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2023-03-30

第一篇: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 李彪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如何去恰当处理就很难把握,讲过新课通过做练习,我发现学生有以下困难: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3、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

如把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先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的前面就没有数了,整数部分必须有数,所以要在整数部分写0,再向左移动一位,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通过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得出:“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再如把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让学生自己移动一下,发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变成了25,小数点还得向右移动一位,而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了,就没法移动了,所以要先在小数点的右边补0,再让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250,使学生得出:小数点移动,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

4、 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第二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的规律》的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是本单元比较重要的一课,对于这节课我很重视,精心设计,用心揣摩,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的规律,难点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在教学中重点突破。一、努力之处

1.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新课的引入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关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叫做金箍棒。话说孙悟空和一起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了遇到一个妖精,孙悟空从耳朵里一掏,出现一条0.009米的金箍棒说:“变”接着一吹,变成了0.09米.还不够长呢?孙悟空又用力一吹金箍棒变成了0.9米.妖精更是觉得挺奇怪,只听悟空一声大喊:“看棒”妖精应声到下。原来金箍棒倾刻间变成了9米长,重重的砸在妖精的身上。通过学生熟悉的金箍棒会变大变小的情节,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感受新知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当出现下面数据变化后,我将这些数据书写在黑板上:0.009米---0.09米---0.9米---9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研究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然后提出问题:小数点移动了,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规律,学生运用自己不同的方法验证:有的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利用小数的意义验证得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然后我再进行了有条理的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右移是扩大。

(1)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倍;

(2)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倍;

(3)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左移是扩小。

(1)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分之一;

(2)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分之一;

(3)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0分之一;

虽然这个板书用时较长,但是我仍然进行了完整的板书,我想只有这样,才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在发现小数点向左和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让学生猜想向左和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进而深化规律的认识。

3.动画演示,直观形象

我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有效地突破了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难度,这样就使一个真正动的的小数点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努力之处

1.书写训练有些弱化。

我关注让学生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听得质量比较高,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今后注意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听进去,说透彻,写正确。

2.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本节课我自己觉得学生的表现比我设想的要好,如果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多些鼓励的话语,那整节课就生动丰富多了。

每一次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希望自己的教学艺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第三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节课总体来说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课堂的最后还有一个要拓展的内容没有和学生一起交流。首先我先将自己在这节课当中不足之处记录下来,这样便于以后教学中避免出现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和学习的因素,同时也是对我自己更高的要求。我是希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当然我也因为这节课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并且有了另一种认识,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不同凡响的力量吧。

首先说不足之处,在评课的时候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来说真的很宝贵,

(一)、课前小研究的设置没有考虑好,在纸上设置的行间距很小,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方便也会看不清楚等一些不利因素。

(二)、评价不够到位,在课前发的那张纸也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没有作用的方法可以去掉,既然发了就应该起到相应的作用,要嘛就做到最好要嘛就直接不去触碰。

(三)、在知识点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并没有理解除以10就是缩小到它原数的十分之一除以100就是缩小到它原数的一百分之一除以1000就是缩小到它原数的一千分之一,在这里有一位老师也说过,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关键的是学生要用眼睛去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至于是不是缩小十倍和缩小到它原数的十分之一都不是主要的。有时候知识的简单化也很重要,只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能力就可以。学是主要的,培养能力也是

必不可少的。

(四)、板书方面比较乱,并没有系统的规划,我自己认为我的板书还是不交可以的。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点右

一位十分之一

10倍一位 两位一百分之一

40.95

100倍两位 三位一千分之一

1000倍三位

(五).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没有让孩子及时的改正这是一个教学的漏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知识,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做题的习惯,出现了错误就应该马上改正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六)、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扩展,对于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怎么办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在这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熟悉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么办的方法。

(七)、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但本部分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

第四篇: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篇一: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如何去恰当处理就很难把握,讲过新课通过做练习,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 ,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3、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静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一个玻璃珠时,突然想到可以用小石子代替小数点,这样移动是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了。我自己找来黄豆粒大小的小石子试了试,效果不错。我高兴的喊来班上几名差生,教他们把小数点写在小黑板上,小数点不写放上小石子。如:0.52×10把小石子放在原小数点上,向右移动一位后05.2,这样学生就读作五点二,而不会是零点五点二了。我出题训练了几次,结果全做对了。并一起发现细节: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又用小石子进行了演示:比如把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先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的前面就没有数了,整数部分必须有数,所以要在整数部分写0,再向左移动一位,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通过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得出:“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再如把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让学生自己移动一下,发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变成了25,小数点还得向右移动一位,而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了,就没法移动了,所以要先在小数点的右边补0,再让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250,使学生得出:小数点在向右移动时,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就在小数点的右边先补0,然后通过比较小数点左移和右移这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

在练习课上,通过孩子们灵活变通的学习体会,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了书中省略号的意义,编出了自己的“小数点移动儿歌”:

小数点作用大,

左移小、右移大,

右移一位扩大到原来的十倍,

右移两位扩大到原来的百倍„„

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

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学生终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着看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也非常欣慰„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

篇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上午刚上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上课之前很担心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太难了,太抽象了,但上课之后发现真是只有我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学生讨论不出来的结果,虽然学生讨论出来的不是我事先就预想到的答案,但也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

例如: ① 0.54○0.540 ②2.8○2.800 ③3.26○32.6 ④61.9○6.19 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讨论这道题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学生

3、4两题讨论的结果会用到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而想不到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两数不相等,没想到有个女同学一下就发现了这个原因。

又如:

0.009变成0.09,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 )倍; (你是怎么验证“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这个结论的?)

原本我想学生应该是把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再比较的,刚开始学生也讲了他们的理由,但都是重复我的结论,后来我就叫他们继续讨论有没有别的验证的方法,并提醒他们仔细看书,多思考本单元的其它知识的联系。最后他们才知道从单位换算和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去验证。刚想继续下面的教学,没想到有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站起来就说:“因为0.009×10=0.09,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我听完后当场就表扬了他,在还没学过小数乘法的情况下,就能想到这种方法真的很让我意外。接下来的学习就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愉快的结束了。

在检测时组长指导的很好,这和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展示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盘点收获学生讲的很精彩,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思考题还没反馈上来,可我相信他们一定行。

自从走进353课堂,我有很多收获,学生也给我很多惊喜,虽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比以前累了,但却觉得得到的更多。

篇三: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关键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在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动画片片段,让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向左移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小数就变大。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手吧!于是在他们总结出规律后,要学生一人汇报,一人上黑板演示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学生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并自己总结出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移动小数点。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移动小数点。但是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始终还是没有理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各种感官共同参

与学习。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具体的应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生活”这一教育理念。

佘莎

2011/4/26 篇四: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篇一: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首先我出示小数56.9不改变小数的数字,怎样改变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如果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出示了一组数据:9 、 0.9 、 0.09 、 0.009 , 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 课上发现中下学生研究中有困难,于是第二节课,将情境改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境,使学生在次感知到:小数点移动后,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在总结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时就比较容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 小数扩大10倍;小数扩大10倍 —— 则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则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最后总结成四句话:小数点移动,左移缩小,右移扩大,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是10倍(100倍、1000倍??)位数不够0补位。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在做题时将缩小十分之一,写的是缩小10倍。自己在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篇二: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中“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着。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我首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点移动;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个方法:

1、从网上找了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规律:小数点,真奇妙;向左移动就缩小,向右移动就扩大,左小右大莫混淆;小数点,跳跳跳,几个圈圈跳几跳。

2、强化练习,并要求学生把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写出来。

篇三: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半同学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 ,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 篇五:《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 (2)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 学生往往 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 的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 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突破难点: 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 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 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 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关键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 在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动画片片段,让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知道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向左移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小数就 变大。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 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 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这个小数就 扩大 1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 手吧!于是在他们总结出规律后,要求学生一人汇报,一人上黑板演示 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并自己总结 出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移动小数点。大部分 的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移动小数点。

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有 一部分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 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始终还是没有理解。这主要还是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我又进一步做了讲解性的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具体的应用,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 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 活并应用到生活”这一教育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教学中,我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我

在教学中要改进的。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变式练习,特别是强调让学生把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开始是套用固定模式,熟练了之后就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叙述。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由于使用课件出示练习,课堂不仅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练习量也增加,对知识的熟练巩固起到了保障作用。对于个别学困生来说课堂节奏快和他们的思维迟钝反差大,对这些学生课后进行针对性个别教育,特别的方法十倍的耐心让他们找到成功的自信,逐步摆脱学习的困境。

第五篇:《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专题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

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结合探索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并归纳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应用规律正确计算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特别是其中小数点移动时须补“0”。

课程实施: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最近老师作了几项物品单价的调查

小黑板出示

品名一枝圆珠笔一块橡皮一辆玩具小汽车一台电风扇

单价2.50元0.25元25.00元250.00元

2、你能将这些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吗?

一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0.25<2.50<25.00<250.00

3、引导比较

这四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

4、揭示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了,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出示例

2(1)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汇报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

45.04×100=504

5.04×1000=5040

问:5.04乘以

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怎样?

引导比较:5.04×10以后小数点位……

问:5.04是一个两位小数,将5.04×1000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三位,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移动小数时数位不够用“0”补足)

3、请学生自己举例,用一个小数分别乘以

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小结,并适当评价。

把一个小数乘以

10、100、1000……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黑板出示规律

5、追问:如果把一个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乘上多少?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

3(1)出示例3,并说说你能从表格中知道些什么?

(2)问:你能告诉大家:每千克黄豆中蛋白质含是多少克吗?

你能把0.351千克改写成克作单位的数吗?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后,请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指名回答适当评价

2、完成试一试

(1)读题

(2)填空

(3)交流

3、完成练一练

指名口答:

问:36乘

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十二第

4、5题

指名口答,并选择其中3小题“1000×2.1=,0.24升=()毫升,0.65吨=()千克”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问: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哪个轻?为什么在月球上轻很多呢?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伸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多维互动,合作交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本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交流。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下一篇:学生对助学金的感谢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