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05-1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一

上周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现在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用等式来表示等量关系,说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是很表面化的,思维还不够活跃。作业中,少数学生格式还是会出现问题。因此,课后应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

在教学中,重点要训练学生根据题目找数量关系,要想到最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如果数量关系想起来差不多的情况下,就要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比较所列的方程中,怎样的方程解起来最方便,从而找到最优的解法。可以借助练习二第7题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第6页的思考题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化,让学生理解体会到在环形跑道上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多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多跑两圈------如果是背向而行,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合跑一圈,第二次相遇就是合跑2圈------在教学时,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时主要通过练习二第6-11题及思考题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完成练习二第6题的解方程后补充了两道类似例2的实际问题,再次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并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和算术方法来解答,讲评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类似这类问题用方程来解答比较便于思考。二是本课时教材上提供的第8题其实和第7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所以我将第8题再增加一个问题:如果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码头同向而行,那么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50千米?让学生结合画图分析出这里两船相距的路程也就是乙船比甲船x小时多行的千米数,解答时要根据乙船x小时行的路程减去甲船x小时行的路程等于两船相距的150千米来列方程。三是教材上提供的思考题难度不大,补充两个问题,适当拓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三

今天的课与第一天十分相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先在预习中初步解决解方程的问题,利用四年级的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把含有相同字母的式子化简,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很快也能解决例2中类似的方程。

教学例2时,学生不难画出线段图。主要的就是引导好学生的设的方法:两个未知量,应先考虑设哪个量为x----一倍量,即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进而引导: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同时我也把设水面面积为x,那么陆地面积为x÷3,计算起来比较麻烦,从而明确为什么把一倍量设为x 更加科学。

对于这些逆向思维的应用题,不必讨论算术方法,应以正向思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法的进行解答.包括用算术方法来代替检验的想法也没有必要.检验还是用代入原题条件中的方法最好。

例题是和倍问题让学生画了线段图不难理解,接下来的练一练是个差倍问题, 从练习过程来看,有些学生找相等关系式很是困难,我觉得也有必要让学生画图理解.或者在例题教学之后,把例题进行变式,变化为差倍问题,借助原线段图的变化先进行尝试解答,并对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再练习练一练,我想效果会好得多.此外,本节课我认为应有两次比较: 一次是例2与例1的比较.主要比较同样含有倍数关系的关键句,在解题中的不

同;另一次是例2与练一练的比较,主要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弄清两题的实际联系.及解题思路的共同之处.

篇2:“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节的数学知识基础是:倍的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数学策略基础是: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用纸条图表述题意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增大,产生了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的完整过程,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复习导入减缓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方法多样化优化体验、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大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以便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首先,以多样的活动形式促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本节课教学中从导入开始,我先后设计了个人小竞赛、独立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等活动环节,各种活动形式将趣味、挑战、合作融为一体,从课堂表现来看,孩子精力集中,学习兴趣得到很好地激发。

其次,以旧的知识经验促学习资源生成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画直观图、用纸条图表述题意的数学策略已经有全面完整的体验,所以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动通过复习旧知减缓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份量,分散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以有效活动促学生思想方法的感悟与形成。

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推理能力是本节课的数学思考目标。课堂上我通过设计不同内容、不同范围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1.通过对旧知的复习,让学生画直观图表述题意。

游泳队:○○○○

啦啦球:○○○○○○○○○○○○○

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比游泳队的3倍”、“多1”数形结合的过程,为后面贴纸条图、画线段图时分析线段图做铺垫。

2.在用纸条图表述题意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两个内容:一是“2倍”纸条的长度,二是“多5人”纸条的长度。通过交流如何确定纸条的长度,深入体会“2倍”“多5人”的含义,同时培养数感,丰富学生的素养。

3.通过我的板书引导,放手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表述题意,同时通过课件,让学生体会纸条图和线段图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的认知和体验。

第四,以关键问题促学生思维更完整更深入。

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通过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整体化的认识、更深层次的思考。

1.在学生顺利画出“比游泳队的3倍多1”的直观图后,我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游泳队的3倍在哪里?”“多1人在哪里?”“哪些是啦啦队的人数?”利用直观图的简洁,夯实了学生对“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在小组活动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更深、更全面地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思考、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积累一定的探究经验,为以后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3.在交流纸条图、线段图每部分长度的选择时,重点夯实了“几倍”“多几”的具体表述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培养数感。

4.在巩固练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看图说题意和通过文字自己分析题意两种题型。通过练习的多样性,检测学生对借

线段图分析表述题意和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的能力和掌握情况。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经历了完整的“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的解题过程,借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表述题意的数学解题策略也得到了很好的内化,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了数感。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用纸条图来表述题意的时候,学生能够展示出正确的纸条图,但仍缺乏正确的语言描述,而且在交流环节,因为我没能灵活处理学生把纸条图分成一段一段的贴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情况。

2.个别学生还是不能顺利的利用线段图表述题意,对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缺乏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关注。

篇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回顾】

一、谈话导入, 回顾旧策略

1.同学们, 知道这节课学习什么吗? (板书课题)

2.什么叫策略啊? (生讨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非常好的解题方法、选择比较好的解题方法……)

3.我们已经学过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列表)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进入本课情境, 通过对策略是什么的讨论以及对上学期学习的策略的回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的思绪带进今天学习情境中, 这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亲历探索, 感悟新策略

1.课件出示例1:指名读题。

2.师:仔细分析这道题里相关信息, 你能试着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师巡视)

3.展示学生的做法, 你是怎样想的?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边画图边说解题过程?

4.指名板演。 (老师适时介入)

(1) 先画出一个长方形来表示什么? (原来的花圃)

(2) 现在长怎么样了? (长增加了3米) 怎么表示呢?向左延伸、向右延伸还是向两边延伸比较好? (我们还是习惯向右来延长)

……

5.结合图示回归问题, 指导学生亲历策略。

(1) 现在请大家对照图和题目, 看看题目中的信息是不是都在图上展示出来了?

(2) 现在对照这样的示意图, 你能解决这道题吗? (学生解答)

18÷3=6 (米) 。 (师:这求的是什么)

8×6=48 (平方米) 。 (用原来长方形的长乘宽便是原来的面积)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鉴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在他们探索策略的同时, 老师适当介入, 充当他们的合作者, 不仅没有代替他们的思维, 而且能帮助他们理顺思维顺序, 提高探索的效率)

6.小结。

(1) 这道题我们解决了, 回想一下,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呢?

(2) 为什么要选择画图的策略呢? (说画图的好处, 对策略做出评价)

(3) 画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要把题目中的信息整理清楚, 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正确地画图)

(设计意图: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初步形成策略后, 让他们感悟策略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价值, 为后续的尝试策略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一、感悟———体验策略的价值

策略的形成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 而策略的价值在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整理、思考, 通过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首先就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出发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产生对新方法、新策略的迫切需求。其次, 对于小学生来说, 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在老师的适当介入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比较、选择, 逐步感悟新策略具有的优越性, 从而逐步形成对新策略的价值认同感和探索信心。

二、亲历———收获策略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对以往那种应用题教学的改革。它避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类细致、编排过碎的弊病,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进程中形成认面貌、辩类型、套解法的现象。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它更注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更期望“一个策略统领一片实际问题”。

事实上, 任何一个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 都必须经历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比较、筛选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收获更大的效果。因为“什么都可代替, 唯有思维不可代替”, 只有这样充分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此外, 撇开不同策略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 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 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 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策略的习惯, 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给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大舞台”,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 充分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真正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 自主收获策略的形成。

三、反思———促进策略的提升

策略的形成通常是在解决问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实践的体验获得。而这一过程中, 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与回顾, 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篇4:“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材;充分了解;创造高效

教学片段一:

1.提问: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六个图形,学生分组计算六个图形的面积。

3.抽生汇报,同时口述六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及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4.揭示课题:我们已能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要求他们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与此同时,还带领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的目是以旧知唤新知,为探究新知作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达到预期效果。但原计划这一环节用5分钟,实际教学却用了7分钟,原因在于我备课时对学生的基础未完全了解,没真正做到备好学生。

教学片段二:

1.课件出示例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观察图,思考:窗户面积等于什么?(生答:窗户面积=半圆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从图中你还发现半圆与正方形有何内在联系?(生答:半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解答此题。

(4)抽生汇报,并说出解题思路。

(5)结合此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板书:①观察图;②收集数据;③列式解答。

(6)例题的变式练习:

①如果已知半圆的半径是1米,求窗户的面积。

②如果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求窗户的面积。

(7)思考:无论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图,通过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因此,不管是已知正方形的边长,还是已知半圆的半径或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都能求出窗户的面积。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能掌握策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发现半圆与正方形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的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出窗户面积,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例1进行了变式练习。这样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例1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利用例题的变式练习消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又及时让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视野,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活动状态。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始终担心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策略不够理解,重复让学生小结策略,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没有在课堂上大胆地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

总之,备好一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不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案,适当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使数学课堂更具丰富性与多变性,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齐丽娟.认识几何图形解答几何问题.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0(3).

篇5:《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其次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完全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发现问题后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构建新知。实现了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牵着学习。两道例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总结出了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再次,在本课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本课例题为进一法解决问题,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去尾法。我将两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避免了学生对两种题型的混淆。

篇6:《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趣味性和层次性原则,安排了巩固应用的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了单位“1”的判断,而单位“1的正确判断与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息息相关。学生刚接触到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经常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我采用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节课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量是多少,有难度,学生接受较困难。

篇7:《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切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是由书中提供的情景图入手让学生展开学习的。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与交流,使我感觉到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学生们对已知条件及问题给出的题能比较快而准确解答,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学生们独立审题、分析题的能力没有形成,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

篇8:“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91页例2, 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第1~2题。 (本单元第2课时)

【教材简介】

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 本教材用“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启发、鼓励学生选择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里只要稍加启发, 学生就能够想到。教材把替换留给学生进行, 没有要求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实际问题未必都要列式计算, 画图和列表也是解题的形式。教学要鼓励解题形式多样化, 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像例2这样的题算式比较难列, 如果列式计算,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而且会弱化替换活动,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学们猜一猜我画的是什么。 (学生猜:月儿、小船、树叶、香蕉……) 揭示谜底:小船。在里面画一个圆, 猜猜画的是什么。 (生:人!) 再画1个圆。 (两个人!) 画一个表示鸭、猪的图形让学生猜猜。

设计意图:课前游戏旨在唤起学生用图来表示事物的认识, 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唤起最近的相关经验,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昨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了?看来这些策略在你们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板书:替换、列表、画图、列举、倒推)

二、以古老的数学名题为引子, 自觉探索发现策略

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数学强国, 从古到今出了好多著名的数学家, 这跟我国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数学有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你想知道吗? (出示:鸡和兔一共有5只, 数一数腿有14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设计意图:以“鸡兔同笼”问题作引子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为: (1)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贴近。 (2) 这个素材有童趣,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这个问题能使学生自觉想到画图的方法。 (4) 学生会比较容易或是不自觉地想到假设的方法。

1.理一理, 鸡与兔的特征

学生在思考, 师轻轻地问:鸡有几条腿?兔呢?

2.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沉静在思考之中。

学生有了想法后请学生说用什么方法。

可能: (1) 假设; (2) 画图; (3) 列方程; (4) 枚举。

让学生说说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在学生说思路的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地提炼方法, 形成策略。

屏幕再次出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让所有同学再次体会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 用画图的方法能形象地帮助调整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作简要提问和提炼, 学生的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可能会合二为一。就算学生没有明显意识到, 老师也可帮助学生融合。方法来自学生, 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悟到, 教师在这里给所有的同学留出感悟的空间。

3.小结交流, 归纳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好多同学不约而同地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假设思想。是的, 生活中的确有一些问题需要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

三、体验策略, 解决问题, 引发思考, 用画图以外的方法来帮助调整解决问题

实验小学六 (2) 班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 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 每只小船坐3人。你知道他们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吗?

1.初步感知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思考, 老师问学生: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假设) 学生说后教师追问:先提出假设, 假设什么?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c.假设大船和小船各一半 (5只大船, 5只小船)

师:有了假设了, 接下来呢?指名说说。 (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帮忙)

让学生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张“我探索”作业纸上尝试完成, 提示: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假设, 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用画图的方法则在图上画, 不打算用画图的把其他方法写在图下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探索纸是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除了用假设+画图的方法, 还能用假设+?的方法吗, 从而引出也可用假设+列表的方法, 借助列表来调整。

2.反馈:再次感知借助画图方法来调整的策略

反馈:大船几只?小船?看学生的解答过程, 并说说自己的思路:假设10只全是小船……用画图的方法。

研究调整:发现矛盾, 引发思考。

当学生说到假设后 (全是小船) 多出8人时, 教师要追问:怎么会多出8人呢?这说明什么?怎么办?

如果学生说的是假设全是大船或是各一半, 也一样处理。

3.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来帮助调整更便捷

展示学生用假设+列表的方法:让学生先看这个学生在提出假设后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的。

重点讲评:让“假设大船和小船各一半”的学生说说为什么选这种假设。 (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 很有用也很符合实际,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假设。)

学生说完后, 再次一起回味这种假设的思考过程。

(1) 首先他设计了一个表格。表格中需要什么?生边说边出示表格。

(2) 借助表格调整。

a.填入假设, 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就会比42人少2人。

b.引导思考, 表格调整:少2人, 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 这说明什么呢? (大船少了, 小船多了) 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 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把书中的例题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这个设计旨在让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 独立完成一次探索, 体验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与快乐, 让学生的个性思考再次闪现, 以他们的“星星之火”来燎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之火。

4.检验结果

6只大船4只小船, 是不是正确的呢?这还需要检验。让学生说说怎么检验。

5.回顾整理, 提炼策略

我们一起来回顾,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是提出了假设, 然后用画图、列表的方法发现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 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 推算出正确结果, 最后对结果进行检验。同学们, 你们认为这个过程中哪一步是比较困难的? (调整) (板书:假设→借助画图、列表等→调整→检验)

四、再次感受策略, 学会选择适合的方法帮助调整以顺利解决问题

渗透估计意识, 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六年级同学制作了176件蝴蝶标本, 分别在13块展板上展出, 每块小展板贴8件, 每块大展板贴20件。两种展板各有多少块?

(1) 让学生先估估看:可能是各几块?怎么想的?

(2) 把你的估计作为一种假设, 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画图?列表?为什么?学生完成。

(3) 反馈:展示三种层次的, 分类说说怎样调整。让学生感受出比实际多, 大调小;比实际少, 小调大。 (板书, 比实际多———大调小, 比实际少———小调大)

(4) 比较三种假设哪一种较好? (假设各接近一半好些)

设计意图:大胆猜测是学生“估算能力”的体现。这题“取中列表”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大胆猜测的结果呢?这种猜测只要经过逐步调整、试算, 往往能很快找到答案。可以说, 大胆尝试和猜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而且能加强学生的判断力, 因为猜测的往往离正确结果比较接近。然而更可喜的是, 先估计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估计的意识让学生能真正面对实际问题, 减少不合理的假设。

五、小结反思, 分享收获

今天, 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有什么收获呢?你们能有这些收获, 老师感到很欣慰, 老师相信你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问题。

【资料链接】拓展延伸, 激发热情。

出示:“你知道吗?”

谈话:同学们, 大约在1500年前,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从上面数, 有35个头;从下面数, 有94只脚。求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便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问题。现在你会解答这个问题了吗?你想知道大数学家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 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篇9:“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而我恰恰認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

(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

(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

(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

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

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

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

5、组织验证;

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

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长此以往,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课堂中教师可以重点点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合作交流、拓展、创新。而不至于课堂中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难点,造成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充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

篇10:“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11:《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通过去商场买东西这一熟悉的情境中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口算和找数最接近的整十数,丰富的估算的感性认识,也渗透了迁移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探究500元钱买两种商品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往大估的方法,有的是往小估的方法,有估整十的,有的估百的,不同的估算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计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通过解决“500元够吗和700元够吗”问题,学生体会到要保证数量足够,我们应当将每个数量往大估,从而优化了估算方法。

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本课学习是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个延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行推理、想象来认识的,本课所学的“估计”是发展学生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体验估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估计较大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篇12: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六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这些人后来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车,问需要多少辆碰碰车?” 课堂上有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解决的:每条船上去掉一个人,每条船上还有3个人,这样相当于要6辆碰碰车,再把拿出来的6个人可以坐2辆碰碰车,2加6等于8,需要8辆,于是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扬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最优化解决问题.我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春游游玩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思考1:“鸡兔同笼”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隶属于综合应用的范畴, 是尝试与猜测这个专题下的一个内容。教材选取“鸡兔同笼”这个题材, 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笔者以为, 教材选取“鸡兔同笼”这个题材, 不光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身, 而且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列表。

思考2:教材为什么要通过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为什么不强调用代数法?

其实在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也有“鸡兔同笼”问题, 但它是被安排在“数学广角”内容里的, 借助于古代的数学名题, 教授学生运用猜测法、列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强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在人教版里, 列表法只是作为学生思考的一个基础, 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同时, 它也可以作为其他解题方法 (如方程法) 的台阶。

“鸡兔同笼”问题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中是在课文正文部分出现的, 很明显, 方程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求太高, 也正因为列表法是基础, 所以北师大版就专以列表法来进行分析。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 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 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解题策略。

思考3:教材中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是“从有1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 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这种方法显得繁而累赘, 学生往往不愿选择这种方法, 那么教师是否要重视逐一列举法呢?

在教学中确有很多教师也有同感而忽视了它, 教材中也没有过多的提示应该怎么做, 紧接着罗列了两种都比第一种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 教师应重视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试”, 可以揭示鸡、兔只数变化引起它们腿数变化的规律: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减少了2条腿。掌握了这个规律, 便于下面“跳跃法”、“取中法”的推算。如果急于从后面两种方法入手, 在后面推算过程中, 部分学生就难以把握, 容易出现推算不准等错误。另外, “一个一个地试”也便于学困生的接受和掌握。

二、教学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发现规律

师:老师要和同学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请听题:鸡兔同笼, 从上面数有5个头, 请你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几只?

生:鸡有1只, 兔有4只。

生:鸡有3只, 兔有2只。

师:还有吗? (举手的学生很多, 似乎还有好多情况)

师:谁能按一定的顺序, 不遗漏地说一说呢?

生:鸡有1只, 兔有4只;鸡有2只, 兔有3只;鸡有3只, 兔有2只;鸡有4只, 兔有1只。

师:你的思维真有条理。

师:如果把你们的猜测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那就更清楚了。 (课件展示表格) 你们的猜测是这四种情况吗?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设计意图:体现出列表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师:现在你能算出每一种情况一共有多少条腿吗?学生汇报, 师在大屏幕上将结果展示出来。

生:鸡有1只, 腿就有2条;兔有4只, 腿就有16条, 共有18条腿。

师:你回答得不错, 不仅算出了多少条腿, 还说出了算的方法。

师:有什么规律吗?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增加一只鸡就会减少一只兔, 而鸡和兔的头总数是不变的。

生:我发现腿的条数一次减少两条。

师:老师已经明白了, 你们发现的规律是:鸡的只数在一只一只地增加, 同时兔的只数在一只一只地减少, 而它们的总只数始终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腿的条数在两条两条地减少。

师:那么, 在鸡和兔的总只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想让腿的条数减少, 该怎么办?

生:要想减少腿的条数就增加鸡减少兔。

小结:通过观察表格上的数据, 我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列表法。 (板书:列表法)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发现的规律, 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表格发现规律, 为构建新知奠定基础, 又一次体现了列表的优越性。)

(二) 尝试列表, 汇报交流

师课件出示: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表格, 你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表格解题。请思考怎样列表可以帮助你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选出:逐一列表、跳跃列表、取中列表) 学生汇报。

(1) 请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一位学生汇报。 (逐一列表的学生大约占了80%)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鸡/只兔/只腿/条

生:我先假设有1只鸡, 19只兔子, 腿就有78条。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 18只兔子, 腿有76条。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 7只兔子。

师: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计算腿数的?

生:因为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两条腿, 所以我在算腿数的时候并没有将每种情况分别计算, 而是将前面的结果减2。

师:你已经学会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了, 这叫学以致用, 同学们要向她学习。

(设计意图: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没能利用规律, 而是逐个计算腿数, 以至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追问, 希望能够引起这些学生的思考, 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师:还有哪些同学与她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种方法将我心里的猜测全部逐一列举出来了。 (教师板书:逐)

(2) 请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 (跳跃列表的学生大约有4~6名)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鸡/只兔/只腿/条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列表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他不是逐一列举而是跳着列举的。 (教师板书:跳跃)

师:请这样列表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我也是先假设鸡1只, 兔子19只, 发现腿数是78条, 离我们要求的54条相差太远了。所以我没有一个一个地试, 那样太麻烦。我是5个5个地试。5只鸡15只兔70条腿;10只鸡10只兔60条腿。这样离要求已经比较接近了, 然后我再逐一增加鸡的只数。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 7只兔。

师 (点评) :你发现腿数离题目的要求相差太多时就及时改变了策略, 跳着减少兔的只数了。你很会动脑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便、快捷。

(3) 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 (只有两名学生取中列表, 而且这两名学生数学成绩拔尖, 平时有预习的习惯)

生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

鸡/只兔/只腿/条

生:我是先假设鸡兔各一半来算的。因为鸡、兔共20只, 我先假设鸡、兔各10只, 这样共有60条腿, 再逐一增加鸡, 找到结果。 (听完该生的解释, 有一名学生急切地举起手来, 似乎有所顿悟)

生:老师, 这个方法很好, 但是我觉得还能更快地找出答案。当我们看到60条腿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这时比要求的54条腿多6条, 而我们在前面发现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 腿的条数就会多两条。说明假设兔多了3只, 鸡少了3只, 于是兔只有7只, 鸡有13只。 (全班学生给予掌声表扬)

鸡/只兔/只腿/条

师:这种列表法在假设的时候直接取了中间数10 (板书:取中) , 也就是先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 经过计算发现腿多了6条, 根据前面我们发现的规律马上知道兔多了3只, 这样很快就找到答案了。说明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规律, 并且利用规律帮助我们更快地解题。

师: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生: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 可以根据题目的情况, 确定假设的范围, 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经过这样的尝试后, 大部分学生喜欢简便快捷的“取中列表法”。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三) 分析应用, 提高升华

出示题一: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

(设计意图:本题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出示题二: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16枚, 价值3.6元, 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设计意图:学数学用数学, 引领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 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并非单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而是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 学习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出示题三: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 大、小卡车一共7辆。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 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 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设计意图:出示此练习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明确因题而异选择方法, 认识到对于本题来讲选用“逐一列表法”最为合适, 进一步明确“逐一列举法”的好处。)

(四) 课堂小结 (略)

三、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当然这类课也要讲求实效性, 既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又需要学生深度参与,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14:“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关键词】 小学生 解决问题 反思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34-01

0

一、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反思学习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略这个教学环节,忽视了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注了这个问题,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呈现出来。在低年段,解决问题时呈现的步骤是“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中高年段呈现的步骤是“新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不同年段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不同,低年段学生主要是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反思,中高年段则反思解答的过程、方法等诸多内容,但重视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其共同的要求。这一点,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内容。

二、引导小学生反思答案的合理性,学习检验的方法

解决一个问题后,答案是否正确?如何进行检查?这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曲反思性学习的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检验主要有以下方法:

1. 将结果作为条件进行检验

这是检验的基本方法,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53页)检验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带回原情境,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原有条件,判断答案正确与否。

2. 画图检验

通过画图,直观展示答案与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否相符,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70页)用画图法验证铺满储藏室所用的正方形方砖是否合适。

3. 从不同角度检验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72页)检验所拼的图形是不是钝角时,可以用直角比一比,也可以用道理加以说明。

三、引导小学生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 在反思中总结概括规律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52页)用乘法计算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时,及时引导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总结反思,归纳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2. 沟通知识之间联系

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62页)教学利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数量关系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异同:两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列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找出其中的不变量,再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列方程解答。

四、引导小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解题策略

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儿童哪些基本的解题策略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为例,教材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

画图。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的一种重要策略,小学生利用画图解决问题时,主要有两种水平的策略,一种是画实物图,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98页)解决“求原来有多少个”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实物图,利用实物图直观,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另一种是画线段图,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79页)解决相遇问题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分析题意。虽然但二者都是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但线段图比实物图更为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

尝试——调整。尝试——调整是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当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后,通过初步尝试,得到一个结果,再比较初步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进行调整。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58页)解决“13元可以购买哪两种杂志”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任意选两种看结果是多少,再根据结果调整其中的一种杂志的价格。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5页)解决“六个年级的同学是否坐得下”这个问题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及时调整估算的方法。

有序思考。帮助有序思考的方法比较多,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解决“3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教材77页)这个问题时,采用了列表法。而二年级上册知道物体的一个面形状猜物体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几何体逐一分析,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五、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不同情境,展开讨论,把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情况,拓展学生的认识

上一篇:物业公司中房客服小组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酒店婚宴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