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2024-04-17

高中议论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精选6篇)

篇1:高中议论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如何叙述论据

1、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例如: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用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画线句子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使事例由前面的句子一线贯穿。

2、化用事例

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这样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的。

如: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又如: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样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这两段文字分别化用了四个和两个事例,都没有展开,而使得整个句子紧凑、生动。

3.一线串珠,高度凝练。

即把很多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事例高度锤炼,使之成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或排比段,凭句子结构的整齐、事例的丰富去征服阅卷老师。

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牛虻放弃了生命,选择了革命。是的,选择可能平凡而又朴实,但其意义却伟大而又深远。正是这一次次心灵的选择洗掉了人类这个物种因物欲而蒙上的恶名,铸就了你坚韧而又脱俗的性格,塑造了你高贵而又圣洁的灵魂,堆砌了你生命的一段段高度!

画线句子内涵丰富,各方举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为后面的议论张本。

选择文学,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们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炷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画线句子把几位作家的事例紧凑凝练地排列在一起,表达出选择文学的情蕴。

4.由点到面,层次分明。

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几件相关事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

例如: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具体事例,即“点”)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概括事例,即“面”)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最后展开议论)

二、例证后如何分析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常用引导词:“假如不这样”“试想”“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假使…那就……”。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再如: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做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加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显写作的目的。

(1)列举相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2)列举古今的事例分别对比分析。如下: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先对应所叙事例展开议论)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再联系现实进行对比)

(3)亦可列举两个正反不同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个例分析。如下:

曾经,驰骋战场,震慑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从没有过快乐的一天。”而自幼生活在黑暗的无声世界里的海伦·凯勒却说“我热爱这个世界,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位战功赫赫的君主他不曾幸福快乐,而又聋又哑的盲人凯勒却如此幸福,为何?原因在于前者他虽然取得了辉煌,但他忘记了太多人性的温暖,而是将敌人的伤害,战争的苦痛铭记于心,所以他背负着太多怨气和怒火去奴役他的臣服者,最终被流放孤岛;而海伦·凯勒忘记了命运给她的苦痛和不公待遇,在短暂的生命里,她铭记住身边的鸟语花香,铭记了父母老师给予她的爱和温暖,因而她是幸福的。(正反对比)

4、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法国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常用引导词:“为什么”

“正是因为”“因为……所以……””正因为如此……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等。

5.例后归纳

即收光聚焦,点材成金。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邃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例如:中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而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同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远走他乡,发愤攻读,矢志成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国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痛苦之中不仅有快乐,而且有创造。

总之,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事实论据与道理阐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综合运用并恰当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2:高中议论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如何叙述论据

1、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例如: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用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画线句子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使事例由前面的句子一线贯穿。

2、化用事例

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这样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的。

如: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又如: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样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这两段文字分别化用了四个和两个事例,都没有展开,而使得整个句子紧凑、生动。3.一线串珠,高度凝练。

即把很多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事例高度锤炼,使之成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或排比段,凭句子结构的整齐、事例的丰富去征服阅卷老师。

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牛虻放弃了生命,选择了革命。是的,选择可能平凡而又朴实,但其意义却伟大而又深远。正是这一次次心灵的选择洗掉了人类这个物种因物欲而蒙上的恶名,铸就了你坚韧而又脱俗的性格,塑造了你高贵而又圣洁的灵魂,堆砌了你生命的一段段高度!

画线句子内涵丰富,各方举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为后面的议论张本。

选择文学,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们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七十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那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炷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

画线句子把几位作家的事例紧凑凝练地排列在一起,表达出选择文学的情蕴。4.由点到面,层次分明。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几件相关事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例如: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具体事例,即“点”)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概括事例,即“面”)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最后展开议论)

二、例证后如何分析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常用引导词:“假如不这样”“试想”“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假使„那就„„”。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再如: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做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加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显写作的目的。

(1)列举相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2)列举古今的事例分别对比分析。如下: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先对应所叙事例展开议论)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再联系现实进行对比)

(3)亦可列举两个正反不同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个例分析。如下: 曾经,驰骋战场,震慑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从没有过快乐的一天。”而自幼生活在黑暗的无声世界里的海伦·凯勒却说“我热爱这个世界,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位战功赫赫的君主他不曾幸福快乐,而又聋又哑的盲人凯勒却如此幸福,为何?原因在于前者他虽然取得了辉煌,但他忘记了太多人性的温暖,而是将敌人的伤害,战争的苦痛铭记于心,所以他背负着太多怨气和怒火去奴役他的臣服者,最终被流放孤岛;而海伦·凯勒忘记了命运给她的苦痛和不公待遇,在短暂的生命里,她铭记住身边的鸟语花香,铭记了父母老师给予她的爱和温暖,因而她是幸福的。(正反对比)

4、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常用引导词:“为什么”

“正是因为”“因为„„所以„„””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5.例后归纳

即收光聚焦,点材成金。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邃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例如:中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而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同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远走他乡,发愤攻读,矢志成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痛苦之中不仅有快乐,而且有创造。

篇3:如何用好高中化学教材

关键词:用好,教材,高中化学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 如何用好新教材, 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教材”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教师把教材当作不变的教学材料, 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怎样叙述就怎样“读、讲、写”, 自身缺乏解说教材的能力和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功夫。

教材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 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如果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出戏, 那么教师就是“导演”, 教材就是“脚本”, 要演好戏就要用好教材这个“脚本”。那么, 应如何用好教材呢?

一、理解新课程结构和教材的编排意图

课程结构改革是本次新课改最具实质性的部分, 在学科中引入模块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化学科模块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在相应的模块中及时地加以反映,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二是有利于解决科目内容过分固定与现代科学飞跃发展的矛盾, 使内容丰富、有弹性。三是促进学科教师教学特色的生成。四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选择的空间, 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可能性。化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设有必修和选修内容, 这样做一是保证普通高中阶段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选择。这与学生高中三年后如何选择高等学校入学专业和未来职业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的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必修模块的内容是高考的基本组成部分, 而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主要体现在选修模块上。理解课程结构, 掌握学科课程标准, 有助于用好教材, 指导高考备考。

新教材的展现与过去的教材有着较大的差别, 一是内容的编排, 将过去一方面内容、一个知识、一次出现、一杆插到底的方式改为在不同模块中出现, 体现了同一方面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目的。二是语言的表述有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对定义、概念、结论等的表述, 由过去的直接陈述改为提示语, 让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归纳、总结、表述。三是将过去的课堂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课堂师生共同的探究性实验, 也不再单独安排每章的学生分组实验。

二、通读教材, 把握各模块、各章节的关联

新教材的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 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我们可把八个模块视为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课程单元。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将每个模块的教学用时和赋予的学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部分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块教学, 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清模块之间的联系, 认为本模块的构成在某方面内容不完整, 有意地作了补充, 殊不知补充的内容会在其他模块出现。为了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的深广度, 处理好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部分学生的“弹性要求”, 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整体结构, 尤其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交结章节。

1.必修1与初中教材及选修模块的重要交联

(1) 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第一节主要与初中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课题3有密切联系或重复, 主要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不同模块都有出现, 在选修出现的频率更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与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三节内容密切相连。

(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要回头看初中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课题2, 初中下册第九、第十、第十一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与选修4的第三章及初中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1关联;第三节《氧化还原》与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关联。

(3) 第三章《金属及化合物》前接初中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后接选修1第二章第一、第二节, 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2, 选修4第四章第四节, 选修6实验2—6、3—1、3—3、3—5。

(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硅》与选修1的第三章第三节, 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1关联;第二节《氯》主要与选修2第二单元课题2, 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 选修6的实验1—2、2—2、2—3关联;第三、第四节是非金属重要化合物 (硫和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硫酸) 知识集中出现的章节, 与选修2第一单元的3 个课题, 第四单元的课题1以及选修6的实验2—4、3—1等联系密切, 前接初中下册第十、第十一单元。

2.必修2与初中教材及选修模块的重要交联

(1)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第二节上联初中上册第三单元的3个课题, 下接选修3第一章全章;第三节《化学键》集中交联在选修第二、第三章。

(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集中交结在选修4。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与选修4的第一章 (三节) 关联;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与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第二节关联;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与第二章全章关联。

(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集中交结在选修5中。本章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作了初步介绍, 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知识都安排在选修5。必修2 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初中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2 及高中选修1的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共四节) 的知识不断重复出现, 体现了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 也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健康的重要关系。

(4)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金属矿物资源与必修1的第三章、选修2的第三章课题2以及初中下册第八单元关系较密切;海水资源上联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下连选修2 的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选修6的实验1—2、2—2、2—3等内容。

理清了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 就不会受过去教材的影响, 在教学上出现超前现象,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依“模”依时, 整体安排, 提炼学习提纲

一本一模块, 每个模块明确规定课时安排为36 个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模块包含的每一章或单元做出相应的时间划分, 保证模块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其次, 对模块分解出的每一章 (或主题) , 根据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难易的程度, 做好课时安排。真正做到整体规划, 保证时间, 有条不紊地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

真正的教学设计要落实到每章的各小节 (或课题) , 每节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 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内容, 可以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但总体思路是把每节的学习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 由浅入深, 有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现实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 从而使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每节 (或课题) 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 找出重点、关键点、关联点、难易点等知识要点和问题。例如, 必修1 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学习典型的金属钠和铝的化学性质, 重点是钠跟氧气和钠跟水、铝跟烧碱的反应。关键的问题是钠和水的反应实验。关联的内容有初中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对照教材不难发现课本第46页“思考与交流”的问题及图示都曾在初中课本出现过。向后看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电解获取钠和铝的反应》, 选修2第三单元课题2铝的冶炼, 其生产流程、铝电解槽等内容都与本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但不必过早地涉及, 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其次, 根据文本内容提炼学习提纲: (1) 阅读回忆金属有哪些性质, 可从金属的存在, 物理共性, 重要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常见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镁、铁的燃烧, 金属分别跟酸和盐溶液的反应等问题着手, 设置学习问题着手, 进行驱动式自主学习。 (2) 进行实验探究金属钠跟氧气、水,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况, 同样可设置若干个问题, 让学生边实验边分析、讨论、解决。 (3) 归纳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跟氧气、水、酸、强碱的反应) , 并从共性出发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差异性, 设置讨论问题, 以全面系统地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 依据上述提纲和设置的问题逐一条理化, 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篇4:用好事例论据 提高作文水平

一、论据选择遵循的原则

一是中心集中性原则

所选论据一定要紧紧地围绕中心论点,所选论据的中心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句话,就是所选论据的中心必须包含有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所包含的内容。

二是典型性原则

在选择论据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典型性是相对的,比如某个论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是因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它就没有那个“典型性”,要尽可能避免“撞车”的情况;另外有一些生僻的论据,许多人都很少知道,虽然它也很典型,但它缺乏一种“共知性”,其可信度也是不理想的。

三是充分性原则

要有足够的说明力,没有足够的论据是不行的,一篇议论文的论据至少要有三四个典型的论据,并且作有效的分析议论。

四是时代性原则

在议论文当中,要有一些新鲜的、具有时代色彩的、新近发生的例子作论据,这样的论据不但使文章具有新鲜感,还能体现出一种创新的、个性的色彩,这是考场作文出彩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是多样性原则

论据太单一,其说服力当然不如那些论据比较丰富多彩的文章。议论文的事例论据一般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种类: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国内的、国外的,正面的、反面的。总之,一句话,就是中外古今的,正面反面的都要用一些。

二、论据叙述常用的方式

论据选来使用时,注意要具有浓缩性。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文章,作为论据的故事内容不应太细,应学会概括。除了针对点可详细些外,整个事件要简明,对所引用的事实只须交待梗概,不要细致描写。要对事实进行筛选、整理,排除不相干的材料。

1.一般性叙述

观点:变通以通途(2014年新课标Ⅰ卷)

在东晋名利厚禄的泥淖里苦苦挣扎的陶潜,在仕途坎坷之中,选择逃离君主的苑囿,选择吟咏着《归去来兮辞》回归心灵的田园;在春秋列国的阡陌、康庄上辗转而行的孔子,在半生推行仁爱的思想而苦寻天下大同无果后,他选择驱车回返,杏坛授业,播撒桃李于天下,将平等、仁义的钟磬声传到百姓家中。

这种叙述就是截取材料中能说明观点的部分,加以客观概述,“叙”的同时将材料中隐含的与观点相关的内涵巧析出,且自然嵌入所叙内容中。

2.理性化叙述

观点: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叫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硝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叙例前,吃准观点,叙述时心中装有观点,将主观倾向与客观事实融为一体,语言极富理性。

3.化用事例叙述

“化用事例”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这样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的。如:

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词传千古。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这两段文字共使用了六个事例论据,但没有展开事例,而是把事例论据融入行文中,使得整个句子抑扬亢坠,节奏感强。

三、就例析理搭建议论桥梁

事实摆出来,还需要讲道理,因为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

1.因果对举揭本质

如果叙例语段是陈述原因或结果的,那么我们可以作结果推断或原因探究的说理分析,也即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因果对举”。

例如: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语段,结构是“例子+观点”,那么该怎样搭建起例子和观点之间的“议论的桥梁”呢?我们发现,事例的结果——“他一个人都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已经告诉了我们,但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这里可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添加范文如下:

为什么他一个人都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这段添加文字,针对“他一个人都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的结果,剖析了其原因。这一说理桥梁的搭建,使“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的得出顺理成章。

2.反向假设巧推论

对陈述事物或现象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假设分析,并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来论证论点。也即运用“假设分析法”来深化说理。

例如:有位同学以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来论述“正视痛苦,百折不挠,成就璀璨人生”这一观点,其间融入了简单的原因分析。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

添加议论如下: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令?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添加语段从事例的反面“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正视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3.例后评论明道理

“例后评论”就是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对其进行评论。如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4.正反对比树观点

“正反对比”就是把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如: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惫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的反感,最终失去成功。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

篇5:GRE写作如何用类比法来找论据

ISSUE是立论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理由或例子去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英语中有个单词叫comparable,直译的话是可比较的,其实它等同于similar(相似的)这个单词,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只有相似的东西才具有可比较性。因此相似性也就成为了整个类比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认为,类比(Analogy)在上述提到的五种论据方法中是最有逻辑性的,使用得当可以省力又出彩地证明观点。它有点像中学时代所学的几何题,解题的关键不在论证的过程,而是添加一条辅助线。只要找到合适的辅助线,论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我们想论证一个抽象复杂的命题A——B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形象并且不需要证明的——D来作为辅助线,然后就把原本复杂的A——B的论证过程替代为论述AB和CD之间的相似性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具体形象且不需要证明的CD其实指的就是事实或常识。所以类比关系建立的难点就在与选择合适的CD.我们来看个例子。

The Negro has callus growing on his soul and it’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hurt him there. That’s simple law of nature. Like a callus on the foot in a shoe that’s too tight. The foot is nature’s and that shoe was put on by man. The tight shoe will pinch your foot and make you holler and scream. But sooner or later,if you don’t take the shoe off,a callus will form on the foot and begin to wear out the shoe.

It’s the same with the Negro in America. That shoe—the white man’s system—has pinched and rubbed and squeezed his soul until it almost destroyed him. But it didn’t. And now a callus has formed on his soul, and unless that system is adjusted to fit him too,that callus is going to wear out that system.

很显然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想证明的是全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And now a callus has formed on his soul, and unless that system is adjusted to fit him too,that callus is going to wear out that system。(现在黑人的灵魂中已经产生了老茧,除非白人的统治体系能调整以适合他们,否则老茧将使这个体系土崩瓦解。)简而言之,就是黑人终将冲破白人统治。

黑人反抗白人统治获得解放这无疑是个非常抽象复杂的命题。采用一般的例证法,学生们都不约而同能想马丁路德金。且不管例子雷同与否,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真正清楚又准确地写出马丁路德金的具体事迹来证明这个观点。甚至还有学生会想到曼德拉或奥巴马来证明,实在有失偏颇。

再来看上面这段文字。作者很巧妙地找了CD,即foot(nature)——shoe(put on by man)之间的关系。鞋子小了,脚穿着会疼,如果不及时脱掉或调整,脚上会产生老茧。如果鞋子继续对脚进行禁锢,那么总有一天,脚会把鞋子穿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不需要再花时间进行论证,括号里的就是AB和CD间的相似性,轻松论证了这个复杂的命题,这就是类比的魅力。

下面再给大家一段文字来体会类比的妙用。

“It is unrealistic to expect individual nations to make,independently,the sacrifices necessary to conserve energy.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nd worldwide cooperation are essential if we expect to protect the world’s energy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other reason why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is required is that other problems of an international nature have also required global cooperation. For example,has each nation independently recognized the folly of nuclear weapons proliferation and voluntarily disarmed? No. Only by way of an international effort,based largely on coercion of strong leaders against detractors,along with an appeal to self-interest,have we made some progress. By the same token,efforts of individual nations to thwart international drug trafficking have proven largely futile,because efforts have not been internationally based. Similarly,the problem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ranscends national borders in that either all nations must cooperate,or all will ultimately suffer.

类比,这种说理手段对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中国古文中如《老子》,《庄子》等都很擅长把深刻的道理用显而易见的故事来讲述出来,比如刻舟求剑等。另一方面,在诗歌中也会采用大量类比或比喻的手段来把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这里选用几句Tagore(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来赏析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些灵感:

Her wish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她的热切的脸,如夜雨似的,搅扰着我的梦魂。

Woman, when you move about in your household service your limbs sing like a hill stream among its pebbles.(妇人,你在料理家务的时候,你的手足歌唱着,正如山间的溪水歌唱着在小石中流过。

篇6:如何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

一、让数学学习更形象具体

我们在备课时,要对整个教学脉络有整体的把握和掌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由于不断进行概念的更新和大量知识的灌输,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尤其在进行关于图形方面讲解的时候,黑板上的图形比较平面化,不能进行灵活展示,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理解的时候,就会感觉很枯燥而且不容易掌握。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多媒体可以使图形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更形象的视觉呈现。例如,我们在教学椭圆的定义时,开展传统教学的方式就是老师进行概念讲解,学生在这个时候听。听完了以后就开始做题,老师针对例题进行讲解,学生在课下找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 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没问题, 但是效果不好。如果此时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能会有更好的收益。比如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几何画板的变化,首先要保证的条件就是长轴不变焦距不断地进行缩小。这样的演示能够让学生观察到在长轴不变的情况下焦距是逐渐缩小,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离心率越大,椭圆就会越扁。当离心率越接近1的时候,椭圆就会变成正圆。我们平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能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 但是没有办法给学生进行演示,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给学生进行演示了。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的学习进度加快,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1]。

二、通过信息技术探究数学学习本质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及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发现数学的一些性质。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直接进行讲解,由于数学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不能轻松接受,在理解上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实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体验,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进行三角函数教学的时候,只是利用黑板画三角函数图形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图像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困难, 也不利于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学习, 当取值不同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像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大小数值的变化让学生看到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三角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变化规律,能够对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2]。

三、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很多行业带来便利, 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信息技术的引入, 但是只能说信息技术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要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它们在彼此融合中进行相互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运用的时候, 给学生传递出来的知识要比传统教学多。我们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因为大量的知识涌入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高质量的原则,不是盲目地追求多,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正常的知识摄入。在教和学的整合过程中,不要忽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但是运用信息技术因为没有写的时间,所以教学节奏很快,有时间给学生的反应时间很少,虽然扩大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但是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有点不适应,那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勤于与学生进行沟通, 这样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

结语

上一篇:威斯敏斯特信条下一篇:《领袖风采》的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