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2024-05-01

木叶山庄游记散文(通用5篇)

篇1: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盼望已久的朗读群友聚友,定在北镇的龙岗子村。

大家做足了功课,通过互联网和微信群里分享的资料,我对龙岗子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医巫闾山的龙岗山以其独特的灵性俊美,吸引了古代几十位皇帝数十次到此游览,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那样,就连叱咤风云的萧太后也选择在这里长眠,可见此山的魅力。

此次聚会既能满足我这个喜欢旅游之人的兴致,又能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以至于我不到四点半就起床,兴奋地用微波炉热完包子、才发现冰箱冷冻室的门还敞开着,原定6:30分在双兴宾馆门前集合,6:05我就已经赶到了,可见我心之急切之热烈。

在车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很快与周边的朋友相识,在欣喜之余听说辽墓已经作为省级文物全部被保护起来,不能参观了。到了龙岗子却看不到辽墓,看不到契丹族的墓葬规制,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下车后,原定上午参观龙岗墓群,也只能改为自由活动了。

一位姐姐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主动的给我们介绍起刘春烺。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造福一方,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名字。

通过她的介绍,使我对刘春烺有了一些了解。

刘春烺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

公元18,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作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

可以说,刘春烺的一生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的。他不但学习儒家学说,还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天工开物》、《农政全科》、《本草纲目》,他更主张“重经世致用”的原则。

光绪20—22年间,新民柳河、辽河先后泛滥,乡野变成一片泽国。他尽管隐居乡野,但仍心系救国救民的大事,拯救百姓于水火不懈余力。他亲临现场勘察后,提出以挑河治水的倡议,得到了奉天督抚和朝廷的批准。他仿元郭太史之法,以勾股测地绘图,河心取土,抛岸成堤,使台安、辽中、海城、盘山、镇安(黑山)等县潢潦之区变为沃壤,解除了辽河水患,变害为利,百姓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又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他又提出将其安葬与自己深深热爱的医巫闾山龙岗山,守候祖先发祥之地。

今天,辽河一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们盘锦大米名扬海外,“一目惚”大米在日本买到“天价”,更是与刘春烺当年付出的心血不可分割的。

听姐姐介绍在木叶山庄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刘春烺将石洞改建为读书堂,藏书百卷,并取名为“看云听涛”。我们更加急迫的寻觅仙人的遗迹,翻山越岭我们如愿以偿。

在“看云听涛”学堂里,在这深山幽谷中,望着天上的云霞、仿佛听到林间的松涛在诉说昔日的蛟龙是如何被刘春烺驯服并为民造福的业绩、讲述他用其人格和全家性命作保招安绿林豪客冯麟阁、张作霖、散尽家财消除匪患的、诉说在读书堂里如何宣讲“重经世致用”的;仿佛在叙述刘春烺学以致用,大胆的提出用同样原料酿造却可以多出二成酒的酿酒方法,气走师傅,最后大获成功的;又在为人们讲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教育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被风化的石壁上、从石床上我们依稀捕捉昔日的影子,我仿佛看到孩子们读书的画面。对这个契丹后裔、这位辽东才子、这位书法家更多一份敬仰。

不知是谁,提议我们应该走访他的后人,进行一次“考古”。他的提议很快的`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一路打听,我们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院内劳作,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这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刘春烺的书法、还看到了他作文官朝服的补子的照片等遗物,通过“探秘”仿佛我们对刘春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他的后人,过着清苦的生活,要是刘春烺在天之灵,将会是何等的心痛和不舍。大家都想办法,帮助他的家人。尽可能的带走,他家的农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怀,这也是我们表达对先人敬仰的方式。时令小菜、鸡蛋、小鸡很快就被大家“抢劫一空”。

不知什么时候,天下起雨来。我想这或许是木叶山庄、看云听涛的主人刘春烺,被我们唤醒、他驱使着昔日被他降服的蛟龙为久旱的大地送来甘霖。

篇2: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继续前进,随着一条砖制的小路,继续上坡。虽然是乔木繁荣、草丛、林里,但怎么也掩盖不了裸露的泥土,零乱的枯叶堆得乱七八糟,也有半枯半黄的不知名的草凄凉低吟浅唱。一阵风微微拂尘,漫卷枯叶横飞,满是林中私语。

唯有放慢步伐,低头走过,不忍目视冬日的凄凉、不忍细听林中悲歌,小心翼翼地,害怕一不小心就踩碎了植物的梦幻,惊扰了林间的生命。给林子徒增一种邪气!

走过、路过,不留下足迹,不留下影子。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只在心灵深处留下记忆!只在时间流失中幸福地回忆!

穿过森林,来到坡顶,放眼看去,坡斜处,在绿油油的菜地中,同样参杂着冬日的气息。泥土芳香的鸡肠小道旁,有枯萎的小草,更多的是萎靡不振的小树、半绿半黄半枯。

这好在是南方,在天府之国,冬季里还有如此多娇的景色,何况在大成都寸金寸土之中,有这么一块乐土,供休闲娱乐、溜达,难得可贵。

坡中有坡,楼中有楼。看那坡坳之中,一马平川,玫瑰花园就隐藏于此,真可谓千呼万唤使出来。

玫瑰花花瓣层层叠叠,微微下卷,花瓣中间有许多纤细的花蕊,花瓣犹如涂上了一层明油,光泽而明亮。整株花昂首挺胸,如同黄昏中的红灯。花瓣中间有金黄色的花蕊,花蕊顶端粘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

黄昏时分,光线微暗,虽说冬季的寒冷,但丝毫影响不了它玩强的生命力,那一朵朵罩在塑料袋内的花儿们都竟相绽放。那朵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微微张开的花瓣,吐露芳香。那片片鲜艳的花瓣,接受着风霜雪雨的洗礼,等待盛开的季节,散发它诱人的魅力。它就这样每天都在希望中、期待中、玩强不息,坚持着、坚守着……

当春风得意,吹绿大好河山之后,看那红似骄阳、热情奔放的玫瑰印红了半边天。那鲜红的花瓣在阳光照耀下慢慢舒张;那碧绿带刺的根,在绿叶中若隐若现;那椭圆的绿叶,在春风吹拂面中,随风起舞。

篇3: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关键词:余光中,《萤火山庄》,思维性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萤火山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巧妙结合。主题展示丰富不单调, 表达方式多样不单一, 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意境营造, 语言文字运用的圆熟灵活, 无不体现着余光中先生文学创作思维的高超。可以说, 这篇散文是余光中先生文学创作思维的集中体现。

一、主题展示中的思维性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主要内容有四大类: ⑴寄居台湾、香港的日常生活; ⑵客居美国就读、教学的感受; ⑶录写在台湾、欧美、南洋旅游的见闻观感; ⑷对世风人情、文化历史的杂感表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赞美, 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首先, 《萤火山庄》写的是作者夏天去纽约看望自己的女儿, 属于其创作主题的第三类。事实上, 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有一天我走了, 我留下的书一本又一本, 那两个孩子, 在电视机前长大的美国孩子, 肯放下英文来读吗?”这实际上便隐含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的思考。这便是余光中体现其思维性的地方之一了, 探望女儿, 是一种感性的东西, 而通过此反映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思考就是理性的体现了。

其次, 文章的主题展示并不单调, 不是一味地进行感性的描述, 情感泛滥, 也不是一味地进行理性思考, 枯燥乏味。而是将两者巧妙结合, 既有感性的描述, 如来到萤火山庄后, 对其周边环境的描写; 也有理性的思考, 如对雌萤发光的解释。

在余光中先生展示的主题中我们看到的是, 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对自然科学也颇有研究。显然, 这正是由于余光中先生意识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更是其思维创作的集中体现。

二、表达方式中的思维性

这主要体现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表达方式中的运用。既包括两者独立运用, 也包括两者的有机结合。所谓“感性思维”, 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表面现象的过程。《萤火山庄》中通过描述、抒情等表达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1.“我问幼姗和季姗小时侯有没有见过萤火虫, 他们似乎并无印象。”

这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述 ( 叙述与描写) , 通过感官的询问所获取信息, 为下文捕捉萤火虫、描写萤火虫、抒发作者情感做准备。

2.“为政索性找来空瓶, 带着飞黄走下楼梯, 去草石间追捕这些一闪即逝的古典幽浮。”

同样运用描述的方式, 事实上是感性思维中形象思维 ( 通过联想、再现、想象来组成形象, 富有图画感) 的体现。“古典幽浮”是作者的一个形象比喻, 对萤火虫的特点把握得恰如其分。

3.“小男孩抓到一只, 奔回阳台给我看, 可怜的小俘虏在瓶中就黯然无光了, 飞黄也觉得失望, 就开瓶释俘。”

运用抒情、描述。其中“可怜的”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失望”表达了飞黄的感情。可以看出, “形象思维”是作者在这些感性描述中最为突出的, 不可否认, 作者将形象思维与描述方式有机融合。

4.“昆虫学家说, 会闪浅绿色光的是雌萤, 光从腹部发出, 乃是黄磷在酵素的影响下氧化的现象; 又说雌萤无翼, 发光的用意实在是引诱雄虫。”运用说明, 通过科学的途径对雌萤发光进行阐释。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交融在表达方式里的运用, 是作者思维的突出体现。例如:

5.“这么说来, 仲夏之梦就更有情了。原不该打断这只‘怀夏’少女的幽会的。”

运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 将“感性”与“理性”巧妙融合: 对雌萤生动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是“感性”的体现, 而“怀夏”的造词则体现了作者创作潜在的理性思维。“怀春”一般用于形容少女, 而针对夏日, 作者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 既突出“夏日“特点, 又便于抒发情感, 形象、生动。

通过对余光中先生表达方式运用的分析, 深刻反映出作者潜在的创作思维性。不得不承认, 余光中先生创作思维的开阔性、独特性。

三、艺术中的思维性

从意象、意境方面看, 余光中先生的思维性也是十分鲜明的。例如, 在对萤火山庄周边的描写时, 作者是带着主观情感进行描述的, 山庄的清幽、宁静正好与台湾的炎热、喧嚣形成对比, 营造了一种清新、凉爽、幽静的氛围。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意象、意境中既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情绪, 这无不体现其感性思维修炼的境界。

余光中先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十分圆熟, 充分展示了其理性思维的高超。语言文字既有典雅的古典情怀又有陡劲的现代风格。以西方现代艺术的美学观点为触媒, 重新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

( 1) 句型设计上, 注意到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共济。《萤火山庄》中的对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句式、表达灵活;

( 2) 语言结合上, 对欧语、口语、俚语、文言兼容并包。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萤火山庄》中, “Long Island Sound”“Dryads”“raised ranch”以及倏忽等来自文言转换为现代的词汇颇有运用。

篇4: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篇5:木叶与山歌散文

那年月,风,很轻很轻,天,很蓝很蓝。偶尔,有几朵白云如烟地飘过。在这座碧绿的山坡上,牛儿惬意地摇着尾巴,鼻孔喷着潮湿的热气。年少的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

这时,从对面的山坡上传来清亮的木叶声,木叶声声声扣入我的心扉。惹得我双颊发烫,心儿狂跳。 我慌忙捂着胸口,害怕心儿飞了。

那年月,我们都很年轻,年轻得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得不知未来。那颗年少的心注满了木叶与山歌、山歌与木叶。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柔情,那份柔情似海般深远,慢慢地、慢慢地湮没了无知的`你和我。

也许,如今的你已不再沉迷与木叶的往事,正如现在的我已不再迷恋山歌一样。尽管,山间的木叶与山歌依然能震撼心灵,但已找不回从前那种感觉。

当两鬓斑白的我们,在村口咋然相遇,一切都还那么熟悉,那副能在生命中永存的神态依旧不变。恍若时光倒流了很远、很远。在相遇时的彼此一笑中,淡化了几十年的幽怨。

你好吗?

你可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木叶山庄游记散文】相关文章:

浑圆山庄散文随笔04-22

说木叶答案04-23

说木叶课04-30

说木叶教学探讨04-23

说木叶学案04-27

说木叶训练教学案04-19

说木叶导学题04-26

导学案说木叶范文05-25

说木叶教师导学案07-15

说木叶教案免费下载04-30

上一篇:“童心游世界”暑假游学倡议书下一篇:电气工程系优秀毕业生评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