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

2024-05-03

数字化校园(精选8篇)

篇1:数字化校园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四个数字化”:

1、校园环境数字化

完善软硬件支撑平台,健全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为我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提供坚固的基石,为整个数字化校园项目保驾护航。实现信息管理标准体系(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硬件网络环境平台中的网络环境和上网行为管理等;基础软件平台中的个人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公共通讯集成平台和数据报送流程管理等方面建设。实现校园的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及校园的生活环境数字化。

2、教学资源数字化

在我校数字化校园统一的规划下,重点收(搜)集、整合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库。将大量的电子备课资源、课件资源、题目资源、案例资源、科研成果资源、学生学习社区资源、教师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资料等收(搜)集、筛选、整理、优化,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的优化与整合,完善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其高效、安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辅助教学力度。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运用现代的、整体的、系统的、网络协作的新思维方式来指导和规划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依托校园网建设起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开放的、高效的海量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学校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学资源质量,为我校师生建立一个支持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极大地延伸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使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有成效地、更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也把教师从传统的、低效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与学,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提升专业化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教学数字化

以“数字化管理,无纸化办公”为核心思想,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整合完善学校办公OA、一卡通、教师发展档案管理等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校日常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我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智能化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校园网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高速通道,以我校的光纤为主干,通过网络来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使各管理模块之间的运行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实现一致,能够相互协作、统一调度,营造很好的数字化办公氛围。数字化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最基础性工程,也是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的改革,将数字化管理作为我校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政治、体制上加以确保,使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教育管理数字化作为传统管理模式的补充,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利于实现上下级、部门间更迅速便捷的协调沟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了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为学校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4、教学应用数字化 进一步提高教学数字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效益,构建智能先进实用的教学应用软件平台,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使用,践行教育部 “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信息化要求,将信息化技术真正地服务教育,服务老师,服务学生!

通过建立网络资源与其他学习资源相互沟通的体制,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数字化,科研管理数字化等教学应用数字化,教学应用数字化覆盖学校科研、教学管理和师生与家长生活的各项需要,依托学校基础数据库与综合信息平台所建立的辅助决策系统为学校提高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结合校内各多媒体教学设备,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让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广阔自由的环境,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延学习时空的维度,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图、文、音、像等多种手段对教材进行演绎,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互,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上需要帮助的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也可组织学生相互协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信息资源,主动地搜集信息,不断扩展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更方便、更轻松地互通有无,分享成果。网络辅助教学必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数字化建设总体宽架

学校信息化校园信息平台的框架包括如下方面:

1、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化校园软硬件支撑系统,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支撑软件等。

2、信息化校园应用系统基础平台: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公共数据平台、公共通讯平台、数据填报流程管理平台等。

3、应用系统层:是面向学校各部处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师生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

4、信息服务层: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员、教师、学生提供各种个人业务操作服务、查询、报表、统计分析、决策等。

5、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

6、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三、数字化建设内容

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将包括如下内容:

1、建立数字化校园配套的体系建设,包括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体系等建设;

2、建立起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集成解决方案,以“创新、融合、开放、体验”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Ucenter)、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公共通讯集成平台,数据流程管理等基础平台;

3、新建和升级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协同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科研管理平台、人事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一卡通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等应用系统;

4、完善软硬件支撑平台;

5、同时建立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建立规范化应用建设的技术模式,建立配套应用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

四、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

建设一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XX学校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信息标准、代码编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为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条件,保证信息在采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规范有序。

五、基础平台建设

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平台主要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服务。用户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实现单点登录,提高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的安全性。通过指定相应的集中认证技术规范,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最终实现所有新建系统用户认证的集中统一管理。

2、数据共享中心平台

数据中心平台是指在校园内搭建一个面向应用、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技术先进、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和双向传递,实现各业务系统和数据中心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规范、准确、实时的权威数据服务。

3、个人应用门户平台

提供标准的门户支撑架构、集成工具和应用平台,整合来自不同的应用系统、不同数据源、不同平台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和资源,实现一个为所有用户群体量身定制的系统架构形成以用户为中心,重视流程及整体工作效能,提供统一登陆界面,实现信息的集中访问,解决校园内各系统的界面集成问题,为师生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只要登入到portal,就能够进入对应的业务系统,真正的去完成业务功能,建立用户的网上协作平台和个性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在个人门户上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中心推送过来的信息分权限智能检索并可通过数据重组将分散到个人的信息按照web2.0的方式组合成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4、公共通讯集成平台

短信集成平台应该是基于学校成面上的集成平台,按照SOA标准任何业务系统都可以与短信平台进行集成。

5、数据报送流程平台

依托该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快速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有效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给组织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业务优化。表单平台具有高度仿真、智能、柔性、自定义流程、集中的表单中心管理特征。

六、数字化平台整合

1、集成学校原有的系统,提高利用率,做到不重复投入。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2、根据上章节提出的应用系统的内容,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系统进行全新的建设,依照灵活、动态、可集成的技术路线。

篇2:数字化校园

——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我校是东风教育分局最大的小学,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0平方米。现有46个教学班,在校生2500余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集体奖、湖北省“比教学访万家”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少先队示范学校”、十堰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十堰市示范家长学校”、东风分局“先进党组织”称号、东风分局“质量品牌建设年优胜单位”、东风分局第十五届学生运动会“小学甲组团体第一名”、东风分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0余项,十堰电视台、十堰日报、十堰秦楚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先后多次报道该校的先进事迹。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乘着争创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的强劲东风,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近几年,我校倾力建设校园网,精心打造数字校园,着力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围绕学校“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总体思路,本着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家校沟通服务”的宗旨,开展了五种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全的设备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调配下,学校又自筹了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设备的添置。现在学校基础设备齐全,有一间网络控制室,5台路由交换机,主干宽带150兆,信息点120个,覆盖整个校园;专用计算机教室3间,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机器数均达到最大班额学生数;多媒体教室46间,每个教室均配备高清晰75寸一体机、实物投影仪、数字广播,实现了日常教学多媒体化;大多媒体教室一间,配备高清投影三台、电动幕布、无线语音控制,能同时满足200人的听课需求;教职员工每个办公桌旁都有一个信息点,全部实现无线上网;构建校园局域网,将电脑房、校长室、政教处、教务处、办公室及部分教研组联成一体,实现了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

二、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1)以推进小组为核心

为了确保我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我们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校长周钧担任组长,副校长和信息科技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各年级主任和信息科技教师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推进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以期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正是有了推进小组的正确决策和指导,我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2)以管理制度为保障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健全了教育信息化各项管理制度,修订了《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微机室管理使用制度》、《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学生上机规则》等共十多项。各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都做到了制度上墙。

学校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检修。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对所有信息化设备进行一次检查,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增强保管人的责任意识。目前所有机器均性能良好,使用正常。各类设备都落实保管责任人。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等设备都有专人负责。普通教室信息化设备管理也是管理规范,保管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班级学生信息管理员的培训与指导。

(3)以管理软件为依托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库”建设,正在朝着建设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教学设计、在线课件开发、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资源网站而努力,目的是构建一个“学教并重”、“建用并举”的交互式资源建设和应用环境,积极建设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为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我们在财务、办公、学籍等工作上全部使用软件来进行管理。学校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数据库,以最终实现学校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教育管理信息化。

(4)以学校网站为平台

我们学校的网站也在不断地改版,不仅设计更富有朝气,栏目也更完整,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目前学校网站已有新闻时空、学校概况、教工之家、园丁礼赞、学生风采和校园文化等十几个栏目,这些栏目内容很充实,信息更新快,已成为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场所、学校行政管理的操作平台、校务公开的窗口、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纽带。

学校网站建设及维护由专人负责,并成立领导小组,对网站信息发布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督和督促,使该网站面向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发布服务,网站信息更新及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三、夯实教师发展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如Windows等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培训;Word、Excel办公自动化软件培训,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Flsh动画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通过培训,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们都能熟练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课任教师均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上网下载素材,自己制作PPT,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一有机会就会派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

(2)开展活动,进行研究

学校在要求老师保质保量地完成网上继续教育学分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十堰市网络教研平台尝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会等教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老师们的学科整合意识增强了,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四、服务学生个性发展

(1)落实课程,开拓校本

学校重视对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定期定量、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制作班级网页,每年组队参加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竞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2)开展活动,提高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并能在团队活动中、班级网站建设中、主题教育的资料收集中,运用学过的技能来开展活动。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倡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PPT幻灯演示展示,取得良好效果;在“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法制教育”等主题活动中,上网、电脑制作的手抄报报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依托教育信息化,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我们会继续深入学习,大胆实践,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质量和水平,为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

篇3: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应用方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就是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给数字化校园与用户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到的是,“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二、智慧校园及其特点

目前,全国很多知名高校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探索,智慧校园是对传统智慧校园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基于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学校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过程支撑。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由于具有以上的特征,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具体包括: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

优化的管理:将数字化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

资源的共享:通过数字化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进行教学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此,智慧校园应是立足于目前运行的校园应用和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移动行业平台、一卡通等业务优势,根据高校各种应用系统的功能特点,实现与高校现有IT应用系统的耦合应用将其移植到移动终端上进行实现,并且能达到实时互动,完成大部分必须通过有线网络以及耗费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相关事务,满足高校建立信息化沟通管理体系的需求。

三、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不少“数字化校园”的项目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就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视硬件平台的投入面轻视软件的建设与使用,造成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而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由智慧校园的特点就决定了单是一个学校是无法将其建设应用成功的,其建设必有相关运营商的积极参与。而运营商的参与使得“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捆绑,如由某省电信所倡导的“智慧校园”,其重要载体是校园“翼机通”,其公司宣传文章上写着“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翼机通’手机集门禁卡、借书证、零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在运营商对学校市场高度青睐的今天,移动或者联通他们同样也会对“智慧校园”有基于自身产品的诠释。因此,相关质疑免不了产生:由厂商所提出并且实施的“智慧校园”是否可以让高校的信息化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某高校一位信息化工作者旗帜鲜明地表示,由厂商主导的“智慧校园”和以前由银行主导建设的一卡通存在着同样的机遇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旭.物联网络智慧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11-10-20:144-146.

[2]张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3-20:61--65.

篇4:虚拟校园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 虚拟校园 三维建模技术 人机交互 场景漫游

虚拟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校园的高级技术特征之一,其主要的实现技术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以及三维建模可视化语言等工具在可视化介质上加以显示。现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运用到诸多领域,而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数字化校园中则是一个具有实现意义与价值的趋势。它在远程参观与远程教育中会发挥出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本文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在虚拟校园系统中空间地物的建模方法,并且针对特殊环境详细研究其交互方式与漫游途径,对于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系统实现的功能

虚拟校园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高新技术,将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和其属性信息相结合,构建一个逼真的、具有 视觉、厅局、触觉的虚拟校园景观,由其组成的关键技术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可以是三维显示,人机交互,远程漫游,并且可以进行查询、搜索等操作。

(一)三维显示

校园三维场景实现是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主要功能,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场景的逼真度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以DEM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可快速重现实地地形,并且利用3s max等软件加入物体三维模型,可以实现三维物体的立体显示。

(二)人机交互

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技术主要是发展和完善三维交互。而虚拟环境产生器则可以根据内部模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计算生成人在回路中的逼真的虚拟环境,人通过各种传感器与这个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三)远程漫游

构建一个虚拟现实漫游引擎就是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先进的交互手段,创建一个参与者处于一个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四)空间分析

由于虚拟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所以建立的虚拟校园系统中可以实现面积量算、距离量算、通视性分析和拓扑关系的查询等功能。

二、系统实现

虚拟校园系统的实现,首先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然后利用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地物模型,然后借助虚拟现实系统驱动,实现虚拟校园场景显示、三维场景漫游、查询、量算等功能。

(一)数据准备

数据的收集应用考虑到实际建模时不同地物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加以区分和选择。主要内容有: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及文档资料等原始资料和校园较大比例尺的航摄相片资料等原始资料;还要包括利用相机在现场拍摄获得的资料,以备为以后的贴图工作做准备。

(二)场景的建模

1.建筑物建模

对于建筑物的建模需要一个从宏观到细节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利用一些传统或现代化的测量技术测量出渭水校园中多个建筑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相机获取建筑物的纹理信息,然后将获取的建筑物的空间数据信息在建模软件中分别对建筑物加以建模。

当然对于一些局部不规则的建筑物,其模型的创建需要考虑到具体的细节部分,即可以对其进行规则与不规则划分:建筑物的规则部分可以用3D MAX等软件自动获得,另外的不规则部分的建模则可以利用专门的模型编辑软件加以实现,例如VRModel等。另外对于建筑物中的各种材质,可以对模型进行贴图,得到逼真的效果。

2.树木

树木的建模可以利用面片贴图法。这种方法通常在模型建造软件中建立单个面片或两个互相垂直的矩形面片,然后把植物立面用贴图的方式贴到面片上,并通过alpha通道进行透明处理。其中利用Photoshop对图片人们制作alpha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广告牌法,它将每棵树都看成长方形的面板,每个面板上都是已经拍摄好的树木的纹理。其主要特点就是用户漫游时它一直朝向视点的观察方向。

3.纹理的建立与映射

纹理映射是所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环节中的重要部分,纹理资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树木以及地面等模型的逼真度。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的地物的侧面纹理很多时候都是不满足要求的,这里就可以利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图像加以处理,此类软件可以是Photoshop和CAD等,处理过后的图像一般是正射相片。对于建筑物顶部的图片可以通过大比例尺航空正射影像获得。

(三)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应该是多通道的,即交互通道应该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方向感等,让人真正地拥有沉浸感与真实感。视觉通道产生以用户本人为视点的包括各种景物和运动目标的视景,人通过头盔显示器等立体显示设备进行观察;听觉通道为用户提供三维立体音响;而触觉与力反馈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虚拟环境,其中系统要识别用户何时“输入”,包括头的位置和指向,手的位置、指向和角度等。对于人的头位置和指向的跟踪检测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头盔上的跟踪装置实现的,对于手的检测与跟踪主要是采用数据手套实现的。

(四)实时漫游

实时漫游是每个虚拟现实系统的最终体验形式,按用户的需求方式,可将虚拟现实漫游方式分为三种:

一是自动式漫游体系。其总体思路是按照事先给定的路径进行漫游。这就好像我们事先给定一系列的路径坐标点,然后用户依次路径这些给定的点的位置来体验我们的虚拟校园系统。

二是查询式漫游体系。这就是如今一些网络地图中的一些功能:你可以选择你的目的地,比如图书馆,我们的系统会生成多条路径供你选择。

三是交互式漫游体系。这主要是指鼠标和键盘的中介作用,你可以利用它們来选择你的行进方向。它可以生成一个不存在的视点,并依据这个虚拟视点的位置和视角,在浏览器中呈现对应的场景信息。

(五) 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是指对漫游视点与物体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进行限制,通过检测视点与物体的距离,一旦小于某个阈值,则认为是发生了碰撞。

较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包围盒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体积略大而几何特征简单的包围盒来近似描述复杂的几何对象。

另一种较常用的方法是空间分解法,它是将整个虚拟空间划分成相等体积的单元格,只对占据同一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的几何对象进行相交测试。适用于稀疏的环境中分布较均匀的几何对象的碰撞检测。

三、结论与展望

虚拟校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本文描述了虚拟校园系统的总体功能,探讨了实现虚拟校园系统的方法;并以虚拟校园中一些场景为例做出了技术说明。其实在不久的将来,借助互联网,虚拟校园系统的功能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得到完善。也许能够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可以交友、学习和娱乐的第二个“真实”校园。

参考文献:

[1] 朱静雯,伍艳莲.基于OpenGL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实现[J].考试周刊,2009(35):156-158.

[2]钟帅.谈虚拟现实中的碰撞检测问题[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7(6).

[3]毛学刚,李明泽,范文义.三维虚拟校园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1):47-48.

[4]韩小卫.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N]. 延安大学学报,2008-6-27(2).

[5]洪德法,卢文嘉,李伟,伊燕平.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1):84-87.

篇5:数字化校园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已经历了独立运行软件阶段、部门级应用阶段和部门级应用加集成平台与校级应用解决方案并举的阶段。

针对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建设逐步步入以应用为核心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学校目前信息化现状与实际需求的分析“盘点”,从信息化建设方面考虑,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定位在以校级应用为着眼点,以统一信息标准为纲领,以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交换为基础,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的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提供完善的数字化支撑平台。

在结合益教教育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和我校实际情况基础上,研究形成了适合学院实施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思路: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立足于学校全局管理和服务统一规划和设计,遵循校级应用信息标准,通过平台对原有系统和第三方系统进行高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学校相关信息资源的互联互动,统一共享,并可根据学校的校情定制个性化建设的策略。

根据校级应用的整体思路,达成了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共识,形成了一个标准、三个平台、N个应用的建设原则。

依据上述策略,一期计划完成的项目是: 学院的信息标准、三个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数据库平台)、办公综合服务系统、学工综合服务系统、教学综合服务系统和人事综合服务系统等。设计时遵循了: 统一标准、统一应用、统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信息门户的原则,全面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达到高度的数据共享,实现了数据的准确、实时更新。

项目建设原则应充分考虑这些内容: 一致性、有效性、容错性、实用性与可行性、先进性与成熟性、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可靠性与稳定性、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安全性与保密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异构系统集成的原则(统一性)、大规模用户访问支持的原则(并发性)和良好的继承性、兼容性。数字化校园功能设计

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要紧紧围绕“物理网络、系统平台、应用系统、人员培训”四大元素来进行。在这四大元素中,“物理网络”是基础,“应用系统”是重点,它们是校园网建设的核心。

物理网络的搭建包括四个方面: 结构化布线、网络连通(网络设备的选择)、服务器的选择、终端的选择。

系统平台的建设包括: 教育行政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和校园网通信平台等系统平台建设。

其中,行政管理和教学平台主要针对教育工作,资源库平台将为这两个平台提供详尽的数据资源。

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根据学校的需求选择一些应用软件和硬件。一般学校常用的应用系统有办公系统、人力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以及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学院网站等,以此实现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应用。

人员培训可分为四级: 学院领导的培训、学院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部门信息员的培训、全体教师的培训等。希望他们在培训之后能够针对学校的具体和特殊需求或是未来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完善系统的功能。

在这里特别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标准都层次不齐,总体上大致也就是这几个方面,但是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本身而言,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校园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呢?

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应实现以下功能:在管理方面(办公系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职能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实现各部门之间更迅速、更便捷的沟通,达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型管理体制;在教学方面(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的、高效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在科研方面(科研管理、学报管理等):

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并且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一卡通管理等): 建立覆盖全院的的高速网络,提高面向全院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正版软件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建立高质量的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会议室等;在校园内建立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校社区服务方面: 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建立电子化的社区服务环境,网络、电话、有线电视进入社区,并开展各种网络化、电子化的服务项目,如一卡通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监控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因此,数字化校园是一个旨在提高单位业务效率、管理水平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的集合,对于不同层次的使用者便有不同的价值体现。

对于高层领导而言: 数字化校园是决策支持系统。

它运用科学的数学模型,结合学院内部/外部的信息条件,为学院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应用,利用业务各环节提供的基础“数据”,提炼出有用的管理“信息”,把握工作进程,减少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普通教职工而言: 数字化校园是事务/业务处理系统。

数字化校园为广大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手段和环境,使之准确、高效、愉快地工作。数字化校园建设流程 1 调研认识过程

(1)数字化校园学习、研究;(2)盘点学院数字化现状;(3)自我评估;(4)形成基本理解和需求。2 实施准备

通过到专业公司和高等院校调研,形成了实施人员的分工,指定专人牵头负责相应组的工作

技术招标

根据各方面的调研情况,经多次反复研究讨论形成技术方案和招标方案,为项目实施做好前期工作,特别是招标文件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必须严肃对待,以免后患,我们形成招标文件的过程如下:

(1)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形成实施整体思路;(2)邀请专业公司到学院部署并讲解产品版;

(3)技术人员和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反复讨论学习,形成基本需求;(4)邀请专业公司到学院分主题讲解、演示;

(5)优化需求,确认数据流、角色、功能等,形成各公司产品与学院实际需求的匹配表;

(6)准备招标文件,整理招标需求,确认评标方法,制定评分标准和拟质疑的问题。

业务需求是招标文件中的主要内容,它的准备需要技术人员和业务部门反复研究确认后形成,主要内容应包括:

(1)业务部门职责;(2)现用办公软件现状;

(3)功能需求与概要设计应包括: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系统功能架构及角色分配总体框图、系统数据流图和各子模块功能描述与需求分析。

以公文管理子模块为例(图 1),需求应以具体、可实施性强为原则,力求具体、详尽,让人一目了然,再配以说明和实际的样张或设计样张等辅助资料。

据此,我们对拟投标方的产品与学院的需求,进行了比对形成了匹配表,以分值和文字评语的方式形成了参考资料。过程控制

招标后进入实施管理阶段,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项目启动动员

强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指定各部门长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第一责任人,各部门选派专人负责本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整理,配合专业技术人员整理需求文档,优先学习使用数字化校园相关功能,辅导本部门其他用户等。

实施专用办公室的安排

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准备实施的专用场地。配备设计和测试用电脑(多台)、讨论问题的会议桌、投影仪、长途专用电话(传真)、多功能一体机(复印、打印、传真、扫描)、电子白板、文件柜、文件归档文具等。

完善管理体制

核心组工作: 每周召开项目例会,完成项目周汇报、讨论疑难问题解决方法,监管协作方的工作、监管中心和各主题项目的工作,参与各主题的专题会议,处理突发事件,讨论临时动议的相关问题,根据进度要求适当调整工作节奏等。

专题组工作: 每周召开项目例会讨论、项目周总结、疑难问题讨论、需求明确后的修改研究、向核心组提交讨论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形成需求的系列文档,保留原始的资料、协调好和主题业务部门的工作、配合核心组的工作等。支援组工作: 参加各组的例会、完成各组委托的临时工作、做好测试和培训工作等。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总负责人负责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会同实施合作方,对完成部分的功能及整个功能进行评估,达到相当要求才可以试运行,对疑难问题提出动议或解决的方法,保证系统的按时完成,对完成的系统在多方确认的基础上实施验收步骤。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上线,实施部门应有足够好的技术支持方式,主要的方式一般包括: 在线支持、办公电话支持、手机支持、超长值班支持、使用手册和疑难操纵视频等。现相关子系统已在招标的基础上分步实施中,里程碑标志是完成一部分,展现一部分。实施中始终坚持测试、评估、再测试再评估,直至达到设计和验收双标准为结束标志。目前整个项目执行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设计目标。

篇6:创建数字化校园汇报

---吴桥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汇报

2011-11-13

我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农村初中。2010年,江都市实施教育现代化,为我校配备了两台服务器,一台网络行为审计控制系统设备,多台智能网络交换机和若干台电脑和一批实验、体育器材。目前我校已达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准。

今年上半年,我校申报创建扬州“数字化校园”,成立相关组织,积极动员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到创建中来,下面简单谈谈数字化在我们学校中的应用:

1.教学方面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要求每位45周岁以内的教师,都能够利用电脑写出每一课时的教案,做好相应的课件,并利用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上好每节课,不仅如此,还要求老师们利用网络办公平台准备好每节课的随堂测试。以下,是我校的教师电子教案和课件,这个是我校的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这个是我校朱成阳老师在微格教室利用电子白板上地理公开课,这个是班级多媒体使用记录,这个是我校教师的利用学校oa办公平台,进行网络组卷。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们要求教师积极进行集体备课,当然,也是数字化的,我们的集体备课是放在学校的oa办公平台上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集

体备课的情况,每个教师对同一年级组其他教师上传的电子教案进行合理的评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们还参与了扬州市文津中学,扬州市甘泉中学的网上结对,主要学科的教师被要求参加文津中学的教研平台进行集体备课。通过文津网络教研平台,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到文津中学的电子备课、在线评课和专题研讨。这是我校许小秋老师、张贻恒老师赵永锁老师等参与到网上集体备课.这是我校初二年级物理老师通过视频与文津中学进行网上教研。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我们先后就初二数学期中复习、初二物理、初二英语教学以及部门工作交流、课题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和后进生转化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大家可以看到,网上结对工作,是我校数字化创建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2.教育管理方面

主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数字化,这是我们每周的工作安排,这是学校教务处的分工情况,总课表,分课表,这是学生的学籍管理,借助于网络来实现数字化,同时,我们利用扬州市教职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在学校的实验管理环节,我们借助于共创软件来实现,这个是实验室的相关情况。从实验仪器的采购入库,到实验的安排,实验的总结等我们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教学科研,我们的教科研借助于学校网站下面的一个子网来实现,这是我们学校的教研课题专题网站。

图书是让人进步的阶梯。图书的管理同样实现了数字化,去年我们对图书进行了登录,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借阅,归还,续借,查询,统计等操作。

资产管理这个方面,我们借助于共创软件来实现数字化,资产的数字化有力的保障了学校资产不流失,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实验室管理方面,我们也是采用的共创的软件来完成数字化,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实验的设置,安排以及实验后的总结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财务管理方面,我们也实现了数字化,下面是我校财务方面的数字化情况。

创建“数字化校园”半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踊跃制作个人主页,这是我校部分学生的个人主页,这是童猛同学和陆王明珠同学的个人主页。年轻教师开通了个人主页这是学校部分教师的个人主页,这个是许晓秋老师的,这是语文老师周妹的。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班级主页,每个学科组也都有自己的主页,学校的一些部门也都有了自己的主页。这是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这是校长室,这是团委和学生会。

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数字化的运用提供了保障。这是一些教师培训的证书。

可以说,在我校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数字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展望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以求实现数字化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7:数字化校园验收申请

高港区“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高港区教育局电教中心《关于做好2012数字化校园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泰高教〔2012〕167号)文件精神,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成立了胡庄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按照《泰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表》的标准,已经完成了数据报表、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采集、编辑、审核、录入、及上传。我校“数字数字化校园”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现特请高港区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本月底对我校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给予验收为谢。

此申请。

具申请单位:(盖章)

篇8: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物联网,智慧校园

一、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 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 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 这些建设均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 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 系统已经投入运行, 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应用方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就是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

而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 给数字化校园与用户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从而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 可以看到的是, “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 “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 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二、智慧校园及其特点

目前, 全国很多知名高校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探索, 智慧校园是对传统智慧校园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环境,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 基于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为学校工作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过程支撑。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 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由于具有以上的特征, 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 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 具体包括: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的理论为基础, 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 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

优化的管理:将数字化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 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 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 实现科学决策。

资源的共享:通过数字化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 从而进行教学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此, 智慧校园应是立足于目前运行的校园应用和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移动行业平台、一卡通等业务优势, 根据高校各种应用系统的功能特点, 实现与高校现有IT应用系统的耦合应用将其移植到移动终端上进行实现, 并且能达到实时互动, 完成大部分必须通过有线网络以及耗费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相关事务, 满足高校建立信息化沟通管理体系的需求。

三、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不少“数字化校园”的项目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 就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重建设, 轻应用”, 重视硬件平台的投入面轻视软件的建设与使用, 造成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而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 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 重点要放在应用上, 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由智慧校园的特点就决定了单是一个学校是无法将其建设应用成功的, 其建设必有相关运营商的积极参与。而运营商的参与使得“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捆绑, 如由某省电信所倡导的“智慧校园”, 其重要载体是校园“翼机通”, 其公司宣传文章上写着“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平台, ‘翼机通’手机集门禁卡、借书证、零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同样可以预见的是, 在运营商对学校市场高度青睐的今天, 移动或者联通他们同样也会对“智慧校园”有基于自身产品的诠释。因此, 相关质疑免不了产生:由厂商所提出并且实施的“智慧校园”是否可以让高校的信息化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某高校一位信息化工作者旗帜鲜明地表示, 由厂商主导的“智慧校园”和以前由银行主导建设的一卡通存在着同样的机遇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旭, 物联网络智慧校园[J], 信息系统工程, 2011-10-20:144-146

[2]张帆, ,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2-03-20:61-65

上一篇:“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课程论文下一篇:她给我自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