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01

《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词五首》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笑谈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坐下)

师: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先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师:首先大家看课文,我来朗读一下,大家注意字音。

师朗读。

师:大家先看一下投影上的生字,找同学起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很好。接下来大家结合注释通读一下这五首诗,把握这五首诗歌的大意。

生自由朗读。

师:好!我们先来齐读一下这五首诗歌。

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读的时候把握住了诗歌的节奏。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学习两首诗歌。《望江南》《武陵春》。先看《望江南》。我们来看一下文学常识。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大家知道什么是花间派吗?

生:不知道。

师: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在读的基础上,大家先讨论一下诗歌大意。

生前后位四人讨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

一部分学生举手。

生1:打扮好了,我(生笑)倚在楼上,看到了很多船,却都不是我等的那一个,天晚了,江水悠悠,我很伤心。

师: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2:应该说一说这个人在楼上干什么?

师: 那你觉得是在干什么?

生2:等人。

师:等什么人呢?

生2:等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偷笑、羞涩)

师:大家认为呢?

生齐,(纷纷说):就是,是她的爱人。

师:很好,大家认为等人的那个,也就是主人公,是男是女?

生(笑):当然是女的。

师:为什么?

生(纷纷说):梳洗罢。

师:很好,“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打扮,应该是个女子。好,谁能从头到尾再把大意说一遍。

生3:一个等待爱人回来的女子,清早打扮好了倚在望江楼上,她看到很多船,却唯独不见自己等的那只,天色已晚,江水依旧东流,她伤心欲绝。

师:很好,说的比较完整,并且,伤心欲绝这个成语用的非常好,很恰当。把握住大意后,我们来体会一下诗歌蕴含的感情。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强调“梳洗罢”?

生稍静,思考。

师:提示一下,“女为悦己者容”(声音较轻)

生4(恍然大悟般)明白了,她打扮好了是为了给她的爱人看的。

师:对啊。可是她的爱人回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能体现她的什么心态呢?

几个学生:她相信爱人今天会回来,所以,精心打扮。(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师:很好,也就是说,她早晨梳洗时,心中充满信心,认为今天一定会见到自己的爱人。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诗中包含了主人公的什么心态?

生4:失望!

师:你的反映很快,但再好好考虑一下。

生思考,(小声议论)

生2:一开始应该是希望。

师:很好,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当帆船远远驶来时,这位女子心中充满了------

生(齐):希望!

师:对啊,等一只船走近时,才发现不是。心中很失望,千帆过去,一次次的她的心情在希望与失望中重复。

生5:好可怜啊。(有叹息者)

师:我们都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作者将主人公的心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同情。

天色晚了,她等的人回来了没有?

生:没有。

师:原文怎么说的?

生:“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师:对啊,江水依旧东流,爱人还是没有回来,一天的等待下来,不仅仅是“失望”,而是“肠断”了。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生6(举手):是她爱人去的地方。

生7(快速的):不对,应该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生8:也有可能是她和爱人说好要去的地方,爱人没回来,所以去不了。

师(感慨的):大家的想象很好。说实话,我想的都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美丽。可以借你的想象再发挥一下,就是一篇很凄美的文章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词,大家看看,不到30个字,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生9:时间:早晨到傍晚。

师:景物呢?

生8:有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

生10:还有人物情感,“希望”“失望”“肠断”。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的一个什么特点?

生7:高度概括

师:很好,概括、凝练。另外,对爱人的思念,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女子的动作,她看到的景物等表达出来,这也是一个特点

生(纷纷):含蓄。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诗歌的特点了:概括、凝练、含蓄。

有没有同学能背过这首词?

(只有几个学生说能)

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听清了,只是一点点而已,(生笑,部分学生已忙着背诵)用最快的时间背过。

生分别背诵,很快,有同学举手,稍等,大部分同学停下,教师检查背诵。效果很好。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同样是女子的思念,我们看看李清照是怎么表现这种思念和愁绪的。我们先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大家注意,这首词的调子比较低沉,大家应该读出“哀愁”来,调子不要太高。好,讨论一下文章的大意。

生讨论,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谁起来说一下?

生9: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师:说的不错,大意是把握住了,用词上可以再考虑一下。大家看看这首词和《望江南》有没有相类似的描写。

生10:《望江南》中写了“梳洗罢”,而《武陵春》中写的是“日晚倦梳头。”都是写女子的梳洗打扮。

师:找的很好,大家思考一下,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讨论。

生11:她不愿意梳洗,说明她的爱人不在身边。

生12:注释中说她的爱人去世了。

师:是的,这个时候,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那么,结合《望江南》分析一下能说明她的心态是怎样的?

生思考。

生11:《望江南》中的“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会回来,而李清照因为丈夫去世,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日晚倦梳头。”

师:对,大家看,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态。这里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够有这样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再看看原文,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绪的?

生(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这是原句,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她的愁绪无法排遣呢?

生(纷纷):小船载不动。

师:对,愁绪本来比较抽象,但作者却用船都载不动让我们感觉到了她愁的心思有多重。她不是不想排遣,也想,文中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想散散心,无奈愁绪太沉重,让她放弃了这一打算。“闻说”“也拟”“只恐”一波三折,让人心碎。

大家再想一想:李清照的“愁”除了为丈夫去世而“愁”之外,还为什么发愁?

生13:我从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时候她的家乡已经被金人占去了。她也为家乡而愁。

生14:还有,她和丈夫一起搜集的文物丢失了好多。

师:对,这个时候,北宋已经灭亡,李清照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所有这些,都是让她愁的原因。李清照不单纯为自己的的亲人而愁,也为国家为家乡而愁。

好,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有什么特点?除了概括、凝练等,你还能发现什么特点?

生思考。

师:提示一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本文直接抒情和间结抒情相结合,这也是它的特点。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这两首词,剩余的三首我们下节课再学。大家先想一想,这两首诗歌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思考,发表见解,有的接近题目,有的距离较远。

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师:下面时间大家再好好考虑一下,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生1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生2:“少年不识愁滋味。”

生14:“丁香空结雨中愁!”

生15(受启发):还有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很好,可以看出,有的同学课下读了不少书。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今天的作业要求同学们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自学其他三首。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作者邮箱: cct1@qingdaonews.com

篇2:《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开东

学校:张家港梁丰实验学校

时间:一课时

教师:王开东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她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送进了坟墓。

(学生发出了赞叹声)

师:同学们非常敬佩她的创新精神。确实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她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生:(小声的,多美的名字)

师:可我要问的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

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师板书:窗)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且同学们在预习时,还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

(师板书:1、概括--情节2、对比--性格)

师:哪个同学帮我们熟悉一下课文,下面的同学带着思考题的前三题,着重解决第一个学习重点:概括--情节(投影: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

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

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生1:我想把课文读一下

师:有勇气,这不仅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大家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只要你们多读、多练,也一定能读得和她一样好。

师:这篇课文有三个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是“树阴”的“阴”,不能写成“荫”,前者是名词,后者常用做动词;第二个是“栩栩如生”的“栩”,注意它与“自诩”的“诩”的区别,“自诩”为自夸的意思,所以从“言”旁;第三个是“鸟瞰”和“俯瞰”,谁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异同。

生:(七嘴八舌,“鸟瞰”和“俯瞰”都是“从上往下看”)

师:“鸟瞰”是像鸟一样俯视,那么“鸟一样的俯视”,有何特点呢?

生2:看的范围广

师:好,这就是说“鸟瞰”是“从上往下整体的看”,而“俯瞰”只能表示“从上往下看”。那么,从窗户向外看,怎么说?

生2:用“俯瞰”。

师:好的,读书就要这样“咬文嚼字”。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

生3: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了两个人物。

师:哦,哪两个人物,表述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生3:一个是靠近窗户的人,一个是远离窗户的人。

师:我们把这两个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好吗?

生3:好的。

师:你觉得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

(投影:教参概括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生3:是从远窗人的角度概括的。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和我们说说吗?

生3:我是从“从享受到困扰”和“见死不救”看出的,它们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远窗的人。

师:那您能不能据此修改教参的另两条概括呢?

生3:我把第一条(两人关系融洽)修改成“与近窗的人关系融洽”,把最后一条(一堵光秃秃的墙)修改成“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同学们,你们说改得好不好?

生:改得好!

师:我觉得改得不是好,而是--很好!

生:(笑)

师: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有了科学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挑战权威,就像陕西写诗的那个大胆的考生,这也算是一种创新精神。刚才我们从“远窗的人”的角度,对课文的情节作了概括,那么,现在我们谁能从“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分析作者为何不以“近窗的人”角度来行文?

生4:我把它概括为“与远窗的人关系融洽;编造窗外公园的美景;在冷漠中死去”

师: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说,在我们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概括的角度一致,角度一致了,就不会像教参上一样顾此失彼。如果我在“近窗的人”概括中,也加上一条“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你怎么理解我的这种概括?

生4:我觉得老师“这地方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或者是冷漠。

师:你真的很优秀,一下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不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的理由。

生5:我认为作者如果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文章就会平铺直叙,不能够跌宕起伏,而“文似看山不喜平”!

师:我注意到了他的一个词--“跌宕起伏”,这个词用得神采飞扬。只有“跌宕起伏”,小小说才充满悬念,而“悬念”正是小小说艺术上的灵魂。刚才我们一起熟悉了小说的情节。俄国高尔基就曾经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现在,我们一道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同学们看导读题4-6小题,先思考,后交流。

(没有同学主动回答)

师:今天是哪一号

生:“3、15”

师“3、15”是消费者维权日,现在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霸占了同学们的话语权,今天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学生笑)

师:近窗的人死了,医生丝毫没有大惊小怪。我觉得可能是医生见惯了人的生死,所以很平淡,是这样吗?

生6:不是,是因为近窗的人病得很重,医生对他的死早已有了思想准备。

师:哦,病得很重,那么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可实际上呢?

生6:他最应该做的是“静养”,而他却不断编造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来减轻病友的疼痛和寂寞。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他的这种精神吗?

生6:可以,比如说“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师:你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让我想起了你们刚刚上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想起了毛主席对白求恩评价的一段话。近窗的人,也可以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师生共同背颂)

师: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而且在写美景的时候,出现了“照例是……”“有的……有的……”等等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何好处?

生7:我认为这样写,更能够突出近窗的人为别人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师:同样是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地方不好,因为花下面有刺;有人说,这地方很好,因为刺上面有花。同样是半杯水,悲观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呢!这是为什么?

生8:老师,我明白了。这地方美景的`描写,既是近窗的人安慰别人的话,同时也象征着他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

师:同学们体味确实很深,我们看问题就要这样多角度来看,那么这种栩栩如生的虚构,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呢?

生(为难状)

师: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

生9:就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师:说得好,这就是小小说的第二大特点:先蓄势,然后再陡转。比如有个相声:“口袋里插一只笔,小学;两只笔,初中;三只笔,高中;四只笔,大学;五只笔,--修钢笔的”这种手法就是先蓄势后陡转。文章中先是反复生动细致的描写公园美景,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自然可以看成是陡转。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小小说的技巧不是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才是它的本意。

师:同学们知道吗?第六题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我本来不敢用,可我突然想到我面对的是梁丰实验中学的学生,我就用了,同学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满脸喜色,跃跃欲试)有!

师:不靠窗的病人病情为何加重?

生10:他的心事太重了!

师:什么心事,你能说得明白一点吗?

生10:对近窗人的嫉妒,就是说他得了“红眼病”。

师:写他的病因医生不得而知,说明了什么?

生10:他的病因是嫉妒,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是因为--

师:如果窗外真的有美景呢?

生10:(恍然大悟)因为窗外本没有美景,所以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

师:说得很好,这就是说这里为下文写窗外不是美景,而是堵光秃秃的墙--

生11: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师:由此可见,小小说蓄势之后的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如此说来铺垫和伏笔就是显得格外重要了。总的来说:悬念、蓄势和陡转是小小说的几个鲜明的特色。

师:人们都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远窗人的见死不救这种行为?

生12: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他嫉妒心恶性膨胀的结果,反映了他心灵卑劣、自私冷酷;正好与近窗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形成鲜明对比。

师:如此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让你为他们各选择一种事物比喻他们的心灵,你会选择什么?说说理由。

生13:我选择公园和墙,公园里阳光温暖,玫瑰花香,空气温柔,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景观和谐一体,正好用来比喻近窗人美丽的心灵;而光秃秃的墙,它阴暗、潮湿、狭窄,也正好可以用来比喻远窗的人心灵的肮脏和卑劣。

师:说得很好,这可能就是作者的原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巧妙。当然再好的构思,都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尤其是成语的使用,非常有亮色,课后请同学们慢慢品味。现在如果让你用成语来描绘这两个人的品格,你能运用哪些成语?

生14:生近窗的人:舍己为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

生15:远窗的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师:成语可能是难了一点,用词语来表达,怎么样?请你回答一下。

生16:近窗的人无私、关爱、善良、真诚;远窗的人自私、冷酷、残忍、卑劣。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优秀。现在,我们来共同挑战最后一个难题:如果让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有创意,切合主旨,符合人物性格,你有哪些好的想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

生17:我想引用顾城的一首诗。

师:顾城的诗,我也很喜欢,你说。

生17:窗外,天空灰暗,大地灰暗,世界灰暗,两个雨点,一个灰暗,一个光亮……”

师:这个结尾,非常别致,对比的色彩很鲜明。

生18:我想平淡一点

师: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18:他,无力的躺了下去,窗外,更加安静了……

师:这个结尾很有意思,静中有动,表面的安静恰恰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波动。

生:(下课了,响起了萨克斯乐曲《回家》)

师:从好的方面,谁来说一说。

生19:于是近窗边,又多了一个重症病人,继续为病友们编造窗外的美景……

师:回答得很好,感觉近窗的人使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人确实就是这样,比如说我,每次听到《回家》这首乐曲,都深有感触。“回家”,我认为它呼唤的不仅是回到我们身体栖息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呼唤我们回归灵魂升华的家园--那就是人类要永远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我也想用顾城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再一次感谢同学们的精彩配合,谢谢!让我们在《回家》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节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3:《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乐坏了”等词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熊、松鼠图片,大纸船实物。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复习生字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 课,让我们把课题清楚、响亮地读一遍。

昨天老师要求大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完成得怎么样?自己再讲一讲。

谁能清楚、简洁、完整地讲一讲?抽生讲故事。

瞧,故事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他们来了,(图)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师:咳,大家好,认识你们非常高兴,欢迎大家到我们的家去玩。

二、情境中复习生词,增添情趣

1、(课件出示小松鼠和小熊美丽的家)我们来看看松鼠和小熊的家,怎么样?(课件变换:小河上漂着无数的纸船)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美丽的小溪里有好多纸船呢!

师:猜猜!纸船上会有什么呢?

生:小松果。

师:是吗?

生: 草莓。

师:有可能。

生: 放着写满祝福的纸条。

师(神秘状):纸船上究竟有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怎么全是词语呀?恩,只要大家读好了这些词语,松鼠会给你们惊喜!

抓住 松果 草莓

祝愿 幸福 乐坏了

吵架 难受 飘荡 漂流

师:谁来读一、二排?

生:(第一、二排)… …

师:你的表现太棒了。看!松鼠真的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读一读。

生读:祝你幸福!

(一、二排一起读一遍)

师:生活中,什么事会让你快乐,会让你乐坏了?

生:… …

师:那就再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乐坏了”表现出来!

生:第三排… …

师:声音真响亮,松鼠也送你一只大大的纸船!祝你快乐!你们想要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正确、响亮地读第三排。

真棒!松鼠把纸船和风筝送给你们。(课件出示纸船、风筝)

过渡:这只风筝怎么样?… … 就是这只风筝,这只纸船,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自己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一)感受成为朋友的快乐:(精读2、3、4、5自然段)

师:现在我来采访一下松鼠,你是怎样成为小熊的朋友的?

生:… …

生:… …

生:… …

师:小熊,你收到礼物了吗?

一只纸船、一个松果、一句祝福,就值得你那么快乐吗?

生:我得到了别人的祝福,所以我乐坏了。

生: 有人在关心我,所以我乐坏了。

师评:多么真诚呀!

被人关心是一种幸福。

读一读,体会小熊的快乐。

师:松鼠呢,你收到礼物了吗?

生:… …

师:读一读,体会松鼠的快乐。

师:谁和我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范读,师生对读3、5段--分组对读。)

让我们把祝福再次送给朋友,让我们热情地说--;让我们真诚地说--;让我们大声地说--。(读问候语)

多么真诚祝福啊!松鼠和小熊当然乐坏了。

(2)二段:(课件)快看,这就是小熊收到的纸船,它是

怎么来到小熊身边的?拿出手来演示演示。(你为什么这样演示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四段:瞧,美丽的风筝又是怎么来到松鼠身边的呢?

(二)理解词语“漂呀漂”和“飘呀飘”。

(出示课件)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飘呀飘 ”右边有一个风字,所以是在空中有风才能飘;第二个“漂呀漂”是三点水,所以是在水中漂。

会用这两个词语吗?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在天空中飘呀飘?第二个呢?

( )在天空中飘呀飘;(树叶)在天空中( )飘呀飘。

( )在水上漂呀漂。

小结: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呀,往往根据偏旁就能推测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小结过渡:(指课题)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贴)他们就这样成了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纸船消失);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课件中风筝消失)。纸船和风筝哪儿去啦?自己读读课文的8、9自然段。

(三)感悟失去友谊的痛苦:(理解8--11自然段)

师:小熊你的风筝呢?

生:… …

生:… …

师:为什么呀?

生1: … …

生2: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他多么希望松鼠看得见啊。

师:他在思念朋友。

师:松鼠你的纸船呢?

生:… …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 …

师铺垫引读:(课件:溪水、蓝天、音乐)在没有纸船和风筝的日子里,小熊每天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纸船呀,可他只看见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松鼠每天都走出家门,他多么希望能收到风筝呀,可他只看见蓝蓝的天空。一天,两天,三天… …松鼠再也受不了了。(师读10段。)

多么真诚呀!谁再读?(抽读“如果… …”--齐读)

评:多么渴望… …多么急切… …多么期盼… …

师引读: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啦!松鼠高兴得--生: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一只、两只、三只… …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会对小熊说上一句话。松鼠啊,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读中回味。

纸船和风筝又使他们成了好朋友(板书)。让我们轻声朗读这首小诗,感受幸福,分享快乐。自己先读一读。

友谊是风筝飘呀飘,

友谊是纸船漂呀漂,

友谊是祝福一串串;

友谊是得到了就会快乐,

友谊是失去了就会难受;

友谊就是祝你幸福!

友谊就是祝你快乐!

五、写字训练:

过渡:让我们对所有的朋友说--祝你幸福!祝你快乐!让我们把祝福写下来吧!重点写好这三个生字!观察一下,怎么写好看?

(一)提示:1、“祝”、“福”左窄右宽,示字旁的笔顺;

2、“幸”横笔很多,注意主横的突出。

(二)把祝福写在属于你的纸船和风筝上。(注意写字姿势)

(三)把祝福送给你的朋友--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现场听课的老师。

二00四年九月十九日

作者邮箱: oo_108@sina.com

篇4:《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我们昨天已经是朋友了,你们这个班是个充满自信的班级,你看他们的眼睛大大的,腰板挺得直直的。(生眼睛睁大,腰挺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上课。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不太喜欢这种称呼。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师:好,孩子们,咱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课文,齐读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像: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师:这就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一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就在课文里呢!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讲了什么故事呢?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

师:我们把生字都勾划出来,和同桌读。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读给同桌听,赶快行动。

生读。

师:不少孩子都划好了,别忘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啊。都读好了吗?回答我的问题时声音要大一点。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出示词语:斧头

指名读。

师:请大家跟着他读。下一个--

生:盖房

师:会读的一起读这个词。这个词可不好读,读什么?

生读:造犁

师:我不喜欢你们齐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非常好,平翘舌都读得很准。咱们城市的孩子没见过犁,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词,一起读。

生读:造犁

师:下面这个词又不好念。

生读:裸露。

师:是这样读吗?你来读。谁来教他读。

生教读。

师: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生读。

师:下面一个词谁愿意读。

生:柴烟。

开小火车读。

不断 减少 扩大 家具 随着 冒出 柴烟

师:真不愧是火车头,读了两个词都读对了。刚才有个生字,大家可要注意,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出示:冒出

师:谁来提醒大家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千万不要把上面的日字写成目字。

师:是日字吗?

生:不是。

生:上面那个日字下边不用封口。

师:日字是扁的吗?

生:不是。

师:这个字写时注意什么?

生:下边的目字要写得窄窄的。

师:再仔细看,第三笔和第四笔写时注意什么。我在黑板上写,你们在本子上写。你写一个不满意就再写一个。

指导书写。

投影出示学生写的生字。

师: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读。你会读你要抢着读。

抢读:洪水 何处 包括……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我们就不怕了。读课文,待会儿选择你最熟的段落,读给每个老师听。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来,我们男女生赛读。

女生读。

师:咱们女孩子读得真好。来,男孩子读。

男生读。

师:咱们男女同学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

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听第六自然段了。来,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

师:指的是哪些东西呀,爱读书的孩子,细心的孩子赶快在书中找答案。

生:指那个小村庄,外面下着雨,下了五天五夜,把小村庄没了,

师:他说小村庄没了,谁来补充,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哪些?

生:这些房子和树木都被树木冲走了

师:你是说用斧头砍下的树变成了房子

生:就是砍下的树家具都被冲走了。

师:应有具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那些靠斧头得到的东西,包括这个小村庄都没有了,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冲走?

师:你善于提问题,是聪明的小朋友。

生:树木减少会造成如此恶劣的环境吗?

师:你很会提问题,说明你认真读书了。我觉得刚才那个孩子提得问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这个问题我们仔细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大家仔细读课文,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开始!

生读。

师:好,不少孩子已经找到答案。下面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因为什么呀!

生:他们把树都砍掉了,所以得到了惩罚。

生:他们把树砍掉了,变成一片草地所以得到了处罚。

师:说得真好,把书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棵棵?是吗?看看。

生:不是,二三棵,五六棵。

师:家家都这样砍行吗?

生:不行

师:村子的人们砍树砍得特别多。是数量多(板书:数量多)太不像话了,砍那么多树,行吗?一年年一代代,可见他们砍树的时间怎么样?

生:很长。

师:这样不停的吹下去,土地就怎样--

生:裸露

师:一起看看这。

出示: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板书:裸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土地在悄悄地变化。

师:树砍了,土地变化了,小村庄就没了吗?你说。

生:因为盖房。

师:还有吗?

生:把树全砍了。如果有树,小村庄就不会被冲走了。

师:第几自然段写的是小村庄被冲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洪水中的小村庄。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不幸降临到那曾经美丽的小村庄。滚滚洪水(课件临时有点问题,没能放完。)

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那洪水中飘摇的小村庄,我们只能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读。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再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美的小村庄啊,就这样被洪水卷走,什么都没有了。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生:小村庄就这样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来说。

生:我觉得小村庄这样做对环境很不好。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心里不好受。

师:读出你的心里感受,读吧。

生读。

师:请坐,想读的一起读,读出你们各自的感受。

生齐读。

师:亲爱的小朋友,先前那个小村庄的故事结果是那么令人遗憾,引人痛惜,但给人们留下的是更深的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思考,好吗?下节课老师要检查你们课外搜集的环保的资料。

作者邮箱: liaojy@yahoo.com.cn

篇5:《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执教:广西梧州市民主路小学 杨敏华

师:看屏幕,你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吗?一起告诉我。

生:梧州市。

师:今天,我要和天桃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不管是杨还是梧或者是桃字都有一个木字旁。

师:哟,你们不仅眼睛雪亮而且脑筋动得非常快。这就说明我和你们非常的有缘分。同学们,其实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的眼睛雪亮,我们的脑子快速地转动、思考,你就一定会享受得到发现的乐趣。那么一会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用我们雪亮的眼睛,用我们的大脑去学会发现。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大屏幕)你们看,他是谁?都知道,一起告诉我。

生:鲁迅。

师:对,这就是鲁迅先生。(板书)对于鲁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我知道课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了一些资料,把它拿出来。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来说。

生:我是从书上查到了鲁迅的一个故事。

师:你说一说,同学们注意听。

生:鲁迅以前是在日本仙台学医。后来他看了一部电影,是一位中国人,就要被推去斩首,站在他旁边也有许多高大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去跟日本兵对抗。后来鲁迅就想,如果我光学医,治好他们的伤,但是就是治不好他们的思想。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他想用笔来唤醒人们的思想。

师:哦,你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些鲁迅的生平情况。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从书上了解到了鲁迅的一则生活小趣事。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他把胡子剪成了八字胡,很多人都说他像日本人。有一次他在公共汽车上,跟一个游客谈话,游客说:“先生,您说汉语说得真好。”鲁迅后来苦笑不得,就把八字胡剪成了一字胡。

师:哦,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我的资料是打160电话查询到的。

师:打160电话查询到的,说一说。

生:我查的资料是,鲁迅先生是我国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代表著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还有《呐喊》《社戏》等作品。

师:哦,你了解了鲁迅的一些作品。同学们,作为一个文学家,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670万字的文化遗产。还有谁要讲?

生: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叫做周树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市,他生在的家庭,是一个封建的大夫家庭。

师:你也是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情况。还有别的方面的资料吗?

生:我查到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笔名。他原名是周树人,愚山,还有阿张,周树人等,他在不同的环境下换了几次名字。

师:你是对刚才他所说的做了补充。看来,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老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一些珍贵的照片。(看大屏幕)请同学们看,这是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留影。同学们看,那个时候的鲁迅多么年轻啊!鲁迅还是个十分疼爱孩子的人,你看,这是他和夫人、儿子的合影。鲁迅先生经常为大学生演讲,照片所拍摄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这是鲁迅先生和宋庆龄等一批名人的合影。同学们,鲁迅先生还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你看,照片上,他正和一批青年在交谈呢。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透过不同方面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我们学习课文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题目是什么?一起告诉我。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对。(板书)读了这个课题想一想,你想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些什么呢?

生:我想学到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的?

师:这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板书:怎样写)很好,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师:你想学会怎样做人,非常好。(板书:学做人)

生:我想了解这篇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生平的哪些事情?

师:哦,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杨老师看出来了,这位同学是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写什么)

生:我想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师:有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

生:我知道,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一个叫周晔的人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书、查资料知道的。

师:哦,还有谁知道了作者是谁?

生:我是从看书知道的。

师:看书知道的,你预习非常认真。好,同学们,读一篇课文,就应该从题目开始,刚才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题目的含义,而且能根据题目问问题,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真不错!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课文,这些问题大家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请大家翻开课本28页。昨天老师要求大家回去反复地朗读课文。刚才在外面跟同学们交谈的时候,很多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个同学说:“这篇课文很长,里面的长句子特别的多。”他认为有一些句子,读起来不是那么的通顺。也有些同学说:“老师,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多,多音字也挺多的。在朗读的时候有个别字总是读不准。”我想,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你们通过小组的互相合作,互相练习,一定能够解决这些困难。对吗?

生:对。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分自然小组,再练习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文章里面的(看大屏幕)生字词、多音字读正确,读流利。把你昨天晚上预习中感觉到读的有困难的长句子再读一读。好,下面呢,请大家一起反复的练习读一读这些生字词,难读的句子。看谁的声音最响亮。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怎么样了。还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好,我们来检查一下。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把课文里的生字词和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好,预备读。

生:读词语。

师:杨老师发现这一个词里面,这一个字虽然不是多音字,课文里面并没有标出它的读音。但是全班同学很整齐地把这个字读正确了。谁能告诉我,你们用什么方法把它读正确的。

生:我是查字典查到的。

师:什么时候查的字典?

生:预习的时候。

师:哟,同学们可真会预习,非常好。生字词读得很准。课文里面有不少的长句子。你们看,(看大屏幕)这是最长的一个句子,一共有66个汉字。谁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哟,他第一个站起来,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好,我们一起来听他朗读。如果他读得正确、流利。我们也用掌声表扬。好吗?

生:读

师:怎么样?有些同学听出问题了没有?

生:我觉得刚才李义读得“全搞不清楚”的语气要读快些,我觉得应该这样读。示范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认为是应该换个停顿就更好一些,是吗?这确实是读长句子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同学们注意,这一个词的读音应该念什么呢?(复杂)

生:应该读复杂。

师:对了,不要念复杂。好,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再念一遍。注意里面的停顿,把这个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老实说”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个句子同学们不仅读正确了,而且还能读出了它的停顿。看看,这又是一个长句子,想读这个句子的同学就站起来。哟,那么多同学想读,全班都站起来了。真有勇气,好,那么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请坐,很了不起。长句子也难不倒我们。谁能告诉我,你读长句子的时候有些什么好方法?

生:我读长句子,一般都慢慢地读,后面再加快速度来读。

师:真是好方法。还有吗?别的方法。

生:我是把不通顺的句子多读通顺了。

师:哦。多读。这个是最基本的方法,非常好。

生:我是把我读不通顺的词语读练习几次,再串起来读,这样就读熟了。

师:哦,想读难读的词,读熟了,再把句子读通顺。你还有方法?

生:我可以先把句子分成几部分来读,读熟了然后再连起来一起读。

师:哦,你是先划成段,再连起来读。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多,这说明我们五(4)班的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啊,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读课文。这一次呢,是要求大家快速地默读。边默读边思考那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拿出笔,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到能回答问题的词语和句子。好,看谁最快解决问题,开始。

生:默读。

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你可以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有的小组已经开始讨论了。有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小组已经解决问题了,如果解决就可以坐好了。没有解决还可以讨论。

师:看看,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这个问题谁有发现?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情。

师:哪四件事情,同学们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生:第一件事情,就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时候,第二件事情是讲爸爸和伯父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三事是讲伯父和爸爸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情就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哦,四件事情。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跟×××解决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从时间来知道的,我觉得第一件事是在正月里,第二件事是有一次在伯父家里,第三件事在黄昏时候,第四件事在伯父逝世以后。

师:你跟她讲的事情是一样,不过你用另外一种概括方法,非常棒。有自己的见解,他用时间来概括事情,非常好。

生:我觉得应该是五件事。

师:听听她说五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伯父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第二件事就是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第三件事是在伯父家里,说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四件事是在黄昏的时候,爸爸和伯父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比较一下他们的发言,两个同学是四件事情,这个同学提出见解,她说是五件事情。我们先来把他们共同之处概括出来。他们同样讲了四件共同的事情是哪四件?第一件事……

生:齐答

师:哦,谈《水浒传》(板书)第二件是什么?

生:齐答。

师:哦,是讲鼻子不同。(板书)我们简单概括说鼻子。第三件事情?

生:齐答

师:帮助拉车的,(板书)我们把这个拉车的简称为车夫,可以吗?最后一件事是碰见他的女佣。是女佣回忆。(板书)那么你们听出来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是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写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面。其实这一段是写作者去看望鲁迅先生在殡仪馆的事情。不是说鲁迅先生的事情。

师:你同意四件事情是吗?讲出了理由。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同意四件事情。因为第一自然段是介绍鲁迅先生逝世以后的事情。这里写的是在殡仪馆里发生的事情。我同意四件事情。

师:你讲了理由。同意五件事情的同学吗?有吗?没有,都是同意四件事的,好,你来说。

生:我同意五件事情。因为我认为它第一个自然段是讲作者去悼念鲁迅先生。所以要是不写这一段的话,就带不出她回忆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件事。

师:他讲了第一段,人们追悼怀念鲁迅先生。你认为由这一段引起作者对鲁迅的回忆。但是这是鲁迅先生做的事情吗?

生:不是。

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在下面互相的讨论,那这节课呢,很多同学都坐在那里听。两个同学之间的讨论,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他也坐在那里了,但是这件事情是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所做的事情吗?不是,只是两个讨论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是吗?虽然这件事情跟鲁迅先生有关。但是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做的,特别是生前所做的事情。这个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明白了吗?好,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谁找到了关键的一句。

生:我从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知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我从这里知道鲁迅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师:很好。这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现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通过小组的讨论、默读。大家已经能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非常好。下面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这一次请你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把你认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划下来。同学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你可以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你阅读时的感受。(大屏幕显示: 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听明白了没有。好,非常好。下面开始。想读的同学找到句子就放声地读。读出感情。想写体会的就大胆地写,写下你的一些初步感受。

师:好,看看。哪些同学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的?请你站起来,你想读哪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能不能从他的声音里面听出他的感受。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伯父去世了,他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我想问一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我很感动,因为这么多人他们是读过鲁迅的文章,他们并不认识鲁迅,但他去世的时候有这么多人追悼他,我觉得非常感动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人们对鲁迅先生去世的那种怀念之情,悲痛之情?

生:我觉得“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个“失声痛哭”能表达人们对鲁迅的感情。

师:那么看看这个词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感情呢?谁能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来。

指名读。

师:有那么一点味道了,我看到这个同学已经做出了想哭的表情。你还想读吗?就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

再指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这里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我联系上下文,鲁迅去世了,但他死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很多人都很悲伤。这里应该很轻了。

师:这位同学体会很深刻,同学们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当时,许许多多与鲁迅先生没见过面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来追悼他。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追悼会录像)鲁迅的去世犹如巨星陨落,前来送葬的多达数万人。著名作家巴金当年亲眼目睹了追悼会上的情景。在他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灵堂的四周响起了悲痛的哭声,我的耳朵是不会不听的,像这样悲痛的哭声每天都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这哭声引了出来。”看着这一张张图片,听着这一阵阵哀乐。我想这内心的悲痛之情不仅仅是那一位位前来送行的人们,也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让我们拿起课本,怀着对鲁迅先生去世的痛惜之情,再来读读刚才的那段句子。“伯父去世了……预备读”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低沉的声音里面,老师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感受。你看,紧扣着句子里面的一个关键词语,我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自然而然的就能把感情流露出来。有哪些同学是用写体会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呢?好,请你来,你写的是哪个句子?

生:我写的是在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边的第四句。“有时候……干重活”我的感受是鲁迅自己都病了,但是他还想着让别人多休息。

师:这是你写下的体会是吗?还有哪个同学阅读了另外的句子也写下体会的?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他非常的关心别人。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但对自己想的非常少。

师:这就是你的体会。虽然简单,但确实是同学们内心的感受。好,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杨老师在一篇文章里面,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原文里面在救助车夫一段的前面,有这样一段描写,你们想看吗?(看大屏幕,听朗读)

师:听着这段话,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课文的这段描写。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里说“他们不愿意打破他们的安乐,而为你花费一些力气和光阴。”而鲁迅先生他自己花费了力气和光阴,去救助那个车夫。而且还给他一些钱,叫他回家养伤。这样的举动完全是与众不同的,这也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看出这两段其实是对比的,第一个自然段是显出普通人家的无情,而第二个段是说鲁迅先生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他不但自己跑出来帮车夫疗伤,而且还把剩下的药给了车夫,如果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小心碰到了玻璃,那他就没有药了。而他根本没有想过。

师:哦,同学们通过对比,说出了自己阅读的感受,是啊。同学们,鲁迅先生作为北大的一名教授,在一个受伤的车夫面前,他却能够(读大屏幕上划线的词语)--蹲着、半跪着。他那一双执笔的手,在为车夫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与车夫素不相识,但是他却能够--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这正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同学们,我想读了课文,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想读。那么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地学习。下一课我们可以分小组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一起再合作探究。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还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有时间读整本的书。你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找到这几本书。一本是《鲁迅全集妙语录》,一本是《鲁迅的故事》,还有《鲁迅回忆录》和《鲁迅传》。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继续深入学习,同学们的互相合作探究,大家会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好,下课。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写什么 怎样写 学做人

谈《水浒传》

怀念鲁迅 说鼻子 为自己想得少

帮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女佣的回忆

篇6:《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实录片断一: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充分朗读并交流了相关的资料。这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历史,去体验《赤壁之战》这著名战役的整个过程。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战争起因及战前准备部分,找出有关交战双方的语句,选定一方与你的合作伙伴讨论研究,一会儿派代表上台来作战前形势分析(师出示示意图)。(学生按学习小组认真讨论,不时发出争议声,师也边巡视边寻机参与讨论。)

生:我是曹操,已统一了北方,为了能早日统一中原,现在率领80万大军南下,先夺取东吴,后踏平蜀川。如今已到达长江北岸,可惜我军乃北方人氏,不熟水性,只能等练好了水上作战的本领才能渡江,真是急死我也!

生:(补充)不过,我兵多将广,拿下东吴不在话下。瞧,有一谋士给我献上一计,让我把船用铁索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真的像在平地一样。将士们不用担心坐不惯船了,看来,我们可马上渡江了,哈哈哈……(作仰天大笑状)

生:我是东吴都督周瑜,看(边说边指着示意图),曹军80万大军已驻扎在北岸了,我也调兵遣将,在赤壁这个地方安营扎寨,与曹兵隔江相对,我方只有3万,兵力悬殊,看到双方日夜操练,我真是心急如焚啊,怎样才能保住东吴,我得与众将士好好商议对策才行(作焦急忧思状)。

师:刚才,周曹双方的精彩分析,让我们对战局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一处思考空间:周瑜一方有何良策,以克敌制胜,以少胜多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略)。

反思: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及阅读教学时指出:“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战因和战前准备不是课文的重点,而且这一段语言浅显,内容易懂。于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对话和介绍中有效地培养了学习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录片断二:

师:成功是令人关注的,失败也同样。战斗战束后,大获全胜的东吴和惨败而归的曹操,同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吸引了无数言辞犀厉的记者(指指同学们)。现在,你们可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一方组成研究小组,这时,你既是一方将领或谋士,也是一方来采访的记者,即可采访对方,也可被对方采访。(创设的有趣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探究质疑的好胜心,讨论了几分钟后……)

生1:黄盖……(师打断:请注意礼貌),请问黄盖老将军,你是在什么启发下想到用火攻这个办法的?

生a:当我看到曹操把船连在一起时,我就想到如用火攻,他们想逃都逃不了了。

生(同组的补充):还有曹操轻敌多疑,可以利用他的这种性格用火攻。

师:除此之外,还有理由吗?

(无人回答)

师(补充):用火攻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兵力悬殊,相持下去对东吴没有好处,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力敌。

生2:请问黄盖老将军,你认为火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b:关键是东南风,没有东南风,火攻计划布置的再周密,都不可能成功。

生2:据我所知,战前一直是西北风,你怎么知道那天是东南风?

生b:这是……这……

师:是啊,没有东南风,火攻就无法施行,你是如何得知那天有东南风的呢?谁能帮助他。

生2:我知道,是孔明“借”来的(手持《三国演义》),其实他早就测知那天会有东南风了,这里面还有故事呢……

师:对,有句成语就出自此,(出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想详知这其中的故事,课后请来借阅《三国演义》,请继续。

生3:那你为什么要给曹操写诈降书呢?他会相信你吗?你又是怎样写的?

生c:我写诈降书是为了能接近曹营,只有与曹营近距离,这样火攻才能成功。为了让曹操相信,我在信上写着:尊敬的大将军,我是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叫黄盖,周瑜年少得志,很自以为是,我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您的八十万大军,为了城内的老百姓,还是趁早投降,可他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不但不听我的劝说,还叫人狠狠打了我几十军杖,打得我皮开肉绽,叫我老脸往哪搁呀(众生大笑)!我可不想白白送老命,因此,我将带上我的兵士和粮草,投奔大将军您……

师:噢,这位同学,你是从哪知道“苦肉计”这个故事的?

生c:我课前就阅读了《三国演义》了,这里面还有几个小故事呢,我可以为大家讲讲……

师(打断):是的,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出示)周瑜打黄盖--

部分学生(回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生d:请问曹丞相,您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了,怎么会被他的一封诈降信骗倒呢?

生4(作伤心状):唉,都怪我太骄傲轻敌了,黄盖诈降,其实我也怀疑过,还派人去打探过呢,只恨对手太狡猾,早有准备,我又操之过急,被黄盖的花言巧语蒙痹了,这真是“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手指扮周瑜的学习)千虑,必有一得啊!”

作者邮箱:

篇7:《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生:能。

师:现在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备力量,打好擂台。(学生读课文,做准备。)

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分组擂台赛现在开始,先由第一组同学提问。

生问:西门豹为什么说那个新娘不漂亮,要说换一个漂亮的?

生答: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非常漂亮,西门豹也要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

师: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对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那就由第二组同学提问。

生问:课文中说“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第一组无人举手回答)

师:想一相当地老百姓的情况,想一想西门豹惩治坏人的目的。(已有人举手)

生答:当地的老百姓很迷信,他们以为巫婆和官绅的头子真的去了河伯那里,他们要等着看结果。西门豹也……

(说不下去了,另一学生站起来。)

生答:西门豹来送新娘是假,他是想借这次活动(众笑)让老百姓知道没有河伯娶媳妇这样的事,让老百姓不要再迷信了。所以他来送新娘好像是表演。他多在河岸上站一会,让人们觉得他也在等巫婆他们传信回来。结果他们回不来了,老百姓就知道河伯是假的了。

师:(对第二组)这样回答可以吗?(生:可以)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师:这个问题提得厉害,第二组同学怎么样?谁来答?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 是一样,怎么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这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生问:我想让第一组的同学说一下,课文插图中画的都是谁?(众笑)

师:(笑)这个问题很别致,很有意思。

生答:(手拿课文插图)西门豹在图的右上角,戴着诸葛亮那样的帽子。

生:电视剧和连环画里都是那样。西门豹旁边的,和下面穿着盔甲的,都是西门豹的卫 士。被两个卫士架着的是巫婆。下面三个女的,是巫婆的女弟子。剩下的那几个是官绅。

师:一点也不错,说得也很清楚。第一组,有没有问题了?(无人举手)没有问题了,大 家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治水”。(学生齐读)

师:还有时间,我们再朗读一下课文……(一学生举手,老师请他说话。)

生:老师,再让我们演一演第二段吧!(全体学生鼓掌,台下听课人也鼓掌。)

师:好吧!

(教师选演员:西门豹一人、卫士二人,巫婆一个、官绅头一人、小官绅二人、新娘一 人、女弟子二人。教师与巫婆、官绅等人耳语一番,又嘱咐了其他人,表演开始。)

卫士:(喊)西门大人到!(西门豹出场)

官绅头:(带着小官绅上前,拱手)参见西门大人。

巫婆:(带着女弟子上前,行万福礼)参见西门大人。(众笑)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两个女弟子搀新娘出场,新娘在哭,用手抹泪,众笑。 )

西门豹:这个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诉河伯,过几天我给他送一个漂亮的!(两个卫士拉巫 婆下场。巫婆还叫了一声:“哎哟,我的妈呀!”笑声不绝。)

西门豹:(等了一会儿)这个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饭了,(众大笑)去, 麻烦你去催她赶快回来!(卫士把官绅头拉下场)

西门豹:(站了一大会儿,对其他小官绅)怎么还不回来,你们再去催一下吧!

小官绅:(跪下磕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众笑)

西门豹:好吧,再等一等。(等了一会儿)看样子,河伯挺喜欢他们,跟他们聊上了,( 众笑)你们也起来,先回去吧!

小官绅、女弟子:谢谢西门大人!(演完后全场鼓掌)

师:演得很有意思。课文上说,在河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你们刚才也看了 热闹了,你们这些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巫婆他们是骗人的。

生:我明白了不能迷信,要有科学头脑。

生:我明白了西门豹是一个好官。

师:(请举手的学生放下手)我知道大家都明白了,很好。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们就下课吧!

[《西门豹》课堂实录(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

师: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师: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授新:

1、齐读课题:《长城》

2、出示两幅挂图: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描绘长城的景象。

不同点:观察点不同,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所以观察到的景物就不同。

3、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生回答,师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再说说第二幅图上画了什么。

4、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回答:第一自然段与图一相对应,第二自然段与图二相对应。

5、书中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写长城的?

“远看长城,……”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蜿蜒盘旋的长龙,可以看出长城很长、气魄宏伟。

齐读。

“……”写了长城的构造,从“”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

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此段,用画简笔图的形式,弄懂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

对照图二说说长城的构造,尽量运用书中的语言。

师对这两段进行写法上的引导: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长城的整体景象,再局部描写长城。

6、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联想到了什么呢?读读下一段,批划你有感受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生自读批划,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7、生汇报,师引导,适时结合课后第三题。

师注意训练学生抓重点句、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同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外阅读;训练学生从内容情感及写法等多角度理解分析课文,读写结合;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读的形式理解体会并表达情感。

8、除了这些,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生展开想象,比如: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9、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

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然后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不但从内容上、情感上谈,还应该注重写法上的收获。

练习:

1、看拼音填汉字

chóngshānjùnlǐng wānyánpánxuán qìpòxióngwěi níngjié chéngzhuān

( ) ( ) ( ) ( ) ( )

2、按原文内容填空

3、当我看见家里洁净的地板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看见(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

作业:

仿写第三自然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说木叶教案免费下载04-30

说木叶教学探讨04-23

说木叶训练教学案04-19

说木叶答案04-23

说木叶课04-30

说木叶学案04-27

说木叶导学题04-26

导学案说木叶范文05-25

说木叶教师导学案07-15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08-25

上一篇:体温单绘制病案下一篇:物业管理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