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2024-04-23

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与学生接触的一学期中,我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用心。在课前没有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学习看书。通过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在课内熟记规律。在读书中引到学生会看书能质疑。交流中学生提出这个规律有什么应用。借此我又让让学生阅读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的方法。对于移动小数一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多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但是在练习时我发现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在移动小数点二位和三位的练习中,学生的反应比较迟缓,不能很快的按教师的要求移动小数点。练习强化中,在移动小数点的过程中,我采取了详细讲解,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所发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练习过程中,对程度依次提升,先是着重练习小数点向右一位的练习,而后逐渐向小数点向右二位、三位进行过渡,使学生学会运用迁移。一节课反复训练只有一两名学生有困难,其他学生掌握很好。本节虽然只学了向右移动,但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篇2: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在四(5)班上课时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后来发现一节课下来,只有少部分同学完全弄明白了,还有大部分同学没有完全清楚小数点究竟是怎样变换位置的,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怎样处理。因为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缺乏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在四(4)班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首先,在导入时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小数点”的用处,比如,假如你有256000000元钱,问学生,你们富有吗?学生都觉得有很多钱,这时,小数点跑出来了,把数变成了2.56000000元,问学生你们还有钱吗?变成穷光蛋了,小数点可以让亿万富翁变成穷光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激情。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并且把小数点拟人化了,使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篇3: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 再运用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是“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一次拓展。

【设计理念】

1.思维引导。课前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真谛;课后的课堂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做“聪明人”的寓意。

2.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的教学, 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本课通过把人民币10元、100元、1000元……兑换成各国货币, 认识外币兑换器, 再通过文艺晚会的演出服装设计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 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了解外汇等相关常识, 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复习旧知。

(幻灯分别出示诸葛亮、曹冲、牛顿、柯南的图片)

师:认识他们吗?

(学生齐答)

师:他们四个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土, 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们都聪明。

(学生自由表达如何做聪明人)

师:概括成八个字, 就是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今天这节课, 看哪些同学最聪明, 下面的小数去掉小数点, 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0.7 0.604 0.56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生:0.7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0.604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604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生:0.56去掉小数点, 就是把0.5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引出新知, 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 了解外币兑换的基础知识)

师:一个叔叔要到美国学习, 办完了一切出国手续, 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美国, 看着复杂的街道, 他想买张地图, 可当他把人民币付给售货员时, 人家不卖给他,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要去把钱换成美国的钱。

师:对, 要进行外币兑换, 什么叫“外币兑换”呢?

(幻灯片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叙述)

师: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幻灯片出示:外币就是外国货币的简称, 指本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

师:兑换就是两种货币按一定的比值交换, “外币兑换”直观地说, 就是把一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钱。阅读课本,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了解外币兑换的相关知识。

(学生按主题图从左往右读)

师 (引导) :读题目一般先读条件, 再读问题, 边读边想, 要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阅读与理解)

师:谁来说说,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一下, 试着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巡视, 学生上讲台板演)

师:老师有点不解, 10000怎么来的?

生:题目里的一万元, 可以写成10000元。

师 (追问) :10000元里面有几个1元?

生:10000个1元。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式?

生:因为1元相当于1个0.6563美元, 10000元就相当于10000个0.6563美元。

师:你又是怎样算出是6563美元的?

生:0.6563乘10000就是把0.6563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所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就得道了6563美元。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演过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肯定计算一定正确吗?

生:不肯定。

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计算是正确的?

生:验证。

师:怎样验证?

生:用6563÷10000。

师:算式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生: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师:怎样计算?

生:6563÷10000是把6563缩小到原来的1/10000, 所以小数点要向左移动4位。

师: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3的后面。

师:那我们一起移动, 刚好移到1的前面, 整数部分没有怎么办?

生:写0占位。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

(板书:回顾与反思)

师:首先认真阅读, 理解题目, 然后进行分析与解答, 最后看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 计算是否正确, 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3.拓展练习, 得出结论。

(1) 外币兑换活动。

师:刚才我们帮这个叔叔把人民币兑换成了美元, 大家想出国吗?你想去哪个国家?

(学生自由表达)

师:不管去哪个国家, 我们都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相应国家的币种, 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外币兑换的汇率表。

(幻灯片显示)

师:第一列是中国人民币1元, 第二列是需兑换外币的国家名称, 第三列是汇率, 指1元人民币能兑换成英国的0.1101英镑, 用100元、1000元、10000元去兑换, 你会吗?

(学生学习兑换外币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你选择想去的国家, 分别用100元、1000元、10000元或更多人民币, 去兑换成那个国家的币种, 注意币种单位。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师巡视)

师:集体订正。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总结计算方法。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来计算确实方便, 以后相关的计算题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好吗?

生:好。

师:快速完成25×18。

(生没一个答上来)

师:看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不是所有的计算题都适用, 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生:要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生:我赞成要乘10、100、1000、10000……时, 才能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如24×50、72×800……都是乘整十、乘整百数, 没办法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来计算。

(师出示幻灯:当一个数乘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乘法可以用, 那除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怎样补充。

生:当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10000……时, 可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

师 (揭题) :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3) 介绍外币兑换计算器。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兑换10、100、1000……的人民币, 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器”, 不管是多少人民币都能兑换出来。

(幻灯出示:货币兑换计算器)

师:只要输入原有货币的数量, 然后选择该货币的币种, 再选择你要兑换成的币种, 点“计算键”结果就出来了。

(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想用哪个国家的钱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 数量是多少?

(引导学生输入, 实际操作算出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文艺汇演的照片)

师:这次演出非常成功, 而且服装特别漂亮, 在这次演出中, 我们学校买了100套演出服装, 用去0.85万元, 每套服装多少钱?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阅读理解, 分析并解答)

师:0.85万元=8500 (元) , 8500÷100=85 (元) 是每套服装的价格。

生:0.85万元要化成元, 需要把0.85扩大到原来的10000倍, 也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得到8500。

生:8500÷100就是把8500缩小到原来的1/100, 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得到85。

师:8500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隐藏在个位的后面。

师:回顾反思一下方法是否有理有据?计算正确吗?单位名称漏了没有?

(学生回顾、反思)

4.总结激励, 培养自信。

师:今天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交流)

师:数学的学习就是教会我们做一个聪明人, 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永远聪明下去。

【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本节课以一个叔叔要去美国学习创设情境, 引入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再通过货币兑换的活动和货币兑换器的认识加深理解, 最后通过文艺晚会的服装价格计算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

篇4:“小数乘小数”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试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回归到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家书房、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生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生3:书房的面积有多大?

生4: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能列式求出书房的面积吗?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2.8×2的?

生:把2.8看成整数,先算出28×2=56,再点上一位小数。

师: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

生5:3.6×2.8。(板书:3.6×2.8。)

师:仔细观察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6: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扶放结合,探索方法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算,确定范围。

师:我们不妨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7:把3.6看成4,2.8看成3,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

生8:把3.6看成3,2.8看成3,3×3=9平方米,所以积在9平方米左右。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

2.点拨引导,明确方向。

师:那么怎样才能求出准确得数呢?

生8: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师:对呀!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来算一算吗?

指明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投影两种不同的方法:

3.6                            3.6

×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师:根据估算的结果,你觉得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

生:10.08是正确的。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师:通过巡视,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整数相乘的积是1008,就是在点小数点时有点问题,看来小数乘小数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整数乘得的积与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

师:(指着3.6×2.8的竖式)我们在计算3.6×2.8时是把它看成整数计算的。(板书:36×28的竖式。)

师:把3.6看成36,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第一个因数乘10。(板书:    ×10。 )

师:把2.8看成28,另一个因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另一个因数也乘10。(板书:    ×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积就乘100。

师: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用1008除以100。 (    ÷100   )从1008的右边起数出2位点上小数点。endprint

师:指着分析图,谁能完整说说3.6×2.8=10.08的整个推理过程?

生: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师:(A)现在你们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生: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我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师: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平方米或是9平方米左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估算的作用。

(二)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明求出了书房和房间的面积,小明很感激大家,俗话说好事做到底,你们能继续帮助小明求出阳台的面积吗?

(指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1.15×2.8=

师: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生:得到积3220后,用3220÷1000=3.22。

师: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生: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

师:答案写多少?

生:3.22。

师:根据是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三) 引导比较,概括方法

师:到这里,老师有疑问了: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位数到底是怎样确定的呢?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请结合讨论提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小数与小数相乘,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也就是说,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从乘得的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题,汇报略。)

师:我想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比较清晰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好吗?

(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能回报一下?

生: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计算法则。)

师:在计算法则中,你觉得哪几个词比较重要呢?

生:一共。

生:右边。

师:老师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概括成一变二算三数四点,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生:一变是把小数变成整数,二算是按整数算出积是多少,三数是数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四点就是从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多维应用,发展思维

1.专项练习。

师: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想展示一下吗?

师:(出示“3.46×1.2”)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学生回答后,再根据346×12=415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46×1.2=         34.6×1.2=

3.46×12=          12×0.346=

2.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小明为了装饰房间看中了一种窗帘,每米19.8元,买2.2米要多少元?(先估一估,再计算。)

四、交流反思,提升经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来交流交流吧!

…………

师: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先点小数点,再化简。

生:不能点错小数点的位置。

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发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还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转化”的力量。通过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出色。祝同学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同学们。

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如何让一堂计算课上得既有数学味又生动有趣、既具实效性又讲发展性呢?在教学中我主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度调整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最关键的环节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在教学中我把以往枯燥无味积的计算过程适当弱化,重点放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上,使学生避免以往计算教学中重技能训练,轻算理,大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误区,保证思维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独立试算,根据估算结果学生知道3.6×2.8=10.08,但又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此时我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放手让学生探索算法、表述算理。“扶”“放”结合,自主探索与有意义的接受互助互补,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成功。同时,对自主探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给他们点拨思考方向,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也是新知的滋生点。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理解示意图的意思、指名学生看着示意图完整地说出推理过程、同桌互说推理过程、教师适时小结等,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了新知的形成过程。

三、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单纯的计算演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一些计算策略也无法有效形成。在教学时我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计算练习,分别设计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改错练习、拓展练习等,“专项练习”打破常规,出示“3.46×1.2”后,巧设一问:“如果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增添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再次感受把小数乘法能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策略;“基本练习”和“纠错练习”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矫正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

四、适时渗透教学思想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本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这节课适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不足之处是我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说出正确的算理时,我应该进行适时的肯定并引导其他的学生强化这个算理,但我当时没有有效地引导,最终导致例题的时间用时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时间。

篇5:《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②0.01×100=()

③13.05×1000=()

思路引领:

1、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关键词:扩大向右移

3、注意点:位数不够,用“0”补位。

分析:

①4.35×10=()

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43.5②0.01×100=()

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③13.05×1000=()

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三位→13050

①205.4÷10=()

②0.1÷100=()

③4.5÷1000=()

思路引领:

1、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关键词:缩小向左移

3、注意点:位数不够,用“0”补位。

分析:

①205.4÷10=()

缩小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一位→20.54②0.1÷100=()

缩小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两位→0.00

1③4.5÷1000=()

缩小千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三位→0.0045

反思:根据课本上的情景分析后又以扩大和缩小三个具体的数值为例,学习小数点的移动,课堂上孩子的学习效果感觉非常好,表达的很清楚。但是在中午练习题中发现孩子出现以下错误:

①4.3×100=(0.43或43)

②0.91×100=(091或0.0091)

③45÷1000=(45000或45.000)

看到孩子的作业想想课堂上孩子表现很好,为什么做题时错误百出,慢慢想来:

1、孩子对于扩大或缩小的小数点移动方向不能牢记;

2、对于位数不够的没有用0补位;

3、整数如何移动小数点,孩子刚看到无从下手;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整数看成多少点零,在根据要求移动小数点就可以。

4、教学设计中没有选好特殊的例子,练习少;

5、学会的效果不能只看孩子学习的表面现象,要看孩子是否真正掌握,是否会学以致用。

篇6:《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课中,我利用自制学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首先出示两组数据(1)1.028 1.0280 1.02800(2)1.028 10.28 102.8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并提出的问题。学生面临的问题,又是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向左移或向右移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大家的交流来印证每一种情况;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证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学生的方法非常多,在此过程中,不怕花时间,目的在于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有用的教学资源,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理解问题的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用儿歌形式总结:小数点作用大,左移小右移大,右移一位扩十倍,右移两位扩百倍……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得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但本部分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

篇7:《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教材先出示表示0.0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它扩大到10倍是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学生说出是10个这样的正方形时,同时教师出示10个并排的正方形加以验证。

由此明确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0.0110。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要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根据上面的规律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采用同样的方法,教学把0.01平方米扩大到100倍、1000倍;例7参照例6进行。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缩小为原来的1/10、1/100、1/1000,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

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如果是新授课,这样的设计会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老师教学时已经用过了,学生也都明白了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要用原数乘10、100、1000;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就用原数除以10、100、1000,再用我认为就是把学生从已有的高知识点上拉下来,退回到原位,纯属为了配合老师的比赛而做秀了,甚至有欺骗学生的行为在里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把导入语设计成 这节课老师将扩大你的优点,缩小你的缺点!并以此作为一个情境串,贯穿一节课始终;把教学重点制定成: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缩小到)10倍、100倍、1000倍(1/10、1/100、1/1000);并会应用规律,正确地移动小数点。

篇8:小数点的移动教学反思

案例一

故事引入:孙悟空从耳中取出一根长0.009米的金箍棒, 说声“长”, 金箍棒变成了0.09米, “再长”又变成了0.9米, 最后变成了9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提出问题:从这个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在几位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后, 终于有位学生说: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变成0.09了。

此时, 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清楚, 于是进行引导:这里的小数是以“米”作单位的, 我们能不能把它改写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

生1:0.009米等于9毫米。

生2:0.09米等于9厘米, 也等于90毫米。

生3:0.9米等于9分米, 等于900毫米;9米等于9000毫米。

教师继续引导:0.009米为什么是9毫米呢?

生1:0.009米与9毫米是相等的。

生2:0.09米和9厘米是相等的。

……

过了大约三分多钟后, 终于有学生说:0.009米中的9在千分位上, 以“米”作单位时, 千分位上的数表示毫米。

分析: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很显然教师的引导偏离了教学的重点, 致使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事实上, 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研究“0.009米变成0.0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0.009米变成0.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0.009米变成9米后,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三位, 为什么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把0.009米改写成9毫米, 0.09米改写成9厘米, 0.9米改写成9分米, 是帮助学生能用具体量来解释它们的倍数关系的。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0.00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 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时, 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此时, 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他提供了经验支持, 立足点还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至于“0.009米为什么等于9毫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其本质“0.009米是9/1000米, 所以是9毫米”, 这个知识应该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与“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这节课中只需要作为知识再现就可以了。

案例二

教师从小数的大小比较引入新课, 并在黑板上呈现0.2和2两个数后, 提出问题:这两个数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生1:一个没有小数点, 一个有小数点。

生2:一个数的2在十分位上, 一个数的2在个位上。

……

四五个学生回答, 就是没有人关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况。

于是教师再次呈现两个数:0.02和0.002, 并问:这两个数又有什么不同?

生1:一个是两位小数, 一个是三位小数。

生2:一个数的2在百分位上, 一个数的2在千分位上。

此时, 教师有点急了, 提示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数的小数点有什么不同吗?

终于有学生答道:这两个数中, 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一个0, 另一个数中的小数点后面有两个0。

教师实在按捺不住了, 加以引导:从0.002到0.02小数点在移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小数点移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分析:以上导入环节的过度开放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失去了方向。实际上, “小数点移动”这节内容是小学阶段比较难的内容。在没有学习这个规律前, 学生是很难认识到“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的。以上教学片段中, 由于在课的开始, 教师没有创设一种需要学生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情境, 学生当然很难想到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往往是孤立地观察事物, 因此, 很难关注到“从这个数到另外一个数中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变化”。在他的观念中, 这是两个具体的数、静态的数, 而不太会用动态的眼光来关注这两个数的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辛苦”也在所难免了。

案例三

故事引入:话说, 一只蚂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餐厅, 叫“蚂蚁餐厅” (多媒体呈现一幅有“蚂蚁快餐店”字样的画面) , 他的快餐卖多少钱一份呢? (多媒体呈现0.01元) 开张以后, 森林里很多动物都到蚂蚁餐厅来吃快餐。一个月过去了, 蚂蚁老板算了一笔账, 发现亏本了。正在蚂蚁老板发愁的时候, 小数点说话了, 它说:“我搬搬家吧。”

于是, 图片中的售价0.01元变成了0.1元。

故事继续:这时, 来蚂蚁餐厅吃快餐的动物少了些, 收入却增加了, 蚂蚁老板很高兴。这个时候, 小数点又说话了, 它说:“要么我再搬搬家吧。”

图片中的售价再次发生变化, 0.1元变成了1元。

这下, 没有动物来蚂蚁餐厅吃快餐了。小朋友, 你说, 这是为什么呢?

生:1元钱一份太贵了。

师:你怎么知道变贵了呢?

生:0.01元到0.1元, 再到1元, 小数点变了。

师: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 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 除了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还有什么也在变化呢?

分析:从本教学片段的情况来看, 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显然比前面两个要好, 这与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的有效引导是分不开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活动目标清晰明确, 有利于师生达成学习共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 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关键还是引导学生关注规律的发生情况, 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 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规律。本导入活动, 故事情境放大了外在形式的“变”,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内在数的本质意义的“变”, 活动目标相当清晰, 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2.情境设计合理有趣,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又不失学习方向

有趣的故事, 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 而且故事中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 把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也在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中, 初步感知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数学现象。在后续教学中, 教师围绕情境提出了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在刚才从“0.01元”到“0.1元”再到“1元”的变化过程中, 除了小数点位置发生了变化, 还有什么在变化呢?学生因为有元、角、分等货币单位关系认识的生活经验, 也便不难回答: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3.关注数学思考, 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习得的过程, 它更是一种需要思维介入, 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小数点移动”这节内容也同样如此。本节课中, 作为“小数点”位置移动后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说, 仅仅是一个知识内容, 我想由老师来告知, 学生也能理解或掌握。然而, 规律内涵的理解及其理解过程中数学思考的发生, 则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媒介。显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等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索理解规律的内在意义上显得很有必要了。

篇9: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数除法 小数的性质 教学反思

作為已有10年教龄的我来说,在还没学习这一单元时,我认为该小节比较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为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联系密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形成思维的碰撞,我在教学中尝试放手,再次计算,反思总结等方法,虽然这节课有旧知识的味道,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在由情景入课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但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放”毫无立足点,问题在于我的“放”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尽管我在学生思考了一分钟后,给出:你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这样的提示,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理会,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随意猜测。虽然在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类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但这种交流仅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理解这种回顾的目的,下面就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如:例5 文文的奶奶编一个编中国结需要0.85米丝绳,文文拿来的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这题主要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为了便于理解,我通过横式移位练习和竖式移位练习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即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被除数的小数点,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要向右移动两位。

1、横式移位练习:提示学生能否把题里的米转变成用厘米作单位来进行计算。

2、又如:例6 计算12.6÷0.28先让学生联系例5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着重说明划掉除数中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移动几位,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

3、在一些题目中,除数扩大到一定的倍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仍然是小数,如2.73÷1.3

从题目中不难看出,它其实就转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扩大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就能求出商。

以上的讲述我自认为针对性很强,但在课后练习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数学教学应该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并用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解决了数学问题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但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的位置与除数不一致(如1.89÷0.54=18.9÷54)。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了。

2、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的现象,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3、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5、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移动小数点的位数不同,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思维活动空间,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把题目的困难逐步分解,减轻学生的运算困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如何去恰当处理就很难把握,讲过新课通过做练习,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3、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静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一个玻璃珠时,突然想到可以用小石子代替小数点,这样移动是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了。我自己找来黄豆粒大小的小石子试了试,效果不错。我高兴的喊来班上几名差生,教他们把小数点写在小黑板上,小数点不写放上小石子。如:0.52×10把小石子放在原小数点上,向右移动一位后05.2,这样学生就读作五点二,而不会是零点五点二了。我出题训练了几次,结果全做对了。并一起发现细节: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又用小石子进行了演示:比如把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先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的前面就没有数了,整数部分必须有数,所以要在整数部分写0,再向左移动一位,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通过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得出:“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再如把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让学生自己移动一下,发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变成了25,小数点还得向右移动一位,而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了,就没法移动了,所以要先在小数点的右边补0,再让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250,使学生得出:小数点在向右移动时,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就在小数点的右边先补0,然后通过比较小数点左移和右移这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

在练习课上,通过孩子们灵活变通的学习体会,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了书中省略号的意义,编出了自己的“小数点移动儿歌”:

小数点作用大,左移小、右移大,右移一位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右移两位扩大到原来的百倍„„

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学生终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着看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也非常欣慰„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

篇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上午刚上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上课之前很担心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太难了,太抽象了,但上课之后发现真是只有我想不到的问题,没有学生讨论不出来的结果,虽然学生讨论出来的不是我事先就预想到的答案,但也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

例如: ① 0.54○0.540 ②2.8○2.800 ③3.26○32.6 ④61.9○6.19 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讨论这道题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学生3、4两题讨论的结果会用到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而想不到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两数不相等,没想到有个女同学一下就发现了这个原因。

又如:

0.009变成0.09,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小数就扩大到它的()倍;(你是怎么验证“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这个结论的?)

原本我想学生应该是把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再比较的,刚开始学生也讲了他们的理由,但都是重复我的结论,后来我就叫他们继续讨论有没有别的验证的方法,并提醒他们仔细看书,多思考本单元的其它知识的联系。最后他们才知道从单位换算和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去验证。刚想继续下面的教学,没想到有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站起来就说:“因为0.009×10=0.09,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它的10倍”,我听完后当场就表扬了他,在还没学过小数乘法的情况下,就能想到这种方法真的很让我意外。接下来的学习就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愉快的结束了。

在检测时组长指导的很好,这和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展示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盘点收获学生讲的很精彩,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思考题还没反馈上来,可我相信他们一定行。

自从走进353课堂,我有很多收获,学生也给我很多惊喜,虽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比以前累了,但却觉得得到的更多。

篇三: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关键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在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动画片片段,让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向左移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小数就变大。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手吧!于是在他们总结出规律后,要学生一人汇报,一人上黑板演示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学生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并自己总结出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移动小数点。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移动小数点。但是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始终还是没有理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各种感官共同参

与学习。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具体的应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生活”这一教育理念。

佘莎

2011/4/26 篇四: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篇一: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首先我出示小数56.9不改变小数的数字,怎样改变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如果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出示了一组数据:9、0.9、0.09、0.009,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课上发现中下学生研究中有困难,于是第二节课,将情境改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境,使学生在次感知到:小数点移动后,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在总结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时就比较容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 小数扩大10倍;小数扩大10倍 —— 则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则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最后总结成四句话:小数点移动,左移缩小,右移扩大,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是10倍(100倍、1000倍??)位数不够0补位。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在做题时将缩小十分之一,写的是缩小10倍。自己在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篇二: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中“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着。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我首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点移动;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个方法:

1、从网上找了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规律:小数点,真奇妙;向左移动就缩小,向右移动就扩大,左小右大莫混淆;小数点,跳跳跳,几个圈圈跳几跳。

2、强化练习,并要求学生把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写出来。

篇三:小数点移动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半同学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篇五:《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2)<<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学生往往 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 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突破难点: 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 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 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 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关键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在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动画片片段,让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知道小数点是可以移动的,向左移小数就变小,向右移小数就 变大。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 扩大 1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等。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别小看那帮学生,该放手就放 手吧!于是在他们总结出规律后,要求学生一人汇报,一人上黑板演示 小数点移动的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并自己总结 出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移动小数点。大部分 的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移动小数点。

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有 一部分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 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始终还是没有理解。这主要还是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我又进一步做了讲解性的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具体的应用,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 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 活并应用到生活”这一教育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教学中,我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我

上一篇:血眼熊读后感400字下一篇:周旋词语的相关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