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

2024-04-08

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共8篇)

篇1: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谈中日钓鱼岛争端

内容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进入21世纪以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兴起,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近几年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新型大国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经济也在调整中缓慢复苏,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不容乐观。近期的钓鱼岛等问题就给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了新的变数,从今年四月日本政府荒诞的“购岛”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以及日本右翼分子登岛,美日海军在钓鱼岛海域进行联合军演,到中方保钓人士在钓鱼岛附近被抓,中国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展开海陆空抢滩演习,以及在这期间几个月中国国内上演的各种反日游行,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我国周边海上安全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的上升。

关键词:中国周边海上,钓鱼岛,安全问题 正文:

在上形势政策课时,有一节老师讲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就讲到了钓鱼岛,可以说钓鱼岛事件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今年我国与邻国频频发生领土争端,黄岩岛、钓鱼岛等词汇时常会出现在各大新闻和报纸上。中国为何与他国频繁发生领土争端呢?这是因为中国不仅陆上邻国多,海上邻国也多,因此出现领土争端的几率也就大,而且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而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与我国临海相望的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自然资源有限,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使得他与亚洲其他国家力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自然资源方面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急需自给自足,钓鱼岛就成了日本觊觎的对象。钓鱼列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其附近海域还蕴藏了大量的石油资源、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些对于资源消耗巨大的日本充满了诱惑力。今年4月,日本极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再次宣称,东京都政府开始发起为“购买”钓鱼岛的募捐活动,使得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钓鱼岛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日民族矛盾由此激化。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之间的交流增加,矛盾有所缓和,但却并没有消除。2012年中日建交40周年,在这本应该让中日关系更进一步的时候,却因钓鱼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又变得紧张起来。中日之间本就存在着极深的民族仇恨,但我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上客观真诚,长期以来都是持友好、宽容的态度,日本非但不知悔改,还要得寸进尺。如果在钓鱼岛问题上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会加深民族之间的仇恨,给中日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带来隐患。

那为什么要保卫钓鱼岛呢?据史料记载,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开发钓鱼岛的国家,可以说,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钓鱼岛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给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也就是说在当时日本就应该把钓鱼岛归还给中国。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却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并在1951年9月8日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这种单方面签订条约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可以说,在造成中日钓鱼岛纷争这一问题上美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美国和日本都应该正视历史,正视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一不争的事实。对中国来说,保护钓鱼岛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原则性问题,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保卫领土完整的立场一步也不能退让。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与许多国家都有领土接壤,如果这些国家也觊觎这我国的领土,那么一旦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妥协了,可想而知,接下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类似的问题发生,因此,主权问题不能妥协,中国也必定捍卫自己的主权。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加之有美国从中挑拨,中日关系必然遇到挫折。

现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和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存在着利益关系,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关系。因此,中日应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进共赢,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所以在看待中日关系上,我们应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于日本的一系列侵权行为,我们也应该有序的进行维权活动,理性爱国。

最后,我想说的是,钓鱼岛是中国的!任何妄想染指中国领土的国家,都必将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谴责,都必将为其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篇2: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

摘要: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是中日两国外交关系中比较敏感的话题。本文从钓鱼岛的经济军事战略地位分析其重要性,并用史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同时把日本侵占钓鱼岛的过程予以阐释。

关键词:钓鱼岛主权归属,中日关系历史研究,维护主权。

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可是至今为止,该岛仍然在日本国的实际控制之下。中日两国政府在恢复邦交之际曾经有过君子协定:对有“争议”的钓鱼岛领土归属的纠纷,双方承诺在争执期间均不得在该岛上设置永久性固定装置。其争端的解决可以由未来更具智慧的中日两国的青年来接受处理。不过,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国政府态度暧昧,因而助长了一些右翼分子和个别国会政要公开登岛进行所谓宣示主权的活动,直接向中国政府进行挑衅。而就在数日之前,在9月7日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日本还在粗鲁地、蛮横地用日本国内法对中国渔民在中国领土海域正常作业实行所谓“司法程序”。他们“冷静、慎重”地处理了这一危害、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件,他们“冷静、慎重”地用日本法侵害中国公民权利,尽管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外交场合保持着相当强硬的态度,但事实上钓鱼岛之争并不能由此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影响并反映中日关系冷暖的敏感焦点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由来要追溯到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非法窃占。钓鱼岛争端不止于主权层面还有更深的经济、军事层面的诉求。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国家领土主权归属及其相关经济、政治和军事权益问题。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5个岛屿和大南小岛、大北小岛、飞濑岛3个岩礁组成其中以钓鱼岛最大。学界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称呼并不统一大陆学者对钓鱼诸岛的称呼有钓鱼岛列屿、钓鱼列屿、钓鱼台群岛、钓鱼岛群岛等台湾学者一般称钓鱼台列屿日本学者一般称尖阁诸岛。本文使用中国外交部的称谓即钓鱼诸岛。由钓鱼诸岛引发的一系列争端本文简称为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窃取钓鱼诸岛的历史过程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由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最早列入海防范围的。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现存记载中琉交流和钓鱼诸岛最早的史籍。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记录了经过钓鱼台列 1

屿的细节还指出谷米山为中琉海界。1562年胡宗宪和郑若曾编的《筹海图编》中的《万里海防图》将钓鱼列屿正式划入海防区域1863年清同治年间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等官方正式舆图向全世界昭示了包括钓鱼诸岛在内的中国的疆域版图。但是在18701879年中日琉球处分的交涉中日本充分利用清政府的弱点逐步吞并了中日两属的琉球改设冲绳县。自此日本北进朝鲜、南向台湾侵略中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作为台湾附属岛屿的钓鱼诸岛也就通过《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从法理上来讲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获得了对钓鱼诸岛的管辖。但从史实来看日本是乘中国甲午战败之际窃取了钓鱼诸岛。最早对钓鱼岛产生兴趣的日本人是古贺辰四郎当时他是出于经济目的随后钓鱼岛的军事地位引起日本政府的注意。早在1879年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后古贺辰四郎移居到那霸开始捕捞并运输海产品。1885年古贺辰四郎在钓鱼岛上发现了信天翁就想采集其羽毛。于是古贺辰四郎向冲绳县递交了租借土地的申请书。古贺的申请引起了日本政府对该岛的注意并发现了钓鱼岛在对付中国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1〕但是当时的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和冲绳县政府虽然主观上都想让日本占有该岛但发现这些岛屿是由中国最早命名的极有可能是中国的领土因而担心此时如果公然把钓鱼岛纳入日本领土会遭到清政府的强烈抗议为此井上馨提出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2〕1894年日本政府在没有取得甲午战争胜利之时仍以该岛上不明确是否为帝国所有〔3〕为由驳回了古贺的申请而1894年底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券在握后日本政府断然决定占有钓鱼诸岛。同年12月27日内务省发给外务省一份秘密文书协商让冲绳县在钓鱼岛日方称鱼钓岛和黄尾屿日方称久场岛建立标桩。此后1895年即明治28年内阁会议决定由内务、外务指示冲绳县知事报请修建界桩一事已获批准。〔4〕至此日本借甲午战胜之机窃占了钓鱼岛、赤尾屿和黄尾屿并将这些岛屿置于冲绳县而不是台湾的管辖之下。钓鱼岛等岛屿明明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却被日本置于冲绳县下管辖的原因就在于日本在甲午战前就早起贪念并借甲午之机将其明占。这段历史就为日后美国将钓鱼诸岛包括在冲绳归还之内埋下了伏笔。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也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5〕日本战败后中国有权收回一切被日本侵占的领土作为台湾

附属岛屿的钓鱼诸岛也理应归还中国。但是战后美国没有将钓鱼诸岛与台湾一起归还中国而是对钓鱼诸岛进行强行托管。1950年8月4日以群岛组织法规定美国统治下的琉球列岛的地理境界包括钓鱼诸岛。〔6〕自此至1972年冲绳归还前钓鱼诸岛一直处在美国的托管之下。

二、埃默里报告引发争端 虽然钓鱼诸岛的主权争端始于1895年日本的非法窃占但是这一问题真正引起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的各方瞩目还是因这一地区发现丰富的石油矿藏而起。1968年10月由以埃默里为首的来自中国台湾、美、日和韩国的十二位地质学家在东海与黄海进行了六周的地球物理勘测。勘测报告由12位地质学家共同完成于1969年出版。这份报告一般被简称为埃默里报告Emery Report。该报告指出本地区最有利于石油及天然气生成的部分就是台湾东北一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沉积物的厚度超过二公里在台湾更达到九公里其中有五公里厚的新第三纪沉积物。…在日本、韩国与台湾几乎所有陆地上的油、气都产自新第三纪的岩层。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礁层极可能是世界上藏有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也是全世界几处尚未进行钻探的广大礁层之一因为受到军事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所致…。这份报告对东海石油蕴藏的乐观估计对沿岸各方造成了震撼。由此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东北亚的海域石油之战。〔7〕

三、驳日本外务省的正式见解 根据1969年11月美日首脑协议钓鱼诸岛的施政权将于1972年5月归还日本。1971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中国领土不容侵犯》指出最近美日反动派在玩弄归还冲绳的骗局中竟把钓鱼岛等岛屿列为所谓归还区域之内。佐藤、爱知之流不顾中国人民的警告继续叫喊什么钓鱼岛等岛屿是日本的领土没有必要同任何国家谈领土主权问题。中国人民对于美日反动派公然策划侵吞我国领土的罪恶活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并提出强烈的抗议。〔8〕 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关于钓鱼诸岛主权的正式声明据笔者考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首次就钓鱼岛问题发表正式声明。声明严正指出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日两国政府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的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国人民也一定要收复钓鱼岛等台湾的附属岛 在1972年3月日本各界围绕钓鱼岛问题展开讨论。当时日本主要报纸普遍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历史潮流

不要因领土争端而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但在1972年3月8日日本外务省抛出了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基本见解。该基本见解罗列了日本政府认为钓鱼诸岛是日本领土的依据是此后日本政府在此问题上言论的基石。该基本见解提出尖阁诸岛是从明治18年以后政府通过冲绳县当局等方法对现地进行过多次调查确认这里不但是无人岛而连清国统治的痕迹也没有。在此基础上明治28年1月14日内阁会议决定在现地设立标桩正式编入我国领土。〔10〕 针对日本外务省的无理言论1972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佐藤反动政府捏造荒谬根据妄图为侵吞中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制造借口》一文对日本外务省的正式见解加以驳斥。〔11〕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反驳了日本外务省的正式见解同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声明的内容基本一致。具体可以概括为第一点从历史角度证明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妄图把中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说成是无主岛这完全是歪曲历史混淆视听。事实是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从来不属于琉球。到1885年日本政府派人去钓鱼岛等岛屿进行调查时这些岛屿已经隶属于中国好几百年了。历史事实是改变不了的。第二点指出日本将钓鱼诸岛编入日本领土的历史正是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日本觊觎中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十年之久一直未敢侵占直到1895年才趁着甲午战败之际把钓鱼岛等岛屿强行编入日本领土并于同年4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割让台湾及其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佐藤政府竟然把日本侵略者过去掠夺中国领土的侵略行动作为领有权的根据这完全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第三点日本外务省所依据的旧金山和约本来就是非法的不足为据。而美国将钓鱼诸岛包括在冲绳归还之中更是非法的私相授受。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岛屿私自交给美国美国政府片面宣布对这些岛屿拥有所谓施政权这本来就是非法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来就不承认。现在日美两国政府在串演归还冲绳骗局的同时又拿中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私相授受这更是绝对不能容许的根本不能成为日本政府对这些岛屿拥有什么领有权的根据。文章最后再次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也一定要收复钓鱼岛等岛屿。总之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围绕钓鱼诸岛主权的争论在1972年5月15日即美国将冲绳连同钓鱼诸岛的施政权一起归还日本之日起陷于低潮。正如我们所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钓鱼岛问题却并没有成为大的障

碍。也许正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对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为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谈判定下了基调也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了前提。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想说,国难兴邦,天佑中华!领土问题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还要告诫日本,当今世界,我们不希望有战争,可华夏一族却从不惧怕战争,这些早在60年前已有定论!华夏一怒,雷霆一击,不是区区日本可以承受的!最后,问题的解决不单单是中国单方面的努力,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现在18大刚刚闭幕,选举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团队,而日本野田佳彦刚刚解散内阁,安培晋三很可能组阁,但愿钓鱼岛问题能够在新一代领导集体中有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北京:中华书局

(明)陈侃.使琉球录.“使事纪略”

(明)郑开阳.郑开阳杂著(卷7).琉球图说[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4册)

篇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思考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对外经贸往来逐步扩大, 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 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 人民币的国际声誉也大大提高。近年来, 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与使用, 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

1 国际货币的含义和条件

1.1 国际货币的含义

人民币的国际化, 是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国际货币是指在世界经贸往来中被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即可兑换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接受性。国际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具有三个基本职能, 即国际记帐单位、国际交换媒介和国际价值储藏手段。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 这种货币就发展为国际货币。

1.2 国际货币的条件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 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 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1) 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稳定, 且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地位, 能较好地保障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2) 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并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发展, 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

(3) 该国货币能够自由兑换, 并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 货币价值稳定包括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汇率的稳定。

(4) 必须拥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自由且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是有广度, 即能容纳各种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有深度, 即具备良好的二级市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

2 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 实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多元化、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要求。

2.1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能给货币发行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货币的国际化能给发行国提供巨额的资金来源并带来额外的金融业净收益。一是铸币税的获得将带来最直接的收益。二是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 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2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能给货币发行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

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 就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制定权来影响储备国的金融经济, 并提升发行国自身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因此,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 我国部分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 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区域性货币的地位日益巩固。

3.1 人民币开始发挥结算货币的职能

伴随着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的兴起, 人民币逐渐作为对外贸易的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调查表明, 在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 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已被普遍接受, 广西中越边境出口贸易约有90%以上以人民币结算;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与人民币有关的部分业务开始陆续出现;尤其是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硬通货, 其中柬埔寨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

3.2 在货币互换中引入人民币

双边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两国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 推动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 促进两国经济增长。目前, 央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蒙古、越南、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规模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

3.3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7月6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启动,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开展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 对于规避汇率风险, 改善贸易条件,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在香港设立

自2007年6月开始, 内地有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这是内地金融机构在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有益尝试, 为人民币债券扩大国际发行和流通范围积累了宝贵经验。

4 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人民币的流通与使用越来越广泛, 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 稳定的政治格局

中国是一个具有较强世界政治地位的国家, 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关系, 这加强了我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相应法规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4.2 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中国的经济在过去20年中平均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的1.5倍速,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家普遍认为, 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这就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 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 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4.3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金融国际化步伐全面加快, 尤其是最近几年, 中国金融业飞速发展。一方面, 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健全有力, 金融市场稳步完善, 金融规则不断和国际接轨, 一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法律法规相继问世或修订, 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法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 我国的金融机构呈多元化发展格局, 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竞争并存, 一批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舞台, 一批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良好的金融市场和完整的金融体系, 不仅能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

4.4 充足的国际储备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货币兑换, 要求一国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 尤其是外汇储备。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 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 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 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虽然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的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但是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具体工作。

5.1 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最有力的保证。为给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争取在未来几十年内拥有高效的世界一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赶上或超过亚洲先进国家的水平。要不断增进国家实力, 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使各国持有者对人民币保持信心。同时, 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 增进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以此促进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

5.2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直接投资

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 鼓励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调整目前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 鼓励企业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大力加强中国银行机构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建设, 适当地向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种类的对外援助与借贷, 这对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领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5.3 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目前, 人民币仅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可兑换, 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 这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政府正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 一是在资金流入方面,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 (即FDI) , 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 并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 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二是在资本流出方面, 可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5.4 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当前, 在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可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的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 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 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 通过试验区的运作, 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5.5 逐渐加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加快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推动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 完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功能, 要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 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加紧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允许居民、非居民在离岸金融中心自由进行融资活动。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

5.6 尽快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 增强境外持有者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如果人民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回流到中国, 那么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区域储备货币。为此, 中国政府除了扩大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 还可以考虑允许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商品、政府债券和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伴随中国经济强劲增长, 人民币币值坚挺, 人民币境外需求会不断增加, 人民币跨境流动范围将不断扩大, 规模将逐步增长。我们应该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 走一条渐进却坚定的货币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宇.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J].中国货币市场, 2009, (1) .

[2]苏亮瑜.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南方金融, 2009, (1) .

篇4: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

[关键词]钓鱼岛争端;国际法;主权归属;和平解决

一、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分析

(一)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中国方面的坚定立场是:钓鱼岛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理由大致如下:一,地理上钓鱼岛群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二,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了这些岛屿,在明清两代的《使琉球录》及中、日、琉的一些图志中载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三,使用角度上中国渔民长期以来在该海域捕鱼,利用岛屿避风,明清两代册封使皆利用这些岛屿作为航标。四,从国际条约(国际法)角度上讲,日本通过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占据钓鱼岛列岛,战后日本应当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相关条款,将这些岛屿归还中国。

日本政府坚持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其历史和法律依据为:一,1885以后,日本政府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钓鱼岛不仅是无人岛,而且没有清国统治所及的迹象,故于1895年一月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在该地建设标桩,正式将其编入日本领土,符合“无主地先占”原则。二,在历史、地理上,钓鱼岛群岛始终是日本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而不是包含在通过1895年的《马关条约》得自于中国清朝割让的台湾及澎湖列岛之内。日本认为1971年签署的日美《归还冲绳协定》也把钓鱼岛群岛包括在归还范围之内。四,日本依据国际法“先占”原则行事,并通过民间行为实现了有效统治。

(二)通过国际法对日本观点的驳斥

1.按时效法原则,1895年之前钓鱼岛已是中国领土。

根据时际法,法律不溯既往。一种行为的效力,只能按照与之同时的法律,而不是按照争端发生或解决时的法律来确定。1928年休伯尔首次明确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作为国际法原则。他推导出时际法原则所包含的两个要素:权利的创造必须根据创造权利时的法律予以判断;权利的存在必须根据涉及该权利存在的关键日期的法律予以确定。

根据休伯尔推导出的时际法原则的第一个要素,即“权利的创造必须根据创造权利时的法律予以判断”,则判断钓鱼岛主权归属应适用的法律只能是18 世纪以前的国际法。对于领土的取得,18世纪以前的国际法承认“发现”或象征性占有为有效方式。按中国史料来看,1403年《顺风相送》一书中已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比日方声称的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该岛早480年。可见,按传统国际法关于“发现”可以作为取得领土的依据,钓鱼岛等岛屿至少从15世纪就已是中国领土。

根据休伯尔推导出时效法原则的第二个要素,判断钓鱼岛主权归属还必须确定有关该“权利存在”的关键日期。由此可以断定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决议将钓鱼岛群岛“编入”日本领土的那一天,是处理钓鱼岛群岛主权争端的关键日期。但是该日之前中国已经维持了至少400年在钓鱼岛主权上的“权利存在”,中国大陆学者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一书中证实,中国在明代已经确立对钓鱼岛行使军事管辖。所以中国在“关键日期”前已是钓鱼岛合法主人,日本不能凭借“有效先占”原则取得钓鱼岛主权。

2、日本占有钓鱼岛过程不符合国际法“无主地先占”原则。

15、16世纪是“发现即领有”的时代。18世纪中后期,世界上“无主地”被西方列强掠夺殆尽,“发现”难以作为获得土地的依据。因此,国际法上“无主地先占”原则取代“发现”原则成为获得土地的条件,且“无主地先占”必须是“有效先占”。

关于领有的企图:1879年日本内务省出版《大日本府县管辖图》一书中首次将钓鱼岛列岛列入其管辖内,1886年日本海军省出版《寰瀛水路志》将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划入日本洲南诸岛。可见日本有过领有的企图,但这些企图明显的缺陷是,企图的主体不是日本中央政府或内阁决议,故不能代表国家行为,当时正值中日琉球之争,清政府从未承认琉球属于日本。

关于无主地的确认。《日本外交文书》第18卷的记载,1885年9月22日冲绳县令西村三根据日本内务省命令所作调查称:“关于使无人岛归属冲绳县下之事,虽不敢有所异议,然其地势与日前所呈之大东岛(位于本县和小笠原岛之间)相异,且与《中山传信录》所载之钓鱼台、赤尾屿、黄尾屿为同一之物,也无可怀疑。果为同一之物,则其不但既为清朝册封旧中山王的使船所熟悉,而且也各别附有岛名,成为航行琉球的目标,此事甚为明显。总之,日本关于钓鱼岛列岛“无主地先占”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3、美日之间的协定不具备决定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法律效力

首先,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属于中日双方,在没有中国的参与和同意下日本与任何第三方就此问题所作的安排都是无效且非法的,对中国没有约束力。

其次,战后领土归属问题方面日本必须严格遵守《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美日之间任何条约或协定不能改变钓鱼岛的地位。《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的规定,日本理应将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台湾附属岛屿一并归还中国,更不存在美日所谓的日本对钓鱼岛列岛享有“剩余主权”的说法。1951年的对日《旧金山和约》因没有中苏等国的参加,是非法的。同样,1971年日美《归还冲绳协定》,也不能产生决定钓鱼岛群岛主权归属的法律效果。

二.利用国际法解决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

长期以来中国在解决与邻国领土争端时,本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多数注重双边的外交谈判。当外交途径遇到困境时,解决钓鱼岛主权问题较为公正、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国际仲裁和国际法院判决等法律手段,它可以避免外交谈判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法律解决方法的特点是:一,适合于法律争端的解决;二,具有固定的组织和程序规则,并且适用法律规范作出裁决和判决;三,裁决和判决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具有终审性,不得上诉。可见一旦选择法律方法就要按法律程序进行,直至案件终结。但采用法律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征得当事国的同意,否则不受该方法的约束。

中国对提交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的态度并不积极,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同意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亦没有通过启动国际诉讼来解决国际争端。这可能基于以下原因:一,基于国家主权绝对性的考虑;二,选择国际诉讼的风险性,不管裁判结果如何,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不利的结果会导致失去本属于中国的岛屿及大片海域,有损国家主权,而且可能对中国其他领土争端产生负面影响。若获胜,则获胜的依据也可能对其他领土的争端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兆杰.《国际法中的时际法原则》.《中国国际法年刊》,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2]奥伦特(Orent)与冉契(Qeinch):《对太平洋岛屿的主权》.《美国国际法杂志》第35卷第3期.

[3]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5:钓鱼岛争端引发的思考

钓鱼岛争端引发的思考

哈诺引用吹晋的观点,提出结论,当中包括:钓鱼岛在过去和现在,明显属于台湾的一部分。台方认为“主权无法分割,资源可以分享,期待搁置争议,而非主权”。在华日本人接连在餐饮店,遭到袭击;两个中国国人为了钓鱼岛问题,引起口角而“自相残杀”。中国大陆有一些人,谈起钓鱼岛问题来情绪激昂,对自身的工作做不到精益求精,谈起日本人来咬牙切齿,不再顾及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高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砸同胞的用品,对自家的日货仍然倍加爱惜。钓鱼岛问题不应该成为某些人发泄情绪乃至犯罪的借口。一些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抵制日货”。众多日货品牌我们耳熟能详,索尼,佳能,松子,东芝,本田,丰田,资生堂,日清食品,味千拉面等等。我不否认我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处理有着不满,对他们一直不正视南京大屠杀有着愤慨,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日清,对味千,对索尼的喜爱。“抵制日货”让人感到中国人的爱国情操没有改变,见证了中国人对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看到了中国人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一股强大的尊严。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大学生将抵制日货,示威游行当做是潮流,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所必需的行为,而非内心所想。日本企业对顾客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甚至有时候超过了商业利益。上学期我买了一台宏基的电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一度让我后悔买了国产的机子,踢皮球似的后续服务让人头疼心寒,这也许是一个个例,但我想绝不是偶然。我不喜欢日本过去的历史,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日本的民族文化,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巧取精华让他的国力更加强大。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而非做题技巧。因为是一个岛国,他们居安思危,总是替对方设想,这是我们难以做到的。我姐同样不喜欢那段历史,但被他们的文化所以吸引,初中起开始学习日语,现在在日本留学。我认为作为大学生空喊口号并不能改变日货品质高于很多国产的产品的事实。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法国巴尔扎克业曾说:“任何财富都是日子间与行动化之后的结果”。最后,申明我喜欢日货,喜欢日式精美的料理美食,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国,仅是个人的理解。

篇6:还我钓鱼岛带给我的思考

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这就是那件令中国13亿人口永远铭记,难以忘却的——南京大屠杀。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当年日本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在荒地里,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竟被当作日本人用来试刀的玩物;你们想过没有?胡同里的幸存的小女孩,使劲摇晃自己已故的母亲,渴望她的醒来;你们又想过没有?这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竟然把刚出生的婴儿无情的投到滚烫的油锅里。这些血腥的场面,我们怎能忘记!

而造成这一切的一切原因是什么?不错,是我们中国人当时太落后,太过懦弱!不过,更多的应说是中日两国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吧!

在日本,产妇分娩时,不论多疼都不许大喊大叫,一旦孕妇喊了,日本人便会认为她的孩子是懦夫是窝囊废!孩子百天时,中国人都会为孩子大摆宴席,亲朋好友都会给予祝福的红包。而日本则不然,他们将孩子搀扶到椅子上,而后,用凉水泼这孩子,让他从小就培养狼一般的坚强意志。可中国呢,中国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太多太多,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的,他们缺少那份坚强,那份勇敢。中国的父母为了儿女生活的滋润,书包可以帮孩子背,衣袜可以帮孩子洗,甚至作业也可以帮孩子写。

不错,这就是中日之间的差距,也是弹丸小国日本之所以敢向泱泱大国的中国示威的重要原因。

篇7:钓鱼岛问题

摘要:争夺钓鱼岛诸岛主权是日本为实现其世界军事政治大国和遏制中国强大的世界性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的角度,我们都必须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绝不能容许日本的染指和霸占合法化,这乃是国家利益的要求。本文仅就钓鱼岛争端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态势以及对策谈若干意见。

关键字:钓鱼岛领土主权现状解决对策

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主要包括钓鱼岛争端和东海海洋划界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争端的核心问题无疑是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及与之相关的海洋权益的分割,这也是近年来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日关系中最敏感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钓鱼岛争端和东海海洋划界争端事关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并随中日关系的恶化而日趋复杂,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由来已久。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列岛,钓鱼岛及其周围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大约92海里处。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在这些岛屿中,钓鱼岛的面积最大。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1373年,钓鱼台即由我国杨载所发现。15世纪初.《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中国从明太祖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从当时的文字记载来看,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等则根本上不属于琉球。在明清时,钓鱼岛被作为中国领土而列入中国的防区,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对钓鱼列岛的主权归属没有提出过异议。但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日益强盛,侵略掠夺的羽翼日益丰满,于1894年无端挑起蓄谋已久的甲午中口战争。中国不败而败,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发其周围岛屿。自此,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纪,作为台湾周围附属岛屿的钓鱼岛也长期被日本霸占。二战后,日本本应严格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相关规定,归还中国钓鱼诸岛的主权。然而,美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钓鱼岛问题上偏袒日本,通过1953年美国政府第27号命令和1971年日美签署的归还冲绳协定的规定,实际上把钓鱼岛切给了日本的冲绳县。

二,钓鱼岛争端问题的现状、态势。

钓鱼岛问题的发展态势钓鱼岛隶属中国这一现实毋容置疑,日本虽然心知肚明,但在这一问题上却频频发难,中日钓鱼岛问题纠纷频发,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形势日趋严峻。二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制造所谓的“先占”依据,为将来永远霸占钓鱼岛造成既成事实。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严重倒退并酿成中日关系不断紧张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不断制造事端并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日本不断有右翼团体和个人登上钓鱼岛活动,显示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企图造成日本占领的既成事实,迫使中国接受日本的主权要求。;1996年8月日本另一右翼团体“尖阁列岛防卫协会”悍然在岛上竖起一块长3米、宽2米画有太阳旗的木制牌子,以显示钓鱼岛为日本所有;1998年5月日本众议员西村真悟悍然窜到岛上,进行所谓“行政考察”和“慰灵祭”活动;1999年9月5日,3名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更换灯塔电池;2000年4月20日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建了一座神社;2003年8月又有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日本政府对右翼组织和个人在钓鱼岛的活动采取默许、纵容甚至包庇的态度,对中国政府的抗议以各种借口予以搪塞和敷衍。

(二)阻挠中国在钓鱼岛海域的科学考察和中国民间保钓活动。

日本不允许中国渔船和科学考察船在钓鱼岛附近水域正常作业,对中国民间保钓活动更是加以阻拦。中国船只只要越过东海海域的中间线即遭到日本的严密跟踪和监视。据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的P一3C巡逻机在密切监视中国在东海海域的石油开采和海洋调查船的活动。1996年8月20日,日本政府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公然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包括进去。1996年9月一艘香港保钓船接近钓鱼岛,日本出动70艘舰船阻截,导致保钓人员陈毓祥落水身亡。2004年3月中国保钓人员登上钓鱼岛后,日方同样使用强力将中方7人扣押并送至冲绳,随后日本海上保安厅出动大批船舶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逻,并扩大封锁圈,日本巡逻船甚至出现在我国台湾外海距离彭佳屿23海里处。2004年3月30日日本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通过“有关保全日本领土”决议案,要求政府加强对钓鱼岛的警备,从而进一步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

(三)借钓鱼岛问题向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

1992年2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声明“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为中国领土,日本对此反应强烈。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要求中国“在领海法中删除有关钓鱼岛的条文”。对于日本的无理要求中国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2003年3月开始,以《产经新闻》为首的日本舆论界掀起一股非难、攻击中国海洋调查船在钓鱼岛周围海域活动的浪潮。时任自民党外交部会长的盐崎恭久还带头发难,以中国海洋调查船进入日本近海活动为由,强行搁置日本政府预定向中国提供的172亿日元特别贷款,在对华经济援助中再度实施了附加政治条件的做法。

(四)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与美国联手对付中国。

美国曾经表示20世纪70年代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冲绳行政权的移交,并不表明美国支持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认为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应由中日两国谈判解决,而且美国一直坚持美日安保条约的范围不包括钓鱼岛。1996年10月3日美国驻日大使蒙代尔还对记者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不适用于尖阁群岛(钓鱼岛)。但是日本却极力将美国拉入钓鱼岛问题中来。特别是1996年《El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发表和1997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制定以后,日本要求美国防卫承诺扩大到钓鱼岛,并以此检验美国防卫承诺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政策至少在口头上发生了变化。2001年12月1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福特表示:“钓鱼岛一旦受到攻击,美国有可能对日本提供支持”。由于美国在东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需要日本的合作,日本便把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与日本参加导弹防御系统相挂钩。2004年3月23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艾利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尖阁群岛”。如果美国公开介入钓鱼岛问题,并形成美日联手对我之势,钓鱼岛问题势必更趋复杂化。

三.钓鱼岛争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日本近年来对钓鱼岛的各种行径,中国不能坐以待毙,应该要有所为,才能维护领土安全和国家尊严。

(一),在外交上,继续进行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理性原则为指导的和平努力,探索和平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新途径。积极地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在当前阶段,推动两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务实途经,也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崛起的大局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经济的崛起是中国国家崛起的重要支柱,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人均方面。2010年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但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显然,中国依然比较贫穷,综合国力不够强大,发展仍然是中国的主旋律,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的和平环境,尤其是周边的和平环境,所以在钓鱼岛问题上尽可能地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

(二),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中国政府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1.中国政府需要组织国内一流的国际法专家做好法律方面的准备,掌握更多的法律依据.2.中国政府需要绘制精确的中国版本的东海地图.纽约大学的熊玠教授”做研究时能找到的资料、地图都是日本出的,这样久而久之,外国会认为日本的资料是对的、日本地图是对的。中国没有说明从北纬、东经几度开始、到多少度为止,中国都没有画出地图,这会吃亏。

3.让中国的公众了解谈中日东海之争与海权、海洋法问题。

4.要在国际上争取到舆论支持.阐述中国的立场,介绍日本的立场,一定要说之有理,而且要明确,要有细节,和一定要说出来;中国对海权应该更加重视。

(三),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处理尚显被动,仍处于对日激进行为进行局部应对的被动态势,缺乏对处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顶层战略设计,缺乏对日方战略及其措施的系统研究和预判。仅凭外交部门进行局部应对已经无法应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日益严峻的态势,国家应该成立由外交、国防、海洋管理、安全等部门共同参与,广泛吸收各领域专家学者,由中央高层领导负责的专门机构,全面研究处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战略对策,并就日方可能采取的措施提供可供选择的预案。

(四)进一步提高国防尤其是海军和空军建设的质量和规模,为维护东海领土完整和主权利益,维护钓鱼岛提供强大后盾。

东海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维护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意志决定的.而国防建设是其集中表现。只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才能保证国家领土完整。

钓鱼岛的主权关系着我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背后足国家利益的争夺,是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交汇碰撞的真实显现。如何彻底解决钓鱼岛争端,维护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决心和胆识。面对历史留给中日两国的悬案,两国有识之士就应该共同思考,尊重历史与法律,拿出诚意与智慧,不要使它继续成为可能恶化中日关系的不稳定因素:而要争取和平地、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关于钓鱼岛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挂起来,如果这一代不能解决,也不要急,留给下一代去解决。要相信下一代人的智慧,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总之不能因这一问题影响中日友好的大局。” 针对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我们仍需做出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不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钓鱼岛争端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比较分析2011, 31(1)

2.[期刊论文]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解决前景路径探析-2009年5期黄建国

3.[期刊论文]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闫素娥

篇8: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

一、高职教育教师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 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认识角度给予了不同阐释, 汪永铨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中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 研究者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有:师生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教育目标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等。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职教师也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化进程, 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一) 教师国际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也是根据教师专业标准来提升教师道德价值、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等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高职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 对于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和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国际化可以扩大高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增加教师的国际化交流, 有利于我国高职教师将国外高职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教师专业领域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教师了解国际本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动态, 对于掌握国外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进而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 教师国际化有利于实现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教师一旦具备国际化理念, 拥有国际化视野, 就会引导学生用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教师参与国际交流, 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 在课堂教学方面往往会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 改革课程结构, 开发国际化的专业课程, 这有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国际化。此外, 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所显露出的国际化视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 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 教师国际化有利于创设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国际化的教师必然具备双语或英语授课能力, 双语或英语授课的国际化课堂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生源, 有助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比例。教师在国际本行业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威望有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吸引国外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总之, 高职教师的国际化有利于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中西贯通、文化融合、相学相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能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

二、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在与国外联合进行师资培训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层面主要有“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项目”等;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在尝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教育实践。但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制约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整体国际化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近年来, 高职教师由于家庭、待遇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原因, 在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较大比重的教师在外语、计算机及先进的教学媒体运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不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双语教学水平较低, 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师人数不多。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程度, 已影响到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高职院校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 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开展。

(二) 国际化教师队伍结构建构处在雏形阶段

近年来, 尽管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的绝对量与比例逐年上升, 但增幅不大;外籍教师以讲座型和短期交流型居多, 长期聘任的数量很少;在外籍教师中语言教师居多, 专业教师比例较小。统计显示, 即便是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浙江省, 截至2010年, 其高职院校教师中外国文教专家的百分比仅为1.1%。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可行之策来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发展。

(三) 教师整体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不多

与普通本科院校比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出国留学的派出力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多数教师缺少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的机会。截至2010年, 浙江高职院校校均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的百分比仅为4.1%, 国际学术会议 (主办或承办) 为0.4%,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0.2%。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化的步伐。为了达到教师队伍国际化的相关要求, 需进一步做好教师出国访学的管理促进工作, 选派优秀教师留学深造, 努力打造一支适合高职教育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三、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师国际化的改革思考

(一) 创设利于高职教师国际化的制度与环境

首先,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全球发达国家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 如近年来教育部制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高校教师培养提高计划, 在高职教育领域, 国家也应当制定并实施高职教师出国研修专项计划;其次,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 输送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进修或访学,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和科研合作;第三, 设立规范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构, 选派优秀的培训教师, 对教师外语、计算机应用与多媒体教学等能力偏低的情况进行分类培训, 提高教师国际交往能力, 使教师适应国际化学习与交流的相关需要。

(二) 提升外籍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所占比重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资源。一是师资来源要多元化, 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示范性院校应试行师资和研究人员的国际外聘, 积极拓宽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引进渠道, 实现国际化的招聘程序, 吸引更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任教经历、掌握行业领域国际前沿专业素养的海外优秀教师。二是吸纳跨国公司有丰富海外经历的相关人员, 以兼职、客座教授等形式把他们吸纳进教师队伍。三是聘请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管理上有一定经验的外籍专家参与教学管理活动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的咨询, 把外国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引进来, 在互动的过程中直接促进我国高职教师队伍与国际接轨。

(三) 实现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合作和交流, 这是我国提升高职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有效策略。第一, 建立制度与项目支持, 促进国内外教师的互动交流。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的建立, 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 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同时, 邀请国外知名校长、各领域专家、学术团体来学校开展专业培训、举办学术或科技类讲座。第二, 创新合作交流模式, 推进教师的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根据双方需求创新合作交流模式, 这是国内高职院校吸引国外资金、人才、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的成功之策, 也是促进双方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的必由路径。第三, 输出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推进,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 我国应依托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 积极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启动美国芝加哥分校建设, 首办护理专业, 从2013年起与芝加哥市立大学联盟合作招收美国本土高中毕业生。通过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形式, 在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同时, 形成一支与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水平适应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师的国际化是实现这一重任的关键。教师国际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同时也是创设学校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培养国际化的有力支撑。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整体国际化意识与能力不强, 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不多, 以及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结构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创设利于高职教师国际化的制度与环境、提升外籍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所占比重、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交流等推进高职教师国际化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高职教师,国际化,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汪永铨.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熊建辉, 陈德云.从教育国际化看教师专业化——访国际教育专家周南照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4) .

[3]方华, 唐小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展望——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8) .

上一篇:学音乐课教学计划下一篇: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