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2022-09-11

当前, 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对我国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 建立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校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笔者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化建设实例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 9 9 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 (Kenneth Green) 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 (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 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利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 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 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2 数字化校园的构成

数字化校园是要实现从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到活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全部数字化, 所以应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2.1 网络基础设施

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最基础的设施, 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不能流动, 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它包括校园数据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网络 (用于远程教育) 以及在这些网络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系统。

2.2 网络基本服务

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 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WW、B B S、域名服务、网络安全、网络计费等, 以及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 (如认证系统、目录服务、信息发布服务等) 。它是衡量网络系统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2.3 应用支撑系统

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教务、财务、科研、设备、人力资源等) 和网络教学系统, 它们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

2.4 信息服务系统

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 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3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框架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1 网络和存储环境

底层网络设施是基础, 数据存储、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库系统提供底层应用服务。校园网上集中存储的数据将成为最为宝贵的财富, 必须考虑一种安全的数据保护, 提供数据中心内的集中数据备份。

目前学校建成以万兆为网络核心, 千兆网络为辐射, 百兆网络为接入的高性能计算机网络, 建设信息点3.6万个, 校园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支持从IPv4到IPv6的过渡;完成了大学城校区与三元里校区的高速 (11G) 互连, 实现了两个校区网络的无逢链接,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多个校区一个网络, 实现了两校区间的统一服务、统一管理;拓宽校园网出口 (教育网、电信网) 带宽分别至1 0 0 M。先进的网络环境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基础。

学校建成以IBM P690和IBM FAST900作硬件核心的基础数据库系统, 在此基础上将建设全校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为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提供了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保护。

3.2 平台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

目前校园网一般都提供了对校内外的W e b、电子邮件、B B S等服务, 但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对多种应用系统的扩充、改造、丰富、完善与统一。

3.2.1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的合理、高效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点。它包括:

(1) 校内新闻发布系统:将校内的最新动态消息系统化、标准化发布到网站上的一种网站应用程序。网站信息通过一个操作简单的界面加入数据库, 然后通过已有的网页模板格式与审核流程发布到网站上, 减轻了网站更新维护的工作量, 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引用, 将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简化到只需录入文字和上传图片, 也使网站的更新速度大大缩短, 从而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也吸引了更多的长期用户群, 时时保持网站的活动力和影响力。

(2)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办公系列产品。不仅涉及各类工作流 (如:收发文等) 还包括了邮件、新闻、公告板、规章制度、个人去向、内部论坛、在线交流、培训资料、资源共享、会议管理、热点链接、通讯录等系列模块。

(3) 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 涵盖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表系统等主要功能, 它对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提炼和概括, 使教务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大大减少了管理者的手工劳动, 是高校管理的得力助手。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师系统 (教师基本信息管理) 、学生系统 (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课表系统 (课表查询、课表维护) 、教案管理 (教案录入、修改、查看、网上备课) 、成绩管理 (成绩录入、查询、统计) 、选课系统管理等。

(4) 人事管理系统:包括人事、劳资业务处理功能, 可完成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制作花名册、统计表、登记表、进行工资自动调整、审批、发放等。

(5) 财务管理系统:在原有的财务内部系统的基础上, 设立帐单查询、报帐预约、借款申请等业务。

(6) 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由实验队伍管理、实验项目管理、设备仪器管理、药品及易耗品管理、实验室文本管理等子系统组成, 使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物质供应管理等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效率, 合理利用资源, 运用信息化手段, 不仅代替繁琐的人工操作, 而且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合理调度与有效利用, 从而节省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 提高管理功效;二是提高管理水平, 改善决策支持, 迅速准确地进行实验资源供需动态分析, 适时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辅助财务核算与分析, 便于定期和不定期编制物质供需计划, 降低库存, 减少浪费, 优化实验室管理工作, 使实验室管理与决策工作定量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

(7)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项目申请、结题报告查询、网上评审等方面的内容, 实现科研信息的信息化管理。

(8) 网络计费系统:包括费用列表格、费用查询等功能。

学校目前已经应用了新闻发布系统、办公邮件收发及办公信息发布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网络计费系统, 极大地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3.2.2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指将图书馆现有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 且具有良好的检索功能。它是下一代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超大规模的信息知识中心, 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3.3.3 远程教育系统

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提供数字教学服务, 改变传统“粉笔斗黑板”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育卫星, 实现远程教育。

3.3.4 信息点播系统

采用视频数据压缩和流媒体技术, 充分利用服务器、磁盘阵列和网络资源, 为用户提供数字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数字音乐等多媒体节目的点播服务。比如我校正在提供的电视直播、音乐在线服务都属于此类系统。

3.3.5 教学资源库

包括课件制作、课件管理等功能, 提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系列素材, 并且提供制作系统, 制作人员可根据需求, 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电影等素材有机地整合。

3.3.6 数字化视频会议系统

不同校区间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召开相同会议, 讨论有关问题, 并可进行电子表决等。

3.3.7 校园一卡通

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 “校园一卡通”是推行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把银行卡、电子钱包和身份识别等多种综合应用功能集于校园卡一身, 具有就餐、购物、就医、门禁、图书借阅、洗浴、上机、教务管理、自助缴费等功能。校园卡的推广使用将极大地方便学生、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 减轻携带各种证件的烦恼, 真正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 它也为各种系统提供认证服务, 是应用系统的基础。

3.3.8 移动教育系统

移动教育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 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 (如手机等) 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 将他们通过该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解决和实现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梦想。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 可以浏览一段时期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解答, 在别人的问题中得到提高, 查询作业提交情况、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成绩, 接收教学活动通知;老师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浏览和回答, 通过移动设备向学生发送一些比较重要和紧急的教学活动通知, 随时接收学校方面对于教学活动的一些通知。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 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要: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最主要内容是建设一个基于信息服务系统之上的各种应用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 用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及手段收集网络资源, 通过建设网络资源中心、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等方面来构建数字化校园, 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环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

参考文献

[1] 李博.数字校园一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趋势[J].人民珠江, 2001 (6) :64~65.

[2] 李国兴, 等.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教育信息化, 2002 (6) :49~51.

上一篇:运用移动终端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一篇:高中音乐课程各模块在教学方法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