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2024-04-23

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精选12篇)

篇1: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本文结合课堂实践,就如何结合课堂生成中的新问题和学生的个性化生命活动、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略作探讨.

作 者:许建海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初级中学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语文   动态课堂   课堂资源  

 

篇2: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摘 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我们如果能妥善地利用差异这一资源,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性,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 资源利用 有效教学

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有效教学活动的起点,而且还是一种巨大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善用学生的差异资源,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论知识经验的差异,促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不同的准备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补救,尽量缩短学生间的差距,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年、月、日》一课,在设计之前我先进行了教学前测,如下表:

学习《年、月、日》调查表

一、我是 年 月 日出生的。

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

1. 。

2. 。

3. 。

三、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 。

2. 。

3. 。

通过教学前测,学生已经知道的信息如下:

学生还想知道的信息是: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的积累,但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教学前测既带给学生一个“主动建构”的舞台,也带给老师一个了解学生的舞台,通过教学前测这个纽带,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链接已有的知识,促进差异教学的有效性。

二、论思维能力的差异,促教学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验证长方体体积公式。这样,将学生间存在的`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开发成学习资源,转化成学生相互启发的思考智慧,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论学习方法的差异,促教学的有效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难于理解知识,需要别人的帮助,且较多地运用直观学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如五年级下册《购物策略》一课中:小瓶果汁每瓶200毫升,价值2元;大瓶每瓶1200毫升,价值10元。三家超市的优惠方案如下:

欣欣超市:买1大瓶送1小瓶。

好朋友超市:一律九折优惠。

跨时代超市:购物30元以上(包含30元)八折优惠。

1.买1小瓶橙汁,去哪个超市较合算?

2.买1大瓶和1小瓶橙汁去哪个超市买合算?

3.买3大瓶和3小瓶橙汁去哪个超市买合算?

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第1小题:买1小瓶橙汁,去哪个超市较合算?

学困生的方法是(计算):

中、优生的方法是(排除法):

(1)先排除跨时代超市,然后计算另外两家超市。因为跨时代超市需买30元以上才能打八折,所以先把它排除。

欣欣超市:2.00元;好朋友超市:2×0.9=1.8(元)。

(3)先排除跨时代超市――再排除欣欣超市――最后选择好朋友超市。

四、论学习方式的差异,促教学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长方体的“面”的特征。小组1得意地说:“我们小组得出了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我补充!”小组6说, “而且相对的面相等。”“我反对!”小组3提出抗议:“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不信,你们看。”小组3急忙上台演示,恰巧小组3带来的“药瓶盒”给出了有力的证明。多精彩的发现啊!事实胜于雄辩,同学们一片哗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小组3的成员钧凯还铿锵有力地边比边说:“这四个长方形完全重叠在一起,还可以证明长方体有四个面相等。” 钧凯同学对数学学科很感兴趣,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看一些数学方面的书本,而且他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在班上都是遥遥领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差异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由于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同学们在小组交流中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渗透,资源共享,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自己的方法,也学会了其他一些方法,还有的学生在别人和自己方法的差异中找到了别人的优势。

每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它的绽放。即使生命中最弱小的花蕾,也希望开出芬芳的花朵,拥有自己的春天。孩子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笔财富,教师要善于依托学生资源这个“力”,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教学追求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篇3:善用生成资源,焕发课堂活力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一无所知,表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样子。一般在这种状况出现的时候,老师都会细心的做出讲解和指导,但是学生那边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对其理解并且思考,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老师特别提供了一份不完整的跳远成绩单,现在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比赛排名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并且融入到问题中,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老师进行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创造质疑机会,提升思维水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所以,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等特点,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质疑提问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学完“9-8”以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提问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提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

生1:老师,8减9等于多少?

师:8大还是9大?

生2:8小,9大。

师:是啊,既然8小9大,8能减9吗?

生3:(语气坚定)老师,能算。

师:能算?怎么算?

生3:8-9=-1,说明8比9少1,我妈就是这样教我的。(露出自信的表情)

师:你真聪明,学得真好!(边说边轻拍该生的肩膀)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能敏锐地抓住虽“意外”但却有价值的生成信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回应,而是耐心深入地进行引导。当学生借助生活中的认识引入负数概念后,教师惊叹之余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样,教师既度过了“危机”,又巧妙地让个别学生的“智慧之火”点燃全班学生的“思维之源”,化尴尬为精彩,可谓一举两得。

三、捕捉错误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应该更加冷静的面对,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在和学生即兴互动的过程中促进有效问题的生成。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有位教师遇到这样一道习题:180÷2.5+180÷7.5,一部分学生做题过程中,认为180÷2.5+180÷7.5可以简便计算为180÷(2.5+7.5)。对于这种表面看似正确,但经仔细检验存在错误的结论,如果教师简单地进行讲评,未必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同学们能根据算式180÷2.5+180÷7.5,想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可以这样想,师徒两人各做180个零件,师傅要用2.5小时,徒弟要用7.5小时,师徒两人每小时共做多少个零件?

师:那你认为可以列式为180÷(2.5+7.5)吗?

生1:不可以,这样列式没有道理,根本就讲不通。

生2:不可以这样列式,180÷(2.5+7.5)=18,这个结果比180÷2.5+180÷7.5=96的结果要小得多。

生3:噢!我明白了180÷2.5+180÷7.5≠180÷(2.5+7.5)。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即时产生的错误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利用思维的“拐杖”,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正因为教师这种利用偶发错误和驾驭生成的本领,教学才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其实,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好暴露了思维的真实状况。面对错误,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的错误一定能给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活力。

摘要: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必须擅长有效问题的设计,提出质疑,捕捉错误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有效问题的产生,也有利于课堂活力的提升,有效的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篇4: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构建活力课堂

一、质疑问难时生成的资源

“学贵有疑”,疑问是生成的“启发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有一位学生提到,这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一改,“爬”字太土了,能不能改成《登天都峰》?这个问题在教案中并没有预设,笔者略一思忖后对这位学生说:“你说得有道理,用“登天都峰”作题目也可以,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用‘爬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这一问题激发出来。经过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依据,说明了因为山又高又陡,要上山十分困难,需要手脚并用,所以“爬”比“登”好;有的同学直接找到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写“我”爬山的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作为依据,说明课题中用“爬”比“登”更准确;还有的同学说,课文中登山的“我”是个孩子,还有一位老爷爷,这一老一小登山很不容易,就只好爬了……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不是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新的思维,这些想法往往有别于教师的课前预设,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舍得改变自己的预设,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此案例中学生们提出质疑,然后通过自读自悟、相互交流,在群体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生生、师生、生本之间交流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被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会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二、学习错误处生成的资源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认识等方面的欠缺,时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往往不是老师可以全部预测到的,它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真实展开之后才会逐渐暴露。在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学生朗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勇气”这句时,多次把“怦然一震”读成了“怦然一动”,笔者发现问题后,并未立即纠正学生错误,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比较“怦然一动”和“怦然一震”两个词的意思和区别,讨论在文中到底用哪个词更合适。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研读后发现,文中的的小花看似弱小,但它们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不仅仅让作者为之一动,更令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从小花的身上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通过这一对比,学生的错误从根源上得到了纠正,对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节外生枝时生成的资源

课堂是一个充满无数不确定因素的动态环境,很容易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节外生枝总会在不经意间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捡鱼扔鱼的过程。学生们离开座位高兴地做着捡鱼、扔鱼的动作。没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开始喊累。教师看着这些喊累的学生,正想进入下一步预设好的教学环节,突然一个男孩手舞足蹈地喊道:“我很开心,一点都不累。”教室里顿时一片欢呼。老师镇定地走到男孩身边鼓励道:“你说到课文中小男孩的心坎里去了。”并对全班同学说道:“课文中的小男孩要捡那么多条鱼,到底累不累?但他又为什么开心呢?我们再读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有的说:“我刚刚就捡了一会儿,都觉得很累,浅水洼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小男孩要捡起这么多的鱼,当然很累。”有的说:“我也觉得小男孩很累,但是他救了那么多小鱼,他会觉得很开心。”这时,先前说不累的男孩也举手说:“其实,我和那个男孩一样,因为能帮助小鱼,所以不觉得累。”

案例中的男孩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可能是出于顽皮想引起他人注意,也可能是内心感受的自然表露,像这样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实际上也是学生因生命智慧的绽放而生成的鲜活资源。面对这些资源,教师应当做及时的设计变更,或作出新的设计,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使课堂绽放出异彩。

篇5: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关注课堂上动态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钢城一小

熊莉红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题记

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但事实上,学生是有生命的,教师也是有生命的,教学应该具有灵动性,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一个节点,都有可能说出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这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资源可以被反复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引发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不仅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更需要有积极的课堂观察、善于倾听和判断的专业素养以及不断地积累和反思总结。

一、老师设计弹性教案,潜意识里强调了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强调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教学预设。这就是说,第一,教学必须有预设,教学预设是对教学的预先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要注重目标意识,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教学预设无法预先规定教学的全部过程,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将要发生的全部事件。因此,预设需要是开放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也就是说,预设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它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做弹性教学设计时,需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另外开辟一栏,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

赵老师在教学公开课《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

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上课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懂得水的珍贵。

在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问题,以此展开对话,让学生讨论泼水节“水”的含义,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见,在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二、老师在课堂上要有积极地对学生细心地观察、认真地倾听和准确地判断的专业素养

强调老师的专业素养,只是对目前老师中的许多不良因素的存在有一丝的担心。老师们面对当今物质横欲,也不乏渴望精彩纷呈的生活,当所需求与现实不能够保持适当的平衡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到了时间进教室,下课铃声响了,响应上面的指示不拖堂,再如进课堂一样,抱着备课本或者拧起教材走出教室,完成了一节课的使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能够不令人痛心扼腕。

当然,也有的教师虽然没有别人穿得光鲜,戴的闪亮,却依然保持一颗积极的热情的心向可爱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不得不由衷地为这样一些老师们喝彩,点赞!

刘莺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在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段场景—— „„

师: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给诗人张继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生1:诗人考场失意,羁旅他乡,听到钟声,心情更加忧伤。

生2:诗人在羁旅中无法入眠,听到钟声,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师:据记载,诗人在写就《枫桥夜泊》后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更加发愤苦读,后中榜受官,成就了一番功名,有人曾说,是寒山寺的钟声给了他启发。

嘻嘻嘻„„(一阵轻微的嬉笑声传到了老师的耳中,刘莺老师扫视教室,发现是前排右上角的两个孩子在嬉笑。刘老师和蔼可亲地询问:“请问你们在笑什么呢?”)

其中一个学生:他说钟声怎么会给人启发呢?全是胡编乱造,如果真有这样的功效,假如是他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成绩好了。

(其余的学生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这个同学也为自己赢得了同学的笑声而得意。想到这个同学平时也总是这样在课堂上做一些古怪行径哗众取宠,刘老师暂且忍住了心中的怒火。)

师:我想听听你自己的见解。

调皮生: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我的哥哥曾经也学过这一首诗,他以前对我也这么说过,我就这么一说。

(在此,我们不能不说刘老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关心值得点赞。)师:看来,老师今天不仅要教会你,还要请你教会你的哥哥,请你认真听一听。

师:作为寺庙,历来重禅道。佛家中讲‚闻钟声,心神净,智慧长,菩提生。‛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恰好如醍醐灌顶,可能使深谙禅道的诗人猛然警醒,从而悟出了人生真谛,一下子振作起来。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师:如果你还不明白,休息的时间,我还可以继续给你讲解。„„

课堂的预设性生成资源,来源于“师生、生生”的交互对话和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中。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深入地钻研文本为前提,参与课堂对话,在平等的关系中及时引导,有效利用了这一生成资源。相信这个孩子,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给了诗人启发。根据孩子天真的个性,他也一定会在下一次碰见哥哥的时候,给哥哥讲述自己明白的知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实用而有效的,甚至高效的。

三、老师在课后要经常反复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地积累、反思与总结。

老师的工作中每一天都有备教改习研,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不乏课中一支笔,课后一支烟的悠闲生活场景,他们往往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着孩子,讨论世界,羡慕浮华,厌倦现实„„能够独思静处的老师寥寥几人。我不是说拒绝老师自己间的交流,而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抱怨的一切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做一些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呢?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教学过后我们要及时地静思,好的教学环节,我们要作为宝贵的经验进行积累、沉淀与分享,不足的地方,我们要思考、酝酿,该如何做才可以做到更好。及时地反思不仅是对自己刚刚进行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回放,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提升。

记得我在上《二泉映月》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环节我预设的是“感受阿炳的苦难”。可是文中仅仅只有“卖艺为生”、“双目失明”这样的连个词语,六年级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很是容易。在引导他们品味朗读完这一个句子以后,我端出了我的第二个预设内容:借助PPT显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点。

问:你们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阿炳的苦难生活还会有哪一些呢? 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在街头拉琴卖艺。生2: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依然在街头卖艺。生3: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可是他为了生计,依然在街头卖艺。生4:看到贪官欺压老百姓,阿炳用手中的二胡向世人倾诉他们的罪行,被贪官的走狗毒打。„„

同学们还在说着,我好像是在听,我也好像是在感动,他们越说声音越高昂,他们越说,对阿炳的同情之情越来越强烈。

说实在的,平时,他们一个个调皮捣蛋,是不是来一点恶作剧,没有想到,在他们的内心之处的正义之音竟然如此强烈,没有想到,他们的思绪竟然如此活跃,或许我们老师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多表现表现自己了。

接下来,我要带领他们学习《美丽的晋祠》。开课的时候,我就邀请他们用一句话来说说:晋祠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齐说:在山,在水,在树„„

师:你们每一个人从这三个方面中只选取一个内容来学习课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来体会晋祠的美丽。

学生很是诧异。

接下来,我也无须一一的赘述他们在自己学习后的交流与反馈。我只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体会到孩子们自身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老师好像没有将他们看成是一个活的生灵在教育,而是将他们看成了一只接受训导的小动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指出:“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可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

篇6:课堂的动态生成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篇7: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 教师学生  错误资源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课堂呈现别样精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一、“错误资源”成因分析

1.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而引起错误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比如,在教学“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有位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身高不可能比成人高。随后,他振振有词地解释:“你们看,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比我们要高。”显然,这位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生活影响,考虑问题片面,发生认识错误。

2.思维定势产生错误

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性一面影响。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受到负性一面影响,束缚学生思维,就会产生错误。例如低段学生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时,往往受到“多”就“加”定势影响造成错误。

3.新旧知识干扰产生错误

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会发现前面学习的知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反过来也会产生干扰。印象最深的是学习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时,学生经常会受到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而产生错误。如:在用简便方法计算(10+80)×125时,有的学生会受乘法结合律的干扰,往往会做成10+80×125;同样用简便方法计算(25×25)×4时,有的学生会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干扰,做成(25×4)×(25×4)。

二、如何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1.提供学生探究素材

案例: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栽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成85+37=122(棵),有的学生列成85-37=48(棵)。

应对策略: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其次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

应对策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案例: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前三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加苹果,使这些框里的苹果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两场精彩的表演结束后,老师又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也许看到预设的标准答案都已经浮出水面了,估计不会再有人上场了,就准备进行下一个题目。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上场了,只见他抖抖索索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

应对策略:教师不能因为这个规律创造的太简单而否定它,它也是一个规律,也是小男孩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当学生的思路超出或者偏离了我们预定的设想时,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分析?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这里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为谁服务,是为了既定的课程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呢?

“错误”和“正确”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不能抓住自己手中的“标准答案”不放。一位专家曾这样呼吁:不要问“中国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创造力了?”,应该问“中国孩子的创造力都跑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三、巩固强化,让“错误资源”不再重现

1.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在课堂中,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加以巩固,形成系统。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在“除法”中,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错误,引导学生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2.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学生学习进步了,自主性增强了,学得也开心了。

3.记载进步,鞭策鼓励

成功在失败中长成,进步在错误中积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喜的,都是值得记录和鼓励的。在班中,我建立一本进步手册,当学生错误不再重演时,当学生取得点滴的进步时,都会记录其中。我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学生变得肯学了,变得自信了。

4.互动交流,携手共进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篇8: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像磁石, 深深地吸引学生;像重锤, 敲打着学生的心灵;像钥匙, 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 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这是我上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预计的一课堂引入:猜一猜 (一) :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待会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 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 我就把图片送给他, 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行对折后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观察都原图的一半, 此时学生个个兴致很高,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并能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猜一猜 (二) :

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一半, 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很快猜是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我们一起看看 (图展开后只是半个花瓶, 打破原有定式思维, 学生很诧异。)

师:大家想一想, 另一半的形状、大小该是什么样, 同学们剪一剪 (学生积极参与, 并动手实践认识)

……

本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 用精美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 而后出现的半个花瓶,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抓住学习亮点, 演绎“生成”过程

亮点最具代表性, 能代表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亮点最具先进性, 是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练习》时有这样一题:3瓶饮料15元, 有36名学生, 每人一瓶, 36名学生要付多少元?

师:同学们自由解答。 (教师巡视发现本班有多种解决的方法)

(1) 汇报交流

生1:3瓶饮料15元, 那么一瓶就是5元, 36人每人一瓶, 付的钱就会有36个5, 3得付180元. (大部分同学的解法) 。

生2:36里面有12个3, 把3瓶饮料15元看做一整体, 就会有12个15, 也是付180元.学生在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自主探究能给予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生成, 同时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推动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确实,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 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 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 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教学过程, 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智慧,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课, 喜欢数学,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适时回应反馈, 梳理“新知”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 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 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 “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 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 没有任何取舍, 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数学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数学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 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 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作为一种悬念, 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经常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在适时问一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想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想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一试好吗?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 交流, 师生共同寻找, 探究, 体验, 掌握数学的知识, 思想和方法, 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开放延伸, 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学数学, 把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就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黄爱华老师曾提到了“数学课堂的实践延伸”, 他的主张是下课之时, 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势, 所以数学老师在即将下课时应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其实值得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有很多, 例如:学习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 布置回家测量门、窗、床等物体的长度, 并做好记录;学习找规律后, 为教室里的黑板布置美丽的花边;学习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在购物时加以运用;学习统计知识后请学生统计感兴趣的项目绘制统计图表;六年级的孩子学习利息知识后可以去银行存定期存款……这些作业, 涉及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 且富有一定层次性。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学生除了在数学课上学数学、用数学外, 更多的时间则是在数学课外学、课外用。数学课堂的时间延伸, 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 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想数学、处处学数学、事事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 学生一旦对其发生了兴趣, 就会深深的喜欢上它。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教师就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扎扎实实地做起,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 从而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 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 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 更是多元的,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 更是有个性的。那么教师如何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问题, 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 教师又如何及时抛弃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 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 使教学正常化?这时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使之生动、有效、有利、有益。

篇9:善用生成资源 打造灵动课堂

一、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书上有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知道这路公共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富丽山庄”,服务时间是5:40到22:30。

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发现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吧,便说:“你认为题目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服务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服务的,超过22:30就停止服务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富丽山庄的“到达时间”。如果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须要知道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服务时间,那里的服务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止对外服务吗?于是,我激励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如果现在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怎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可以把路牌上的“服务时间”改为“发车时间”,这样最晚就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问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敢于提出对教材的意见。我为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感到高兴。数学本来是讲究严谨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二、灵动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

例如,上“角的分类”一课时,我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

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

师:钟莹同学真善于观察,唯独这样的角没有自己的名称。我们上网看看能否找到答案。(网上答案:优角大于180°而小于360°)

生:原来叫优角呀!

师:原来数学界给这类角起名为优角,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们是否该感谢一下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呢?我提议给提出这一问题的钟莹同学“一分钟掌声”。

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当学生这样做的时候,却又很少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扬。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了鼓励。

三、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思考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教师出示:76×58,请同学们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1:把76看作80,58看作60,80×60=4800,所以76×58大约是4800。

生2:老师,我有更好的估算方法!把58看作60,把76看作70,因为把58看作60时,估大了;我想76应该估小,所以把76看作70。经过尝试,发现我的估计值和精确值4408更接近。

师:同意第二个发言的同学杨超的想法吗?我们再试一题:28×46。

学生用杨超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40=1200,用一般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50=1500,精确值是28×46=1288。

师:看来,杨超的方法的确是更精确的估算方法。我们要学习杨超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兩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材通常回避因数的个位是5的数的估算。但事实上,杨超的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特思考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四、灵动源于学生的片面认识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做90+50×6这一题时,有5人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90+50×6

=300+90

=390

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我进一步询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

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所以我想谁写在前面都可以。

学生的这些想法是真实的,有的还不无道理。但如果不按统一的书写顺序进行计算,也会给以后学习三步混合运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成规范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计算90-5×6。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在书写时,要按原来算式的顺序写,并不能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是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学生的真知灼见、大胆质疑,还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片面认识,都是课堂灵动的源泉。只有利用好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你的课堂才能变得灵动、鲜活,才能让你的课堂充满着智慧和灵性,学生才能获得自由、主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篇10: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余艳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即时跟进,将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找准知识起点,顺水推舟跟进生成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水推舟生成新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问:“同学们知道‘9的乘法口诀’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已经会的口诀 板书出来,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只说了其中的几句口诀,教师接着问:“那‘9的乘法口诀’中,你还有哪些不知道呢?”学生:“‘五九’和‘六九’我老是记不住。”老师抓住学生这句话,顺水推舟展开教学:“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两句口诀。”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顺水推舟的生成跟进策略,对学生普遍存在疑惑或有异议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采取略讲或不讲。这样处理,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抓住错误信息,因势利导跟进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可以显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教师如果能留心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信息,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的一个分数,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把写成3,怎样求它的倒数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这时一位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这简单,3的倒数就是3。”由于这位男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他的说法,剩下几位同

7272121221学有点犹豫,但不敢举手表态。看到这样,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对同学们说:“好,这位同学刚才的求出的倒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是对的?”学生马上回答:“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只要把这两个数相乘就行了。”我马上请学生进行板演,通过检验,121212213,那么该怎样求3的倒数呢?”,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了123×3≠1。这时,我乘机让学生展开讨论:“看来3的倒数不是正确的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求带分数的倒数本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产生的错误是学生真性的流露。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点拨或包办代替,而是因势利导,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之间的讨论及思维碰撞中,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三、利用突发资源,临时转舵跟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它不再是教师忠实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找规律》这一单元第二课时,我 原先的教学预案是先教学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知识,然后通过一组练习进行巩固,再教学另一种“组合”规律的知识。当教学完例题有关“排列”规律的问题时,让学生举例“我们还有没有见过像这样‘三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现象?”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像三个小朋友每2个打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他回答的是有关“组合”规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不是预设在这个环节来解决。这时,有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不对,这和老师说的不一样!”而更多的同学是一脸茫然,他们都看着我,希望我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这时,我决定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预案,让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这位同学通过画图,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听得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我把这两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取了个名字“排队现象”和“打电话现象”。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两种现象相同的例子,这时,学生举的例子都是正确的。这一节课的难点就在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中被突破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节课中,教师跳出设定的思路,根据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有意义的突发信息,灵活应变,顺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相互倾听和交流中,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 师的分析与讲解。

篇11: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美丽

一、善于捕捉动态的资源,促进课堂的情感交融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

作 者:贾延坤  作者单位:山东齐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刊 名:小学教学 英文刊名:XIAOXUE JIAOXU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12:善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预设 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浑然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多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叶澜),这既是学生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提升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当“无法预设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教师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绽放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二、适时引领,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级教师钱守旺说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感受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心中始终牢记目标;同时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激活这些资源,让问题得到有效生成。

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意见等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质疑问难,催化生成

巧妙地利用突发事件,将学生的发现视为课堂中的亮点,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许多问题的探究。

在一堂《比较数的大小》的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4367>3125,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367的最高位是千位,有4千,312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3千,4千比3千多,所以,4367>3125”。说得多好,正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小男孩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这正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小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马上说道:“如果它们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也一样了,你怎么办?”小男孩不依不饶地追问。“百位也一样的,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我再比较个位”。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穷追不舍的精神鼓掌!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突如其来的质疑而无策,而是抓住了这个“点”的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这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妙纠错误,升华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需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住、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院赋并序文言文下一篇:走班制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