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专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为新兴的网上交易方式,网络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而我国的网络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只有深入分析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金融专业论文 篇1:

网络金融风险应对及防范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金融的高效性、实时性与金融安全性的冲突使得网络金融风险不断滋生,只有正视网络金融风险形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形成能够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对策,才能不断遏制网络金融风险,助推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由此,本文从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分析入手,对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进行简要阐述,继而提出有助于网络金融风险应对的防范对策、举措。

关键词:网络金融;金融风险;应对与防范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涵义、种类

(一)涵义。网络金融风险,顾名思义,主要是指,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金融业务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形式总称。网络金融是在互联网全面发展之后,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结合下形成的产物。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很多,其中,操作金融风险、安全金融风险、技术金融风险、市场金融风险等都是较为重要的风险形式。

(二)具体种类

1、安全风险与技术风险。就现阶段而言,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系统崩溃、病毒攻击、计算机磁盘破坏等内外因素。由于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客观、广泛存在,使得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一直都是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重要所在。其中,来自黑客群体的有意攻击,已经成为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不断滋生的集中体现。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技术风险,主要是伴随着支持网络金融发展的技术系统而客观存在的,任何开展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都需要选择一定的网络金融技术系统予以体现,然而,相关的金融技术系统难免存在技术缺陷或者系统漏洞,这都会引发技术风险,另外,我国各类网络金融机构的金融团队技术陈旧,系统更新不及时等一系列不良因素也能引起相应的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与信誉风险。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由网络金融机构与网络金融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很多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获取网络金融支持,一些网络金融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自己的信用情况进行“隐蔽”,结果使得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难以对这些金融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明确了解,以至于引发相应的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信誉风险,会因为计算机系统崩溃等客观原因,员工操作等主观原因的广泛存在而引发,对于从事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来说,上述要素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服务在广大金融客户群体中的信心,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信誉风险。

二、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

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更具多元化,且具有更为明显的风险破坏性,相对而言,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更高。

(一)风险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与传统金融不同,网络金融的交易范围更广,涉及技术更为高端,而网络金融风险受到网络金融高效性、广泛性、实时性的特点影响,其金融形式更具多元化特征。对于网络金融风险来说,其具体形式不仅包括:信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般风险形式,也包括: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形式。网络金融风险形式更具多元化,意味着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各类风险,也会在更大程度地对网络金融的具体发展形成不同的不良影响。

(二)破坏性更大。网络金融的开展,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的,互联网的日臻成熟不仅能够为网络金融的繁荣提供网络环境支持,而且也会对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乃至无国界性,使得网络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更具破坏性。总而言之,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破坏性更大。

(三)防范成本更高。以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主要以纸质货币结算形式为主,而传统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则能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风险应对,其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较低,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实时性、高效性鲜明优势,而网络金融风险同样具有相应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网络金融机构发现已有的网络金融风险,却因为网络金融形式的实时性、高效性特点,为风险应对、风险防范举措的实施提高了解决难度,增加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成本。

三、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网络金融风险不断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点,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为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网络金融基础建设,需要从加强团队基础建设、硬件基础建设角度入手,其一,从团队基础建设来看,很多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都源于相关金融机构人才的缺失上,所以,加强团队建设,实现专业人才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形成较为优秀的网络进入业务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多途径、全方位的发展基础保障。

从硬件基础建设来看,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普遍趋于陈旧,并不能更好地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进而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由此,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需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情形,推动现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升级、更新,并积极形成核心技术生产保有优势,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更为良好的硬件基础保障氛围。

(二)构建防范机制。网络金融防范机制的形成、加强,是充分应对网络金融风险,保障网络金融业务不断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防范机制的具体实施,可以主要从强化防范职能、建设防范队伍、形成防范制度等几大方面入手,形成必要的防范脉络。其一,强化防范职能。网络金融风险贵在防范,所以,相关网络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防范职能的实施比例,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作为日常工作的常备部分予以保障性实施,其二,建设防范队伍。构建专业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团队,为实现金融防范工作开展形成必要的团队实施保障,其三,形成防范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网络金融机构都要形成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将所有的业务防范行为都置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之下,并逐步形成“制度防范保障+人才防范保障+职能防范保障”的风险防范脉络。

(三)强化法制建设。我国现有的法律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金融业务具体开展,所以,各级立法机关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建设情况,为我国现有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展的安全性、便捷性,形成更具针对性地专有法律建设,不断填补、完善应有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不断强化网络金融法制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机构更要依托政府管理优势,促使不同地区的网络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法制观念,将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不仅满足、从属于中央、地区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下,更要依存于金融机构内部法制机制之下。

(四)形成全面信用制度。我国网络金融业务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信用制度的相对缺失,经常性地引发一系列潜在或者明显的金融风险,由此,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引导各类网络金融机构形成必要的信用制度。归纳而言,我国政府部门要引导网络金融机构效仿传统金融机构构建个人信用制度,并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业务充分开展,尤其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形成必要的信用保障氛围。

四、结语

本文以“网络金融风险应对及防范”为主要研究主题,着重从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分析入手,对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进行简要阐述,继而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

参考文献:

[1] 黄剑.论我国网络金融的风险防控[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 冯静生,陈晓丽.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41-44.

[3] 王立国,许爱萍,何平平.技术创新视角下网络金融风险的特点及合作监控模式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4,01:38-42.

作者:黄丹

网络金融专业论文 篇2:

关于网络金融监管问题的探究

摘 要:作为新兴的网上交易方式,网络金融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而我国的网络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只有 深入分析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金融 监管 网络交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金融发展快速。并借助新兴科技手段、计算机技术等,金融交易越加便捷,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金融交易透明度下降、金融交易风险增加等。因此关于网络金融监管问题的探究势在必行。

1 网络金融

在1995年,第一笔网络交易的顺利完成开启了网络金融的大门,虽然处于萌芽阶段,但伴随着后来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不断崛起,带动了网络交易的迅速发展,网络金融进入发展阶段。2008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购物、理财等网上交易促进了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

关于网络金融,2014年时,中国人民银行曾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1]。充分表明了网络金融存在模式。它作为一种金融领域概念,不仅仅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下的金融交易业务,如网络银行业务、网络保险业务、网络支付业务等。其还包含关于网上交易的安全范围,是保证与传统的金融交易更让人放心的交易模式,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方式等便宜的服务。当下网络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还是实体的网络金融机构交易场所,都是低成本的投入,节省了很多的开支。再加上金融交易模式的创新,人们的交易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流。第三方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模式也实现了对不同客户的一对一服务功能。伴随着网络金融发展领域扩大,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加入队伍中来,例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的加入,不仅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加强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交流互动。

2 网路金融监管问题

2.1 网络金融的法律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网络金融的法律监管制度是伴随着网络金融发展不断进行更新的,主要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法律监管服务,加强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提供法律保障,切实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但是当下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从而促进了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其经营模式还是内部规模等都日新月异,因此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亟待更新。

关于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律文件比较少,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体系,如2001年颁布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颁布的《中华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10年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2]。这些法律文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网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网络交易的安全化。但是总的来说,在网络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文件还是比较少,不够全面,实际操作性较低。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监管方式 ,在网络交易矛盾中缺乏法律手段。例如一些网络金融犯罪的罪名多以金融诈骗罪、非法集资等罪名定罪,从而导致新的犯罪形式缺少明确的法律罪名。

2.2 网络金融监管不够专业化、科技化

上述文中也已经表示,我国的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律模式不够完善,从而也就表明了专业化监管方式也不够成熟。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金融模式,形成专业化的监管模式是网络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而实际情况显示,我国的专业化監管中,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职责不分明、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技术不成熟、监管人才缺乏、监管效率低下等。这些监管弊病,俨然是对网络金融发展的严重阻碍,而监管的科技水平也尚待提高。首先是对于网络金融监管业务需要新的科技手段,来应对出现的高科技网络风险,如黑客、网上诈骗、电子扒手等。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网络金融监管技术手段来接应。再加上非金融机构的注入,更多的数据化交易需要保密,交易的流程等重要信息需要科技手段作为保障。

2.3 网络金融监管力度存在问题

网络金融业务面对的消费群体广泛,各方利益都需要有明确的划分并得到公平的保障,因此网络监管十分重要,但是对于监管力度的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一方面,网络监管力度过大,很有可能会影响网络交易的正常运营,从而为经济的发展等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监管力度过小,在根本上不起作用,网络金融的安全性降低,同样是会带来恶性影响。这些都是对网络监管主体能力的挑战。例如金融产品的监管上,监管力度必须建立在网络金融宗旨、原则的基础上。面对一些三无状态的网络金融产品,即“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网络金融的加管理力度必须加强[3]。即便是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要进行实时的监管。既要提供网络金融交易平台,又要对这些机构的交易进行适当的监管,促进网络金融的合法化、安全性。

2.4 网络金融交易的国际化问题

当下金融贸易早已跨越国界发展,网络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也日益提高。网络金融的国际化,不同的业务与客户要求,也需要各国的网络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多方利益、交易类型、交易手段等,在处理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监管困难。与传统的金融经营不同,网络金融经营不收地点、时间的限制,并且依靠网络平台,有着多样的经营手段。但是金融风险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就需要不同的监管手段。但是这需要各国的监管部门一切合作,因缺少统一的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可实施性较差,很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第二是网络交易法律国际化。不同的国家,对网络金融监管所制定的法律也不同。各国的法律监督制度多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制定,因此在跨国交易的法律保障上,凡是涉及到宗教、政治、社会等敏感性话题时,既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法律冲突。

3 网络金融监管问题的解决措施简析

3.1 网络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有效完善

首先是网络金融的市场准入标准的严格制定,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确保市场的公平化。其次是网络交易数据的真实化,关于网络交易等的整个流程所涉及的信息等,都要保存。然后是电子签名的真实性。网络金融交易多为虚拟化,网络签名至关重要。因此要保证电子签名的法律效益,为当事人负责。最后是法律追究要有依据。面对网络金融交易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法律措施,对于双方的责任,一定要明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惩处。

3.2 网络金融监管力度的正确把握

这涉及网络金融监管的理念创新,即为监管力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化的依据[4]。对于监管理念,要实际可行性,根据不断变化的网络交易类型等,积极创新,紧追时代步伐。还要积极的转变监管职能,并找出在网络金融交易中存在的漏洞,规避金融交易风险。监管力度的实施离不开科技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并根据实际市场需求作出更明确的监管方式,同时还要把握法律知识的运用上以及网络金融交易环境的塑造。

3.3 网络监管分工的明确化

第一是监管体制的改革。要以合作监督的运营方式,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下级员工,都要形成严明的监督举报体系。对于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要公开化,也可作为监督的方式之一。第二是日常工作的明确划分工,还有部门之间职责的明确化划分、责任的明确化划分。

3.4 网络金融交易国际化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要求网络金融交易国际化,因此保障金融安全,对国家发展很重要。首先是要制定同意的监管标准,形成网络金融国际标准。其次是处理跨国的金融业务时,金融监管要顾及交易者双方所出的国家政治、法律等方面要求,多协调。最后是對国际化金融犯罪的合作抵抗。这要制定同统一的法律追究标准,严禁非法避税、贩卖毒品、钻法律空隙等行为[5]。

4 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金融发展速度不断上升,对于它的监管方式、力度等都要进行创新,实施适当的监管体制,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出路,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网络金融监管中存在的弊病,还需继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王建文,奚方颖.我国网络金融监管制度:现存问题、域外经验与完善方案[J].法学评论,2014(6).

[2] 孙昊.当前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 代凯歌.网络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

[4] 侯婷艳,刘珊珊,陈华.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政,2014(02).

[5] 侯婷艳,刘珊珊,陈华.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金融会计,2013(07).

作者:申屠奇垚

网络金融专业论文 篇3:

网络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网络金融 风险防控 互联网

一、前言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各行各业逐渐开始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这些对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本文首先将从网络金融特点、模式方面进行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网络金融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沖击,首先,网络金融具有普惠、便捷等特点,且凭借这些特点迅速瓜分了大半个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发展等各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的冲击毫无还手之力,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流失了大量客户,损失了大量经济收益。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在互联网金融与其争夺市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想要稳定其发展必须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结合时代发展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并加强对企业运营管理和成本的控制,以应对互联网的冲击,稳定自身发展情况,为自身谋求利益和长远的发展。

二、网络金融的特点分析

网络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网络金融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便捷性

网络金融能够快速普及应用的原因是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业务处理,操作简单,且应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个性化

网络金融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具有局限性,网络金融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客户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成本低

网络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需要花费的成本很低,且能够高效地处理众多信息,如网络金融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金融业务处理,无需实体,减少了房租、水电等大笔的租金费用。

(四)对称性

在这种传统的融资模式背景下,金融机构在获取小微企业信息的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比较高昂的,投入成本与获得收益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交易双方在网络金融模式背景下,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会变得更加有效,风险管理与信任评级能充分体现出数据化的态势。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交易数据库,就能够充分了解到企业或是个人的具体状况。如果企业存在公然违约的状况,那么此时所需要耗费的违约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网络金融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一种电子支付模式,根据其本身来说不属于金融机构,但是其和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签约后,即成为了独立并且具有综合性的支付工具。像PayPal就是第三方支付的典型代表,PayPal公司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建立在人们银行卡等基础上的一种便捷支付方式,其收入来源包括对于基础服务方面的一些收款以及提现等方面的单独费用。主要运营的成本为向支付结算系统支付的交易处理成本,并拥有第三方交易平台担保,提供买方的有效保护。

(二)P2P

P2P在我国常被称为“人人贷”,适合一些多种形式下的贷款,并且门槛相对来说也比较低,还具有多种形式的交易模式,主要的特征表现为高风险和高收益,而且可以通过一些形式收取利息来将闲置资金进行借贷。其主要是通过多种担保方式来保证借贷者的安全,并和银行以及保险等金融相关的行业有着一定联系,可以帮用户找寻合适的产品进行投资。

(三)众筹

网络金融模式中,众筹作为融资模式的创新行为,起源于美国kick starter网站,该网站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公众筹资的理念,主要就是为了给有创造力的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如同字面意思一样,主要就是采取了较为直接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创意展示和能力来向网友进行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模式。

四、我国网络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

安全是对我国网络金融事业发展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网络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外通常会受到网络犯罪以及计算机病毒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网络金融发展过程中不但会遇到上述的问题,并且技术方面也较为滞后,导致我国网络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二)业务问题

现阶段,国内网络金融业务品种还不够丰富,并且相关服务功能还有待健全,再加上市场培育推广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多项金融业务没有办法通过网络平台办理,只能在线下一个环节或者是多个环节进行。除此之外,大多数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领域还局限在网络向传统金融业务转移当中,并没有研发出与自身网络运作特征相符合的新型金融产品,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网络金融的发展前景。

(三)人才问题

在这个以网络经济为主的时代,最为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网络和金融属于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网络金融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就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全能型人才。由于网络金融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所以网络金融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但是国内缺乏对金融和网络知识较为精通的人才,因此对网络金融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我国网络金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金融网络系统安全性

为了能够将国内网络金融发展过程当中金融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效解决,则需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不但要自主研发出新型技术,还需要提升系统的安全系数。因此,要促进金融企业和信息技术的良好合作,安排专业的人员专心研发核心技术以及信息软件,将与我国金融网络系统安全符合度较高的技术研发出来,并且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与我国安全部门以及科技部门建立合作的关系,借鉴先进的国际化技术,对网络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认证,加强风险防范的力度,防止我国金融网络系统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袭击。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可靠系数较高的信息沟通桥梁以及安全屏障科学地建立在互联网与金融机构内部网络之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金融机构互联网入口进行构置,也可以租用我国金融网络公用网关,在安全的情况下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在研发应用网络金融系统的过程当中,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将较为严密的技术以及比较周全的预防策略合理融入到网络金融工程当中,对往来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并整合,保障金融机构和客户资金的安全。

(二)着力培育和推广业务市场

为了能够转变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对于市场培养以及推广的惰性,有效提升业务水准,需要将市场培养以及推广的初期、中期以及长期计划进行合理研究并制定,要全面地了解业务发展的最终目标,将提升业务水平的策略制定出来,并与研发工作、大力宣传网络金融产品以及网络金融机构和网络金融网站等多个方面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客户吸引过来并将其转变为客户。除此之外,在对大众介绍网络金融业务特征以及运作程序、服务功能、相关法律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合理采用公共媒体的力量,这样不但能够加快宣传速度,并且还能将人们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扩大客户团队的规模。对于我国网络金融结构方面,其不但需要加强对业务服务功能优化的力度,还需要提供培训、发送图片文字以及在线咨询和现场教学等服务,在设计市场培育推广方案的时候可借助于不同形式的市场调研并客观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市场培育以及推广的精准化与可靠度。对于综合金融业务及产品建议建立专门化网络平台,将多家机构的网络金融服务进行融合,综合运行众多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对客户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银行业务水平。

(三)培养高素质网络金融人才

首先,国内金融机构必须要对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进行合理强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力度,培养一个适应时代发展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全能型网络金融人才队伍。并且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研究并开发网络金融新型技术的应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转变为网络金融发展模式。

其次,需要对我国网络金融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进行强化,在与网络金融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实施,这样不但能够给我国综合素养较高的网络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并且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长期发展的建议

(一)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时要注重在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只有高品质的金融产品才能留住客户,因此,商业银行要格外重视产品的创新研发,时刻关注网络金融产品以及市场上较受欢迎的产品,结合它们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研发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在创新时要时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创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要优于其他银行产品,并创新别家产品不具备的特点,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吸引客户,并留住现有的客户。

(二)注重数据的挖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中,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较快,数据的价值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慢慢地凸显出来,网络金融能够占据大部分市场的原因就是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和服务,从而增加客户黏性。基于此,商业银行可以学习网络金融的经营模式,在进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时注重对客户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分类,最后,根据大数据研究得出的结果明确客户的想法与需求,在客户到银行进行业务办理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经营风险管控

由于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发展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并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应对将要面对的经营风险,并抵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要在抵挡经营风险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资源与精力,以便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为此,商业银行要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方式,结合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与管控方法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利用风险预防、转移等方式来减少其对银行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在较多竞争者的冲击下,商业银行要尽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体验感。在经营管理模式中要以客户为核心,利用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减少客户流失。想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得出的数据来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以便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银行业可以将客户服务质量列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以便工作人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客户,必要时还可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产品特性,提出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加强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另外,商业银行想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还要注意细节,从细微的角度入手更能打动客户,使客户更加信赖银行。

七、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网络金融竞争者的不断增多,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与经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不被市场和时代淘汰,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管理创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商业银行所要进行的经营管理创新不能在其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是要将其管理模式中落后或薄弱的部分去掉,加入新的理念,对内部结构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银行网络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众多竞争者带来影响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过对网络金融优缺点的分析可知,其在市场中能够占据较大比重的原因是其自身具有便捷性,且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进行分析等。因此,商业银行也可以结合互联网的优点进行经营管理创新,在其经营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客户的资料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分类,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或者研发综合性较强的产品。还要注意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内容培训,并制定奖惩措施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加强客户黏性。由于各个银行的经营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银行网络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保证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为其未来发展获得更多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晓蕾.网络金融安全及风险防范探究[J].商讯,2021(01):85-86.

[2]苏笑天.我国网络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20(10):60-61.

[3]周雪雁,赵强辉.制约商业银行网络金融業务发展的原因分析[J].时代金融,2020(27):36-37.

[4]加快开放银行建设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专访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钱斌[J].债券,2020(09):22-25.

[5]朱晨忱.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产业创新研究,2020(13):78-79.

[6]徐子威,徐宏喆.网络金融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6):43-45.

作者单位: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银行学校)

作者:董格羽

上一篇:中国美学研究论文下一篇:信访工作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