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4-04-29

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精选9篇)

篇1: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努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赤峰人川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一家药品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公司自成立之日起,时刻铭记“顾客健康守护者、行业规范领跑者”的企业使命,努力践行“处处为顾客着想,事事为百姓健康,为善最乐,忧人之忧”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弘扬“以信为本,正直严谨,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完整、严密、和谐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的、长远的影响,使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目前,公司总资产达1.54亿元,在赤峰地区建连锁门店123家,经营品种6000余种。直营店数量和销售规模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行业百强。

一、构建科学、严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公司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行业特点、服务需要和员工诉求提炼出:“处处为顾客着想,事事为百姓健康,为善最乐,忧人之忧”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起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愿景等为内容的理念识别系统;以“人川标识、人川字号、人川之歌、人川旗帜、VISI等为内容的人川识别系统;以人川“行为规范、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为内容的人川行为识别系统。形成了各系统间特色鲜明、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的人川企业文化体系。

二、严格药品质量,把质量管控纳入企业文化范畴。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公司药品质量管理也发展成为系统工程,只少数人或职能部门重视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公司把“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拒绝缺陷,100-1=0”等质量管理信条写入企业文化手册,质量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制作了公司质量管理教育专题片,在员工中开展相关内容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投巨资建起了内蒙古地区最标准的阴凉药品库,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

公司早在2004年就通过了国家GSP认证,是赤峰市最早通过这一认证的医药经营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GPS认证先进单位。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公司每年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多门类、高密度成规模的综合素质培训。其中,中高层以上人员外派培训达81人,培训人次193人次,培训费用累计达103.7万元。2012年公司提出80%以上员工通过国家二级营养师考试,以及连锁门店驻店药师全部由公司内部员工产生的大规模培训计划,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公司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首批234名员工已经通过国家二级营养师考试;131名员工参加执业药师考试。1—8月份,公司用于员工培训上的投资已达100多万元。

四、崇尚为善最乐,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人川公司始终认真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制定了对顾客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累计为社会捐款捐物400余万元,赢得了广大顾客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公益之星评选活动中,我公司被评为公益事业先进单位;201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评为“全区爱心捐助先进单位”;被赤峰市评为“全市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五、注重以人为本,为员工创造愉悦工作环境。早在1996年国家刚开始实施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时,人川公司就给全体员工落实了这一社会保障政策,是本地区最早为职工落实养老保险的民营企业之一,投保项目也由最初的养老保险一项增加到了养老、医疗、生育、意外伤害等多个项目。2011年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达460万元。同时,员工的工资始终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平均达3400元,处于内蒙古自治区同行业领先水平。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把百姓健康看成企业生命,同时具备诚信、正直、严谨、和谐、向上一切优秀特质的企业文化体系和文化氛围,必将为人川公司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提供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

篇2: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农机化导报编者按]新闻宣传是凝聚行业发展力量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2006年农机新闻宣传高潮迭起,精彩纷呈;2007年将更加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新闻宣传工作者更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农机化发展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本文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抓好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下一步作好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路,值得大家借鉴。

新闻宣传推动农机化发展

从农机化的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看,重视和加强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新闻宣传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扶持、引导、推动、规范”四个方面。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市场主体是农机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农机从业人员达到了3800万人,分布在广大农村。针对农机化投入不足、市场监管手段较弱、农机户量大面广的特点,通过加强农机化新闻宣传,有利于面向农机户及时传达党和政府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各项扶持措施的落实,是引导和推动农机化发展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新闻宣传是凝聚行业发展力量的有效途径。过去存在一些对农机化的认识误区,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当前,我国面临着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需要全系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加强新闻宣传,有利于总结农机化发展规律,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在全系统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局面,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机化、发展农机化”的良好舆论氛围,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对农机化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新闻宣传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基层农机管理体系的推广、服务功能受到削弱,借助传统和现代的传播媒介,能够横跨时空界限,高效传递农机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引领农机相关产业发展。“三夏”跨区机收小麦工作在短短几年间,迅速从山西等中原地区发展到全国范围,并拓展到水稻、玉米机械化作业领域,主要就是依靠舆论引导、信息发布等手段,推动了整个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蓬勃发展。

新闻宣传高潮迭起

近年来,各级农机部门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心工作,突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三夏”农机跨区机收,保护性耕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以及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等重点工作,积极协调有关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农机新闻宣传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集中力量报道农机化工作,掀起一波又一波农机化新闻宣传高潮。特别是“三夏”期间,各媒体发稿量之多、报道力度之大、报道内容之丰富、报道领域之宽泛,为近年来之最,突出了三大特点:一是密度大、频次高。从5月底到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三夏”跨区机收的新闻将近20条,头条报道约占四分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开辟了“记者走三夏”栏目,基本上每天都有记者对跨区机收的现场录音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也对跨区作业进行了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中国农机化导报》开设了专栏,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每天更新的专题新闻20多条。在短短的20天内,农机化工作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介中形成了“爆炸式”的宣传效果。二是亮点多,内容精。各中央和地方媒体不仅报道了麦收开镰、进度过半、基本结束等动态消息,而且还派出记者深入麦收一线采访,挖掘出许多农机化工作的新亮点。如,农机、公安、交通三家联手助“三夏”、智能化信息化农机走“三夏”、农机中介经纪人引“三夏”、农机应急预案保“三夏”等等。这些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颖,把当前农机工作成效都生动地展现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反响大、效果好。针对部分地区农用柴油供应紧张,出现限量加油、带机加油等情况,各主要媒体给予了积极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派出记者暗访,于5月26日播出了“三夏时节部分农机遭遇加油难”的新闻综述,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响。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在三天内连续发出了两个联合电传,要求各地确保“三夏”农业柴油的供应。舆论的监督,为“三夏”麦收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新闻报道,唱响了加快农机化发展的主旋律,打好了积极服务“三夏”农业生产的主动仗,展示了农机化工作的新突破、新亮点、新成就,振奋了精神,树立了形象,优化了环境,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动力。

总结经验,扎实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宣传意识。农业部党组明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加强农业新闻宣传工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先进文化和软环境的支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所以,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做好农业宣传工作包括农机化宣传工作,是加强农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做好新时期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新闻宣传与重点农机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安排足够的人员和必要的经费来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在年初印发“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要点”,明确全年宣传工作重点、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做好有关农机新闻素材的采编与储备,打好主动仗。

二要充分利用资源,发挥阵地作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与中央、地方和行业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注意发挥好这三个层次宣传阵地的作用,形成宣传的合力。第一层次是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这是做大、做响农机化宣传工作的关键。第二层次是地方新闻媒体,如各省电视台、报刊等,这是做好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各省农机管理部门在积极配合地方媒体做好农机化报道的同时,也要主动向中央主流媒体报送新闻素材和鲜活典型,形成上下联动的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第三层次是农业、农机专业媒体,如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等,这是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力军。要定期召开有关农机化新闻媒体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宣传重点,交流宣传工作,形成较为一致的宣传口径。

三要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进步,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对新闻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围绕重点工作,拓展新闻渠道,创新报道方式,增强报道深度,挖掘新亮点。当前,要紧紧扣住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出农业机械化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挖掘购机补贴、跨区作业、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插秧等农机化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果和新经验,不断培育农机化工作的新亮点。要注重拓展新闻宣传渠道,如编辑发行《农业机械化情况》等政务信息刊物,设立农机化多媒体展板,开办知识竞赛,评选农机化“十大新闻”“十大人物”等,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增强宣传的感染力。推动农机化宣传由一般性动态报道向政策解读、形势分析、经验总结等纵深报道转变。通过加强对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组织和策划,做到中央媒体有消息、地方媒体有系列报道、专业媒体有头版和综述、网络媒体有专栏、行政系统有简报材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闻宣传格局。

四要尊重新闻规律,务求取得实效。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选择好宣传时机、选择好新闻载体、组织好供需对接。1.选择好宣传时机。春耕、“三夏”、“三秋”是社会各界关注“三农”的重点季节,也是农机化工作大显身手的重要农时季节。在这三个重要农时集中力量策划好农机化宣传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选择好新闻载体。针对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介的不同特点,准备不同的素材稿,对症下药。如,广播电视类侧重动态类和现场新闻;报纸等平面媒体侧重评述类和深度报道;网络媒体侧重时效性和全面报道。如中央电视台开辟“直击三夏”专栏,播发麦收现场新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中国农机化导报》策划了对我国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第一县的专题报道,成功地推出了江苏武进、山东桓台两个典型,在农机化系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3.组织好供需对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主动为新闻单位找亮点,选角度,挖素材,共同策划新闻题材和采访路线。农业部农机化司连续三年在麦收开始前,专门召开跨区机收工作座谈会和新闻宣传策划会,邀请小麦主产区农机部门和首都各主要媒体的记者面对面进行座谈,共同为“三夏”宣传出谋划策,取得很好的成效。

五要培养宣传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在于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强、业务水平高的信息宣传队伍,并定期开展培训,加强新闻理论、新闻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良好的新闻敏感性,努力提高策划新闻报道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新闻资源与政务信息的融合,完善“农机化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将政务信息渠道延伸到各省,建成一个快捷、通畅的部、省两级农机化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政务信息的时效和质量。健全激励机制,对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实行量化考核,对先进分子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要在全国农机化系统内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态势,推动各地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良好发展。

六要壮大农机专业媒体,拓展农机化宣传大平台。在积极协助主流媒体做好农机化新闻宣传的同时,扶持发展以《中国农机化导报》为龙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农机行业媒体集群,不断增强影响力,承担起农机系统“耳目、喉舌、窗口和信息平台”的重要使命。加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建设,完善“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直通车”“优质农机产品网上展示系统”等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应用,打造农机化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的“集散中心”,提高农机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篇3: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建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凝聚人心与鼓舞斗志等任务,是主导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撑。企业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而党的建设也必须围绕企业的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新世纪后,作为国有企业的南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市城投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南宁市城市建设的骨干力量,这是与公司党组织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分不开的。可以说,党建思想工作历来就是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中心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只有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同企业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党建思想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机制等,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前,根据南宁市的发展形势和南宁市城投公司的中心工作,企业党建工作应着重做好“四个创新”。

2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四个创新”

2.1 创新党建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

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力量,首先要继续解放思想,不仅要切实摒弃把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割裂开来的思想,而且要把党建工作摆到维护公司发展大局的重要位置,要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和行政工作就是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要形成党组织抓决策、抓方向,行政抓管理、抓执行的双轮驱动格局。各项工作在规划上既要有经营工作指标,又要有党建工作目标;在工作布置落实上,党政领导的工作虽各有侧重,但仅仅是角度不同,其工作目标和承担的责任要同等;在检查考核时,企业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班子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共同评价,一个单位党建工作没做好,其行政工作年终就不能评为先进,反之亦然。只有形成党建与行政工作一盘棋的思路,才能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行政的强化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二者“融合抓,同步上”,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2.2 创新党建工作内容,狠抓班子建设

迈入新世纪后,我们党执政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同样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南宁市城投公司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研究党建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狠抓班子建设,创新党建内容,力争做到城市建设战线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

2.2.1 抓好中心组学习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应率先解放思想,扭转重实务轻理论、重经济轻政治、重老经验轻新知识的思想倾向,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科学安排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重点地学习有关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哲学、历史、计算机等最新知识,不断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层次,增强培训效果。不断提高党组成员开展党的工作、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使班子成员熟党务、精业务、通法律、懂经营、会管理,为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树立良好榜样。

2.2.2 抓好党建队伍建设

当前,在企业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实惠、轻理想信念”“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重学历文凭晋升、轻理论水平提高”的现象,党组领导对其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好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不断强化全体党员干部的先进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树立全体党员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选人用人时,既看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又重视个人的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要坚持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同业务能力相结合,把个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选拔到相应岗位,真正做到“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舞台,想干事的人有希望”。在涉及工资评定、业绩考核、福利待遇等敏感问题时,更要改变“重技术管理,轻党建工作”等厚此薄彼的做法,形成分类量化考核、综合定性评价、奖惩并用挂钩为核心的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做到“同工同酬,按劳取酬”,以此增强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

2.2.3 不断拓宽工作的内涵

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寻找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按照“参与而不干预、支持而不拆台、引导不强制、监督不迁就”的原则和“刚柔并济、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使企业党组织既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又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监督;既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又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参与者和工作思路的提供者。同时,找准党建工作的立足点,把党建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发动党员立足岗位,带领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多做工作,把企业需要、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群众理解支持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组织工作只有符合这样标准才能体现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

2.3 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和健全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以及长效管理机制。

2.3.1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把党的建设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与行政工作的同等位置,建立起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使党建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有考核,以此确保党建工作的正常运行。

2.3.2 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

加强党建工作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党建组织机构,加大对党建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事事有人问,件件有人抓,以此确保党建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加强党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党的工作会议、工作情况通报、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述廉、“三会一课”、班子成员谈心与沟通、民主生活会、加强监督、个人重大问题报告、民主评议党员等相关制度,以制度创新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3.3 落实目标考核机制

再好的工作措施、再科学的管理办法,如果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抓好党建工作重在落实对党建目标的考核,要把党建目标考核同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考核放在同等位置,作为基层单位综合考核和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与干部的升降去留、年度考核、创先评优等挂钩。对那些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开拓创新、工作业绩十分突出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在政治上给予重用;对不重视党建工作、考核成绩落后的后进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和诫勉谈话,还要实行责任追究,直至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组织调整。

2.3.4 着力抓好长效机制的建设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的先进性是全党先进性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为此,一定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如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党内组织生活的长效机制、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创建“四好班子”的长效机制、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的长效机制、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等,使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2.4 创新党建活动方式,树形象出效果

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就是要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南宁市城投公司党组织牢固树立以城建项目管理为党建活动中心的思想,结合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各项党建活动,不断地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切实改变党建工作生搬硬套的说教灌输模式,充分利用公司内部局域网络、公司简报、工程快讯、宣传板报等载体和平台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党旗在岗位飘扬”“党员好建议”“廉政勤政促科学发展”“以案严纪勤政廉政”等专题活动,以及读书演讲、典型宣传、文体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搞好党建工作。切实把枯燥无味的党建工作变成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生动的事例,达到吸引人、教育人、激励人、培养人的目的,从而引导企业党员在工作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增强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为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服务城市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摘要:文章根据广西南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总公司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机制、活动方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党建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党建工作,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篇4: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始终坚持不懈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精心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文化,先进科学的管理文化,倡导诚信道德的诚信文化,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全面持久地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一、建设发展文化

1986年、1987年,正值东北电网的供电紧张时期,哈三电厂通过以文化为先导,着力倡导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铁人精神”,建立了一支能吃苦,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职工们争时间,保质量,昼夜奋战,两台20万千瓦机组分别提前一年投产,创造了高寒地区新机组提前发电的纪录,也把奋力拼搏、勇于争先的创业精神融入哈三传企业文化。

1989年,厂首届职代会提炼升华了“安全、团结、务实、文明”的企业精神。职工爱厂如家,乐于奉献,查隐患,消缺陷,使主辅设备完好率达到100%,两台20万千瓦机组在全国同类型机组评比中七次荣获全国第一。1990年10月,在两台国产60万千瓦机组的安装、试运和稳定过程中,哈三电厂提出了“创全国一流火力发电厂”的目标,员工们发扬“铁人精神”,树立“科技创新、追求卓越”的信念,对三号机组进行了400余项重大技术改造,解决了汽轮机出力不足、瓦温高、轴瓦振动等难题,创造出三号机组连续运行158天的全国纪录,1999年7月,企业在龙江电力系统率先跻身全国一流火电厂行列。

“一流”后,哈三電厂提出对机组进行抽汽改造,实行热电联产的新的经济增长举措,2008年初,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全国特大型热电联产企业”的发展目标,整合了文化理念体系,提炼升华了“诚信奉献、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在新的企业精神的引领下,哈三电厂员工攻坚克难,拼搏奉献,供热改造工程现已经完成,企业现已正式向松北区,利民区供热。

二、建设民主文化

哈三电厂实施了以培养百名全能操作工、百名技术尖子、百名专业带头人和百名外向型复合人才为核心的“四个一百”工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尖子和国家级、省级青年文明号。每年举办科技活动月,开展企业管理建议征集、安全生产措施征集等活动,营造了员工岗位成才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厂党委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竞赛,22个党支部成立了8个党员突击队、12个党员科技创新小组及6个党员志愿服务队,487名党员佩戴标志上岗,争当岗位“一面旗帜”,鼓舞和带动周围群众。企业还开展先进生产者、先进文明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等评比活动,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企业文明员工率已达98%以上。

哈三电厂认真执行《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交给职代会,班子成员向职代会述职,职工代表民主测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在干部使用上实行组织考察,任用公示,发展党员进行两级公示。在MIS网上开辟“厂务公开”专栏,并设置“留言板”,员工们畅所欲言,参与企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三、建设诚信文化

哈三电厂倡导“育德、树德、倡德、弘德”,不断加强员工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企业班子成员讲政治,讲正气,企业党委中心组以自身的学习带动队伍的学习,轮流做专题辅导,班子成员讲学习,树正气,转变作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普遍的风气。

员工安全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贯穿着道德思想的主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开展“道德与文明”主题活动,制定《哈三发电厂员工行为规范》、《机关处室文明办公规范》,并举办“道德与文明”演讲,“做文明员工”签名活动,员工奉献企业,关心社会,主动承担社会稳定的责任,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员工就向贫困农村和失学儿童捐款达到11.4万元,捐衣物4000余件。

(四)管理文化

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规程》和《运行、检修规程》,应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科学治理,在对国产首台600MW机组进行400多项重要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大小修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生产人员积分考核细则》,采用《质量检修作业指导书》指导机组检修,开展运行岗位压红线运行管理,推行预算管理降低成本办法。并聘请专家为员工讲课,进行质量知识系统培训。电厂建立了完善、规范的管理机制,保证了质量体系在企业的有效运营,通过了摩迪国际认证企业ISO9001:2000体系认证,实现了国产化机组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

今年,结合学“海尔文化”活动,哈三电厂开展了全员“质量、安全、效益、形象”主题讨论活动,每名员工都写了讨论心得,企业MIS网上开辟了学习讨论专栏。这次活动中,企业共召开5次班子专题会议,38个下属单位的近2000人参加学习讨论,共撰写论文1945篇。活动中,运行人员共发现大小异常障碍380次,重大设备隐患19次。此次“质量”主题讨论转变了员工的观念,增强了企业员工的管理文化理念,也将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引向纵深。

(五)亲情文化

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营造了企业和谐温馨的亲情文化,企业党政班子经常深入一线了解生产情况,还设立了联系区制度,每周至少有一天时间参加一线员工安全活动和政治学习,与员工谈心,倾听建议,对于员工们关心的住房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解决,对于离退休、特困、患病员工,企业经营者集团经常去组织慰问。在职代会班子民主测评中,企业班子成员德、能、勤、绩的满意率超过90%。

亲情文化还体现在企业注重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上近两年,又投资对生产和生活园区的进行整治和绿化,降低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噪声,提高员工卫生保健水平。企业厂区绿化面积已占可绿化面积的98%,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庭院绿化单位。

在完善员工文化场所及活动设施中,哈三电厂以健康、健身、文明为宗旨,有效利用文化宫、图书室、活动室、运动场、游泳馆和有线电视台、广播站等文化设施,为员工展示才能,锻炼体质提供了机会;开展读书竞赛、各类演讲会、文化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了员工的思想情操。

哈三电厂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形成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认知度,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自投产以来,企业已累计发电近1255亿千瓦时,对外售热850万吉焦,上缴税金约29亿元。企业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奖,华电集团企业文明单位、“三星级”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管理创新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哈尔滨市服务新战略百强党组织等荣誉。

(作者单位: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

篇5: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胡主席指出,思想作风说到底是思想政治素养,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理想信念、政治品质、思想道德的体现。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科学揭示了思想作风的本质和内涵,深刻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入手,打牢思想政治根基。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政治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坚定理想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90年来,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用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无数革命先驱,为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铸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战争年代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

坚定信念的激励。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杨业功等,都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事实证明,共产党员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有了前进方向,就有了自觉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实现科学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思想作风的最高政治要求。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就能够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遇到矛盾、困难和挫折时就能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充满胜利信心;在各种利益面前就能够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在危急时刻和紧要关头就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反之,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因此,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工程抓紧抓实,切实从思想源头上打牢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二、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党的创新理论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

把握发展规律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既客观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又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既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通过认识规律保持清醒头脑,通过把握规律辨明前进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

结合党史军史学。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认真学习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学习回顾党领导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深刻认识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客观真理性,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人民军队好的时代主旋律,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着眼解决问题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实际,针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解把握,运用理论分析和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更加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引,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要把学习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重点突出出来,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

掌握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的科学决策、思路办法和实际能力。

联系思想实际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指南,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使其内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影响,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三、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强化军魂意识,深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主席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同军队的本质关系,阐明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早在我军建军之初就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的领导的轨道,这很重要;党要管军队,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党中央的话,选人也要选听党的话的人,军队不能打自己的旗帜。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一定要在全军牢固树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观念,保证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里,保证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胡主席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关系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军魂教育,学习掌握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

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自觉把忠诚于党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官兵血脉,转化为听党指挥的自觉行动。

坚持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和确立了一整套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主要包括: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团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等等。这些制度构成一个严密、科学、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与军队建制紧密结合、党的领导与军事行政领导内在统一,体现了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无论战争形态怎么发展,体制编制怎么调整,环境任务怎么变化,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落实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根本制度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式,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确保这一根本制度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有效贯彻到军队建设发展的各领域,贯彻到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

篇6: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期盼中通过了《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是顺应大势民心的历史抉择。在任何一场社会改革过程的背后,均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面对当前改革挺进攻坚期的艰巨任务和深水区的复杂形势,需要精神文化发挥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智慧力作用。如全会所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使中国改革转型再启新程的航船动力强劲。

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改革自觉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政党、政府在执政和行政上都十分重视使社会各阶层在交流互动中构建最大限度的理想和价值认同,以形成社会的精神纽带。当前,历经35年的改革遭遇了瓶颈期,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板结、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凝聚起对改革的社会共识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是改革的必然性共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得以缓解。其次是改革的方向性共识:改革的基本遵循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次是改革的关键性共识: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当改革的共识凝聚了最为广泛的民意时,人们对改革的信念、信心就会升华为改革的自觉,“心齐”“意同”地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改革大业之中。

弘扬创新文化——推动改革攻坚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创新文化是改革的核心动力资源。历史上任何真正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的创新文化引领的。如果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如果没有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新成就。可见,由社会需要孕育观念创新、催生理论创新、引导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文化引领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力传递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大变革,其本身也是一次改旧革弊的大创新。调整利益格局、平衡各方诉求、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深水区、险滩位、硬骨头,一连串的难题和羁绊比以往还要多,迫切需要大力发挥创新文化的引擎作用,消解长期积淀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可以预期,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引发助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培育道德理性——推进改革深化的有力支撑。道德理性为人们正确认知、判断和选择如正义、义务、权利、责任等道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为人及社会确立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是使个体成为有德性的人、社会成为有秩序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中,作为人的思想观念集中表现的道德理性,都承担着维系社会改革秩序的重要使命,彰显独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范围越大,进入层面越深,对人的利益、观念和心理的挑战就越严重,人们精神世界的震撼和解构也越明显,内心的不适、困惑和焦虑也越加深。一些群体的心理失衡,使非理性思想滋长,浮躁和偏激情绪蔓延,甚至发生挑战社会心理底线的恶性事件。这向我们警示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全社会道德理性精神、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提高协同智慧——确保改革成效的方法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出的中国改革“2.0时代”的总部署,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及党建制度等多领域的联动改革。对此,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拿出“走钢丝”、“弹钢琴”的智慧和方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一是注意谋全局与突重点的协同。必须统筹谋划好全局的综合配套改革;但是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点领域的改革,处理好“点”与“面”的结合。二是注意谋宏观与“摸石头”的协同。既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确立好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又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好“上”与“下”的衔接。三是注意谋效率与讲公平的协同,四是注意谋变革与求稳定的协同,求“变”与“稳”的平衡。

篇7: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参加集团公司宣传思想文化研讨培训班的学习和思考

近日,局集团公司在都江堰举办了为期三天半的宣传思想文化研讨培训班,我同四十多名来自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局直各指挥部的同志一起,听课记录,心无旁骛,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校园,找到了“恰同学少年”的感觉。时光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让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知识。

在这个培训班上,集团公司宣传部的领导和同志可谓苦心竭虑,为我们安排了名家讲座,领导授课,交流学习。主题集中,内容丰富。都是围绕如何提高宣传思想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适应企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的讲解。使我们聆听到了来自高端、不同岗位、各个层面对宣传思想文化的解读。比如,《工人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高柱,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围绕把握正确的新闻导向;如何写好新闻,如何抓好企业报道。《人民铁道报》副总编辑毕峰,在宣传工作中要善于借势,借上级关注之势,借领导考察之势,借工程重点之势,借关键节点之势;要善于对位,注意研究报纸,注意研究范文,范文在不同报纸发表,角度不同,注重采写技巧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铁道部工管中心副主任朱海燕,用诙谐的语言,富有哲理的逻辑思维,使他的讲课引人入胜。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陈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真分析总结了上半年集团公司总的情况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当前的形

势,提出了下半年党建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陈书记的讲话亲和,民主,开放,充满思辨和哲理,真情实感,娓娓道来,让我们深受教益。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洪奇要求: 各级党组织、各级行政领导,要摒弃那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重要、可有可无的思想,真正重视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当前,企业发展形势转好,但是,改革、稳定、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依然很多,我们必须下足力气,才能使企业的发展得到根本好转。当此之时,宣传思想文化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我们全体同志要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

洪奇董事长指出: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把企业逐渐转好的形势传递给全体职工,让全体职工看到希望,产生动力、迸发激情;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上上下下认识到抢抓机遇的极端重要性,举全局之力,抓住机遇,搞好本轮铁路投标,争取最佳收获;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安全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扎实有效地抓好每一个项目的安全质量工作,绝不能出半点纰漏;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全体职工认识到干好在建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让全体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认识到“现场就是市场”,前方后方命运休戚相关,施工单位只有把现场做好,才有说服力。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不仅把企业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社会,而且要制定新闻预警机制,处理好新闻突发事件,减少和消除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要使广大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艰苦的,但也是伟大的。从大的意义上讲,在地球上留下长城、金字塔、泰姬陵等宏伟

建筑的能工巧匠,是彪炳千秋的。而我们,正是在地球上留下不朽痕迹的人们;从小的意义上讲,把我们的工程干好,取得最佳效益,这是我们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位职工老婆孩子一家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做贡献,“创先争优”,“忠诚二十三局、热爱二十三局、扎根二十三局、奉献二十三局、建功立业在二十局”。局集团党委副书记干天成提出: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定要始终抓住主纲;二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三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始终修炼“真经”。这些关于企业建设和发展时期重要论述,给予了我们新的启发。

通过这次培训,一个深切的感受是,这样的学习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学习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要好好学习,不但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当今社会,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过去有几本书就可以自学,但如今靠几本书走天下已经不太现实。这次听专家和领导们的讲座就深有体会。我们不能用老的思维去看待今天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要具备全新的触角,时代的视野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不难看出,我们这个学习群体结构是复杂的,有从事多年政工的老同志,也有刚刚走

上工作岗位的新学员。学历层次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热情很高,让我深受感动。

对我个人而言,虽然从事了多年的政治工作,经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但像这样高层次系统地学习仍是十分难得的。一些反复思考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一些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从学习中理出了思路。

通过这次培训班,另一个深切的感受是:我们的干部教育和培训必须植根于企业发展,解决我们的学习和执行能力建设上的问题。我们企业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是任何时期都没有经历过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格局加快了转换。要求我们急剧转变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更要求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国铁建“抢抓机遇保发展,调整优化促转型”的总体要求和集团公司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走质量效益形道路的具体规划、思路。这些都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对我们的执行能力提出了严峻战。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则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和执行能力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我们要建设学习的企业,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需要广大员工尤其是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积极地参与、共同构建。因此,必须真学实学,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去学,带着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去学。谁学得少谁就会落伍,谁不学习谁就会被淘汰。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之于我们,已经不是一般意上的“充电”,更不一般的学习和培训,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政治责任。

其实,我们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直都在进行。然而,效果却不是十分明显。我认为教育和培训工作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否则,按照过去那种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灌输的老方式自然会让人感到学而有厌之嫌。这次集团公司组织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研讨培训班有较强的针对性,它突破了“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传统方式,以培训对象为主体,以实用为导向,需要什么选学什么,缺什么补充什么,赋予了受训人员的选择权,满足了大家的所急所需,从而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参训期间与同学们交流,多数人不是第一次参加培训,但大家感到仍有许多“兴奋点”,“解渴”,“务实管用”,实现了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目的。

篇8: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企业文化是涵盖生产经营各大领域的一种战略级的力量

企业文化突出的特征是以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为纽带,构筑企业的价值观、行为信条、组织气候,形成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经营共鸣点,提供文化的优势经营并借以不断延伸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它是企业在参与竞争时显露出来的核心力量,指导或渗透到企业的其他各种体系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识而对企业管理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对管理要素产生协调作用,对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增效作用。谁拥有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扩展文化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扩张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和制胜力量,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一个具有高适应性、高凝聚力、高美誉度的企业,同时就是一个文化力强大的企业。领先的企业文化给了他们永恒的源泉,使他们最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

对内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创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对外而言,企业文化通过树立一种独特的企业形象,既推销了自己,以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从企业内部看,如果企业文化对企业每个成员都具有强烈、深刻的正向影响和导向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普遍拥有和广泛接受企业的群体意识和制度文化,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它必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碰撞、结合和共鸣

由于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吸引、融和、震撼、征服、控制市场和消费者的作用,企业文化经营正是把文化的内涵作为经营的工具,利用文化上的认同感唤起社会中处于不同角色地位的人群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在市场上依托文化的内涵将企业的个性表述给外界,使外界产生稳定的印象,从而形成企业在市场中的比较准确的定位,最终在企业与社会之间联结起共享共愉的文化共同愿景。从企业经营的实质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内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碰撞、结合和共鸣。

抓住了文化环境的本质,企业还得通过自身文化资源去适应之。文化如同企业的人、财、物、信息,是企业的内部资源。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如企业及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经营思想、精神风尚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文化价值约束全体职工;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必须遵守社会文化价值的约定。当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内部资源时,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进步。每个具体的企业都试图营造一种内部的和谐气氛,塑造一种能够反映具体企业的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并为此精雕细刻,凝固为一定的企业思维定律和行为准则。它是建立企业上上下下全体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源泉,鼓舞员工为企业效力,为企业效命,释放出经营的最大能量。

从企业内部看,企业文化深植于特定企业的特定土壤之中,为特定企业所专有,是企业的一种核心力量,会唤起员工的希望,广大职工情愿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上,迸发出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自己乃至企业的行为统一到体现该理念的共同方向之上,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在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进而使之成为适应环境的优势资源之一。任何成功的企业,无不把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将企业的价值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来实现超越传统制度管理的飞跃,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当把企业文化作为环境时,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实现和创新,产生超越于产品、技术、服务以外的文化经营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源于强大的变革能力,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强势的企业文化。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整合梳理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既具有时代气息、又能够保持其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继承性的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已经建立的价值观念和符合此观念的种种文化经营行为如产品包装文化、广告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以及企业识别、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等途径向外界展示企业风采,这样,一方面促进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经营的渗透,从而达到强化、深化企业经营的目的。

篇9: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企业文化的顶层设计

打造科学完善的沈鼓文化体系

沈鼓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始于1983年,是辽沈地区最早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业企业。在这30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沈鼓逐步培育出了日臻完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呈现出起步早、起点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本形成文化管理模式三大显著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集团党委立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和企业战略重组、加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性思维作出导入CI系统的重要举措,建立起包含战略、理念、视觉、行为四个子系统的沈鼓CI体系架构,使企业文化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视觉识别系统,成为振奋员工精神的旗帜。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体系优化升级

多年来,沈鼓集团将实施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2009年,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补充增加了廉洁理念和核安全理念,并建设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企业文化展厅。2012年,集团党委立足于内外部环境和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发展变化,组织编辑了《超越自我——沈鼓集团理念识别系统再解读》。同时,沈鼓集团广泛招募、精心选拔,组建了青年宣讲团,走进基层,向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宣讲沈鼓企业文化理念。

扎实开展基层实践

培育特色鲜明的先进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沈鼓集团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基层实践,将基层单位的实践与创新作为沈鼓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環节,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载体,使沈鼓企业文化深深根植员工心中。

创新企业文化的宣传平台。2010年,沈鼓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企业文化导报》,为广大员工学习、践行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和导航,促进企业文化宣传交流。2011年,集团党委开办了“党建在线”网络平台。2013年,集团党委又开办了“沈鼓人”飞信平台,周一至周五固定向全体员工发送时政要闻、沈鼓信息、企业文化等信息,拓宽了企业文化教育的阵地,与“党建在线”网络平台相配合,实现了企业文化宣传的信息化、动态化、及时化。

为更好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集团党委先后举办了多场国学公益论坛,并开办了品牌活动“道德讲堂”,设置了专门的会场,由沈鼓青年宣讲团成员定期进行宣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目前,集团已经举办了8期道德讲堂,听众达1 600余人次。

开展基层实践活动,建设特色鲜明的子文化。子文化建设是沈鼓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沈鼓集团通过加强基层的实践活动,使各个子文化蓬勃开展。

劳模文化硕果累累。2013年5月,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代表沈阳百万产业大军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发言。这是沈鼓集团继杨建华、徐强、“五朵金花”之后培养出的又一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也是沈鼓劳模文化结出的又一硕果。沈鼓尊重劳模、重用劳模、优待劳模,在沈鼓,人人以成为劳模为荣耀,以学习劳模为目标,以赶超劳模为动力,形成了独特的劳模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沈鼓集团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人次,市级以上劳模210人,被誉为人才沃土、劳模摇篮。同时,各基层单位也充分发挥劳模的典型和先进作用,纷纷成立了技师协会、技能道场,2014年又成立了“杨建华大师工作站”,集团工人专家和高级技师纷纷进驻各个技能道场、工作站,对技术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对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五年来,先后攻克难关225项,创造价值1 500余万元。

班组文化丰富多彩。为加强班组管理、提升员工素质,集团以各基层班组为依托,打造班组文化。每天早晨上岗前,各班组在固定区域整齐列队,组长传达任务,组员明确要求,大家齐诵企业文化口号,振奋了员工的精神斗志。2011年,集团党委以班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了“最美的雁阵”十佳集体评选活动,通过对基层班组故事的深入挖掘,总结提炼班组管理的宝贵经验和员工的可贵精神,编辑形成班组故事文集,并于感恩节当天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由获奖班组自创自演文艺节目,展现优秀班组的风采,弘扬员工的可贵品质,营造团结和谐、文明向上的企业氛围。

感恩文化触动人心。沈鼓集团大力培育感恩文化,先后举办了两届“感动沈鼓”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活动开展中,集团党委注重发动各基层党组织,由各基层党组织先行开展本单位的评选活动,并在活动中突出自身特色,将最具闪光点的人物评选上来,参加集团层面的最终评选。同时,各基层单位自己组织力量对本单位的推选人物进行宣传报道,汇集成了《感动沈鼓》和《感恩的心》两本文集。2013年以来,沈鼓集团开展了两届“孝老敬亲”十佳模范的评选活动,在重阳节当天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弘扬了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使员工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激发出感恩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廉洁文化滋养净土。为加强廉洁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团党委建设了集警示、教育、休闲为一体的清风广场,在广场内设置了警世钟、廉洁模范事迹长廊以及沈鼓廉政理念,成为了省市优秀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8月,集团党委在新民文化博览园荣耻馆举行了沈鼓集团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并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观荣耻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自觉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清白做人、廉洁从业。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集团党委结合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的实际,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在集团层面,集团党委建立了“一米阳光”心灵驿站,集团团委成立了“心灵港湾”心理咨询服务站,对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关注和疏导。

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沈鼓集团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向员工进行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宣传,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举办多场大型文艺汇演、交响音乐会、职工艺术博览会、运动会等,不断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陶冶思想情操。围绕庆祝建党、建国等主题,举办了大型青年诗会、“锦绣前程”庆七一晚会等系列活动。2014年,为纪念沈鼓集团战略重组、搬迁改造十周年,集团党委开展了一系列厂史教育,在内刊上刊登厂史知识和老照片,编印《创新铸就大国重器》厂史画册,举办了厂史回顾图片展,并在9月25日、26日举办了盛大的创新成果推介会和职工运动会,使各级领导、广大用户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沈鼓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从而激发广大员工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

此外,沈鼓集团先后编印了《感悟微笑》《开往沈鼓的班车》“四品丛书”《国学精粹》《沈鼓劳模耀中华》等40余种书籍、画册,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先后有多篇论文获全国企业文化学会、中国机械政研会等组织奖项。

在强大的先进文化力推动下,沈鼓集团取得了战略重组十年来的辉煌业绩,先后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首台十万空分压缩机组、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国产核二、三级泵等一大批重大国产技术装备。展望未来,沈鼓集团将继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实现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刘 微 王 宏)

(责任编辑:胡 正)

上一篇:防抢演练总结下一篇:青丝成雪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