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2024-05-04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共8篇)

篇1: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反复认真观看了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以及对本模块专家引领内容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不小,深受启迪。

结合《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从探究活动的价值来谈,我对该探究活动有以下思考:赵老师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进球与丢球、学生的转进与转出、做生意的赚与亏”借助记录单的交流与对话,尤其是抓住学生记录形式进行归纳说出:“你的记录符号你懂,他记录符号他懂,我们可以用我们数学的统一符号来记录呀。”当赵老师展示最后一个学生的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赵老师的一句“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赞扬声中,数学上正确的记录符号诞生了。赵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让我赞赏,使学生意识到了产生负数的必要性、重要性,随之负数这个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与形成了。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赵老师将问题意识作为重点,这也是令我震撼之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探究,并产生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的教学时,先引入,再让学生探讨有几种方法可以知道数学书的长,让学生动手试试,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用三角板、有的用尺子进行量,有的甚至还通过测量,估计出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尺子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节课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自己亲自体验,了解了一厘米的概念以及初步懂得测量物体的方法。

篇2: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科学课堂中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遂昌县云峰镇中心学校 王桂梅

【摘要】:课堂的生成资源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这 些生成资源,并运用好这些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 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 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 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生成资源

【正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内容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教师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张扬的举动,一件突发的事件„„只要我们及时捕捉、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如何捕捉并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促进师生发展,演绎课堂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生成资源的前提

没有预设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教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空过程。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以五年级的《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也知道了金属就是最好的传热的中间物。所以在课的最后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传热,你是怎么知道的?热的传播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同学们发表意见:“塑料,因为用塑料装着东西放在热水中,里面的东西也会暖起来的。”“人们利用热的传播,用铁做成锅,使我们能烧东西吃。”“是的,还有电饭锅,铝锅。”„„“是呀,正是因为热可以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味多彩,但希望同学们在烧饭或是其他运用热传播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自然地结束了课堂教学,而教学的效果远远没有止于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适时把握时机。

因此,科学教师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并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张扬的天空,让生成在充分的预设中演绎精彩!

二、教学智慧:生成资源的基础

真实地展开与推进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被规约和计划的。课堂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没有匠心独运、恰当使用,最终会造成生成资源的流失。而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所有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 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面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果使其为课堂增光添彩,教师的教学智慧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对于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增大,使有所了解的,所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之后,他们会观察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讨论: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活中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引起危害,有些什么措施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从而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也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既可以拓宽观察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探究热情。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在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见,平时还要博览群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对科学课堂的生成资源正确“把脉”,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赏识评价:生成资源的保证

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资源的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的评价,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巨大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就可能随时闪现。

在科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操作等方面的展现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们进行评价,比如今天的字很清楚,作业很端正,正确率很高,实验步骤条理清晰等等。让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地确立进步的目标。我想学生在这种赏识评价的激励下,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习惯养成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总之,生成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让师生“活”起来,面对课堂上涌现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科学预设课程的目标,挥洒教学的智慧,尊重学生的生命,呵护学生的心灵,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让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小学德育》第327期

篇3:捕捉课堂资源,引领动态生成

一、利用错误, 预约精彩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 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不全是坏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 任何理解的过程都是自我精神世界与文本的交流过程。理解是学生们对文本能动的重构。长期以来,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有偏激或错误时, 往往采取批评或谆谆教导的方法, 多半造成学生面服心不服。对于学生最初认识上的错误或不足, 教师要有耐心, 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学中难得的资源, 并加以利用。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 马上制订一个明确的计划, 巧妙设置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我改正, 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 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 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 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生成教学。

案例1:“广大”和“大部分”

一次公开课上, 教师在复习《尼布楚条约》时, 一生回答说,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部分地区 (应是广大地区) , 都是中国的领土。教师让该生检查其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 (听课教师以为此生回答正确) , 可该生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问道:“广大和大部分是一个意思吗?是库页岛的一部分还是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你仔细观察地图。”教师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 而后善待错误, 对错误思路进行审查和纠正,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通过概念比较和识图强化, 这个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 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价值引导, 促成生成

在情境中, 引导已生成的资源有选择地重组、提升和扬弃, 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纳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 即引导生发。学生的回答不周到, 或理解抽象、模糊, 或没有深入挖掘, 显得肤浅, 这时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调整方向, 引导深化, 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强化对文本的品味、体验, 并作深层次思考, 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判断, 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2:变动就在瞬息间

预备的铃声响了, 我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 一切按部就班, 今天要学的内容是“三国鼎立”。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我看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很阴险狡诈, 怎么课本里不坏啊?”“那是小说, 虚构的, 课本才是真实的。”“看样子课本是真实的了, 可我还是喜欢小说。”“小说哪有电视剧好看, 要是上课能放电视就好了, 能开节故事会也不错。”“不可能的, 我们考不好, 他脸上可没光啊!”这时, 议论的学生发现了我, 彼此伸了伸舌头。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节故事会, 通过三国的故事来探究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好吗?”教师在等待上课的瞬间内, 通过认真倾听, 获得了有关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困惑、要求等多方面信息,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讲故事这一学生喜爱的形式, 来探究学生对历史与小说中人物特征之间差异的困惑, 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捕捉意外, 绽放美丽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吻合的内容, 教师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 对预设作适当调整, 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案例3: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

在对“三国鼎立”小结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三国中哪一个最终统一了全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晋国。”一个学生随后站起来说:“老师, 应该说这三国中没有哪一个完成全国的统一, 最终完成全国统一的来取代曹魏的是西晋政权。”我立刻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有一个学生发出了一声感慨:“要是诸葛亮能多活几十年, 最终完成统一的肯定是蜀汉政权。”我顺势引导:“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写一把大火烧掉了诸葛亮20年寿命, 如果诸葛亮多活了20年, 蜀汉就能完全统一吗?”由于即将下课, 我要求同学们分组准备, 下节课讨论。教师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 迎面而上、顺水推舟, 把捕捉到学生的假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乐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学生的思维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中变得细致而又深入, 理解渐渐趋于全面。虽然即时生成的问题影响了课堂原先的预设内容, 但经教师的灵活处理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显现了历史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

篇4:捕捉生成资源,追求灵动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发现;合理运用;积极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成性资源以其具有的主体性、互动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于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筛选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如何有效的去捕捉和运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份“生成性资源”呢?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学生,有效地发现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具有明显的即时性,这就如摄影时的抓拍一样,稍纵即逝,因此,及时发现极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呢?关键是教师心中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学生,即要围绕学生,其突破点在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态语。比如,学生手撑着脸颊是沉思、感兴趣和注意力集中的典型姿态;若学生把一只手放在脸上,手掌拖住下颚,食指伸到面颊,其他手指放在嘴边,身体略向后移,这说明它可能对你的说法持批判的态度;学生头部倾斜、洗耳恭听一阵之后,用手抓抚下巴,这种姿态表示“让我在想想”……因此读懂学生的体态语有助于生成的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知识。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人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利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主动探索,积极的开发生成性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捕捉并灵活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有效地促使和开发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为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我班学生准备购买乒乓球拍4付。乒乓球若干盒(不少于4盒),加强体育锻炼。班干部去附近甲乙两个体育用品店,咨询同种球拍和用球的价格,结果两家一致,即每付乒乓球拍20元,每盒乒乓球5元。但两家商店正在搞促销,甲店:每买一付球拍赠一盒乒乓球;乙店:按定价的九折优惠。班干部们犹豫了,去哪家买合算呢?

经过孩子们的思考和探讨。最终的求解达成共识。“买24盒时去两店购买的款数相同;多于24盒时,去乙店购买合算;少于24盒时,去甲店购买合算。”到现在为止,问题本来就结束了,但教师的一句话,却惊起了一片波澜:就本题的方法或结论,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或体会可以谈一谈。

甲生说:“我就是列出方程5(x-4)+80=(5x+80)90%,得到x=24,然后再带入数值验证,没有采取他们函数的方法。”

乙生说:“求出解析式后画图,也可以直观确定去哪一家商店购买。”

丙生说:“老师,您说,我们把买24盒作为是否合算的界线,是否有些奢侈呢?可能是您的题目中数据的问题,反正有点不合理。”教师不禁愕然,随即又不禁带头鼓起掌来。

当问及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时,沉寂了片刻,同学们又争论起来。“买2元的黄瓜和2斤的黄瓜要看季节的价格变化,决定怎样合算。”“外出游玩,相同的单价,相同的地点,但公司之间的优惠不同,就要想一想合算的问题。”……这时,有同学发言说:“手机很多人用‘神州行卡,因为它比‘全球通便宜。”他的同桌反驳道:“那也要看看打多少电话,电话要是多就是全球通合算。”……

这种教学资源的生成,在于教师设计的一两拨千金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充分地激发,孩子们产生一定的共鸣,体验成功,更利于“问题的生成”。

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存在,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真正的、有价值的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同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增强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艺术,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和魅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神州路小学

篇5: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推进、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作为一段演绎师生共同经历,焕发无限激情的生命历程,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敏于捕捉,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宝典的“金钥匙”。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应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和余地,既要有课前的巧于预设,又要有课堂的妙于生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的策略,捕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智慧课堂,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吃透教材,才会精彩“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话题的展开,课堂节奏的快慢,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应该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设。如果对教材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如果对教材缺乏独到的个性解读,如果对学生缺乏细腻的观察了解,往往就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现不了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出现真正充满生命气息的灵动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9《The English Club》为例,笔者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预设了以下几个文本生长点以达成课堂的生成: ①在情境中生成:课前播放介绍国外各种俱乐部的纪录片以及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俱乐部的理解、认识,再凭借一组关于国外“生活与俱乐部”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对“club”的新认识,新感受。②在意义中生成:围绕本单元的新授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采用画面展示、手势交流、相互问答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切己体察、多维体验,深刻领悟该句型的汉语意思。③在品读中生成:以 文中的“visitor”格林先生的介绍“I’m from the UK.I’m British.”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的特质来引领学生学习其它国家

第 1 页第 1 页 和国籍的正确表达。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角色,解读文本,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维互动,催生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沟通。④在想象中生成: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英语俱乐部来了visitor,你作为俱乐部中的一员,除了可以用文中所学句型与他交流以外,还可以和这个visitor说些什么呢。学生听清要求以后,便可以开始新的模拟情境对话,他们在想象中智慧碰撞、语言激辩、思维交锋,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交融情理。预设须“简形”。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有效预设的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只有为了生成的预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致僵死,才能使二者并举、激情共舞、相得益彰,使课堂创造在生成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二、整合资源,才会促进“生成”。

除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外,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教师如果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思考孩子所想,倾听孩子心声,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绪,就能与其真情对白、真心交流,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例如:笔者在一节英语课上遇到了以下情景:教师正在与某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此时班上一位学生个性鲜明地打了好几个喷嚏,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该举动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进程。笔者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轻轻走到他身旁,与其进行了友好交流: T:Hello,JL.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S:I’ve got a bad cold.T:Would you like a piece of paper? S:Sure.I’d like.T:Here you are.S:Thank you very much.T:It’s cold today.Which season is it now? S:It’s autumn.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S:Sometimes it’s warm.Sometimes it’s cool.T:You should put on the correct clothes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Do you want to see a doctor? S:Yes, I do.T:I hope you get better soon.在上面的对话中,第 2 页第 2 页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感冒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巧妙地谈论到季节、天气、活动等多种话题,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心灵交流,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更多地关注生成,尊重孩子的个体行为和理性思考,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观察世界,用心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才会使课堂成为一片流淌着生命节奏和动人旋律动感地带。

三、正确引导,才会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都应由教师进行及时、到位的价值引导。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它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像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种种错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下面是笔者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Ben’s birthday》时的一个片段: T: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Which month is your favourite month? S: December.T: Why? S: Because Christmas is on December.T: Oh, I see.You like Christmas very much.But in December, not on December.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at , in, on.(教师在黑板上板书at, in, on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用法。)

四、厚积底蕴,才会智慧“生成”。

教师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决定着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有没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处决于教师的素养和智慧,而不是凭借单纯的技巧和

第 3 页第 3 页 手段。课堂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昭示着教师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关注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而对课堂教学十分有利的细节,提高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服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获取的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就让我们静心阅读、潜心研究,厚积底蕴、增长功力,让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接,努力把自己造就成英语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超的现代英语教师。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在面对生成性课堂时,才会游刃有余,演绎精彩。

篇6: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余艳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即时跟进,将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找准知识起点,顺水推舟跟进生成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水推舟生成新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问:“同学们知道‘9的乘法口诀’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已经会的口诀 板书出来,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只说了其中的几句口诀,教师接着问:“那‘9的乘法口诀’中,你还有哪些不知道呢?”学生:“‘五九’和‘六九’我老是记不住。”老师抓住学生这句话,顺水推舟展开教学:“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两句口诀。”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顺水推舟的生成跟进策略,对学生普遍存在疑惑或有异议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采取略讲或不讲。这样处理,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抓住错误信息,因势利导跟进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可以显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教师如果能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信息,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的一个分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把写成3,怎样求它的倒数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这时一位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这简单,3的倒数就是3。”由于这位男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他的说法,剩下几位同

7272121221学有点犹豫,但不敢举手表态。看到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对同学们说:“好,这位同学刚才的求出的倒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是对的?”学生马上回答:“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只要把这两个数相乘就行了。”我马上请学生进行板演,通过检验,121212213,那么该怎样求3的倒数呢?”,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了123×3≠1。这时,我乘机让学生展开讨论:“看来3的倒数不是正确的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求带分数的倒数本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产生的错误是学生真性的流露。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点拨或包办代替,而是因势利导,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中,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三、利用突发资源,临时转舵跟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它不再是教师忠实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找规律》这一单元第二课时,我 原先的教学预案是先教学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知识,然后通过一组练习进行巩固,再教学另一种“组合”规律的知识。当教学完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问题时,让学生举例“我们还有没有见过像这样‘三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现象?”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像三个小朋友每2个打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他回答的是有关“组合”规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不是预设在这个环节来解决。这时,有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不对,这和老师说的不一样!”而更多的同学是一脸茫然,他们都看着我,希望我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这时,我决定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预案,让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这位同学通过画图,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听得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我把这两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取了个名字“排队现象”和“打电话现象”。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两种现象相同的例子,这时,学生举的例子都是正确的。这一节课的难点就在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中被突破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节课中,教师跳出设定的思路,根据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有意义的突发信息,灵活应变,顺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相互倾听和交流中,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 师的分析与讲解。

篇7: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余旭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越来越倡导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从“捕捉亮点资源”“有序安排资源”“善待错误资源”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平台。因此,能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这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给予学生以清晰的引领。【关键词】:课堂生成; 捕捉; 引领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我们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了,却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这不得不使我们理性地思考:什么是课堂生成?是不是“拣到篮里就是菜”,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生成都欢迎;更关注了什么是有效教学?更有意识地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怎样善待课堂生成,怎样应用智慧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捕捉亮点资源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而连接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对信息的应对,它使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课堂信息如何应对,就是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这样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案例】《认识角》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比一比,下面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生1: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的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2。

师:这个方法多好。

生2: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一边也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

生2在叙述过程中好像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方法,停下来想。

师: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可是“伟大”的发现啊。谁听懂他的想法了?把这个“伟大”的方法补充完整。

……

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对方法不够深刻,才会出现忘记自己的想法。教师有效的评价引领学生把想法补充完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使这一生成资源得到开发,课堂也显得更为生动。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探索的无限乐趣。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能不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二)有序安排资源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我们还要考虑反馈的顺序。对于一些学习思路比较模糊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清晰的思路点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案例】前不久,我校开展了“师徒同上一节课”的教研活动,其中杨老师上的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的《精打细算》,令我印象深刻。

甲商店5包牛奶要花11.5元,乙商店6包牛奶要花12.90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先解决中间问题:甲商店每包要花多少钱时,学生出现了这些不同的答案。生1: 11.5元=115角

115÷5=23(元)23角=2.3元

生2: 11.5 101.5 10÷5=2(元)1.5÷5=0.3(元)2+0.3=2.3(元)生3: 11.5÷5=2.3(元)

在反馈这些生成资源时,教师就要先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用旧知来解决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好理解。所以,重点反馈第二个学生的方法中的:1.5÷5=0.3(元),并让学生思考这样想法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于算理也更为深刻,对下一步(方法3)用列竖式的方法中的过程也打好了铺垫。

(三)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表象,挖掘在现象后的数学本质。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 错误,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在错误中引领

“错误”,向来是个贬义词,而在追求“滴水不漏”的传统课堂中,“错误”更是“法理难容”。但我们知道课堂是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错误”只要稍加开发,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奇光异彩。

2、在质疑处引领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发表的诸如“我反对”、“我喜欢自己的算法”、“我认为这样做也可以”的意见。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有些谬误的学生的争论,说明尚存疑惑,其中就可能蕴藏着绝妙的教学契机。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情势,及时把握适当的角度予以引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使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案例】:

一位教师上“小数单元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小数点的前面和后面读法为什么要不一样?”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呆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教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定”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汇报交流时居然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有一个小组说道:“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了,如,24.35如果可以读作二十四点三十五,那么24.350就读作二十四点三百五十,三十五怎么跟三百五十一样呢?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读。”这个理由虽然不一定是数学家们的科学规定,但学生毕竟用自己已有的 知识和想法去理解了,这是他们自己建构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方式。

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应是封闭的、狭隘的,它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但无论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还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捕捉瞬间出现的信息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师生才能在情感的交流中,碰撞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标》

2、《中小学数学》 谈谈“走课”现象的分析和策略 2009年04期

篇8:捕捉生成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一、捕捉细节, 演绎精彩

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是教师精心处理细节的成果, 而每一个成功的细节, 它包含着对教学细节的发现、把握和深挖。除了课前针对学生进行精心的预设以外, 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锤炼自己。

我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 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时时处处都享受着大人的宠爱, 缺少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的体验, 有可能在课文理解上不到位, 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真切。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置了这样一个细节:教学中,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了, 可是情感处理还不行。这时, 我在黑板上写上“我不是弱小的”几个字后, 立刻有学生说道:“写错了。”我随机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如果你就是萨沙,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我不是最弱小的’来说说吗?”班长率先举手:“因为我能照顾被大雨浇落了花瓣的蔷薇花, 所以我不是最弱小的。”我立刻向她竖起大拇指:“我们的小萨沙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人呀!快来读读这句吧?”只见班长高昂着头自豪地念到:“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乘势追问:“你在生活中是最弱小的吗?请你也用这个句式说说理由。”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我能帮妈妈照顾弟弟, 他哭了, 我就逗他乐;他饿了, 我就给他喝奶, 所以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能给家里养的小狗洗澡, 所以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能帮助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 所以我不是最弱小的!”……当孩子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时,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情感真挚的“小萨沙”。我也收获了一份期待的美丽。美丽的生成如约而至, 那是生成性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细节敏锐地发现, 常常会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 使课堂演绎别样的精彩。

二、捕捉焦点, 演绎精彩

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 我认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而应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观点, 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感悟课文中的这样一段话:“落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心生爱慕。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 等到成熟了, 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甚至认为苹果、石榴不好。根据这一情况, 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焦点问题:你们认为花生可爱还是桃子、石榴、苹果可爱?然后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时全班学生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名利, 很可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桃子、石榴、苹果不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实用, 随着社会发展光做无名英雄不能体现自身价值, 还是桃子、石榴、苹果可爱。就在学生唇枪舌剑时, 我在对持有后一种观点的学生予以肯定后, 对学生的讨论适时加以引导, 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花生的精神当然是可爱的, 桃子、石榴、苹果也有它们的可取之处。其实作者是在宣扬谦虚是一种美德。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许地山的写作用意。

三、捕捉“拓展”, 演绎精彩

关于生成精彩的拓展, 我想用一位老师执教《生命生命》为例, 课前老师布置学生搜索并整理了资料, 最后在拓展提升这一环节, 老师通过配有深情音乐的课件展示一个个像杏林子这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价值的人 (如外国的保尔、海伦·凯勒, 还有国内的张海迪, 亚残会中的人物等) , 让学生抒发“生命因 () 而精彩”的感言。课堂马上热闹起来, 学生们的思维全打开了, 个个兴趣盎然, 说出了肺腑之言。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 既是对文本内涵的深情阐发, 又是对学生情感基调的激情呼唤, 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

上一篇:一实习目的下一篇:北阳联校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