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数字时代,各类图像符号充斥我们的生活,热播剧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是数字传媒时代的积极选择,也体现了教学工作者的创新与思考,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践行。围绕内容,精选剧集;根据目标,设计文本;还原构思,归纳步骤;模仿创作,检验所学,是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的主要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 篇1:

让信息技术走进美学视野

【摘要】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日益发达与普及,信息以直接性、可操作和互动式强的优点,被更多的一线老师运用于课堂教学。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点)》中,明确提出“强力推动信息系统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实现信息系统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如此便可逐步进行课改,以推动学校教学品质的整体提升。当今科技发展,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熏陶学生进行高雅的审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许多教育者们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因此,试从培养学生审美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怎样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熏陶学生审美加以实践和探讨,实现让信息技术走进美学视野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学  视野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標志,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高效率、大空间的信息跨度给人类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资讯,作为现代文明新生的必然产物,通过互联网信息交流,大大扩大了人类的眼界,加速了世界一体化,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也给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虚拟教学等,使得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显得越来越绚丽多姿。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伴随着教师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今天最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很可能并不一定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在许多方面,学生都不断超越了自己的教师。在网络上,一些漂亮的网站、让人流连忘返的网页,也往往是出自于学生之手,而学生的各类想法与作业,也往往在通过对精美底图、漂亮边框、活泼可爱动画作品与美妙音符的一番修改以后,很快就可和一些名师的杰作相媲美,但无法想象,这些最为自然的创新精神的发扬面对如今传统的教学形势,困难重重。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有了全新的理解,课堂教学以广泛的互动性和探索性,为教学功能的实现创造了更宝贵的条件。

美的感知能力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作用,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审美过程所产生的丰富趣味,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进而成为促使学习者积极应对人生的原动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美感又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课程中的美感并给学习者以美的感受,进而熏陶学习者美的品鉴能力,让学习者在丰富的美的情景下掌握人文及科学常识,让学习者去发掘美、创新美,进而让教育课程的活动都变得更为生动、有趣、鲜活、多姿多彩,站在美学视域的角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一、美学阐述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课程与教学方法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初中信息技术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和信息技术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初中生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风潮,充分运用信息内容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正常的审美思维,指导学生大胆创造、敢于实践,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获得全方位升华,并以此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蓬勃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审美实质的一般认识并非简单的,乃是综合的互补体系,即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审美实质观念的总体特征。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视为美,佛家则以涅槃、寂灭、生死与涅槃的基本形象——圆相、光明为美。我国古代的审美观理论,集中阐述了人类审美观的基本特点与方式。审美特征论主要包括了审美观的和谐性、直观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感。审美思想方法论问题上注重于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等,同我国古代的审美观实质论遥相对应。审美感受主要是由审美对象所产生的,而普遍受到审美感受充实、丰富、愉快的对象,便是美。美感学不仅仅应该探究感觉规律,还应该探究感知对象的变化规律。简而言之,美感不仅仅应该作为客观审美学、主观审美学,还应该作为美的本质学、客观审美对象学。所以,论述的美学思想,将把焦点集中到人民对于美学本质与审美价值的理解上。借助对美学的理解,进而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二、审美观念的引领

在教育信息技术课堂中,不难看到学生的审美观也开始出现了深刻转变,一些学生误把古怪的、丑恶的事情引为标新立异,把图像处理为狰狞的魔鬼形象成为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甚至还以丑化他人的头像为乐,一些丑恶、暴力,甚至粗俗的审美现象已经危害了新一代的学生。而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课堂,可以通过充分地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学生重新体验美感,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审美的基本知识,在教育信息化课堂中加入了一些美学理论等审美知识,并通过与美术、音乐等的教学融合,让学生重新了解审美活动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合理的审美,从而增强对美的事情的感知力、欣赏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文字资源创造艺术情境,熏陶培养美的情操。同时,老师自身也要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判断能力,发掘美,成为美的使者和美的传播者,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培养教育审美观。

三、信息技术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促进了课堂教学变革。这就需要老师们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从现实学校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也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更优秀的资源用作优化教学所必备的信息硬件与软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运行,进而使之无法发挥积极效果。

(二)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

当今,不少中学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已证实是有益的。尽管如此,一些学校中的老师仍局限于自己的教育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这对学术科研基础的发挥也形成了影响。在新课程中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力,但新旧教学理念的矛盾也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运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是教育主导,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中学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学生的艺术等综合素质将得到全方位提高,并以此实现中学生身心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美学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美育”,老师根据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各种手段和每个学生的个人具体情况,充分运用审美观,根据艺术审美基本规律设计艺术审美情景,“美育”课堂教学得到实现和优化的保障,老师在一定的情景中,触景生情,通过情感感受,设计美的教育情境,启发学习者的审美观,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抓住机会进行了场景探究,利用“录音”软件实现了音频的录入、回放和简单剪辑,捕捉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提炼出美的讯息,让学生去体会周围事物的美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甄别技能。

(一)培养学生欣赏美

审美力,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经验美、品鉴美的鉴别能力,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从认识人类对于美的存在出发的,因此,人类只有能够体验美与鉴赏美,才能认识美、品鉴美。因此,通过启迪学生对美的欣赏与甄别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更可以發挥学生的创造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通过创设情景课堂的欣赏活动,让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之中,并由此得到美的乐趣与体验,以增强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在课堂的设计上呈现大量优美、别致的音乐、图画等,让学习者自己观赏,学习者据此在头脑里逐步产生了各种美妙的音乐画面,并由此累积了大量的创意素材。最后又通过大量实验,制作了适合自身的审美特征活动[1]。由于这种精彩的、新奇的、各具特点的电脑作品的制成,培养了学习者运用电脑对美的表现力,不仅对发展学习者审美观才能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兴趣中培养了用电脑管理资讯的才能。

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以学生完成作品为主要任务,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学会以艺术的视角评判事物和生命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判断美丑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判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与催化。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内容多样性、评估方法多样化,以自我评价、个体他评、群体互评为基础,过程性评价与后期评价相结合,强化了过程性评价,从而肯定了学习者的成果。根据我校特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展开互评、自评过程中进行提高。教育信息化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质,针对于教育评估,要采用多种方法,既要重视教育结果,同时要体现出新时期学生创作精神的特点,强化美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在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演示中,全面展示学生的作品美感,多方位地揭示了美的存在性,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充实了美学理论知识,为创造新美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多观摩研讨国内外名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提升课堂美点的认知。在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学校必须加强创设民主、开放、平等的创作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创造积极性,发掘每个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潜能,从多方面去钻研理论、探索实践,推动学生的创造意识,让美成为点亮青春的火把,让美成为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助推动力,让教育信息化课堂更富有美的生机活力[2]。

(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所谓的信息技术,是以信息和现代通讯系统为主要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等功能的技术[3]。现代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备信息高速化、数字化、互联网、智能等特征,它的产生给现代社会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以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段,将信息资源进行了良好的共享,人们就能够快捷地获得和传递信息。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事业中的重要功能也日益凸显,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够突破时间的束缚,更好地方便课堂教学,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4]。

(三)制作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美学课件

在信息广泛应用的年代,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也获得了有效的运用,是通过WPS文字、WPS演示、投影仪、高拍仪及SWF动画片等技术手段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标[5]。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能够利用电脑制作CAI的课件,以便更好地教学。例如,当面对着一个巨大的物品,老师能够利用二维扫描仪或三维成像仪,将物体扫描成电子图像或模型,利用电脑显示出来,以方便学习者更好地操作。

(四)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以视觉教育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不过,可能更多老师已经习惯于使用粉笔、黑板、彩绘挂图等用具进行教学,以致课堂教学内容单调呆板,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势必会集中所有注意力听讲,同时更积极地练习。基于此,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深入发掘学习者所感兴趣的课程元素,并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创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情景,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基于让信息技术走进美学视野展开一系列探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强美学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必然。不过,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运用,老师只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观赏一些作品,而多媒体教学的实用价值还未能完全发现,制约着教学的进展。而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创造了可选择的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够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拓展课程内涵,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发现信息的价值,把信息技术和美学课程密切融合起来,以便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息技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并以此促进学校——让信息技术走进美学视野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锦弟,李毅宏.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美术表现教育与“四个自信”的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21(16):75-77.

[2]胡晓蔚.基于美学因素的游戏设计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7):198-199.

[3]赵广.空间视域下乡村美学的当代生成[D].西南大学,2021.

[4]王辉.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与空间美学[J].建筑学报,2021(5):103-108.

[5]李京梅.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美学精神建构——评《网络文学美学价值的理性审视》[J].新闻与写作,2021(4):117.

作者:蒋志成

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 篇2:

浅谈热播剧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大数字时代,各类图像符号充斥我们的生活,热播剧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是数字传媒时代的积极选择,也体现了教学工作者的创新与思考,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践行。围绕内容,精选剧集;根据目标,设计文本;还原构思,归纳步骤;模仿创作,检验所学,是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热播剧写作教学运用策略

观照当下,以电影、电视、动画等为主体的当代“图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提醒从教者,与其“屡禁不止”,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大数字时代的特殊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比如巧妙运用热播剧,可以为我们的写作课堂增色添彩。

偶尔以热播剧替换一下传统的写作素材,除了顺应时代的大趋势,更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热播剧丰富感官,可以激发兴趣。毋庸置疑,运动的画面,起伏的情节,来自听觉视觉的多重享受,一定比单纯的平面符号与文字更为吸引人,更容易产生愉悦的情绪。其次,热播剧浅近通俗,可以轻松占有。当学生充分占有(观看、热议)了教学资源,课堂上的学习便成为一种经验的分享,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这也是写作教学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再者,热播剧集中凝练,可以简便组编。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热播剧都是编造过的生活。对于现实世界既仿真,又高度凝练集中。这使得教师在选择剧集和对剧集内容进行转换操作时,不至陷于冗长迷乱之中。这比直接观察生活,多了一些人为的戏剧性。因此,选择恰当的热播剧作为写作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丰满更入胜。

一、运用策略

热播剧层出不穷,教师可以运用如下策略进行选择和转换,为己所用。下文以运用热播剧《琅琊榜》讲授叙事文学中的悬念设置为例。

(一)围绕内容,精选剧集

悬念,即在剧情中设置的使观众产生好奇、期待、焦虑不安、急于探明究竟或对下文做出种种揣测的戏剧性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彼此牵制,有时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我们的心理或“惊”、或“疑”、或“闷”、或“吓”、或“急”、或“痒”,并随着悬疑的解决,产生了“快”“慰”“喜”的审美愉悦,增强了叙事文学的吸引力。掌握悬念设置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更生动和富有戏剧性。围绕着这个教学内容向影视圈搜寻,获得2015年第30届电视剧飞天奖的《琅琊榜》立刻进入了选择的视野。

该剧讲的是南梁将领林燮携爱子林殊率赤焰军七万将士出征平定边乱,不料遭奸人陷害,冤死于梅岭,全军覆没。侥幸生还的林殊,在琅琊阁的帮助下建立江左盟,于12年后以宗主梅长苏的身份归来,暗中相助皇子景琰智除奸佞,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为七万赤焰忠魂洗雪了污名。这其中,有关梅长苏的身份、遭遇、目的、结局等谜团贯穿始终,直到剧终才完全给出答案的,叫脉络式悬念。有关“郡主选婿(稚子对战百里奇)”“霓凰涉险”“朝堂论理(周玄清出山)”“围攻宁国侯府(扳倒谢玉)”这类激起一段时间的好奇,不久给出答案的,叫局部悬念。有关“梅石楠”之类在剧中埋下一个伏笔,随后即给出答案的,叫细小悬念,不胜枚举。可以说,悬念设置的巧妙,正是这部剧吊足观众胃口,使其紧追剧情欲罢不能的法宝。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跟同学们通过回顾剧情和探讨观影时的内心感受,介绍悬念的概念和种类,进而引入悬念设置的常用方法。

一是急事缓出,即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而有意识地制造间隔,延宕或中断故事情节的进程,从而使“急事緩出”。比如“围攻宁国侯府(扳倒谢玉)”这个片段。从萧景睿的生日宴上,宫羽说出了当年其父受命灭口,长公主布局,错杀卓家婴孩的真相,谢玉怒火攻心,要杀卓鼎风一家灭口的生死攸关,到门外誉王重兵待闯,言侯凛然救子,不畏谢玉淫威,步步逼近的千钧一发之际,再到镜头突然转向府内众人,困在一处对话的场景,镜头几次跳转,迟迟不将那几步路走完,让人心痒无比,急煞观众,便是急事缓出。

二是欲叙,指的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是把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提前叙述出来。比如梅长苏身边带个木盒子,里面有朝廷六部和各部有威望的相关人等的名牌,他拿着牌子说要动一动谁的时候,谁接着就要倒大霉。所以谢玉要倒,观众是知道的,因为梅长苏从不食言。因而大家就好奇他是怎样倒的。这就叫欲叙。

三是限制视角,指的是导演(作者)选择某个人物的视点进行叙事,对信息有意扣押,观众所知被限定在单个人物所知,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比人物本身所知信息还少,以造成悬念效果。这儿不得不提到蒙挚这个人物,他虽为大统领,一身好武艺,然而几乎没有独自的内心活动。就以梁帝禁足太子的情节来说,蒙挚请旨却被太监高湛打岔的举动,实则是高湛明白皇帝“急事缓办”的心理,也是替蒙挚解围。但我们伴随蒙挚的视角进入剧情时,自然疑点重重,不得要领。于是蒙挚也常常代表观众发问,直至全知全能的梅长苏答疑解惑。

以上种种,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悬念设置的效果之后,顺利进入模仿学习阶段。

(二)根据目标,设计文本

这是运用热播剧的关键环节。本课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悬念设置的方法和步骤。教师须从该剧众多的悬念中选择最便于分解的镜头进行文本设计,既不能脱离剧情,又要给学生呈现可操作可模仿的创作步骤。在此选用“梅石楠”这个细小悬念就较为合适。梅长苏的父亲曾经用“梅石楠”这个化名救过当时尚为医女的静妃。这个事实倘若就这样说出来,显得寡然无味。剧中(电视剧第46集)的呈现则达到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因此,进行文本设计时,可以围绕“梅长苏的父亲曾用‘梅石楠’这个化名救过当时尚为医女的静妃”这一事件,以靖王突然询问梅长苏父亲名讳的情节设疑,以“梅长苏和静妃的回答都是‘梅石楠’”的情节作为解疑答案,让学生自主发现梅长苏和静妃面对靖王置疑时三次不同的反应,并探讨“设疑”与“解疑”之间采用了怎样的悬念设置方法。

(三)还原构思,归纳步骤

学生根据剧中相关文字的提示,很快就能将信息补充完整。唯独空下“设疑”到“解疑”的中间步骤,不知该如何作答。这正是悬念设置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

经过病中呓语那句“景琰、别怕”之后,靖王对梅长苏的身份起疑。他突然追问梅父名讳,梅的反应让我们先疑心他答不出,后疑心是瞎编的。静妃的拖沓反应也让我们疑心两者的回答无法吻合,靖王的屡次追问更是从侧面加深了我们的疑虑。最终当静妃也清楚说出“梅石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的疑虑与担忧消除了,不知内情的靖王也瞬间崩溃了。然而,在我们为林殊身份得以掩饰松了一口气之时,新的疑问又埋下了:“梅石楠是谁?”整个过程,看似在一步步接近真相,实则让观众一步步陷入谜团。这就是悬念的垫衬与浓化,叫作“垫疑”。学会垫疑,便掌握了悬念设置的方法。因此,作者创作悬念的过程,便是一步步巧妙垫疑,故左右而言他的过程。

(四)模仿创作,检验所学

在掌握剧情悬念的基础上,便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框架仿照练习了。设计相应的情境:红旗小学三(1)班和三(2)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激烈的足球比赛,三(1)班的王小明关键时刻将鞋子踢进了球门,裁判宣布无效。原来,他不会系鞋带。

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悬念设置方法,给学生提供几种设疑的开头,比如:①黑色一分钟,2比3,成败在此一脚(急事缓出)。②王小明可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变成“王大名”(欲叙)。③哨声响起,裁判示意三(1)班王小明最后的一脚进球无效(限制视角)。根据不同的开头,鼓励学生自拟提纲,进而展开写作,深入领会悬念的垫衬与浓化。

学生的创作丰富多彩,有的是从看台上某位啦啦队员的角度进行限制视角的描写,有的则描述脚起“球”飞的盛况,迟迟不说结果,采取了急事缓出的手法,可谓佳作不断。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调动感官的身心愉悦,又有写作的思路指导,寓教于乐,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实践。

二、意义与启示

热播剧在写作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绝非从教者心血来潮的玩票儿,而是基于时代因素与教育诉求综合考量的一种实践和创新。

(一)大语文观的践行创新

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就已经明示了生活同教育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中包括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热播剧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因为它反映的时代主题切合热点,还是编剧构思精湛、情节入胜,或是拍摄手法美轮美奂、别具匠心,都充分证明了其具有教学的价值。而执教者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热播剧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将其进行转换,使其成为传授相关知识点的例子。

(二)数字时代的积极选择

影视剧与语文教育的亲缘关系已经日渐明朗。

结盟影视剧是语文教育的课程需求。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均已明确将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列入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鉴评影视剧是语文教育的文化职责。影视剧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作为教育者,既不能坐视不理也不能围追堵截,谈剧色变,而应理性干预,正向引导。具体方法有三:一是确立标准,择优汰劣;二是划分类别,按需观赏;三是优中选精,学为我用。比如,数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拥有的信息量空前庞大,传统的纸质阅读式微。为了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推送给青少年,将其翻拍成影视剧是不错的选择。《雷雨》《茶馆》《窦娥冤》《西厢记》《红楼梦》《水浒传》《祝福》《阿Q正传》《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骆驼祥子》等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为优化阅读教学增势护航。同时,鉴赏优质热播剧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虎妈猫爸》等热播剧已作为阅读分析中的考试题便是最好的例证。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写作教学与影视剧的交融整合体现了语文教育技术的全新探索。近些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媒体资源蕴含的丰富内容,并在写作教学方面作出了很多宝贵的尝试。比如赵谦翔老师的“东方时空课”,即是通过观看央视的《东方时空》《早间新闻》等电视节目,让白岩松、敬一丹等主播成为学生的写作课老师。他自己的主要任务则是批改学生的新闻述评和观后感。开课几年来,学生对写作发生浓厚兴趣,水平快速提升。再如有的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指导学生仿写頒奖词。这都是对现有影视材料的精选和有效利用。但如果仅仅是直接观看现成的影视材料,则将失去一大片潜在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会整合影视剧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因需而设教学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影视剧资源的价值。

(三)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影视剧资源进语文课堂,通常有这样几种简单的形式:一是课堂导入中,作为激发兴趣的引子;二是教学过程中,作为创设情境的渲染和铺设;三是解读重难点时,作为相关内容的资料补充。一言以蔽之,影视剧资源扮演的是辅助教学的角色,无法取代纸质教科书,发挥它的感官优势。

双重编码理论的提出者佩维奥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样重要。基于该理论,教育者可同时用视觉和语言的形式呈现信息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整合优质媒体资源,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学科特色;二是呈现操作步骤;三是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一则短小的影视广告。从导演专业的角度,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分析其拍摄角度、主题构思,并指导学生模仿创作脚本。但作为一堂描写人物的写作课,我们可以在先期隐去影视宣传的背景声音,只留画面,让学生在不违背画面逻辑的前提下,自由组合人物关系,创设出合理的故事情节,从而培养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表情、神态传递信息的写作能力。作为一堂语言实践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给画面进行配音,通过比较不同的语音语调,揣测人物内心,推理情节走向,从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这样的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使课堂精彩纷呈。还可以同上文列举的悬念设置教学一样,以影视剧为媒介,梳理转换成文字讯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新知。上述种种,都是在整合媒体材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传媒的日新月异是不争的事实,让学生完全充耳不闻既不实际也非明智之举。选择优质的资源为教育所用,正是大教育大语文的内涵体现,也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践行。同时,教师对影视剧资源的取舍也会直接提升学生品评的口味,从而指导他们理性追剧,有效娱乐。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勤思考,拥有关注现实,捕捉热点,弘扬优长,改良弊端的眼光;其次,要敢创新,具有突破惯有思维和传统保守思维,探索更符合当下有效教学模式的精神;再次,要勇实践,具备潜心研究、锐意开拓、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智慧,真正让写作教学因热播剧的融入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电视文本写作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J].明清小说研究,2008(4).

[3] 张悦群.设悬——垫疑——释念——从波澜起伏到悬念设置[J].中学语文,2013(20).

[4] 束辉.悬念生辉——谈李佩甫《生命册》的情节设置特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5] 谢丽梅.开发影视资源优化语文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杨峰霞,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影视文学及写作研究。)

作者:杨峰霞

捕捉讯息发展教育技术论文 篇3: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无缝学习

摘  要 新建构主义是新时代应对网络时代学习两大挑战的新型理论体系,给网络时代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无缝学习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是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在新建构主义视角下,从教师、学习者和技术环境三大系统要素探讨对无缝学习具体进行提供的启示,希望能给无缝学习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无缝学习;学习环境;网络时代;翻转课堂

1 新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新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新名词,是新时代新背景下新型的学习理念,虽然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首先,截至2019年9月,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用新建构主义为关键词在题名中检索相关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144篇。通过对每年的文献分布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在2019年会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大概从2011年起,新建构主义在教育界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产生背景  2011年的教育技术年会上,王竹立教授首次提出新建构主义这个概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详细阐述新建构主义这个理念。首先,他指出网络时代的学习面临两大挑战。

1)信息超载。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人们能处理的水平,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去从庞大的信息海洋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2)知识碎片化。人们如今获得的知识已不再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是面临的第二大挑战。随后,王教授指出:“新建构主义是适用于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1]

发展概要  在新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被提出后,引起教育界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

在学习方面,郑云翔教授认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在新建构主义下更好地进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时代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的主要核心[2],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知识的检索、选择,利用“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1]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定位,更加注重情境的设置,这也是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另外,在学生根据需求构建自己的知識体系时,教师需要充当信息超载背景下的引导者和搜索选择的帮助者[3]。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新建构主义的优势。比如,有学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具体到哪一科哪一部分借鉴新建构主义。王颖教授认为,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缺乏个性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的情感交流,等等。新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发挥个性的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将网络中学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分享与交流;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科学组织下,开展协作与探究式学习,并将碎片化的信息与知识进行加工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4]。如此正好弥补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不足。

更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与新建构主义理念不谋而合。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分享的能力,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并强调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学校搭建的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已不再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应该主动敏锐地以自身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在网上捕捉和积累各种有效的信息,编织个性化的蜘蛛网形知识体系[5]。

综上所述,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吸取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发达,学习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仅仅限于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对于学习有了新的需求,但是在方法上还不得要领,教师在这个时候要与时俱进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在2019年12月召开的“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论坛”上,江南大学的陈明选教授提出信息化发展给教学带来的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促使人们诉求于范式转型与重构。总的来说,就是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要进行转型与重构。新建构主义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2 无缝学习之概述

产生背景及发展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对人们的信息捕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无线网络、便携终端在教育中的益处逐渐显现,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思考关注,由此,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不断引进外国的教育热点,包括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这些教育热点在国内受到追捧,掀起移动学习的热潮。“好主意总是出现在浴室、路上或者睡觉之前”,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可以在这个领域使用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总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学习环境,因此引出“无缝学习”这个新型的学习概念。

1996年,乔治·库(George Kuh)正式提出无缝学习的观念,指的是“将曾经被认为是独立、不同的经验(如课堂内和课堂外、学术和非学术、课程内和课程外、校内和校外)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以便实现学习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陈德怀等在2006年重新定义了无缝学习,认为无缝学习是学生在拥有至少一台设备的支持下,跨越不同情境进行学习,使学习经验保持连续。这些情境包括正式情境和非正式情境、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无缝学习的概念是在移动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无缝学习环境的硬件环境建设并非局限于移动技术,新兴的物联网技术、电子书包课堂等,都能为无缝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6]。

无缝学习的挑战  无缝学习可以在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时,无论何时何地都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利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工具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然而,无缝学习也给学生带来挑战。在当今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太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工具制造使用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精力,然而稍不注意就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工具这把双刃剑,对于信息时代的学习者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学生要掌握各种信息工具在学习中的应用,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要掌握使无缝学习高效进行的策略方法。然而在以“无缝学习”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关注无缝学习具体过程的文献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可参考的文献。检索到的几篇文献大部分聚焦于无缝学习空间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是为了服务于更好的使用,而對于无缝学习学生应该怎样高效进行,教师又该提出怎样的应对策略,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进行说明。

3 新建构主义对无缝学习的启示

陈德怀教授提出的一对一科技辅助下的无缝学习概念,是以交际学习(soci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和知识构筑(knowledge building)为理论基础的[6]。新建构主义的七大关键词为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强调当代社会教师应该学会构造情境,学生应该学会知识的搜索、选择,学会有意义、有效率的交流,实现创新与意义建构。下面以祝智庭教授提出的无缝学习三大系统要素教师、学习者、技术环境为出发点,阐述新建构主义对无缝学习的启示。

教师  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人们称出生在网络时代的一代人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出生起就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从知识来源的渠道看,教师并不是唯一的渠道,学生关于知识的需求产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么,教师的教学范式是否要得到重构呢?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提出,网络时代的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发生很大改变,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选择、思考、交流、写作[7]。陈明选教授在2.0会议中也提到,智能时代的教师职能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传道、解惑、授业,而是要引发思考、引导探索、促进理解、开发智慧。网络时代的教学提倡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比如提供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等,并且培养学生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辨别真伪的能力。无缝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包括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同样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正式学习中,教师要组织情境,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模式,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在非正式学习中,也就是课下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线上交流软件和设备进行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者

1)学习技巧:重视信息的搜索与选择。新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该学会知识的搜索、选择,学会有意义有效率的交流。在无缝学习中,重视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实现学习者知识情境的切换,这些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但是在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时,学习者经常面临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困境。要避免这种困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者就要学会进行网络知识检索,比如充分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学习网站等,这是进行无缝学习所必备的技能。

另外,搜索后的工作就是选择。这里的选择首先要筛选掉质量较差的、无任何帮助的信息;然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选出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与知识;最后以个人需要为中心,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者的学习都将不仅仅满足于学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接收信息的渠道更是数不胜数,学校教育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所以学习者可以依靠各种技术手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汲取,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达到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需求。

2)学习策略:零存整取与知识创新。新建构主义主要的策略方法是零存整取,它主要强调把网络比作知识银行,主张学习者应该在这个虚拟银行中注册一个账户(如开一个博客),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阶段,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和创新[1]。它大体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积件式写作阶段,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随后是个性化改写阶段,这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最后是创造性重构阶段,这是一个创新阶段,可以视为更高级的知识聚合。比如要学习一个主题,学习者可以将得到的零碎的信息写在自己的博客上,通过积件式写作等积累碎片化信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学习的对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进行个性化的改写,这些经过改写的知识可能会促进创造性重构的过程,从而实现新建构主义的最终目的——创新。在进行无缝学习时经常可以得到不系统的碎片化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怎样处理,才能实现学习成果的最大化?就可以利用零存整取的方法,一步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甚至达到知识创新。

上述提到无缝学习的理论基础中包括知识构筑,也就是对理念(知识)的推进、改良和创造,这与新建构主义的最终目的即知识创新的理念比较相近,而新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在继承中包含着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些细小的观点有可能会冲击原有的知识体系,如海浪拍礁,积累多了,总会对原有的知识体系留下属于学习者的痕迹,再一步步实现知识的重构。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正一步步显现出来。

3)学习结果:编织蜘蛛网式的知识结构。所谓的蜘蛛网形式的知识结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其自身喜好、学习需要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础而编织起来的知识网络。从本质意义上说,所学习的传统的知识体系都是金字塔式的,即在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基础到复杂,从精简到繁多,从低级到高级,等等,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知识体系。这种金字塔式知识体系在以往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毕竟以往学习者能得到的信息及资源的途径有限,基本只能靠从教师那里得到信息;而教师考虑到大班学习中学习者的平均情况,只能采取金字塔式的知识体系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下的学习者进行的大部分是浅层学习,也就是以机械记忆重复孤立信息为导向的学习,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也无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故需要摒弃这种浅层学习。

学习者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大大增加,不需要繁杂的过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伸出敏锐的触角,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加以编织,形成自己的蜘蛛网式知识结构,以达到以理解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培养高阶能力。关于无缝学习,Wong等学者[8]认为,一个无缝的学习者应该能够探索、识别并抓住他日常生活空间可能提供的无限潜在机会,而不是始终受到外部定义的学习目标和资源的抑制。利用无缝学习的独特优势突破传统金字塔式知识结构的限制,抓住自己需要的讯息,构建自己的蜘蛛网式知识结构,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学习者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技術环境  构建更适合交流的技术环境。无缝学习强调在技术的支持下随时随地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王竹立教授曾在论文中提到知识的“嫁接”理论,即将前人的知识在接受的基础上“嫁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嫁接”的目的是结出知识创新的果实。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无缝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首先在学会“自嫁接”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搜索可以“嫁接”的认知接口,可以通过自学或者教师的引导学会知识的检索与选择;然后通过积件式写作等方式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由此逐渐构建自己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这中间不仅要进行个别化学习,也要进行社会化学习。

需要合适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上这些才能进一步实施,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技术支持更应该向着方便交流、展示的方面靠拢,让线上交流更即时、线下交流更智能。比如,现如今很多外语教师开始采用Web 2.0科技环境,利用论坛、博客等支持非即时的学习者互评。和传统评价方法相比,Web 2.0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方便即时的学习资源交流空间;同时,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由此看来,构建一个更便捷、智能化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构建与创新。

4 结语

无缝学习是信息时代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以技术为支撑,包含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融合多种学习资源,切换多种学习情境,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是一种终身学习方式。新建构主义是信息时代衍生出的系统的学习理论,它强调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和意义建构,对无缝学习的具体有效进行可以提供理论帮助。那么在进行无缝学习时,怎样参考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无缝学习的优势呢?本文先介绍了无缝学习与新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然后从教师、学习者、技术环境三大系统要素方面,初步阐述新建构主义对于无缝学习的启示,将学习者的浅层学习转变为深度学习,仅提供参考意见。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应该转变观念,接受新型的教学思想,运用新型学习方式,尝试新的教学实践,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6):3-10.

[2]郑云翔.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48-58.

[3]李安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00-103.

[4]王颖.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互联网+”个性化设计研究[J].外国语文,2018,34(6):154-160.

[5]罗畅.新建构主义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探析[J].闽江学院学报,2016,37(4):77-82.

[6]祝智庭,孙妍妍.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1):11-16.

[7]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2):11-18.

[8]Wong L H, Chai C S, Chin C K, et al. Towards a seamless language learning framework mediated by the ubiquitous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2012,6(2):156-171.

作者:卜美娟 刁永锋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物理教育论文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