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的幕后真相

2022-06-27

第一篇:钓鱼岛的幕后真相

钓鱼岛真相

《钓鱼岛真相》读后感

今天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部纪录片,让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钓鱼岛的真相。从古开始钓鱼岛就已经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了,只是由于清末政府的软弱无能,没有保护好这片领土,让日本有机可趁,白白的把这片领土纳入自己的领土内。而《钓鱼岛真相》是一部具有说服力的影片,是出自一个美国导演之手,作为一个非当事方的外人,还在为中国钓鱼岛主权声张正能量。他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导演,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揭露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影片用史实和例证再次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影片制片人就是向世人揭露真相。真相就是:钓鱼岛是中国的,几个世纪以前就是。制片人从多处分析,解说,让我们全方面的,系统的知道了钓鱼岛的实情。

看过此片,给了我感触很深,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就要被欺负,被蹂躏。即使是事实真相,也被强势所掩盖。在强大的国力面前,弱国的声音永远被忽略。钓鱼岛屿的历史真相从第三方的角度揭开,让世人知道了钓鱼岛争端的始末。中国从明代有记载开始,就已经把钓鱼岛屿列入中国的版图。而1972年美国将其“行政管辖权”连同琉球一起“交给”日本,历史上琉球并不属于日本。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钓鱼岛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是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牺牲钓鱼岛主权,完成祖国建交发展的局势,他们把问题让我们这些子孙来解决。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使得我们与日本的关系处于冰点,最恶化的状态。这都是一手导致了钓鱼端后患的美国所引起的,它在一旁看热闹,看着亚洲经济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国家,为了这么一个面积4.3838平方公里的岛屿争执不下。美国的用心固然可恨,但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提高我们的国力才是重要的事。只有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爱国家,爱社会,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我们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才能得到提升,从而在国际上有更大的政治地位。如果中国能够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和美国平起平座,甚至超载美国,那我们的领土归属,我们的民族尊严还能够不被人重视吗?

同样我们自身也有一些问题。有些国人做得过激,抵制日货吧,有必要去砸场子吗,这样只会更显得我们自己没素质,也同时损害了在那里工作的国人的利益,让日本人看了笑话。一翻帖子,无非是空喊“钓鱼岛是中国的”,以“钓鱼

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这样的标语来呼吁,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光空喊是不起多大作用的,甚至会让人觉得好笑,我觉得行动作为证据更有说服力。我们能做的,是关注,是用文明方式抵抗,而不是像疯狗见着日本人就乱咬,这是国家之间的事,作为个体,他们并没有什么过失。文明点吧,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不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可以礼仪待人,但事关民族不得马虎。

解决钓鱼岛争端,让钓鱼岛回到祖国真正管辖的那一天,只能靠我们国家自己强大的国力。语言永远是行动的矮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国人自己,要团结在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爱家爱国,立足本职,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中国梦才能实现,中国的领土才能不被强敌掠夺。

第二篇:中共“一大”幕后的故事

在目前较新版本的党史书籍中,有关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有这样的文字记载: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会议的共15人(包括两位共产国际代表)。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并结束了全部议程。

短短几十个字的介绍,看似简单,但其考证过程却并不简单。由于“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几乎没有留下原始的文献资料,加之年代久远,具体情节在当事人的记忆中也模糊了,因而给考证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从一桩命案查证“一大”召开日

通过分析代表行踪,党史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一大”于7月下旬召开,但具体是哪一天开幕的,还是个谜。后来,研究人员在深入细致地考证中,发现了一个不太为人关注的细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考证揭开了谜底。

当年参加过“一大”的陈公博和周佛海,后来投奔了国民党,并当了汉奸。陈公博、周佛海都回忆说,“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的当天夜里,陈公博夫妇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孔阿琴被杀案。 陈公博在《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一文中写道:“七月三十一日那天早上五点多钟,我在睡梦中忽然听到一声很尖厉的枪声,继而便闻有一女子锐厉悲惨的呼叫。„„那案子直到下午六点多钟才被发觉,凶手早已逃走。” 周佛海在《往矣集》中也提到过这件事:“公博当时正带着新婚夫人度蜜月,住在大东旅社。„„哪知他隔壁的房中,当夜发生了一件奸杀案,开了两枪,打死了一个女人,公博夫妇真是吓得魂不附体。”

陈公博的文章中最为关键的7月31日这个准确日期让研究人员怦然心动,如果能证实这个日期,就能据此推断出“一大”的准确召开日。于是,研究人员就此展开调查,他们很快找到1921年8月1日上海《新闻报》刊登的《大东旅社内发生谋毙案》的消息,以及8月2日的后续报道《大东旅馆中命案续闻》。后面这则消息称:“日前有一男子,挈一妇女在南京路英华街大东旅社投宿,该男子自称姓张,当赁定四层楼32号房间,迨至昨日(即7月31日)上午,张只身出房外„„至夜十时,犹未归来,茶役乃起疑心,设法将32号房门开启,进内见妇人已被谋毙。”上海《申报》1921年8月1日第十四版则是这样报道这件案子的:大东旅馆被害者为一华丽少妇,名叫孔阿琴,起因并不是奸杀,而是带有情杀的性质。原来这个孔阿琴是同一个洋老板的跟班私奔,因二人感到无出路,便决定双双殉情。男人带了一支手枪和她住进旅馆后,在凌晨先开枪打死了孔阿琴,自己却突然又不想死,于是离房逃走。

《新闻报》和《申报》的报道,虽然在对案件性质的判断上有些出入,但就案件发生的时间为7月31日凌晨这一点来看,两则消息还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从这一命案日期往前推8天,恰好是7月23日。当然,对这个日期的确认,研究人员还从其他一些渠道进行了考证。比如对法国巡捕搜查会场事件的调查以及对解放后来自国外,特别是来自前苏联的重要文献的考证。当研究人员将这一研究成果上报到中央后,得到了当时主管中央宣教工作的胡乔木的称赞,中央书记处还专门讨论了是否修改建党纪念日的问题。但中央考虑到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再加上当初毛泽东只是确定“七一”为建党纪念日,因此,最后中央还是决定不予改变。不过在1981年纪念建党60周年时,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正式将党的诞生日确定为7月23日。 巡捕搜查“一大”会场

1921年7月30日晚,党的“一大”第六次会议在位于上海市望志路李汉俊的家里继续召开。晚上8点多钟,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陌生人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当即有人问道:“干什么的?”“我找社联的王主席。”来人含糊地回答。

接着,来人又说是找错了地方,表示抱歉后,匆忙退了出去。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时就十分机警地说,这个人一定是个“包打听”,并当机立断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离开会场,只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两人。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查清当年闯入“一大”会场的中年男子名叫程子卿。因与黄金荣结拜过把兄弟,得以进入法租界巡捕房,先任巡捕,后升为政治探长。1956年在上海病逝。

程子卿闯进“一大”会场看似是偶然事件,其实并非偶然。原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从莫斯科绕道欧洲来上海,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几个国家的警方掌握,并相互致函通报,载入档案。几乎是从马林一进入上海开始,租界巡捕就进行了跟踪,尤其是7月下旬马林频繁出入李汉俊寓所,引起了巡捕房的警觉。程子卿闯入会场当然不是偶然。

果然,十多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派出的两辆警车便在望志路停下,车上冲出十多人包围了李汉俊的住宅,并开始搜查。 巡捕问:“你们在这里开什么会?那两位外国人来这里干什么?” 李汉俊回答:“没开会,我们邀请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和学生,在此商谈编辑《新时代丛刊》问题。两位外国人来自英国,是北大的外籍教授,暑假来上海交流学术。” 巡捕又问:“为什么家里会有社会主义书籍?” 李汉俊坦然回答:“我是教师并兼任商务印书馆翻译,必须要有大量图书作研究参考之用。”

接着,巡警又问了陈公博的职业、籍贯和来此事由,陈公博也一一做了回答。最终,巡捕房没有发现政治活动的证据,又得知此处是李汉俊的哥哥,曾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的李书城将军的公馆,紧张气氛才有所缓和。

当晚12时左右,多数代表集中在老渔阳里二号李达的住处,商讨下一步大会如何进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虽然未造成直接的损失,但是会议已不能再在上海继续开了。 “一大”闭幕日是哪天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考证,党史界对于党的“一大”召开的日期和7月30日是上海最后一次会议的日期这两点,取得了一致共识;而对嘉兴南湖的闭会日期则存在较大分歧。综合起来,大体上有四种观点:一是7月31日说;二是8月1日说;三是8月2日说;四是8月5日说。

第一种观点,也是最为流行和最具说服力的一种观点。支持这种观点的文献资料很多,比如多位“一大”出席者均回忆,7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六次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搜查而被迫中断后,第二天即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董必武在1971年回忆:“第二天会议就改在嘉兴南湖继续召开,是由李达的老婆王会悟租了两只船开的。”包惠僧在1953年回忆:“大家商量了一下,就决定明天到嘉兴南湖尽一日之长来结束这个会。次日黎明,我到了火车站,约10点左右我们到了南湖,把船开到湖心,就开始开会。”

不赞成此观点的研究者的主要理由是:第二天开会,时间太仓促,来不及安排。但有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条理由站不住脚。因为据查1921年7月沪杭铁路行车时刻表,早上7时35分上海有快车至嘉兴,10时25分到达,而且在上海开会的代表所住地点相距都不远,当晚完全来得及会商第二天开会事宜。总之,与会代表完全有可能于第二天在嘉兴南湖开会。 第二种观点主要来源张国焘等人的回忆,“在上海第六次会议受到搜查后,第二天即停会,隔了一日再到南湖将会开完”。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大会闭幕日期为8月1日。但据1921年8月3日《申报》报道,8月1日下午嘉兴南湖曾是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南湖中游船有

四、五艘被吹覆。显然,这样的气象条件不适合在湖面游船上开会,此种观点难成立。

第三种观点来源于李达爱人王会悟的回忆,但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并未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印证材料来,所以,这一观点也存在疑问。

第四种观点的来源是据苏联公布的《驻赤塔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斯穆尔基斯的信件》。但由于斯穆尔基斯并不是与会者,当时他本人也不在中国,因此,这封信件的资料来源本身就成问题。

党史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后认为,在未发现新的确凿的原始文献之前,仍应以7月31日为党的“一大”闭幕日为宜。 对出席人数的考证

长期以来,有关出席党的“一大”的人数问题,一直有不同说法。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有12人和13人这两种说法,其中争论最多的是包惠僧是否为“一大”代表,另外,也有人对何叔衡的代表资格提出过异议。 研究人员在考证中得知,“一大”出席者中的多数曾对出席“一大”的代表人数和代表姓名作过回忆,这些回忆一致肯定包惠僧的确参加了会议,但对他是否为会议代表有不同看法。如1971年董必武在一次谈话中说:“‘一大’代表,上海、济南、湖南、湖北、北京各是两个人。广州是一个人,实际到了两个,有一个包惠僧,他当时是一个新闻记者,是列席的,不是代表。因此,‘一大’代表有的讲是12人,有的讲是13人。”后来,李达和刘仁静的回忆,也说出了同样的看法。但也有代表回忆认为包惠僧是“一大”代表,如张国焘1966年回忆说:“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代表武汉的八个党员。”周佛海在1943年回忆说:“汉口(代表)是陈潭秋、包惠僧。”毛泽东1936年在同斯诺的谈话中也说过,出席“一大”的人物中有包惠僧。陈公博在1935年的回忆中说,他是在出席“一大”时与包惠僧认识的。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包惠僧的简历后认为,从包的初期经历来看,他参加了党的发起工作,是一个地区负责人,又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党的发起骨干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所以,他是有可能以“一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会议的。至于包政治立场不坚定,后来还脱离了党,那是另一回事。

至于何叔衡的代表资格问题,只有张国焘一人在《我的回忆》一书中拒不承认。但由于张国焘提出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其说法也无其他当事人回忆或当时文字记载的印证,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予以否定。最终,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党的“一大”的国内出席者有:李汉俊、李达、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13人;另有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共计15人。

第三篇:“老年好声音”的台前幕后

一. 当下老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从70年代短短的十年中,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5—50岁育龄妇女年龄的生育率之和)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5—6个孩子下降到生育2—3个孩子。生育率这样迅速的下降,在世界人口史是没有先例的。到1992年我国妇女的总合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的2.0,某些大城市,如上海的总和生育率更是下降到每个妇女生育不到一个孩子。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22。人口学文献将低于1.3的生育率,称为“超低生育率”。目前世界是达到超低生育率的国家主要是日本(1.3)和部分欧洲国家。中国是唯一达到超低生育率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5。此外,生育率下降在中国的城市地区发生的更早和更快。例如同样根据“五普”的结果,上海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0.7。由于我国人口在较长时间保持了较低的生育率,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60年代来的2.6%左右下降到2002年以后的0.65%,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人口低增长国家的行列。可以说,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由高增长过度到低增长的人口学转变。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使得我国人口结构由成年型

进入老龄型只花了318年的时间,这个数字跟法国(115年)瑞士(85年),美国(60年)比起来都令 人惊奇的。一般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作为老龄化的标志。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83%。这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基于不同的生育率变化的假设。多数关于中国人口预测的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发生在2040年前后,届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6—4.1亿人,比目前美国全国2.8亿的总人口还要多,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对整个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期,即从2000年到2010年,这一时期老年人口将由1.32亿增长到1.73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0.31%上升到12.54%。这一阶段,虽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少儿的绝对数仍然很高,因此老龄化的速度并不是特别快,这期间老年人口比重将平均每年上升0.1个百分点。

二是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即从2010年到2040年。这一时期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平均上升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从1.73亿上升到4.09亿,老年人口比重从12.54%

上升到26.53%,人口老龄化趋势达到顶峰。这是因为从70年代未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显现的明显效应,生育连续30年下降,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进入老年。

三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减速期,即从2040年到2060年。这期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的速度为0.1个百分点。尽管此时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已达21%,但预计最高也不会超过25%。

四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稳定期,即从2060年以后,本世纪60年代老年人口比重将停止上升,全国人口基本趋于稳定,人口总量逐步回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到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本身并不构成“问题”。但由于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特质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迁,并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了“社会问题”。

中国既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人口不仅规模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随着人口的发展,中国也迈进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给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中国却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迎来自发浪潮的冲击。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导致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中国一定比重的劳动力数量所支撑的老年人口数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老年人口的特殊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需要解决一系列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人口问题,包括社会经从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人口老龄化本身是经济到了较高阶段的必济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社会福利,救济,保障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人口老龄化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它会引起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就业,劳动力生产率,消费品构成等方面,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2,劳动人口相对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3,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甚至关系到民族存亡。4,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第二, 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人口老化指在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调整问题。

对家庭而言,老人主要的照顾者为家庭成员,照料年限在一年以上占87%,十年以上的占21%。目前,每天照料花费时间为全天的达31%,需要时照顾一下的占24%。照料年限之长,每天花费时间之多,都是想当可观的。显然,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实行计划生育,在一定时期内,他们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况,人们称之为:“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妇两个人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城市老人多数有退休金,经济赡养问题还不大,向老人提供生活资料,对于农村子女来说,就是一个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

第三, 人口老龄化会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是:农村大于城市,汉族地区大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这样的分布可引发以下问题:1,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滞后作用;2,使这些地区教育得不到较快发展;3,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老年人口在晚年成为寡妇或独居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高龄老年女性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她们的晚年生活处在极度悲惨的境地。

第四, 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劳动力及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员短缺。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变化。据人口专家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 的 农

业劳动老龄化也将突出。 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高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身上,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 二. 养老模式(2张PPT)

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大体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家庭规模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占据主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还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在中国除了家庭以外,单位也开始成为养老保障的提供者,并发挥着越来 ,到了80年代,这种家庭和单位的养老模式的有效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大,家庭规模急剧缩小。二是由于“单位”变成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破产下岗普遍存在,这样就不能保证在职员工退休时,他的单位依然存在,其三是由于

国民经济高积累现象改变,“民穷国富”格局有所逆转,致使我国财力难以继续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

文化养老。 三. 老年电视

江苏老年电视,是顺应了目前养老形势严峻之下产生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由政府牵头搭建,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做的。2012年9月15日正式上线,已经快2岁了!(1) 云媒体电视江苏老年及各栏目的介绍。

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其中互联网是核心。但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

各栏目介绍(老龄访谈截我跟教育厅厅长做访谈的图)

四. 专项活动(三大品牌活动)

一是江苏省中国人寿杯老年春晚(截首届及第二届的图即可)

二是公益社区行 三是老年好声音 五. 老年好声音

这是一个看上去只需谈谈某次电视节目、实则内涵很广的题目。因为它包含了我们台面上的风光和台后的艰辛,包含了事先精心的准备和在活动全程中对老人们全心全意的服务,又包含了从海选到复赛、再到决赛的一步步安排,还包含了从活动部最早的策划到活动现场的组织、摄制,到后期剪辑包装,到选出优秀歌手参加马年春晚的长达11个月的付出和收获。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叹嘳中一定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那就一定要有出色的创意、精心的策划、可执行的计划、环环相扣的安排、全体员工的投入、周密细致的服务、极富艺术特色的呈现形式、以及后期的精良制作。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宗旨之上,就是“以老为本,为老服务”——这正是我们961频道的理念。

好,现在我就来简单地谈谈“老年好声音”。

一、 这是一个“以老为本”的活动

自从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我们江苏省现在老龄人口占比接近五分之一了!这群老年人他们的生活、文化以及生理心理需求,成

为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事。

扣紧命题来谈,就涉及老年人对文艺的追求了。我们保守一点估计,就算每10个老人中只有1个喜欢唱歌,那么我们江苏省1500万老年人中就有150万老人渴望有机会学习唱歌。这是这些老人们干了一辈子工作,如今退休了,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之后,仅有的一点小小愿望。可就是这么小的愿望,社会上也无法全都满足——老年大学声乐班每年招生计划极其有限,何况那些不想毕业的老年大学生用了留级、休学再读等方法,千方百计地留在班上,别的老龄声乐爱好者就更没有机会了。

我们961看到了这个现状,而“以老为本”是我们的创建宗旨,于是,我们来!

“老年好声音”大赛就这样开始了。报名异常踊跃! 我们非常清楚——老年歌手们来参赛是本着两个目的:一是检验一下自己的声乐水准现状。平常他们都是在社区、朋友圈里引吭高歌,但是自己唱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还有提高的空间,他们并不清楚。来参加这个比赛,就是检验一下真实水平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这次比赛,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今后能够多加接触,共同提高。于是我们把“老年好声音”大赛设计成三个层面:初赛、复赛、决赛,让水平不一的老人们在艺术水准不同层面能用共同语言相互交流,能够有针对性地发展朋友圈。

同学们看:这就叫做“以老为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老人们所想、为老人们所作,最大限度地为他们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两

个“最大”,就集中体现了“以老为本”。

再举一个实例:比赛现场,我们安排了三个评委。我们对三个评委的职责作了明确的分工:一人专门友善地对待所有歌手,使他们在摄像机和强光源面前不再感到紧张,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一人专门针对老年歌手们声乐基础上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水准;另一人的作用介乎上述两个评委之间,专门协调前二人的工作。同学们看看,在这么一个细小问题上我们就这样煞费苦心,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老人们满怀憧憬地来,满怀收获而去。这就叫“以老为本”!

二、 这是一个“为老服务”的活动

光有“以老为本”的理念而不够,我们还要全程“为老服务”。 从报名表上我们了解到:参加“老年好声音”大赛的老龄选手们都达到了老年人的标准,最大年龄是83岁,还有一个是盲人!他们不仅来自南京,还有的是专程从上海、扬州赶来的,其中包括暂住南京的老龄打工仔。

为这样的人群服务,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9611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22岁到27岁的年轻人,这些小青年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不十分了解。那么,就在工作中完善!

从接受报名开始,我们就统一用“尊敬每一位参赛选手”的标准来开展工作。我们尊重选手们对参赛区域的选择、对参赛曲目的选择、对伴奏方式的选择、对扮装和服饰的选择,我们甚至允许独唱与合唱同台竞争,允许戏曲与歌曲同台竞争,为此,我们特地选择了戏

曲一级演员来当评委。如果天气有变化,我们会事先电话通知每一位选手注意防寒保暖。家庭住址离比赛现场距离较远的选手,我们帮他们查明了乘车路线后再用电话不厌其烦地告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各类比赛,绝不会有比我们更加体贴入微了!

正由于我们这样为老服务,所以几乎每一位老年选手都跟我们成了朋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那些初赛就没过关的老人们自豪地告诉朋友们,说我们961的谁谁谁是他/她的好朋友。到这时候,比赛就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更通过活动交了一大群搞媒体的朋友!

三、 这是一个优质节目

961的存在方式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线上”与“线下”齐头并进,相互支持。

线上,是指上线的节目。我们的节目在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上播放,也在互联网上播放。我们一直为这两个展播平台提供优质节目。

线下,是指我们做的社区行、老年春晚、老年好声音大赛、为老旅游服务这类活动及其它活动。

“老年好声音”大赛是线下活动,但是老人们渴望着能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自己,于是我们责无旁贷地把它搬到了线上,进入“乐天时空”栏目。于是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怎样把一个草根文艺做得好看,使它成为优质节目?

南艺的同学们都知道,像这类现场文艺活动,如果没有场地、拾音、灯光条件等方面的硬件保证,是很难有质量保证的。仅仅场地

问题就很让人头疼,因为竞赛区、候场区、休息区一个都不能少,现场又很吵闹,还得考虑周边影响等等。像我们这样一连办10场初赛,过后还有复赛和决赛的赛事,没有合适的场地就难以保证比赛质量,更谈不上节目质量了。

怎么办?我们只好向政府求助。大家知道,我们961是由省民政厅、省老龄办等单位创建的,依靠行政的力量是我们961的保障。在建邺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区社管局,我们成功地办成了2013年的全部比赛。

2014年的“老年好声音”大赛,规模扩大了,已经扩展到全省,甚至走出了江苏,冠名单位也有了变化。

( 做一张河南“金色好声音”那个图即可,再做一张我们好声音的海报。)

四、 这是我们培养年轻人、锻炼年轻人的最好平台

上面我说过了,我们很多961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这批年轻人从“老年好声音”大赛的创意和筹划阶段开始,就一直投入活动之中,学习如何理解老人,如何尊敬老人,如何正确地看待老人踊跃参赛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全心全意的为老年人服务。

我们帮助年轻的工作人员厘清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老人们为什么对这个活动如此期待?”这就需要大家跨越代购,掌握人与人沟通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老人们的现状。就像现代的年轻人一样,这些老人们年轻时也有很多彩色的艺术梦,渴望在声乐上有继续学习或者进修的机会。但是现实中他们与这些机会擦肩而过,留下了一些遗

憾。退休之后,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做出种种努力来圆梦。圆梦之后,他们就怀着莫大的热情前来参赛。这是非常自然的事,对吧?

可是,现实问题是参赛的队伍中良莠参半,我们年轻的工作人员如何在残酷的淘汰中保持人文关怀?如何对落败者完成心理慰藉?我们在961内部不断深化对老人踊跃参赛现象的认识,坚定不移地从为他们服务的角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为工作岗位而工作”与“为服务对象而工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更有人性,感性和理性兼备。我们的年轻员工就能够发自内心地赞美那些落败者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瞬间灿烂,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即便没有晋级,心里仍然充满了欢乐。

所以,让每一个参赛者在付出辛劳之后,都能收获一份欢乐——这就是“老年好声音”非常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也检验了我们961年轻的工作人员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

五、 最后,对在座的各位提一点希望和要求

如果存在着这么一个可能性,就是961与南艺合作完成“老年好声音”在江苏省各地的海选的话,那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个问题,就是合作前提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老年好声音’的海选”。就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希望和要求:

1、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老为本,为老服务”的理念,尊重所有参赛选手;

2、 能够吃苦,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3、 坚持声乐标准,坚持唱法的多样性;

4、 必须兼容地方戏曲,发掘地方戏曲中的声乐美感;

5、 让每一位参加海选的选手在比赛中都能获得快乐。 谢谢大家。

第四篇:柴静幕后的朋友圈 《穹顶之下》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娱乐资本论 吴立湘

娱乐资本论观点

浩淼繁星,言极穹顶,两会前的这一个周末,是属于柴静的。

在一个习惯着睁眼说瞎话的文宣系统中,产生了“看见”的柴静。然后在一个自我承担风险、资金以及荣誉的自媒体时代,柴静又努力去解释那些“看不见”。

不过真要把柴静当如娱乐资本论一般的自媒体,把《穹顶之下》当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实在是属于幼稚。

不信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简单地说,就是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格定位的罗永浩团队+范铭的文案摄像团队+通过常年客厅社交积累下来的大V智囊团。同时,柴静在全片中运用的21个演讲技巧,也几乎堪称案例教学。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仔细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而在小娱看来,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同时笔者也采访了两位参与人员):

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见》的原团队

以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为主。按名单分析,应该主要以拍摄、文案为主,是幕后主力。

2.然后是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其中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 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3.大V记者、调查记者等外脑

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届或调查记者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数到这里,估计不加V就会又急吼吼的称柴静是“客厅派对主人”了,肯定也会有人称柴静是当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厅聚会,还是暧昧昏黄的舞会?或许如何评价柴静的这次人员聚集,也会折射不同的人心。

当笔者采访某位参与了此事的“客厅客人”时,他非常精到的点评一句:“林徽因只是个沙龙主持人的角色,柴静却每次都在吸收众家所长,最终推出了让每个人都吓一跳的作品。”

柴静在饭局上

下面,娱乐资本论也分析下这篇作品的21个演讲技巧,以及她幕后的数十人的团队构成。

一 范铭团队有哪些人?范铭是谁?

原《看见》团队“闺蜜铁三角”

随便找期之前的《看见》对比下名单,就能知道此次《穹顶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见》团队的成员。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范铭,据她自我介绍中透漏,她是无锡人,这个可爱的天蝎座女孩1998年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2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新闻调查》、《面对面》编导,CCTV-1《看见》主编。

在CCTV的工作中,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

一位电视界的朋友说,2014年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铭)、老柴(柴静)这三剑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Obscurity-写道:“看到(雾霾调查)编导是范铭,感觉柴静她们又回来了。”@洛之秋 说柴静只是前台,幕后是范铭这样的专业团队。@ 格桑小巫说“做过幕后以后就不容易产生偶像情结了,柴静的这个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最厉害的是范铭。老百姓才崇拜独行侠,圈内人只钦佩好团队。”

原《看见》团队合影

李伦又是谁?是《看见》和《24小时》的原制片人。

柴静还曾经发过一篇和李伦相识的博文,里面详细记载了李伦是如何给予柴静施展拳脚的空间的:“我临时做了几天《24小时》的主播,跟邱启明搭档,他当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会儿我实在觉得他够呛,就把他的稿子接过来,对观众说“让他歇一下,我来替他播”。我没有直播经验,不知道图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这么一换,导播临时调换图都来不及,这要出点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伦是制片人,第一责任人。但他不动声色,节目结束了还噙着点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采访新闻当事人。通常为了避免直播的风险,主播只连线记者,但我职业惯性,觉得采访当事人是最接近新闻核心的办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风险都是李伦担着,可他鼓励我这么做。”

二 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柴静与罗永浩

罗永浩就不说了,点击原文,我们会附上了一篇《罗永浩跨界对话柴静:畅谈彪悍人生》的对谈,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在风格上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种一致。

至于备受好评的keynote风格,则是由锤子团队的许岑、欧阳念念负责。其中,许岑是早期罗永浩的伙伴之一,与罗老师在电影进修班相识,后加入老罗英语培训。著名的老罗培训在迷笛上放的广告片(mother fu×k那个),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锤子科技历来发布会的keynote制作,均由他负责,之前他还出了一个 keynote 教程,一个英语学习教程,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欧阳念念则是锤子科技的设计师。

三 大V记者

柴静,范铭,罗永浩在饭局

下面就按片子名单排列了(最后那十几个我也不认识),不过光看这几十人名单,也可知柴静在圈内人脉之广泛。袁凌告诉娱乐资本论,其实他介入这次的事件比较晚,当时还是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视频,“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从最后的视频成片,也确实可以看出柴静确实采纳了袁凌的意见。可以想见,柴静就是通过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渐进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视频作品,最终造就了这一次成功。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

李伦:原《看见》的制片人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

袁凌:著名调查记者,曾发表过数十万字小说、诗歌,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

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

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

郝俊英:《看见》“三剑客”之一,著名编导。

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

四 柴静的21个演讲技巧

上面既然分析了那么多柴静的幕后团队构成,下面咱们也具体拆分下,柴静全篇视频,从案例教学的角度,运用了哪些演讲技巧。

同时,如果能活学活用如下技巧,以后无论是技术普及类的培训,还是企业文化培训、敬业度培训、安全作业培训、追求卓越培训、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培训,都能无往不利。(以下整理来源于微信号“培训经理指南”的文章,作者南哥,原文标题《感动3亿人背后的21个培训与演讲硬技巧》) 纪录片《穹顶之下》开场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开场

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

并带出一个有“情怀”的故事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没有什么用听众亲身经历之“痛”更能打动听众了

所以在最好的培训素材始终来源学员

这就是内部讲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纪录片讲述现场

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

好的演讲与培训一定需要

帮助学员就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大气污染与城镇思维情况调研报告

南哥感叹的是1981年就有了这些研究

而我们的国家却从未采取过行动!这是城市管理的悲哀啊! 纪录片讲述现场

“标记的书籍”是事实的展示

而将文字重新输入

则为听众创造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一图胜千言

善用图片是一个重要的培训技巧

特别在影响听众态度方面

这一点更为有效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影响学员与听众态度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是

用数据告诉Ta

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 纪录片讲述现场

这是激发人类行为最好的方式

通过好的与不好的对比

更能激发人类的行为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这是技术类培训或演讲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用多种手法将专业概念通俗化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数据的魅力就在于此!

因为ta为实施Duang了一下哎!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演讲与培训中

用图文及故事的方式

告诉听众现在行为与未来结果

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态度的有效策略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态度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就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观念及看法

在使用方式也需引起培训师的注意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

引发90后员工的抗拒与挑战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引发听众及学员的思考是最好的互动

这一组数据与悬念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纪录片讲述现场

柴静的演讲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数据

在影响听众与学员态度上的魅力 南哥在想,这7%+12%的人怎么想的 难道停车就不麻烦吗!

纪录片讲述现场

演讲中的幽默也可以用在严肃话题中

这就是柴静式新闻的一特点

在中国停车费高了之后是这个样子

⊙﹏⊙b汗!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改变他人态度的时候

过度的批评会让对方破罐子破摔

柴静的这种平静的方式或许会更有力量 纪录片讲述现场

在态度类的教学设计与演讲中

一定要阐明到底应该谁为结果负责

否则再好的训练也只不过是听听而已

《穹顶之下》截图比较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对话以及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从轮船、到飞机、到大型工程车

柴静总能用你熟悉的事物来揭露真相

这是值得每一位培训者以及演讲者深刻学习!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好的态度类的培训不仅改变听众的态度

设计者应该还要为听众提供改变行为的工具

(这APP真心不错,今天肯定上不了了) 纪录片《穹顶之上》截图

好的演讲不仅是思想

是观念,还应该具备行为指南

这一点柴静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所以好的演讲与培训从来都是精心准备的,都是投入过大量研究的真材实料,从来都是经过严格设计与编排的,面对柴静的演讲对于培训经理而言,你如何能够在广泛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真正的将公司的:“人才发展的雾”讲清楚? 用良好的方案与演讲打动老板与业务经理呢?对于培训师如何开发出柴静级别的培训课程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并付诸于行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台前和幕后反思范文

当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呼喊着“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的课堂并没有改进多少,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是徘徊不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是存在问题,这一点我们都会承认。可是,有没有比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呢?可能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经常外出学习,特别热衷于听着名语文教师的课,学个一招半式回来,尝试着用用,时间久了也感觉不到它有多大益处,接着也就归于平静,还是过自己原来的“生活”。魏书生、程翔、宁红彬、钱梦龙、翟晓宁、李镇西、洪镇涛、郑桂华……他们的语文课,可谓精彩纷呈,也曾让我们热血沸腾,但是结局都几乎是一种命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

忽然有一天,我开始怀疑“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了。是不是当我们竭尽全力攻克“课堂”这个堡垒的时候,我们本身就出现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起码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如此。研究教材,研究课堂,一切围绕教材和课堂做文章,事实证明,我们这样做并没有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我们的学生依然对语文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师依然对语文没有热情。货真价实的人文学科,难以靠近科学,离人文也越来越远了。

我不敢说课堂教学不重要,我要说的是:课前与课后,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重要,我觉得是尤为重要。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出戏的正式演出,我觉得它的“台前”(课前)和“幕后”(课后)决定着这出戏的成败。

现在认真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台前”和“幕后”都是做了些什么呢?“台前”预习课文,“幕后”习题训练,一般就是如此。总之,一切是紧紧围绕教材转,围绕课堂转,说白了就是围绕考试转。如此狭窄的语文教学空间,谁都明白,语文是学不好的。

语文教学离开教材不是不行,但离开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是万万不行的。我们语文教学的“台前”和“幕后”,恰恰是在课堂教学紧紧依靠教材的同时,也没有离开教材。一本教材成了我们师生教和学生命的全部,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错误。“台前”,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幕后”,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甚至,课堂上也可以广泛地读,大量地读,而不必仅仅局限于教材。

说到这里,我要声明的是:我从来没有轻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想法,相反,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很重要。我所质疑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有问题,它的“台前”和“幕后”问题更大。在我们还没有更大的能力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解决相对容易的它的“台前”和“幕后”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当然也是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上一篇:对烟草专卖法贯彻下一篇:党员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