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捕捉精彩瞬间

2022-08-06

第一篇:第二课捕捉精彩瞬间

捕捉精彩瞬间 留下美好回忆

七十年代初,人们追求“把根留住”,后来人们追逐“把青春留住”,当下更多的人关注“把回忆留住,把童年留住”。

打开记忆的匣子,不知还有几人能记起儿时的歌谣,几人能记起第一次握笔的笨拙;又有几人能记起同窗的还有一起掏鸟窝的伙伴„„不记得了,几乎一个也不记得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记忆?是欢笑吗?是压力吗?不,是时间。俗话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今天我们能为孩子们留些什么?又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彭园长的讲座做了很好的诠释----幼儿成长记录册,将为我们的孩子谱写出成长之歌。

幼儿成长记录册,就是通过收集幼儿的作品和相关的资料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发展水平做出客观性过程性评价的载体。《纲要》的颁布执行,更是让我们明确了制作幼儿成长记录册的意义:它是一个家园共育的有效平台;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把目光更好的投向孩子,孩子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都在老师的观察里;同时它将成为老师家长为幼儿保留的珍贵礼物,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该如何的制作和使用呢?

首先,要明白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一是预设板块;二是生成版块。 其次,学会如何收集成长册的素材,关注它的素材来源。比如,

1.幼儿在园活动时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观察记录、实验操作记录表等在主题领域或新领域中形成的材料;

2.由教师提供的幼儿在园活动时的图片、幼儿想法的记录、幼儿作品的分析等;3.家长补充的材料、像语言记录啊、家长参加活动的体会、幼儿有意义的作品、奖状等。

再次在制作时要注重排版和布局,合理的组合照片,图片的相关注释和评价。最后,成长册的评价要具有丰富性,覆盖五大领域;美观而且布局合理,完整不留空白,针对主题设计做出评价,及时不拖拉,这样才能不是去成长册的价值。

当时间一点一滴的流去时,我丝毫没有感受到时针的飞逝,因为我发现此刻是多么的需要这样具有专业性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将会带着我们更加细致地规范地做好手头工作,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的打量的目光。接下来,我建议: 1. 商讨,计划,收集当前月份主题中科收集的作品和素材; 2. 针对不同年龄班,自行设计一个“童言稚语”墙; 3. 统一并规范封面的填写;

4. 分班组讨论版块的布局,以便更好更合理的使用成长册

2012-9-22

第二篇:捕捉瞬间

捕捉瞬间 动态生成

迎霞 发表于 2005-11-19 13:35:14

一、设计理念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远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正是课堂教学极富生成性的体现。然而,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专业水平临场应变,就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因此,生成的课堂教学更让人期待,让人渴盼。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曾遭遇一次生成的精彩,现描述如下:

二、案例呈现

(一)突如一问 灵机一动

师:小朋友们,风娃娃把你们的风筝吹得无影无踪,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生:风娃娃,我不和你玩了。 生;风娃娃,我不和你交朋友了。

生:风娃娃,你这样做我们就没有风筝玩了。

师:风娃娃这样做真让人伤心!可是他又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小树。人们怎么责怪他? 生:风娃娃,你太不应该了,吹跑了我们的衣服,我们穿什么。 生:风娃娃,你折断小树,谁来美化环境? 生:风娃娃,你折断小树,树妈妈该多伤心。

学生正按我所设想的方案去畅所欲言,接下来就让学生说说风娃娃该怎么做?这一课的教学差不多大功告成了。忽然一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意见。我们不应该责怪风娃娃。”我一愣,请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应该怪风妈妈?因为她没有告诉风娃娃该怎么做,就把风娃娃放到田野里去。”我还没转过弯来,又有学生附和:“对,风娃娃根本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风妈妈没有教育好他。”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一时不知所措,昨晚备课时,我把教学用书仔细地看了好几遍,没有说要引导指责风妈妈的教育问题。而本文价值取向的理解是要让生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想也没想到什么风妈妈也有错。这时,我是避开这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责怪风娃娃呢,还是把“矛头”对准风妈妈?我略一沉思,灵机一动,何不把问题抛给风妈妈,于是我说:“小朋友们说得很对,那我们就去找风妈妈。当风娃娃伤心地回到家,风妈妈会怎么告诉他?请小朋友展开想象,同桌两个一个演风娃娃,一个演风妈妈。”孩子们兴致高昂,一时教室象烧开的水沸腾起来。

(二)顺水推舟 演中明理

我又请孩子们上台来演。

生(饰风娃娃):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生(饰风妈妈):怎么了,我的孩子。(生笑)

生(饰风娃娃):为什么我帮人们做事他们还责怪我呢? 生(饰风妈妈):那你都做什么,告诉妈妈。

生(饰风娃娃):我吹转大风车,吹动帆船,吹跑风筝,吹走衣服,吹折小树。

生(饰风妈妈):孩子,吹转大风车,吹动帆船你做对了,但吹跑风筝,吹走衣服,吹折小树做得不对。孩子,帮人们做事,光靠力气还不行,还要动脑筋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别人有用才做。 生(饰风娃娃):我明白了,妈妈。

可以说这一演,本文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就在演中,加上我的适时点拨,已经迎刃而解。

(三)趁热打铁 趣中写话

但我觉得还不能就此罢休,何不“乘胜追击”,“趁热打铁”让学生续写风娃娃的故事?

附学生习作:

风娃娃的故事(续)

二(3) 陈祥祥

风娃娃生气地回到家,他扑在妈妈怀里哭了。妈妈问他怎么了,风娃娃说:“我帮人们做事他们为什么还责怪我?我很伤心,呜„„”风妈妈温柔地说:“你都为人们做了什么事呢?”风娃娃说:“我吹转大风车,使秧苗喝到水;使船飞快行使。”“这些你都做得很对。”

“我还把小朋友的风筝吹得无影无踪,把人们的衣服吹跑,把小树吹折了。”风娃娃又说到。风妈妈严肃地说:“孩子,前两件事对人们有帮助,后三件事你就做得不对。以后做事不能光靠力气,还得想一想是否对人们有用。”风娃娃听了点点头,又来到广场轻轻一吹,小朋友的风筝就高高地在空中飞扬;他来到院子里,用风轻轻地吹把衣服吹干;他又来到风力发电站,使劲吹把电送到千家万户。人们非常感激风娃娃,纷纷夸奖他。风娃娃感到很开心。

三、反思评析

生成课程是指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看到这段文字,我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教学有点生成的味道。学生突如其来的一问改变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我按照学生提出的意见展开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按部就班预设教案的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如果我囿于自己的教案,不肯放下师道尊严;如果我束缚于教学用书,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教学用书的标准下;如果我的眼中没有学生,轻易否定他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我缺乏捕捉这种课堂即兴生成的信息;我将看不到这美丽生成下的精彩,看不到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兴奋,看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也会泛发出异样光芒。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风娃娃》课例中,关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尊重学生

教师的问题预设意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有时预设的问题会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而当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走。是将预设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答案进一步前进?《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因为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就会觉得不幼稚;许多错的东西,就会觉得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尊重,学生思维火花激烈碰撞,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许多智慧的灵光就纷至沓来。生成也变得水到渠成,变得灵动而厚重。

在《风娃娃》这一课的教学,虽然风妈妈不是主角,但是学生关注她了。于是有了配角的和谐配合,主角不就更熠熠生辉?我庆幸自己没有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我庆幸自己能尊重学生的看法,我庆幸自己捕捉了这个生成的信息,从而让课堂洋溢起生成的活力和激情。看着学生在表演时那欢呼雀跃的样子,看着他们那认真起劲的神情,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走下讲台和他们一起沉浸在表演之中。 (二) 超越文本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中曾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她说应该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可以说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全新的挑战。新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续写风娃娃的故事不是教学的预定目标,教参也没有要求,但我们就不能对文本对教参来一次超越?语文课要在学生心里点燃智慧的火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结合起来,因为智慧在孩子的手指尖上。语文动手实践的重要一环便是写作。“写”是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学生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窦桂梅语)更何况他们正“趣”在当头。我没看到学生搔首挠耳,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们是兴致勃勃地将自己所想的所演的很快地描写下来,虽然有长有短,各不相同,但他们是乐意的,高兴的。这样,课堂里生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生在语言的演练中,还会自然地进行着人世间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把握时机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它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教学中,可以说没有一节课是风平浪静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事,很多问题无法预设。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我们就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对待。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要具备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面对学生的突如一问,灵机一动,就使学生多了一次习作的机会,而且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那么不露斧凿痕迹。“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在有心者眼里,随时都能发现中有价值的东西,用来服务于教学。(于永正语)

布卢姆说得好,“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是呀,就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师生互动的生成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闪动智慧的灵光。让我们永远追寻生成的美好境界,让我们永远期待生成的精彩时刻。”

第三篇:捕捉生活的瞬间

千亿个瞬间构成了一部人生电影,里面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总之很精彩!

——题记

就那么短短的几分钟,就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就因为时间之短,生活中的很多瞬间被忽视了。

幸福的瞬间

晚修后,我躲在同学背后,缩着身子走回宿舍,虽然风以被同学挡了一半,但我还是冷得直打哆嗦。在暗暗的路灯下,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顶着寒风站在那,哦!原来是妈妈,只见她一手拿着衣服,一手那着热腾腾的糖水。顿时,妈妈好像老了很多,我也暖了很多。 身边呼呼的风声,见证了这一幸福的瞬间。

爱的瞬间

一个女孩高兴地走进婚纱店,试穿了她的婚纱。衣服很合适她,而且很美丽,但女孩仍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她拿出一个铃铛,请求在衣服上缝上这个铃铛。女孩的理由:因为丈夫刚不幸失明,为让丈夫知道自己的新娘来了,让他听到铃铛的声音。在那个婚礼上,他们彼此开心。

那铃铛的声音,见证了这一爱的瞬间。

美丽的瞬间

一位年轻的母亲拖着疲倦的身子踏进家门,但她一看见正坐在小床上的儿子,便一脸欣慰。于是抱起儿子去了公园,他们在大树下玩耍。她看着儿子一次次跌下,然后又一次次站起,她开心极了。更让她开心的是,儿子突然说了一个字:“妈。”这为母亲盼了多久,看着儿子,这位母亲自豪地笑了。

金色的夕阳,见证了这一美丽的瞬间。

还有可爱的瞬间、难忘的瞬间、缤纷瞬间……总之像百花一样,各有各的特色。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心眼。擦亮你的眼睛,开始捕捉生活的瞬间吧,相信你能大有收获,从每一个瞬间中收获一些智慧,来丰富自己吧!

第四篇: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

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的一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活跃的思维个体,在教师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如何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教师探索新的途径。

一、一个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老师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巧妙设计教学和学生一起直面疑难,使学生真正激起对科学探究的意识,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教师将一个1.5V电池用电线串联两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发现灯泡一个有点亮,而另一个根本不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询问学生:“老师手中的灯泡为什么不亮,你们能帮老师查出原因吗?”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说:“是灯泡坏了!”有的同学说:“是灯座的问题”还有的说“是电线的问题!”看到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强烈,教师进而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就是这两个提问,让教室里一热一冷,表面上看好象是同学们遇到了难题,而实际上正是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研究状态中。

又如,教《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抓住现象引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精心准备教具,向学生展示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几个瓶子在水中分别沉浮、悬浮的现象,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了“为什么大小一样的瓶子,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间,有的浮在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吗?沉在水底的瓶子受到水的浮力了吗?”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需要提升的知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课堂生成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的有效探究过程。

二、一次课内外灵感的捕捉,促进探究活动更为生动

在教学中,科学教师似乎是最注意课前准备和材料应用的人,似乎都喜欢关注学生中的新鲜“玩意”。课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创新和实验的重新设置,往往得益于教师课堂内外瞬间细节的捕捉。

如,我们做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实验时,一般要求各组将准备的纸盒在烧杯中固定,让电筒光透过纸缝两次,一次杯中装水,一次不装水,并在杯的另一面标出两次光的位置。而我们在这次实验时,发现电筒光束不集中,且在杯中光速的距离过小过短或者偏向,实验现象很不直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看到准确、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光的偏折,从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呢?一次上课时,我偶尔发现一个调皮的学生将一束激光打在桌角处,光鲜红,十分集中。他自己在下面玩,没想到我会看得那么清楚。课后,我想,学生经常偷着玩的这种激光灯,光束集中,颜色鲜艳,能否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直观呢?于是,我们想起了用激光水槽,后设一纸屏,行记下光点,后倒入水,当水淹没光束时,若光点发生位移,则证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果然,当水淹没光的一瞬间,不单光点位置移动较大,而且光束的偏折,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顿时,同学们为自己实验成功欢呼不已;对于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课堂内探究活动的生动与否,是与教师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教师瞬间灵感的捕捉密不可分的,教师捕捉得好,便能使一节本来很不好理解的课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增强,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一句刻意的追问,构建一个立体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引言,一句追问,都能使课堂灵动起来,甚至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表象认识中,迅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探究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本质,形成形象的概念,从感性探究提高到理性探究,养成了较好的科学思维力。

如,在教《空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中的空气”作为情景引入以后以“引导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思路。如“塑料袋里的空气能看见吗?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怎样看到无形的空气”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学生这时会在一定的理解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与作出猜测。进而,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没有发现自己生活在空气里?”进而,让学生回到概念上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如此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

还有,在“花的报名会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汇报,得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双性花的概念,进而老师进一步追问:“这么多种类的花,它们受精强果的方式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一步紧一步的追问,把学生引到花儿究竟是怎样受精结果这一关键性问题上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对已掌握概念进一步内化。

课堂上,老师只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认真捕捉教学中的细枝末节,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就会被充分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探究推进,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促使自身科学概念得以形成,科学思维能力得以拓展,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鲜活,生命力更加强大。

第五篇:捕捉动态生成,成就课堂精彩(模版)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预设 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浑然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多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叶澜),这既是学生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提升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当“无法预设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教师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绽放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二、适时引领,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级教师钱守旺说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感受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心中始终牢记目标;同时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激活这些资源,让问题得到有效生成。

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

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8、

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意见等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质疑问难,催化生成

巧妙地利用突发事件,将学生的发现视为课堂中的亮点,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许多问题的探究。

在一堂《比较数的大小》的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4367>3125,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367的最高位是千位,有4千,312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3千,4千比3千多,所以,4367>3125”。说得多好,正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小男孩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这正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小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马上说道:“如果它们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也一样了,你怎么办?”小男孩不依不饶地追问。“百位也一样的,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我再比较个位”。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穷追不舍的精神鼓掌!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突如其来的质疑而无策,而是抓住了这个“点”的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这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妙纠错误,升华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需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住、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吴志健. 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第二课捕捉精彩瞬间】相关文章:

捕捉幸福600字精彩作文04-15

天宫第二课堂04-14

第二课堂汇报04-18

4第二单元第二课 和平卫士04-29

语文第二课堂答题04-28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04-28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诚信为本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