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在高校中班级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中国普遍实施的学分制将会导致班级的一些功能被弱化。学分制的实施,很容易导致班级权力过于集中,在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下会导致很多大事看关系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班级管理探究

摘要:完全学分制作为高校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可是实施完全学分制对传统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班级教育管理功能淡化、弱化,学生管理体系失去支点。对此,高校需要因势利导,通过创新班级的组织形式,建立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班级管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下,“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1]

然而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之间学习进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同时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功能被弱化,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由班级转到寝室,形成了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校园特色区域。因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如谈话、思想教育、硬性规定甚至纪律处分等,已经难以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

大学班级不仅是高校管理与教学的最基本组织和单位,而且是学生们获取知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载体。随着高等教育慢慢变得大众化,学分制下那些传统的自然班级因为受到选课制还有弹性学制等的影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它的管理地位和组织作用因此被弱化,甚至是徒负虚名。于是,班级的管理随着学分制度的改革,一些相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适应不来现存的学分制体系与培养社会化人才的需求。探究学分制下的班级管理方法与途径,改正过去班级管理的坏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全学分制下建设班级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生的班级观念普遍变低。建立的选课制度使很多同班同学不能一起上课,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变少,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对同班同学建立和深化友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学们的班级概念渐渐变淡,对班级的归宿感逐渐降低,班级凝聚力也因此而缺失。有些班级举行班会和活动时,很多同学都推辞说有事而不能参加,最后落得了个仅有几人参加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使得班级工作不易开展。

2.班主任制代替辅导员制,管理形式趋于弱化。高校教师在行使对学生的管理职权的同时,往往还肩负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的管理工作大多繁杂而琐碎,而科研成果成就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涯发展和职称评定,因此班主任代替辅导员工作成为教学岗外的一种“兼任”,教师的工作重心倾向于科研和教学,而疏忽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工作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完全适应不了当前所需,由此班级干部就充当了大部分班级工作的实施者。这种教学与管理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导致学分制下的管理难度加大,且管理形式趋于弱化。

3.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班级所缺少的。班级建设离不开班级的制度建设,它通常是由老师或班干等通过在班会上提出,和全班同学达成一致的口头约定的方式来建立的。由于没有明文来规定,班规的使用效度和力度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班干在班级管理上的工作难度也因此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班级制度的淡化,活动范围增大,导致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约束力被减弱,因此组织涣散、纪律松懈等现象极易产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就变得困难,学生也很有可能滥用学分制下的自由,从而违背了我们对学分制改革的初衷。

4.寝室的小团队取代了班级的大集体。“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由于选课的不同导致班级成员很少共同生活,加上学习步调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级成员的集体感不太强烈。”[2]寝室里面的几个人会经常在一块儿学习与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团队。若是碰到班级里的选举活动之类的,通常会推选自己同宿舍的同学。还有班级里开展节日聚会等的活动时,相同宿舍里面的同学会自觉地组成小团队来参加活动,比较少和同宿舍之外的同学进行谈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很明显对班级建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班级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1.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动力。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活动,如节日联欢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增加活动的艺术性,使同学们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重视活动的知识性,使同学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同时加强班级间的活动协作,从而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班级管理要注意点面的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和引导班级建设方向。也要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解决班级成员中独特的个体问题,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应该及时、主动地引导学生”。[2]当学生犯错了,我们不能只顾批评和责骂,而应该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给他们提供相应有帮助的建议。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积极性与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发挥网络优势,创设班级虚拟社区。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以实名制形式创设班级虚拟社区如QQ群、微信群、贴吧、班级论坛等。利用网络便利性、开放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沟通交流的纽带。

师生间交流的新纽带可以说是班级论坛。“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是网络化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班主任可以随时设定讨论的若干话题,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在“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一起讨论。”网上论坛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与班级的关系,同时对班级凝聚力与认同感也大有好处。现实生活中,班主任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时,虽班主任的心里是想和他的学生平等交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旦自己站在老师面前心理上便会有一种的压力,好多心中真实的话由此而隐匿起來,这样下去老师对于学生的真实想法就无法知晓。然而发挥网络优势的班级论坛就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压力,即使那些胆小、害羞或内向的学生也会乐于参加在网络上的交流。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受教育者就可以卸下心中的压力,轻松上阵,对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因此可以看到班级论坛相比于传统班级管理的优越性是无法比拟的。

3.善于用羊群效应来以点带面。“任何一个班级建设的意图,总是依靠班级的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优秀的学生作为领头羊被选举出来的话,将会有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而学生管理者可以利用羊群效应重点培养先进个人,发掘骨干人才,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氛围。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奖励,强化良好班风。对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及时批评与鼓励,规范班级成员的日常行为。

4.建设好的寝室文化。“在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好的寝室文化能够使寝室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向上发展,而差的寝室文化则会使得全体寝室成员都消极颓废,甚至激化寝室矛盾、破坏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首先,寝室必须有适度的物质条件,而空间布局合理、床椅安全耐用、环境优美洁净是建设寝室文化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建设人文环境,如果每个寝室里有一名学生特别爱学习,这势必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学习中。所以每次在评选寝室长的时候,班级的管理人员都会注重选择那些学习优良、有能力、善于团结人并能与他人合作的学生担任寝室长。学校和院系也应该注重在寝室建设中多设立一些奖励措施。

实施学分制对传统班级的管理和教育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学生管理者提高了要求。在现实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更多的途径来更好地建设班级,创建积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使学生重新拥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诤,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1.

[2]龚秋月,杨翔,徐向春.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

作者:梁检初 余嘉斌

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高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在高校中班级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中国普遍实施的学分制将会导致班级的一些功能被弱化。学分制的实施,很容易导致班级权力过于集中,在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下会导致很多大事看关系办。这就要求在学分制的背景之下,高校也应该坚持以学生为工作的重心,为班级管理的中心理念,通过建立各种沟通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自评互评系统,完善各种班级文化制度,关注一些较为特殊的学生,发挥党和组织的作用加强班级管理。

◆关键词:学分制;背景;高校班级管理;挑战;对策

一、引言

学分制的实施与其完善,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非常有利于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主观能动性,这可以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在这种自我约束的模式下成长成才,同时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接班人。学分制的推行同样也给传统化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将原有的紧密型班集体变得松散起来。这同样也会导致传统的班级功能被弱化,学生的自评互评系统受到冲击,党团组织的申请申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的班级管理,就必须要转变管理班级的思想,积极探索在这种学分制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学分制的意义

学分制管理始于德国,诞生于美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被引进中国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国高校的改革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是相较于学年制的一种管理模式。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校园管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的管理,首先以选课为基础,用学分当做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它的根本宗旨还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们的个性思维发展。在这种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之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的需求来自由地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毕业的时间,只要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使学生们对自身知识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分制的改革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必然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必需要扩大大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培养符合社会转型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学生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三、学分制下高校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是高校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顺应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管理的理念

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学习生活也更加主动,这种自由选课,选择时间,选择教师的模式,就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出现“同课不同班”“同班不同课”的情况,而类似于同一个宿舍多种专业,同一个专业多个宿舍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所一直在强调班级是一个整体,强调学习及生活的统一理念也将逐渐被淡化。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的大变化将会对,政党教育及基础的政治学习活动造成影响。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的学分制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

(二)班级功能的弱化

在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们个人主观意识在不断的加强,选择的自由度更高,各班级专业和年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班级为整体的组织系统越来越松散。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管理失去了有效的管理者,班级的管理以及组织的功能进一步下降。所制作的学生行为管理规范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都失去了约束力,造成很多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由于每个学生选课的不同,自己支配时间和空间的能动性非常大,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信息交流也受到阻碍。如此一来,班级的集体活动开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教学功能也会相应下降。

四、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对策

高校管理始终应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个性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学生班级管理的路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管理理念

在这种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做到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班级管理理应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目标。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积极性,创造一个可供学生们自由发展创造性,个性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们自尊,自强,自立,自得,实现学生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完善。

(二)健全班级文化制度

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建立健全合理可执行的班级文化制度,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确保班级工作正常进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精神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在班级活动过程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们个人的意愿,让学生们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积极参加文化制度的制定。

五、结束语

盡管学分制已经在很多高校中推行了,但由于其灵活的培养模式,会让很多高校在管理上出现失误。希望高校都可以通过以学生为工作重心,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教师教育水平来提高管理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检初,余嘉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班级管理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2]张永博.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教),2018(2):44-47.

作者:陈燕

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 篇3:

高中学分制班级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关键词】 高中学分制;班级管理;原则;

操作;成效

22—0038—01

在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而“学分制”班级管理,除了注重学生学业水平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其灵活性适应改革的新要求。本文探讨通过班级学分制度的以及“学分制”班级管理的实施,着力打造班级文化品牌,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班级文化,进一步探索和形成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期的班级管理目标、途径和操作方式,研究总结出“学分制”班级管理新模式,促进班级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增强育人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学分制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原则

1. 用学分来反映班级管理的要求和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管理制度。

2. 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班级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活动等各项内容综合考评来实施,达到规定学分是对学生学期总评、评优、评先或毕业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班级学分制度的建立与操作

为使各班之间能够形成竞争,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班集体利益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班级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班级学分制度”。

1. 设立基础学分,分值为60分。每周正课30节,1节课为0.1学分,每周3分,这样一学期按20周计,共60学分。这60学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定,期中占30%,期末占70%,期中考试学分为18分,期末考试学分为42分。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将学生考试总成绩核算成百分制,再分成6个层级。学期末进行评比时,将期中和期末学分相加即得基础学分。

2. 设立德育学分,分值为40分。政治思想学分,每学期8分,积极参加升降旗仪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的,得满分。未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酌情扣分。社会实践学分,每学期4分,积极参加军训、学校组织的文艺会演以及义务劳动的,得满分。未参加军训,每天扣0.1分,未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会演活动的,每次扣1分。班级考勤学分,每学期8分,主要包括迟到、早退,旷课及课堂纪律。行为规范学分,每学期8分,严格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得满分,违反校纪校规酌情扣分。值日活动学分,每学期8分,按照学生表现打分。除上述学分外,每学期结束后,被评为班级“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的,加1分,被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的,分别加2分或4分。

三、高中学分制班级管理的成效及思考

《学分制班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学生会认识到得学分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学生就非常在乎学分,在争学分过程中,学生也会领悟到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正在不断内化为自觉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思想觉悟,喜爱了德育活动,改变过去只重视学科类分数的现象,促进了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当然,这样一来,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德育两方面的评定均作了量化处理,给学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是形成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德育学分40分对班级管理最为重要,其加分、扣分的方法依据上述规定实行,如果在上述规定中没有涉及到的,则按学校的《学生手册》上的规定实行。这样,到了年终可以汇总排名,可以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也可以作为校、区、市等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的依据,各级奖学金评选的依据,还可以将学生获得的德育学分记入学生档案,供高校选拔录取时参考。

新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必须建立在良性的大教育环境中,才有真正持续的生命力,就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对高中尤其是对升学预备教育办学模式的重点高中来说,最终的高考与高校招生,仍以几门学科考试成绩的总分作为全面衡量学生素质的惟一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倾注主要精力来应付这几门学科的升学考试;误导社会上仍以高考及升学率来替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中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评价制度,其关键是评价的核心——学分须得到社会上真正的认同,特别是对德育学分的认同和重视。高校应以学生全面素质、个性特长的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标准来择优录取高中毕业的学生,这也是保障中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之一。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学分制”班级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16]GHB1769)

编辑:蔡扬宗

作者:樊宗天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会计专业论文下一篇:亲属称谓语的社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