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钓鱼岛问题局势的看法

2024-04-27

对钓鱼岛问题局势的看法(精选8篇)

篇1:对钓鱼岛问题局势的看法

对钓鱼岛问题局势的看法

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全国上下无不在关心钓鱼岛的局势变化。钓鱼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两国领土主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民族问题。钓鱼岛问题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对中日两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政治上看,由于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两国的外交再次冻结。两国在新闻发布会上都在宣布自己对钓鱼岛的绝对主权,并且互不相让,这就导致两国的关系发展进入冰冻期。同时在自己国家内也掀起了波澜。在中国,由于钓鱼岛问题日本的态度,而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开始抵制日本,是政治问题上升到两个民族的问题,是钓鱼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同时,由于此次钓鱼岛问题,中国国内的左翼势力也开始有所抬头,并开始影响到民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向。

从经济上看,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激起了中国人的爱国态度。中国人开始自行抵制日货,只是日本产品在中国的销量大跌。日本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是它们的主要出口对象。但由于此次的政治问题,致使日本产品在中国的销量大大下跌,很多工厂也已经被迫停产,对于日本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受到此次政治波及,日本很多产品生产工厂在华停产,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它致使中国很多在日籍产品工厂上班的工人失业,是中国的失业率有所上升。同时也减少了中国其他很多方面的收入。

从思想上看,此次钓鱼岛问题的严峻性,使中国对于日本的印象大大改变,使日本又开始成为中国的仇人。在反日游行中,中国很多人对于日本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仇恨。不时会出现砸日本车、毁日本店等过激行为。同时在游行中,很多父母都会把子女带在身边一起参加游行,这对于下一代的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对于日本的印象会大大扭曲,更甚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

从军事上看,由于此次钓鱼岛之争,中日两国在军力上肯定会暗地里进行实力比拼。尤其最近,两国虽然没有交战,但是都在钓鱼岛附近派了军队24小时巡逻,并不时会有摩擦,局势一度非常紧张。钓鱼岛局势一度非常紧张,甚至差点兵刃相见,但是就目前来看还是不会发生战争。

但是就长远来看,我觉得中日两国为了钓鱼岛还是不会出现兵刃相见的情况。虽然目前来看,两国对于钓鱼岛的态度都非常强硬,在任何场合都强调自己对于钓鱼岛的主权。但是实际上从国际的大环境来看,还是以和平为主的。并且中日两国如果打仗的话,最后肯定是两败俱伤,对两国的发展都没有好处。因为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中国武器装备虽然没有日本精良,但是数量却比日本多,而且军队数量日本也没有中国多,所以打仗的话,对两国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觉得对于钓鱼岛问题最终的结果会是,两国坐下和谈,并划分领土,和平解决此事。这就是我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篇2:对钓鱼岛问题局势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发展的一大隐患,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涉及政治、历史、资源、军事国防等多方面。钓鱼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岛的面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享有钓鱼岛的最早发现权。钓鱼岛列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中国先民海外探察发现,命名称作列姑射,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流带主干的左侧。从地理上,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大陆架上。据地质学家调查,钓鱼岛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曾在冰期时出露成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逐渐与大陆分离,钓鱼岛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及其可行性,一是不断增强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根本。抵制日货在民间的呼声很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有些产品的质量确实高于中国,我国要做的是做到提高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创新,不能依靠于出口自然资源,为别国加工产品。这样我国的经济是赶不上日本的,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一切,经济不发达是会挨打的。若我国的经济实力超越日本,那么日本为顾全大局会不得不放弃对钓鱼岛的权益主张。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领土争端,实际控制的一方会占据很大优势,我国应及早做好备战准备,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矛盾重重,加之历史仇恨情绪的影响,矛盾激化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国必须做好为守卫领土而进行战争的准备。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两国都将承担不小的风险。而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钓鱼岛,我国是不能有一丝闪失的。

篇3:对两个具体会计实务问题的看法

例: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价值为13 200元的固定资产, 预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零,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得出这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计算?

(1) 假如先提折旧后提减值准备, 则2012年12月31日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13 200/5×4=2 640 (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640元, 所以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假如先计算减值后提折旧, 则2012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 (13 200/5×3+13 200/5/12×11) =2 860 (元) 。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860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160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元, 然后再计算12月份的折旧, 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2 700/5/12=2 655 (元) 。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对固定资产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单独核算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对这两个业务期末处理顺序并未做出具体说明。笔者认为, 减值测试是一项非经常性的业务, 在每年的12月31日有证据表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相当于是一个时点的问题;而折旧是在月末处理, 只是为了简化工作量,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所以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来看, 折旧与减值准备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计提折旧, 然后再计提减值准备。

二、追加投资时成本法转权益法存在的问题

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时,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规定了采用追溯调整法, 但这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里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在“其他项”反映呢?深交所要求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笔者认为按“其他项”反映更合理些。

追加投资本身应当属于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所以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应当作为其他项反映。另外, 实际上此时的追溯调整也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而进行的, 在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没有规定对此类因为持股比例和影响力、控制力的实质性变化导致的核算方法变更进行追溯调整的处理。

会计准则讲解规定:“进行上述调整时, 应当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金额”。那么如何对正负商誉综合考虑呢?这里笔者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形:

(1) 两次投资都产生正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2)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不需要做处理。

(3)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营业外收入50。

(4) 两次投资产生的均是负商誉, 则分别调整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形成负商誉150万元, 那么追溯调整的处理是:借:长期股权投资150;贷:盈余公积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0, 营业外收入50。

(5)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并且负商誉>正商誉, 则需要调整留存收益。假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盈余公积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6)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正商誉50万元, 不做处理。

篇4:对当前南海局势的看法

从掌控和利用国际话语权的角度看,自2010年起到2011年,南海問题被炒作成为本地区热点问题之一。越南等东盟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大肆渲染南海问题,而中国则几乎保持沉默。但是,在2010年以前,只要中国强烈反对,无论是南海周边国家还是域外国家,都不会在东盟论坛之类的地区性机制或会议上公开谈论南海争端问题。2010年东盟论坛上,中国外长也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驳斥了希拉里所谓的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言论。总之,目前中国在南海的话语权是被动的,当然这也主要源于我们的自我克制、低调的政策。

从南海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南海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海争议区开采的油气资源达到数百万吨甚至千万吨,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在南海争议海域却没有一口油井。问题还不仅止于此,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菲律宾和越南在想拉西方国家油气公司介入勘探和开采南海油气资源的时候,往往还会顾忌中国的反应,但是现在则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情况。比如菲律宾,当它要在南海某个争议区域与西方某一油气公司合作开采石油时,便会事先大造舆论。中国若派出海监执法船前去阻止,菲律宾就会声称中国干扰其海上的合法开采,大耍“贼喊捉贼”的手段。也就是说,过去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是偷偷摸摸地开采南海争议区油气资源,现在则是明目张胆地行事,这说明中国正在日益丧失对周边国家此类严重侵权行为情况的控制能力。从渔业捕捞方面来看,现在中国的渔民到处被抓,包括在南海和东海;而中国则保持克制,几乎从不没收越南等国非法进行捕捞的渔船。

从力量对比和战略关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自2010年到现在,南海地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海区域内外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得到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一方、以美国和越南为首的其他一些国家为另一方的力量对比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域外势力与周边海域国家关系的发展情况看,2010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除了不断地高调强化其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多次搞联合军演之外,2011年底,又宣布与澳大利亚达成建立海军基地的协议。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也有重大动作,例如,现在的越南与美国的军事关系应该是自越战结束以来的最好时期;越南与印度、日本都建立和加强了军事合作关系,后者都做出明确承诺,要帮助越南提高其海上军事能力。菲律宾、印尼也先后与日本提升了相互间关系,都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宣称要维护在南海的“共同利益”。二是,从南海争端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情况来看,越南不断调整其南海战略,大力发展与菲律宾等其他南海争端国之间的关系。越南已逐渐改变其应对南海争端的立场,开始搁置其与菲律宾等其他南海争端国之间的争议,积极拉拢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目的是共同对付中国。

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争端问题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但基本上各国与中国都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场——有争议但并不炒作的立场。但是,自2010年以来至今,南海问题被热炒起来,似乎这两年来南海不断出现什么新争端了!事实是,目前被热炒的所谓的南海问题,实际上是被人有意炒作起来的。

我认为,热炒南海问题,第一是美国和越南相互配合,为了达到帮助美国快速插手南海问题、争夺南海地区影响力,帮助越南巩固和抢夺南海实际利益的目的而采取的一个手段,而且,从现在情况看,显然是很成功的。自2010以来,美国和越南利用东盟多个层级的对话平台,对中国展开舆论攻势,形成了共同“声讨”中国的舆论氛围。从现在的舆论氛围看,似乎南海问题就是以中国为一方,以东盟国家和美国、日本为另一方的问题,是中国在南海的利益与所有这些国家在南海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

第二是为了制造歪曲中国形象、孤立中国的舆论环境,为美国和越南构筑南海方向反对中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大联盟服务。而且,至2011年底为止,这个联盟已成雏形,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越南、菲律宾等南海争端国家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域外势力已经结成和正在加强的各类伙伴关系。

篇5:我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埋在中日之间的一颗炸弹,我只能这样说是钓鱼岛问题。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却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这是何等的讽刺。前段时候,2010年9月7号上午,日本渔船在中国的钓鱼岛相关海域撞击并捉扣中国的渔民和渔船。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日方于13号放回了中国的渔民及渔船,但仍非法捉扣渔船船长。直到9月19号,才被放回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绝不是偶然,这是日本抢夺钓鱼岛主权的又一次公开对华挑衅。钓鱼岛的问题跟日俄的北方四岛问题和日韩的竹岛(或称之为独岛)问题很相象,这些国与国之间的领土问题主要来自于历史原因,军事原因,政治原因,民族间的情绪。但是钓鱼岛的的争执的核心是主权问题,日本妄想强行行使日本国内法,使非法侵占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的卑劣行径变成既成事实。

邓小平曾说过:"主权问题是不能不能够谈判的”。钓鱼岛是中国的,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将来都是。在我看来,中国对于钓鱼岛的占有是一种合法占有。钓鱼岛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从中国明代的军事驻防以及清代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此外,中国也具有占有行为。中国古代的渔民将钓鱼岛作为栖息之地,清代曾经将钓鱼岛作为采药的基地等,这些史料均说明中国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钓鱼岛。因此,中国对于钓鱼岛的占有是合法的、有效的,在近代由于日本的非法行为使中国失去了事实上对钓鱼岛的占有和控制,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已经放弃了该岛,也不表明日本取得了钓鱼岛。但是日本对钓鱼岛的占有则是非法的,日本如今在事实上占有了钓鱼岛,并且不准我国保钓人士和渔民靠近。但是日本的这一行为是非法的。理由是,日本认为自己占领的是一个无人的荒岛,但是事实上该岛一直为中国所占有,并且为渔民所利用,因此日本关于占有荒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此外,日本所谓的“先占”也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通知中国。因此,日本对该岛的占有是一种非法的占有、恶意的占有、有瑕疵的占有,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取得钓鱼岛的所有权。从种种事实证明,钓鱼岛在主权上归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我对此也是坚信不疑,当然不是出于民族情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在法理上钓鱼岛属于中国,但是事实上该岛却被日本所占有。一方面该岛远离大陆,也远离台湾,大陆与台湾欲占领该岛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一方面,钓鱼岛问题牵扯到中日的邦交,两国的恩怨情仇非三言两语能讲清,在目前的现实下两国也确有维持良好邦交的需要,以维护两国的整体利益。因此,钓鱼岛问题的解决确实是一件难事。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战争手段不可行

一些国内青年往往出于民族情感,认为我军应该出兵占领钓鱼岛,如有可能,可与台军共同作战,将日本势力驱除出岛。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战争是终极性手段,切不可轻提战事。中日两国之间的百年交战造成的损害有目共睹,如果再次因为领土问题而交战,则损害的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交战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项,除非双方关系交恶,实在迫不得已。

第二、中国的军事实力尚未足以与日本抵抗。

(二)法律解决可能性不大

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形来看,我认为将钓鱼岛权属案提交国际法院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的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中日双方的证据都是要么钓鱼岛归中国,要么归日本,显然这对于任何一国的政治家来说风险都太大,而且中日两国的人民也不会接受任何“分而治之”的方案。此外,事实上双方均已经排除了这种解决方案,日本政府曾于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在联合国发布一份新闻稿,表示日本政府不认为有将来将本案提交地区性法庭处理之理由,因为事实上领土争端并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于一九九六年十月间警告美国不得插手本争端案。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此为涉及中、日两国之问题,第三者不得插手。”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可行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在南海诸岛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但是这一方式并不是对问题的解决,而是对问题的拖延。中国的这一解决方案实际上并不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相反,造成了其他国家对我国权益的进一步侵犯。目前钓鱼岛为日本所实际控制,根据国际法,相关区域内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权属于该岛的主权国,因此日本肯定会在钓鱼岛权属问题上据理力争,丝毫不让。对于搁置争议来说,日本并不认为这是一项争议,该岛权属于日本无疑;对于共同开发而言,日本有足够的能力开发油气资源,相反,中国却在开采资源的技术方面还没有日本成熟。因此,搁置争议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也会使日本事实上占有该区域、开发改区域的想法成为现实。

(四)先解决东海大陆架问题

我认为,首先解决东海大陆架争端,而后解决钓鱼岛争端,似乎更加有利,中国对东海大陆架之主张的依据在于“自然延伸”原则,而无需凭借钓鱼岛列屿的考量因素;而如果首先解决钓鱼岛争端,一旦该列屿为日本获得,则容易变为日本主张东海大陆架的依据,损及中国在东海大陆架争端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中国必须考虑到钓鱼岛问题在东海划界中的地位。平等协商也是国际法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而且彼此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与合作的氛围。

篇6: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从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我就一直被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日本没本事去侵犯美国、英国,就因为美国、英国有强大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而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国情使得日本紧紧地盯上了中国。中日两国是邻邦,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自小泉上台执政以来,中日两国就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而由于前段时间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几乎到了白热化阶段。对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中日两国人民各执己见。然而到底谁是谁非,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妄加定论,必须查看相关资料来证明。

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125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在1871年日本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500年的友好交往,且最先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

而且在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日本学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岛志》一书中提到琉球所辖36岛,但其中并无钓鱼岛。1875年出版的《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而日本最早有钓鱼岛记载的书面材料是在1785年。在《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中也无钓鱼岛的记录。甚至到1879年,李鸿章与日本就琉球归属谈判时,中日双方仍确认琉球是由36岛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等岛屿。

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迟约500年。而日本政府则以日本史书记载的关于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在岛上树立的标记上写有“黄尾岛古贺开垦”为据,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是由日本人先占领的,而非甲午战争时从中国夺取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以上的资料虽然不是非常完全,但还是相当全面的说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属于中国的,中国对其拥有绝对的主权。同样,在1943年12月颁布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也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无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而钓鱼岛从属中国,并非“无主岛”。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也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表明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所有规定,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

以上的历史和法理依据都充分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

但日本垂涎钓鱼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再加上背后有美国的撑腰,所以日本就与中国来争夺钓鱼岛。而且在钓鱼岛问题由于上美国的介入使日本在与中国争夺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中获得了更多的筹码,所以日本就更加肆无忌惮。由此可见,钓鱼岛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是中日两国的关系问题,还有美国牵扯在其中,也就可以说钓鱼岛问题是美国营造的一个阴谋,一个牵制中国发展、防止中国威胁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打压中国崛起的阴谋。而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之争正是美国为其实行亚洲战略所营造的一个契机。

对于钓鱼岛的问题,中日争端已久,然而从没像今天这样激烈过。但中国从来没有退缩过。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对钓鱼岛的态度也更加强硬。这次事件从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因为这次事件激起了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在内的所有华人的愤怒,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从而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美、日两国不敢轻举妄动,最重要的是这次事件使得中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冲破钓鱼岛12海里基线,开始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保钓。

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到万不得已中国是不会动用武力的。在日本“购岛”闹剧出台后,引起了世界华人的同声谴责,日本政府的这一恶劣行径也激起了别的国家的愤怒,许多国家纷纷对日本表示指责和批评。这样中国就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这对中国收复钓鱼岛争取了巨大的外国援助。

对于钓鱼岛问题我的观点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领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日本侵占钓鱼岛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是这几点:

1、钓鱼岛是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监控到我国东海沿岸,2、钓鱼岛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和油气资源,3、日本是岛国,其领土面积和领海面积有限,占领钓鱼岛就意味着可占领我国东海海域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4、日本就可以很容易的封锁台湾重要港口的航道,控制其经济命脉。

5、帝国主义精神促使其对外发生侵略

6、有美国的支持和与美国的合作等。然而对于由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引发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转变,我觉得对于现在的中日关系而言,不到必要的时候我们将不采取任何的武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和平。而且现在社会都是靠综合国力来说话的,就像“落后就要挨打”一样。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也不会轻易的来抢夺我们的领土,即使有打着民主和和平旗帜的美国在背后参与,又会有谁敢欺负我们。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对钓鱼岛享有绝对的领土主权,我们决不允许日本侵占我们的领土。

篇7:我对歌舞动作我们的钓鱼岛的看法

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政治含义的歌舞,所以我们要研究它。

(1)打枪的动作,快而无力,有点像小孩子玩玩具,不如改成“刺杀”的动作有力,同时加上一声“杀”!

(2)当敌人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拳头应击向前方或者左右开弓,而不是向头顶打去。这样的打法,既无力量又无目标;甚而,更不能边打边退,因为“边打边退”是惧敌或者招架不住的意思。我们既然是为“保钓”而愤起,那么,为什么要边打边退呢?日本人精于武术动作,我不知道,他们看了会怎么想?

(3)“如果是朋友,有好酒”(歌词意)。其动作是:双手掌面向上托起,向左向右托两次,这个动作是“跑堂倌”或服务员给客人上菜的动作。作为主人,在请客人入座或者入席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单手示意,并说声“请”!

由于这个动作的微小差异和互换,我们就从主人的身份换成了奴仆的身份。对此,我想,包括作者在内都不会接受。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是真正的主人,为什么要降格去给对手当奴仆呢?

综上所述,这些舞蹈的动作,关系到国家的尊严,要符合外交礼仪,主权、政治的含义,希望作者们重新研究,不要给别人留下笑柄。

李 少 莲

篇8:对语文教学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与语文考试问题。曾记得, 在素质教育兴起的时候, 人们就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废弃考试,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现在回过头来审视, 这场争论其实是无谓的。说它无谓是因为无论是专家学者, 还是普通教师, 没有谁说过素质教育不要考试, 只是说要废除应试教育体制、改革考试方式, 让师生不再做考试的奴隶而已。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无意中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混淆应试教育与考试两个概念, 认为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考试;二是虽然口头上都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但说不清素质教育应该要什么样的考试, 或者什么样的考试才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自己昏昏然, 又如何能说服别人?于是, 争论之后, 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唱着素质教育的赞歌, 扬着应试教育的皮鞭, 蹒跚在扬沙古道。现在, 语文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语文考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至于这种考试是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渐探索、不断创新。

二.新教学理念的争议问题。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争论的擂台也因此搭设, 你今天提出了“应该这样”的观点, 明天就有人站出来说“不应该这样”, 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味。比如, 新课程倡导合作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以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精神。在此过程中, 也可能会有一些教师剑走偏锋, 讨论组织得不够好, 或者频率过多, 或者随意了一点, 于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争论就此挑起, 有的说课堂上应以讨论为主, 有的说课堂上还是应该以讲为主……争论者振振有词, 热热闹闹, 广大教师却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不知道课堂上到底是应该讨论多一点, 还是应该讲解多一点, 结果是激进者我行我素, 继续自己的探索;保守者左右不就, 仍把教学放回原点。我们认为, 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应由教师根据课型性质、课堂情况、学生基础而定,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模式, 只要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适应现代语文教学要求, 他自然会根据教学情况自行选定教学方法, 理论工作者或教育权威人士大可不必去设置一个模式让教师套。

三.语文用什么教的问题。如果说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争论, 一线教师还可以凭直觉和学识来选择自己态度的话, 那么有关语文怎么教的争论却让教师不知该怎么办。语文教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一直争论不休。实事求是地说, 这场争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一定意义。“教教材”就是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内容, 这显然有悖于现代教学思想;“用教材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材只是教学的例子”的思想, 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即使这种有一定意义的争论, 在实践上、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又有多大价值?就目前的教学实际而言, 一方面, 哪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体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 面对当下语文考试方式, 哪个教师敢蔑视教材?也就是说“教教材”的教师绝不会保守到不去涉及教材外的一些阅读材料, “用教材教”的教师更不会激进到抛开教材而另起炉灶。如果教师不受这种争论所左右, 尚可保持自己一片教学的自由天地, 倘若追随了争论中的任何一方, 岂不要吃大亏?恰当的方式应该是, 不能无视教材的作用, 把教材教好、教透;更不能囿于教材, 适当拓宽教学视野, 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上一篇:专著和学术论文下一篇:工程合同违约责任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