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22-09-11

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 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 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 发表的意见、建议, 观点, 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等。作为教师, 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创设情境, 激活生成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情境。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 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 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 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如教学《七色花》一课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珍妮用七色花去南极、变玩具等行为及结果的动画, 而后让学生再讨论我的提问:你觉得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答案是最后一片, 因为是帮助别人的, 正好与我的设计相符。但是, 有一个学生突然高高举起了手, 表示有异议。我微笑地说:“你有意见吗?”只见那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珍妮要从北极回来的那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因为是他觉得生命是很可贵的, 如果不回来的话, 会没命的, 而且爸爸妈妈也会十分伤心的。”我听了频频点头。又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我觉得珍妮让打碎的花瓶变回来的那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 因为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 打碎了她会很伤心的, 说明珍妮很爱妈妈, 懂得妈妈的最爱, 这也是说明珍妮心中有别人。”多好的答案啊!我惊讶于学生的大胆的思维。

面对学生这一“另类”的声音, 我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我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 倾听孩子的心声, 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了心扉, 放飞思想, 进行真情“对话”。“你有意见吗?”引发了学生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 通过在平等的交流中, 使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的道理, 这种情感是真心感受的, 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因此, 关注生成, 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独到的见解, 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试想, 在一个学生“敢想却不敢言”的课堂中, 怎么能生成出如此难忘的一幕幕呢?

二、自主学习, 趣味生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 积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 学生的课堂自学活动其实就是学生吸纳信息, 并在大脑皮层编码信息, 加工信息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相同的信息在不同个体编码、加工的起点不同, 方式不同, 建构的结果也自然不同, 这就会有多彩多姿的生成状态。

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 我首先运用远教资源中的课文动画, 引导学生初读自学, 可谓是趣味横生。

师: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趣的古诗, 想读吗? (想!)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并猜猜诗的内容。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1:我想:“松下”可能是一个老人, 他在问小孩一件事情。

生2:我猜这个师傅很严格, “言”字会不会是“严”的谐音, 因为古代的人也老写错字。

生3:题目的意思大概是与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关吧。

……

“松下”可能是个老人;“言师”可能是师傅很严格, 把“严”字写错了;题目的意思是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自学的成果真是妙趣横生, 让人忍俊不禁啊!这里有许多的生成点, 让我们执教者去把握, 进而有可能创造出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多元解读、灵性生成

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 是我国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 这种多元解读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 产生思想的火花, 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来看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江雪》的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 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 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1:因为家里穷, 以捕鱼为生, 天冷也来要钓鱼。

生: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 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师:那就是说老人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

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

师:也有这样的可能。

生4:我想他非常喜欢钓鱼, 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

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

生5:可能是他犯了错误, 被流放在外。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 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 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2:我感到, 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这个片断中我们看到, 由于教师的鼓励, 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 尽管有些认识有高下之分, 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 体现了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导向作用。孩子们是在解读文本, 也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在“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上一篇:艺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浅谈下一篇:“二次开发”中职基础英语教材之点滴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