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下的企业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规划存在一定的缺陷,产业布局和项目融资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开发性金融从规划先行入手,采取“银+政+研”联合编制科学系统规划的新模式,摒弃传统的单项目融资模式,开创以联合开展规划编制—打造融资平台—共建园区—投贷债租多元化融资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开发性金融”双主体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支持下的企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支持下的企业发展论文 篇1:

疫情背景下金融支持海南省企业发展的路径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不仅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显著不利影响。为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推动社会经济平稳有序恢复运行,本文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入手,结合目前银行采取的措施及面临的问题,探讨金融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冠肺炎;复工复产;金融支持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7.011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迅速,影響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的冲击也逐步显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多大?作为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行业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入手,结合目前银行采取的措施及面临的问题,探讨金融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控举措,经济运转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经济遭遇“倒春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巨大冲击。近期,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围绕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情况,对56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分为四类。从评分的结果看,疫情对所有行业均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类行业(餐饮业、室内文娱业、住宿业、线下教育培训业等)普遍受疫情的影响较为严重,行业供给和需求受影响较大,且行业市场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抗冲击能力较差。第二类行业(房屋中介服务业、批发业、商务服务业、铁路运输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主要是行业的供需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不过抗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都稍强于第一类行业。第三类行业(养殖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受影响程度较小,虽然市场集中度较低,但抗风险能力要强于第二类行业。第四类行业(邮政物流业、金属冶炼加工业、机械设备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需求受疫情影响最小,且行业自身基础较好,抗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强。

(一)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攀升。疫情爆发从多个维度推动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如原材料短缺带来的成本上升、交通不畅带来的物流成本上升、用工短缺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二是部分供应链中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制于疫情期间的管制加强,交通运输和上游企业未能正常复工复产,企业无法及时获取生产营业的原材料,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三是需求锐减及产品(服务)销售渠道受阻。对企业来说,即使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并顺利产出产品或服务,但也不得不面临疫情管控以及消费模式转变导致的需求锐减和销售渠道受阻的严峻挑战。四是财务状况有恶化趋势。受疾控要求延长停工时间的影响,中小企业现金流可能进一步趋紧,加上预计缺乏新增订单等因素影响,其偿债压力、现金周转压力都将加大,面临一定程度的财务危机。

(二)当前企业生产的政策需求

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持续的,尽管企业复工复产,但仍面临许多困难,亟需政府及金融机构出台实用措施,给予纾困解难。

1.减轻企业税负需求。我国多年来的减税降费,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攀升,挤压了企业原本狭窄的盈利空间。对企业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充实生存基础,所以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出台更大规模的税费、社保费等减免或延迟缴纳的相关政策。

2.拓宽融资渠道需求。除了常规的向银行申请贷款,符合条件的企业还有通过公开或定向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需求。此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用于发放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也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融资渠道。

3.增加信贷投放需求。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恢复生产不断加速,新增信贷需求持续旺盛,对信贷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需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有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的需求;对因疫情原因导致还款困难的企业,有展期或续贷的需求。

4.降低融资成本需求。在疫情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融资成本的高企,无疑更加成为企业高度关注的痛点。也正因如此,大部分企业迫切希望金融机构能够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以帮助企业渡过当前难关。

5.提高融资速度需求。在疫情影响下,企业资金压力陡然上升,销售遇阻、回款不畅导致企业的现金流紧缺进一步恶化,迫切需要“金融活水”快速注入,以往常规的放贷速度已满足不了非常时期的快速用信需求,企业有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融资速度的需求。

6.优化担保服务需求。一直以来,“贷款难”是企业遇到的棘手问题,担保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在特殊时期,企业在加大担保范围、降低担保综合费用等方面有较大的需求。

7.恢复消费能力需求。疫情之下,消费需求被抑制、被冻结,在消费疲软的背景下,企业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措施,提振消费需求,畅通销售渠道,助力企业生产、销售良性循环。

二、海南省内各家银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疫情发生以来,海南省的各家银行都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监管部门、上级行党委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强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等,大力支持企业精准高效复工复产,有效支持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在支持企业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客户准入把握难度加大

疫情期间,各监管部门和银行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如放宽业务办理条件、执行优惠利率、下放审批权及贷款定价权等,但同时滋生了不少不良客户利用政策虚假骗贷、浑水摸鱼等问题,信贷员对政策尺度的把握及优劣客户的辨识有较大的困难。

(二)个别优质客户过度融资

在央行再贷款及各项优惠政策的刺激下,重点防疫企业及重点保障企业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有些企业也存在“不要白不要、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在企业的融资需求及其他银行的授、用信情况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存在部分企业过度融资的风险。

(三)甄别和研判企业的难度加大

部分企业在疫情发生前已经出现了经营风险,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恶意逃废债、无法持续经营等可能造成银行实质的风险,给客户经理在甄别企业的经营困难是因受疫情影響还是自身经营有问题上增加一定的难度。

(四)信贷质量下迁态势开始显现

疫情让部分中小微企业正常的经营计划遭受冲击,企业短期内没有现金收入,还款困难,显性风险加速暴露。2020年一季度,海南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6.61亿元,同比增加64.73亿元;不良贷款率2.69%,同比增长0.85个百分点①。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将受到空前的挑战。

(五)贷后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在疫情特殊时期,各家银行都会遇到逾期走高、催收困难、研判受影响等情况,如由于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较为专业,部分客户经理缺乏对疫情防控物资的专业识别能力,在贷后跟踪上有一定的难度。总之,企业的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打擦边球等问题,给银行的贷后管理、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及时

目前各家银行虽都能加大创新力度,推出了疫情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仍存在不及时、种类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离有效满足企业复工复产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七)银行数字化转型要求更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了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加快了各家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还对各家银行前期数字化转型效果进行了一次大考。疫情期间,各家银行纷纷大力推广线上金融服务,但受于渠道搭建、产品创新、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匆忙加快转型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让转型质量打了一定的折扣,但为下一步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出了改进方向。

三、金融支持海南省企业发展的相关路径

在疫情背景下,金融业支持企业发展责无旁贷,选择好金融的着力点和支持力度,是支持企业走出疫情带来的困境和加快恢复性增长的关键。但支持企业发展单靠金融机构无法形成合力,必须联动各方力量,特别是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一道出台组合政策,共同推进,共促发展。

(一)政府层面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让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序恢复。在后疫情时代,还需政府根据形势变化,出台更多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让政策措施更加紧贴企业需求,为金融支持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延续近期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再出台系列针对性更强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更好地应对疫情后的各种经营压力。如对承租国有房屋、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一定期限的租金;对疫情期间央行推出3000亿专项再贷款中分配额度用完的情况,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2.更好地发挥政府风险补偿金的作用。建议政府出资设立一定额度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为特定对象融资提供担保和风险补偿,银行通过杠杆效应放大银行贷款,按照“风险补偿基金”的一定倍数发放贷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难、贷款贵的问题,解决一部分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题,助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3.进一步畅通银担合作渠道。当前,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贷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银行和担保公司在开展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如对评审标准及信用风险识别存在一定歧义。为此,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搭建银担沟通桥梁,有效解决银担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断点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担保力度和扩大担保范围,特别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建议降低担保费用,优化增信政策,解决中小微企业担保方式欠缺及担保不足的问题,切实缓解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4.多举措提振消费。建议政府结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活动,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以发放消费券、现金补贴、免费开放景点等方式,引导消费需求释放,促进消费市场恢复。同时,鼓励传统企业电商拓市,开展针对海南省居民的网上促销活动;加快社区、社群电商发展,促进网络消费下沉社区;大力发展“夜经济”新业态,推广海大南门夜市等夜间消费模式,引导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

(二)监管部门层面

疫情发生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监管部门可结合我国后疫情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激励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发展。

1.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特殊时期的尽职免责制度或尽职免责行为清单,对于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要能确认不存在道德风险,均直接给予免责,让各家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2.对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虽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持续处于低位,但全球疫情快速发展,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在此环境下,企业完全恢复生产经营仍需时日,建议监管部门对当前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精准服务企业。如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最晚还款期限可由原定日期向后适当延长等。

3.适当提高监管的容忍度。在疫情特殊时期,银行的经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正常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会面临着部分监管指标较难达标的压力。建议监管部门在各类考核和监管检查时充分考虑疫情对银行的客观影响,在监管指标和检查内容方面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在监管要求上根据形势变化作出一些灵活安排。

(三)金融机构层面

目前,海南省的疫情得到有效缓解,但企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金融系统作为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疫后重建的问题上,应科学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创新理念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切身需求,为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注入金融力量。

1.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各家银行要及时了解存量客户真实经营情况,针对疫情后企业复产复工的困难和金融需求,及時调整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有贷客户,建议对到期贷款采取拉清单的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运行状况,准确掌握企业需求。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导致还款困难的,可实施不催收、不征收罚息、不计入征信、不影响后续贷款等政策,给予办理无还本续贷或展期,但应对资金流向设置条件,确保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同时,还要提高首次贷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平稳复工复产。

2.调整支持重点。此次疫情中,海南省的外贸、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对此,建议各家银行应积极扶持、精准施策,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海南优势产业种养殖等行业,以及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受困的企业,持续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同时,通过增加信贷产品、调整付款周期、延期归还贷款等多种方式,将政府及监管机构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用足用尽,帮助受疫情影响大的中小企业纾困解困、渡过难关。此外,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新基建”正成为经济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3.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疫情期间,各家银行都大力发展线上业务,疫情过后,建议继续加强线上展业,充分利用并创新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企业复工复产所需金融服务。同时,各家银行可利用自身的网上银行、掌上银行、在线商城等线上产品或平台,为线下经营企业提供线上采购、结算、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广告发布等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开辟新的经营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竞争力。

4.加强对企业信贷政策的指导。各家银行在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政策指导,向其强调贷款用途合规的重要性,要求企业规范贷款用途,避免贷款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防止贷款被违规挪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5.发展产业链金融。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不能只拘泥于一企一户、单点突破,而应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出发,重视共生共荣的集群系统开发,抓住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并在新的要素禀赋结构下,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把向,以金融动能推进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6.推进数字化转型。疫情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阶段性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让线上购物、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型“宅经济”增长迅速,带动了各行各业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高潮。针对业务线上化成为不可逆的重要趋势,各家银行要顺应时代潮流,围绕金融科技输出、发展线上信贷、搭建金融场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线上运营体系、优化线上服务、简化流程手续,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三农”、小微企业恢复经营。同时,各家银行可积极与外部场景平台合作,拓展客户,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7.健全政策激励。各家银行要在信贷资源、内部定价、考核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保障服务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好尽职免责,从根本上消除经营行相关人员的思想包袱。如针对疫情期间的普惠金融业务,要进一步细化尽职免责条款,进一步提升经营行的积极性。

8.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与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相结合。目前,海南自贸港的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活动等正加速推进,各家银行要紧跟政策步伐,用金融力量有序推动和帮助企业、项目满负荷复工复产,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海口江东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发挥各家银行在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园区内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园区经济腾飞,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

9.强化风险防范。受疫情影响,当前各行业企业经营困难、资金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实体经济下滑导致的产业链中断、企业坏账上升,流动性出现问题,部分银行势必面临较大的不良资产风险。各家银行必须加强风险防范,谨防不法分子利用疫情骗贷,持续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突出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建立管理台账,加大风险排查力度,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并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准备工作,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疫情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N].金融时报,2020-03-16.

[2]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刘兴国.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受疫情影响分析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20(2):89-98.

[3]邵长春,孙丹.我省多举措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影响[N].海南日报,2020-03-27.

[4]中国金融新闻网.梁涛:将针对受疫情影响重点行业出台新举措[EB/OL].[2020-02-07].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jg/ld/202002/t20200217_179425.html.

[5]周萃.为复工复产提供有力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20-02-24.

[6]宋治雍.商业银行应多策并举助力企业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03-27.

作者:吉洪 王福宽

金融支持下的企业发展论文 篇2:

开发性金融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化途径和模式研究

[摘 要]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规划存在一定的缺陷,产业布局和项目融资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开发性金融从规划先行入手,采取“银+政+研”联合编制科学系统规划的新模式,摒弃传统的单项目融资模式,开创以联合开展规划编制—打造融资平台—共建园区—投贷债租多元化融资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开发性金融”双主体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融资

1 现行的规划编制和实施模式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

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是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办法。按照我国的规划体系,现有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体系、城乡规划体系、产业布局规划体系等系列规划。但是,现有的以地方政府单一主导的规划编制、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以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仍然主要采取项目投资拉动的方式。

1.1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仍处于借鉴国外先进规划理论和经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区域规划理论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区域关系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相继诞生,“区域科学”得以建立。以政体理论、联络性规划理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为标志,西方规划理论发展到新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从区域规划目标、规划编制内容、规划编制程序、规划管理、规划立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问题展开研究。从国内外规划理论发展和实践来看,西方区域规划沿用实用主义路线,规划内容由单一的物质形态规划向综合规划转变。国内的规划价值仍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为终极目的,借鉴多自创少。

1.2 稳定性不强,修改频繁

现有规划在划定禁建、限建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但地方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未能取得突破,仍然是粗放的外延式增长。在现行的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行政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存在发展的冲动,重项目不重规划。现有的规划不能有效实现地方政府千方百计谋发展的愿望,不能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相脱节。规划往往刚性有余,弹性不足,重总体布局,轻建设指导,用地划分过细,功能区分过严,难以指导发展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项目建设需要修改规划是必然的结果,势必造成规划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

1.3 针对性不足,地域感不强,特色不突出

现有规划编制追求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生搬硬套规范标准,规范性有余,差异性不足;对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的认识缺乏针对性,规划目标不清晰,空洞雷同,难以落实;照搬照抄国外先进模式,与本土的资源、历史文化结合不够;对区域不同历史时段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规划视觉效果好,实用性差,各地规划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

1.4 规划中缺乏项目系统性融资设计,造成规划实施困难

现有规划由政府部门主导,更多地考虑政府在区域定位、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方面的安排,但缺乏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项目带动,政府在规划中对项目布局有一定安排,但实施这些项目的建设资金如何筹措没有规划,造成项目开工建设时临时找金融机构贷款,在信贷规模扩展的情况下问题并不突出,在信贷规模紧缩的情况下则难以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延误项目建设,引发一系列问题。

2 开发性金融参与地方规划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模式

现代金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一般而言,金融发达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比,现代金融机构越多,信贷资金投入量越大,地方经济发展越好。反过来,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金融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越好,对现代金融的需求越多,要求越高,越能促进现代金融业高水平发展。同样,区域经济越发展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高水平的规划越能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先有区域经济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内的人口、产业等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合理布局。区域经济越发展,越需要有科学的规划理论进行指导。规划理论诞生后随着区域经济实践不断发展并实现发展创新。科学的区域规划理论能够实现区域经济自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科学发展,有针对性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金融和规划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二者的结合。区域规划基本采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编制和实施模式,金融参与的意愿不强,渠道不通畅。而金融尤其是逐利的商业性金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更看中眼前的项目和利益,对规划不是特别重视,对项目是否符合区域未来发展需要,是否超越区域生态承载力关注不够。开发性金融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金融理论,是有别于商业性金融的一种现代金融存在形式,它以“规划先行、政府热点、雪中送炭、市场出口”为典型特征,运用开发性方法和专业性技术建设市场和制度,服务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不同于其他商业性金融,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的典型特征,通过规划先行,开发性金融以前瞻性视野实现现代金融、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第一,开发性金融规划是运用科学的规划理论和先进的规划技术编制出的高水平的区域融资发展规划,是在地方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以区域人口增长为主,通过对区域未来人口增长模型的测算并结合我国人均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推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所需要的资金量,在客观评价地方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区域的科学、快速发展。第二,开发性金融独有信贷资金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能够保障规划实施中的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确保工程正常施工,实现区域规划和项目融资的结合。第三,开发性金融参与的地方规划最终将通过地方政府以法定形式公布,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规划既有地方政府的主导又有科研机构和金融部门的参与,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编制模式,对实现地方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代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从规划着手,将区域规划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才是实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较好模式。开发性金融以现代金融眼光来看待区域规划编制、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运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开发性金融的介入,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区域融资理论无疑是弥补现有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区域规划缺陷的好方法,其信贷资金的注入则会大大促进项目建设,开发性金融的区域融资理论和信贷资金相互结合则应当是当代金融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途径。

3 开发性金融参与地方规划的模式和路径分析

3.1 采取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共同编制系统性科学规划方式开展规划工作

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条块分割,兼容性不强,各项规划之间的冲突大量存在,要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必须有一个超脱部门限制的全域性科学规划体系。开发性金融参与地方规划就是打破现有区域规划编制的局限,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区域特征、发展阶段,站在全国的视角研究其规划。开发性金融邀请外部规划机构与地方政府一起编制区域规划,该规划是在地方实际情况基础上运用国际先进的规划编制技术进行编制,通过这种开门编规划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规划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该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首先编制区域战略规划,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在空间和产业上落实区域发展目标,然后是重大项目规划,将产业发展落实到项目上,最后是系统性投融资规划,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打造规划实施的市场化政府融资平台

科学的规划体系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变成现实,因此打造一个能够承担规划实施职责的政府融资平台是必然选择,开发性金融必须借助融资平台这一载体才能把科学的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科学的规划是开发性金融、政府和外部规划机构联合编制的结果,政府融资平台也必须采取政府和开发性金融共建方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政府根据实施规划的需要,授权融资平台承担规划项目建设,以土地、现金等方式壮大平台实力,培育平台自有现金流,使其成为以自身经营收入承担政府赋予职能的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财务顾问方式协助融资平台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协助其加快发展壮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投资入股方式入股融资平台,壮大其实力,提升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也可以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组织协调优势,吸引民营企业入股融资平台,建设国有控股、民营经济参股的混合经济体,借此拓展平台资金来源、改善治理结构、壮大平台实力。

3.3 以共建园区模式实现开发性金融,快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必须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现行的单个项目开发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等弊端,系统性的区域科学规划若按照单项目融资模式则存在实施周期过长的问题,而且也不适用于开发性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较少的现实情况。因此,开发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采取的是与地方共建园区,以园区带项目建设的优化模式。在规划编制阶段对产业项目按照园区规划进行布局,在规划实施阶段则通过政府融资平台采取园区成片开发、分期建设方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园区共享、产业项目园区聚集、资源园区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以园区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腾飞的目标。而且这种方式相对单个项目的开发—评审—发放的流程更符合开发性金融人手不足的现实情况,可以有效促进开发性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3.4 探索政府+开发性金融的双主体区域投融资新模式

在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下,政府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这一趋势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在这种投资体制下,现代金融最主要的功能是配合政府完成投资计划,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虽同时服务于项目建设,但因侧重点不同二者并没有形成合力。政府侧重于公益性项目,收益低、风险大、建设周期长,银行对风险低、利润高、回款周期短的项目更为青睐。规划前期的项目往往存在自身建设条件不足,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一般银行不愿意介入。开发性金融与其他银行相比更能与政府形成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开发性金融的大规模、长期限、低利率的资金大量投入政府急需的项目建设,以规划贷款等支持项目开展规划,通过建设市场的方式把不成熟的领域变为成熟,吸引商业性资金进入。此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区域外的资金进入也是地方政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现行的政府招商存在社会影响大、实际效果小的问题。开发性金融可以协助政府以商引商方式吸引投资,开发性金融与各种商会、协会接触比较多,对地方实际需要的规划产业项目比较清楚,可以有选择性地邀请其到地方考察投资,这种方式对地方政府而言多了一种新的招商引资渠道,对开发性金融而言则密切了与政府的合作,扩展了自身业务。

3.5 多样化融资工具支持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

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开发性金融支持地方规划编制,除了实施传统的贷款支持外,还必须适应外部形势变化,采取投、贷、债、租多种方式以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支持项目建设。一是与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政府联合设立基金,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通过基金方式扶持地方优势产业、促进企业发展。二是针对融资平台等量身开发新的债券产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企业发展资金和项目资本金。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以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项目资金回流和信贷资金退出。四是实施BT、BOT、PPP等市场化方式运作项目建设。五是联合保险等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信托等诸多方式加大对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

3.6 加大对地方政府开展规划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

在开发性金融参与地方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居主要地位,起统领作用,政府+银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规划合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规划的认知程度。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地方政府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开门办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展规划合作的重要性。开发性金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可以有利地促使这一目标实现,这也是开发性金融能够采取以“政+银+研”模式开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杨天举.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EB/OL].http://www.fanhua.net.cn.1998-08-16/2010-03-01.

[2]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25.

[作者简介]王文献(1978—),河北衡水人,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金融与规划。(上接P47)

作者:王文献 杨 易

金融支持下的企业发展论文 篇3:

关系型贷款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摘 要:关系型贷款模式能够低成本地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问题,因而成为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合适选择。本文总结了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国外实践经验,并据此评价了关系型贷款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得出了目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型贷款模式的结论。同时,归纳了关系型贷款模式在应用领域的弊端,以期对我国银行高效运用关系型贷款模式以启发。

关键词:关系型贷款;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

一、引言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于频繁,市场主体尚未成熟,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一方面,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在金融逐渐脱媒的背景下,银行的利润来源逐渐减少。

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特殊的信贷技术,具有以软信息的处理为基础、信息是私有性质的、信息的收集是通过与借款人长期的合作交流而得到的这三个要件。通过与借款人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贷款人可以低成本地生产交易信息,并在软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信贷配给。

本文总结了关系型贷款的国外实践经验,并据此评价了关系型贷款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希望能对我国银行高效地使用关系型贷款模式提供启发。

二、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国外经验

通常将世界上的金融体系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型金融体系,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型金融体系。两种金融体系下的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的关系型贷款模式

美国关系型贷款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需要通过建立长期、深入、稳定的关系来缓解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美国的关系型贷款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有以下几点:

1、自由、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利于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地位平等的中小企业、中小银行都获得了各自的发展空间,不必受大银行大企业的垄断和排挤。

2、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关系型贷款模式发展的有利补充。成熟的资本市场为银行信贷提供了退出机制,从而使银行免受企业长期约束。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毕竟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关系型贷款是有自由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做支撑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化融资渠道缺乏,所以在我国应用此模式时应当结合国情来考虑,不应照搬国外经验。

(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

日本作为银行型国家的代表,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类似,并且中国经济目前的高速发展情况类似于上世纪的日本,因此,日本模式的关系型贷款制度值得我国借鉴。日本主银行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积极的经验:

1、主银行制度下,密切的银企关系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资金。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奇迹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主银行及时而低成本地向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又提高了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

2、主银行制下,互相持股可以使银行低成本地监督企业并收集软信息。由于银行与企业有相同的利益关系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所以这种内部人监督不仅降低了监督成本,而且提高了监督效率。

消极的教训:

1、政府的金融监管应当适度,赋予银行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在相对封闭的金融环境下,日本政府的政策庇护使主银行迅速发展,但也无形中加大了主银行对政府的依赖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风险。因此,当金融自由化后,主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被推翻,必然走向没落。

2、主银行制下,互相持股埋有隐患,应当谨慎对待。虽然互相持股使得银企关系更加密切,降低了搜寻信息的成本,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当银行不得不出售股票来充实资本金时,抛售行为致使股价下跌,却降低了银行的收益,从而使银行陷入两难境地。

综合国外实践可以看出,关系型贷款模式有处理信息不对称的天然优势,但应当根据当时当地的金融环境,对其做出具体的安排,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我国在应用关系型贷款模式时,既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又需要结合我国具体的金融环境,做出适合我国开展关系型贷款的制度安排。

三、关系型贷款的国内应用

我国关系型贷款的典型应用领域为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解决程度可作为衡量关系型贷款模式在我国发展情况的观察指标。

考察我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发现,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地区差异显著,虽然在某些省份关系型贷款模式的作用已经凸显,但纵观全国范围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严峻,八成以上的中小企业仍然从银行贷不到款。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福建等地区,萧山合作银行、浙江台州商业银行等支持中小企业的标杆银行,正逐步运用关系型贷款模式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萧山合作银行立足于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的萧山地区,通过制定创新性的《小企业贷款扩面增量考核办法》,把定性软信息与定量硬信息相结合,并把小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提高到2%,构建“合作银行+小企业+信用联络站”的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笔者从萧山合作银行近五年的年报中看出,萧山合作银行的小企业贷款比重在逐年增加,小企业已经成为其主要的贷款目标群。但是,从其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描述“推广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小企业自助担保贷款、联保贷款、仓储质押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产品,支持缺少不动产担保、融资困难的初创期企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交易型贷款仍然占据了主要位置,新开发的关系型贷款产品仅起补充作用。在金融监管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即使是身为中小企业贷款标杆银行的萧山合作银行,也无法像美国模式那样全面依靠软信息来进行信贷决策。

从萧山合作银行的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中,关系型贷款模式正在逐步发展,银行正在寻找更好地软信息搜集渠道,来帮助那些融资能力差、资产规模小的企业。但客观来说,关系型贷款模式目前仅在个别区域,作为交易型贷款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虽然目前关系型贷款模式在我国没有很好的发展,但这并不代表关系型贷款模式在我国没有应用价值,恰恰相反,关系型贷款模式本身低成本地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天然优势符合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本质特征,理应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不二选择。

四、结论

关系型贷款的本质在于通过与借款人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低成本地获取私有性质的软信息。但是目前我国的关系型贷款业务,并没有建立在长期的银企关系之上,因而难以实施以软信息为支撑的关系型贷款决策。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产权虚置等问题导致了我国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型贷款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形势依然严峻。

对比美国模式的经验和日本模式的教训可以看出,我国之所以没有将关系型贷款的优势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很好地发挥出来,是因为我国不具备像美国一样自由、发达的金融市场,政府干预导致中小银行难以和大银行公平竞争,高度集中的银行市场使得“小银行优势”没有发挥的空间。

符合市场化要求的金融环境是关系型贷款模式赖以生存的条件,只有建立在自由金融市场之上的关系型贷款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朝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J].金融研究,2003,(1).

[2]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作者:朱小腾

上一篇:内部控制下的企业经济论文下一篇: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