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

2024-05-04

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通用9篇)

篇1: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

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

百度搜索钓鱼岛的历史,我们很清楚的发现钓鱼岛从明朝时就已在中国的版图之内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的《顺风相送1福建往琉球》。外交部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根据国际法中先占先得的原则,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而根据实际管辖原则,自那时起,中央政府就已将钓鱼岛纳入海防范围,并建港泊船;而从《大陆架公约》来看,钓鱼岛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既然钓鱼岛本身就属于中国,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还要在中国的固有领土上挑起各种纠纷呢?个人认为他无非是想挑起事端,引起国际社会对亚太地区的关注罢了。从而发展自身经济。另外一方面,中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近几年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历史上又有说不清的恩怨,中国的快速发展势必也会给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带来巨大压力。所以,他要想出各种方法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害怕中国会给其自身带来不利,领土纠纷便是其手段之一。

关于两国对钓鱼岛问题的反应,总体来说差别很大。记得我国领导人出访日本回答记者有关钓鱼岛的相关问题时说,“钓鱼岛在中国叫钓鱼岛,在日本叫尖阁诸岛,既然是有争议,那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因为后人比我们聪明。”谁料想到,聪明后人依然只知窝里横地坚持“韬光养晦”而日本人却锐意进取了。中国对日本再三忍让,希望能与日本“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结果适得其反。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共同开发了,他开始和中国争夺这块地盘,扩大自己的领土,扣押中国的渔船,在海上与中国的巡逻船展开对峙,完全把钓鱼岛当成了日本的领土。现在的钓鱼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问题,值得重视的是现在日本人已不再认为钓鱼岛是一个有争议的岛屿,而是他们的岛屿,所以才会对中国渔船,中国渔民采取如此行动。

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平处事的态度一再忍让,希望合理解决此争端,一方面是日本毫不退让,想趁机霸占钓鱼岛,这就好比是有小偷在你自家院子里偷东西而你却对此置之不理,终究不是解决之法啊,中国毕竟是大国,不能一味忍让,在某些问题比如领土问题上该强硬的时候还是要强硬起来的。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加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

总之,面对钓鱼岛,面对本该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不能容忍未来某一天钓鱼岛的上空会飘起太阳旗。

篇2: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国家也花大力气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当然,减少农民数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持,而在当今我国的情况下,做到此是还是相当困难的。至少存在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两级分化,贫富差距以及农业落后等问题也是相当难解决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本来完成和支持的。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国有九亿多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确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任重道远并不代表没有成功之日,毕竟国家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努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的进步,要形成工业与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落后的乡土意识,这才是根本出路。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为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为了入世后中国经济及农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三农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作为一个在农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对这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不要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有文件说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完全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就是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办法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些简单,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首先,那种让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乡镇企业和地方小工业遍地开花的设想与现代产业资源的聚集效应是背道而驰的。可以看到的,曾经“盛极一时”的乡镇企业在内地正日益萎缩或消失,而沿海一带制造业的规模却日趋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其次,小城镇的规模小不利于综合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也不利于发挥城市的综合效应,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变得极其昂贵。如果小城镇在全国遍地开发,互相弧立,功能雷同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是目前我们的国力所能承受的。

据新闻报道南京郊县一些地方,因政府集中征地搞开发,20多万农民陷入了无地、无业又无保障的“三无”境地,导致民怨沸腾,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当前有一些地方领导人为了什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在任内捞点“政绩”,竟不顾现实,硬是让农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乡村,集中住到沿公路建筑的一排排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房子里,结果是既掏空了地方财政,榨干了农民仅剩的一点油水,还欠下了一屁股让其后任和百姓苦不堪言的债务,而最后农民因在“城里”无生活来源,种地也不方便,又通通搬回了原来的住所,真是劳民又伤财。由此看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是要另谋良策了。什么良策呢?其实还是应该遵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顺其自然,做好服务和引导的工作,半点也取巧不得,任何人若想在这一进程中充当“高明”的设计师和指挥家,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和现实无情的报复。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一、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这主要是征对农村基层政府而言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做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其次就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在这方面,自从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指示后,各地正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探索,其中浙江省衢洲市的“培训券”制度我认为很有新意,做法是由需要进城务工的农民提出申请,政府免费发给“培训券”,然后由社会办学力量凭券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最后由政府买单。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由财政反哺农民”。

二、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务必使他们当中尽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够站住脚,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终返乡的人,也要让他们多一些兴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各阶层要作为一个整体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包容,胸怀更宽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时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为农民工讨工钱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农业发展要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

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上面说发展农业产业化,留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也是振兴农业,发展农村,让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化模式呢?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像美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运作的产业化之路。而日本则因为地少人多,3/4国土为山地的事实,多采取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理念,走绿色农业之路。我们国家与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我们还没有市场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我认为,走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之路将是我们大部分农民的选择,那种将土地私有化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的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搞,诸如内蒙、东北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偿试,不适合在全国推广。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一提起农业产业化,马上想到的就是办一个什么农产品加工企业,然后让农民与它签订合同,叫:公司+农户或者订单农业。但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何其之多,怎么可能只有这一种模式呢?这说明,很多领导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知识。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诸如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网络,让我们的农民少一些因为信息不灵而盲目进行低水平重复性投资所造成的损失(我对这个太有感性认识了);同时,也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一个贴近农民、服务及时、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总之,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市场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的行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弹性商品,一旦全部产业化后,农业将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形在我国由于农业从业者太多,竞争激烈,将显得更为突出;现在加入了WTO,将逐步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无疑又严峻了我国农业的生存环境。农业产业的上游可以通过减少流通环节,优化物流配置来压缩运营成本,同时也因为其属于服务业的性质,获利应该是没问题的;下游问题大点,但也可以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注重环保,走绿色农业的路子上下功夫,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无非是少投点钱,多投点力,因为我们中国的农民是最勤劳,最舍得花力气的。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要直接补贴,要将农业补贴作为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经济杠杆来用。美国农场主财大气粗,政府尚要对其补贴,我们中国的农民穷得叮当响,政府还舍不得那几个钱吗?

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在改革基层政治体制后,政府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组织工农群众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第二、三产业等多种经营,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劳务输出,也可以组建集体所有制或股份制的公司企业,但要加强民主监督,防止贪污腐败。这种发展工商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就业率的唯一途径。另外,政府还有义务有责任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其他方面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公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这里面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及其再加工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而比较分散的民间资本对这方面的投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给与支持,并由基层政府扶持、引导相关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还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重要,不能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至少要提供好的人文环境吧)。如果家乡的这些经济建设有了成效,人们不会盲目涌向大城市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很多反对取消户籍管制的想法也就多余了。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对三农问题的几点看法

1、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和土地问题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虽然说,这三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根本点还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太穷的问题。

农民贫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就是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农民太多和土地太少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方面的存在都是可以用另一个方面的变化去化解的。在我国,土地面积已经没有大量增加的可能,况且,在农业生产现在所使用的生产力下,假定有可能的话,如果无限扩大耕地面积,农产品就会过剩,仍然是对农民和国民经济不利的。因为有其它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土地和农民问题就只能是农民问题。土地太少与农民太多的问题就只有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化解。

2、农民太多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有9.3亿农业人口(不是9.3亿农民,农民是指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业人口包括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家属),人均只有1.5亩左右耕地。如果不算妇女,每个农民也只有6亩耕地可以耕种。因为现在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拖拉机耕种、收割机收割,一般农民不可能有拖拉机和收割机,所以,他们只有付出费用请他人为自己进行。为了完成请他人为自己进行耕种收割,他们付出了数百倍的劳动。收入呢?只有百分之一,其中还是包括了粮食价格虚高的因素,所以,农民不但劳累而且非常贫穷。三农问题的农业真危险和农村真苦都只不过是农民收入太少的结果。农民的劳动极大地浪费使粮食价格虚高,粮食价格虚高使农民很难得到粮食价格高的利益,而且,使小农吃尽了苦头(愈小愈如此),农业生产现代化受到极大地限制。为了应付生活和生产,农民不能不群起追逐多种经营,在不稳定的农副产品市场中沉浮,不能不背井离乡当农民工,如候鸟一般奔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荒芜了土地,挣到了辛苦钱或者花光了路费而流落街头,拉低了城市的劳动力价值或者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农村的变化在城乡的差距中化为泡影,在新农村的实现中重新呼唤新农村的梦想。农村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地挑战。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

在提出解决三农问题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由于没有抓住根本,常常是“按住葫芦浮起瓢”,甚至是葫芦没有按住瓢也浮了起来。比如搞多种种植。在不提倡的时候,少数农民种植,有了赢利,但是,一旦变成了政府行为,号召或者命令农民种植,没有市场,不只是农民收入大大减少,而且影响了粮食安全。再比如粮食涨价,粮食价格上涨了,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紧接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涨了,农民在粮食涨价中的利益被抵消了,就又会有新一轮的粮食涨价。在2002年粮食涨价以前,学界就担心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生存问题,可是,今年粮食又一次上涨。在一次又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中,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在实际上,粮食涨价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资就都相应的上涨了价格,甚至比粮食上涨的幅度要大得多。农民在粮食价格中所可以得到的利益被农业生产物资的价格上涨抵消了。还由于农民可以出售的粮食不多,绝大部分粮食是农民自己消费了,因而,增加了农民生产自己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生活水平愈低,则基本生活的开支所占的比重则愈大)即吃饭的生活资料的投资。这样,粮食价格上涨实际上受害最大的就是农民自己,土地愈少的农民就受害愈大。粮食价格上涨能够得到利益的实际是有许多粮食要出售的农民。当出售的粮食数倍於农民自己生活所消费的粮食的数量之后,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副作用才能够寻找回来。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只对大农有利。所以,解决农民也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一是农民少了,农民的耕地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摘悼“小农”的帽子,劳动效益成百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成百倍增加;一是已经不是农民的农民已经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可以取得高收入,问题理顺了,通畅了,就不会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出现了。

4、留下多少农民最好?

这个问题由生产力决定。所以会发生“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是因为可以干的事情太少了。如果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就不可能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当前使用的是拖拉机、收割机进行农业生产,一个农民在一个月的农忙中,可以收割耕种500亩以上。收割、耕种之后,再用2-4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田间管理。一年两季,用8-10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500亩土地的农业生产任务。收获后在扣除全部生产投入之后,可以有24万元以上的收入。现在,人均土地1.5亩土地,一个农民之家4口人,有6亩土地,这样算起来,一个农民家庭(我们只算男壮年农民,按一个农民算)要有500亩土地可以耕种,就得把83-84个农户集中到一个农户中来,一个农户占83-84户的1.2%。如果一个农户耕种600亩土地,就是1%。其实,我们在计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去求计算的准确,可以求取一个粗略的数字。实际上,由于许多原因,在我国一个农民耕种500亩土地的时候,农业人口会保持在3%左右。但是,在估计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的时候,1%和3%甚至4%也同样吓人。所以,我在这里只按1%算。也就是说,在现在,中国农业生产只留下1%的农业人口是最好的,最能够发挥农业生产力的效力。

5、我们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先和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现在的农业人口是2%。他们的面积和我国差不多,人口却只有我国的1/5-1/4。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美国有1口人,我国就会有4-5口人。这样,在相同的生产力下,美国有4-5%的农业人口,我国就只应该有1%的农业人口。因此,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落后于美国,所以,在美国是2%的时候,我国应该是1%左右(在上面,我估计应该在3%左右。问题不在于此,在于剩下的农民去干什么。既然美国其他人都有工作可干,甚至在2100年之后,有消息说,美国要实现农业人口2%和工业人口2%,为什么我国的人非农业没有什么可干了呢?现在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只有3-5亩地的农民,除去实在没有办法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的极少数深山区之外,包括少数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在内,都必须请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自己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实际上,几乎是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少数农民(大概占总数的2%左右。由于如此,所以,拖拉机、收割机的效率极大地降低了)完成了全部的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剩下的农民中,有一亿多农民已经是农民工(前几天,在中央二套的一个专家的谈话中,说现在已经有两亿农民工。农民工是实际上的工人,只是我们没有使他们变成工人的机制而只把他们作农民看的灵活制度而已)来回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奔波,其他农民在用3-6个月的劳动完成请他人为自己进行3-6个小时的实际的农业生产劳动之外,余下的时间就是在乡村进行手工业或者商业、服务业等劳动挣钱。其实,98%的农民实际上已经不进行实际的农业生产劳动了。只是由于缺乏有效地梳理机制,把土地归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占有,使没有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专心致志的去进行二、三产业的劳动。就好象大禹治水时代黄河水聚中原,向东流向大海,是势所必然,只是需要有效疏导耳!

6、国家经营土地的效益

我们不说一个农民耕种500亩土地的收益,因为,在我们眼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把99户的土地收归一户农民耕种,去计算那种收益无疑于痴人说梦,正因为如此,也使许多人的头脑转不过弯来,而没有办法解开把只能耕种3-5亩土地的小农转变为耕种500亩土地的大型农民的这个疙瘩。其实,如果打通一个关节,事情就能够变得非常简单。我们在上面说,现在,土地基本上是被2%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收割、耕种了,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把土地这种间接由1-2%的农民耕种、收割的方式变成直接由1-2%的农民耕种、收割的方式,还是由1-2%的农民实际耕种,收割,是没有多么大的变化的。或者有人说,这样,余下的98-99%的农民不是没有活干了吗?其实,在以前,那98-99%的农民是有活干,但是1-2%的农民并没有少干活,现在,98-99%的农民不干活了,1-2%的农民仍然没有多干活,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把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招雇或者承包给一个农民,在收成之后不伤害98-99%农民的原有利益,为什么不可以呢?按现在的收益看,有农业机器的农民一季收割、耕种500亩土地就可以收入3万元以上,两季6万元,是高收入,为什么国家不能用这种办法把人民生活的安全保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7、国家经营500亩土地的效果

国家经营500亩土地,招收一个农业工人(农民转变为工人或者也是市民),不说在收割、耕种500亩土地上的收入,只说便于规模经营所带来收益。由于规模经营有利于使用科学技术,粮食增产,还有农业生产物资的购买量大,在交易时转手少,就又取得了许多的经济效益。这些收入,是看得见的,但是,它的具体效果又是难以具体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微型小农如果不能够彻底得到改造,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陷阱。在中国现在的特殊条件下,国家用这种统一经营的办法使农业经济的隐蔽的分羹经济变成为公开的分羹经济,是微型小农转变为大农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为国民经济打开了一条广阔的大道。

8、98-99%农民的眼前与未来

当然,首先富裕起来的是1-2%的农民,虽然在国家、社会与各方面的有效帮助下,98-99%的农民也在其它产业的就业中走向了富裕,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抓住了机遇,成为大老板或者大企业家,成为巨富,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从整体上说,在初开始的时候,他们刚刚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还没有农业生产之外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经验,所以,国家或者社会要在这方面给以帮助。我们常常说,城市要反哺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说到反哺,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简单的物质给予,而能力和条件的给予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这些农民才能够成为在向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自由翱翔的人,赶上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因为都得到了在他们有土地时的收益,他们就保持了以前的生活水平,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他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去做其它方面的工作。在这时,要注意做好对一时还不能找到就业门路的人的生活的最低保障工作。

9、国家为中心的启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这样的做法是一条土地国有化的路子,但是,国家的力量或者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时不能完全作到,所以,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经济力量安排分期分批的去搞,先易后难,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合适的政策适当的利用社会力量,甚至包括使用外资。但是,一定要把最终的制约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来。在当前,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控股的方式。但是,我认为,那只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如果把它作为最后的方式使用,恰恰国家容易处于被动的局面,会在强有力的资本面前左右为难,还会产生不良后果。土地矿山是国家资源,是国家所有的,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经营权、受益权都是国家的,还要控股干什么?这不是放弃了自己对它的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经营权、受益权,而和资本站在同一水平了吗?在这里,允许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是一种经营方式,是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受益权和经营权及与经营权相适应的部分支配权、控制权、受益权分开,归资本支配,是一种通过合同方式的经营让渡行为,不存在与资本的风险同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理论上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土地问题上也是如此,把所有权把握在国家手中来,打好土地国有的基础。

10、土地国有化的意义

土地是人民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没有粮食,那么,人民的生命就无从谈起,还能够说什么国家?在工业生产还不发达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门路,没有多少粮食可卖,但是,都有粮食可以生活。每个家庭存储足够供自己生活的粮食,也不存在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在现在,现代化生产使粮食生产越来越掌握在少数生产者的手里,否则,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大事,就像水成为社会统一管理的资源一样,土地就成为社会必须统一管理的资源。在有国家存在的时候,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国家的身上。如果说,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只是把民众固定在土地上而实现把最有赢利的工商业抓在国家手中而在实质上是国家重视工商业生产的话,而今天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重视农业并亲自进行农业生产了。这样,不但能够使农业尽快实现生产现代化,而且也使农产品生产变得有序了。最后,中国革命是以消灭阶级、消灭三大差别为目的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了,剩下的是阶级存在时留下的最后痕迹,是没有利益冲突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现为三大差别。土地国有化是消灭三大差别的最好途径。

11、土地国有化与土地集体化的比较

篇3: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 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小学校长, 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 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 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 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 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3. 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 情感上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 喜怒无常, 一会儿兴高采烈, 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对沉重的打击可能无动于衷, 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却悲痛欲绝。这类学生情感淡漠, 甚至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冷漠无情, 以至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忧郁和莫名的焦虑。 (3) 应考综合症问题。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过高, 学生在考试前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敏捷、思想混乱、思路不清、再认与回忆发生困难, 甚至还有口干、腹泻、恶心、呕吐、痛经、双手发抖、大汗淋漓等现象, 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现象。 (4)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却不容乐观, 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怯于交往, 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苦闷并影响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加剧,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 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2. 学校认识偏差。

一些农村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 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 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 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缺乏正确的认识, 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 为应付检查, 甚至弄弄虚作假, 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 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篇4:我对古代诗歌欣赏的一点看法

中国诗歌起源极早,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但作为诗歌,有一点是不变的,与现代诗歌一样,那便是情感的传递。诗歌实际上就是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原始人类在高兴时,“喔喔!哈哈!”地叫;伤心时,“唉唉!呜呜!”地叹。诗歌就是这样来的,只不过是人类掌握的语言工具越来越复杂,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罢了。所以,阅读古诗歌,读的就是古人的情感。王国维不是提出了境界之说吗?这境界大小,也就是情感立足的高低,通常是评判一首诗歌优劣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的情感是不可能单纯用悲伤或快乐之类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的。所以诗人们将欲表达的感情注入于景、于物之中,并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来使情感更具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通过诗文中描写的具象,来感受其背后的丰富感情。我的方式就是整体感知。就像在月夜远观月亮一般,让月光照在身上,让心灵沐浴月光,从而感受月亮的内在美丽。而诗就是那个月亮。

现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的诗歌欣赏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分析,分析诗歌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体现了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手法?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古代诗歌翻译为现代文。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古代诗歌不是为记载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翻译成现代文后只能流失美感,淡化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以综合法来理解世界,强调整体和谐的。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应以综合方式来欣赏。我觉得完全以西方的分析法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不恰当的。好比用望远镜看月亮,只能看见空洞的环形山,而不见桂树;用杯中装满海水,只见一杯清水,而不见蔚蓝。用西式的分析法来欣赏古代诗歌,有时会忽略诗歌的灵魂与浪漫。

季羡林先生曾在一本书中提到一位北大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在民国时期的北大教宋词。他上课时只是大声背诵那些宋词,一脸陶醉,背罢,便大声说好、称妙。至于哪里好、哪里妙,他从未明晰地讲解过。在他看来,这些好、妙就该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这位老先生大概是与词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词背后的意境,穿越时空般地,与千百年前的词人对上了话。这就是我认同的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对一首诗歌的整体阅读去感性地接收。当我读了一首诗歌后,首先是应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内心生出了怎样的情感?而不是去分析诗人希望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虽然目的是一样的。比如苏轼的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多情却被无情恼”,如果是高中的诗歌鉴赏题,可能会这样出:“对苏轼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请作出具体解释。”而参考答案会这样写:“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观看之中。”这种分析当然没有错误,但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大大弱化了词的内在美感。这种美感是若隐若现地飘在词中,只有宏观感受才可能得到,一旦分析,便飞散无迹。《琅寰记》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生不复听此词。”朝云能如此,是因被词触动,词中之情引动自身之情,这种深婉凄切的美感,分析怎可得?像文中的“又”字,乃词人景之所动,情之所至,自然而落于笔端。当情景交融之时,许多意象与绝字都是从诗人的内心中流出的。我在写词时就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字词对我来说并没有为什么,只因当时我有了这样的情感,恰逢这样的字词,所以写出了这样的诗歌。读诗读词,读出了感动,读得自身心情发生变化,那便是读出了诗的意境了。再比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如果出现在考卷上,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本诗中‘山抹微云中的‘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标准答案是:“本诗中‘抹字运用比拟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云迹,诗中有画,‘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我觉得我本来站在一个轻霭漫漫的湖边,远望着时隐时现的白帆……看过答案后,在我眼前轻霭突然消散,湖面上漂亮的帆船清晰可见,站在岸边,甚至可以看见船上锃亮的铆钉。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说,“抹”字用得好,因为我读完“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后,我有悲戚之感,微云、衰草、寒鸦、流水,皆合离别意境,下片更是让人深感其中无奈,使人心随词萧瑟,个中情感传递千年,仍未变淡。过多的分析,公式化的解读,无疑浇灭了灵动跳跃的浪漫火花。

前人欣赏诗歌常用较抽象之词来表达感受,如境界、气象、格调、神韵等等,并没有那么多细致分析,好就是好,我的情感与之有了共鸣,我被感动了,这也就够了。在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读出了宁静,感受到了淡泊,灵动的画面感让我体验到了诗人的意境。而一句“彼苍者天,洙我良人”让我穿越二千多年,看到了那些对天哭嚎的妇人,我的内心也与她们一道儿悲痛、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沾染上诗仙的豪迈气息,似乎一跃便可进入云端。至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我想到当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易安历经苦难,晚境凄凄,不禁泪水沾衣。诗歌带给我太多感动,其中有很多说不清,也不必说清。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绝律,绝律敝而有词。”王国维还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歌之意,不能以尽题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何也,盖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试图通过分析诗中有尽之言,来获得可用文字尽达的意,活力顿失,美感难以完整。也许以后人脑与电脑高度结合,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在语言形式的更高级的语言,可以用它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全面表达。但在这种语言出现之前,那刻意的分析始终不能是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当然,分析法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它更具条理性,易使诗歌欣赏理论化,更方便大家文学素养的快速提高。综合法相对抽象的“只可意会”,对于古诗歌的初读者来说,定会有些不知所以的。因此,在欣赏古代诗歌时,以综合法为主,加以适当的分析,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有人谈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它虽给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一类陈腐作品体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了重点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叶嘉莹)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吸收了部分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并将之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对诗歌的分析用得恰到好处,点到即止。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间词话》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美学著作之一。《人间词话》并无可惜之处,千变万化的情感,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汇聚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浪漫,这种浪漫载于汉语的传承基因中,自然地散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可以闭上双眼,用心灵感受到的。

其实不单是古代诗歌,中医的平衡理论用现代西医角度来解释同样是要被打问号的。古典文学、古代学术著作用分析法来解读多少是有些违和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想用分析法来解释何为“道”是很难的。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从民国走来的那些国学大师,在经过岁月的风霜,相继带着智慧离去之后,而新生代的学者却未能脱颖而出,接替大师们,为国学顶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呢?其实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刻苦钻研的学者,想必只是行走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我从不担心90后的我们不能撑起中国的经济,我们有独特的思想,有着不为人知的坚强与韧性,我们可以面对未来中国面临的种种挑战。但我担心,我们会在现在的国学教育方式下,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灵气,任由存活在中华文化背后千百年的灵魂之花枯萎凋零。当真的走到要“失礼求诸野”的一天,我们又能到何处去找寻失去的这一切呢?

篇5:我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埋在中日之间的一颗炸弹,我只能这样说是钓鱼岛问题。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却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这是何等的讽刺。前段时候,2010年9月7号上午,日本渔船在中国的钓鱼岛相关海域撞击并捉扣中国的渔民和渔船。经过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日方于13号放回了中国的渔民及渔船,但仍非法捉扣渔船船长。直到9月19号,才被放回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绝不是偶然,这是日本抢夺钓鱼岛主权的又一次公开对华挑衅。钓鱼岛的问题跟日俄的北方四岛问题和日韩的竹岛(或称之为独岛)问题很相象,这些国与国之间的领土问题主要来自于历史原因,军事原因,政治原因,民族间的情绪。但是钓鱼岛的的争执的核心是主权问题,日本妄想强行行使日本国内法,使非法侵占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的卑劣行径变成既成事实。

邓小平曾说过:"主权问题是不能不能够谈判的”。钓鱼岛是中国的,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将来都是。在我看来,中国对于钓鱼岛的占有是一种合法占有。钓鱼岛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从中国明代的军事驻防以及清代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此外,中国也具有占有行为。中国古代的渔民将钓鱼岛作为栖息之地,清代曾经将钓鱼岛作为采药的基地等,这些史料均说明中国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钓鱼岛。因此,中国对于钓鱼岛的占有是合法的、有效的,在近代由于日本的非法行为使中国失去了事实上对钓鱼岛的占有和控制,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已经放弃了该岛,也不表明日本取得了钓鱼岛。但是日本对钓鱼岛的占有则是非法的,日本如今在事实上占有了钓鱼岛,并且不准我国保钓人士和渔民靠近。但是日本的这一行为是非法的。理由是,日本认为自己占领的是一个无人的荒岛,但是事实上该岛一直为中国所占有,并且为渔民所利用,因此日本关于占有荒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此外,日本所谓的“先占”也是秘密进行的,并没有通知中国。因此,日本对该岛的占有是一种非法的占有、恶意的占有、有瑕疵的占有,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取得钓鱼岛的所有权。从种种事实证明,钓鱼岛在主权上归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我对此也是坚信不疑,当然不是出于民族情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在法理上钓鱼岛属于中国,但是事实上该岛却被日本所占有。一方面该岛远离大陆,也远离台湾,大陆与台湾欲占领该岛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一方面,钓鱼岛问题牵扯到中日的邦交,两国的恩怨情仇非三言两语能讲清,在目前的现实下两国也确有维持良好邦交的需要,以维护两国的整体利益。因此,钓鱼岛问题的解决确实是一件难事。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战争手段不可行

一些国内青年往往出于民族情感,认为我军应该出兵占领钓鱼岛,如有可能,可与台军共同作战,将日本势力驱除出岛。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战争是终极性手段,切不可轻提战事。中日两国之间的百年交战造成的损害有目共睹,如果再次因为领土问题而交战,则损害的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交战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项,除非双方关系交恶,实在迫不得已。

第二、中国的军事实力尚未足以与日本抵抗。

(二)法律解决可能性不大

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形来看,我认为将钓鱼岛权属案提交国际法院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的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中日双方的证据都是要么钓鱼岛归中国,要么归日本,显然这对于任何一国的政治家来说风险都太大,而且中日两国的人民也不会接受任何“分而治之”的方案。此外,事实上双方均已经排除了这种解决方案,日本政府曾于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在联合国发布一份新闻稿,表示日本政府不认为有将来将本案提交地区性法庭处理之理由,因为事实上领土争端并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于一九九六年十月间警告美国不得插手本争端案。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此为涉及中、日两国之问题,第三者不得插手。”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可行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在南海诸岛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但是这一方式并不是对问题的解决,而是对问题的拖延。中国的这一解决方案实际上并不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相反,造成了其他国家对我国权益的进一步侵犯。目前钓鱼岛为日本所实际控制,根据国际法,相关区域内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权属于该岛的主权国,因此日本肯定会在钓鱼岛权属问题上据理力争,丝毫不让。对于搁置争议来说,日本并不认为这是一项争议,该岛权属于日本无疑;对于共同开发而言,日本有足够的能力开发油气资源,相反,中国却在开采资源的技术方面还没有日本成熟。因此,搁置争议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也会使日本事实上占有该区域、开发改区域的想法成为现实。

(四)先解决东海大陆架问题

我认为,首先解决东海大陆架争端,而后解决钓鱼岛争端,似乎更加有利,中国对东海大陆架之主张的依据在于“自然延伸”原则,而无需凭借钓鱼岛列屿的考量因素;而如果首先解决钓鱼岛争端,一旦该列屿为日本获得,则容易变为日本主张东海大陆架的依据,损及中国在东海大陆架争端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中国必须考虑到钓鱼岛问题在东海划界中的地位。平等协商也是国际法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而且彼此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与合作的氛围。

篇6:我对教师加班的一点看法

教师加班是指在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以外,教师仍在工作单位持续工作。底,笔者就加班的有关问题,对天津市各类型幼儿园的教师共196人(国办幼儿园教师占75%)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l%的教师经常加班。加班的时限和人数比例是:平均每天加班0.5小时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2%,平均每天加班1~1.5小时者占总数的36.2%,平均每天加班1.5~2小时以上者占总数的2.6%。

教师加班是比较被动的行为。在8小时以外,教师为什么几乎天天加班呢?该项调查说明,幼儿园的工作安排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8小时以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调查和访谈显示,加班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做准备,其次是为幼儿园内部的检查评估做准备,第三是为弥补日常工作的不足,第四是为照看幼儿。一些教师加班的主观原因是为了获得园长的肯定和赏识。不少园长认为加班是觉悟高的表现,不少教师认为给园长留下好印象有利于日后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

教师加班时间多用于硬件建设。各项任务占用加班时间的比例,按照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如下:布置环境、做卫生、开会、备课、制作玩教具、写评估材料等。由此可见,教师的加班时间主要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即硬件建设。针对目前幼儿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幼儿园更应当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办园水平的提高。要努力练好“内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练“内功”只靠拼时间、拼体力是难以奏效的。

教师加班的效果不容乐观。多数教师对加班的效果不能做出肯定回答。调查表明,认为效果不好者占总人数的24%,认为效果一般者占总人数的60.2%,认为效果较好者占总人数的15%。

教师对经常加班持否定态度。教师们认为加班有很多不利因素。认为加班不利于休息与健康者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加班不利于学习和进修者占总人数的88.8%,认为加班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者占总人数的87.8%,认为加班不利于照料家人者占总人数的84.7%,认为加班不利于休闲者占总人数的67.9%,认为加班容易使日常工作懈怠者占总人数的37.8%。经常让教师加班是搞疲劳战术,还容易侵犯教师的某些权利,如休息、学习等。

加班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全面育人靠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加班大都是进行集体劳动,容易使教师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个性消蚀在其中,是得不偿失的。

笔者并非一味地不赞成教师加班。如果是为了在假期照看和教育幼儿,减轻幼儿家长的工作负担,教师轮流承担少量的加班是必要的,这也是实现幼儿园工作的双重任务之必需。但是事先要做出安排,确保工作质量。

篇7:我对义务教育的一点看法

虽然现行教育提出素质教育,我想,没有基础文化知识做后盾,要想谈素质,不太可能吧?就算有,机率会有多大呢?

我的观点只站在一个第一线教师的角度从发。从国情出发,义务教育符合国情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篇8:我对钓鱼岛问题的一点看法.docx

“班规最重要的灵魂, 应该是教育, 而不是约束和惩罚。班规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孩子的美好品德, 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自主发展的环境。” (引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学志语) 。有班级就会有班规, 我觉得好的班规, 应该是学生公认、并由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 而非由班主任自个儿提出来, 这样, 学生才会从骨子里认为这个制度是他们自己的, 他们没有理由不遵守。然而, 我平时管理班级时却很少采用条条框框的“班规”进行管制, 我心目中的“班规”不但是学生的“班规”, 或许也是班主任的“班规”。

一、跳出“框框”又何妨

我做班主任有个习惯———常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访, 通过家访不但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还能增进与学生、与家长间的感情, 只有和你感情拉近了他才可以主动与你交流, 教育才富有成效, 之所谓“亲其道, 信其师”嘛。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 你必须默默去做才会出成果, 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造出来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是我教育学生无形的“班规”, 在我当班主任的十多年中我极少要求违纪的学生写检讨和保证书, 学生违纪后, 也不是动不动抄起“班规”的棍棒, 而是经过教育只要他当面承认错误并做好改正的计划就可以, 我们要的是他的行为, 而不是让他们带上“检讨”、“保证书”等的紧箍咒。曾经我班上有个学生郑旦庆是个成绩拔尖生, 也是校长常挂在嘴边且寄予厚望的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字写得差, 做题步骤中的思维跳跃性大, 过程不详尽, 常常“违规”, 为此, 我们各科任课教师费了不少的心思。我知道这个习惯要改过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你若整天跟他提要求和建议, 甚至让他写保证, 他就一下子改得过来吗?关键是要他知道这个的重要性, 并要付诸于行动才好。在一次家访中我偶尔看到了他的书桌上摆放了一本新的字帖书, 询问后才知晓这已是他近期练习字迹的第二本字帖了, 可见他在练字上也确实花了很大的决心。看到他这样默默去做, 我也暗暗的为之高兴, 这比任何的“海誓山盟”都有实际的效果。

二、笑看“班规”失效时

我们学校每天班主任都需要早中晚“三到位”, 学生进教室必须签到, 并且要到班上巡视, 这是“形式”, 但实质却在于你能否通过学生的出勤情况, 了解到学生精神面貌是否良好, 有无学生因为身体不适表现出神色萎靡不振, 你该去关怀他, 切不可因为他一时的迟到而过分的指责和横加批评。记得有次早晨到位时发现班上的何晨晨同学没有来校, 他可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于是我急忙打电话给他母亲, 可电话一直关机, 没办法, 我只好亲自去他家一趟看看。还没等我出校门几步, 远远的就看见何晨晨匆匆忙忙的跑过来。头发蓬乱, 显然是没来得及洗脸就赶来。我急忙问“你病了吗?”得到否定回答后我也就放心了, 后来才知道他因为前天晚上看书太晚的缘固。既然已经迟到了, 但早餐一定得让他先吃的, 我晓得他身上肯定没带钱的, 在我强烈要求下, 他只好跟着我到校外吃了早点才回来, 免得一上午的挨饿, 这对他的学习该有多大的帮助啊!虽然他的迟到扣了我班级的分, 但通过这件事也拉近了我们师生的感情, 这可不是几分能买得到的, 看来“班规”也有失效的时候!

三、春风化雨细滋润

记得有次在我县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 为响应号召我校委派了我和其它几个班级次日上午一同参与。有些班主任流于形式, 随便布置了一下就回去了, 而我却把这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因为组织那样的活动我不想、也不愿拿“班规”来惩治学生。我先在班上宣传了我县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创造出文明、和谐的金溪县城, 并且交待好同桌的同学各自带好不同的清扫工具, 就等着看第二天同学们的表现了。完成这项任务离不开班干部的组织, 这可是培养班干部管理能力与凝聚力的一个绝好机会。开工前, 我把班长聂健、生活委员杨先进叫来, 把总体情况介绍一下, 具体的分工由这两位班干去组织, 我的工作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好同学间的突发事情就是。当时我还开玩笑的对他俩说:“怎么样, 这个仗你们有信心打得下吗?”看到他俩肯定的点头, 我会意的笑了。事实这次劳动我班干得很出色, 还上了电视, 也得到了领导的赞扬。另外, 通过劳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班主任可借此机会多与学生交流, 观察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团队精神。汪懿棋———这位学习成绩在我班较落后的同学却是那天给我印象最深刻, 也为之感动的一位同学。他工作热情特别高, 劳动积极, 唯独他特意带来一瓶洗洁剂, 在布置给他的清洗店面墙壁上的广告时, 他做得一丝不苟, 干干净净。我当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回去后在班上特意表扬了汪懿棋, 并指出学习上也应该如他做事情一样严谨、踏实、有韧性, 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的。其实我也是想借此来激励汪懿棋本人, 不想他果真如我所愿, 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不能不说那次激励对他产生的效应。

篇9:我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一点看法

一、育人环境精细化

1.强化学生安全工作。安全重于泰山,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倘若师生人身安全出了问题,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十分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工作放心、学习安心的愉悦环境。

2.“巧”抓班级管理工作。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因此班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班级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体现一个“巧”字。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怎么样的班主任就又怎么样的班级。首先,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诚取信,久而久之,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力。其次,要思想端正,生活习惯良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真正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要每个学生都有一股“向我看齐的勇气”。再者,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个个成才。为此我校的班级工作采取值周考核、领导考核、学生考核的方式督促班级管理,效果良好。这样,我们的班级就会形成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人人争先、班班创优的良好局面。

3.规范教师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日常管理,保证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我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教师一日常规要求》、《考勤规定》、《教师绩效考核分配办法》等制度,责成专人负责,一周一学习,一月一总结,让教师在学习和总结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守纪律,人人争先进的大好工作局面。另外,边实践边创新,对管理中不适应的规章制度,学校每学期都及时修改,人性化与制度化并存,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精细的规章制度。只有如此,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奠定教育精细化的坚实基础。

4.常抓衛生管理工作。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身体健康和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尤为重要。我们责成总务处主任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制定《卫生检查制度》、《卫生评比制度》、《卫生责任追究制度》等。我们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谁出事谁负责。办公室环境,校园文明用语,校园环境卫生,厕所卫生等,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天天查,周周总,月月评,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课堂教学精细化

1.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教学目标,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自习课堂,使课堂有较强的自主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要注重考虑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给学生自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4.注重师生互动研讨,充分让学生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集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学生的心境始终感到愉悦。

三、考核制度精细化

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明显效果,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于各个管理层面,体现于符合本校现有实际状况,体现于可行性,体现于奖惩分明等方面。当然,这些制度的建立必须经过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复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

四、学校管理精细化

学校管理精细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环境,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的运作全靠各部门、各条线、各员工这些“零件”作用的发挥。因而,实施学校精细化的管理应以计划为前提,以制度建设为基点,以落实到位为关键,扎实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凡事要从小事入手,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努力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要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坚决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管理效能。惟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才能获得学校工作的佳绩。然而,学校精细化的管理不能是机械、僵化的管理,而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渗透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不能盲目管理,使精细化的管理收到最大值的绩效。

五、科学推进精细化管理

1.推进精细化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精细化管理不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出出风头,凑凑热闹。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要克服好大喜功,心情浮躁,急功近利,追求时髦,搞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要静下心来,务求实效。

2.推进精细化管理,要从细节做起。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一是从规范程序抓起。规范和程序的建立,不但有据可依,而且能够忙而不乱,便于把事情到位做细做精。二是从要求抓起,每件事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有利于操作和精细化管理。三是从计划抓起。抓好计划的“健全、实在、落实”,是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四是从环节抓起。环环相扣,一环不让,一环不差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3.推进精细化管理,要制定方案,稳步推进。首先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的制度。二是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评比细则,不然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管看不管用。三是重落实每一细节,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第四步是兑现奖惩,完善各项制度和评比细则,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推行精细化管理有三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等。二是“管好,做好”。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精细,把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三是“个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创建出一个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总之,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卓越学生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会议记录表格模板下一篇:全脑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