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01

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6篇)

篇1: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笔者所在的民族乡,全乡十三所完小,仅有三所完小基本普

及实验教学,配备了常用的仪器设备。其它十所完小,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由于财力有限,教育设施的投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学校课桌椅陈旧,教室破烂,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短缺,这些基本的设备都得不到解决,又何谈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呢?所以说,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1.2解决策略。针对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这一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我们农村学校。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截止2004年11月,全乡13所完小都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站。只要充分地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便可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缺少实验的仪器设备,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自制教具是对现行教学仪器的改进和补充,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为例,每个学期都要求下属的十三所完小上交几件自制教具进行评比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自制教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2.1制约因素。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从我乡课改教师队伍来看,一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且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多于师范教育的教师。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有一部分是通过录干和读民代班出来的,多数教师虽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三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角色。农村学校的课改虽已启动,教师也在积极

地实践,课改实验的推进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四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缺乏优秀教师的引领,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微乎其微。

2.2解决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对于我们农村来说,就是让以往的“斥责式”教学方式退出课堂,由于农村山区孩子有野性,显得不那么听讲,于是出现了那种教师大声讲,有的甚至吆喝硬向学生“灌”知识的“斥责式”教学。“斥责式”教学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跟他们共处。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

3.教师培训不到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1制约因素。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把握,更主要的是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仍然存在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外出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怕教师外出培训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外加办学经费紧张,外出培训教师的吃、住、交通、材料等费用,学校实难承担。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实施新课程教学。校本培训不到位,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因为一是校本培训时间短,二是能够参加的人员有限,所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实施,确实起不到任何指导性的作用。

3.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中心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以自修----反思为主的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问题及合作交流,各完小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管理措施。根据县进修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中心学校对全乡教师提出了自学的进度和时间,并建立学习小组,保证讨论交流时间,按《报告册》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报告册》,中心学校制定了对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和要求,及时收集教师的学习成果,整理上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深化全乡教师对培训新理念的认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中心学校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师对自修----反思----实践培训模式理

论的认识,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中心学校除要求填写《报告册》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一本学习笔记,规定每学期的学习次数和字数,并列入常规检查。随着培训学习的逐步深入,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谈认识、讲心得的阶段,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应用五步学习法“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付诸实践----及时总结”。找出问题特别要注意发现教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4、.课程资源缺乏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4.1制约因素。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就校内课程资源来讲,部分老师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教学效率不高。

4.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第一,可以从乡土地理方面开发。山川、河流、湖泊、洞穴、森林、植被等都是广泛的农村课程资源,可以选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参观、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热爱祖国自然山水的情操,或写诗文、或绘画、或了解地质矿物、或调查古树名木、或搜集植物标本、或观察动物等等;第二,从民风民俗方面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民族习惯、民族特色,体念民族风情,如节气、民歌、舞蹈、乐器、语言、服装、工艺、饮食习惯、故事传说以及勤劳好客、诚实朴质的民风等。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素材的特点设定相应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活动。第三,从

农业生产方面开发。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新的科学耕种方法,了解本地科学农业的状况,使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关心地方农业科技的发展。比如杉木的栽种、冬早洋芋、蔬菜种植等。此外,还可以从传统文化、地方的卫生部门、农技部门、交通部门、安全部门等方面开发。范围十分广阔。地区不同,其课程资源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均应注意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要求。重视与周边环境建立良好关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教育基地与环境空间。总之,农村社会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农村的课程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三农”特点。为了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好农村薄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要认为没有教材依托,其实,我们有更加丰富灵活的、更加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潜心开发,善于开发,这些课程资源都将会显现出不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5.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5.1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或音乐、美术、科学课等),教学头绪一般多达4--5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特别是一师一校的教师,他们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校本教研等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5.2解决策略。农村小学教师不可能脱产进修学习,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学校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成立以乡中心学校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领导小组,中心学校与下属各校齐抓共管,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拟定学习研究专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

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6.学生对新课程教学形式内容一时难以适应

6.1制约因素。新教材内容新颖,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浓厚,内容多元化,增强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许多教师却反映,农村小学的孩子在新课程上还很难适应。主要因为:

6.1.1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不少地方农村生活比较贫穷,时下,稍有知识、能力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看家,照看孩子。这种“老”“幼”留守在家的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多数家长不识字,怎么辅导孩子?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有时要求家长签字,但结果有80%的学生书上没有签字,更别说教给孩子课外知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贫乏,无形中又为新教材的学习设下了障碍,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教学生预习新课、听写,时间就更紧了。当然,有家长在家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少而又少。

6.1.2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镇上的商铺门市不多,广告牌就更少,学生见得最多的恐怕是五颜六色的零食袋,但上面的字模糊不清,看什么,学什么,只是一句空话。而能到城市玩耍的孩子不多,回到家里跟着老人只是烧火做饭、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可能他们都认为枯燥的汉字。而无论是采用什么高超的教法,总不能缺少让学生抄写生字这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便以为学习生字就是读一读,写一写。

6.2解决策略。放学后,教师不能一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挨在一起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挑出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对于知识面狭窄这一问题,可以发动外出打工的家长带一些课外读物回来,一人带两本,组建图书角,供全班使用。

7.综合学科教师奇缺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7.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于农村小学最缺的是这一些学科的教师,还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全校13所完小,仅中心完小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其它十二所村完小竟然没有一位专业的综合学科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三、四、五、六年级每周3节英语课,中心完小都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更别提其它村完小了。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是学校临时指派的。完小有的老师要跨年级教多门学科,一师一校的老师要包班教,有的班级音、体、美、劳等学科干脆都上语文和数学了。这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7.2解决策略。综合学科教师奇缺,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对兼着综合学科的教师加强综合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他们创造学习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加强综合科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填补农村小学缺少综合学科教师的现状。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乡中心学校便组织过全乡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学科的老师到县城示范小学听课、听讲座。

8.管理制度滞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8.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机制,这是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在许多农村小学还是以原来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关注的是分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也都是以教学成绩与学习成绩为依据,评价一如既往。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情况下,考试作为一根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巨大的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依然保持原有的价值取向,学校和教师就很难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8.2解决策略。要促进课程改革,学校必须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评价制度。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

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应试型”向“创新型”、“研究型”过渡,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法,让那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思想、新做法,得到大力的提倡和褒奖,使之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9.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9.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困难。许多家长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校的课改是瞎胡闹。虽然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抱有很深的偏见,因为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家长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孩子的成绩,坦白一点说还是一个“分数”。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家长当中,教育短视,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众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甚至把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押在了学校上。这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阻碍,为了满足家长,教师表面只能说素质教育,实际却抓应试教育。

9.2解决策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我们通过贴标语、家长会的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学校都要努力使学校、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新课改是教育界的新举措,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正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进入实质性的尝试阶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1、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流于表面。

每堂课非得老师给一个框架才能行动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即使给框架也无法行动起来。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肤浅,讨论的答案单一,缺乏新颖独到的见解,发言面狭窄,导致合作毫无效果。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3、探究过程中,不能按照新课程的观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所谓探究往往流离于教材的表层,有时钻牛角尖,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话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

科学、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情趣化。但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且表现形式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一长,学生们习以为常,情境自然就失去吸引力,再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运用情境教学,对于不适宜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形式进行教学。另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收得太紧,现在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了。但由于放得太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甚至令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纪律难于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知识贮备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

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起伏、情感波动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可以课下共同研究。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四、课堂评价绝对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说一句话,就让全班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之类。深怕把自己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讲出来就是不尊重学生。我们知道,尊重学生的独到体验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就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固然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理智,要清醒辩证地看到课堂。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反而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设计出能够以最经济有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方案。

五、课程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化。

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音乐课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然而,教师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它学科也都存在这些突出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才能体现出新课程实验的真正价值。

六、教师角色没能很好转化。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哪些改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学生“动”起来以后,教师反觉得无所事事,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而不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彻底“解放”了。在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时,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减轻,教师作用降低。相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只有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师策略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并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节奏,及时点拨,及时调控,确保课堂最佳化。

七、片面追求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极强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作用为教学改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无视教学内容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的移植,只是起到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件大量使用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再加上一些并不协调的音乐,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定格在课件的变化上,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连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性,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责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又是新

课程实施的主战场。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将我们的课改工作朝新的目标迈进。

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测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理论、思想产生“共鸣”,出现“内心的敞亮”、“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识的飞跃,就要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去体验、感悟、发展。

一、优化数学教学环境是基础

(一)开放教学活动时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数学教学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组成的双边互动统一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教学媒体,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不受时空的限制,本身就是开放的。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教师要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都是我们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走进课堂就是秧田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我们没有想明白。冷静反思:

(一)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也就出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加之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作为仲裁者,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一个人(平时成绩优秀的)的意见和

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我们有时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有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让 “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应答性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的时候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有的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需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划,教师主动开发教材;同时有的教材还不是很成熟,如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与开发教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用教材教,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具备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难深入透彻地实施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就自然的提出:我想学习?我想进步?谁来帮帮我?这是很多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反应了教师想获取专业成长,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不知道如何发展?

我们意识到,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理想的编制与现实的教学之间的差距,使得教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迫切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上的支持。虽然我们大规模集中进行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只能解决对课改和新课程学科教学知与不知的教育认识问题,而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内隐理论”都随时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课堂行

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迫切需要教研重心下沉,重建教研制度,要将合作与交流的教研方式引向学校,扎根课堂。同时也反应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实在是不容易。一种理念,只有当被真正理解、认同和接纳,才能成为教师个人身上的一部分,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得所谓“到位”。

(三)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线老师们普遍感觉课程改革难度大,也不太理解新教材为什么那样编写。其中主要涉及“新教材的编写体系问题”、“内容与课时的把握问题”、“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我们感觉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高中到底要不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学习的时间?课时不够怎么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高中课程改革到底要怎么做?进行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高考怎么考?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对老师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等等。

虽然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并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也就有过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但我觉得这次尤其明显。如初中化学对化学式特别是对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要求很低,而进入高中后必修1和必修2却几乎把无机化学部分的80%的反应方程式展现出来,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化合价是怎么回是之前,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知识接踵而来……

作为一名教师,困难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坚定信念,充分认识课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争取教育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总之,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生事物,问题和困难同在,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农村初中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课改实施中结合自身实际、学生特点及学校条件,正确审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农村初中课改是会收到实效的。只要我们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课改最终会取得成功,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篇2: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洞口县醪田镇中心小学 尹茜

一、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3月4日——12日,教育部课程评估组组织进行了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的调查评估,其问卷结果显示:新课改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进行排列,对新课改“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依次为35.7%,30.6%,21.3%和11.1%;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改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比例依次为3.2%,4.3%,5.0%和23.5%。并且根据我国人口的实际情况显示,有64%的人口在农村。所以,新课改必须先从农村抓起,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l.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整体素质跟不上课改形式

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基本上由民办、代课转正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构成。而他们的起点一般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水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像我以前就读的明家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没有合格学历。近五年来没有几个师范毕业生分配进来,原有的外乡镇的几个师范生也调走了,现在基本上是一些老高中生在唱主角。相比较,小学一年级的情况相对好一点,教师具有师范类合格学历的也只占60%,30岁以下的仅占30%。

2.城乡教师待遇与生活条件的差别使好教师很难留住

我国多数县、市通过公开择优选调的方式,将农村的优秀教师调到城区任教。这有利于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但每年从农村调走的一批优秀教师,必然导致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低,这对于那些渴望汲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再加上农村人口分散,学校规模小,人生不旺,一个教师要教多个年级多个班,效率不高。另外,现在的年轻教师只想往城镇方向调动,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紧缺,带来了农村教师年龄的老化。

(二)农村孩子知识面窄

l.生活的环境

由于农村孩子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与外界的接触少,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要窄的多。对各种新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些。大多数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不是很好,又得不到良师的指导。所以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遇到难题时不会主动问同学和老师,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课改材料,起点高,容量大,中小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2.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生缺少获取材料以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知识面窄,见识有限,难以参与以多种信息和直接经验方式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无处搜集资料。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渠道狭窄,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限。另外,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而老人们根本不明白新课改是怎么一回事,学校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难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三)新型师生关系没有完全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社会基础。现在,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但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型师生关系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l.师生之间相互对立

师生关系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往往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师说对那就是对,就算是错的也依然要执行。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受到制约,思维受到阻碍,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使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关系易受到破坏,容易发生冲突,形成对立。2.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稳,没有基本冲突。在中小学里,教师包揽一切活动。以至学生跟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课堂自由懒散

一些教师把“自主”变成了“自由”,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加“限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而学生自制力薄弱,没有了管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认真检查教育的效果,造成“你教我学”“你不教我就不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四)办学经费的紧缺是新课改面临的最大难题

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它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l.缺乏教学设备

现在乡、村彻底与学校脱节,不拿一分钱投入到学校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留给学校的人头费每生每期只有10多元,正常的办学开支都不能保证,改善办学条件从何谈起?我们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来源——图书馆;没有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

2.教师缺少培训

由于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困难.提高教师素质困难重重.面对课程改革,很多教师迫切希望到外面学习、充电;参加培训,但能如愿以偿的只有少数。我们醪田学区去年暑假到市里参加通识培训的只有十多个人。时间只有两天,其效果很有限。这样不仅打击了教师积极性,而且效率也不高。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存在矛盾

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比原有教材的内容更具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又加之资料的不足,教师们一时还难以驾驭教材,也就把握不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常常受到旧有教案的束缚,不经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像语文学科,新课改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由于学校图书室藏书有限,又不对学生开放,学生个人大量购买图书又需要资金,而没有大量的书籍可供参考,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也很难完成。

(五)新课改的本身存在着最根本的问题

l.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了我国国情

第一,课程设计不具可行性。如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在不改变分科教学的大环境条件(如师资来源、课程衔接等)下,盲目在中小学开设这些综合课程是不现实的,在许多中小学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都被语文、数学或是其他科目所代替;第二,目标设计过于庞大,缺乏实现的基础。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等,致使新课改目标分散,虽然面面俱到,但不够深入。

2.课程门类和课时太多

课程门类较多,教师专业与《新计划》难以形成对应。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兼课至少有二到三门,这样精力就会分散,导致顾此失彼或者疲于应付。新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多,因而,有些课程形同虚设,小学只重视语、数,初中则重视语、数、外、物、化等主课,其他毕业不考的课程无暇顾及。可见,实施新课程计划一时难以落实。

3.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有的学者提出,新课改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新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到现在为止,评价教师业绩时,仍以“分数”这根指挥棒进行评价,同时在考试方式上仍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评价机制和考试方法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甚至扼杀了教师的大胆想法。由于各个学校都是刚进入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几乎还是老一套,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会产生“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的思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价中甘处下风,所以,在教学中不敢或不愿实施自己的想法。

二、改善农村新课改的对策

既然新课改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新课改还能不能发展下去呢?我认为,从运动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一旦抛射出去,再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同样。新课改既然已经实施,而且已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因此,必定会沿着它应该运行的轨迹走完它该走的历程。新课程将怎样继续进行下去?这取决于现在和将来我们围绕新课改所实施的具体行为。对此,本人对今后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l.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做出为人师表的表率。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的;其次教师要有法律意识。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就不准他上课;有的学生迟到,老师会罚钱、罚站等,这些都是违法的。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2.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基础

在新课程培训中,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好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坚持通盘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 4

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培训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

[5]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学生不敢提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此可以这样做:(1)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合理,不应直接否定,首先要表扬学生勇敢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2)创造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就某一问题或事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掌握问题。

至于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胆子小的问题,这虽然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农村学校推进新课改的制约因素。农村孩子朴实,能吃苦耐劳,只要教师们有耐心、有爱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就一定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观念,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朋友式”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筑,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

1.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

人本理念要求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人并满足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1)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把学生看成“整体人”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不搞“一人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地职业道德和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缩短师生间心灵的差距。

其次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在社会活动交往中,相互尊重,这是人与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权的人,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尊重。事实证明:尊重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而且能够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就会更加的尊重老师,这样才能改善好师生关系。

(四)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

为确保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省政府应继续根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县核实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教职工还没有达到合理比例的县,要继续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县级人民政府化解财政困难。政府应适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l.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地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俗话说:‘有舍就有得’。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给教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2.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要用好政府的投入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订购大量教学资料,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我的母校——醪田中学,积极筹措资金,配置了40多台电脑,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大部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五)改善新课改的管理

一元化的视角是新课改问题研究文献中比较明显的缺陷之一,新课改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受到很多制约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要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历史进程,这种借鉴不仅是对发达国家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同时更能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只有确立了多元视角,才能对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才能对新课改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

l.抓紧完善新课改的设计方案

新课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要及时查漏补缺,努力降低教师们参与改革的难度。新课改的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如制定各种评价制度,明确和完善中考、高考等各项考试制度;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来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调整课程的门类和课时

中国现行的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要开设20多门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分科过细,造成了教育内容条块分割。因此,应减少一些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的课程课时,如 一些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一些地方课程等。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应该从以往的以考试为核心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上开始改革。在对学生评价上,把以分数高低论成败改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把终结性评价改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高低、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往,学习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像研究型、发展型转化。

篇3: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对存在问题的剖析

(一) 教学设备无法跟上

新课改对教学所需的教具、教学设备等辅助教材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大量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支持教学, 但经费紧张的农村学校无钱购买与新课程配套的音像设备、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更无钱构建网络教室, 因此无法大面积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农村教师在上课时仍然使用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 但这种传统教学条件和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更无法让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网络教育、远程资源也只在教师们公开课堂上成了“闪光的亮点”。网络教育、远程资源只能作为一种摆设。教师们渴望着网络资源能走进自己寻常的“随堂课”上。

(二) 考核制度依然未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农村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 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等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老样子, 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传统考核制度指挥下, 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唯恐学生成绩的下降抹杀了自己一年半载付出的艰辛劳动。

(三) 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

1. 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 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重视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有的农村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 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 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 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 不能灵活掌握教材。

2. 教师观念陈旧也是影响当前农村课改深入进行的一大因素。

一些教师认为此次课改只是搞形式。只注意到新教材的难度较过去降低了, 而没注意到知识的整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 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

3. 校本培训还不到位。

农村教师缺少课改中的过程培训。如果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是“未雨绸缪”, 那么上岗后的过程培训则是“雪中送炭”。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培训在农村学校仍步履维艰。主要表现在:雪中送炭的机会太少。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 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往往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略

(一) 增大教育经费投入

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 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给予农村, 尤其是贫困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 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 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 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物质保障。“课改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督导监控。

(二) 建立科学弹性的评价方案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 其中评价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它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要想真正调动起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设计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以优化学校管理模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 以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根本目标, 促进教师和谐、健康地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 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 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激发广大教师扬长避短, 促进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三) 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建立支教帮扶制度

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查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分科召开研讨会, 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上级业务部门应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课的机会, 而不是只让一两名骨干教师参加, 增大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直接效益。同时学校也应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和效益。

建立城区省示范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重点学校选派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送去先进教学经验, 传递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帮助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送课改下乡, 开展教研活动, 开讲座、上公开课等, 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村教师进行最大限度的培训。

(四) 深挖当地校本资源

课改追求的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模式、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 应结合农村生活实际, 突出农村特色, 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将课改理念融入当地实际的教学中。超越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 参与实践劳动, 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对于部分教具,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 就地取材制作, 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农村教育面广, 交通不便, 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 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开展活动, 聘请优秀教师为课改兼职教研员, 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教研室可到基层农村学校定点, 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改, 搜集第一手实验材料, 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 推广成功经验。

篇4: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师、生对新课程不适应

教师方面:老教师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部分老教师由于已经习惯于多年的传统教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课堂上如果把时间留给学生探究讨论,既浪费时间又不放心,总觉得不如自己讲踏实。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久而久之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

而年轻教师在学生时代就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刚参加工作本来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还未形成,转变起来也就更困难了。

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探究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对探究也只是疲于应付流于形式。一部分学生仍然习惯被动的听教师讲,不愿意主动吸取知识;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想动都动不起来,结果课堂上不是呆坐就是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2.高、初中教材“台阶”大

从物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初中物理教材涉及的问题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直观、文字叙述通俗易懂且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高中物理教材涉及的问题不仅复杂而且抽象,比如从直观的物体到抽象的质点、从单一的二力平衡到复杂的多力平衡、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变速直线运动又到曲线运动、从标量到矢量等等,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很难适应。还有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跨度太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在学习上形成台阶。

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高中物理最难理解的是力学,该部分不仅内容多而且要求高,把这部分知识放在高一,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好大一部分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很难跃过这一台阶。

3.学科课时不充足

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2节的物理课,每个模块仅上课就需36课时,复习考试还需4课时,这样共40个课时就需要20周,去掉节假日,练习和讲评就没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探究课时间更是严重不足。探究教学因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时间不同,每节探究课基本上要花两节课才能完成,而课时严重紧缺,所以教师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究,探究过程也很难深入细致,这是多数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感受。

4.学科间进度的衔接不理想

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的需求。数学作为一门工具课在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说学不好数学,物理将寸步难行。但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好多知识点的进度滞后于物理,影响物理学科的教学。如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涉及的加速度,就是图像中倾斜直线的斜率,但是学生在数学课中尚未学习斜率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提到有关知识时学生很盲然。

5.教材内容与课后练习不匹配

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可是课后的练习题却很难,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比较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很强,这样学生在课后做习题就感到吃力。还有一些在教材里未提到的知识点在课后的练习中居然出现了,比如平均速率这一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给出其定义,学生根据速率是速度的大小就会自然而然理解成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实际上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跟平均速度的大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相差甚远,这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6.物理实验器材缺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不好物理实验也就学不好物理。新课程实施以来,新增了许多实验,对实验仪器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对传统实验室提出更大的挑战,而学校实验室由于本校具体情况,没有及时更新,即使是原有的一些实验设备也是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更不用说新教材中新增的一些先进仪器了。

二、应对的策略与办法

1.让师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重视教师培训,让他们彻底改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倡导民主平等教学,学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增强,适应起来才会更快。只要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探究,真正有所得。

2.降低“台阶”,搞好衔接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要了解初、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衔接内容,比较初、高中物理知识在衔接点上的跨度大小,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过多的重复将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真正到了新课教学时学生已失去了新鲜感;反之,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一下子提的太高,学生也接受不了,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此外,高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前科学概念作出即时的修正,比如速度这一概念,在初中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到了高中教师就得对这一概念作出修正,应该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并对学生讲清楚初中那样定义的原因,这样从知识层面上才能顺利的过渡。

3.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统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充分考虑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方法所需的时间,以及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反馈所需的时间,协调处理好新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所需的时间比例,以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做好教材的整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增大每节课的容量,还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两节课合一个课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课时,有些内容甚至可以作为科普读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4.做好数学和物理学科的整合

首先,在教材的设计和课程的安排上,应做适当的修改,使数学和物理尽量同步进行。要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在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再在物理中使用。其次,物理教师应了解学习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使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提前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做好不同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顺利衔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

5.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题

建议组织力量编写一些配套的练习题,或者编写更好的教参和练习册以满足教与学的要求,也可以多订购几本教辅读物。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习题中所用到的相关内容,介绍一些解题的常用方法,或者对一些繁、难、偏、怪习题进行大胆取舍,重点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上,不要被教材所束缚。

6.加强实验器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为了解决实验器材的短缺问题,教师要倡导学生自制教具,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随手可取的日常生活用品来做实验,以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演示实验来辅助教学,还可以准备一些挂图、模型、投影片、录相等用到各种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来辅助教学。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游乐园、工厂等地去参观学习。比如力学中的翻滚过山车和一些静电实验,到这些场所去观看学习既开扩了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篇5: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篇6: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上一篇:敦化塔东铁矿现状下一篇: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