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学经典

2024-05-04

我与国学经典(精选14篇)

篇1:我与国学经典

我与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经典演讲稿

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灿若云霞,打开一部部传统文化经典,宛若打开一座座知识的殿堂!让我们一起将经典捧在手中,感受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聆听那千年不灭的回响—— (先秦诸子名言)

春秋战国,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圣贤,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字——仁。

仁,二人为仁,这个字诠释了世界上最复杂也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之心,就是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心中永远装着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爱人、爱自己、仁者爱人。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叫爱。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中的第一美德便是“仁爱孝悌”。仁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中华儿女的仁爱之心已经达到了“大爱”的境界,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造福着全世界的人民。

仁爱垒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飘飘的杏花,酿造中华文明的芳香。仁爱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仞的宫墙,围住中华文化的精髓。仁爱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卷的诗书,传授中华精神的.奥妙。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是几千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圣君、贤相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他们长期努力为中国赢得的誉称。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但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每个中国人应该反思,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礼仪,究竟继承了多少!看看旅游景区扔下的一地垃圾!那就翻开《礼记》吧!再次聆听智慧的圣贤谆谆的教导,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举止文明,言谈得体,文质彬彬的大国的子民!

壮哉我华夏名族,美哉我中华礼仪!

篇2:我与国学经典

------都《三国演义》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这篇小说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有点深奥难懂,但是从中我也能感受一些做人的道理,也能粗浅地体会这本书的精彩描写带给我们的快乐。

本书给我感受较深的一方面就是里面对人物的刻画。《三国演义》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先来谈谈曹操,书中最突出了他的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与曹操相反的人物是刘备,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但刘备最为仁德,最重义气,也爱戴百姓,因此博得关羽、张飞、赵云等都对他忠心耿耿。最令人敬佩的当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等这些常人所想不到的智谋真令人佩服。

给我感受较深的另一方面就是本书的一些精彩故事描写,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著名的赤壁之战,先有黄盖的诈降,曹操误杀张允、蔡瑁,直至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以少胜多大胜曹军的各个环节让人读的仿佛身临其境,写得脍炙人口。《空城计》也是扣人心弦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以后不得已撤兵,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追来,万分火急之下,诸葛亮临危不惧,大开城门,自己坦然在城楼上燃香弹琴,最终吓走司马懿。读了这个故事我在读书时也真为他捏了一把汗,读完后又对诸葛亮钦佩得五体投地,同时。还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故事都是让我读起来特别兴致盎然。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的一些做人的道理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3:吟诵国学经典培养优良品质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 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 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 开始知道感恩了, 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 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 (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 的一节晨会课上, 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 学生有的皱眉, 有的抗议, 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 看不明白, 也读不懂, 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 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 欺负老师, 好吃懒做, 沉迷游戏的少年, 学习《弟子规》后, 居然痛改前非, 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 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 片中的少女, 娇生惯养, 痛恨父母, 打架斗殴, 恨世吸毒, 学了《弟子规》后, 居然洗心革面, 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 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 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 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 (1) 班的带动下, 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 从弟子规开始”, 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 (班干部) 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 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 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 (校园垃圾) 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 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 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 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 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 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 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 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 每天的早操时间, 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 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 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 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 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 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 学生严肃认真, 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 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要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 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 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 从小娇生惯养, 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 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 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 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 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家长对国学与国学教育所持的肯定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或忽视了什么。这些调查坚定了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信心。为此我们按照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 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让“新六艺”, 弘人文, 烛照心灵, 成长身心。

篇4:国学经典 唱响武当

诵读经典,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

在每一个晨读时间,走进武当山特区的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总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吟唱诵读声,像天籁一般响彻校园。通过经典诵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熏陶之中,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学艺术修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精选诵读教材。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做好长期规划。由武当山特区教育局为各年级确定诵读内容:低年级学生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一些童歌、童谣等;中年级主要诵读《百家姓》《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高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唐诗宋词三百首》和其他经典书籍。这些国学教材,既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操,又蕴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优化诵读课堂。为引导和激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特区各中小学充分用好“两课”:一是晨读、午间课,每天早晨7:50-8:10、下午14:00-14:20,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引吭高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二是每周一节诵读课。诵读课以“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程度。诵读课注重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科学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唐诗宋词》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武当山特区中心幼儿园还将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与意境美,融经典学习和道德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质。

丰富活动形式。诵读之外,特区各学校还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生动形象地再现文化经典的艺术魅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逐级评选诵读之星、读书标兵、书香班级,通过大型文艺活动、诗文朗诵会展示诵读成果,激发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在教室、楼梯间、走廊里、文化墙上张贴悬挂图文并茂的古诗词;通过班报、校报、手抄报、宣传栏、文化墙、校园小广播、文学社等传播文化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遇见”经典。一系列活动成果丰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识字总量,而且推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研修经典,促进教师内涵提升

国学经典进校园,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在于教师的躬身示范、言传身教。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成为读书人,热爱国学,提高修养,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引导教师走近经典。特区教育局为教师推介、指定经典书目,引导教师走近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各学校还编印校本教材《经典晨读》,鼓励每位教师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品味名著、提高修养。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好书(一本国学经典、一本教育专著),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写学习笔记或读书随笔,促使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学校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评选学习标兵,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各年级制定师生同读方案,积极开展师生“同过一个节(阅读节)”“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利用晨会课、阅读课组织师生朗读经典美文。

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通过研修传统文化,教师自觉“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成为师德建设的动力源和良好载体。

文化建设,特区学校打造“书香校园”

如今,“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已在特区教育系统上下深入人心。武当山特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一个宗旨,即让校园处处洋溢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在特区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每一个文化长廊、每一个文化区角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书香校园”已升华为武当山特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共同追求,成为武当教育的特色文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武当山下的学校文化底蕴亦将更加丰厚。

篇5:我与国学教育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大学者,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

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另外,这一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比如说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子都非常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都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0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篇6:八年级我与国学征文

【例文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例文2】

篇7:我与国学作文700字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想到我们读幼儿园时,我们跟着老师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老师念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但是这些“高尚”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忘怀呢?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我可以在经典国学知识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

篇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9:国学经典诵读之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篇10:我与国学作文600字优秀篇

如《弟子规》、《论语》等。尤其是《论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袂宣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到25前学习孔子的智慧!只要打开《论语》,我就仿佛看见一位充满睿智的老者向我走来。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道德体系的伟人——孔子!他的言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孝道,为政,立德,治学等四个方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得到一点也没错。我的表妹,她虽然学习成绩没有我好,但是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这方面非常棒,是我生活中的好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我的感悟非常深。我表弟平时常去图书馆看书,每次都是带了一本本子去做读书笔记。并且经常拿出来看,反反复复这样,时间久了,他的作文水平进步可谓是突飞猛进。“交友儒雅,友人高尚”。

这是激励自己向上的一种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能令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我堂妹的朋友读书读得非常好,可是因为她交友不慎,她跟那个朋友经常一起逃学,自然而然的,她的成绩就每况愈下,以至于落到了每次考试在及格线左右徘徊。我表妹终于深有体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篇11:小学作文:我与国学有个约会

在二年级里,有一课我仍记忆犹新,在那一次国学课上,老师给我讲了扇枕温席的故事:黄香是汉朝江夏人,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九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伤,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让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睡得安稳,小黄香每天晚上总是先用扇子为父亲扇凉,赶走蚊子才行。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每天晚上睡觉前,就先有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捂热,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黄香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人们都被他的孝行感动了,纷纷称赞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老师说:“听了故事,王昕你有什么感想?”我说:“我以后要改正自己爱对父母发脾气的缺点,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报答父母。”

老师告诉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喊,回答要及时,不要慢吞吞的,父母交待的事情,要尽力完成,不要懒惰,父母教导我们,是为我们好,我们要恭敬聆听,父母责怪我们时,不应强词夺理,让父母伤心难过。”

篇12:我与国学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诵读的好处多。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诵读经典的好处吧。

1、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转移吗?过去你们不爱读书,自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你们喜欢诵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一开始训练的是简单的古诗诵读,接着训练的是席慕容的诗歌。诗歌语言美,节奏感强,富有抒情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一首首,一篇篇诵读中,你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2、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中学阶段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你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开始背一首诗要10几分钟,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3、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的很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经典诵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我们所选的诗文几乎包容了中国古、现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读或

篇13:诵读国学经典培养文明新人

开展读国学经典以来, 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 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 社会经济繁荣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影响, 现代的孩子在家是至高无上的“掌上明珠”, “小皇帝”, 不少孩子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他们往往任性难管, 唯我独尊, 甚至霸道、无理取闹。根本谈不上文明礼仪, 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如何教育孩子, 给孩子补上传统文明礼仪一课, 让学生真正知书达理, 尊老爱幼, 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文明新人呢?我认为, 还得大抓国学经典教育, 大力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

我们学校就该课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 大家研讨发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及古诗词系列影响了无数人, 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导向的价值, 这些国学经典历代引用率最高。一是可以促进古代哲学, 历史以及其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二是可以继承和发现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创造力;三是可以经世效用, 修身怡心,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无疑至关重要。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首, 它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 《弟子规》分八块, 总叙讲了人生应当做好人生的七种修养, 而且按主次排列分别是孝敬父母, 敬兄爱弟, 行为严谨, 诚信上进, 爱人仁爱, 交友求教, 求学学术等。国学经典把与人做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而知识学习放在第七位, 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人的人, 有才学又有何用?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品德低下的人, 知识越多越反动”,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我们今天忽略品德的教育的偏颇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学规的形式, 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 将学会做人规则化, 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该书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 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弟子规》包含了平时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态度和规则, 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大有益处。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动, 大家彼此相互依存才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 关怀他人, 帮助他人, 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责任, 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 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多挣钱、有汽车洋房等等, 追求的都是个人相关的利益。这样的心胸是不会有真正快乐的, 因为他的快乐是建构在自己的得失成败之上的, 有得失就会生悲欢, 而真正的快乐是不以成败荣辱为原则的, 那种乐是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的乐。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就需要培养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兼顾到他人,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学习了《弟子规》, 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国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彩, 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 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于是, 我们学校开展了“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德育处以“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专项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活动分三步: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不仅能熟背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讲解。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予以指导和开展活动。三是考核奖励, 不仅要求熟练背诵, 更强调回家将所学国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完成好的教师或班级, 奖一百元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学生的品德礼仪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反馈满意, 家长满意。学校老师也很满意, 学生表现落落大方, 乐观善言, 课堂表现积极上进。

我想:学生走进校园, 就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积极拓展校本教研渠道, 摄取最基本的最经典的为人之道, 恰恰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当今世界, 孩子们所受到的社会不良诱惑较多, 如果学校教育不及时补上国学经典这一课, 将是一个败笔的教育和遗憾的教育。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 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 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接受教育, 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关键词: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育文明新人

参考文献

篇14:国学经典选读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上一篇:历次党代会党章下一篇:石雕加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