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堂教学实录

2024-04-17

桥课堂教学实录(通用6篇)

篇1:桥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桥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 “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 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整,接着说,能不能加上?什么时间?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师:小村庄。坐下,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不容商量,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表,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表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使用排比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党老师的教学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篇2:桥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深入读文,一边读,一边思,使学生收获在对老汉精神的体悟与认同上。【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对比烘托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如“咆哮、狞笑、放肆、呻吟、祭奠”。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感受到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①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师:这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咆哮、狂奔、势不可挡、跳舞、狞笑、放肆、窄窄、呻吟、拥戴、清瘦、沙哑、揪、吼、豹子、搀扶、祭奠

③抽生分自然段读,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是这样吗?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7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豹”、“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是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感悟精神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指名读有关句子)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从第一句中感受到了雨很大。雨是下的,可这里却说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句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第一句)

师:像泼,像倒。虽只有四个字,但却表达了雨下得迅猛。应该读得短促有力。谁愿意再读一读。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还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感受到山洪暴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是一个拟人句。生:我从“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中感受到了山洪从山谷里直冲下来,力量很大,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了野马。

生:我从“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到了山洪来的十分凶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师:说得真好,相信一定能够读好,谁愿意读?(生读第二句)

生:我从“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到洪水越来越大。一米高已经能没及人的腰部了,说明洪水很大。这是一个拟人句。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到了洪水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它也是一个拟人句,“狞笑”的意思是凶恶地笑,这里形容洪水太可怕了,太凶猛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的朗读,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会塌。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交流合作)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生: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威信的人。“拥戴”就是维护,爱戴,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

生:在第八自然段中,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里用和那些乱哄哄的人们进行对比,说明老汉遇事不慌乱,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成山是因为老汉此时和山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高大,那么可以依靠,他是人们的靠山。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中我从三个“!”可以感受到老汉下达命令时非常地果断。师:你连“!”也没放过,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他让党员排在最后面,说明他要求其他党员和他一样,做到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生死放在前面。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有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联系上文,我知道所有人都走过木桥了,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而这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也要塌了。老汉没有自己先走,而是让小伙子先走,老汉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师:说他们是一对父子,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23到27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可以知道老汉是她的丈夫,小伙子是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生:(齐读)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齐读)你先走!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齐读)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生:(齐读)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生:(齐读)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他也可能会喊:“儿子,我是爱你的!”

生:他还可能会喊:“儿子,别怪我,我也是为了大家呀!”

师: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生:舍己为人,关心群众。生:忠于职守。生:不徇私情。生:顶天立地,人格高尚。生:沉着冷静,做事果断。生:舍己为人,高风亮节。

师:(板书: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从你们对他的评价中,我听出了你们对他的敬佩。带着这种感情读读7至27自然段。生:(自由读有关段落)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这篇课文以写谁为主? 生:老汉。

师:为什么要以桥为题?

生:因为老汉本身就是一座桥,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搭起一座桥。师:老汉的身份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

生:他是一个老党员。这座桥还代表着党员关心群众,是联系群众的桥。师:说得对!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吗? 生:能!

师:动笔写一句话,一会儿请大家说。生:(动笔写)师:请说说吧。

生:老汉,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人们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生:老汉,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你就是一座生命之桥!生:老汉,你像一座山,你像一座桥,你走了,你的精神会永远留下来!生:说得好!这篇课文如此感人,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具匠心。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有那些特点? 生:这篇课文用了大量比喻句和拟人句,让我们感到很形象。生:这篇课文的句子和自然段都特别简短。

生:这篇课文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很有悬念。

四、聚焦表达,引向课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老汉,他只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出示:

飞机遭遇意外时,改变飞行轨迹,错过最佳跳伞时机而牺牲的英雄冯思广;玉树地震中抢救受伤孤儿牺牲的黄福荣:汶川地震中用双手刨出10条生命,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儿子的原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不顾生命安危救出两名同学的小林浩。

认识了老汉和这些英雄,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要学习他们遇事沉着冷静,在危急的情况要想到别人。

生:„„

五、播放视频《再唱为了谁》

六、课后作业

师:是啊,这是课文很有特点的一种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样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板书:

16、桥

老汉

舍己为人

篇3:《桥》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把“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注意省略”和“讲求寓意”抄写到课文题目旁边, 我们一会儿将在阅读中深入体会小小说的这几个特点。

(生批注)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尤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生自读课文)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本文的生词认读。 (出示课件) 你有什么发现?

咆哮疯狂狞笑放肆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清瘦豹子揪出胸膛沙哑搀扶祭奠

生:我发现第一行都是描写洪水的, 第二行是描写老汉的。

师:对, 我们在读小说时, 要注意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请同学们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继续批注到课文题目旁边。

(生批注)

师:接下来我们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 分别是怎样的。

生:小说的起因是山洪暴发, 村庄的人在生死关头要通过一座木桥逃生。

生:小说的经过是村支书指挥大家排队过桥, 并且要求党员排到后边。

生:高潮是老汉在逃生乱挤的人群中, 揪出了自己的儿子。

生:结果是村民过去后, 木桥轰然倒塌, 村支书和儿子都死了, 村支书的妻子来祭奠他们两个人。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篇小说, 我们把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连起来, 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想想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试着用一个词说一说。

生:大公无私。

生:沉着冷静。

生:舍己为人。

生:勇于牺牲。

生:不徇私情。

师:看来通过默读, 同学们都能感受到老汉这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但我们先不急于给老汉贴标签、下定义。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 离不开环境描写。同样, 本文要体现老汉的这些品质, 也离不开这场特大的———

生:山洪暴发!

师: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所有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生动的。在你有所发现的词语下画点, 并在空白处简要地做批注。

(生默读课文, 圈画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生:近一米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 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非常好, 同学们把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都画出来了。那我们就来仔细体会下, 这样的描写好在哪里。 (课件出示这一组句子) 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可怕, 洪水就像死神一样, 在戏弄人们, 随时可以置人于死地。

师:你的语感真棒, “戏弄”这个词用得特别准确。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生:“跳舞”“狞笑”, 还有“放肆地舔”“爬”, 让我觉得洪水既像妖怪, 又像魔鬼, 人们在它面前, 显得特别渺小, 特别无助。

师:这些动作本来只有谁才能做?

生:人!

师:作者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 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和冷酷无情。还有谁继续说自己的感受?

生:作者还用了比喻的写法,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我觉得这样比喻能让我想象到山洪的声音和速度, 有要被吞没的感觉。

师:非常形象的感觉。记得我们四年级学过一篇《观潮》, 作者写潮水来时, 也用了类似的比喻: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

生 (接) :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除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外, 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注意一下标点, 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了, 就是句子写得特别短。有的甚至两个字就是一句:像泼。像倒。

师:真是善于发现!那我们再来出声地读读这些句子, 看写得这样短,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 (读后) :觉得特别紧张, 雨越来越大, 山洪奔来的速度越来越快, 让人害怕。

师:你的感觉没错, 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 它能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在天灾面前, 每个瞬间都可能是生死的分界, 让人惊恐得喘不过气来, 你没有时间去细细描绘, 只能是这样急迫, 这样短促。其实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不但句子短, 段落也特别短, 严整, 简洁, 却又波澜壮阔, 让人如同置身第一现场。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一下。

(生浏览全文)

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是为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的。在死亡紧逼的时候,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老汉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简单批注体会, 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 体会它的妙处。

(生批注后练习朗读)

师:《桥》的人物描写非常有特点, 栩栩如生, 细节描写尤为传神。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体会?

生:我喜欢这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写老汉“像一座山”, 老汉明明很瘦, 不可能是高大魁梧的, 但他在灾难面前, 表现得像山一样沉着稳定。

师:这种貌似矛盾的写法, 其实是通过他与人们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现场的人们是“乱哄哄”的, 而他是“不说话”, 像山一样沉默。

师:这是老汉的初次登场, 是作者对他的第一次描写。作者将他放在一个非常危急而又混乱的环境下, 然后把特写镜头对准了他, 并没有过多的描写, 只是突出老汉的沉默。但那种威信、威严、镇定自若一下子突显了出来。因为, 乱哄哄的人们停住脚, 望着老汉。他们信任自己的村支书。

生:我喜欢这段: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当时非常担心村民的生命安全, 他的嗓子已经沙哑了, 还在尽量大声地喊。作者用三个感叹号来表现老汉这种急切的心情。

师:不但用了感叹号来增强力量, 而且老汉的话都特别短。我们试着比较一下, 如果这样写老汉的语言, 你觉得行吗? (出示课件:老汉沙哑地喊话:“桥非常窄, 同志们千万别挤, 要不然谁也过不了桥。我们最好排成一队。各位党员, 请你们排到后面来, 好吗?”)

生 (笑) :当时情况那么危急, 哪有时间讲道理, 更不能用商量的语气。

师: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 老汉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 语气必须是坚定有力的。作者对老汉的语言描写非常准确,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句子。

(出示课件: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

生:作者每次都简单地写了老汉的语气, 充分表达了老汉不同的心情。比如, “冷冷地”, 对那些贪生怕死的党员, 老汉是蔑视的, 谴责的。后两次说话都是“吼”自己的儿子。第一次是愤怒, 要求儿子要像个党员一样, 把群众利益放在前面;第二次则是深深的父爱, 把最后的生的机会让给儿子。

师:体会得很好, 除了语言描写外, 作者还对老汉进行了动作描写, 注意到了吗?

生:是“冲上前”“揪出”, 这些动作有点恶狠狠的。

师:对。可那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啊, 挤在前面, 就意味着有活下来的希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有点不近人情吧?

生:因为老汉要求所有党员排到后面去, 儿子既然是党员, 也不能例外。只有连自己的儿子也排到后面了, 才能指挥别的党员。

师:体会得好!“其身正, 不令则行”, 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吼”, 我们看到一个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村支书。但是, 作为一个父亲, 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最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把生的机会毫不迟疑地给了自己的儿子, 虽然最后父子两人都丧生了, 但是父爱的伟大也表现出来了。

师:这样的情节设计才合情合理, 作者塑造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物形象, 充分展现了人间正气。我相信老汉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 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心里。也许, 我们将来不会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 但在面对一些乱哄哄的拥挤、争吵时, 能像山一样沉默、理智, 甚至退后一步, 都表示你拥有了一种人格力量。小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 尽量节省笔墨。老汉的故事已经写完了, 结尾却又用四个自然段来介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大家讨论一下, 能否删掉?

生:不能。读到这儿我才真正懂了老汉对那个小伙子的态度,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师:这种写法叫作“设置悬念”, 往往读到最后, 才会突然明白。让人觉得很是意外, 但联系前文想想, 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写, 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们再回头看全文, 这篇小小说, 还有哪些巧妙的地方?

生:句子和段落都很短。

师:这个我们在前面交流过了。除了这个, 还有吗?

生: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的写法。

生:我觉得还有详略得当。文中只写了老汉和小伙子, 而对那么多逃生的村民却没有去写。还有老汉和儿子牺牲后, 他的老伴第五天才去祭奠他们,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写。

师:大家再想想看, 这篇小说写的是村支书, 为什么要以《桥》为题呢?

生:这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 它已经是全村人的生命桥了。正是在村支书的指挥下, 大伙儿才顺利逃生。所以桥象征着村支书的精神。

师:很好, 我们看,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 一定是构思巧妙的, 有引人入胜的悬念, 有出人意料的结尾, 有详略得当的安排, 才会让我们读后回味无穷。

师:接下来, 我们再阅读一篇小小说, 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请同学们读后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同样面对灾难, 面对生死的抉择, 哈尔威船长与老汉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篇小小说与《桥》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阅读)

师:阅读完的同学就这两个问题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积极展开讨论)

师:下面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首先, 第一个问题:同样面对灾难, 面对生死抉择, 哈尔威船长与老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两个在面对生死时, 都是首先想到别人, 都能做到舍生忘死。

生:他们都能够沉着镇定地指挥, 让惊慌恐惧的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挽救了人们的生命。

生:还有, 他们最后都是牺牲了自己。

师:这两个英雄形象互相呼应, 在灾难面前, 以超乎常人的冷静, 以自我牺牲的方式, 显示出大爱的力量。无论是一船之长, 还是村支书, 在灾难面前, 他们都能挺身而出, 勇于承担责任, 勇于牺牲自己, 力挽狂澜。那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老汉只是下达了排队的命令, 而船长在维持秩序前, 下达了一系列命令, 让人感觉到他考虑得十分周全, 从容不迫。手下人执行命令也是井然有序。

生:在危急关头, 老汉通过揪出自己的儿子, 让党员们以身作则;船长则以开枪为恐吓, 让人们遵守规则。

生:还有, 老汉在维持逃生秩序时, 只区分党员和群众, 而船长则是要求让女人先走。我觉得很奇怪。

师:为了让人们快速逃生, 不至于拥挤, 两人都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手段。如果说老汉号召的是党员要为人民服务, 是党性的闪光, 船长召唤的则是人性, 是西方一直倡导的绅士风度、骑士精神, 是公平、勇敢、正直、扶助弱小的人性。两位英雄最后都牺牲了, 你觉得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一样吗?

生:老汉是被洪水吞没, 求生不得, 而船长本可以逃生, 却选择了和“诺曼底”号一同沉入海底。哈尔威船长像一座雕像一样, 屹立在船头, 纹丝不动, 一点也没表现出害怕、挣扎。这是不是小说最后说的“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

师:也可以这样理解,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身殉职”。我们接着来交流, 这两篇小小说, 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简略地说说。

生:都是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来写的。

生:都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都突出了语言描写, 并且在语言描写上, 都十分简短有力, 符合当时的情境。

生:故事的结尾都有点出人意料。

师:那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桥》写得很巧妙, 充满了悬念, 一直到结尾, 才让人明白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俩, 很让人震动。

生:《桥》重点写了老汉和儿子, 对其他人几乎没写;《“诺曼底”号遇难记》则写了好多人, 尤其是船上的一些工作人员。

篇4:《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师:(板书:桥)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字的时候,你会想什么呢?

生:什么样的桥?

生:哪里的桥?

师:今天咱们也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学习第16课《桥》(在桥前面板书:16)。课前大家已经自己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围绕“探究目标”进入小组讨论学习。(出示PPT1)

PPT1:

一、积累运用:你发现了哪些难记难写的字词呢?文中有很多形象生动的短语,你积累了吗?

二、领悟写法:你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吗?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呢?

三、个性品读: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哪个角度来评价的呢?

四、小小创作:学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汉,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1)读文;(2)讨论每一个目标,分享预习收获;(3)质疑解疑,思想碰撞)。老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相机点拨,发现学习亮点。(20分钟)

讨论进行中:

生:我觉得题目“桥”与课文主题不是很配。课文写人的,题目却是写事物的,用“老汉”做题目更好理解些。

生:是啊,我一开始看题目,想到的是天桥、独木桥、石孔桥……根本没与人联系起来。

师:你们都很会动脑筋。写人的文章用与人物有密切關系或共同地方的事物命题是可以的。只是我们还小,大多是写人就用人命题。

生:我觉得老汉很伟大,为别人竟然连命都可以不要。

生:其实作者写老汉这样做,就更突出他的无私,让人读了更加敬佩他。

师: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

……

师:讨论结束,现在我们开始分配展示任务。请各学习组长上台抽取任务。

任务1:词语积累与运用。

任务2:领悟写法。

任务3:个性品读:请从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感受老汉的精神。

任务4:个性品读:请站在老党员的角度体会人物的品质。

任务5:个性品读:请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务6:小小创作。

学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有的还显得有些神秘,在展示前不让其他组知道他们的展示形式。

(下课休息)

第二节 展示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交流讨论了《桥》这篇课文,我想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故事去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板书)的老共产党员。

大家看学习目标,(出示PPT1)有请第一个任务的小组上来。

任务一:词语积累与运用

组长:大家好!我们与大家分享词语积累运用。投影:

生:请大家跟我读……

师:这一小组准备得很充分,把一些难记的字词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帮助大家巩固掌握,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理解。哪一小组呢?有请小组上台!

任务二:领悟写法

生:课文写发洪水的时候,一位老汉在生死关头让人们先逃生,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一旁,最后父子一起牺牲了的故事。

生:全文二十七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突遇山洪;第二部分(5~134自然段)……

……

生:我们小组展示完毕。

(台下)生:我有补充——课文运用了许多拟人、比喻的句子,读起来比较形象,感受到当时的危急。

(台下)生1:我想请教你们——课文运用了许多短句,可我记得老师平时要求我们写作文时要写完整的话,在这作者只用4个字就构成两句话,而且没有主语。是不是课文出错呢?

师:你是会学习、爱思考的孩子!

(台下)生:我觉得应该不是出错吧,这样写更可以突出雨势之大。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者为给后文的“危急”做铺垫,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应该是可以的。而对于我们,老师觉得还是要先学会把一句话表达完整,不要随意模仿作者这种表达方式。

任务三:个性品读(请从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感受老汉的精神。)

组长:大家好!我们找出了描写洪水的句子,请大家跟我们读一读。(投影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中我体会到雨大的超出人们的想象,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句话中我知道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来势之凶猛,不可阻挡。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山洪爆发,生命有危险,人们纷纷逃命。

师:我想知道:逃命的人群中有没有“老汉”呢?

生:我认为没有。

师:为什么?难道老汉还待在家中?

生:他肯定也跑出来,准备逃命的。

师:对!任何一个人在生命有危险的时候,都会努力保护自己,这是人的本能。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着。而老汉,他也是如此,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板书:爱生命)

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怎么能在生死关头不顾自己的安危呢?我们一起了解“老汉”——一位老共产党员。请下一个小组。

师:听了这几位同学的创作,老师感到很欣慰,一篇课文能赋予大家那么深刻的、不同的感受。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读题:桥,一座生命桥;桥,一座民心桥!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师:同学们辛苦了!

篇5:生命桥课堂实录定稿

与同学们认识,互相介绍,展示带来的斑羚图片

上课

一:导入 以桥为话题导入新课。质疑,师: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生1:生2:生3及时评价 今天我们学的这座桥,是建在悬崖上的桥,他即不用钢筋水泥,也不用石头木头。但是它却是一座无比的神圣,一座令人震撼人心的桥。想知道这座桥是怎么在悬崖上建起来的吗? 请打开课本第92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生命的壮歌》第二个小故事会“生命桥” 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师: 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什么是生命桥?生2:生命桥是什么样子的?

师: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课后生字表。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回过头来多读几遍。开始(3分钟)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及时指导。参与学生的自读中,(3分钟)师:先不问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先检查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看小黑板 出示词语

狩猎羚羊山涧

应声桥墩下坠

秩序井然眼花缭乱

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指名读

质疑 师:目瞪口呆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去寻找答案。

师:谁来读读目瞪口呆所在的句子

生:读文

师: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解(师提示前面的一个惊字)

师:再找同学读这一句话,要读出“目瞪口呆”

师:读了这句话,谁有问题要问?

生:猎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师:问题提的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认为猎人们是看到了什么情景才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找一找 画下来 读一读(3分钟)三;精读课文

师及时巡视,看学生画的情况

师:谁找到了 读给大家听。(巡视时找到画出中心句的同学读)

生读: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

师:及时评价。出示小黑板,再指名读

师:看这句话,什么是生命桥?

生: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是什么组成的生:一道道弧线

师:什么做桥墩

生:老羚羊的死亡

师:板书“死亡”

师: 死亡 多么悲惨 多么悲壮啊大家一起把这座生命桥画下来好吗?看黑板,指简笔画 悬崖 这是什么

生:悬崖

师: 站在上面什么感受生:害怕 恐惧 胆战心惊 打哆嗦等 师:悬崖下面是什么?生 :山涧师:什么样的山涧

生:很深很深。。。万丈深渊师:掉下去会怎样?

生: 会摔死 生:粉身碎骨

师:是啊,这群可爱的羚羊被狩猎队感到了这么危险的悬崖边,羚羊群是怎么做的,看第一自然段,咱一步一的说 谁来回答

生:几分钟以后 羚羊群分成了两群。。

师:停,你读出了什么?

生:他们分成了两组师:是随便分的吗生 ;老少分组,师:多长时间?生;几分钟 师;很急 很快 接着读

生: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

走到了悬崖边。

师:老羚羊叫了一声,懂兽语吗,想想,它会说什么话呢

生自由说,及时评价

师:继续读。

生: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师:为什么老羚羊要跳的低一些呢?

师:看黑板,两只羚羊,一老一少跳出去了,谁先跳的,老师贴图(小羚羊)谁后跳的,贴图(老羚羊)先后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师;配合的多默契啊。画上两道弧线8分钟

第二自然段

师述:后有猎人的追捕,前有万丈深渊,羚羊群沉着冷静,一老一少,跳了出去,可结果一样吗?同学们迅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奇迹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谁来读读

生:读文

师;刚好 什么叫刚好?生:正好,很巧。

师:怎么碰的这么巧啊,真的是偶尔身子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那后面的就没那么巧了吧怎么理解刚好

生:不是 刚好不是巧,是老羚羊算好了的。

师;哦 怪不得老羚羊跳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啊,原来是提前算好了,你感觉这只老羚羊是只怎么样的羚羊?

生 ;神机妙算 非常聪明

师:光算好高度,不一定能跳的过去,还有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猛蹬一下”

师:好,你读读,能不能读的又劲一些

生;读

师:就是这么的一蹬,年轻羚羊---生;轻巧的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就是这么的一蹬,老羚羊---生;就像一只断翅的年,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师:画上另外一道弧线,下坠的桥墩

师: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你怎么理解的----生:。。。。

如果你就是年轻的羚羊,你回过头看看老羚羊笔直的坠入了山涧,你会对老羚羊说些什么

生。。都是我不好。。你救了我的命,我永远记住你

生2。。。感谢你我会感恩图报。。你是家族的英雄

师:老羚羊为了年轻一代的逃生,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桥墩,坠入山涧,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老羚羊

生1;善良。。。舍己为人。。舍生忘死

生2;勇敢。。。勇于献身板书(勇于献身舍生忘死)8分钟 师述;试跳成功!这成功既是欣喜的,又是充满了沉重的代价,这勇敢的一老一少,创造了一座生命桥,一座让年轻羚羊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可后面的羚羊们在悬崖边,在猎人的枪口下,拥挤了吗,争夺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

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通过。

师;前有万丈深渊,后有猎人的猎枪,可羚羊群们没有拥挤没有争夺,沉着冷静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群羚羊啊?

生:团结合作,生;把生留给他人,把死留给自己。。。

师:同学们看小黑板,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悲壮而神圣的生命桥吧

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这情景,猎人们怎么样了

生;目瞪口呆生;放下了猎枪

四:小节

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另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新生,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桥墩,给年轻羚羊提供了生命的支点,给我们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不仅闪现在我们的眼前,更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上8分钟

五 拓展与练习{时间不够可放弃}

此时此刻你想对老羚羊说。。。

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羚羊说。。。

此是此刻你想对猎人说。。。。

课下搜集动物小故事

六、链接《斑羚飞渡》,激发对动物生命的敬畏。(此环节是时间而定)

这篇文章选自沈石溪《斑羚飞渡》,出示: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候,班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关,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有想到老斑羚羊们会那么从难从容地走向死亡。

篇6:五年级下册 桥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读课文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生读

师:大声点。生再读。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桥!生:斜拉桥 生:吊桥

师:今天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以见过什么样的桥导入,看似切题,可是这样的导入为下文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如果不能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不如直接进入文本。)生读。

一生没读完,师提示让学生读完。(在这样的分秒必争的大赛上,老师让学生读完,从容镇静,关注学生。)

二、教学词串,概括大意

读词: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正音

师:这些词语在文中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洪水。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咆哮的洪水,都带有口字旁,张着大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师:像猛兽,它发出的声音就 生:咆哮

师:能不能想象猛兽发出声音的样子读词。生读几个词

师:推想词的意思,再想画面,就能把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师:这组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这是描写什么的?

生读“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师:能不能再冷些 生再读

师:再冷些 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个词是什么

生读:祭奠 师: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

师:来纪念他,是吗。看。这是两个字的象形文字。师解释两个字的象形意义。

右边是一个大酒坛子,形象不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字发生了变化。(出示汉字演变。)师:汉字怎样? 生:博大精深 生:变化多端

师:请端端正正地写写这个字。注意坐姿与执笔。生写字。

师: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师: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老太太祭奠丈夫与儿子。

师:文中的丈夫我们可以指他为老支书。儿子是文中的小伙子。生说。

师:还写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洪水来临之后,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写了什么事? 生说。

师:说出了起因经过结果,如果加上时间地点,会更完整。生再说。

三、紧扣关键,感悟课文

师:概括能力提高就来源于不断的练习。所有的人命运都和桥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桥? 生:窄窄的桥?

师:还是什么样的桥、生:血肉筑的桥? 师:联系上文说说? 生:挽救人生命的桥。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说。

师:还从哪看出是‘救命的桥? 生说。

师:这是救命的桥,一百多号人一起拥上窄窄的木桥,会怎样? 生说后果。

师:那就成了?

生:通向死亡之路的桥。

师:成了夺命桥。是谁让它成了救命桥? 生:老支书。师:读书,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认真读,认真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学。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第15小节。生读第15小节。我们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爱儿子,更爱乡亲们。

师:抓住了一个“揪“字,很好。生:请大家看13小节。生读。

师:这是老汉的语言神态吗?你看、生:我从第20小节看出,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儿子被洪水吞没。师:一个是揪,一个是推,两个动词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他对乡亲的爱与对儿子的爱。师:因为他,所以他(引导用因为所以说话。)生说。

师: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语言的?

生:请看第十小节,生读最后一句话。他不愧是让人拥戴的老汉。

师:告诉大家原因,又告诉大家怎么过桥,最后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前面。看一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生说理由,生读。(桥窄一句)师:多么关心群众,还能看出什么? 生:关心群众。

师:有点急,再急点。生再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师:为什么少?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是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生读

镇静自若 生读

不容商量 生读

大家一起读 师:我们抓住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理。这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方法。记住了吗?

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木桥,可是桥却塌了,洪水淹没了小桥,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音乐起)也把老支书(师边说边擦去黑板上的人名)吞没了,看到课文的最后一段。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师: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我们来回味一下。

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生读

上一篇:红蜻蜓产品规划下一篇:2011年1-3月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