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2024-05-03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精选九篇)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篇1

关键词:逼近,解析,分解

一、运用分析法, 抽象问题本质

例1总质量为M的机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匀速行驶, 在某时刻质量为m的末节车厢从列车中脱离主车, 待驾驶员察觉脱车现象时, 机车已经距离脱勾点L, 此时即关闭油门让机车自由滑行, 问前后两部分停止滑动的距离s.

解析: 在脱勾之后与司机察觉这一段时间机车仍做匀加速运动, 当发现后, 机车即时做了匀减速运动到停止. 末节车厢脱勾后做减速运动到停止, 且两部分做减速运动的规律相同. 若刚脱勾时的速度为v, 那么主车的减速运动中, 从速度减到v开始到停止滑行距离和末节车厢脱钩到停止滑行距离相等. 设主车所能到达的最大速度vm, 那么s为主车从v加速到vm减速即可求出v的距离. 设Fl= [ ( M - m) / M]Fs = 0, s =[M/ ( M - m) ]/l.

二、运用无限逼近法, 全面考虑物理量变化

当对于某一物理变化时, 必须先研究它的变化过程, 采用逐渐逼近的方法, 观察它的变化趋势, 然后找寻它的变化限值, 进一步确定所求物理量的变化范围.

例2将F力分解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力, 求每个力的大小

分析: 根据题意要求, 只有两个分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并没有其他条件, 要求一个力的分力, 是有若干个解, 可见符合题意的解是一个集合.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 当F的两个力F1和F2之间夹角 θ 不断减小时, F1和F2的大小也不断减小. 当 θ = 0° 时, F1和F2的取值是最小, 因为F1+ F2= F, 又因为F1= F2, 所以F1= F2= F /2. ( 下限)

对一个力进行分析, 相反的情况仍然可以成立, 分力的大小随着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F1和F2的大小也渐渐增大. 不管用几何、代数或是三角的方法, 作出外力F进行分析的系列矢量图, 如图1 所示, 都可以推理出当 θ 接近于180° 时, F1与F2的大小接近于无穷大, 即F1= F2→ ∞ ( 上限) , 此时注意 θ 不能等于180°, 所以F1和F2的大小不能等无穷大, F1和F2的取值范围是F /2 ≤ F1 ( 或F2) < ∞ .

点评: 仔细分析、周全考虑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是否有上限和下限, 从而明确物理量的取值范围.

三、运用速度分解法

例3如图2 所示, 平面镜开始在与屏MN平行的A处, 发光点S向平面镜垂直射出一束光, 入射点为O, 现平面镜绕入射点为O逆时针以角速度 ω 匀速转动, 若平面镜转过30° 角到B位置时, 入射光线SO通过平面镜反射后在光屏上形成光斑S', 设SO = d, 则光斑S' 在光屏上移动的瞬时速度大小是多大?

分析: 此题是解决无形牵制的关联体. 这里没有实际的连接物和接触点, 用平面镜与光斑的运动通过光线相互制约而关联.

解: 当平面镜绕点O以角速度 ω 转动时, 反射光线OS' 以角速度2ω 转动. 从运动效果看, 光线OS' 在延长, 同时又绕O点转动, 从上面分解法可知, 光斑沿光屏的运动速度v为转动速度分量v1和反射光线OS' 方向的速度v2的合速度. 故有: v = v1/ sin30° ①. 而v1=2ωOS' = 2ωd / sin30° ②. 由 ①② 得: v1= 8ωd.

例4如图3, 在无摩擦力的情况下, 斜面M放置于光滑水平桌面, 一质量为m的物体, 从倾角为 α, 高为h, 从静止斜面顶端无初速下滑, 问物体m滑到斜面底端时斜面的速度.

分析: 由图4 可知, 物体m参与的第 ( 1) 个分运动是阴斜面一起运动, 使物体m从A移到了A1, 与它对应的分速度为v1, 物体m参与的第 ( 2) 个分运动是沿斜面下滑由A1下滑到A2, 这与它对应的分速度为v2. 物体m直接由A移到A2为合运动, 与它对应的合速度为v. mgh = MV2/2, + mv2/2, v2= v12+ v22- 2v1v2cosα, MV = m[v2 ( cosv - v1], 把v1=V代入方程组可得.

点评: 速度分解法是微观机理的近似应用, 速度分解和其他矢量分解是一样的, 一个速度可以分解无数对大小、方向都不同的分量.

四、运用虚设条件法, 过渡到符合题意

首先对问题先假设一个不合题意的边缘条件, 通过分析推理的结果过渡到符合题的情况中来, 从而明确物理的变化范围.

例5在半径R的水平圆板中心的正方高h处, 水平抛出小球, 要求小球仅与板面碰撞一次, 求抛出的小球速度. ( 球与板面碰撞后水平方向的分速度不变, 竖直方向分速度是碰音前竖直分速度一半)

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 篇2

解题首先要通过审题,搞清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这需要平时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总结,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所以物理家教这里建议大家,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在搞清楚物理过程之后,应把每一个物理过程用所学过的定理定律加以描述,

我们学过的“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都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过程,当然要注意守恒定律的条件;还要注意衔接各个过程的状态,比如“速度”这个物理量一般不发生突变,它既是上一阶段的末速度,又是下一阶段的初速度,针对状态来研究,一般是用牛顿第二定律;一般的,即使是一道综合题,也可以根据将物体运动分成的若干状态来求解,往往写出描述每一状态的方程,题就有解了。

欢迎大家继续欣赏更多的学习方法:

不会做的题要做到经常温习

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要重视

教你提高学习成绩的七大环节

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方法策略 篇3

一、高中生出现物理解题不规范的原因

1.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对解题的规范性不够重视

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上, 老师们都在不断的重复解题要规范, 但是由于高中物理课时较少, 且每节课的任务繁重, 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规范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训练。此外, 老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 只是画出分析图和列出重要方程式, 没有板书完整的解题过程, 从而达不到示范的效果。另外一个方面, 老师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当中没有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规范的要求, 从一开始的教学和作业就没有对学生的要求抓起, 就会导致现在这种状况。

2. 高中生物理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老师们在平时的授课以及作业的批改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 那些基础性比较差的学生对于解题不规范的程度就越高。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常识都不懂, 这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 在规范程度上面就会出现很大的差距。物理基础如果不够好, 那么让学生去分析物理现象和一些缜密的问题时候, 就会出现对这个不明白、那个不明白, 导致最后很多事情都不会, 不从基础上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 更谈不上解题的规范。

3. 教材上的范例解答不够详细

高中物理教材, 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物理教材当中对于例题的讲解不详细, 就会出现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不够严谨。比如: 粤版教材在关于“示波器的奥秘”这一节课时, 这一节讲述的是带点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 但是整节没有出现例题; 此外一些教材当中的例题不但量少, 而且题目也过于简单, 高中物理教材的这种编排降低了学生的要求, 从而使得学生的解题规范性不是很高[1]。

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策略

1. 等效替代的方法在物理当中的运用

在高中物理的题目当中有很多的概念, 对于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的方法, 高中物理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抽象和极具丰富性的科目,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中又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理解, 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解题效果, 解题所花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物理在高考中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 对于物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的高分, 不仅需要适合方法, 而且还有可能节省更多的时间, 而等效替代这种方法对于解题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采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物理的问题

数学是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工具, 数学知识中的平面和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直线斜率等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分析的时候经常适用。在高中阶段遇到许多的物理知识, 许多是数学的思想和物理内容相结合起来的,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生在求解物理题目的时候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数学思想有: 函数思想、数形相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高中物理学习中经常碰到的数学方法有: 数字比值、三角函数、图像求解等方法。高中生们在学好物理的解题时, 一定好学会将数学与物理有机的联系起来, 从而可以将两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之处。

3. 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当中的应用

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 针对一个对象或者是某一个经历来进行研究问题, 但是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 描述的物理量往往是变化着的, 对于这些变化的物理量的研究, 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全过程分成很多小过程进行研究, 这样可以大概将整个事情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微元法”, 微元法在研究物理学过程经常用到, 可以将非理想模型转化为理想的模型, 将曲面转化为平面, 将一般曲线转化成圆或者是直线等。

摘要:高中生物理解题不规范, 不仅是教材上面的解题不到位, 而且与学生们的自身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 提高高中生物理解题能力, 对于学生们成绩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中出现解题不规范的原因, 讲述了三种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 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铺垫。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解题贯穿整个过程,熟悉并掌握力学解题对提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要把学生的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住“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了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了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了部分,有的给出了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有相关联的群体。要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能够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境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严格的科学界定。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力的概念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可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让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2.资料点拨;3.情境点拨;4.交流点拨;5.一题多解点拨。

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近、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中学生力学习题难的心理障碍可以排除。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特殊解题方法探究 篇5

一、等效法解析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中,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于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与解决.等效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将复杂的物理试题,繁杂深奥的物理模型等效的转变为熟悉的知识或者模型,这里充分利用了学习迁移的功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原来的关系不变,要对原本的物理事件有着清醒的认知,并且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嫁接,实现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例1图1中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两量车A和B,然后在A上安装强磁铁,总质量5 kg,B上安装闭合的螺线管,B车的总质量10 kg.现给B车一个水平向右的100 N·S瞬间冲量,若两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直接碰撞,则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是多少?

解析:从案例试题中给与的条件来看,很有限,再用传统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觉得很难下手,或者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是,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分析磁铁、线圈,由于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导体和磁场间相对运动,A、B两车之间有排斥力,又由于水平面是光滑的,A、B两车组成的系统没有外力作用,动量守恒.当A、B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互作用消失,这时候就可以与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物理模型挂靠,实现等效的模型转化,这样思考问题就简单多了.解题思路就清晰可寻:p=m2v2=(m1+m2)v.v2=p/m2=10 m/s,v=p/(m1+m2)=6.7 m/s.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通过分析试题,实现问题和模型的等效转化,就可以依据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楞次定律来解决问题,使用知识迁移的功能,解决此类问题.

二、对称法解析

对于高中物理的解题策略来说,没有什么绝对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只要符合解题的程序,解题的步骤科学合理,解题的依据是准确的物理知识,那就可以采取和使用.对称法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在面对复杂难解,不宜找到突破口的题目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捷径,不烦可以简化繁杂的解题程序,还能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例2如图2(1),长度均为l的两块长方形砖块A和B叠放在一起,A砖相对于B砖伸出l/5,B砖放在水平桌面上,砖的端面与桌面平行.为保持两砖不翻倒,B砖伸出桌面的最大长度是多少?

解析:对于这道题目,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拿起题目最常规的做法就是采用力矩平衡原理来解答,容意计算出来,但是步骤比较繁琐,容易出现问题.这里就可以采用对称的方法,依据物理原理,利用数学思维来求解就显得十分简单.把A砖右端伸出B端的L/5截去,补在B砖的右端,则变成图2(2)所示的对称形状,伸出最多时对称轴应恰好通过桌边.l-x=x+l/5,这样求解我们得到的答案就是x=2/5 l

三、递推法解析

递推法的使用多数是解决物体发生多次作用后,即当问题中涉及相互联系的物体较多并且有规律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应用数学思想将所研究的问题归类,然后求出通式.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篇6

一、电磁学在物理竞赛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高中物理竞赛试题的学习和了解, 发现电磁学部分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图像法、对称法、综合法、微元法、隔离法等。其中, 每种解题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应的可用于哪种类型的试题有一定的规律。如跟洛伦兹力相关的试题较适合用图像法进行求解, 与安培力有关的试题往往用微元法进行解题, 与电势有关的试题更多是运用对称法进行求解等等。下面就部分方法结合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二、相关解题方法具体例题分析

(一) 图像法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直接且形象的方法就是图像法, 该方法可以借助几何完整的阐述、表达物理问题, 并借助几何关系使问题有效解决。

案例:如图1所示, 有一个绝缘圆筒容器, 其容器半径为R、轴线为O点。其中, 圆筒内存在匀强磁场, 磁场的方向与轴线平行, 磁感应强度为B, 另外, 在H处有一个小孔, 圆筒在真空环境中。有一带电粒子P, 质量为m、电荷量为q, 以一定速度由小孔进入圆筒, 在经过碰撞之后又从小孔处飞出。假设:筒壁是光滑面, 粒子与筒壁为弹性碰撞, 且粒子的电荷量不会因与筒壁碰撞而变化。如果要使粒子以最少次数与筒壁发生碰撞, 问:

(1) P的速率为多少?

(2) P从进入圆筒到射出圆筒的时间为多少?

分析:根据题意, 带电粒子与筒壁只碰撞一次无法实现, 只发生一次碰撞就意味着粒子只能沿直线运动, 而圆筒内有磁场, 带电粒子会受到洛伦兹力的影响, 则其运动轨迹会发生偏转。那么碰撞两次是否可行?题目中讲到粒子与筒壁为弹性碰撞, 意味着粒子速度大小在碰撞前后不发生变化, 则粒子的运动轨迹在与筒壁的两次碰撞过程中应是对称的。据此, 通过找到圆的三等分点, 描绘出粒子的运动轨迹并确定圆心, 依据相应的几何关系即可完成对问题的求解。

2微元法

微元法是指从整体中取某一微小部分作为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对象整体得到求解的一种方法。利用微元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通过用简单熟悉的物理定律得以解决。微元法可以将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曲线转化为圆或者直线, 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进行处理。微元法解题方式在高中物理中涉及较少, 但在竞赛中会时有考查。

案例:如图2所示, 有一金属圆环水平放置, 半径为a, 另一金属细圆柱竖直放置, 其端面与圆环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内, 圆柱的细轴通过中心O点, 有一均匀导体棒, 质量为m、电阻为R, 放置在圆环所在平面内, 棒的一端套在O点位置, 另一端A沿着圆环可绕细圆柱进行圆周运动。细棒和圆环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 圆环处于恒定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大小B=Kr (K>0) , 方向竖直向上, r为磁场中某点到轴线的距离, 导线与圆环之间的电阻、感应电流的磁场等因素不考虑, 问在棒的A端需要多大的水平外力才能维持导体棒以角速度进行匀速旋转。

3综合法

综合法的特点就是从问题中已确定的条件进行切入, 根据已确定条件进行推导, 推导出新的条件后继续往后推, 以需要得到的量为目标, 直到推导出为止。

案例:图3为测定电子荷质比的一装置, 电子从真空玻璃管的阴极K发出, 经过A和K间的电压加速后, 会形成一束电子流, 其进入C、D两极板间时的方向与极板平行。若C、D两个极板间没有电压存在, 电子会出现在荧光屏O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U, 则电子会出现在P点位置;若再在极板间施加一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电子会返回到O点。已知极板长度l=5mm, C、D间距d=1.5cm, 极板区中点M到O点位置距离为L=12.5cm, U=200V, P点到O点距离为3.0cm, B=6.3×10-4T, 求电子荷质比。

分析:该试题中并没有与荷质比直接相关的物理量, 直接感觉是缺乏明显的解题思路。这时比较适合采用综合法, 我们就根据已知的电子运动情况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是在加速电场中的电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是在偏转电场中电子以类平抛轨迹形式运动, 三是以飞出极板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电子的每段过程再结合运动学定律可列出相应的运动方程, 方程中包含电子相关的物理量质量和电荷, 通过对所有方程整理即可求得电子的荷质比。

三、总结

竞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整合及综合掌握能力, 更多考查的是对方法的掌握。竞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也有部分知识点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畴。而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可抽取部分时间多了解前沿科技知识, 增强对物理知识本身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另, 在具体的试题练习中, 注重一题多解, 多思考多总结, 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而对于电磁学这部分知识, 还要多观察、多实验, 多观察才能找到规律, 实验往往能直接揭示物理现象并带动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

总之, 无论是竞赛试题还是电磁学相关问题, 重点要多思考, 需敢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剖析问题, 这样才能开拓思路, 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丽.高中物理竞赛中电磁学的解题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凌大朋.高中物理电磁学竞赛题解题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 (学研版) , 2016, (4) :43-46.

高中物理动力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探究 篇7

一、审清题目并确认研究对象

物理力学题目一般会给出一个、两个以及以上的相关联的物体。有的题目会直接给出条件, 有的则将条件隐藏在某一句话中, 所以在解答题目的时候, 学生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 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那么如何审题很关键:第一, 可以采用演绎法进行审题, 几乎所有的物理力学题目在解题的时候, 首先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并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 列出力学相关的方程式, 按照国际力学单位将其放到公式中进行运算。解答以后, 还要对解答的题目进行分析和判断, 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第二, 审题的时候联系物体运动的过程。物体运动要么是匀速、要么是变速, 在解题的时候在头脑中形成物体运动的场景, 通过场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物体是匀速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然后根据物体的状态列出方程式, 这样能避免盲目解题,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二、找出题目的关键信息, 建立物理模型

物体运动的时候, 遵循的规律不同, 它的受力情况也不同, 所以在解题的时候要找到题目的关键信息, 分析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状态, 才能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所以在这期间, 需要学生构建物理模型, 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确定物理运动的定量和定理, 进一步找到解题的答案。

三、利用转换法

高中力学题目中, 常常会发现看起来比较陌生, 实际很熟悉的题目, 很多学生会觉得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 可以利用模型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转换为熟悉的运动场景, 从而找到两者相似的地方, 利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解答题目。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长L, 一端用绳子系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另外一端用手握着, 手握的一端在水平桌面上做半径为R、角速度为ω的顺时针方向匀速圆周运动, 绳子与水平桌面半径是R的圆相切, 人手做功的功率是P, 如下图 (图一) 所示:小球在同一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小球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小球在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题目解答方法如下:

根据题目已知条件,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手对绳做功的功率等于小球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为P=fωr,

四、了解题目中的物理定理

在解答动力学问题时, 一定要紧紧围绕力学相关的概念、定律, 这些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物理学中各种概念都有科学、严谨的定义,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水平阶段严密程度不同, 这些概念都是经过一代代物理学家反复推敲和研究出来的, 概括性非常强, 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有时候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定理, 所以在解题的时候, 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 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要增强物理概念的意识, 在平常学习中,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 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比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间一字之差, 但是他们的定义却不同。如果对两者之间界定不清楚, 很容易将两者混淆, 认为速度大就是加速度, 速度为0, 那么加速度也为0。物理学中很多类似这样的概念, 学习的时候, 学生一定要区分二者的差别, 从而才能更好地解答题目。

五、结语

在解答动力学题目的时候, 学生还要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 比如概括同一类型题目的特点, 掌握同一类型的题目的解答技巧, 做到举一反三,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在解题的时候, 还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解题思维能力,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题目, 都能找到解题的方向, 从而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摘要:“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 动力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的比重比较大, 也是每年高考考察的重点, 力学题目考察的内容多、范围广, 学生对动力学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物理考试, 因此学好物理力学知识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审清题目并确认研究对象、找出关键信息、建立物理模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力学,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松.不同物理情景下弹簧类问题的解题思路[J].招生考试之友, 2010 (22) :45-46.

[2]韩静, 代晓宁.动力学中涉及的几类问题[J].中学物理 (高中版) , 2015, 33 (10) :90-92.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篇8

一、高中物理力学体系结构

高中力学部分主要由力、功和能、动量和冲量三大知识点组成,其中,力学部分包含动力学和运动学两大板块。高中阶段的静力学事实上可以作为动力学中加速度为零的特例。动力学主要包括牛顿三大定律,也包括物体运动中速度及位移的运算规律。物体的运动也可从功和能的角度来描述,功和能主要由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组成。物体的运动还可从动量和冲量的角度来描述,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力、功和能、动量和冲量三大板块之间主要通过力与速度进行联系。

二、高中物理电磁学体系结构

高中电磁学主要由场和闭合电路两大知识点组成,其中场包括电场和磁场。电场主要包括电场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磁场包括磁场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力宏观上表现为安培力,微观上表现为洛仑磁力。闭合电路规律主要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的规律。这是电磁学中解题的主要知识点。

三、力学与电学综合题解题方法

1. 考虑问题的侧重点,对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解决

在解题前先弄清楚问题是侧重于力学还是电学知识,然后重点分析问题中力学或者电学部分涉及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并分析问题中已知和未知条件间的关系,做到重点突破,然后再分析另一个板块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从而解决这类综合题。

例1:如图1,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电,电荷量为q(q>0),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时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该小球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好通过B点,且到达B点的动能为初动能的6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1)无电场时,小球到达A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上题是2014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第25题。本题描述的大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力学部分,因此首先从力学部分突破,先分析小球的运动情况,从平抛运动规律入手,计算出小球的初动能,再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小球在A点时的动能,从而算出小球到达A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然后从电学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引入电场后,球从O点到A点小和B点,高度分别降低了,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和第一问中算出的小球的初动能,得出小球从O点到A点和B点电势能减小的数值。然后通过匀强电场中等势线及几何知识计算场强的大小。因此,此题在求解时遵循从力学到电学分析的原则。

2. 分析习题中力学和电学知识相联系的物理量

例2:如图2,两固定的绝缘斜面倾角均为θ,上沿相连。两细金属棒ab(仅标出a端)和cd(仅标出c端)长度均为L,质量分别为2m和m;用两根不可伸长的柔软导线将它们连成闭合回路abdca,并通过固定在斜面上沿的两光滑绝缘小定滑轮跨放在斜面上,使两金属棒水平。右斜面上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已知两根导线刚好不在磁场中,回路电阻为R,两金属棒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已知金属棒ab匀速下滑。求:(1)作用在金属棒ab上的安培力的大小;(2)金属棒运动速度的大小。

本题是2016年全国高考卷理科综合第24题,也是一道力学与电磁学综合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力学和电磁学联系的桥梁,这一桥梁就是本题中第一问中要求的物理量安培力。通过ab棒和cd棒的平衡条件算出安培力。然后通过电学安培力的计算公式、感应电动势及欧姆定律计算出金属棒运动速度的大小。

3. 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并找出各过程之间的联系

复杂的力学与电学综合题常常涉及物体运动的若干过程,通常需把问题的全过程分解为几个与答题有直接关系的子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3:如图3两相距L=0.5m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于水平面上,导轨左端与阻值R=2Ω的电阻连接,导轨间虚线右侧存在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质量m=0.2kg的金属杆垂直于导轨上,与导轨接触良好,导轨与金属杆的电阻可忽略,杆在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始终与导轨垂直,其v-t图像如图4所示,在15秒时撤去拉力,同时使磁场随时间变化,从而保持杆中电流为0。求:

(1)金属杆所受拉力的大小为F;(2)0~15秒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3)15~20秒内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此题是2015年上海高考理科综合第32题。试题中综合了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杆从零秒到10秒未进入磁场前采用力学中动力学的方法来求解金属杆受到的拉力。在10秒到15秒之间金属杆在磁场中做匀速运动,根据力学的做匀速运动物体合外力为零的规律以及第一问求出的金属杆受到的拉力即可求出0~15秒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在15秒至20秒时间段通过回路的磁通量不变,由杆在15秒至20秒内运动距离和15秒后运动距离即可解出15~20秒内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金属杆运动的过程,同时关注这些过程中金属杆受到的拉力以及速度之间的联系,再根据每一个金属杆运动过程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整个问题。

总之,解答力学与电学综合题一般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注重物体运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有些问题可以从功和能的角度考虑,还有的可以从动量和冲量的角度考虑。同时在解题时要充分注意重力和电场力做功和路径无关、洛仑磁力不做功等特点,这些知识点可以降低解题复杂度。

摘要:高中物理力学与电学综合题是近年高考中物理试题新的热点。文章在总结高中物理力学和电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其中的特点总结出解决这类综合题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望能为高中物理教学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力学,电学,综合题,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炳光.题材积累与考试命题[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6,34(3):70.

[2]李坚.物理习题课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2015,(12):60—62.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举 篇9

一、等效代替法

在物理学中有不少概念的建立, 运用了等效代替法, 例如,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平均速度就是一种等效的思想, 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来描述来描述整个运动过程的速度效果相当, 再如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计算弹力做功, 此过程中弹力是变力, 根据F=kx可知弹力是均匀变化的, 在弹簧拉伸x的过程中可以用平均力代替整个过程中的弹力, 弹力做功, 交流电的有效值等等。都是等效代替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等效代替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效法熟透物理学的每一个分支, 同时等效代替法也是一种实验的方法。实验中我们可以用等效法测电阻。因此,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学生, 使他们掌握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微元法

微元处理法指的是我们把研究对象或过程分隔成小块 (微元) 来加以研究。例如, 方法1中提到的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计算弹力做功时我们可以把拉伸过程分为很多小段Δx1、Δx2、Δx3、…、Δxn, 把各段近似认为是恒力, 他们分别是F1、F2、F3、…、Fn各段做功分别是F1Δx1、F2Δx2、F3Δx3、…、FnΔxn整个过程中弹力做功就等于各段做功之和, 即W=F1Δx1+F2Δx2+F3Δx3+…+FnΔxn再根据F=kx, 及F-x图像我们就可以求得弹力做功

三、近似处理法

近似处理法在中学物理经常用到,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忽略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 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对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近似处理后就有物体的重力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即就是我们求天体质量的方法。和称之为“天上人间”公式, 在解决物理问题是经常出现, 该公式是近似处理后得出的。

四、极值法

描述某一过程或某一状态的物理量, 在其发展变化中, 由于受到物理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其取值往往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符合物理问题的实际, 求这些量的值便可能涉及到要求物理量的极值。如我们在讲解瞬时速度时, 是取时间接近零这样一个极限得出瞬时速度。

(一) 利用两个变数的函数性质求极值

例:电阻R1, R2串联时总电阻是20欧, 并联时的总电阻为 ()

(A) 一定是5欧

(B) 一定是大于5欧小于10欧

(C) 一定是小于或等于5欧

(D) 一定是等于10欧

解析:两电阻串联, 总电阻是20欧, R1+R2=20欧, 两电阻并联时,

显然, 这是一个关于R1为变量的二次函数, 与y=ax2+bx相比较, 所以R并有最大值,

R并取得最大值, 其值为:

即R1与R2并联后最大值为5欧。结合实际电阻不能为负, 而最小可以为零。故答案应选 (C) 。

(二) 用二次函数判别式求极值

设二次函数y=ax2+bx+c, 若a>0,

例: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R1欧, 定值电阻R欧, (R1>R) , 电源电压U不变, 若闭合开关S, 滑片P从左端向右端移动过程中, 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如何变化?

解:设滑片P在某个位置, 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U1伏, 则此时电路中电流, 变阻器两端电压为 (U-U1) 伏, 变阻器消耗的功率由公式P=UI得

∴函数P有最大值。

由可以归纳出: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 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变化规律: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从0欧开始增大, 当R1<R时, 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一直变大;R1=R, 变阻器消耗的功率由小变大, 最大点是R1连入电路的阻值等于R;当R1>R, 变阻器消耗的功率由小变大再变小, 并且在R1=R取得最大值。

极值法的应用广泛, 不可能一一列举。而在一些中学教辅资料上却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 主编:李宗伦《点对点讲与练双向激活》九年级物理上吉林人民出版社P120页第7题:有一只标有“220V40W”的灯泡和一只标有“2kΩ·100W”的变阻器, 能否把它们串联在一起, 接在家庭电路上组成一个可调光电路?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最大功率是多大? (设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保持不变。)

其解答如下:

[提示:“220V40W”的灯泡可独立接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 当然也可与一变阻器串联, 接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 组成一个可调光的电路。当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最大时, 它分得的电压最大, 此时它的功率也最大。]

解:该灯泡能与“2kΩ·100W”的变阻器串联组成可调光的电路, 灯泡电阻,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2000Ω时,

此题的参考解答有误, 从表面看似顺理成章, 但细看“当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最大时, 它分得的电压最大, 此时它的功率也最大”这一论述没有科学依据, 这里不仅要看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 还要看接入电阻后电路中电流大小, 而仅仅从接入电阻大小来判断功率的大小是片面的。本题的解应该是:

解:该灯泡能与“2kΩ·100W”的变阻器串联组成可调光的电路, 灯泡电阻。

设滑片滑到某一位置时灯泡两端电压为UL, 则变阻器两端电压为220V-UL, 功率公式P=UI得

∴函数P有最大值。

上一篇:呼吸性疾病下一篇:湖南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