的贴近性与特色性显得非常必要。

(4)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及专业实习等。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主持人白岩松就把每一次的工作作为实践提升的良机:“每次采访都是一次知识储备的过程,新闻人如果每天认真面对工作的话,这八小时恰恰是自己学习、自我补充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获取营养。”⑥在实践教学模块,应围绕提升播音主持能力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通过“讲解”、“演练”、“回放”、“评析”、“讨论”等多个步骤实现理论到实践层面的螺旋式上升。专业实习作为极具针对性的集中实践,不少院校都有明确的时间和经费作保障,但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实践内容、效果却并非能完全监管到位。因此,将实习期各项成绩量化考核,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样可作用完全学分制下学分再评价的重要环节纳入整体设计。

3.6 依托相关专业建构交叉学识优势

语言传播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相对的其他学科的依托。若要避免语言传播言而无物、成为无源之水,就必须依托和构建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多方平台。“随着传媒体制产业化和市场化,对主持人的评价体系和甄选机制的改变造成对传统主持人认知的颠覆:形式要求的降低以对内容要求的提高为交换,人们不再只关注主持人‘科班’与否,更在乎他(她)说的内容。于是乎,电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充实其中,提升节目竞争力。”⑦鉴于此,学习者必须要深入树立某一方面的知识结构。很多主持人在踏入工作后往往会修读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第二专业。因此,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过程中,依托相关专业建构学生专业学识优势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迈着同样的步伐、摆着同样的姿态、做着同样的手势、撇着同样的腔调、运用同样的主持套路出现在大小屏幕里的一种急迫应对。当前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除了表现为传统的‘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与受众’的表达能力外,也体现为归纳能力、提问能力、评论能力等,同时因不同传播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同而表现为:或长于时政、金融、法律的知识板块多元;或长于清晰播报、精到点评、掌控现场的素质多元,最终实现从‘一专’朝‘多专’的转变。这种能力集成的实质是在‘专’的基础上与‘杂’的深度融合,以“业务专家,文化杂家’为目标,最终建构起与传播行为相匹配的语言传播主体的素质集成”。⑧这种基于分工需要在专业化培养基础上呈现出交叉学识培养思路,和之前不少学校推出的双学位培养思路不谋而合,都是志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最终实现“1+1>2”的结果。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则为此提供了学分依据。

4 结语

完全学分制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来说是一次革新之旅。这需要一方面从核心出发把握完全学分制的创新本质,将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予以重置,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教学思路及计划中通过多种样态设置和引导学生将通识素质、精准定位、专业能力予以深度融合,对学分制背景下的专业建设策略进行一体化思考,以期实现专业理想与媒介现实的不断契合、对接。

注释

11完全学分制[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8926466-9253462.html,2016-01-01.

223 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1):92,93.

345 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J].戏剧艺术,2005(4):76,83.

46 李悦,王凯山.白岩松谈充电[J].新闻与写作,2005(7):42.

57 李峻岭.跨界主持人传播的共性优势与认知误区[J].现代传播,2014(3):167.

篇4: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关键词 学分制 班级 凝聚力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它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和实现人才培养个性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由于学分制的推进,原有的班级体制和管理模式被打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自由,导致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概念淡化,不利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班级凝聚力是一种对班级成员内在的吸引力,它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对学生能起到熏陶、感染乃至激励的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抓住了班级凝聚力建设这条主线,才能扎实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基于此,必须对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学分制背景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对班级凝聚力产生的冲击将是空前的。课程、课时的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行政班为单位固定上课的方式,学生在课程的选择和教师的选择上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首先,人员的分散性使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空间的依托。在学分制下,由于所选课程或所选教师的不同,同班级的同学往往被分散到不同的教室上课,而每一个行政班级不再配备固定的教室,于是班级失去了它原有的载体,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也就失去了空间上的依托。其次,人员的流动性使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时间保障。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安排呈交替状进行,同一班级内近乎每个时间段可能都有同学在上课,要找到一个全班同学都没有课的时间段就不像从前那么容易,开展班级活动也就没有了时间上的保障。最后,班级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建设至关重要,但缺少了班级教室这一宣传阵地,班级制度通常是老师或班干等在班会上提出,与全班同学达成口头约定等方式来建立的。这类的班级制度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对班集体成员的约束力低,降低了班规的使用效度与力度,班干在班级管理上也增加了工作难度。

二、学分制背景下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整合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内在动力。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组织,常常要实现一些教师或学校制定的组织目标,如争创卫生工作先进班级等。而作为当今社会的个人,在大学阶段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经常存在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要求进行目标整合,尽量让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一致,以产生共同的愿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对提高班级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但在学分制下,主要应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学分制下,各项工作的部署,各种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班级文化为统领。例如爱心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心激发,使班级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交流,增进感情,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抓住班级内核心人物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与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都有群体领导者,如班级中的班长、团支部书记等。但是班长、团支书并不一定都能称得上是核心人物,如有些班干部是大好人,然而由于受其能力、水平、性格、气质等条件的限制,这样的班干部不能成为班级的核心,不能把班级成员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没有核心人物的集体,没有较高的凝聚力;有什么性质的核心人物,往往班级就会有什么样的凝聚力。

(四)开展集体活动,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加强交流和协作

班集体活动要真正达到其效果,要注意提高同学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事实上,不宜承载过多的说教功能,否则,失去了吸引力,参与活动的寥寥无几,集体活动就会成为独角戏,在注意增强班级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时,尤其要注意互动性和人文精神,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乐趣与温暖,让学生在参加班级活动时感到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对班集体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应改变过去班级管理的旧模式,创新班级管理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班级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建设计划,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充满温暖和友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班级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强班级管理,不断探索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更好的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胡怀利(1980-),女,安徽阜阳人,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职称讲师。

篇5:学分制建设建设背景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概括分析我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建设的功能,指出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良好载体。同时,通过对我校社团在学分制教学体系下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深入探讨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社团课程化体系操作办法。

主题词

完全学分制 社团 课程化体系 素质拓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现在正在处在大变革的时期,教育如何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育工作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适应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交通大学正尝试着实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四选”即选时、选师、选课、选科,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也给老师一定的压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学分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班级概念淡化使得许多活动无法开展,校园的许多文化活动从班级中不断退出,而学生社团和学生社区因为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依据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组织。随着我校积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校的学生社团也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社团已经达到126个,跃居上海高校首位。今天的交大社团,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凝聚、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花卉协会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三个代表实践团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等。社团正在逐步成为青年学生励志成才的基地、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沟通师生的桥梁。

学生社团也正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愈来愈突出,特别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不断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社团建设的规范与否、全面与否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也由于具备这种优势和特点,社团成为所有想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学生的向往之地。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我校社团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校社团主要有“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和“综合类”,几乎包含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使社团的活动组织更严密,使社团的活动更贴合素质教育要求,使社团的建设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1、社团活动的硬件支撑不足

相当一部分社团缺乏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必要器材。一方面,我们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一定的富裕,部分被闲置。另一方面,我们社团活动对此又有着迫切的需要。资源配置的不对称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据我们调查,目前有超过80%的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活动场所持的态度并不乐观。

2、社团活动的软件保障欠缺

目前,社团普遍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许多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据我们了解,一般一个社团每学期的现金流量维持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经济上的窘迫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同时,目前拥有专兼职指导教师的社团数量只有不足40%,社团普遍缺乏应有的指导力量。

3、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现象仍是十分明显的。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社团的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上海交通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近一年来,在规范社团制度上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新成立的数十个社团规章制度健全,同时对所有社团的活动都进行了质量跟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个松散的学生机构,社团的灵活机动性大于授课;但约束力却远不及课堂。未来的大学教育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四选”——“选科、选课、选时、选师”的普及,将使班级的概念大大淡化,未来的大学生将更多地生活在社团中。社团也将不再仅仅是第二课堂,而将进入未来教学的主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基地,越来越侧重于“教学、育人”的功能。所以,在社团机制中引进“学分制”,将选修课与社团活动组合起来,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社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1、课程化使社团组织构架得到改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团对于会员是不具备任何约束性的,所有会员的参加都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的,换句话说,就是来去自由,不参加活动也不会有人追究责任。这是社团给予会员的权利,使会员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充分掌握时间的自由,可这种“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会开展活动的困难,甚至会导致社团活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满负荷运行。而学生缺席导致的重复教学太多次,增加了指导老师的负担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在任何社团都十分普遍的尴尬在实现了课程化后消失不见。课程化给了会员一种约束,学校关于旷课的条款规定和学分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表面上这似乎损害了会员的自由,但其实课程化将原本被占用的课外时间归还给了学生,而且如此形成的稳定人数正是规律的开展活动的基础,再加上教务处所安排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使得每次常规活动的开展都异常顺利,进一步保证了会员的真正利益。

2、课程化使社团能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课程化以后,社团的活动划归为教学活动,这样,许多光凭社团不易解决的问题就能通过学校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大多数社团每次活动都要浪费大把时间寻觅适合的地点或约定俗成的占用某间教室。这样既不方便,又给其他需要自修的同学添麻烦。可一旦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了以后,学校会因其为教学活动而自动给予教室安排,为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在经费、政策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更易给予直接支持。

3、课程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据了解,许多学生不参加社团并不是因为毫无爱好,而只是觉得在课业如此繁忙的同时参加社团得不偿失,所以放弃了机会。而课程化后对参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的措施正好对症下药的解开了这些同学的心结,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学校为了配合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人文讲座,以不达标者扣学积分为条件限制每人每学期听讲座一定要达到8次以上。每逢人文讲座举办之时,校园里万人空巷,大家都在菁菁堂挤来挤去,其中不乏真正对此感兴趣之人,可也不能保证没有为了“交差”奔忙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举办人文讲座的初衷已经被歪曲成了一种强制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社团的课程化似乎向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若社团课程化建设走上轨道,一定会对学生素质的教育起到莫大的裨益。同学们因为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还能够因此获得相应学分,这对我校的素质教育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实施途径

1、完全学分制条件

学分制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的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要素就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的计量单位,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量的学分已达到获得学位的要求。我校实行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全面选课的操作办法,经过一年试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的完全学分制采用了三层学分体系:第一层公共必修课,第二层专业必修课,第三层公共选修课。必修课的选课主要体现了师生互选的灵活性,而公共选修课较以前实行学年学分制时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公共选修课的覆盖范围更广,不仅仅包括了以往部分专业的必修课和制定选修课,还根据学生的现实兴趣爱好开设了一大批课程。

2、社团建设条件

在三层学分体系中,学生社团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优秀的社团活动被吸收为吸收成为第三层选修课的组分。这些社团活动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团活动周期性节律性较强。我校较多社团的活动原来并不是那么特别有规律的,在活动的总量上还不达不到成为一项严格的教学活动的要求。当然,一些体育类、文艺类社团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规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些活动显然就可以将其上升到教学活动的层面上来,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使之纳入课程化体系。比如,我校体育类社团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定量的训练活动,显然这些社团活动具有纳入课程化体系的可能。

二是社团活动总体水平较高。我校社团活动在绝对数量上是庞大的,要求这些社团活动水平都比较高显然也不是科学,不切合实际的。那么,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就必须是我校社团活动的精品。目前,我校有相当一部分社团活动就比较成功地纳入了这个体系。一般来说,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有专兼职老师指导的,同时又比较切合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发展方向。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插花协会,该协会以美育为目标,组织经常性的插花观摩活动,目前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心理认同较大。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应当对我校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对其他社团的发展实现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促使它们也提高自己的水平,尽快纳入课程化体系,取得自身的更大发展。目前已经纳入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都是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在长期的活动中对于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的计算机协会发展势头良好,一次招新最多有多达3000学生报名,该协会也积极抓住这个优势,为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3、选修课模式的不足

社团课程化体系如果仅仅通过将社团活动改成选修课,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比较稳妥,符合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但是研究认为这种增长方式存在两各方面显著不足。

一是评价体系不对称。为了保持现有教学体系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平稳过渡,维持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只能借助正常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而现有的这套评价体系发展了很长时间,很成熟,但对社团活动这一评价对象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我们觉得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团活动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似乎给社团活动一种求全责备的意味。

二是覆盖面不够广泛。虽然,我校社团活动中可以或可能上升为第三层选修课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条思路的可以预期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大的,甚至无法覆盖我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团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类政治学术性的活动。

4、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多方科学论证,我们探索了一条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新思路,并将在近期投入实施。主要就是,从现有的学分体系中划拨一定的学分由社团联合会支配。这些学分主要是向那些短期无法纳入社团课程化体系的社团活动服务。这种方式,既兼顾了课程化体系的发展方向,又切合我校社团工作的实际。通过双管齐下,有效实现了社团课程化体系的整体推进。操作程序主要分四步骤。

首先,由社团联合会根据社团活动的质量,确立一个可以参与学分制评价的社团目录。我们在确立这个社团目录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对于社团发展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对那些志愿服务类、思想政治类的活动给予了必要的政策倾斜。

其次,纳入上述目录的社团,自愿向社团联合会申请参与学分体系考核,并由社团联合会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

第三,社团联合会对于通过资格审查的社团的活动进行第三方评价,并对其成员的参与进行考勤记录。

最后,在期末学分结算时,由社团联合会出具教务系统承认的学生社团活动学分证明,最终计入学生成绩大表。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严格把握学分评价的科学性

社团课程化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如何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评价。我们觉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处理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学分的信度和效度,甚至会挫伤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在实现我们的评价体系时,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社团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获得的学分和通过正常教学活动获得的学分等值。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社团目录,对社团活动进行考核,确保划拨的专项学分也是有足够的说服力的。这些方式最终要实现一个目的:社团学分和教学学分完全等值,这样才可以顺利实现社团课程化体系,避免“劣分”驱逐“良分”的异常情况出现。

(二)积极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范例

篇6:班级学分建设评估文件系01

资源勘查工程系关于做好班级学风建设评估

工作的方案

班级是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建设优良学风班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踊跃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班级优良学风建设,进而推进我系的学风建设,根据学生团委工作部关于《南昌校区关于开展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学风建设评估的通知》(长江学院学团字【2010】06号)精神,经院联席会研究决定成立资源勘查工程系班级学风建设评估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使学风建设活动顺利进行,特成立资源勘查工程系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办公室。

1、成立资源勘查工程系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秀英 副组长:周溪蓉

成员:晏星星、黄宝华、张成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周溪蓉兼办公室主任

2、、成立年级评估小组 07级评估小组: 组长:晏星星 副组长:黄宝华 成员:陈斌、杨光 08级评估小组: 组长:晏星星 副组长:黄宝华

成员:庞国旺、陈汝健、陈洁如、董恒达、张洋洋、09级评估小组: 组长:晏星星 副组长:黄宝华

成员:唐文虑、杨洋、王旭、二、评估的时间和程序

1、评估的时间: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工作从2010年10月 10 日至10月29日结束。各年级请于10月28日之前将各班“学风建设评估结果汇总表”、“优良学风班申报表”及有关评估原始材料(做成PPT汇报材料)送交至系“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评估的程序:

考核评定分为三个步骤:班级自评、年级考评、系部评 定。

1、班级自评:班委会、团支部在辅导员指导下,根据本系制定的学风建设评分细则,对照考核的要求,收集整理支撑材料,总结学风建设工作,找出成绩和不足,并逐项确定自评分数,由班委会认真书写自评报告并提供材料,上报年级评估小组。

2、年级评估小组对各班级上报的材料开展检查和评比。年级评估小组根据各班级上报的材料,听取各班级的回报,全面、综合评估本系各年级各班“学风建设”,并将评估结果(包括各班级评估排名、分数等情况)连同各种原始材料上报至系“班级学风建设评估” 领导小组(占年级班级数的25%);

3、系部评定:学风建设评估领导小组及有关人员按照评选评分细则,依据年级数的25%评选确定“优良学风班”,并将结果在本系张榜公示。

4、公示结束后,填写“学风建设评估结果汇总表”及“优良学风班申请表”,连同评估有关原始材料、支撑材料等上报到系部“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原始数据和推荐结果报送学生团委工作部。

三、评估要求

1、根据班级学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学校统一设立的4项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修订系部班级学风建设评估实施细则。

2、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班级学风建设评估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做。

3、开展班级学风建设评估活动,促使各班级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团干部的作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4、各班在评估过程中,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确保评估工作的公正性。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系 二0一0年十月二十日

主题词:系部 班级学风建设评估 方案

上一篇:定结县中学2016-2017学年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石材船代出口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