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劝返学生方案

2024-04-29

辍学劝返学生方案(精选6篇)

篇1:辍学劝返学生方案

求真求新

至善至美

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实施方案

六十铺镇战沟小学

2018年2月

六十铺镇战沟小学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控辍保学”三项制度以及关于“控辍保学”工作的开展,要有效地遏制学生辍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1、学校必须摸清底数,建立辍学学生档案,建立辍学学生台账。按照学年初各班定员人数对学生逐班检查,摸清缺席学生去向,建立辍学学生档案,摸清辍学原因,为做好动员学生返校复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动员辍学学生复学。针对辍学学生的辍学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劝学生返校学习。

(1)落实对贫困生给予贫困生补助的规定。

(2)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复学后采取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测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以统一尺码衡量学生,不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对学习上心理压力过大的学困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的帮辅,努力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3)因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辍学的,学校向学生家长作解释,把学生领进学校学习。

(4)学校要求班主任安排专门时间深入到学生家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返校学习,对及时不能返校的要多次(不少于2次)做工作,直至学生复学为止。

(5)对学校动员后不能复学的人员,学校将其辍学学生花名册上报到中心校,请示乡政府下发《劝返复学通知书》,采取政府行为强制复学。

3、落实控制辍学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止学生辍学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教师,签订制止辍学目标责任书,把辍学学生指标任务纳入到教师考核制度之中。

4、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转学、休学手续,对正常得学生变动,履行学籍管理手续,做好记录,妥善保管各种印证材料。对有辍学趋向的学生要早发现、早制止、确保不辍学。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辍学报告制度。对在校学生实行动态管理。6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篇2:辍学劝返学生方案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控辍保学”三项制度以及思南县教育局关于“控辍保学”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地遏制学生辍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切实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1、学校必须摸清底数,建立辍学学生档案,建立辍学学生台账。按照学年初各班定员人数对学生逐班检查,摸清缺席学生去向,建立辍学学生档案,摸清辍学原因,为做好动员学生返校复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动员辍学学生复学。针对辍学学生的辍学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劝学生返校学习。

(1)落实对贫困生给予贫困生补助的规定。(2)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复学后采取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测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以统一尺码衡量学生,不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对学习上心理压力过大的学困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的帮辅,努力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3)因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辍学的,学校向学生家长作解释,把学生领进学校学习。

(4)学校要求班主任安排专门时间深入到学生家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说服学生家长让学生返校学习,对及时

不能返校的要多次(不少于2次)做工作,直至学生复学为止。

(5)对学校动员后不能复学的人员,学校将其辍学学生花名册上报到中心校,请示镇政府下发《劝返复学通知书》,采取政府行为强制复学。

3、落实控制辍学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止学生辍学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教师,签订制止辍学目标责任书,把辍学学生指标任务纳入到教师考核制度之中。

4、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转学、休学手续,对正常得学生变动,履行学籍管理手续,做好记录,妥善保管各种印证材料。对有辍学趋向的学生要早发现、早制止、确保不辍学。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辍学报告制度。对在校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6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篇3:辍学劝返学生方案

学生的外部表现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以不同的教育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其具体结果有很大差异。但无论以那一种原则和方式划分,学生的外部表现都由学业成绩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组成,都存在优、中、差三个层次。我国现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是以学业情况为主,学业情况又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文化考试方式且都是笔试,所以文化笔试成绩成为划分学生层次的基本依据。文化笔试成绩相对于其它比较对象差的学生称为“差等生”,文化笔试成绩和道德表现都差的学生称为“双差生”,反之亦然。这种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不仅被学校普遍实行,而且被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可。由于本文是对我国隐性辍学学生群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所以沿用这种不合理但现实普遍存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式,更为接近实际情况,更便于论述和理解隐性辍学学生群的现状。

我们在深入分析了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以后,认为现状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核心明确

“核心明确”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是由“差等生”构成,其隐性辍学的发展程度较深,最接近完全辍学,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明显,它的存在和变化容易识别。向上的变化面临重重困难,而向下的变化(即走向完全辍学)十分容易。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一论点。

先看面上的数据:金东贤等研究者通过对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辍学1至3年的101名初中辍学学生的调查,发现47%的学生辍学是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1]

再看小康地区的数据:杨润勇主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河北省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流失现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的辍学生都是差生”。研究者“调出了当时全县排名前500名和每校成绩排在最后50名(全县共计1700人)的学生名单,并对两类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是:截止到2001年中考,初一检测时全县总成绩排名在前500的同学无一辍学;而1700名各校的成绩差的同学只有243人坚持到参加中考。也就是说,这些差生有86%沦为辍学生,这些辍学生占该届辍学生总数的81%”。“从以上专门调查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选择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业成绩长期居于其他同学之后,是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摘掉差生的帽子。在样本县,辍学生主要来源于日益增多的差生群体”。[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组数据中,“辍学生”指的是未参加中考的所有“流失生”,而不仅仅是“没有取得初中毕业证”的“学籍辍学生”,即“显性辍学生”。因此,可以将这些“辍学生”数据视为隐性辍学生的数据。)

再看农村地区的几组数据:苏群等对闽北农村地区2005年年底拥有12—17岁子女的农户进行实际调查。结论是“子女成绩的优劣对农户家庭决定是否让其子女继续上学具有显著影响。成绩一般的子女和成绩较好的子女辍学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成绩较差的子女。本次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表明,所有辍学子女中,成绩较差的占75%,成绩一般的占18.75%,成绩较好的只占6.25%”。[3]楚天遂利用长期在教委抓“普九”的便利条件,先后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18次,汇总有关辍学情况报表326张,统计数据12300多个,对荥阳市初中教育现状和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第一手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双差生辍学率高。据教委教育科统计,99年全市2589名辍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占67%左右”。“辍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留过级的53.57%,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里人从不辅导和有时辅导的62.38%,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没有动力或兴趣50.96%,上学时学习成绩属于下等的86.9%,自己决定不再上学86.9%”。[4]

最后看“差等生”比较集中的中职学校的调查数据:“一个中专班级51位同学,入学考试成绩‘一科不及格’的学生占88.2%,‘两科不及格’的占66.7%,‘三科不及格’的占47.1%,‘四科及四科以上不及格’的占35.3%,这种情况的班级已经是入学成绩最好的班级了,有的学生‘语数英’三科总分还不够80分,入学摸底考试时不少学生的‘语数英’单科分为一二十分不等。”进入中专以后,“22.3%的学生‘每周逃课超过五次’,而‘从未逃过课’的同学为零。”[5]这些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没有最终走向完全辍学,但其中专入学摸底考试时的成绩足以说明他们在初中时就已经是隐性辍学的核心人群了。

以上所列数据说明,人们在说到“准辍学生”的时候,明确指的就是“差等生”。“差等生”群体就是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大本营,是完全辍学生的孵化器和主源头。

二、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外缘模糊

“外缘模糊”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外缘部分是由“中等生”构成,这部分学生是最普通的群体,学习成绩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量大面广。其隐性辍学的程度浅,距离完全辍学较远,但其可变性强,或向下进入“差等生”部落,或向上挤进“优等生”行列,而向下变化的概率远大于向上变化的概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模糊,若不注意,则难以识别,所以他们的变化往往被忽视。隐性辍学学生群随学习年级的提高而扩大的部分,主要由这部分“中等生”转化而来。

“中等生”的心理特征预设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生与优等生在成就动机(AM)等八种非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FZ)上均有显著差异(中等生落后于优等生),只有在焦虑水平(AX)、情绪稳定性(ES)、好胜心(WI)上差异不显著;中等生与差等生除了在成就动机、焦虑水平、好胜心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纬度上均无显著差异。”[6]由此可见“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心理差异大于“中等生”与“差等生”的心理差异,因此“差等生”的许多心理特征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如宿命心理、自卑心理、惰性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虚荣心理、孤僻冷漠心理、焦虑异常心理等等。他们“想努力学习,又懒于思考;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一般性教育活动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对一切似乎无所谓;有竞争,想胜又怕出力气,输了,又经受不起;他们习惯对周围的一切看一看,等一等;上课习惯听别人回答,思想不易显露,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赖时又自卑。”[7]心理学家黄慧朵“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患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最终不得不退学的几个学生,没有一个是后进生,也没有一个是优生,都是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班主任最省心、放心的中等生”。[8]

“中等生”的教师定位促成了他们成为隐性辍学外缘人群的可能性。“中等生”表现平平,教师通常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个人接触相对较少,最容易被教师忽视冷落。教师说不出他们的具体表现,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渴望教师的关注,不论这种关注是表扬还是批评,甚至“您是在叫我吗”竟成了每一名渴望走向“成功”的中等生的“宣誓语”!这种被忽略的境遇和被遗忘的地位,成了“中等生”走向隐性辍学的催化剂。一个叫周润华的“中等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小学时,我在班里数一数二,到了中学就不一样了,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沦落’成了中等生。老师似乎只关心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而对于如我一样的中等生却不闻不问。”“也许是受够了默默无闻的滋味,我们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耐心,尤其是副科。后来,每当上历史、地理、公民课,又恰逢在上午第三四节时,我们就一起相约‘胜利大逃亡’。我们各自骑上自己的破自行车,逃学回家,午饭过后再返校。逃课的时光是快乐的。飞快地骑着‘老爷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情舒畅至极时,干脆来个大撒把,旁若无人地在大路上撒欢。甚至还吹着口哨,真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然而,静静地坐回教室,望着争分夺秒的同学,心里也会犯嘀咕,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难道真的就这样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吗?应该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毕竟我们也不笨,如果埋头用功、奋起直追,说不准能赶上或超越‘尖子生’。可是,实在受不了老师对我们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是给那些‘尖子生’和‘笨鸟’们开小灶的情景,很让我们愤愤不平。于是,为了解除心中的怨气,‘报复’老师,我们还是时常逃课。只是没想到时间长了,竟然‘逃’出了大名声。”[9]

“中等生”外部表现的普通性、两面性和不稳定性,使他们在隐性辍学学生群中的外缘地位呈现模糊不清的特点,给识别他们隐性辍学的程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众多调查研究“中等生”状况的文章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较为准确的数字统计,一般都是语焉不详地说“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这种模糊的外缘地位使隐性辍学学生群有了隐蔽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具有张力

“具有张力”指的是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而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都会不可避免地形成隐性辍学的动因,这就是隐性辍学的张力所在。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对“优等生”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优等生”的优异学习成绩往往掩盖了他们学习兴趣的被动性,当他们被这种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学习折磨到了极限时,就会以彻底弃学的形式突然爆发出来。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突变惊愕不解,其实隐性辍学的张力早已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潜伏的心理变化早已开始,只不过隐性辍学的外部表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不易察觉罢了。

朱爱所等研究者对161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缺乏兴趣占厌学生总数的94.5%。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没有兴趣必然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产生厌学情绪。表中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其中也包括不厌学学生的无兴趣表现。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无兴趣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志,从而促使厌学情绪情感的不断增长”。“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也愈明显,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渴望在中学生活里得到多方面锻炼,个性得到发展,希望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他们对单一的、无色调的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觉得在学校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得不到任何精神上的满足,幻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这也助长了学生厌学情绪的发展”。[10]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调查也得出了近似的结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11]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不仅对“差等生”“中等生”发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部分“优等生”也产生了作用。这从若干个案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从小到大我顶着父母为我打造出‘完美孩子’的光环,真的太累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是最好的,永远不允许我失败!”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目光呆滞、满脸泪痕的女孩玲玲曾经是众人眼中的“小童星”。从小她就在父母的赞扬声中长大,小学到初中她都是班干部,不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弹得一手好琴,父母特别以她为荣,经常在亲朋好友前夸赞她。

然而一次家长会后,妈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好女儿竟然说谎了!最近几次考试的“第一名”都是她编造的!原来进入初三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了,而她身兼班长和两个课代表有些力不从心,果然连续两次考试她都和第一无缘,她开始对考试产生了恐惧,考场上越想考好越是紧张得无法思考,成绩直线下滑。“大家肯定都对我失望透了!”她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和老师,现在连去学校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玲玲正是被“永远第一”的称号压垮了,父母从小对她过分表扬,渐渐让她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考第一,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赞赏,而不是学习本身。她从未尝过失败滋味,一旦成绩下降就会心理失衡,产生考试恐惧之后学习兴趣下降,终于自尊心极强的她产生了逃避上学的情绪。[12]

“张晓梅,女,高二学生,中考时以高分段的统招生跨入高中。高一学习感到很轻松,成绩很好。升入高二后,两次考试都不理想,本人感到焦虑,老师、家长多次谈心,效果不大。”她“从小就好学好胜,自我约束能力强。在学习上有赶超的信心,且每一次都成功了,尤其以初三成功最大。原来只是班级前几名,中考却考了全校第一名,且在全县中考中居于前列。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一,她学习时感到非常轻松顺利,偶尔因贪玩不用功,成绩稍有下降。马上用用功,努努力,成绩又上去了。但升入高二后,该生感觉学习特别用功,但一次两次考试成绩都在下滑。虽然名次下降不大,但本人动摇了自信心,对老师家长寄予她的希望,她感到力不从心。而且自从进入高中,没有知心朋友。以前她是真正的快乐,可现在她表现的嘻嘻哈哈、快快乐乐,是装的,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与烦躁。对此,无人能理解她,真心地听她倾诉。为了自尊和虚荣,她想逃避。”[13]

有的研究者使用内隐测量方法进行问卷测量,结果是“老师的评价和直接测量的结果相关很低,老师认为厌学的学生在直接测量时分数并不高;相反,老师认为没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在间接测量中厌学认知与厌学情绪的得分却很高。”[14]可见“优等生”确实存在隐性辍学的可能,只不过十分隐蔽、潜伏很深,不为教师和家长所察觉罢了。

四、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变动不居

“变动不居”指的是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它外部形态的稳定是相对的、表象的、暂时的,而它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本质的、永久的。在内部张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外部因素大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内收缩;在外部因素小于其内部张力时,这个球形群体向外膨胀。核心越大,其内部张力越强,外缘越宽,潜在威胁越明显;核心越小,其内部张力越弱,外缘越窄,潜在威胁越淡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以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待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中,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动不居”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内部张力随学习年级的上升而增强,不可避免地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群的扩大。“随着年龄增高,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视学习为沉重负担,盼望着及早离开学校。在小学生中有14%、初中生中有22%,高中生中竟有近1/3(31%)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非常明显。”“不同年级学生对目前从学校学得知识的作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年级越高,越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用处不大。绝大多数(88%)小学生认为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对生活用处比较大。而高中学生有80%左右的人认为‘从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用处不大’。”[15]“对学生厌学行为的初发期和加重期的调查显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三的各年级均有新增厌学人群。对2004年6月的调查答卷中初三厌学学生(353人)进行分析,初二是学生出现厌学行为的高危期,初三厌学学生中有49.0%是在初二出现的;初一至初二是厌学情绪萌芽的主要阶段;而有83.6%的厌学学生认为,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三阶段。”[16]

篇4:黑客 辍学生

“我很庆幸我还活着。”22岁的Zuckerberg回忆起一次和持枪抢劫者面对面的经历。那是2005年的春天,他驾车从Palo Alto到Berkeley。几小时前他刚完成了一份1200多万美元的文件签署,他刚刚起步的网站得到了这笔风险投资。这本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但当他驶入加油站加油的时候,一个持枪男

人从阴影里出现。“他没有说他要什么,”Zuckerberg说,“我怀疑他嗑药了。趁他不备,我赶快回到车里,毫发无伤地离开。”

实际上,Facebook的发展道路与Zuckerberg的这次遭遇一样,事前充满未知数,其间穿插着一些令人痛苦的经历,但最终取得了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的好结果。

到目前为止,Zuckerberg的人生简直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一个聪明的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常青藤大学联盟——哈佛大学。随后,像盖茨一样为了创业而退学,而他的这一决定改变了世界。三年中,Facebook已拥有1900万注册用户,包括政府机构以及《财富》500强企业。超过一半的用户每天都会上线。现在的Facebook比以往更兴旺,根据美国知名的数字媒体评估公司comScoreMediaMetrix的统计,Facebook已是全美第六大流量网站,占据了美国人上网时间的1%。comScore计算出这样一个图片共享网站每天上传600万张图片。Facebook已经开始与Google等IT界巨头竞争硅谷中的顶级青年才俊来自己这里供职。eMarketer的资深分析师Debra Aho Williamson判断Facebook已步入正轨,今年已有了1亿美元的收入。

然而,对Zuckerberg在面对大事件时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坊间一直有争议。去年的晚些时候,一个叫TechCrunch的博客贴了一篇文章,说雅虎对Facebook的内部评估显示,Facebook到2010年时将产生9.69亿美元的营收,拥有4800万用

户。《纽约时报》报道雅虎曾想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但被Zuckerberg和他的伙伴拒绝。更早的时候还有传闻说Viacom出资7.5亿美元欲收购Facebook。雅虎、Viacom和Facebook都没有对这样的报道作出回应。但硅谷至今对此议论纷纷。

这个身家数十亿美元的CEO目前仍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家具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在地板上垫一个床垫就可以睡觉了。他经常就着一个纸碗和一个塑料调羹吃早饭,“我只为女朋友做过一次饭,但做得比较糟糕。”Zuckerberg说。他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身穿褐色运动衫、卡其布裤子以及阿迪达斯球鞋。

这就是Zuckerberg的大男孩形象。不过这一形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质疑,认为他让Facebook完全处于独立是一个大的决策失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另外两家著名的Web2.0网站都选择了被收购:MySpace以5.8亿美元的价格加入新闻集团,Youtube则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似乎任何明智的企业家都不应放弃这样的收购交易。

Zuckerberg是不是贪婪得想得到一笔更大的收购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会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到底有什么清晰的发展计划吗?

Zuckerberg表示他想把Facebook办得与众不同,“我想对其有个长期的计划,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不感兴趣。”Zuckerberg和他的创业团队(Dustin Moskovitz,22岁,他的哈佛室友,现在是网站的VP; Adam D/Angelo,23岁,网站的首席技术官)都是这样想的。他们的信条就是:社区网络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信息共享会让这个世界运作得更好。你可能会认为他们非常幼稚,虽然他们是如此的聪明,并完成了许多常人没有完成的事。从一开始在Palo Alto的草创运作,到现在他们已经拥有了两幢办公楼、200多位高薪高福利员工,一天三顿提供搭配适当的佳肴。你不得不说,Zuckerberg和他的伙伴们正逐渐向理想靠近。

“人们听到黑客这个词的时候多半是会想到非法闯入、破坏等恶性概念。”

Zuckerberg并不讳言自己是黑客,当然这得在他确信你知道这个词对他有别样含义的前提下。他眼中的黑客文化是通过共同努力使事情变得更好、规模更大、发展更快速。“这是一种强烈地聚焦于开放性、信息共享性上的运作,结合理想和可行性战术把事情做好。”他解释说。为此,他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hackathons”板块,该板块类似于其他网站的“大脑风暴”,即让工程师在其上发表独创性见解。

让我们走近这个创办了Facebook的黑客。Zuckerberg在纽约的郊区Dobbs Ferry长大,在家里的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是唯一的男孩。父亲是个牙医(所以他没有龋洞),母亲是个精神科医生。他很早就开始玩电脑,自学编程。在高中(Phillips Exeter学院)时,和Adam D’ Angelo合作开发了MP3播放器Winamp的一个插件,这个插件能辨别你的听音乐习惯,然后自建一个播放列表迎合你的品位。他们把这个软件作为免费下载软件放在网上,结果吸引了一些大公司如AOL、微软等给他们打电话。“基本上就是,诸如‘Hey,过来为我们工作吧’之类的。”Zuckerberg回忆。然而他们两个还是准备上大学,D’ Angelo上了Caltech, Zuckerberg进了哈佛。

下面是他的黑客生涯。哈佛大学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配有照片和基本信息的学生目录(这在其他学校被称为facebook)。Zuckerberg就想为哈佛建立一个在线的Facebook,但校方坚持说他们无法收集学生信息。于是在二年级的某个晚上,Zuckerberg潜入哈佛的学生记录数据库,并推出了一个叫做Facemash的校内网站,网站发布的四个小时内就有450个来访者,22000张照片被查看,校方很快关闭了Zuckerberg的网站。当然,最终通过与校方管理层的协调,zuckerberg还是得以推出了网站,Zuckerberg始终不认为他做错了,“我只是让他们知道这个目录系统是完全可以做成的,这些信息也是完全可用的。”(哈佛校方始终拒绝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

Mark与他的创业伙伴到了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Zuckerberg和Moskovitz一起到加州PaloAlto。他们在离斯坦福大学校园不远的地方租下一套房子,自此开始创业生涯。

Zuckerberg通过引荐见到的第一个投资人是Peter Thiel。Thiel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Clarium资本的总裁,而且就是主管创业基金的合伙人。在听完Zuckerberg十五分钟对Facebook的讲解后,Thiel马上表现出极大兴趣(当时和他在同一屋的同事Matt Cohlers说“:Peter向来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主儿,但Mark也很沉着,得到了他想要的信息。”)。会面结束时,Thiel立刻拍出5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

Zuckerberg回忆起一次在哈佛听到的演讲——来自哈佛最著名的辍学生。“那是一堂计算机科学课程,比尔•盖茨过来演讲。他鼓励学生们出来做些什么事情,因为哈佛允许学生花时间做他们想做的。当然盖茨还开玩笑说什么如果微软倒闭了就回哈佛之类的话。”有了Thiel的资金支持,Zuckerberg和Moskovitz决定听从盖茨的建议。

刚开始运作Facebook的时候,Zuckerberg和他的工程师团队在很破旧的地方办公,甚至忍受着无止境的摇晃家具的困扰。Zuckerberg笑着回忆说:“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钱,我们从Craigslist上买了一辆车,都不需要车钥匙,坐进去打起火就行。”到了2004年11月,Facebook的用户数突破了100万的里程碑,六个月后,在Thiel的帮助下,Zuckerberg从Accel Partners那里拿到了12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然后Facebook开始大量招聘工程师(YouTube的创始人Steve Chen也在这时加入Facebook,当然,几个月后他就离开Facebook创建自已的

YouTube), Zuckerberg也把公司搬到了Palo Alto的大学路,有了自己真正的办公室。到2005年的秋季,Facebook已经有500万活跃用户(所谓活跃,就是每月至少访问网站一次)。

这就是Zuckerberg和他的创业故事。3年前他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现在已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创始人和运营者。

本文经Tributed Media Services授权刊登,Mansueto Ventures LLC版权所有

篇5:辍学劝返学生方案

为了确保我校服务区的所有适龄生都能正常入学,在校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不流失,结合服务区得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1、在每学年结束时教师走村串户,摸清下学年度本地适龄儿童底数,按儿童实有数发放入学通知书。使适龄儿童家长做好准备,送其按时入学就读。

2、班主任老师是本班学生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各班主任老师在开学报名结束时,掌握本班学生报到情况。如没有报到,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原因,采取对策使其尽快入学。如有辍学现象,班主任要及时上门动员做好记录,并把动员情况反馈到学校。如已辍学,班主任必须上门动员3次以上,每次都需做好记录,再上报学校。

3、班主任老师将辍学学生上报学校后,学校领导与村委会联系再上门动员一次,也做好记录,如果仍然不上学。学校将材料整理好上报中心学校,请求上级政府帮助。

4、班主任老师在正常教学期间对本班学生动向应时刻清楚,在早操后、下午预备后及时到教教室了解学生到校情况,如未到校,要弄清原因,并向值周教师说明。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事请假良好习惯。

5、如果学生两天未到校,老师应及时上门家访与家长取得联

系,弄清学生真实情况,做好记录。

6、值周教师也要在早操、下午预备时检查各班学生人数,并如实记录。

涛雒镇中心小学

篇6:辍学学生劝返通知书

你们的被监护人 于 年 月 日辍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十一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的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完成义务教育”和“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规定。

请你们在接到劝学通知书5日内,送被监护人复学

(此通知书一式二份,乡镇学校监护人各一份)。

发送单位(盖章): 监护人签名: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商户进退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