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

2024-04-16

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共8篇)

篇1: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紧密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活动和相关问题的总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已经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网络金融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未来甚至将全面挑战传统金融渠道,网络金融发展将成为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2: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

我国的传统金融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传统金融业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为了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缩短这个差距,网络金融业务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方面博士论文

篇3:网络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网络金融, 即往常的金融服务同现阶段网络技术服务互相结合的新技术形式, 或者说是服务方式。网络金融不论是在支付机制、资料数据的分析处理, 还是金融数据的再分配、 再次优化等方面都和常规的金融领域有着很大差异, 其主要特征是交易的安全性、跨地域性、简便性更强。在许多西方国家, 互联网金融又被叫做“电子金融”, 因为金融网络化的建设成果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交易、 业务往来、资金流通等, 并且逐渐构建起了网络金融的生态体系。例如, 像P2P网络贷款、大数据金融、余额宝等, 均在互联网金融的范围之内。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细分网络金融, 则广义上认为一切能够实现数字化、虚拟化交易的过程均属于网络金融;而狭义上的网络金融服务可以认为是由线下转到线上的交易流程和服务环节。此外, 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除了能够提供金融服务之外, 也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交易安全、金融风险预测及资金监管等目标。

另外, 考虑到网络金融的交易安全性和监管问题, 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政府对于网络金融领域的发展十分重视、支持, 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 然而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也显现了出来。同其他一些行业领域不同, 安全性、稳定性对于网络金融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国内网络金融的现实状况概述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述为“飞速增长, 不断创新”。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前提下, 对网络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进行变革和创新。假设仅仅在主体方针策略、发展状况等方面来阐释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情况, 不容易对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掌握, 当前时期, 把握好不同网络产品及网络服务的特点, 对网络金融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形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把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作了如下总结:

(一)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

第三方支付交易作为国内互联网金融迅速进步的“启蒙” 产品, 在中国延续的时间达到了十年之久, 当网络进驻中国、 发展并不断推广的同时, 就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交易。我国拥有很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 像财付通、京东商城、支付宝、 淘宝等。特别是阿里巴巴, 依靠其子公司“淘宝网”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且经由长期发展树立了其在国内电子商务界的龙头地位。若消费者借助淘宝这个网络平台进行电商支付交易, 便能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 进行快捷的网上付款交易。之所以此种交易形式能得到普遍的使用和推广, 就是由于第三方支付产品, 经过对交易流程的简化, 从而实现快捷的网上支付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网络用户的体验水平, 相比之下, 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环节十分繁琐, 并且通常是由控股银行的网上交易平台控制和操作。然而, 由于最终无法及时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简化相关交易流程, 从而渐渐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取代。旧有的国有控股银行即便已经探索出一些网络金融方面的道路, 但是在同民营互联网公司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是甘拜下风。所以说, 互联网技术企业逐渐成为了目前网络金融前进的领头羊。

(二) P2P网络贷款逐渐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及个体贷款的重要融资渠道

P2P这个概念源于互联网点对点下载传输服务, 然而,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进步, 金融服务领域的阶段性创新, P2P又紧接着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也就是“人对人”。这种网络贷款模式, 即借助快速兴起的网络技术作为放贷人和贷款人两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此种贷款形式恰巧能够利用互联网高校的信息传递, 有效解决常规金融服务领域的信息不匹配、不对称现象。

P2P网络贷款的定义源于早期的国外, 在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 随后便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并且很多公司开始探索和挖掘P2P网贷市场, 这种网贷模式真正在国内达到高峰期是在2014年前后。一批批网络客户慢慢认同了P2P网络贷款这种简便化、短期投资回报率高的金融商品, 甚至于很大比重的中高端客户也把其作为资金增值保值的方式, 与此同时, 网络贷款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 破土而出。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玖富网”, 玖富网创始人在公司刚刚成立之初就关注到了P2P网络贷款安全性的问题, 借助某些技术手段进行网贷用户的筛选工作, 构建综合、全面、完善的信用审核体系, 将坏账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当很多企业还处在继续拓展的阶段时, 玖富网便专注于丰富自己的产品力。一段时间之后, 因为市场经济的进步, 客户认可程度的提升, P2P网贷产品的安全性受到更大量的重视, 这同时也令该公司平台跃居为首屈一指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三)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全民化

几年以前, 众筹这个名词便在国外传开。说到众筹, 即借助大量的人力、花费很少的资金, 然后由这部分小额资金汇集在一起, 形成数量众多的钱, 从而利用筹集的这部分资金去完成某个计划。众筹主要包括发起人、平台、客户三方面。网络技术的迅速提升为众筹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宽阔空间, 发起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产品设计方案及设计理念的展示, 进而由客户决定是否支持该项目。当然, 客户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 整个支付流程均采取网络金融模式, 最为出名的便是京东众筹, 众所周知, 京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京东依靠先进的技术经验, 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众筹形式, 并建立了庞大的众筹平台。此外, 早期主要做数码产品,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 赢得了众多用户。最重要的一点是, 通过众筹这种网络金融交易形式, 能够令客户的投资收益率明显提高, 所以, 众筹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 国内外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然而, 各行业领域都将侧重点放在了市场开拓方面, 从而忽略了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高, 并且金融交易的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

(一) 网络金融交易安全性的改进

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流程的简便化、稳定化特征, 使得更多用户参与到了其中, 然而使用量在持续飞升的同时, 相应的监管体系却未能得到有效完善。目前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多用于传统金融业的监督和服务, 并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网络金融。所以说, 政府行政部门必须发挥指导作用, 有序组织各个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及技术公司来共同研究, 制定出符合当前网络金融交易形式的监管对策, 令行政机构在监管过程中有据可循, 再不是盲目地参考和借鉴。另外, 网络金融在今后的发展阶段, 虚拟化、数字化交易必将继续深入, 所以, 在保障制度的前提下, 也应当不断规范技术手段。举例说明, 像各个网络金融服务公司, 应组建专业的金融技术服务队伍, 同时购入健全的金融资料加密软件、企业版防火墙软件等, 更加重视硬件服务器的稳定性能。推动该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进一步增强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简便性、稳定性。

(二) 法制建设为网络金融护航

互联网金融公司在保障网络金融交易安全的基础上, 还应继续注重网络金融领域的持续发展, 同国外相比, 国内的网络金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必须尽快加强和完善。在国内, 一般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 进而在国内仿制出一套符合当前形势的网络金融服务方案。尽管网络金融的客户量迅速上升, 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仍以模仿为主, 缺乏较强的自主性、创新性, 难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所以说, 除了模仿和借鉴外国优秀经验以外, 还必须大胆地进行自主创新, 结合我国原有的技术手段来推进网络金融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此外, 政府行政机关需要尽快健全法律体制, 严抓网络金融公司一些较为隐蔽的层面, 像线下用户信息虚假、个人征信状况不真实等, 从而改进线下服务的缺陷, 推动网络金融模式的创新。

(三) 商业银行信用机制和网络金融产品的融合

传统的商业银行对网络金融的发展仍保持强烈的质疑态度, 其认为网络金融领域的进步侵占了线下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所以, 即便网络金融行业非常真诚地想要同商业银行合作, 但传统商业银行仍旧非常冷漠, 这就出现了线上网络金融服务的“瓶颈”, 政府行政部门需要管控好金融服务机构同新兴的网络金融服务公司的关系, 采取相应的对策, 不仅能够体现出传统商业银行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作用, 也可以继续推动网络金融领域的拓展, 使线上线下真正结合, 从而推进整个金融领域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鹏.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29)

篇4: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制约因素

一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概述

入世以来,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使得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的银行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领域,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网络银行这一业务领域上。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网络经济下传统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模式,现有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它是以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或公共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操作终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兴银行。

随着国民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个人对理财的需求不断深入,形式趋向多元化。个人金融服务就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和个人家庭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网络银行提供个人金融服务主要是网络支付服务和网上增值服务。网络支付服务是网络银行基于BtoC商务模式下提供给个人支付网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方式。这一业务构成BtoC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项目。网上增值服务主要是提供给个人的账户信息查询、投资咨询、股票分析、开户、理财、转账、贷款、保险以及通过经济人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等服务。

二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特点分析

1.便利性的多元服务分析

个人或家庭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下进入了网络世界的金融服务,便利性是网络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大关键点。首先,个人用户可以不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营业网点的限制,24小时实现网上个人账户的查询、挂失,改密码、消费贷款、理财等多种业务。其次实现了任意时间下在线支付网上购物、订票、缴费和证券买卖等业务。如招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银行大众版本中就提供了一卡通理财、存折理财、信用卡理财、网上支付卡的申请和理财、一卡通缴费、存折缴费、国债投资和消费者贷款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则包含了个人储蓄业务、个人消费和住房贷款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个人中间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以及个人理财等。这些多元服务的提供可以使客户足不出户完成所需的个人金融服务。

2.引导性的客户定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的国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银行利率的连续调整,股市的火爆,商品房价的政策控制等多方面都加深了个人或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详细了解自己的目标用户群的偏好、行为模式下结合自己网站的主题,实现清晰的网页和内容引导。改变过去同一化、大众化的服务方式,达到高层次化、专门化的金融服务水平。传统的一些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分层,主要是根据持有可投资性资产的数额进行分类。而网络银行则主要是根据个人客户所需的理财功能的多少对个人客户进行分层。进入招商银行的主页下可以清晰的看到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的链接,进入个人银行业务网页后,客户层次分类清晰的显现。个人银行专业版、个人银行大众版、银证通/银基通、财富财户专业版。个人客户可以根据每一种网上银行服务的系统介绍、功能介绍、功能演示、申请指南、操作指导、常见问题解答来了解和确定自己所需网络的个人银行业务。

3.资讯性的内容认知分析

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交替,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性。网上个人金融服务是金融行业发展出现不久的衍生品,目前我国个人客户对其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普及率还是十分低下。银行在网络上实行个人金融服务就特别注重内容认知这个环节。内容认知主要包含了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认知、操作步骤的认知、安全认知等。在招商银行的网上个人银行的主页上,可以看到一网通、移动数字证书、专业版转账汇款等各种业务的内容介绍;也可以看到各种业务之间区别的内容介绍;同时可以点击安全说明,了解实现网络个人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一些安全性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功能介绍、演示,能够是个人很快掌握相关的个人网上金融业务的实现和运作。

三发展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分析,截至2007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3700万,其中15%的网民平时会在网上购物;透过网上进行股票或基金买卖的比例有14%;而其它理财等服务为5.8%,还不超过6%。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网络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上涨空间,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中个人金融服务。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以下所分析的制约因素。

1.个人的文化观念相对落后

首先从中国国民分析来看,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财富的认识还主要是积累现金和储蓄,投资理财的概念还没有转变。其次能够实现网上的个人金融业务的个人,基本要求就是必须配备电脑和文化素质较高。对于家中没有电脑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个人则现目前无法实现个人的网上金融业务,但是这一部分家庭在整个国民家庭中却占有绝大多数。进一步分析,即便是家中配备电脑,文化素质较高,能很快熟悉网络个人金融服务的家庭很多也不愿意参与网上的个人金融服务。因为他们还存有顾虑,交易是否安全,帐号、密码是否容易被泄露,有多大的风险等等一系列安全和法律问题。

2.商业银行的宣传意识相对落后

一方面当前我国的银行主要是从完善功能和技术领先的角度投入了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对于个人金融服务这个潜在的市场的需求了解甚少,而且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个人需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与信用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发展缓慢,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网上按揭等业务的开展也无从谈起;另外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投入大,成本高,业务规模小,总体看得不偿失。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使得银行不愿意过多的投资开展网络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更不愿意冒风险对此业务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只是为了保持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搭建了这一平台。

3.网络市场环境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50年的历史, 而我国才进行试点。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客户不愿意采用信用结算交易方式, 而是以现金交易、汇款等方式进行。网络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因此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 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以支持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尽快健康的开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 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第三,税务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个人业务的开展。

4.政府法律、法规制定落后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银行下的金融法律、法规建全的新课题。网上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开展诱发新的网络犯罪,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各种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管理,保障个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现阶段我国网络银行执行的是在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银行业务的经营风险和保护个人客户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许多细节与技术问题上仍无明确规定。目前网络银行多采用协议形势,与个人客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问题通过仲裁解决。然而一旦问题出现,又涉及责任认定、仲裁结果的执行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使得问题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5.具备网络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缺乏

网络银行是金融业与高科技行业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网络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是决定网络银行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一批既掌握网络高科技知识,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实现网上银行系统与传统的后台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提高我国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应用水平。但是我国现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是在各自领域下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几乎是空白。更进一步的是我国面临外资银行激烈的人才竞争。

四 、我国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前景

与国外银行比较,国内银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主要停留在作为消费节余的存取款范围,理财、支付、信贷等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占有率极低,而对方在理财、支付、信贷和信用资料积累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进驻我国后,势必会抢去这一业务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和经营模式,树立以个人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下,锁定更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业务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人网上金融服务,在面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和自身发展的环境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和丽.个人金融服务:银行的热点[J].经济问题探索,2002,9:21-23.

[2]马思萍.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法律对策[J].法学与实践,2006,3:56-58.

[3]王友文.网络银行发展的五大瓶颈[J].西部论坛,2004,11:99-101.

[4]蒋小萍.试分析网络银行的利弊[J].消费导刊,2006,3:55-57.

[5]孔淑红.我国网络银行模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4,3:84-86.

篇5:网络金融安全对策论文

【摘要】网络金融安全问题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网上银行的安全既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舆论长期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探讨网络金融概念特点,继而分析我国网络金融安全现状,最后提出改善我国网络金融安全几点对策。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电子货币;对策 网络金融安全

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防火墙、网络监控、身份认证、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要素。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网络金融安全问题。

一、网络金融概念特点

(一)概念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一种通过个人电脑、通信终端或其他智能设备,借助国际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无境域限制的联结客户与金融机构,以实现及时获取经济金融信息、享受网上金融服务、开展网上金融交易的金融活动。网络金融包括在线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安全,是指金融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畅通快捷。网络金融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部分,系统安全主要指网络设备的硬件、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安全,信息安全主要指各种信息的存储、传输和访问的安全。

(二)特点

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自1995年1月18日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网络银行浪潮。这一金融创新正彻底颠覆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业态,银行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金融服务的时空界限不再明显。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虚拟化。网络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同时也是一个虚拟化的市场。网络金融虚拟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实务虚拟化、服务机构虚拟化、交易过程虚拟化和交易货币虚拟化。

2、无界性。网络金融的无界性主要是指金融活动无时空局限,打破传统的金融服务时间、境域、空间、方式等限制。网络经营企业只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世界各地的上网用户皆可能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以任一方式成为其客户,并以商家愿意接受的任一电子货币支付,交易地域模糊性给计量造成困难。

3、低成本。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交易成本远小于物理形态的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而且服务效率得到提高、服务质量没有降低。这是网络金融得以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4、加密性。传统金融下交易过程依赖于物理设置和现场办公,而网络金融下交易过程采取技术上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的变更或认证来实现。

5、信用性。电子货币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一些电子商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涉足短期电子商业信贷、中介支付、投资理财顾问等金融或准金融业务,而金融交易信息传输保存的安全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和财务信息的保护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无疑,人的信用价值以及游戏规则的固化是网络金融快速发展基石。

二、网络金融安全现状

网络金融安全伴随着网上交易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如由于软硬件配置不匹配、系统设计不合理、运行不稳定等形成的安全隐患;二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外部,取决于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以及其他各种外来因素如黑客攻击、自然灾害侵袭等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内8%的网站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有2%网站的安全问题还十分严重。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网上金融交易的最大问题,影响我国网上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金融装备落后。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化率低、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少,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平台软件源代码末公开,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相当薄弱。因计算机硬件故障造成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事件,成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隐患。

2、网络系统漏洞。互联网本身固有的技术体制存在缺陷。基于远程通信的便利,互联网并未考虑安全性问题,因而基于信任主机之间的通信而设计的TCP/IP协议缺乏安全机制,建立在互联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防毒软件功能不强,造成网络运行不稳定,被病毒入侵、被黑客攻击,轻者数据毁坏丢失,重者烧毁硬件。目前全球的黑

客攻击事件,4%是针对金融系统的,我国则高达6%以上。

3、交易系统缺陷。按照我国有关规定,金融机构的网上业务要达到三级安全标准,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安全状况都未达到这一要求,其自行开发、应用的网上交易系统大多未经过权威部门的检测认证,存在安全控制技术落后、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抗攻击能力不强、响应滞后、访问授权混乱、客户地址及邮箱等资源保护不力等情况。出现系统虚假信息泛滥;账户密码被黑客破译,数据资料、交易指令被篡改,资金被盗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被盗卖;信息传递的`私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缺乏保障等等现象。

4、交易监管滞后。由于网络金融交易的不透明、虚拟性、开放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身份确认、交易真实性验证、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全球化,提高了信用风险程度。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运作监管经验不足、手段不全、技术落后、分业网上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内控制度不健全、网上业务定期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出现了网上业务运作中密码控制不严、软件控制功能薄弱、授权机制执行不力等问题。

5、协同机制缺乏。各银行网络系统各自为政,各行间信息隔绝,缺乏沟通协作。有的商业银行将其银行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建设实施方案等作为绝密材料被保存,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是一道屏障,造成资源资金浪费,延误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6、应急预案缺失。除上述种种因素外,金融机构未对停电、暴力犯罪等人为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金融的运行安全。

三、网络金融安全对策

1、加快立法进程。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网络金融安全立法更是一片空白。由于网络金融安全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网络金融安全立法进程刻不容缓,国家应高度重视,拟成立网络金融安全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规范、指导和约束网络金融的安全发展,应充分借鉴英美的成功经验,参照英美颁布实施的《电子通信法案》、《数字签名法》等法律,在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后,加快电子证书法、加密法等网络金融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打造网络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明确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权利、义务,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资格、行为、责任,打击网络金融犯罪,保护金融机构及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网络金融业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

2、强化技术防范。网络金融安全防范中,技术防范是关键。金融企业应制定全面周密的软硬件装备升级换代方案,即时引进和应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金融电子化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核心技术,保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升级,维护网络系统健康运行。要配备性能良好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定期升级,严格网络登录口(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令管理等。要采用数字证书等较高级别的网络加密技术,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和交易密码。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提高金融装备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基础。

3、加紧人才培养。网络金融机构要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枝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掌握金融实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国家层面讲,要积极培养政治过硬、技术全面、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素质,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从企业层面讲,要通过不间断的全员培训培养教育,让全体从业人员全面了解网络技术安全缺陷,充分认识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危害性,掌握必要的软件系统安全技术、数据信息安全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尽可能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麻烦,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经济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4、加强内部控制。网络金融机构要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业务操作规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病毒防治、密钥等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强人员变动管理,及时注销、移交和变更原有的密钥等信息资料。要建立数据备份中心,实现数据可追溯性。

5、加强预警监控。掌控网络金融风险重在预警评估与防范。网络金融机构,要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专人监控业务运行,加工处理数据,研究数据指标,制定网络金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发现指标逼近预警线,果断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以应对。

6、加强监管合作。面对网络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大部分金融交易依赖于电子网络,网络银行资金日趋庞大和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但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存在先天性缺陷——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成为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有必要适时同外国金融监管当局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沟通信息,打击犯罪,规范业务合作的程序,交换网络监管措施,创造网络金融活动的准则。

参考文献

[1]赵艳.网络金融监管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学理论,211(1).

[2]熊建宇.网络金融的特点及安全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1(31).

篇6:网络银行金融监管论文

1.技术要求不同。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做支撑,除了内部计算机以及网络基础外,还需要建立供客户需要的信息服务器。服务器通常用来处理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而对于客户,则要求其对网络使用有一定的了解。传统银行则比较直接,用户只需向办公窗口办理业务即可。

2.开展业务的范围不同。传统银行多半是通过其分支机构、营业网点来办理业务,每个网点也需要一定的人数在进行服务。网络以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用户登录银行网的首页,登录即可完成存款、支付等业务。无需排队等候,也不受工作时间的限制。

3.服务方式的不同。与传统银行的商业银行相比,网络银行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网络银行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向客户提供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快捷性。网络上的业务品种多,便于用户选择。而且网上购物、证券买卖、保险理财等,客户可以不用排队即可办理所有业务。

二、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

(一)网络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于合同关系。这里的合同关系不同于通常的合同关系。主要特点有,其一,当事人之间无需纸质的合同书。其二,银行与客户之间订立合同,往往以预先告知为前提,客户只需准备材料,履行一定的申请程序即可。其三,快捷性,用户办理业务时间短,一旦完成,不易更改。其四,在交易关系中,银行掌握主动权,发布信息,规制制定都有很大的话语权。网络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金融创新与信息发展的产物,比监管传统银行更具有特殊性。

(二)消费者权益问题

1.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在现代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要。网络支付主要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基本信息,二是交易信息。网络信息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上存在相关人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窃取、传播、公开使用等行为。由于技术水平的有限,他人进人系统,破解密码,最终客户的信息就会受到损害威胁。二是网络银行工作人员有可能侵犯支付客户的个人信息。在客户开通某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大量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很难说是开通某项业务的必要信息。另外,支付平台有可能利用Cookies等网络技术工具跟踪分析用户的网络行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支付平台能更容易收集、监控、锁定、描绘、分析甚至向第三方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保护变的异常重要。

2.虚假支付网站的问题。随之网络支付越来越方便、快捷,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网络购物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加之网络监管立法的缺失,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网络钓鱼”是一种诈骗手段。不少网友受到诈骗,而且即使报案,追讨时间长,难取证也是一大问题。

(三)网络支付责任承担的问题

网络支付与支付差错相联系。一旦支付出现差错,就可能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发现损失后,客户与网络支付方各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能避免损失和减少损失。二是对于无法避免的损失,如何在客户和网络支付方进行合理分配。这两方面问题需要在既要兼顾效率又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平衡。

三、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考察

(一)我国网上银行现有法律框架

我国法律监管体系已经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我国银行业监管对网络银行业务监管也很重视,一般是有国务院银行业务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网上银行的监管,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来履行职责。大体上,我国的网上银行监管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银行没有做太大改变,依然延续先前的管理原则。包如2月2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以及同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对传统法律的规制主要适用,如出现新的问题,将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调整。我国的网上银行仍然延续着传统银行的特征,因而,这一部分法律也会对传统银行起着规范与指导作用,因而不能忽视。二是规范电子支付以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要1月26日《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过。205月28日工商总局关于发布《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电子签名法》和《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相关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互联网所带来的问题而制定的,因而对网上操作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三是适用于对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通常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进而去影响社会。从而应有相应的规范去指引它们沿着合法的道路前进。这类法律比较多,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另外还有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12月28日《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等。

(二)我国网络银行监督主体分析

我国监管主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监管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我国人民银行早在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就确立了相应职责。职责之一就是对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审批,促进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6月中国人民银行为规范我国网络银行的长远发展,有效防范网络风险,公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随后相应地公布了关于落实《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通知。这些规定弥补了我国对网上银行监管方面的.空白。在监管制度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对于网上银行在细节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对我国网络银行能沿着正确、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但拥有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还在初始阶段,很多交易类型、业务品种还没有出现,因此,法律的适用方面得到了制约。第二个阶段,以中国银监会为代表的监督主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银行业主体的变更,网上银行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责,银监会作为全国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管者,负有重大的职责。中国银行业监管机关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可以制定并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银行业监管的部门规章。《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有明确规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三部法律的指引。相对于之前的法律,更加细致。不但对市场准人和退出、风险责任方面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而且对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有了明确规定。对于网上银行越来越对信息技术重视,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6月份公布了《商业银行信息风险管理指引》。

四、解决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网络银行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有可能越来越落后于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进步。但面对新问题,我国法律保护的远远不足,金融监管法律的出台往往是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网络的迅速性,也在检验法律的漏洞和缺陷。网络资金监管缺少有效的法律依据,阻碍了监管权的有效执行。完善电子金融体系,增强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加快对网络发展出现的第三方支付立法,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集体“跑路”的现象。

篇7: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摘要]目前,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从总量分析角度研究金融体系,本文参考了系统学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理论分析,提出金融系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具有强韧性和脆弱性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保持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尺度网络 复杂系统 金融体系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

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表2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参考文献]

[1] 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Eric Bonabeau.无尺度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7).

[2] 李幼平.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DB].传媒投资网,(3).

[3] 唐芙蓉,蔡绍洪,李朝辉.无尺度网络中的统计力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5,(1).

[4] 刘青,刘寿强.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7).

[5] 曹黎.无尺度网络面临安全问题[J].IT时代周刊计算机安全,,(12/14).

[6] 吴家睿.生物系统的分子构建[J].科学,,(9).

篇8:网络金融发展的论文

1 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领域遇到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领域的发展, 可以追溯到1996年6月, 中国银行开通网上服务。此后, 各大商业银行陆续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逐渐满足了网络用户的银行业务需求。

不过, 由于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 网络银行在网上支付领域, 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 随着网上支付兴起的, 是作为网上支付中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果说, 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 首先是把银行用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搬到网络进行, 后来才扩大业务范围到网银支付。那么, 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发展网上支付业务, 然后逐渐利用其对商业客户的影响, 担负起小额融资和贷款职责。目前的第三方支付通过互联网入侵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这一点,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发展, 本来可以利用其“线下”借贷中介优势, 把这种功能直接搬到网络。但是, 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业务的兴起, 对网上银行的这一业务领域造成威胁, 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方便、快捷、无手续费的分期付款业务, 大受欢迎,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中最核心的一块, 面临挑战。

2 商业银行对网络金融新发展的回应

对于其网络金融之路受到的影响, 商业银行做出部分回应。

在网络支付方面, 商业银行联合银联, 推出网银支付业务, 让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线上、线下一体服务。而通过网银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链接,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支付到保障平台, 既节省了操作步骤, 又保障了利益。通过这些应对措施, 到2012年, 消费者用户网络购物采用最多的支付方式是网上银行支付。网银占有全部网络支付的为63.1%, 而第三方支付才占到61.6%。可见, 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基础, 商业银行一旦对网络支付机构做出积极回应, 其回报就是巨大而迅速的。

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市场的抢滩, 商业银行推出了网络贷款B2C服务。相对于其他借贷公司的B2C服务, 商业银行的网上借贷服务可信程度更高, 因此更容易通过网络进行融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的P2P贷款服务相比, 尽管B2C需要贷款者到银行柜台办理手续, 却更能保证安全性。

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便捷分期还款服务, 商业银行也大力推出网上信用卡零利率分期还款业务。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绝对线上”流程, 无需线下开卡的机制, 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更有力的回击策略。不过同B2C与P2P的对战一样, 商业银行占据的是其安全、稳固优势。这一点仍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在融资方面的有力武器。

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等机构的回应策略还是在稳妥的基础上, 保证现有的优势领域领导地位, 并逐渐开拓新的网络市场。而第三方支付与其他网络金融机构, 却是采用大胆的姿态, 迅速发展。相对而言, 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策略, 稳妥有余, 进取不足。

3 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

3.1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发展机遇

面对挑战以及回应中的不足, 商业银行应该抓住网络金融领域的机遇, 加快银行网络金融的建设。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领域的发展机遇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网络金融有传播迅速、经营成本低、服务效率高、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等特点, 有利于节约成本, 扩大客户群。

其次, 由于3G乃至4G技术的出现, 移动支付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人的消费方式和金融理念。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移动支付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网络金融的机遇:对于仅需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进行网络与近场多种金融操作的移动支付, 网络支付与线下支付的发展必须是一体的。目前, 在近场支付方面, 我国尚无其他企业或机构能够大面积取代商业银行与银联POS机的铺设。因此线下近场支付方面, 银行已经具有很大优势, 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抓住移动支付带来的这个机遇, 开发、改进商业银行网银软件终端,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移动网络金融市场,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把移动网络金融与近场支付捆绑发展, 其发展速度将远大于单独发展其中一项。相应的, 如果不能有效占领网络移动支付市场, 银行的线下移动支付优势也会很快消失。因此移动支付带给商业银行的,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后, 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发展, 迎来“大数据”机遇。当下,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大数据”即为商机。企业对“巨量”、“海量”数据挖掘、分析, 得出有针对性的数据资料。然后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应用, 迅速寻找经营目标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互联网为其金融企业提供的, 正是这样一个获取和利用“大数据”的平台。商业银行具有“大数据”发展的前提, 即掌握大量线上、线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已经发展起来的网络借贷积累的数据与占有全网最高的63.1%的网络支付数据, 还包括商业银行最擅长的线下借贷与线下支付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有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发放信用卡、寻找融资对象与贷款对象, 并从不同细节和分类数据中找到针对这些对象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把这些有利的优势, 利用在银行网络金融的发展上, 会迅速扩大商业银行网络金融的范围, 并提升网络经营质量。扩大范围, 提升质量的服务, 会带来更多、更准确而易于处理的数据, 对它们再次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的网络经营发展对象与个性化服务内容会进一步清晰明了, 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客户享受到更加贴心的个性化服务。如此往复, 良性循环,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可呈现几何级数发展。

3.2 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金融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的机遇, 网上银行在这些机遇的利用方面起步虽然比较早, 也较为重视, 但从目前情况看, 还没有针对这些机遇发展完整的策略。学习第三方支付机构, 重视这个“显而易见”的机遇, 仍是商业银行网络经营所需要关注的。商业银行方面, 也应该完善网络生活服务平台, 开发便于操作的电子银行操作流程, 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利用网络技术, 发展信用评级体系, 完善借贷服务平台功能。

面对移动支付和“大数据”方面的机遇, 由于移动支付是一个涉及移动运营商、网络金融和支付等多领域的支付方式, 因此, 一方独占市场的可能性不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网络金融发展迅速的特点,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优势互补, 共同开发网络金融市场。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商业银行现有的网络金融服务用户, 不至于因为过分竞争导致客户流失, 而且通过多方互补, 能够充分利用各方的资金、人力、网络、服务、信誉优势, 共同开发市场。同样, 通过合作和信息共享, 各方也都能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共赢。这种合作还可以不仅仅限于网络经营, 而是发展各个企业之间, 线上与线下的各方面共同合作, 例如,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既可以是近场支付方面的合作, 也可以是网络金融与网络支付的合作。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拥有的个体客户和微小企业信息, 中间业务发展优势, 以及强近的网络开发势头, 通过网络支付、网络金融与近场支付的综合合作, 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实力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此外, 商业银行还应该强化自身, 制定强有力的网络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 提高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耀云.非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及商业银行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 2013 (1) .

[2]何燕岗.第三方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西南金融, 2012 (3) .

上一篇:藿香正气软胶囊说明书下一篇:15万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