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04-15

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动脑筋解决问题教案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随时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和明显的缺陷,适时鼓励和纠正,引导全体学生深人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一寻找原因一联想启发一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三、擂台比赛,交流评议

1.组织生活中的小发明擂台赛。

2.教师引导观众和擂主互动,评议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宣布比赛结果。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2: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周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现在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用等式来表示等量关系,说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是很表面化的,思维还不够活跃。作业中,少数学生格式还是会出现问题。因此,课后应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

在教学中,重点要训练学生根据题目找数量关系,要想到最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如果数量关系想起来差不多的情况下,就要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比较所列的方程中,怎样的方程解起来最方便,从而找到最优的解法。可以借助练习二第7题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第6页的思考题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化,让学生理解体会到在环形跑道上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多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多跑两圈------如果是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合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合跑2圈------在教学时,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时主要通过练习二第6-11题及思考题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完成练习二第6题的解方程后补充了两道类似例2的实际问题,再次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并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和算术方法来解答,讲评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类似这类问题用方程来解答比较便于思考。二是本课时教材上提供的第8题其实和第7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所以我将第8题再增加一个问题:如果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码头同向而行,那么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50千米?让学生结合画图分析出这里两船相距的路程也就是乙船比甲船x小时多行的千米数,解答时要根据乙船x小时行的路程减去甲船x小时行的路程等于两船相距的150千米来列方程。三是教材上提供的思考题难度不大,补充两个问题,适当拓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三

今天的课与第一天十分相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先在预习中初步解决解方程的问题,利用四年级的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把含有相同字母的式子化简,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很快也能解决例2中类似的方程。

教学例2时,学生不难画出线段图。主要的就是引导好学生的设的方法:两个未知量,应先考虑设哪个量为x----一倍量,即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进而引导: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同时我也把设水面面积为x,那么陆地面积为x÷3,计算起来比较麻烦,从而明确为什么把一倍量设为x 更加科学。

对于这些逆向思维的应用题,不必讨论算术方法,应以正向思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法的进行解答.包括用算术方法来代替检验的想法也没有必要.检验还是用代入原题条件中的方法最好。

例题是和倍问题让学生画了线段图不难理解,接下来的练一练是个差倍问题, 从练习过程来看,有些学生找相等关系式很是困难,我觉得也有必要让学生画图理解.或者在例题教学之后,把例题进行变式,变化为差倍问题,借助原线段图的变化先进行尝试解答,并对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再练习练一练,我想效果会好得多.此外,本节课我认为应有两次比较: 一次是例2与例1的比较.主要比较同样含有倍数关系的关键句,在解题中的不

篇3: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回顾】

一、谈话导入, 回顾旧策略

1.同学们, 知道这节课学习什么吗? (板书课题)

2.什么叫策略啊? (生讨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非常好的解题方法、选择比较好的解题方法……)

3.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列表)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进入本课情境, 通过对策略是什么的讨论以及对上学期学习的策略的回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的思绪带进今天学习情境中, 这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亲历探索, 感悟新策略

1.课件出示例1:指名读题。

2.师:仔细分析这道题里相关信息, 你能试着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师巡视)

3.展示学生的做法, 你是怎样想的?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边画图边说解题过程?

4.指名板演。 (老师适时介入)

(1) 先画出一个长方形来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

(2) 现在长怎么样了? (长增加了3米) 怎么表示呢?向左延伸、向右延伸还是向两边延伸比较好? (我们还是习惯向右来延长)

……

5.结合图示回归问题, 指导学生亲历策略。

(1) 现在请大家对照图和题目, 看看题目中的信息是不是都在图上展示出来了?

(2) 现在对照这样的示意图, 你能解决这道题吗? (学生解答)

18÷3=6 (米) 。 (师:这求的是什么)

8×6=48 (平方米) 。 (用原来长方形的长乘宽便是原来的面积)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鉴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在他们探索策略的同时, 老师适当介入, 充当他们的合作者, 不仅没有代替他们的思维, 而且能帮助他们理顺思维顺序, 提高探索的效率)

6.小结。

(1) 这道题我们解决了, 回想一下,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呢?

(2) 为什么要选择画图的策略呢? (说画图的好处, 对策略做出评价)

(3) 画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要把题目中的信息整理清楚,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地画图)

(设计意图: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初步形成策略后, 让他们感悟策略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价值, 为后续的尝试策略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一、感悟———体验策略的价值

策略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 而策略的价值在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整理、思考, 通过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首先就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出发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产生对新方法、新策略的迫切需求。其次, 对于小学生来说,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在老师的适当介入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比较、选择, 逐步感悟新策略具有的优越性, 从而逐步形成对新策略的价值认同感和探索信心。

二、亲历———收获策略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对以往那种应用题教学的改革。它避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类细致、编排过碎的弊病,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进程中形成认面貌、辩类型、套解法的现象。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它更注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更期望“一个策略统领一片实际问题”。

事实上, 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 都必须经历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比较、筛选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收获更大的效果。因为“什么都可代替, 唯有思维不可代替”, 只有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此外, 撇开不同策略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 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 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策略的习惯, 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给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大舞台”,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 充分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 自主收获策略的形成。

三、反思———促进策略的提升

策略的形成通常是在解决问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实践的体验获得。而这一过程中, 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与回顾, 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篇4:《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聪”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2.创设情境。(播放动画故事“填满房间”)第三个徒弟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填满房间?

3.互动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引导生生之间认真倾听,互相补充)

4.小结: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互相启发,帮小徒弟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说明遇到困难应该动脑筋解决问题。(揭题)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喜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提供动画故事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交际氛围。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1.范例引路。(播放课件:新买的衣服被墨水弄脏了;擦教室的大玻璃窗又麻烦又不安全……)

2.小组交际: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便之事呢?分小组交流。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别人说的时候专心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用“有……,有……,还有……”概括汇报,要求具体说清楚是谁提的什么问题或困难,所提问题者可补充。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最常见的难题)

【设计意图】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引導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学生有话可说。各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

三、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讨论金点子。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与困难,看谁的金点子多,可以帮助谁解决哪个问题或困难,你就找他,把你的办法告诉他。

2.生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3.小结解决方案。

4.评选聪明的“一休”。

5.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小发明?

6.总结:其实,世界到处充满着挑战,只要我们用聪慧的眼去观察,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用智慧的脑去思考,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那时,你将品味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成为生活中“聪明的一休”。

篇5:《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 6 —— 10 各

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 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 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

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学

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 算。

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

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 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 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

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 11-20 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

以内的

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 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 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 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

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 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 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

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 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 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 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 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

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 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

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 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 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 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 得最慢; 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 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

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我在教学整时的认读时,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几

个特殊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互相认,小组说,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及有意识的板书,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 程,帮助学生相对容易的发现看整时的方法,同时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为半时的学习作好铺垫。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 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 的影响,因此,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 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 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 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 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 加 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 “交 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 基础。

篇6:《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习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

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篇7:《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例1的综合算式是加减混合算式,例3的综合算式是乘加乘减类型的算式,这两种类型的题在上学期就出现过,学生学的还可以,所以自己就以为学生会做这种类型的题了,但是恰恰相反,错误很多,刚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疑难问题问答,才知道学生学不好,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没教好,自己总是让好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以为其他学生也应该会了,而且是必须会了,自己没有细化,看了问答后才知道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的问题:

1、高估学生,总是觉得一个好的学生说了,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当作业反馈回来不理想时,又再次的用上面的方法,所以总体效果不好;

2、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步一步指引学生该怎么做,而现实中自己却担当的是路人的角色,原因还是自己方法不得当,没掌握要领,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篇8: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91页例2, 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第1~2题。 (本单元第2课时)

【教材简介】

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 本教材用“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里只要稍加启发, 学生就能够想到。教材把替换留给学生进行, 没有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未必都要列式计算, 画图和列表也是解题的形式。教学要鼓励解题形式多样化, 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像例2这样的题算式比较难列, 如果列式计算,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而且会弱化替换活动,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学们猜一猜我画的是什么。 (学生猜:月儿、小船、树叶、香蕉……) 揭示谜底:小船。在里面画一个圆, 猜猜画的是什么。 (生:人!) 再画1个圆。 (两个人!) 画一个表示鸭、猪的图形让学生猜猜。

设计意图:课前游戏旨在唤起学生用图来表示事物的认识, 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唤起最近的相关经验,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昨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了?看来这些策略在你们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板书:替换、列表、画图、列举、倒推)

二、以古老的数学名题为引子, 自觉探索发现策略

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数学强国, 从古到今出了好多著名的数学家, 这跟我国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数学有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你想知道吗? (出示:鸡和兔一共有5只, 数一数腿有14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设计意图:以“鸡兔同笼”问题作引子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为: (1)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贴近。 (2) 这个素材有童趣,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这个问题能使学生自觉想到画图的方法。 (4) 学生会比较容易或是不自觉地想到假设的方法。

1.理一理, 鸡与兔的特征

学生在思考, 师轻轻地问:鸡有几条腿?兔呢?

2.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沉静在思考之中。

学生有了想法后请学生说用什么方法。

可能: (1) 假设; (2) 画图; (3) 列方程; (4) 枚举。

让学生说说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在学生说思路的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地提炼方法, 形成策略。

屏幕再次出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让所有同学再次体会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 用画图的方法能形象地帮助调整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作简要提问和提炼, 学生的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可能会合二为一。就算学生没有明显意识到, 老师也可帮助学生融合。方法来自学生, 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悟到, 教师在这里给所有的同学留出感悟的空间。

3.小结交流, 归纳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好多同学不约而同地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假设思想。是的, 生活中的确有一些问题需要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

三、体验策略, 解决问题, 引发思考, 用画图以外的方法来帮助调整解决问题

实验小学六 (2) 班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 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 每只小船坐3人。你知道他们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吗?

1.初步感知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思考, 老师问学生: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假设) 学生说后教师追问:先提出假设, 假设什么?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c.假设大船和小船各一半 (5只大船, 5只小船)

师:有了假设了, 接下来呢?指名说说。 (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帮忙)

让学生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张“我探索”作业纸上尝试完成, 提示: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假设, 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用画图的方法则在图上画, 不打算用画图的把其他方法写在图下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探索纸是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除了用假设+画图的方法, 还能用假设+?的方法吗, 从而引出也可用假设+列表的方法, 借助列表来调整。

2.反馈:再次感知借助画图方法来调整的策略

反馈:大船几只?小船?看学生的解答过程, 并说说自己的思路:假设10只全是小船……用画图的方法。

研究调整:发现矛盾, 引发思考。

当学生说到假设后 (全是小船) 多出8人时, 教师要追问:怎么会多出8人呢?这说明什么?怎么办?

如果学生说的是假设全是大船或是各一半, 也一样处理。

3.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来帮助调整更便捷

展示学生用假设+列表的方法:让学生先看这个学生在提出假设后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的。

重点讲评:让“假设大船和小船各一半”的学生说说为什么选这种假设。 (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 很有用也很符合实际,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假设。)

学生说完后, 再次一起回味这种假设的思考过程。

(1) 首先他设计了一个表格。表格中需要什么?生边说边出示表格。

(2) 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 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就会比42人少2人。

b.引导思考, 表格调整:少2人, 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 这说明什么呢? (大船少了, 小船多了) 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 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把书中的例题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这个设计旨在让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 独立完成一次探索, 体验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与快乐, 让学生的个性思考再次闪现, 以他们的“星星之火”来燎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之火。

4.检验结果

6只大船4只小船, 是不是正确的呢?这还需要检验。让学生说说怎么检验。

5.回顾整理, 提炼策略

我们一起来回顾,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是提出了假设, 然后用画图、列表的方法发现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 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 推算出正确结果, 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同学们, 你们认为这个过程中哪一步是比较困难的? (调整) (板书:假设→借助画图、列表等→调整→检验)

四、再次感受策略, 学会选择适合的方法帮助调整以顺利解决问题

渗透估计意识, 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六年级同学制作了176件蝴蝶标本, 分别在13块展板上展出, 每块小展板贴8件, 每块大展板贴20件。两种展板各有多少块?

(1) 让学生先估估看:可能是各几块?怎么想的?

(2) 把你的估计作为一种假设, 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画图?列表?为什么?学生完成。

(3) 反馈:展示三种层次的, 分类说说怎样调整。让学生感受出比实际多, 大调小;比实际少, 小调大。 (板书, 比实际多———大调小, 比实际少———小调大)

(4) 比较三种假设哪一种较好? (假设各接近一半好些)

设计意图:大胆猜测是学生“估算能力”的体现。这题“取中列表”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大胆猜测的结果呢?这种猜测只要经过逐步调整、试算, 往往能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 大胆尝试和猜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而且能加强学生的判断力, 因为猜测的往往离正确结果比较接近。然而更可喜的是, 先估计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估计的意识让学生能真正面对实际问题, 减少不合理的假设。

五、小结反思, 分享收获

今天, 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有什么收获呢?你们能有这些收获, 老师感到很欣慰, 老师相信你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问题。

【资料链接】拓展延伸, 激发热情。

出示:“你知道吗?”

谈话:同学们, 大约在1500年前,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数, 有35个头;从下面数, 有94只脚。求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便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问题。现在你会解答这个问题了吗?你想知道大数学家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 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篇9: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材;充分了解;创造高效

教学片段一:

1.提问: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六个图形,学生分组计算六个图形的面积。

3.抽生汇报,同时口述六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及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4.揭示课题:我们已能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要求他们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此同时,还带领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的目是以旧知唤新知,为探究新知作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达到预期效果。但原计划这一环节用5分钟,实际教学却用了7分钟,原因在于我备课时对学生的基础未完全了解,没真正做到备好学生。

教学片段二:

1.课件出示例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观察图,思考:窗户面积等于什么?(生答:窗户面积=半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从图中你还发现半圆与正方形有何内在联系?(生答:半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解答此题。

(4)抽生汇报,并说出解题思路。

(5)结合此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板书:①观察图;②收集数据;③列式解答。

(6)例题的变式练习:

①如果已知半圆的半径是1米,求窗户的面积。

②如果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求窗户的面积。

(7)思考:无论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图,通过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因此,不管是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能掌握策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出窗户面积,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例1进行了变式练习。这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例1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利用例题的变式练习消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又及时让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视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活动状态。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始终担心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不够理解,重复让学生小结策略,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没有在课堂上大胆地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

总之,备好一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不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案,适当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使数学课堂更具丰富性与多变性,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齐丽娟.认识几何图形解答几何问题.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0(3).

篇10:《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读懂文字—会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学生对找单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点句说出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2、多数学生对线段图不理解,画不出来。

3、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准确抓住数量的等量关系。

当教学例4后,有的学生对我说,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为了帮助学生分清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我决定加强训练学生找等量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我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步骤,平时要按照解题步骤去做题。步骤如下:

1、读题,找出题中有哪些量;

2、哪个量是单位“1”?;

3、最关键的句子是哪句?

4、根据关键句子画出线段图得出等量关系。

5、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把单位“1”设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篇11:《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12: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 整个过程围绕购物,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

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设计了根据场景编题。如果说列式解答归一问题是算式模型,那么编题就是语言模型。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讲蕴含归一问题的场景,就足以证明他们对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1支钢笔还是5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篇13: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思考1:“鸡兔同笼”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隶属于综合应用的范畴, 是尝试与猜测这个专题下的一个内容。教材选取“鸡兔同笼”这个题材, 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笔者以为, 教材选取“鸡兔同笼”这个题材, 不光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 而且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列表。

思考2:教材为什么要通过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为什么不强调用代数法?

其实在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也有“鸡兔同笼”问题, 但它是被安排在“数学广角”内容里的, 借助于古代的数学名题, 教授学生运用猜测法、列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强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在人教版里, 列表法只是作为学生思考的一个基础, 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同时, 它也可以作为其他解题方法 (如方程法) 的台阶。

“鸡兔同笼”问题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中是在课文正文部分出现的, 很明显, 方程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求太高, 也正因为列表法是基础, 所以北师大版就专以列表法来进行分析。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 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 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解题策略。

思考3:教材中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是“从有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 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这种方法显得繁而累赘, 学生往往不愿选择这种方法, 那么教师是否要重视逐一列举法呢?

在教学中确有很多教师也有同感而忽视了它, 教材中也没有过多的提示应该怎么做, 紧接着罗列了两种都比第一种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 教师应重视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试”, 可以揭示鸡、兔只数变化引起它们腿数变化的规律: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减少了2条腿。掌握了这个规律, 便于下面“跳跃法”、“取中法”的推算。如果急于从后面两种方法入手, 在后面推算过程中, 部分学生就难以把握, 容易出现推算不准等错误。另外, “一个一个地试”也便于学困生的接受和掌握。

二、教学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发现规律

师:老师要和同学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请听题:鸡兔同笼, 从上面数有5个头, 请你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几只?

生:鸡有1只, 兔有4只。

生:鸡有3只, 兔有2只。

师:还有吗? (举手的学生很多, 似乎还有好多情况)

师:谁能按一定的顺序, 不遗漏地说一说呢?

生:鸡有1只, 兔有4只;鸡有2只, 兔有3只;鸡有3只, 兔有2只;鸡有4只, 兔有1只。

师:你的思维真有条理。

师:如果把你们的猜测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那就更清楚了。 (课件展示表格) 你们的猜测是这四种情况吗?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设计意图:体现出列表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师:现在你能算出每一种情况一共有多少条腿吗?学生汇报, 师在大屏幕上将结果展示出来。

生:鸡有1只, 腿就有2条;兔有4只, 腿就有16条, 共有18条腿。

师:你回答得不错, 不仅算出了多少条腿, 还说出了算的方法。

师:有什么规律吗?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增加一只鸡就会减少一只兔, 而鸡和兔的头总数是不变的。

生:我发现腿的条数一次减少两条。

师:老师已经明白了, 你们发现的规律是:鸡的只数在一只一只地增加, 同时兔的只数在一只一只地减少, 而它们的总只数始终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腿的条数在两条两条地减少。

师:那么, 在鸡和兔的总只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想让腿的条数减少, 该怎么办?

生:要想减少腿的条数就增加鸡减少兔。

小结:通过观察表格上的数据, 我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列表法。 (板书:列表法)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表格发现规律, 为构建新知奠定基础, 又一次体现了列表的优越性。)

(二) 尝试列表, 汇报交流

师课件出示: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表格, 你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表格解题。请思考怎样列表可以帮助你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选出:逐一列表、跳跃列表、取中列表) 学生汇报。

(1) 请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一位学生汇报。 (逐一列表的学生大约占了80%)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鸡/只兔/只腿/条

生:我先假设有1只鸡, 19只兔子, 腿就有78条。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 18只兔子, 腿有76条。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 7只兔子。

师: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计算腿数的?

生:因为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两条腿, 所以我在算腿数的时候并没有将每种情况分别计算, 而是将前面的结果减2。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了, 这叫学以致用, 同学们要向她学习。

(设计意图: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没能利用规律, 而是逐个计算腿数, 以至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追问, 希望能够引起这些学生的思考, 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师:还有哪些同学与她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种方法将我心里的猜测全部逐一列举出来了。 (教师板书:逐)

(2) 请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 (跳跃列表的学生大约有4~6名)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鸡/只兔/只腿/条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列表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他不是逐一列举而是跳着列举的。 (教师板书:跳跃)

师:请这样列表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也是先假设鸡1只, 兔子19只, 发现腿数是78条, 离我们要求的54条相差太远了。所以我没有一个一个地试, 那样太麻烦。我是5个5个地试。5只鸡15只兔70条腿;10只鸡10只兔60条腿。这样离要求已经比较接近了, 然后我再逐一增加鸡的只数。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 7只兔。

师 (点评) :你发现腿数离题目的要求相差太多时就及时改变了策略, 跳着减少兔的只数了。你很会动脑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便、快捷。

(3) 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 (只有两名学生取中列表, 而且这两名学生数学成绩拔尖, 平时有预习的习惯)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

鸡/只兔/只腿/条

生:我是先假设鸡兔各一半来算的。因为鸡、兔共20只, 我先假设鸡、兔各10只, 这样共有60条腿, 再逐一增加鸡, 找到结果。 (听完该生的解释, 有一名学生急切地举起手来, 似乎有所顿悟)

生:老师, 这个方法很好, 但是我觉得还能更快地找出答案。当我们看到60条腿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这时比要求的54条腿多6条, 而我们在前面发现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 腿的条数就会多两条。说明假设兔多了3只, 鸡少了3只, 于是兔只有7只, 鸡有13只。 (全班学生给予掌声表扬)

鸡/只兔/只腿/条

师:这种列表法在假设的时候直接取了中间数10 (板书:取中) , 也就是先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 经过计算发现腿多了6条, 根据前面我们发现的规律马上知道兔多了3只, 这样很快就找到答案了。说明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规律, 并且利用规律帮助我们更快地解题。

师: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生: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 可以根据题目的情况, 确定假设的范围, 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经过这样的尝试后, 大部分学生喜欢简便快捷的“取中列表法”。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三) 分析应用, 提高升华

出示题一: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

(设计意图:本题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出示题二: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16枚, 价值3.6元, 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设计意图:学数学用数学, 引领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 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并非单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而是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 学习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出示题三: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 大、小卡车一共7辆。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 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 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设计意图:出示此练习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明确因题而异选择方法, 认识到对于本题来讲选用“逐一列表法”最为合适, 进一步明确“逐一列举法”的好处。)

(四) 课堂小结 (略)

三、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当然这类课也要讲求实效性, 既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又需要学生深度参与,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14: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30-04

城乡一体化战略则可以概括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现阶段重点,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缓解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农村经济以农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例如,2005年为5.9:1,2009年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2009年为6.1: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2009年为4.7: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出,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巨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农渔牧林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比例高达45.2%,远远高于住宿和餐饮业(13.1%)、制造业(14%)、批发零售业(12.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3%)、房地产业(8.8%)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只占0.45%,低于制造业(8.6%)等,更远远低于金融业(59.7%)。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从总量上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41,415亿元,而同期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镇的六分之一,仅为36,725亿元,并且绝对值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增速上来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4.5%,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为19.7%,低于城镇近五个百分点。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是一种事实上的“以乡补城”,农民在土地资源利用开发中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政府获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和经费主要依靠从农民手中征地卖地所得。有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价大幅升值,但土地收入分配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有研究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5%~10%甚至更少。城市土地、住房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政府对农村的土地、住房市场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与顾虑。农民工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造成农民工不能将农村房产变现,只能“裸身进城”,无法在城市安居(倪建伟,2010)。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存在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四个指标来看,农村普通小学分别低于城镇16.38%、11.75%、11.43%、14.93%,农村普通初中分别低于城镇14.37%、8.98%、9.22%、5.36%。二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从硬件来看,据统计,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5,180元、县镇3,487元、农村2,793元,城市是农村的1.85倍;普通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6,260元、县镇4,067元、农村3,702元,城市是农村的1.69倍;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695元、县镇329元、农村186元,城市是农村的3.74倍;普通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763元、县镇348元、农村355元,城市是农村的2.15倍。从软件来看,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以及高学历教师比例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普通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城市为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41倍,而城市初级中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94倍(谭彦红,2009)。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209.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到1983年的时候,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最低值1.82:1。随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逐渐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绝对值首次超过10,000万元,达到11,020.14元。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17,174.65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2,021.4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3.33:1。根据世界发展的一般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并逐步下降(傅勇,2005)。

(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8年的8.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同年,城市居民的消费率为26.5%,二者相差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迟福林,2008)。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最低的是北京的2.1:1,有十四各地区在3:1到4:1之间,广东、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都在4:1以上,最高的贵州达到4.6:1。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反思

(一)观念落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

政府在城乡关系的观念上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中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了“赶超”,通过剪刀差强制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城市优先,实行城乡隔离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立刻转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延续下来。加之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使“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和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等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此外,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画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李靖宇,2010)。这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二)政府职能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职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缺失、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及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其一,政府职能缺失,主要是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由于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又是GDP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使之在任期内不能不关注第二、第三产业、关注城市,经营城市,从而忽视农村,致使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表现在金融财政制度等改革滞后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方面。其二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一方面是指下级政府的相关改革往往受制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条框管理,比如下级部门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有财政资金进行整合,而这往往难以打破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投入的相关条款规定而难以推进(张克俊,2010);另一方面是指同级部门的协调困境,尤其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个部门或投资主体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和建设,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条块效益”,难以发挥集约效应(胡金林,2010)。其三,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政府的行政成本及财政资金的效率损失超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达到同一目标所导致的成本。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策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城市偏向性、政策法规的创新性不足以及政策执行力不足。其一,政策的城市偏向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一系列亲农政策不断推出,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惯性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功利性,致使现行的管理体制、投资重点、资源配置依然过度偏向于城市,对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农业的弱势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陈红宇,2010)。其二,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如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倾向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服务“三农”的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现存城市化畸形制约了城市的扩散功能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功能,但我国目前总体城市化滞后与局部过度城市化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扩散功能的发挥。

1. 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51.27%,其中还包括2.2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 部分地区城市建设不完善

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率快速提升,但这种高速度并没有带来城市化的高质量。我国很多的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较多:一是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道路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不良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定位趋同。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自身定位时,不能从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致使同一区域很多城市功能趋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无法实现功能互补,严重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更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三是盲目扩城。很多地区城市规模快速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要素利用缺乏集约化,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李靖宇等,2010)。

(五)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

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不仅包括增量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存量利益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受限的条件下,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引起城乡矛盾,但若要同时保证满足城乡投入需求则又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及预算赤字,长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改革或将逐渐触及现存在的城市利益格局和有关群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产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致使相关实质性利益改革亦步亦趋举步维艰。同时,中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当涉及突破政策和法律时,哪些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自主决策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深水区和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有效进展(张克俊,2010)。

三、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等。

首先,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各种规划中,坚持“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统筹布局,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观念;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其次,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为基础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要大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情况,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即,城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走上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高级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则在城市工业升级前的产业层面扩张发展,形成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

再次,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是在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镇体系的合理化。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既注重有效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注重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医疗与养老保障权利;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标准,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社会化。二是,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包括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农村社会事业支持体系、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三是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落后意识,激发农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强化系统化的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教文化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的政治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政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

[参考文献]

黄健辉,刘金山.佛山市城乡一体化进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00-102.

洪银兴,陈 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梁小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0-03-02.

李靖宇,韩 青.大连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论证[J].决策咨询通讯,2010(1):12-18.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陈红宇.浅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区域布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7):39-43.

傅 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4):22.

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34-35.

上一篇: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家乡的年俗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