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2022-12-24

第一篇: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积极创新治理模式 努力推进社会和谐开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

积极创新治理模式 努力推进社会和谐

开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

2006年到2010年,按照国家“五五”普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国家政策法律,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的依法治理,解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在镇区、矿区、库区的依法治理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法制化,积极构建现代乡村质治理新型模式。

2007年,我亲自策划和主抓城镇建设工作,仅用三年时间,实现镇区面积扩大两倍,而且三年没有发生群众集体上访、挡工堵路及其他群体性事件,主要做法:

(一)抓城镇定位,使城镇品牌成为共同愿景。 结合地松镇河溪密布、环境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实际,在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提出“休闲垂钓”之乡的城镇定位,相应提出城镇发展的“12345”工程(即一个品牌工程,打造“休闲垂钓之乡”的城镇品牌;两个载体工程,一是通过小城镇开发实现地松城镇化;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为城镇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培育发展城镇新产业。三个规划工程,一是做好城镇总规和详规编制,二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四个结合工程,把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国家项目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五个一体化,实现镇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并依法定,通过人代会形式审议通过,成为地松发展的共同愿景,作为群众的共同意志,确保城镇化的有序推进。

(二)抓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法制功能。

2007年,我带领政府班子先后到什邡市和我省黔东南州考察城镇规划,在汲取什邡市马祖镇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委托黔南州建筑设计院和都匀市规划局共同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成为福泉市唯一一个既有总规又有详规的乡镇。规划编制完成后,先后五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对规划进行讲解,征求意见,并通过镇人代会审议表决通过。全镇人民对规划行成共识,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实施,成为我镇城镇建设的法定文本。后来,又编制镇区浪波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镇区周边四个村寨的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形成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规划体系,构建涵盖5000余人的乡村间规划、管理、建设一体化的新型治理模式。

(三)抓秩序治理,构建和谐镇区

一是抓规划执行。在建设初期,部分群众和个别单位不按规划建房,甚至有些单位建房的设计图纸由省或州统一设计,与我镇规划冲突较大。为此,我积极协调市建设局执法大队,强制拆除新区三户违反规划的民用建筑,并积极与州建设局、市政府有关领导沟通,通过他们协调有关部门,在我镇新区实施项目建设时,按我镇规划设计施工。通过争取,黔南州建设局和我市建设局给予大力支持,任何单位凡在我镇新区实施项目,图纸设计上由他们源头把关,严格按我镇规划执行。在新区实施的大型项目中,卫生院大楼、邮政服务中心、文广中心、中学教学大楼严格按照规划施工,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法定性,地松镇成为福泉市执行规划最好的乡镇,被明确为福泉市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的重点镇之一。

二是严历打击非法占地建房,先后组织国土执法数十次,杜绝非法占地建房行为。取缔规划区土法炼焦厂一个,拆除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摊点20余处。加强环境整治,完善乡村环卫设施。建立工商约时定点服务中心,强化市场监督。

三是通过利益导向,引导老街和周边村寨房屋改造按新规划实施,每户给予2000元-5000元不等的奖励。两年来,老街2/3旧房按照规划实施改造。

四是抓村庄建设,对镇区周边五个村寨,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按照“绿化、亮化、硬化、汽化、美化”五化的要求进行治理,现已完成7090的治理工程,初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农村社会治理形态。 这些治理措施,从客观上普及了《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应当说,农村的依法治理所依之法,不一定是现成之法,村规民约、乡村规划、共同愿景也可成为治理之法。农村社会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应创新治理模式,在治理中普法,在普法中治理。

二、依法治理矿区地质灾害,积极构建特殊的法治结构 2006年至今,我先后三次组织实施涉及全市及我镇的矿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和谐矿区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法治结构,也提供有益的法治经验。

(一)组织实施福泉磷矿采区格山榔地质灾害防治,为市政府依法收取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提供充分的依据,为构建磷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2005年-2006年间,受市政府指派,牵头组织实施福泉磷矿采区格山榔地质灾害治理,涉及120余户480多人。我亲自编制治理方案,针对矿山特殊地质条件,提出进行城镇化安臵、将村民搬迁至牛场镇区的建议。由于采矿权人更换频繁,关于业主法律责任分摊问题由现有业主承担全部责任是不公平的,于是向市政府提出依法开征地灾治理保证金,磷矿山的磷矿按每吨10元收取政府统筹治理经费,并以政协提案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得到州市肯定。2006年正式开征,至今已有数千万元。解决矿山地灾治理长效机制问题。

(二)组织实施地松跃龙煤矿地灾治理,为和谐矿区建设树立典范

2008年5月,我镇跃龙煤矿采矿区垮岩自然村寨发生地质灾害,涉及27户20余人。当时正值雨季,需要进行紧急避险,市政府责成我镇采取一切措施进行防治。这次治理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1、法律责任的确认程序最为严谨。2008年5月,先后委托104地质队、贵州天展地矿公司进行应急调查,风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成因技术鉴定,确认跃龙煤矿采矿是造成地灾的主要原因。2008年,镇政府委托贵州大学为该地质灾害编制治理方案,然后对矿区所辖的村民出资搬迁。2008年,市政府批复拆迁安臵方案,2009年元月,以地松镇名义启动搬迁,到2010年,已经全部拆迁完毕。

2、民主化程度最高。我们编制的四个治理方案,即就近搬迁、货币安臵、后靠安臵、城镇化安臵,能充分说明各个方案的利弊,在镇里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所以群众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城镇化安臵。对各种拆迁实物指标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百分之百的签字认可后作为补偿依据。同时,宅基地划分坚持群众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3.法律文书最齐全。资质部门的应急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技术鉴定报告、治理方案、行政批文、群众申请书、实物指标确认表、拆迁范围图、宅基地总地图、拆迁合同等一应俱全。共收集各种法律文书资料8卷。

4.速度最快效益最好。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既解决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又为群众找到后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既消除企业的发展隐患,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达到镇区扩展,企业满意,群众高兴的目的,较好地兼顾了企业、群众、地方三者利益,成为和谐矿区建设典范。

(三)组织对杨柳井煤矿、干塘边煤矿采矿活动与巴香坪水井水量减少的成因关系进行司法技术鉴定,这是我市至今为止首次对地灾成因进行司法技术鉴定。

2007年,巴香坪村300余人封堵杨柳井煤矿、干塘边煤矿运输通道,声称两个煤矿采矿导致他们的饮用水源巴香坪水井水位下、水量减小,要求赔偿损失。我及时邀请并以政府名义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此进行司法技术鉴定,在确认煤矿和水量度小没有关系后,又组织听证会,由环保、水利、信访、法制办级群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会上由专家对采矿活动与水量减少的关系向群众讲解,并对群众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解答,有效化解矿群矛盾,促进矿区和谐稳定。

应该说,矿山地质灾害是引发矿群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较为单一,治理中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如业主的法律责任怎么认定,诱发者由谁确定,资质部门在鉴定文书一般用“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模糊词语,如何量化责任,地灾损害赔偿没有专门的标准等。可以说,地质灾害治理没有成熟的法治模式。因地质灾害而提起诉讼的难度大,诉讼中的举证极为复杂,而且责任很难量化,加上诉讼主体多元化,一处灾害可能涉及多个业主和大量群众,在程度上不好控制。实践中,往往由政府主导统筹治理,或由政府指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技术鉴定(不管业主是否认可)——确认责任业主(不能复议,也不可诉讼)——政府牵头、业主出资——统筹治理——参照当地征地拆迁标准补偿——兼顾企业、群众、政府利益——尽量进行城镇化安臵。这种治理从性质上讲,仍属于行政法范畴,同时兼具民法、侵权法的一些特征,形成独特的法治结构。

三、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库区发展相结合,构建和谐库区探索有效的法治途径。

下翁溪水库是福泉较大的小型水库,设计库容量600万立方米,解决1.5万亩农用灌溉和8000余人饮水问题,库区涉及四个自然村寨共1200余人口。早在1992年,国家投资1500万元建成下翁溪水库并初次蓄水,由于库区岩溶地貌发育,溶洞较多,当时的勘察技术没有发现,导致水库建成以后不能蓄水。20年来,遗留大量的历史问题,如征地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转非问题、后续发展问题等。

客观的说,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关于小型水库建设的政策是不完善的。对这类小型水库建设国家只有建设资金,没有征地拆迁资金,也没有后续的扶持政策,加上地方补偿标准偏低,如征地标准为800元/亩,土400元/亩,拆迁标准:砖混结构住房96元/㎡。远远低于当时的城镇拆迁标准,也低于工矿业的征地拆迁标准。配套政策跟不上,当时农转非96人,没有1人进行安臵,2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虽在城市落户,但只有1户有住房,其他人均租房打工为生。群众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累计欠缴电费高达100万余元。群众合理要求得不到法律救济,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成为政策法律覆盖不了的盲区。

2008年,市政府争取病险库治理,库区治理重新提上日程。2009年5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500余群众立即阻止施工,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集中显现。针对特殊复杂的历史情况,市政府指派我为协调组组长,具体负责处理库区各种问题。我带领政府班子,针对群众提出要求按现有标准重新征地,重新拆迁补偿,并要求进行就业安臵等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一是加强法律宣传,坚守法制底线。先后召开群众会50余次,宣传法律知识,强调历史征地拆迁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能否定,并以镇政府名义印发致群众公开信600余份,宣传到户到人,并告寻衅滋事,煽动闹事的法律责任。二是最大限度保护和满足群众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群众把眼光放在库区发展利益上,同时在新农村建设、拆迁整治、项目扶持、农村低保、廉租房屋等方面给予政府倾斜,先后解决400户征地农户长期粮食补助,360人农村低保,80多人的城镇低保,9户居民的廉租房以及4个村寨的饮水工程,及时启动村庄治理工程。 2010年4月30日,水库建设动工,2010年11月,水库建设竣工。2010年11月,历史20年拖欠电费问题也得到解决。三是民主协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解决方案。围绕历史和发展问题,形成协商机制,出台解决方案家家户户签字,对政府和群众都有约束力。四是做好四个结合,确保库区长治久安。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相结合,水库长远效益与群众近期利益相结合,病险库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水库建设与村庄治理相结合。较好地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经过8个月的努力,最后,政府与群众达成共识,98%的群众在解决方案上签字。使这一历经20年的库区矛盾得到解决。

由于病险库区的矛盾复杂,在库区治理的问题上,仅靠法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多运用政策功能,以解决民生为重点,为群众找到根本发展出路,从民主与法治的途径解决问题,淡化行政权力,强化民主合作,构建政策法律综合治理框架,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四、几点思考

(一)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重点和难点在“治理”,必须强力推进治理,以治理促普法,才能实现真正法治化。没有强有力的法制手段,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无法保证的,农村的普法也就成为空谈。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上的平等主体地位,是农村法治的基本保障。政府应尽量弱化权力色彩,在行政行为方面,更多的运用引导、合作、扶持、奖励等措施,充分尊重民意,尊重群众法律平等主体地位,把法治与民主相结合,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中普及法律。

(三)只有发展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法制化水平。法制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客观制约,在贫困基础上是没有法治的,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法治化水平。

(四)农村社会治理,仅仅依靠法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行政、财政、经济、政策手段,才能推进农村民主化和法制化。

(五)群众性事件的处理中体现了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乱到治、由无序到有序的复杂渐进过程,主要表现:

1.群体性事件中,群众诉求多元化。各种利益主体交织,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相互交织。加上农村群众法律素养低,对于哪些是合理合法诉求并不十分清楚,提出的诉求往往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群众诉求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成为依法治理首先解决的难题。只有诉求合法,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

2.群体性事件中,表达诉求方式极端化。由于本身提出的诉求并不合法,为达到目的,又采取极端手段,如阻断公路、封堵企业、冲击政府、殴打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打砸抢烧。用非法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3.农村中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无形中破坏了法律秩序,损害法律威信,部分群众达不到个人目的,就到省政府上访,用非正式手段给政府施加压力。而在维稳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做出超越政策法律的行为,以安抚上访者。这实际上是以“违法”对“非法”,以政治取代法治。 4.群体性事件中“众怒难犯”“法不责众”的传统法治观念,使农村法治受到极大破坏。在法不责众的政法背景下,个别人专法律空子,打着群众的旗号,煽动闹事,达到个人目的。一旦闹事成功,就实现个人目的;一旦失败,政府也拿他没办法,最终不了了之。形成群体性违法这一法律治理盲点的现象。尽管对一些过激行为,司法部门也介入调查,试图抓典型,杀鸡儆猴,但又存在许多疑难问题。

5.群众与政府的软对抗目前没有硬手段。如:罢运、罢工、罢市、集体静坐、有些软对抗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但由于群众性的,一般没办法治理。

第二篇: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建设和谐稳定校园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把依法治校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由增强各族师生法制观念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由一般地强调学法用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教转变,各族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学校管理者依法办学的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和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法律关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家长和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这些都对创新创新的管理念、管理机制和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教育管理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必然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施,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基于对依法治校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我区在2004年就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方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开展了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并于2006年命名了25所自治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其中4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07年,我区又根据教育部“五五”普法及自治区“法治六进”工作的要求,对2004年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与德育评估工作形成联动机制,并在修订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了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工作,在新的层面上实现了依法治校工作在我区基础教育领域由点到面的影响和推广。我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的开展在推进学校建章立制,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民主管理和监督,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权益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和谐稳定。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机制,以评促建

依法治校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教育法制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工作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推进依法治校,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措施,才能取得实效。为此,在依法治校工作的检查评估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两提”、“两促”上。所谓“两提”,就是要通过检查评估,提高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工作的认识,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所谓“两促”,就是要通过检查评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促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顺利推进。

工作中,我们坚持公正、公平、公开与实事求是的原则,每到一地,都采取“四看”方式,按照“六个步骤”的工作程序,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整体推进情况。“四看”,即:一看学校对依法治校工作的内涵是否做到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二看学校的依法治校工作是否做到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三看自评自查工作是否做到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找准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四看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是否在适应新形势,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六个步骤”,则一是听取学校的工作汇报,了解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思路和组织实施的基本情况;二是召开两个座谈会,即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座谈会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代表座谈会,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特点特色、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三是实施问卷调查,分别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师生权益保障和法律素养情况;四是实地查看学校办学环境,观察师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五是查阅相关工作档案,对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运行和推进情况进行了解;六是深入到师生中调查走访,了解学校在落实普法规划、开展“法治进校园”、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和依法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落实情况。

在检查评估意见反馈时,我们注意对各地各校依法治校工作中做的好的方面和独具特色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的整改指导意见,引导学校在提升依法治校理念上下功夫,在理清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上下功夫,在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在提高依法治校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创特色、创名牌上下功夫,有效促进了各地基础教育领域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整体工作的开展,真正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受到各地各中小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创新工作内容,使依法治校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依法治校要求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推进依法治校必须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突出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题;必须坚持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宗旨,紧密围绕教书育人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必须把推进依法治校作为依法调整教育主体关系,保证各主体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过程;作为依法规范办学行为、管理学校事务、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过程;作为依法保障、规范和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机制。机构、队伍建设是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前提。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在1998年就成立了政策法规处,昌吉州教育局也于2007年初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遍成立了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把依法治校纳入校长的工作目标并进行考核,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开展依法治校的情况纳入对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检查中,切实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情况的考核和监督。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府统一为辖区内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主要领导从依法治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战略高度,将依法治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积极推进。

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中,各学校首先从管理体制入手,设立法制工作机构,成立由校长或书记为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法制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学校法律顾问,为依法治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增强了依法治校的自觉性,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普法先进典型。如乌鲁木齐市第47小学从构建依法治校的管理机制入手,把依法治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学校整体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从组织、制度、评估、激励四个方面入手,把依法治校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学校各部门并落实到人,确保依法治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

2、加强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是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基本条件。

各学校在依法办学的进程中,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很多学校结合学校实际依法制定学校《章程》,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培养目标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章程》成为学校内部全面规范和指导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文件。各学校普遍建立了人事、财务、学籍、教学、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学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建立并由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包括教育、教学、科研、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200多项,覆盖了学校党、政、工、团等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制度建设的基础。

3、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把法律、法规、规章确立的各项制度、原则和规范,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工作中,我们很抓学校的规范管理,把把依法办学作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如伊宁县二小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建立了后进生转化跟踪档案,成立以各年级行政领导、党员、班主任为主导的后进生帮教小组,召开后进生座谈会,家校联系会,努力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泽普县第二中学建立了安全责任工作制,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并把校园治安工作与考核,评先评优等奖惩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局面;昌吉州一中实行亮证收费,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款票据,学校统一管理, 杜绝乱收费现象,做好各项经费收支的预算、决算和财务公开工作,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乌鲁木齐市第47小学生源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自内地经商或打工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解决师资、教室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不把一个孩子拒之门外。学校的10名党员教职工共同帮助3名特困学生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业。

4、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师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核心任务。各学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把财务管理、收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生育管理、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招生事务、学校重大决策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特别注意选择那些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向群众公开。很多学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行校务公开:一是设置对校内和对校外的公示栏,公开教育政策法规、收费标准、各种检查评比结果;二是利用家长会和教师会议,宣传解释招生、收费等各项政策;三是发放《告家长书》,及时向家长宣传通报教育政策和各种办学信息,取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四是通过每年校长向教代会述职的方式,向校内教职工公开

校务,接受教职工的审议和监督,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把学校的工作置于广大师生和社会各届的监督之下,推进了学校的民主管理,为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保障。很多学校把规范教代会作为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定期召开教代会,并在教代会工作中做到“七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机构。每次会议都要建立大会主席团,主席团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规范会议时间。坚持每年召开教代会,及时就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三是规范会议组织。参照人代会设计会议组织形式,使与会人员体会到会议的庄严,激发使命感;四是规范会议内容。每次会前,都要召开党总支会确定内容,设计程序,提出讨论重点;五是规范会议讨论。会议讨论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详实记录,分组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校长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要做出解释和说明;六是规范提案处理。每次会后,都要召开学校行政会议,对代表的提案进行专题研究并做出回复决定,及时回复提案人;七是规范决策实施。每次会议都要对会议内容形成决议并酝酿通过,保证实施。教代会的规范运行,有力激发了教职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5、依法保护了师生的合法权利。推进依法治校,必须把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学校能严格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合法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依据《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师生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乌鲁木齐市68中学认真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依法处理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使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学校普遍制定了学校章程,建立了校内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依法治校的各项档案资料比较齐备,基础工作比较扎实。

6、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各族师生的法律素质不断提升。 各学校认真贯彻自治区、教育部普法规划及自治区“法治六进”的工作要求,高度重视师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多管齐下,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了各族师生的法律素质。

一是结合地区反分裂斗争实际,重点做好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我区面临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在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紧密联系自治区以及教育系统的实际,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认真学习宣传国家及自治区有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决在学校禁止一切宗教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依法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的自觉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学生法制教育中,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加强地方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突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无神论教育、新疆地方史教育,把法制教育贯穿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很多学校一方面通过政、史、地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是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各学校普遍都在每学年新生入学时,集中时间进行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规定》、《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各学校一般能做到每学期举办1—2次法制报告会,由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律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各学校普遍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以及征文竞赛活动,如“危险就在你身边”、“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和主题征文活动,强化了师生的法律意识,激发了师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师生的法律素质。

四是组织法制实践活动。很多学校开展了青少年模拟法庭,以实际案例为素材,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考察大自然,参加保护环境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法制社会调查活动;“终身不吸烟”签名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提升素养。

五是加强法制教育环境建设。很多学校积极打造校内法制教育环境,努力构建校外法制教育环境,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精神的熏陶。沙湾县第一中学在校内建造了法制教育长廊,乌鲁木齐市12中学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

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很多学校积极主动与法院、检察院、少管所、戒毒所等单位联系,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我区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学校管理,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推进了我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今后我们将在继续做好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自治区中、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督查调研,配合德育评估工作,启动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学校法制化建设进程,使我区的依法治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抓创建 促成效 积极创建扎实推进和谐新农村

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来,老河口市妇联有省级“巾帼示范村”1个,襄樊市级“巾帼示范村”6个,市级“巾帼示范村”27个。被确定为创建单位以来,各乡镇、村妇联根据上级妇联组织的要求和本地实际对巾帼示范村的创建提出的具体目标、措施和要求,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一、 统一思想,突出重点

一是制定方案,明确责任。按照襄妇发[2009]1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的通知》创建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老河口市妇联制订下发了《进一步深化“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按照《“巾帼示范村”妇女组织规范化工作手册》,统一创建标准,统一“巾帼示范村”工作制度及档案要求,统一制作妇女工作职责和“巾帼示范村”、“平安家庭”创建标准的制度牌,并组织她们到周边县市村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使她们学有榜样,干有目标,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提高了镇、村妇联干部创建“巾帼示范村”的责任意识。

二、紧扣目标,突出重点,成效显著

1、加强主体建设,妇女素质明显提高

“巾帼示范村”创建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妇女,只有农村妇女的素质提高了,“巾帼示范村”创建才能上水平。因此,各级妇联以“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为依托,广泛开展“女性素质培训进城乡”活动,邀请专家教授为妇女讲课,把法律常识、文明礼仪、妇女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送到农家。近几年,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妇女参与各类培训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帮助农村妇女更好地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切实增强参与竞争、自我发展的能力。

促进妇女参政是加强主体建设、提高妇女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巾帼示范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办妇联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提高女性进村两委的比例作为创建“巾帼示范村”的重中之重,抓得早、抓得紧、抓得细、抓得实。在换届前,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女性进村两委的重要性,宣传农村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妇女参政议政的氛围。在换届过程中,各地妇联积极与组织部门、民政部门和基层党委及时协调沟通,研究对策,对各地的女性进村“两委”情况实行定期汇报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女委员专职专选政策的落实。全市219个村,女性进村“两委”的比例达到100%以上。十个乡镇办全部配备了妇联主席和副主席,市直单位和基层单位都建有妇联组织,88%的非公有制企业组建了妇联组织。通过各级妇联的努力,全市村两委中女性比例创历史新高,我市还把妇联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实行大规模培训和轮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全市基层妇联专兼职干部培训面达100%。促进了妇女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净化家园文明行动”,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组织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八个字上做文章。重点开展了“净化家园文明行动”。一是妇联组织全市农村妇女姐妹发出《行动起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的倡议书,并在村民中广泛发放《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知识读本》、《好习惯伴我行》等有关宣传资料,向广大农村妇女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宣传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引导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各乡镇办事处在各村悬挂横幅80余处、发放宣传单3万多张,组织各级创建专班深入农户宣传2100余人次,向农户发放《公开信》5000余份,保证了创建活动深入人心。二是组织妇女开展房前屋后大扫除活动。确保垃圾入池、粪便入厕、畜禽入圈、柴火进棚,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组织妇女搞好家庭内部卫生。确保窗明几净,地面干净,物件整齐,被褥常晒常洗,叠放有序。并以村妇代会成员为主,

组织“卫生检查队”,定期检查,张榜公布。四是抵制“三风”,弘扬新风尚。各级妇联针对农村存在请客送礼、抹牌赌博、封建迷信这一现象,大力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深化“美德进家庭”活动,开展创“五无”村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的家庭道德风尚,让广大妇女及家庭成员规范道德行为,抵制陈规陋习,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弘扬新风尚,提高生活质量。五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新生活。各级村妇代会组织建立了规范的妇女之家和妇女文化中心户,不定期进行理想信念、公民道德、科普知识、家庭演唱会、家庭运动会、家庭技能比赛等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活动。活跃了家庭文化生活,远离黄、赌、毒。六是开展和谐家庭评比活动。

3、加强“妇代会整建行动”,建立和健全村妇代会组织

我们一方面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配齐配强村妇代会组织,另一方面按照新时期妇女工作的内容,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制订了《妇工园地》,进一步规范了村妇女工作。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镇、村妇女组织,依托妇女人口学校和党员活动室,进一步巩固、完善“妇女之家”,达到“四有、六薄二档、三上墙”,即有工作职责、有工作制度,有工作内容,有处理程序;妇女基本情况登记簿、会议记录簿、信访记录簿,走访记录簿、扶贫帮困记录簿、评先创优登记簿、妇女工作档案、儿童工作档案;工作职责上墙、主要任务上墙、妇代会组成人员上墙,完善和规范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做到了接待有专职人员,办公有地点,来访有登记,处理有结果。到目前为止,我市10个市级“巾帼示范村”试点村达到以上要求。

4、切实开展“关爱女性维权行动”,促进管理民主和农村平安社会建设

一是开展关爱行动。开展了“留守儿童”调研,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近年来,全市建立示范性村级留守儿童关爱中心11所,招募家教志愿者19名和“爱心妈妈”近300人,为近10000名留守儿童进行免费体检,为留守儿童发放贫困生资助款7万余元。建设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试点“星星家园”。

二是开展关爱单亲特困母亲活动。474名单亲特困母亲和贫困母亲住上了安居房、63户单亲特困母亲就医、702户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纳入到了全市救助方案、436名单亲特困母亲进行乙肝、胸透、心电图、B超、妇科常规等五项免费检查,建立了单亲特困母亲健康档案,先后与香港梦舒雅女裤老河口专卖店联合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共为农村单亲特困母亲捐助秋冬衣服2000余件,为15名单亲母亲发放生活救助款4500元。开展女性健康调查活动。出台了《妇女健康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对象、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在全市开展妇女病普查、宫颈癌筛查等项目检查,普查率达77.25%,治疗率81.3%。

三、我们的体会

几年来的“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妇联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体会:一是“巾帼示范村”创建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巾帼示范村”创建是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化。创建“巾帼示范村”,其根本目的是组织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因此,只有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内容,明确指导思想,找准位置,才能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合韵合拍,才能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二是“巾帼示范村”创建必须充分调动妇女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妇女是“巾帼示范村”创建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妇女动员起来,“巾帼示范村”创建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因此,必须尊重广大妇女的创新实践,帮助她们实现创造意愿、发挥创造才能,激发她们参与创建的热情,才能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巾帼示范村”创建才会有广度、有热度。三是“巾帼示范村”创建必须以提高妇女素质为根本目标。必须通过开展多渠道、多门类、多层次的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巾帼示范村”创建才会有深度、有高度。

四、继续探索,认真实践,推进“巾帼示范村”创建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继续按照省妇联、襄樊市妇联的要求,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巾帼示范村”创建力度,多树带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村,以及农村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先进村,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

1、着力加强农村妇女领头雁队伍建设。要加强女村官队伍建设,强化她们的参政意识,提高她们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抓好村妇代会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她们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能力,做村两委的好帮手。抓好创业妇女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和扶持一支农村妇女人才队伍,发挥她们的创业示范作用。

2、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经济发展是实现妇女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创建“妇字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和“三八”绿色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推行“项目+示范户”模式,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增加妇女收入,为“巾帼示范村”创建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妇女发展奠定基础。

3、着力提高妇女素养,全面提升妇女素质。要对广大农村妇女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妇女解放理论的教育,强化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培养妇女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妇女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妇女坚韧、豁达、向上的品格和健康积极的心态。要加强妇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增强妇女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篇:积极构建和谐班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积极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新疆昌吉市第九小学 作者:李辉青

学段:小

时间:2013年9月

积极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班级,促进学生发展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搞好小学的教育,必须得注重班级的和谐管理。要管理好一个小学的班级,班主任工作是关键。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那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肯花时间,还需要一些方法和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创建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组建一支高效率、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给学生真诚的关爱;营造良好的和谐班级氛围,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对学生个别座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管理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班级,还必须得分析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使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我对目前我校学生所在班级现状和我班班级管理进行了一定分析和研究。

一、学校班级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的大多数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如果不好好管理,将会对班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子女,做各种生意的人的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不少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尤其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

1 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很容易地成为班级落后生。所以接到一个新班级,班主任就要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把有特殊问题的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在和谐班级中,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实情,创建有本班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集体进行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选择的吸收他人的成果与经验,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努力创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但我却深深体会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又特别是小学的班主任,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耐劳,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甘当人梯。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就要努力做一名魅力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每周一升国旗要求学生穿校服,我自己首先穿上校服。要求学生讲究卫生,我自己首先干干净净地穿戴。同时必须要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课 。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言,重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而一个小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就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如由于我班孩子小,经常有一些孩子会对我说:“老师,我发烧了。”我就会摸摸他的头说:“不要紧孩子,你可以坚持上课。”听到这句话,孩子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安心上课。如果确实有些发烧,我就会把学生领到办公室,让他坐到沙发上。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爱,心里特别舒服。过一会儿,再问他,他就会说:“好多了。”就会高兴地跑回教室上课。班主任还要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给同学们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现在由于学生小,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倾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集体舆论。 在班上, 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打分,一月一总结,给累积分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买奖品的经费是学生们卖废纸、废品的钱。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把废纸存到废纸箱,再也不乱扔废纸了。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组建一支高效率、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我在组建班委会时,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这样选出的班委干部有一定的威信,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班干部做起事来也积极。我还经常

3 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工作方法。

在工作中,要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在教师主导上, 我们应把工作放在平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科任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和联系,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从而及时洞悉学生的动态,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最有效途径。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现在的小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便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无穷的潜能。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班里干什么都要自己去做,结果自己累而工作又干不好,现今,我有意识地“甩手”,让班委干部自己去管理班级。在工作中让他们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大胆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例如主题班会、办黑板报、元旦联欢会等有关工作基本上由班干部主管,班主任只是从旁指导。每项工作完成后,都及时找他们来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情绪,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使干部能力得到提高。当然,在发挥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做好“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努力做好他们的参谋、后盾,当好他们的“导演”。真正形成推动所带班级工作的合力,产生班级工作前进的共振。

五、规范班级目标、行为,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 4 才是目的。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班主任应掀起激烈竞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集体活动的准备到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在班内,实行“一帮

一、一盯一”,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清洁、比体育、比纪律等。每次比赛之后,给予一定的奖惩。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地批评,以典型做榜样。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现在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的学生阿诗买尔,是一名哈萨克族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文化层次低)常年在外打工,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居大姨家。他行为习惯很差,脾气暴躁,经常逃学、偷东西、打架等,是同学们公认的无可救药的那种令人讨厌的学生,在班内影响力特大。他不断地违反纪律,令人头疼。后来,我跟他大姨和他多次交流,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我很注重顾及他的自尊,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内,多给他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如他

5 的字写得好,我就多多表扬他;哪一次劳动好,我也多多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他一步步转变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于是,我在班内就让阿买沙尔做改正缺点的典型,让他用他的行为教育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现在,已经阿诗买尔和班级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可见,正确的表扬和巧妙的批评在班级能产生巨大积极的动力。

七、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首先,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生家庭的文化层次的特殊化,在家访时就应该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

其次,还应该适时召开好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在开学初,介绍班级情况和本学期的打算。第二次在期中后,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和自查自评的学习成绩情况。在召开家长会之前首先把学生名单发到科任老师手中,科任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科任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情况就没有时间了,现在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映。在每学期的学校教学开放日,我把二十几位家长请到学校听课,让家长给讲课老师打分,提建议。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室学习的表现,以及了解老师的讲课情况。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 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八、真情演绎动人故事。

6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班级内经常会发生 一些意想不到的、、发人深思的、不和谐的教育情节,这就需要班主任要有较高的教育艺术手段。特定的教育场景和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做为班主任要善于以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呼唤,摩擦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教育和谐之花,演绎了一段段动人的教育故事。

片断一: 幽默化解矛盾,带来欢声笑语。

一次,上课铃刚响,我快步走进教室,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争吵。我仔细一看,是李家向和吴东哲在吵。李家向对我说:“老师,他把我的衣服整烂了。”吴东哲说:“我不是故意的。”我赶快走到李家向的跟前,把他手拿开,顿时从衣服的破口处往外乱飞羽毛。我赶紧又用手捏住破口,同时招呼其他同学拿来宽胶带粘住破口,说:“吴东哲,你看,不管你是故意的还是有意的,人家衣服破了是真的,你要负责任。下午叫你妈来给缝上。”“我妈没时间来。”吴东哲说。“你妈不来缝,我就到你们家去,还要吃你们家的饭。”李家向忿忿地说。吴东哲急的哭了,我笑了,说:“这是好事呀,吴东哲的妈妈又多了一个儿子,她该多高兴呀!”全班同学一下子都笑了,吴东哲也笑了,李家向也不好意思笑了。我看气氛缓和了许多,就说:“吴东哲,你回家问问你妈妈,有没有时间,如果没时间,我来缝。李家向回家换一件棉衣,把这件破了的衣服拿来缝。”事情摆平后,我就安心上课。下午,吴东哲的妈妈拿着针线布来了。我赶快去叫李家向,发现李家向还穿着原来的衣服。李家向说他妈妈已经缝上了,还说这 是小事。一件事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仅仅是老师一两句幽默的话,就化解了一场矛盾纠纷。看来幽默比指责批评管用得多。

片断二: 将心比心,认识错误 。

7 “老师,我们班的马壕把王洪微的溜溜球偷走了。”我赶快进教室了解情况。只见马壕像个没事人似的在班里转悠。我问他是否拿别人的溜溜球,马壕说只是看看。另外一个孩子说他把别人的溜溜球都装进口带里了,我们一说,他才给人家放下。马壕却大声说他只是想看看,一副不承认的样子。我就让马壕将心比心,换成别人悄悄地把你的溜溜球装进口袋里,说是看看,你行不行?马壕不吭声了。我乘机说:“知道错了,敢于认错才是好孩子。”马壕想了想低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小学生需要引导,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改正,才能分辩是非,才能端正行为。

教育是精彩的,同时,教育又是神奇的。驾驭教育的技巧,追求教育的艺术,攀越教育的巅峰,赋予我们的教育事业同样的魅力与奥妙,让教育因我们而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

我们通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只有构建和谐班级,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做为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掌握当前课改背景中最先进的元素,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复杂,任务更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第五篇: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由“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要求更明确。这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总的看来,我国现行社会体制与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大体相适应的,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绝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基本制度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其基本要求是,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需要着重推进以下七个方面创新: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正确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做到为民、亲民、爱民、利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发展社会生产,优化经济结构,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人民权利和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切实体现公众社会需求导向,更加尊重人的尊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创新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主体是实施治理行为的能动力量。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角色构成了治理的基本格局。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中,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社会治理工作往往成了政府的“独角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单纯重视党委政府作用向党委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各自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反映了治理行为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转变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使社会活跃起来而又有序运行。关键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一要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治理方式从单纯行政管控向注重法治保障转变。三要坚持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特别要注重诚信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四要坚持民主治理,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五要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先,动态治理,实现治理环节前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构筑全面、系统、有效的供给、服务和保障体系,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一要扩大公共服务体系。既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体制创新,也包括推进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特别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二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要抓紧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健全网上网下管理体系,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三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一案三制”。四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加强传统安全体系建设,更要加快非传统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以上这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要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五)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当前,相关制度的缺失、滞后和不规范是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接续之间出现一些断裂、真空地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创新: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基础制度供给和制度设计,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二要实现从传统的重视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的社会治理制度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社会治理制度的转变,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权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程度较低;矛盾纠纷的各种调解机制彼此互动衔接不够。为此,应注重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推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把社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使重大决策的过程成为党委、政府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发生。二要建立通畅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三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四要改革信访工作机制,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七)创新社会治理能力。要全面提高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包括党委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这样整个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为此,要围绕提高全社会的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注重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和分析处理,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加强社会治理信息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制定社会治理领域信息技术系统和平台的行业标准。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加大社区居民自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搭建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框架和环境氛围。

二、着力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五个关键环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

(一)政府善治: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当说,将之前的“政府负责”改为“政府主导”,是对建立现代化政府、实现政府善治的更加明确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制、政策和标准体系,制定与实施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目前,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在地方还大量存在,政府社会治理缺位现象还较为普遍;公共权力运行不够规范,依法监管意识和能力薄弱。为此,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要向社会放权,都可以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还要建设效能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二)合作共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是解放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能量。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更加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规范发展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二要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使之做到权责明确、依法自治。三要营造良性社会生态,发展合作关系,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广泛、平等的合作关系,构建开放型现代社会组织生态系统。四要加快社会组织立法进程,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特别要抓紧研究制定指导、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法律——《社会组织法》,保障合法权益,实行依法监管。同时,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治理责任,使它们发挥在社区建设、安全生产、处理劳资关系、发展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基层自治: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治理首先需要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全秩序的自动调节机制。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途径、新形式,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一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要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作用,规范和提升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三要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提高社会组织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并从组织、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创造条件保障基层自治。

(四)社会法治: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全面推行法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立法、执法、司法、遵法、守法普遍提升。一要加快社会领域立法进程,尤其要加大规范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力度,建议抓紧制定《社会稳定法》。二要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深化执法、司法公开,提高执法司法透明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三要大力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社会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做到“学法、知法、遵法、用法、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

(五)全民德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并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灵魂作用,为此,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要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正面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要树立“全民德治”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公民行动的准则。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

上一篇: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赠言下一篇:经济林栽培学实习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