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2024-04-23

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精选8篇)

篇1: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武冈市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武冈市委组织部

五年来,武冈市坚持实行党代表任期制,逐步规范了以党代会年会制、明确党代表权利职责、强化党代表履职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为县级全面推行党代表任期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高质量开好年会,充分发挥党代表民主决策作用 每年召开一次高质量的党代会年会,是武冈市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的一项重要标志。一是严密组织筹备。党代表任期制工作办公室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重新确认市党代表资格和补选党代表,确定代表团和分组;布置党代表调研和撰写提案;拟定会议日程、议程和与会人员名单。二是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年会一般安排在“人大会”和“政协会”之前召开,确保使市委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部署能顺利通过人大会的决议决定、政协会的民主协商,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会期控制在2天以内,在日程安排上做到严密紧凑,环环相扣,既保证

党代表有充足的时间开好会议,又体现了高效务实、厉行节约的办会原则。三是简化规范程序。年会不召开预备会议,不设主席团,由市委全会代替主席团会议。把会议议程日程、党代表资格审查、大会代表团正副团长和党支部书记提名、筹备工作报告等事项,提到了年会召开前的全委会上进行讨论和审议通过。四是注重会议实效。年会除了分别听取审议市委、市纪委和市委各部门工作报告外,对涉及全市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每届内至少安排一次听取和审议市委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情况的工作报告,把决策的主体由市委核心成员扩大到全体党代表,让绝大多数代表意见上升为市委决策,保障和扩大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五是突出年会主题。党代会年会坚持每年确定一个决定全市发展方向的会议主题。2008年,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会集中全市党员智慧,共同描绘了一幅“加快推进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顺利地解决了武冈的发展定位问题。随后几年,党代会都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确定会议主题。2009年,党代会年会确定创建省级卫生

文明城市,在全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创卫行动,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2010年,党代会年会确定“提高执行力”,着力解决抓落实的问题。2011年是党委换届之年,成功选举出了同心同德、奋发拼搏的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2012年党代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决议,掀起了新一轮的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热潮。五年来,党代会年会集中全市二万七千多名党员的智慧和心血,先后成功解决了新形势下武冈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激发了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渠道创建平台,深化拓展党代表履职空间 积极搭建党代表履职平台,变过去的“举手代表”为“常任代表”,变一次性履职为经常性履职,是武冈市党代表任期制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展调研和视察。每年组织开展1—2次党代表视察和调研活动,鼓励党代表“挑刺”,为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五年来全市党代表共提交调研报告82个,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

230多条。每年开展一次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从中选取四个在党代会年会上做专题发言。二是撰写提议提案。党代表可以个人名义或联名方式,就市党代会和市委有关决定、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和党的建设等重大事项,向市委提出建议意见。五年来,市委共收到党代表提案68件,涉及教育卫生、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建设、基层党建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列席市委重要会议。市委召开重要会议时邀请2-3名党代表列席,由党代表任期制工作办公室提前3天通知,并要求列席会议的党代表认真做好调研准备工作,真正把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为市委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五年来,先后共有165名人次应邀列席了市委全会、市委常委会等重要会议,提出建议180多条。四是提出询问或质询。党代表可以对市委、市纪委和市委各部门、各级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或书面质询,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及时做出答复,并认真整改。五是参加民主评议。组织党代表在任期内对市委委员、市纪委委员、市委任免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民主测评。凡不称职票超过与会党代表

1/3以上的,责成该测评对象主动辞职。属上级党组织任免的测评对象,由市委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告民主测评结果。市委对下年度重要决策事项、重要项目安排、重大资金调度和安排也必须在党代会上进行表决,未获表决通过的不予实施。通过表决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原则上要求聘请2名以上党代表全程监督,并定期向市委或有关部门报告监督情况。六是确定党代表活动日。在每个基层党组织设立党代表工作站,定期开展党代表活动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报市委和市党代会重大决策以及重要活动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五年来共接待来访群众3980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30多条,为民办实事57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120多起。

三、全方位强化保障,切实提高党代表履职水平市委坚持从组织领导、制度体系、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为党代表履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党代表任期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的筹备组织联系协调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作为市委常设工作机

构,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任,设副主任一名,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了保障党代表履职尽责的“1+3”基本制度框架。即在出台《中共武冈市委关于实行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武冈市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对市委重大决策事项及代表重点提议提案提交市党代会进行表决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党代表大会代表履职方式的实施意见》等三个配套文件。《实施意见》从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党代表的产生、资格和任期,党代表的权责规范,党代表履职方式,党代表任期制管理与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则分别从代表资格管理、参与党内重大事项决策、完善党代表履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实行“三联”制度,按照“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要求,每名市委常委联系两名市委委员,每名市委委员联系一个代表组,每名党代表至少重点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联系帮助一名困难党员,切实发挥好党代表的联系帮扶

作用。三是规范履职保障。在时间上,党代表在闭会期间参加由市委、市纪委或代表团安排的活动,党代表所在单位应给予时间保障,按正常出勤对待;在经费上,无固定收入的党代表履行代表义务,由市财政按50元/天的标准给予补贴;在纪律上,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尊重党代表的权利,对影响党代表正常履职的,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等等。此外,通过办研讨班、以会代训、创办简报等方式,认真做好对党代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党代表履职能力。

篇2: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知情权是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主体, 行使其他各项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党员的知情权, 是指党员依据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所享有的了解党内生活的权利。知情权是党员行使其他各项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 在党员知情权的落实方面, 还存在着党员主体意识不强, 想要知情的意识不强。知情范围有限、内容流于表面、渠道狭窄和保障措施缺乏等问题。

为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 首先要强化教育培训, 使广大党员想知情。坚持把党内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是通过对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宣传和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自主表达意识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二是要实行党务公开, 让广大党员能知情。让党员了解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有关工作和活动情况, 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提高。

二、参与权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 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基本内容和最重要体现。

党员的参与权, 是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也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 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推进党内民主, 实现党员的参与权, 需要在多方面作出努力。其一, 重大问题在党内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 营造党内畅所欲言的民主讨论氛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 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加强党代表与选区党员群众的联系, 真正使党代表成为党员群众的“代言人”。二是要扩大党员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范围。使党员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和体现。三是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完善投票表决制度, 明确表决范围, 实行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

党员积极参与组织决策和管理, 党的领导机关才有可能集思广益, 制定出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更加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员通过广泛参与视野将会更加开阔, 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将更加具备执行党组织决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三、选举权是每名党员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党员的选举权, 是指党员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选举党组织的领导成员和出席某一级党的代表会议的代表的权利。选举权是每名党员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在党员的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选举是党内生活中的大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是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 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而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是通过党员或代表选举产生的, 党员通过行使选举权, 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党员推选为党的代表或者选举为党组织的领导干部, 这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活动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 可以更好地调动党员参与党内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党员充分行使监督权是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党员监督权, 是指党员依据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监督党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权利。党员的监督权主要包括党章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批评权、揭发检举权和要求罢免权。党员享有监督权, 既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 也是防止权力异化变质的客观需要。

目前, 在党员监督权的实现方面, 还存在着不敢监督、无力监督和不愿监督等现象。党员在选出党代表后, 即使对党代表的行权情况不满意, 也不能及时收回自己的权力, 撤换或罢免自己选举产生的代表。

为切实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必须实现党内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党内批评制度, 着重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完善党内质询制度和举报制度。加强日常监督, 疏通信访渠道。加大惩处力度。构建党内问责体系, 建立长效机制, 把党员监督权实实在在地渗透到党员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中去, 激发党员的监督积极性。

篇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那么,目前党内民主的现状如何?从总体上讲,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多数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意识增强了。但是,也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民主民主,就是党员能当家作主,而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党员在党内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民主意识不强。党员的积极性,说到底,就是党员把党的事业真正当作自己的事业的一种积极负责精神。有了这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就能做到“工作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

据专家研究介绍,目前我们党的民主气氛不浓,党员缺乏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思想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党员当作党的主人看待,而是被看作教育对象、管理对象、监督对象、改造对象、提高对象。比如在对待党员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在党内生活中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严重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往往片面地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教育的对象,对党员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很难鼓励党员有健康的人格和独立思考;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党规党法的制定仍然只限于少数人的圈子里,党员主体往往只有贯彻制度法规的义务,而没有参与制定的权利等等。

应该怎样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呢?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强化党员的主人翁意识。过去我们经常强调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宣传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倡导当家作主的积极主动精神。那么,在党内是否也应该这样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党组织作为一个先进的团队,为了提高凝聚力,每个成员都应该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主动地关心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积极地维护党的形象和威望,为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努力工作,率先垂范。如果每位党员或者大多数党员都具备了这种党员主人翁精神,就会积极自觉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

全体党员都应该树立民主的观念。比如在党内监督方面,党员是监督者,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是被监督者;在党内决策方面,党员是党内决策的主体,而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员决策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党内管理方面,最大的管理权在于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而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只是按照党员的意志为党员服务。因为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党内领导干部是由党员民主选举出来为党员服务的仆人。仆人理应服从服务于主人。有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就能大大增强党内的民主氛围,使党员因把党的工作和党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而敢于对党的工作和党的事业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随时监督检查党内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以便尽到主人之责。如此,党员的先进性、积极性必然会得以迸发。

要建立和健全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关制度。尤其是党内选举制度最重要,因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选举能否体现民主,是党内是否民主的主要标志。要健全候选人提名制度,严格执行差额选举方针,扩大党内直选范围,必要时也可建立实行党内职务公开竞选的制度,以选举出真正能够体现党员意志的真心为党员服务的党内领导干部。在监督制度上,要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真正确立各级纪委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落实党代表的监督权和责任,为全面深入执行党代会责任制找到最佳切入点。近年来,有的专家提出“建立党员代表提案制度”“建立有党员参加的‘党内听证会制度’”等,对党内民主建设都很有价值,理应引起全党的重视。

要做到关心、尊重和爱护党员,首先要使党员有民主权利。比如选举权利、监督权利、管理权利、党内信息的知情权利、制订党内制度权利等等,党员都应充分享有。然而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党章规定的诸多权利往往没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在党的建设中,强调党员义务的声音一直都较大,但强调党员权利的声音一直都较小。权利和义务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如果讲义务多而讲权利少的矛盾一旦突出,党员的义务也就必然难以实现。在党员缺少应有的权利的情况下,一味地要求党员要尽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吃亏、不怕牺牲、全心全意地为人民作贡献的义务,显然不可能会有好的效果。现实中有些党员缺乏参加党内生活的积极性,不能在群众中率先垂范发挥应有的先进性,与此大有关系。道理很简单,如果党员在党内的活动中发表的正确意见经常受到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尊重,他就会经常地为党的建设或党的事业出谋献策并付诸行动。反之,如果他的正确意见总是不为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所重视,他就不愿意发表意见了,甚至不想参加党的活动,因为他的权利被忽视了。同理,如果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能够及时地去关心和帮助,让这位党员感到自己是党的主人,必然会激发他进一步地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促使他进一步地去关心和帮助人民群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反之,如果党的组织对党员所关心的事不予置理,党的领导干部以党员喊自己为“老板”为荣,那么党员就失去了主人的感觉,对党的事业只会逐渐冷漠,更不用谈发挥党员积极性和先进性了。

篇4: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探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使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形势严峻。

农民利益的多元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更广泛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农民个人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分化, 使得农民利益多元化。农民利益的多元化造成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村民自治提升了农民的政治认知和参政议政能力, 农村社会民主氛围正在形成。而农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与民主意识的增强相互交织, 促使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和强烈。但总体上看农民参政能力和民主素养处于低水平, 由于封建思想的困扰, 农民对民主方法并不能恰当的掌握和运用, 知维权但不善于维权。

多年来,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部分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和责任观念不强。由于我们党长期只重视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权利, 加上学习氛围不浓厚与对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教育教育跟不上, 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认识不清, 党员意识淡薄。

(2) 部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党支部成员的选举没有候选人情况介绍或任前公示制度, 致使有些党员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普通党员对村党组织领导人的监督缺少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 缺乏明确具体的弹劾和罢免党支部成员的制度, 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缺乏程序性规定, 村党组织决定重大问题不经党内讨论, 易出现个人决策或习惯于“暗箱操作”。

(3)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组织对村务管理过细, 一些本应由村委会管理的事, 党组织却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有的农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家长制”作风, 独断专行;有的党员一味盲目服从和迎合, 而有的在集体做出决定后, 自己不带头执行, 甚至有悖于集体决定。

2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必须紧密结合当今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 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2.1 加强学习教育,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建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要把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水平和覆盖范围, 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按照建立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贴近农村党员思想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 既要培养农村利益主体合理表达自己意愿的意识, 又要培训其采用合理有效的利益诉求方式。

2.2 尊重农村党员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要把保障农村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 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又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提高主体素质, 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农村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坚持把保障党员正确充分行使党内权利作为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 积极采取党内情况通报、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选举等有效形式, 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利。

(1) 建立健全反映农村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充分落实农村党员的优先知情权、合理建议权、决策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 同时要严肃党的纪律, 对侵犯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 依照党章追究责任。

(2) 推进农村党务公开,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党务公开程序要规范, 要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要求, 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致、步骤具体、监管到位, 确保公开在良性轨道上高效运转;党务公开内容设置要科学, 按照工作的固有属性和内在关系, 按条块、类别、项目确定公开内容, 做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党务公开形式要灵活, 公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上, 坚持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切实拓宽公开内容的渠道, 提高党务公开质量。

2.3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制度和重大问题票决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 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候选人的介绍方式, 增进农村党员对候选人情况的了解。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和机制,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防止利用民主程序实施不民主的意图、形式上民主实质上并不民主的问题。

2.4 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践, 探索扩大多种实现方式

探索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现形式, 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 在实践中认识民主、学习民主、发展民主。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破除对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敢和不愿“冒险”的心理障碍, 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积极主动地探索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形式。对已经成熟的做法, 要形成可操作的意见和办法;对不太成熟的做法, 要加强指导, 进一步试点, 取得经验, 逐步推开;对存在明显问题的做法, 要适时加以规范, 引导其健康发展。

2.5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要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素养和民主意识, 实行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 实现“一肩挑”;建立健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 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村级事务管理职责履行方式、途径, 统一到一个程序上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由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协商确定会议议题, 并提出初步意见, 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两委”联席会议, 组织讨论, 各抒己见, 集体研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 形成“两委”联席会议初步决议, 然后提交党员会议、村民会议讨论, “两委”联席会议再根据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对初步决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形成最终决策方案, 由“两委”根据各自职责范围组织实施。决议一经最后形成, “两委”必须坚决执行。“两委”成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要负责检查监督决议的执行情况, 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要追究责任。执行中如发现决议与政策法规相违或群众意见反映较大, 要及时向“两委”汇报, 召开“两委”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这样既化解“两委”与群众的矛盾, 又强化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摘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微观基础和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联系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是我们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和团结、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篇5: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事实上,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对地方党委全委会的职能作用有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是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些规定清楚地表述了全委会的重要职能和核心定位。之后,各地在贯彻落实这些法规的过程中,认真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立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围绕创新和完善地方党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工作实践,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新经验、新成果。认真研究、总结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新形势下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决策作用的对策、措施,对于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在发挥地方党委全委会作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贯彻落实的情况看,各地方党委在发挥地方党委全委会的职能作用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全委会的职权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对全委会的地位、职能做了明确规定,赋予全委会本地区领导机关和决策核心的重要责任。但在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对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存在着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甚至个别党员只知道有常委会,不知道还有全委会这样的组织层次和领导层次。实际情况是,在目前党代表大会非常任制情况下,党内确实存在着党代会权力虚置、全委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常委会“议行合一”权力过于集中的现实状况。

(二)在理论与政策界限方面,党内“三会”(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特别是全委会与常委会的职责界定仍面临认识困境。长期以来,党内法规对“三会”尤其是全委会与常委会之间的职责界定过于笼统,不够清晰具体,因而在理论上难以廓清。《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全委会要对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及其他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常委会要对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经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很难界定清楚(如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问题,全委会、常委会决策的界限不清楚),因而实践中常常发生常委会替代全委会作出决策的现象。

(三)在实际工作方面,全委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规则还很不完善。尽管从理论上讲,是全委会授权常委会主持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全委会应当监督常委会对全委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对重要问题所作的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但由于全委会每年只召开一到两次,且召开时间和议题都由常委会确定,难以发挥其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作为党内权力主体的作用。此外,相关党内法规对全委会议事决策和工作机制,以及委员的权利、义务、职责及作用等方面,都缺乏健全具体的制度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全委会作用的发挥。

(四)在全委会成员履行职责的途径、方法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一是在知情权方面,近年来,地方党委探索通过党务公开、重大课题调研和会前征求意见等途径来扩大委员的知情权,但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委员知情范围究竟应该多大,比较难界定。此外,在如何适当安排委员列席常委会,也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在监督方面,召开全会的时间、议题及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的内容等,一般不是由委员参与确定,往往是常委会报告什么委员听什么,报告多少听多少;而且在讨论审议时,委员基本是“表态性、肯定性”发言比较多,提出不同意见的比较少;此外,在全会闭会期间也缺乏实施监督的相应平台,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委员的监督职能,还没有有效的办法。三是在决策方面,目前“三重一大”内容提交全委会决策的还比较少,表决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如何发挥全委会对涉及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功能,还需要在决策内容和表决形式上作进一步规范。四是在执行方面,全委会决议是通过常委分工负责推进落实的,全委会委员不是直接执行者,也不承担具体责任。如何使每个委员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主人翁的态度落实好全委会的决议,还没有制度性规范可供参照。

(五)在全委会建设方面,委员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委委员自身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目前各地方全委委员数量有所增加,全委会成员在年龄、知识、性别和专业结构上相对比较合理,但来源仍然比较单一,几乎全部是下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基层优秀党员和党员专家学者比较缺乏,代表性还不强。从全委委员自身情况看,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参与决策监督的主动性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如全委会讨论审议重大事项时,有些委员只关心自己负责的工作,缺乏把握大局的能力,既不了解具体情况,也不具备相关知识,“说不上话”、“盲目附和”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外,有不少委员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履职的基本要求以及工作方式还不甚清楚,存在仅仅把委员看作是一种政治荣誉的现象。

二、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全委会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准确界定全委会的职权范围,合理配置党内权力。

1.理顺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三者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全委会的地位和作用。要通过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各自的职权范围,进一步理顺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权力授受关系(主要是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逐步形成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常委会在全委会授权和监督下开展工作的党内权力构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

概括地讲,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三者应该是权力递减关系,党代表大会权力最大,全委会、常委会依次次之。依据党章的规定,常委会由全委会选举产生,全委会由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因此,常委会应向全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委会应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即党代表大会领导并监督全委会,全委会领导并监督常委会。

就全委会与常委会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定期向上级党的委员会报告工作。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经常工作,直到新的常务委员会产生为止。这就是说常委会并不领导全委会,而是由全委会授权,负责处理党委的日常工作。

就全委会与党代表大会的关系来看,全委会要对党代表大会负责,要按照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工作思路开展、落实各项工作。党代表大会所作出的决议、决定,全委会都应认真贯彻执行。党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全委会,对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2.准确界定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职责,特别是全委会与常委会的职责范围与界限。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三会”的具体职责范围与界限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但这里比较容易在实践中出现界限混淆的是,“三会”都有权决定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到底哪些是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在决定这些重大问题时各个层次的职权界限在哪里难以明确界定,在操作上容易出现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等情况。

笔者认为原则上可以这样划分,党代表大会主要负责审议并决策届内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如果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审议内容可能有所变化);全委会负责审议并决策涉及面广并且是具体的相对单一的重大事项;常委会负责对执行全委会决定的过程中遇到的日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但到底哪些事项由全委会决策、哪些事项由常委会决策,最好是要以地方党委文件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并在党代表大会或全委会上表决通过,防止发生决策事项的错位。

从目前全委会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实际情况看,特别需要科学界定全委会的决策范围,凡是涉及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和战略性以及关系本地区重大民生的问题,原则上都必须由全委会讨论决定,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防止把本应由全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问题交由常委会来决定,又要防止把所有工作不加选择地拿到全委会上来讨论决定,影响全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当然也不能依据“常委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职权”的规定,把常委会和全委会二者理解为权力和职责相同,从而实际上用常委会替代全委会,进一步弱化了全委会的职能。

(二)科学设置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完善党的会议程序。

1.严格遵循党内法规规定的地方党委议事决策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各地方党委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但不得违背党内法规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2.要完善全委会议事决策的实施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全委会召开的次数,一般要保证每季度召开一次,根据情况可临时召开,严格控制参会范围,不宜把全委会开成全委扩大会。要坚持和完善“议题确定、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科学论证、逐项表决、公示通报”六项全委会决策程序,决策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不搞临时动议;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平等讨论;决策后,要及时通报决策过程和结果,实行决策问效和决策纠错,及时发现和修正决策错误。

3.落实好议事决策的监督和执行,保证决策的科学和有效。全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一般应向党代表大会代表、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通报,根据需要可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全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由常委会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常委会可根据情况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并按照常委分工抓好落实,开展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常委会汇报。

(三)建立健全全委会工作的制度和规则,保障全委会工作的顺利运行。

重点是完善全委会会议制度,可以考虑把全委会会议分为常规性全会、专题性全会和机动性全会等几种类型,根据议题特点和工作需要把各类型全委会会议开好、开出特色。一般来说常规性全会主要解决一些经常性问题,如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常委会工作要点以及全委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审议本地区年度经济工作情况汇报及财政预算资金的安排等等。专题性全会主要是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及其他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机动性全会是根据形势发展和本地区工作需要召开,主要对涉及某一方面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审议。此外,根据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考虑建立并完善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制度、公示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决策调研制度、联络联系和调查研究制度、全委委员询问和质询制度等一整套配套制度和规则,为全委会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制度基础。

(四)优化委员结构,提高委员素质,进一步加强全委会自身建设。

1.进一步规范全委会委员的构成。探索性尝试改变全委委员主要由党员领导干部组成、结构单一等状况,在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占应有比例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基层优秀党员和党员专家学者,使全委委员在年龄、性别、专业背景、职业分布等方面有较为合理的结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举办法,引进竞争机制,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与比例,使当选者充分认识到,委员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重要的是承担和履行政治责任。为方便议事,可考虑设立若干议事小组,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城镇管理、农村发展等,把委员编入各小组,便于委员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开展一些专题调研,并就重要决策进行咨询论证。

2.进一步提高全委委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委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委委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本领。通过建立健全委员询问和质询、专题调查研究和视察、及时向委员通报和反馈重要情况等制度,为全委委员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加强对全委委员的管理和监督,将其履职情况与干部考评、考核、奖惩、任用等联系起来,引导全委委员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委员职责,更好地发挥全委会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

篇6:关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

1、健全党内法规, 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内民主意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实践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对此, 改革开放以来, 党从健全党规党法入手, 加强对广大党员的党内民主意识教育, 这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起点。

2、逐步推进党内政务公开。

各地基层党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一是突出党务特色, 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例如, 大力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介公开的建设力度, 发布党务工作信息, 开通“党务信息直通车”, 开辟网上论坛等等。二是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全方位、多领域、有重点地确定公开内容和公开项目。凡是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 只要不涉及党内机密, 大都在党务公开范围之内。

3、创新干部选拔方式, 扩大民主参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

党内基层民主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不断探索干部选拔方式问题, 努力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坚持群众公认原则相统一。在实行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两推一选、全委会投票表决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基层党组织在推进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 但是,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基层党组织内党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部分党员有民主的意识和积极性, 但不会表达。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面对面反映问题时, 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 造成与接待者的情绪对立,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效果;个别党员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非面对面渠道反映问题时, 夸大其词, 甚至无中生有, 影响了民主质效。基层党组织内部党员素质不够高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党内民主的更好的实施和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基层民主渠道不健全。

一些领导干部走访基层时走马观花, 绕着问题走, 只与领导接触, 党员群众的意愿收集不上来;一些部门单位的意见箱、网络邮箱长期无人问津, 成为一种摆设, 民主渠道不畅;个别领导班子在讨论决策前, 沟通酝酿不够, 会议中主持人提出意见后, 往往是“大家还有没有意见, 没有意见就通过”, 这样一项决策就形成了。凡此种种, 成为制约基层民主的瓶颈因素, 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3、民主推荐和民主选举方式不够完善。

民主推荐和民主选举机制的不够完善、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也是当党内前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候选人推荐提名方式, 有些地方事先拟定酝酿推荐候选人建议名单, 而不是采取党员群众直接酝酿提名、多轮投票筛选的办法进行, 没有将大多数党员群众的意愿作为推荐候选人的基础, 差额确定初步候选人;有些地方考察选举方式不规范, 考察过程不够公开, 参与考察范围、有时选出的代表或干部并不能真正体现民意, 形式上民主实质上并不民主的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创新, 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成果, 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结论,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并结合本地实际,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荐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1、提高党员民主素质,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又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提高民主素质, 增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能力。

2、确保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针对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民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首先, 健全决策过程征询意见的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 确实保证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向党员征询意见的环节能切实纳入决策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基层党组织把决策过程征询意见变成了决策完成后将决策结果向党员通报, 这种做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征询意见的意图。征询意见的本意是坚持民主集中制, 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对党内重大事务意见建议, 这样可以集中群众智慧, 防止决策中出现片面性。

其次, 认真贯彻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发挥好党代表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已经正式写进党章。同时, 要加强对党代表的教育培训, 使代表们能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民主意识, 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义务, 正确行使代表的职权, 充分发挥好党代表在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内监督机制, 拓宽监督渠道。

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 是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制度,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 确保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要健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定期向党员进行述职述职的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职责、承诺和廉洁自律等情况。继续探索健全完善街道 (乡、镇) 、社区 (村、居) 两级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组织党员对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或测评, 并将民主评议和测评结果作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拓宽基层党内民主监督渠道结合实际, 采取设立党员监督岗、党员信箱等形式, 拓宽党员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摘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与此同时,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和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精神,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长忠.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259

[2]熊承家.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的有益探索[J].三峡党建, 2005, (11)

篇7: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对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

一、营造基层党组织民主氛围

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氛围是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前提。一个内部缺乏民主讨论的空气、不能充分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基层组织,是不可能很好地发扬党内民主的,也不可能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营造基层党组织民主氛围,应增强党员干部民主意识和党员行使民主权利能力。在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少数党员干部在党内生活中不能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不能真诚地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脱离组织和群众,自视清高,喜欢别人对自己“惟命是从”,习惯于“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是缺乏群众观点和民主意识的典型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入手。而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的提高和广大党员行使民主权利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学习和实践。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党员深入学习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党内民主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意义;帮助党员深入了解党员民主权利的内容;掌握科学行使民主权利的正确方法。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熟悉党的文件中有关党员民主权利的规定,要求党员严格按照规定去行使民主权利,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水平。

(二)营造基层党组织民主氛围,在于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应模范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党员民主权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自身的民主意识和支持党员、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态度,对于营造民主氛围起着关键性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应着眼大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带领党员、群众共同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民主建设。

(三)营造基层党组织民主氛围,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民主讨论活动。在党内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民主讨论,鼓励党员对基层党组织重要事务充分发表意见,以利于各种不同观点有渠道充分得以表述,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实践证明,凡属比较全面完善的决策、政策、制度,都是在充分酝酿、广泛讨论、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开展民主讨论是减少决策失误、避免主观性片面性的前提条件。在开展民主讨论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空气必然会日趋浓厚,党员的民主意识也必然会日趋增强。因此,开展民主讨论活动是增强党员民主意识、增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确保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在重大决策中,注重在决策前听取党员及党外人士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但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决策过程中征询各方意见不够充分,党委全委会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代会代表在决策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需要通过决策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更好地落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要求。

(一)健全决策过程征询意见的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确实保证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向党员征询意见的环节能切实纳入决策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把决策过程征询意见变成了决策完成后将决策结果向党员通报,这种做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征询意见的意图。征询意见的本意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对党内重大事务意见建议,这样可以集中群众智慧,防止决策中出现片面性。同时征询意见的过程也可以使党员、群众充分了解决策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如果把征询意见变成仅仅是通报决策结果,这就违背了征询意见的原意。

(二)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基层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权和决策范围。要根据党章和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进一步规范各自的决策范围,以充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委全委会在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有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委会民主决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基层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委会在基层党组织决策过程中各自的功能、职权、范围的规定还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三种会议形式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三)认真贯彻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发挥好党代表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已经正式写进党章。2008年7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党代表大会任期制的正式实施。基层党组织应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积极有序地贯彻实行这项重要的新制度,切实保障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享有党内重大事务的优先知情权、参与权,反映党员意见权、建议权等。同时,要加强对党代表的教育培训,使代表们能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民主意识,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义务,正确行使代表的职权,充分发挥好党代表在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内监督机制

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监督是基层党员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党务公开是实行党内监督的前提,是使党务更加公开透明、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防止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应将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重要切入点。根据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党务公开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要使此项工作切实取得成效,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党员为主体、充分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观念,本着向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党务公开的工作深入下去。其次,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规定党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公开的形式和方法等,使党务公开能有章可循,并为党员、群众以及上级党组织检查考核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提供评价的依据,确保党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效。为了确保党务公开更加直接、有效,基层党组织要根据需要公开的内容和监督主体的特点,坚持及时直接、方便有效和群众信服的公开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公开的信息准确、全面、系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如通过网络,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视听方便、覆盖面广、形象直观的优势,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网站,定期将有关事项上网,方便党员、群众了解党内重大事务的决策、执行过程,同时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

(三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向所在组织的党员和群众述职述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是基层党组织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体现。自2006年2月中组部中纪委颁布《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以来,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件要求,抓好此项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在上级党委领导下,也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对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有的党组织和少数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行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听取意见和参与评议的范围渠道有待拓宽通畅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将此项工作放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严于律己的勇气和精神,科学辩证地看待自己,科学辩证地看待成绩和不足,坦诚面对群众,虚心接受群众意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以真诚和谦虚赢得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级党组织应将党员领导干部在述职述廉中的态度和实际表现,作为考察干部党性修养、组织观念、群众观念等方面素质的重要依据,任用提拔那些勇于自我剖析,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能力和水平的干部,在党内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帮助、与人为善的风气。

作者毛荣生系上海财经大学统战部部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彭曦系上海财经大学审计处干部

篇8:先行试点 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问题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党内民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和水平”。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容、途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安徽省五河县针对基层党内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并取得明显成效。

1 五河县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包括我县在内的不少地方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围绕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创设出许多新的发展形式。经过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以我县为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改革基层选举制度,积极落实“两推一选”实践证明,“两

推一选”是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也是解决选人用人视野不宽、渠道狭窄问题的有效措施,它的本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我县始终坚持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运作,做到原则不变通、法定程序不减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点也不保留,采用“两推一选”,即既在党员中推荐,又在村民中推荐,再在党员中选举。这样使村支部成员不仅得到党内认可,而且群众也认可。

1.2 健全党委全委会制度,注重发挥党代表作用。

基层党委全委会是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关,必须健全党委全委会的工作制度,重点扩大全委会权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县以《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为准则,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积极探索逐步扩大全委会决策范围,将县、乡中长期发展规划、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等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纳入全委会的议事决策范围;规范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严格坚持确定议题、调查研究、酝酿沟通、综合论证、讨论决定五个环节,不断提高议事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搭建党代表发挥作用的平台,建立党代表列席全委会制度、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党代表评议制度等,畅通了民主渠道,扩大了党员的权力。

1.3 深化基层党务公开,确保党员群众监督权。

我县党务公开在村务公开的基础上得到扎实有效地开展,在具体运行中,突出了在公开内容上力求全面、在公开程序上力求规范、在公开形式上注重多样化。

1.3.1 抓住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公开,确保党务公开真实有效。

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全局和中心工作方面,突出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决定、决议等事项的公开;二是思想建设方面,突出公开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年度党建重大活动安排,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计划等;三是组织建设方面,突出公开党组织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四是在作风建设方面,突出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五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突出公开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等情况。

1.3.2 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公开载体,努力扩大公开覆盖面。

党务公开的范围广不广、程度深不深、效果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公开的形式。为此,党务公开针对不同的内容,区分不同对象,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确定公开形式,确保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能够通过公开载体,架通与普通党员和群众沟通的连心桥,接受他们的监督。我县纪委在党务公开的形式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率先在全市对党员违纪案件实行公开审理。通过公开审理这一载体,使党纪案件的调查处理从过去的完全封闭的过程变成相对开放的过程,大大增强了党纪案件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发展了党内民主,保障了党员权利,同时也提高了审案质量。

1.3.3 完善公开程序,严格依法公开,力求党务公开规范有序。

党务公开工作在程序上应力求规范、有序、到位。各级党组织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程序,将公开贯穿于党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基层党组织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定任期目标之前,都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初步方案,在组织广大党员讨论、修改的基础上,最终结果通过文件、会议、广播、党务公开栏等形式向全体党员群众公开,接受监督。其他党务工作也参照以上方式,以“扩大民主、增强监督”为目标搞好公开的有关工作。同时,在公开时限上,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公开相结合,做到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即每季度初月10日公开日进行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比如为民办实事的进展情况、党委民主生活情况等;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比如干部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等;重大或复杂性问题,根据公开后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再次公开。党务公开工作体现了规范性、动态性、及时性。

1.3.4 实行民主理事群众评议制度,保障党员意见表达权。

结合我县民主听证、民主评议等制度,2007年以来在全县镇村两级推行了以“定事、查事、评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理事群众评议制度,即年初党员群众民主“定事”,将镇和村两级有关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目标任务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为一件件的具体实事,责任到人;年中镇党委及上级部门“查事”,检查指导,督促落实;年末群众“评事”,依据“定事”完成情况,评议镇、村干部、评议农村党员,并将评议结果与基层农村干部的奖惩、补贴和使用挂钩,以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1.3.5 创新党内监督机制,积极推行社会评价。

按照“围绕工作、突出重点,群众满意、社会公认,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评价体系,对县委和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社会评价。每年年度工作总结或班子换届时,由县委、乡镇党委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级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各界群众代表,对年度或届期内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群众特别关注的中心工作和大事实事开展满意度评价;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接受本系统或本单位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满意度评价。实行社会评价,注意把握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评价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突出党委、政府或单位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和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大事实事,每年确定几项开展社会评价,不搞面面俱到。二是评价应“多对事少对人”,侧重工作的成效和工作的变化。三是评价体系的设计应科学合理,注意定性和定量目标的综合设定,同时注意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四是参加评价人员的范围既注重广泛性,又注重代表性,以保证评价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五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注重从对事的评价上考量对主抓主管该项工作的部门和干部的评价和问责。同时,在县委常委会、全委会研究决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和党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根据会议议题内容的需要,适当邀请一定数量的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界群众代表列席,将党组织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接受各界监督,激发群众关注党内事务的热情。

2 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丰富了党内民主的形式和内容,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我县党内基层民主的氛围日益浓厚,民主的活力和动力日益凸显。

2.1 加快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通过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党员的民主意识有了提高;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内沟通和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和发展党员制度不断规范;党的组织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党员能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

2.2 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通过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各级党组织的威望不断提升,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明显。在汶川大地震救灾支援交纳“特殊党费”活动中,全县15185万多名党员踊跃交纳“特殊党费”616718.5余万元,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2.3 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随着民主渠道的畅通和拓宽,党员、群众对党的政策更加了解,对党内事务更加知情,党员的民主权力进一步得到落实,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2.4 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县广大党员群众干事劲头更足了,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更加厚重。

3 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仅以我县为例,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不”。

3.1 不愿表达。

一些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党员或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认为“说了也白说”,而不愿表达。

3.2 不敢表达。

一种情况是个别党员,在讨论决策时,即使对党委或支部提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不说真话,而且会找出一些理由佐证党委或支部的意见如何正确,如何高明,并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美其名曰为维护大局。另一种情况是怕打击报复不敢提出反对意见,不敢讲真话。

3.3 不会表达。

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面对面反映问题时,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造成与接待者的情绪对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效果;个别党员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非面对面渠道反映问题时,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影响了民主质量和效果。

3.4 不让表达。

一些领导干部走访基层时走马观花,绕着问题走,只与领导接触,党员群众的意愿收集不上来;一些部门单位的意见箱、网络邮箱长期无人问津,成为一种摆设;个别领导班子在讨论决策前,沟通酝酿不够,会议中主持人提出意见后,往往是“大家还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就通过”,这样一项决策就形成了。凡此种种,成为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瓶颈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4 深化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措施与思路

面对基层民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是下一步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着眼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深化党的民主建设。

4.1 着眼于解放思想,提高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迫切性的认识。

必须立足于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使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党员和群众对民主的科学内涵,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民主与自由、民主与纪律的关系。同时,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围绕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4.2 着眼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深化已有的做法。

当前应着力改进党的领导体制、活动方式、管理方式,促进民主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主要包括要进一步扩大直选范围,继续选择一些党员人数适中、经济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镇和村进行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要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建立基层党组织定期向党员通报工作的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同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在发展党员、讨论和决定党内重大事项过程中,引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要推行党代表任期制,进一步明确党代表的权利和职责,健全党代表提议、情况通报、向党代表征求意见、联系和调研等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4.3 着眼于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尊重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利,通过进一步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农村党员构成复杂化、需求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实行党小组设置职业化和专业化,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要根据农村党员年龄、学历、从业、个人爱好等,合理设置不同职业、不同专业党小组,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每个农村党员的特长。

4.4 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引领和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当前重点是要进一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村民议事性组织设置,完善村民委员会下设的生产发展、化解矛盾、治安保卫、环境整治、文体活动、生态建设等工作组织,细化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加强工作督查,保障各类工作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发挥作用。要注重发挥党员在其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4.5 着眼于民主建设实效,明确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的层次性。

上一篇:馆驿卫生院药品管理自查报告下一篇:重性精神障碍督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