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2024-05-05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精选14篇)

篇1: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

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语文能力增强——熟读或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篇2: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其实刚开始读《老子》时,只是跟着爸爸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觉得很枯燥无味,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我还是很无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说读背这些经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而且对记忆力很有帮助。果然上学以后,背课文、背单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长一点的课文,也能很轻松地背完。

后来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还把一些经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其中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从中知道了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见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记忆犹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气的……从这几个“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坚持勤奋就ok。《老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来阅读学习。

篇3: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一、课前涉猎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

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往往还要任教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等, 这样下来一天在班级里总有2-3节课。小学的学生比较好动,如果在课前没有合适的管理,往往预备铃响才慢慢悠悠进入教室,这样算下来一天全班学生白白浪费了差不多有7、8分钟了。如果在课前让小班长能带着全班背诵一些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那么能有效管理好课前的纪律,学生也比较容易安静下来准备上课。

可以写一些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在黑板的角落,课前3分钟可以让小班长带读。比如一二年级可以学习《成语接龙》;三四年级可以学古诗;五六年级可以学对联。

二、课间巩固德育相关的经典内容

小学生学习的耐性不高,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会通过“请坐好我坐好”、“一二三,坐端正”等口诀来维持纪律。其实当孩子们对坐姿、纪律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后,我们完全换一种口诀维持纪律。

这时老师可以把口诀换为:“过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狗尾草鸡冠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这些学习过的有节奏的、切合当时需要的经典内容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孩子们也自然知道应该要坐得端正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经典内容。

如果在对口诀过程中,老师能适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评,不仅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经典,还会带来学生思想的转变。比如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老师趁机说“西湖就像美女西施,化不化妆都能美丽动人。就像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我们都要学着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很自然就教给了每一个孩子自信、宽容等优秀品质。

三、早午读点拨诵读经典

学生在早午读诵读经典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享受经典文字之美,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当发现学生有些懒散时,老师还可以抓住诵读内容的中心句、中心词趁机点拨,再次激趣,激发学习高潮。如读到李清照《如梦令》时,可以故意反复读“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并且还可以变成白话文读“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雨过之后,不是海棠依旧,而该是──”,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对诗词意思有整体把握,提高诵读背诵的兴趣。

四、上课时间采用多样读、悟方法

近年来,盈彩美居小学开展了“悟读法”小课题研究,总结出多种“悟”的方法,并已运用到课堂,“悟”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好问爱学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自信心。

节奏可以表达情感,声调可以传递内容。在学生诵读、吟诵经典时,我们可以引入一点“悟”的内容,让吟诵变得更加有意义。 如学习《满江红》时,学生在吟诵时,词中不少入声字、仄声字, 要求读得短促。在初步吟诵后,可以就岳飞抗金的故事讲一两句, 让学生对岳飞报国无门、慷慨悲壮的情感有初步感知。在后来的吟诵时,学生在平仄的音调长短的急剧变化,就更能感受到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也很自然就能背出全首词。

五、利用班、队会渗透经典

班主任在班、队会工作中,一样可以渗透经典教育。在召开班、 队会前,我们可以查找一下与当时主题相关的经典内容,也可以回忆学过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先和学生诵读、背诵,然后引出要讲的内容。

如班会课上,如果要提倡孩子们遵守学校纪律,要求男生不打架不冲动,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背《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 然后引出作为一个谦谦君子要想提高自己的威信,就要庄重、稳重, 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冲动。又如要孩子尊敬父母,可以先背“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告诉孩子们,如果不从心底里尊敬父母,连禽兽都不如。想引导他们学会坚强,可以背“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希望他们相互监督, 正确对待网络和电视,就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如果我们在班队会上能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讲话也学会了引经据典,甚至能提高不少孩子的领悟能力。

篇4:国学经典高效读

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国运昌,“国学”热;读“经典”,必有得!让我们在快乐中美读国学经典,在美读中尽享成功喜悦吧!

篇5:读《国学经典》有感

德保县城关镇云山小学五年级

在这阳光灿烂春花烂漫的四月,我们云山小学继续我校的经典活动,再一次深入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熟读国学经典,开展“读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的读书活动。

国学,就是指中国的知识,国学,也是知识的源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关于读书的肺腑之言我们都耳熟能详: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金玉良言。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读书的民族,凿壁偷光、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的读书故事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刻苦读书的佳话,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可以傲视世界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走进经典之中,我们如沐春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论语》,我们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我们学会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智慧;我们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如金,我们还理解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与执著。

走进《史记》,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成长画卷,我们更感受到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

吟咏李白,我们惊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情怀。诵读杜甫,我们感动于他身处贫困却思索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们不仅领略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美景观,更感受到苏子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窦娥冤》,我们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关汉卿揭露黑暗的勇敢与犀利。

阅读《三国》,我们感受着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赏析《红楼》,我们在惊叹贾家的奢华糜烂的同时有流连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回顾《水浒》,让我想起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有着高尚的品质。宋江的深思熟虑,吴用的足智多谋,武松的机智勇敢、、、、、、让我佩服不已。

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走进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样,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走进其中,你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在经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

同学们,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篇6:读国学经典有感

我渐渐迷上了古典小说,渐进迷上了唐诗宋词,渐渐迷上了鲁迅,渐渐迷上了朱自清等。我也曾爱读金庸的武侠,也曾经爱看过精明的小说,也曾经喜欢浪漫的韩国小说,也曾经为科幻小说痴迷,也曾经幻想自己是一位侦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对先人的敬仰!

我爱梦阮的多情,喜欢易安的柔情似水,欣赏青莲居士的放荡不羁和东坡先生的豪放,向往庄子那无限逍遥,敬佩孔孟治国之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使我充满无限敬仰。鲁迅让我时刻保持清醒,闻一多教会我爱国,朱自清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骨气,老舍带我走进老北京,与观众带给我一丝淡淡的乡愁,茅盾告诉我要做白杨一样坚强的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使我学到了不同的做人道理,是他们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是他们激励我前进。

我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用心去品味他们的思想,用感情去诵读他们的情感。每读完一遍我都会认真思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的书中,将自己投入到树的意境当中。同样读一本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读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

我酷爱《红楼梦》,使这部书把我带进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这部书让我对国学经典充满了热爱。起初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读这部经典小说,可是后来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是喜欢,于是一口气将这部书读了五遍。第一便知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第二遍是对书中人物的了解,第三遍是对书中诗词的欣赏,第四遍是带着作者的感情读进去的,第五遍是带着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读进去的。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起这部书,我读出了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学常”,读出了作者“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处,被生活所迫的无奈,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多情,作者的旷世才华。曾经为作者赋诗一首:《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几多愁,感慨万千泪直流。一曲红楼在梦中,多情公子苦多愁。人人感慨玉多情,我言梦阮多情郎。多愁善感命多舛,柔情似水步步艰。天性恰如《西江月》,豪放不羁愤世俗。才气纵横干云霄,直追昌谷破篱樊。字字看来皆锋芒,堪与刀颖交寒光。托玉于世感世俗,梦回西山小石桥。”虽无韵,也无法上大雅之堂,但是这是我对作者的真情实感了流露。我认为要多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要理解拙者的思想意境,要从作者的言辞中读懂作者的信。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知道个大意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读!所以要看有所学,读有所懂,要深入认识。

小时候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想作者的情感。可是那时年幼不懂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好多遍也不懂其意,后来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可是仍只是觉得是一首普通的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后来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再加上身处异乡也渐渐明白其意。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读懂了作者期盼海峡和平统一的赤子之心,读懂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作为中华儿女现如今每次读这首诗,心中油然升起对余光中的敬意之情,心中总是期盼祖国的统一大业。

读这些经典文学要时刻去想,要经常拿出来去体验其中的韵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味到不

篇7:读《国学经典》有感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

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我确实把《国学经典》当做了心灵的故园,它教会了我人间的真、善、美,教会了我一个好少年的基本素质。让《国学经典》雨水般浸透我们每一个少年的胸怀„„

武平县实验小学五

篇8:教师范读好处多

一、感受———身临其境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引导的作用,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可以出神入化地引领学生神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在朗读《白鹭》这类文质优美的文章时,要读得轻柔、舒缓、恬美,读出画面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朗读《长征》这类诗词作品时,要读得激情昂扬,突出那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朗读的语气应有所不同。不管朗读哪类体裁的文章,教师都必须首先融之以情,而后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习———兴味盎然

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选用了《春江花月夜》中间一段比较高昂的音乐作为配乐。这首诗上阕描绘的是北国壮丽的雪景,我读出了一种自豪感,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我则读出了后来者居上的气势。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听得和看得非常投入。在我范读后,学生的朗读劲头十足,特别动情,特别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我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有模有样。接下来的课堂朗读活动不管是个人赛还是小组赛都很有成效。当然这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朗读上,接下来的诗歌赏析更是水到渠成。

三、课堂———低碳高效

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放录音磁带,只能单方面地训练学生“听”,而示范朗读则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面部表情及形体动作,这就多了一个“看”的训练。

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谈话时,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的内容是靠伴随语言(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从听者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他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再加上55%的面部表情。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充分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达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老师只有注重范读,师生的信息交流才能自然地进行。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老师的范读中获取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及情感。这样的范读,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语文学习都称得上是低碳高效。

四、文本———心领神会

教师范读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和感知。学生听完教师的范读课文后,对课文中的生字的读音就了解了,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接下来再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容易多了。

教师范读时要对那些关键词、重点句及佳词妙语,通过“咬字”加以适当的强调,利用不同的语气和声调,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五、收获———潜移默化

1. 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范读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受到真的感染、美的熏陶,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教师的范读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需要有一段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教师范读,对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范读课文,必须对课文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必须吃透文中的字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赋予的人或事的情感和意义。这样,教师才能把课文读好,读出文章感情、读出人物的思想、读出事物的意蕴。因此,教师的良好范读,无疑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 丰富的想象力

朗读是朗读者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陶醉其中,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储备,展开广阔的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师生身心投入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4. 美的熏陶

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在充分展示课文美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长期的美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教师示范朗读的“好处”不少,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摘要: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朗读是指有感情、有理解、有体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朗读。它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如果教师重视用丰富、优美、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去范读,哪怕只是一段,甚至是一句,有意识地让学生想象,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的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9: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增加识字量,提高语文素养。在最佳的语言储备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记忆力。中小学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进行有效开发,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四、提升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 ,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读国学经典,可使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逐渐提高文化素养,最终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国学经典荟萃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篇10:读国学经典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篇11:读国学经典有感

(重庆110中学龚茜)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篇12:读《国学经典》有感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篇13: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感与思

久经风雨的季羡林先生,晚年回首平生,他的笔下自然呈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云淡风清,具有一种回归生命本质的深情。在《寻梦》文中,他描写道:“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在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如梦似换的感觉,正表现了一个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于母亲深深的思念!《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作者从几颗微小的莲子中感受了生命的顽强,赞美生命的力量。

季羡林先生晚年的笔友张中行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学者的求真、为人的朴厚,最后都趋向于摆脱功利、直面生命的深情,而深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也正是文学最高的主题。钟敬文先生在庆贺季羡林八十八岁米寿时赞叹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羡林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做真实的自己”,人真,文真,从而才是真正的好文章、美文学!真诚,是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境界,是他给当代学者树立的精神楷模,也是他给当代散文创作树立的精神标杆!

二、季羡林先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季先生是深入所谓“二西之学”,也就是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外来文化的深处的。这就是佛教和印度之“西”学和西方之“西”学。他是对于这两个方面有最深刻的把握的专业的学者。他的领域其实是以西方现代的方法论深入到印度和佛教思想的深处,他对于梵文和巴利文等文字的把握能力和对于中印交流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专业方面一流的成果。同时,季先生又是一个传统的儒者的典范,一个在现代学术体制之中又能够超越它的限制的人,一个有德性的追求和精神的境界的人物。他的生命其实展现了一个儒者的风范和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延续,他以生命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一脉精华。

季先生《谈人生》一书中写道,“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意义观是一种精英主义的人生观,他否认了大多数人的存在意义;也是一种自我主义的人生观,他否认了和他的存在存在关系的其他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意义;还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因为历史没有一个先验的目的,也不存在建立在历史发展目的之上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者,都是有意义的存在,这种意义决定于他的存在过程,即每一人的人生意义都是自己创造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季羡林代表着特殊意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2009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老先生的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写真。他的人格魅力将和他的学术成就永放光芒。“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振兴的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坚韧不拔的楷模。

季先生在中国人文知识界标志性高度的确定,是在生命的晚期,特别是随着钱钟书、费孝通等先生的辞世,季先生几乎是作为唯一的标志性人物而存在。/但季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早于这个时期已经完成。纵观季先生一生,其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分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季先生,学术成就已经取得,在时代风潮里沉浮几度,并有过在重大公共性问题上足堪纪念的参与。

对于季先生的评价,王元化先生有恰当的总结,他说季羡林做学问的方式是西方的,做人的方式是东方的。他有现代知识研究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并且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就,又符合中国人对高洁之士的期望,淡泊修身,遗世而独立。或许被过度建构和符号化并非季先生所愿,但也应该看到,季先生体现出的符合国家期望的知识分子代表形象,与季先生的尊崇地位之间并非全无联系。

四、季羡林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感情

保持沉默,既是不妥协,却也是一种容忍的态度。季羡林先生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走过的——在频繁的“政治运动”面前如此,对发生于身边的人事亦如此。季老曾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忍者,相互容忍也。”毫无疑问,容忍确乎季老所践行的一大人生哲学。

但总的来说,这种容忍精神超越了季羡林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乃时代使然,也是个性使然。当然,季羡林总是在容忍,有时候却也遏制不住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在动荡年代,他对批判知识分子的行为保持沉默,对加诸自己头上的不公平待遇保持沉默;到了晚年,当历史的教训逐渐为人们所遗忘,他却愤然写出反思大作《牛棚杂忆》。还有,季老晚年多次提出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这同样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清醒认识。

季羡林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真情才会通过文字倾泻出来,感染每一个人。“极重感情,决不忘恩”,这8个字是季羡林给自己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感情轨迹。“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篇14:读国学经典,育良好习惯

国学经典,就是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纵观小学阶段12册语文教科书,关于国学的内容很少,偶尔涉及的也只是数量极少的古诗,和少数练习中的古今贤文,零星而又不成系统,这少之又少的内容显然不利于国学的传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国学诵读的重要性,很多教育部门都将国学诵读纳入到了课程体系当中。起初学校引进了北师大的国学课程,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内容不适合小学生诵读,于是校长带领我们对教材进行取舍、添加,融入了更多我们的家乡文化,开发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学诵读课程体系。根据各年级养成教育达成目标,选择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行的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我们在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就引入了国学经典《弟子规》。《弟子规》,仅有1080个字,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诵读《弟子规》时,我们密切联系“学校百个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诵读过程中培养习惯。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强,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很难维持对“经典”的兴趣,这样 “经典”的育人功效很难发挥。所以我们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诵读活动,例如课上观看视频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定期举行班内和班级间的诵读比赛,六一节、读书节还会举行国学诵读成果展示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诵读,思想、行为、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弟子规》一书,从生活小节入手,教育学生如何洗脸、刷牙、吃饭、待人接物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渐渐自觉养成,他们有了评判对错的标准。一些细节之处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改变。有几位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李同学在家吃饭时,再也不会把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跟前了,吃完饭后还会帮父母收拾碗筷了。王同学在父母生病时,会主动给妈妈拿水果,倒水,还会帮妈妈洗碗扫地了。张同学学会了孝顺父母,不再跟爸爸妈妈顶嘴了。走在校园,时常听到“老师好!”的声音。班中有的同学,以前随便拿别人的橡皮、铅笔用,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读了《弟子规》以后,他们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道理。看来“弟子规”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班的学生。很多人不再是骄纵难训的小野马,也不再是丢三落四的小马虎,看到孩子们的点滴变化,看到孩子们懂事可爱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既学到了基础的知识,又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篇就是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爱学习,勤思考的。例如: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告诉孩子们,读书要“用眼看,用口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教育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对自己要有信心,一定要坚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定会成功。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并常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诵读,练习背诵,让学生用书中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弟子规》的诵读过程中,我每天都有检查学生在学习中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好的榜样,就及时表扬。如范同学一早到校就专心致志地背书。丁同学今天上课时听得真认真!王同学上课举手最积极!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进取。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能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并自信大胆地发言,别人发言时能做到认真倾听,碰到问题能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读书时能一心一意,不东张西望等等。看到学生每天的进步,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悦。俗话说:“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让我们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一年级入学后,我们的孩子就走进了国学的殿堂,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将陪我们一起认识自然,探讨人生。国学课、音乐课上,我们吟唱着由自己老师谱曲的奎文诗词,感受着家乡古老的人文魅力。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真正走进由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其实,国学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认汉字、背古诗、听故事,都是在和他们交朋友呢。尚友先贤,耳濡目染,通过这一系列的国学课程,我们桂林路小学的孩子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富有爱心、举止优雅、热爱学习的好少年。

上一篇:电子版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五年二班寒假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