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05-03

《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4= 3.1×3=2.8×4= 0.2×12=

40÷5=7.2÷8= 5.6÷0.8= 1.2÷0.4=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 情境图: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 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3)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 所以需要7个瓶子。)

4.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 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5.练习:出示书本练习九第8题。

(二)学习例10(2)

1.出示例10(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 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 (个)

3.让学生尝试分析: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4.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5.练习:书本练习九第7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三)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练习:(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2) 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②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③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分“去尾法”和“进一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进一法根据实际情况去尾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往所学习相比,列式、计算没有新的知识点,只是在对计算结果的处理时有了“出新”之处,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2:《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凸显自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学能自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2、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为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课之后,给我总的感觉是:

1、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还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抓住本课课重难点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习题,贴近生活。

篇3:《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 再运用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是“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一次拓展。

【设计理念】

1.思维引导。课前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真谛;课后的课堂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做“聪明人”的寓意。

2.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的教学, 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本课通过把人民币10元、100元、1000元……兑换成各国货币, 认识外币兑换器, 再通过文艺晚会的演出服装设计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 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了解外汇等相关常识, 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幻灯分别出示诸葛亮、曹冲、牛顿、柯南的图片)

师:认识他们吗?

(学生齐答)

师:他们四个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土, 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们都聪明。

(学生自由表达如何做聪明人)

师:概括成八个字, 就是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今天这节课, 看哪些同学最聪明, 下面的小数去掉小数点, 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0.7 0.604 0.56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生:0.7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0.604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604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生:0.56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5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引出新知, 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 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师:一个叔叔要到美国学习, 办完了一切出国手续, 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美国, 看着复杂的街道, 他想买张地图, 可当他把人民币付给售货员时, 人家不卖给他,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要去把钱换成美国的钱。

师:对, 要进行外币兑换, 什么叫“外币兑换”呢?

(幻灯片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叙述)

师: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幻灯片出示:外币就是外国货币的简称, 指本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师:兑换就是两种货币按一定的比值交换, “外币兑换”直观地说, 就是把一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钱。阅读课本,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了解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学生按主题图从左往右读)

师 (引导) :读题目一般先读条件, 再读问题, 边读边想, 要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阅读与理解)

师:谁来说说,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一下, 试着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巡视, 学生上讲台板演)

师:老师有点不解, 10000怎么来的?

生:题目里的一万元, 可以写成10000元。

师 (追问) :10000元里面有几个1元?

生:10000个1元。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式?

生:因为1元相当于1个0.6563美元, 10000元就相当于10000个0.6563美元。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是6563美元的?

生:0.6563乘10000就是把0.6563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所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就得道了6563美元。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演过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肯定计算一定正确吗?

生:不肯定。

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计算是正确的?

生:验证。

师:怎样验证?

生:用6563÷10000。

师:算式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生: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师:怎样计算?

生:6563÷10000是把6563缩小到原来的1/10000, 所以小数点要向左移动4位。

师: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3的后面。

师:那我们一起移动, 刚好移到1的前面, 整数部分没有怎么办?

生:写0占位。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

(板书:回顾与反思)

师:首先认真阅读, 理解题目, 然后进行分析与解答, 最后看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 计算是否正确, 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3.拓展练习, 得出结论。

(1) 外币兑换活动。

师:刚才我们帮这个叔叔把人民币兑换成了美元, 大家想出国吗?你想去哪个国家?

(学生自由表达)

师:不管去哪个国家, 我们都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相应国家的币种, 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外币兑换的汇率表。

(幻灯片显示)

师:第一列是中国人民币1元, 第二列是需兑换外币的国家名称, 第三列是汇率, 指1元人民币能兑换成英国的0.1101英镑, 用100元、1000元、10000元去兑换, 你会吗?

(学生学习兑换外币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你选择想去的国家, 分别用100元、1000元、10000元或更多人民币, 去兑换成那个国家的币种, 注意币种单位。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师巡视)

师:集体订正。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总结计算方法。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来计算确实方便, 以后相关的计算题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好吗?

生:好。

师:快速完成25×18。

(生没一个答上来)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不是所有的计算题都适用, 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生:要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我赞成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如24×50、72×800……都是乘整十、乘整百数, 没办法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师出示幻灯:当一个数乘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乘法可以用, 那除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怎样补充。

生:当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 (揭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3) 介绍外币兑换计算器。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兑换10、100、1000……的人民币, 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器”, 不管是多少人民币都能兑换出来。

(幻灯出示:货币兑换计算器)

师:只要输入原有货币的数量, 然后选择该货币的币种, 再选择你要兑换成的币种, 点“计算键”结果就出来了。

(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想用哪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 数量是多少?

(引导学生输入, 实际操作算出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文艺汇演的照片)

师:这次演出非常成功, 而且服装特别漂亮, 在这次演出中, 我们学校买了100套演出服装, 用去0.85万元, 每套服装多少钱?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阅读理解, 分析并解答)

师:0.85万元=8500 (元) , 8500÷100=85 (元) 是每套服装的价格。

生:0.85万元要化成元, 需要把0.85扩大到原来的10000倍, 也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得到8500。

生:8500÷100就是把8500缩小到原来的1/100, 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得到85。

师:8500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的后面。

师:回顾反思一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计算正确吗?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学生回顾、反思)

4.总结激励, 培养自信。

师:今天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交流)

师:数学的学习就是教会我们做一个聪明人, 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永远聪明下去。

【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本节课以一个叔叔要去美国学习创设情境, 引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再通过货币兑换的活动和货币兑换器的认识加深理解, 最后通过文艺晚会的服装价格计算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

篇4:“小数乘小数”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试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回归到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家书房、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生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生3:书房的面积有多大?

生4: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能列式求出书房的面积吗?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2.8×2的?

生:把2.8看成整数,先算出28×2=56,再点上一位小数。

师: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

生5:3.6×2.8。(板书:3.6×2.8。)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6: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扶放结合,探索方法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算,确定范围。

师:我们不妨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7:把3.6看成4,2.8看成3,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

生8:把3.6看成3,2.8看成3,3×3=9平方米,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

2.点拨引导,明确方向。

师:那么怎样才能求出准确得数呢?

生8: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师:对呀!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来算一算吗?

指明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投影两种不同的方法:

3.6                            3.6

×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师:根据估算的结果,你觉得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

生:10.08是正确的。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师:通过巡视,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整数相乘的积是1008,就是在点小数点时有点问题,看来小数乘小数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整数乘得的积与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

师:(指着3.6×2.8的竖式)我们在计算3.6×2.8时是把它看成整数计算的。(板书:36×28的竖式。)

师:把3.6看成36,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第一个因数乘10。(板书:    ×10。 )

师:把2.8看成28,另一个因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另一个因数也乘10。(板书:    ×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积就乘100。

师: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用1008除以100。 (    ÷100   )从1008的右边起数出2位点上小数点。endprint

师:指着分析图,谁能完整说说3.6×2.8=10.08的整个推理过程?

生: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师:(A)现在你们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生: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我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估算的作用。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明求出了书房和房间的面积,小明很感激大家,俗话说好事做到底,你们能继续帮助小明求出阳台的面积吗?

(指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1.15×2.8=

师: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生:得到积3220后,用3220÷1000=3.22。

师: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生: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

师:答案写多少?

生:3.22。

师:根据是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三) 引导比较,概括方法

师:到这里,老师有疑问了: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位数到底是怎样确定的呢?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请结合讨论提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小数与小数相乘,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也就是说,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从乘得的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题,汇报略。)

师:我想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比较清晰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好吗?

(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能回报一下?

生: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计算法则。)

师:在计算法则中,你觉得哪几个词比较重要呢?

生:一共。

生:右边。

师:老师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概括成一变二算三数四点,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生:一变是把小数变成整数,二算是按整数算出积是多少,三数是数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四点就是从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多维应用,发展思维

1.专项练习。

师: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想展示一下吗?

师:(出示“3.46×1.2”)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学生回答后,再根据346×12=415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46×1.2=         34.6×1.2=

3.46×12=          12×0.346=

2.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小明为了装饰房间看中了一种窗帘,每米19.8元,买2.2米要多少元?(先估一估,再计算。)

四、交流反思,提升经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来交流交流吧!

…………

师: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先点小数点,再化简。

生:不能点错小数点的位置。

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发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还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转化”的力量。通过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祝同学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同学们。

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如何让一堂计算课上得既有数学味又生动有趣、既具实效性又讲发展性呢?在教学中我主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度调整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最关键的环节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在教学中我把以往枯燥无味积的计算过程适当弱化,重点放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上,使学生避免以往计算教学中重技能训练,轻算理,大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误区,保证思维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独立试算,根据估算结果学生知道3.6×2.8=10.08,但又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此时我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放手让学生探索算法、表述算理。“扶”“放”结合,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互助互补,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同时,对自主探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给他们点拨思考方向,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也是新知的滋生点。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理解示意图的意思、指名学生看着示意图完整地说出推理过程、同桌互说推理过程、教师适时小结等,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了新知的形成过程。

三、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单纯的计算演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一些计算策略也无法有效形成。在教学时我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计算练习,分别设计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改错练习、拓展练习等,“专项练习”打破常规,出示“3.46×1.2”后,巧设一问:“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增添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再次感受把小数乘法能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策略;“基本练习”和“纠错练习”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矫正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

四、适时渗透教学思想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本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这节课适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不足之处是我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说出正确的算理时,我应该进行适时的肯定并引导其他的学生强化这个算理,但我当时没有有效地引导,最终导致例题的时间用时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时间。

篇5:《小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

2、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二、教学重点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

四、新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求商的近似数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法

练习复习

求以下商的近似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9.4÷12≈ 1.62 1.55÷3.9≈ 0.40 319.46÷5≈63.89

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同5作比较大于或者等于5 进1,小于5舍去。

师: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PPT展示例题)

(二)情景导入1

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师:找同学读题

生:读

师:找同学列式

生:2.5÷0.4

师: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练习本上演算,一会儿找同学汇报(老师巡视发现问题,找典型同学)

生:说

师:板书演示

通过你计算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靠单纯的四舍五入法,接着继续出示类似练习再由同学自己计算

(三)经典练习(自己列式,自己算)

明明买了一瓶1.3升的饮料,把这些饮料倒在小杯子里,每个杯子可以装0.4升,倒完所有饮料,需要多少个小杯子?

1.3÷0.4≈4(个)

答:需要4个小杯子。

规律:

通过两个习题由学生总结出来结合实际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有些情况虽然商的小数部分第一位,比五小但仍须进1,相这样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情景导入2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找同学列式,自己先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找错误典型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演示。

通过做题,初步感知,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而且本题也不能使用“进一法”

(五)典型练习

手工课上,同学们制作一只风筝需要0.18KM的风筝线,现在有4.8KM的`风筝线,可以做多少只这样的风筝?(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题)

做完比较两个习题,由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的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商的小数部分第一位就算比5大,也必须舍去,对于这样的计算方法叫做“去尾法”

(六)巩固练习

课本P41 7、8题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考察学生接受情况。

教学反思:

(一)导入不必太花哨,简练鲜明进入主题即可。

(二)对于新授知识,学生有个接受过程,要通过至少3个练习学生才能接受,要给学生思考,接受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

(三)不要太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具。

(四)老师要有板书演示,不要让学生过多板书,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板书是重点,要保留;注意书写,不能太随意。

(五)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审题(读两遍)、做题(计算要细心)、细节要注意(直线用尺子、答题要规范)

篇6: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七一小学 王贤梅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体验、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及相关的知识。

2、自学教材39页的内容。

二、检查。

1、课前组织学生相互检查,并行性疑问交流。

2、采用指名回答问题和出示练习题的方法进行检查。

三、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等)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四、当堂检测。

带领学生去智慧屋进行闯关游戏。1.出示第一关练习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2.出示第二关练习题。

3.出示第三关练习题(拓展练习)。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强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7题。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1)2.5÷0.4=6.25(个)(2)25÷1.5=16.666„(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 答:这些红是可以包装16个礼盒。

上一篇:爱他,就如他所是经典语录下一篇:前海管理局2011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