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2024-04-27

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通用14篇)

篇1: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微风轻轻地吹着,夜晚月光朦胧.我坐在皎洁的月光下,还不忘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却渐渐沉入梦乡。

曾记得,在我非常小的时候,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从此,儿童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就是这本《三字经》,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来,。于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

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幼年。如今,《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而《唐诗宋词》便是我探求的阶梯。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使我心旷神仪,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了憧憬.我带者对李太白的崇拜,对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而对经典也又多了一份期望.

短暂的童年如流水,还没有真正体会童年的乐趣,我又步入了少年时代.少年入花,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迷上了《古文观止》。那一篇篇古文诗字,充满了挑战性。它使我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深深的沉入了着经典,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其乐无穷。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脑海贮藏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经典,等着我,等我步入青年,我定会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乐趣。

呵,也许没有人知道,我与经典有约!

篇2: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孔夫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篇3: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国学,学生,诗词

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国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古老的文明中积淀了丰厚的审美意蕴,值得我们去探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很多古代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而且也不乏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人格,关注国学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性。

一、激发兴趣,构建通往道德的桥梁

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困惑,使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望而生畏,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才是让其领略到古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首要前提。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离开趣味性的任何活动,都是没有动力和发展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只需要教师稍加思考,便会引领学生走入一片充满芳香的古代文化中。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墨梅》一诗的课堂引入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好多幅梅花的照片,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走进诗歌的学习中,然后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梅花的情态,并用词语进行概括,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其与王冕的墨梅进行描述性对比,让学生体会墨梅素洁、淡雅、不俗气的特点,理解诗人借梅自喻的写法,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进而提高其自身内在的修养。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情感,对于小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寄予的高贵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连接学生与诗人的一个桥梁,不同的诗词,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品味词语,体味充满品德的情感

古诗中可谓字字珠玑,语言凝练,这些简短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浓厚的情感,更寄予着诗人向世人传达的一种道德的标准,而理解这些饱含着诗人深厚感情的词语,便成了古诗教学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揣摩诗人遣词造句背后的精神传达,领会古人的道德标准,进而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品味“千锤万凿出深山”中的“千锤”“万凿”“若等闲”等词语的表达效果,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这些词语更加生动地写出了石灰顽强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石灰的一生虽然是平平凡凡,却也是轰轰烈烈,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便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指引,要做一个如石灰般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

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握好诗中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对于学生感受整首诗蕴含的高贵的精神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古人遣词造句中的精妙,凸显着他们语用语言的智慧,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渗透在语言中的内在品质挖掘出来,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人高贵品质的熏陶,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创设佳境,走进满溢品质的诗词

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情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一片缤纷的花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思,古代诗人同样讲究情境的设定,诗人也往往将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情境进行传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只通过表面的词语,深入地了解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深刻哲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在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感受古人那种高贵的品质。

创设情境来感悟古诗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受到道德上的规范和精神上的升华,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应该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意蕴的诗歌来创设情境,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蕴。只有在真切的感受中,才能让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充满情感,正所谓目视其文、耳悦其声方可心醉其情,由此,那种品格的生成,就会变得那么的自然,心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

篇4: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篇5:国学的作文:传承国学经典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篇6:读国学经典的作文

其实刚开始读《老子》时,只是跟着爸爸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觉得很枯燥无味,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我还是很无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说读背这些经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而且对记忆力很有帮助。果然上学以后,背课文、背单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长一点的课文,也能很轻松地背完。

后来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还把一些经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其中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从中知道了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见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记忆犹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气的……从这几个“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坚持勤奋就ok。《老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来阅读学习。

篇7:国学经典伴我行的作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寒假无声无息地来临,国学大赛已经热火朝天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比赛,本来一张脸像开了花一样,但是一拿到比赛成绩,就晴转多云了!到底怎样才能考出高分!就来看看我小菜叶的比赛经历吧!寒假快要结束了!我却还沉浸在收红包的喜悦中,天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我无意中听到了同学们在谈论国学的比赛成绩!这下可好,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不知所措!急忙打开电脑,看到那100道目,我吓到目瞪口呆!立马叫姐姐来帮我的忙,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ok!终于完成咯!”我迫不及待地点完成习题,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久久没缓过神来!我居然才考了39。5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咳,我可从来没考过这样的分数啊!人家都考100分!不久是100个题目嘛!大不了乱点嘛!哼!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拿起鼠标一阵狂点,这点点,哪点点。这会儿我可有个心理准备了,拿起一张白纸把眼睛捂住,当当当!32。5。

我一气之下,把网站关掉,一个人傻呆呆地坐在椅子上,看着手上的论语,泪花在眼睛里打转!我为什么不能比过他们吗?难道是我的粗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到了妈妈对我说话过的话,顿时鼻子一酸,看起书来……第二天,我又信心满满地打开电脑,答起题来,我的眉毛紧缩,仿佛就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着,抛开了一切烦恼,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屏住呼吸,结算成绩,终于考出了70多分的成绩,虽说比不上那些高材生考了100分,但是我努力了,看到了自己的胜利,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手,就是这双手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甜蜜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只有自己看成里面的一员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正是这样,趁现在赶紧为自己设计一条座右铭吧!他将会伴随你走过人生的第一道门槛!加油吧!努力超越自己!中国的历史,正等着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命扎根于土地,自己拼命汲取水分的花朵来阅读,只有靠自己,相信自己,那么你就会寻觅到知识的源泉。

篇8: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 播音专业只是一个典型的“小众化”专业。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逐渐火爆, 但却面临着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状况。

1.办学背景多样, 层次不一, 普及国学经典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在近10年中, 以陕西省为例, 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就全国而言更是达到200多所。涉及到的办学背景有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 办学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专。其中, 综合性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较强, 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繁, 图书资料相对更齐全, 学术气氛较浓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加之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艺术, 因此, 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 学习国学, 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相对匮乏。

2.专业培养方案重专业培养, 轻文化熏陶

纵观整个专业培养方案, 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实训、艺术表现等几方面, 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其无论是在课时量还是授课内容, 甚至大多数的授课类型均被列为选修。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师资力量有限, 水平参差不齐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范围涵盖了语言、艺术、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教师的学科限制与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其中, 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课时量极其有限的语言、传播类等课程;而主要的教学任务多由艺术类教师承担。后者由于学科的专业限制等因素, 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知识。而这正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4.学习国学流于形式

“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曾一度风靡高校。然而, 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 “国学名家”、“国学大师”进高校是很难做到的。组织观看国学讲座的视频资料成了高校的权宜之计。没有系统的宣传、讲解, 没有良好的组织, 学生到场率极低, 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

思考: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乐师掌国学之政, 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 后泛指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 章太炎先生曾将国学推崇为中华民族立国强国之本。“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 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 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 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 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 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那时, 国学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作用, 更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①近代以来, 随着外来思想的引进, 国学虽一度被视为少数精英尊崇的“窄众”文化, 但如今文化语境大兴, 国学经典学习又成为了一个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因此, 在坚守文化中寻找创新, 是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以前瞻性的眼光, 注重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效, 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下, 市场经济繁荣, 追星、选秀活动的大肆举办使不少专业学生不惜成本竞相追逐。他们急功近利、“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往往事倍功半。而国学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 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当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 如能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 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培养, 则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内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 增强舞台信心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准则第22条规定:“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心理素质, 保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可见, 一个业务能力全面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单单是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要优秀, 还得在言语表达、心理素质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 职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包罗万象, 有文化、有精神、有语言, 更有智慧, 这些都能为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从而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职业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当下, 播音员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场合, 无论是着装还是言谈都应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 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不同国籍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因此, 学习国学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 提高业务协作能力

全球化语境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时尚都可以结合产出。随着传媒业的发展, 传统的国学精髓不仅能改变当下世俗的不良影响, 还能加强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

对策:全面加强国学经典教育, 促进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没有过硬的全面素质就无法立足于就业市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绝不等于培养学生“会说+会表演+形象美”。从很大程度上, 国学经典教育可增强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培养人才更要以人为本。传统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挖掘艺术潜质, 培养艺术品格, 然而灵动的气质, 娴熟的业务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质来表现。为此,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实现专业品质提升和人文素质共求, 明确国学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已是刻不容缓。因此, 国学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结构, 无内容”、“有立意, 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可否认, 现有的培养方案过度强化了纯专业化的教学特征, 然而, 社会人才的和谐构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 只有人文、科教、艺术等各领域相互贯通、共同进步才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此, 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课时。例如:一、二年级应以品德优化和普及基础国学经典知识为主, 三、四年级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灵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 可在通时教育课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比例, 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时教育体系。

3.营造以国学教育为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纯净的文化系统, 调动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为国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创造途径。除此之外, 各种文艺汇演、文化长廊、校报校刊、讲座会议的开展也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积极的人文思想绝不从属于某位仁人志士, 如若能够在校园得以传播, 相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那些不务实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

当下, 教育观念决定并影响教育行为和结果, 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成材难的状况, 我们不应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学生。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尤其是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应树立内外兼修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发展, 绝不能离开人文学科的助推。相信, 在全国性的播音主持专业改革之际, 尊重国学文化、尊重经典教育将会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 播音主持专业受到了社会的强烈追捧, 各种批次的办学相继开展。然而, 学生人文素质不高, 国学经典知之甚少的现实却不容忽视。面对当下播音主持专业创新性改革之际, 如何弥补教育缺憾, 提升专业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注释

篇9: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犯难的是信息时代不良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苦恼的是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的缺失。现在的孩子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困惑。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应该如何弥补成了许多小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一类的教育环境及其资料。而最好的资料我认为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可见,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国学智慧,世界瞩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底线。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目前,旨在宏扬中华国学文化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诵读国学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从小就获得经典国学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国学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中,学长补短,怡养美德,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经典的诵读将会加深孩子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会将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由此可见,重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开发文化资源,吸收先民智慧。继往才能开来,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吸收古老先民的智慧和经验,转化利用,更好的服务新时期建设。

第二、促进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以德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弘扬社会正义,增强道德自觉,移风易俗、敦亲睦邻,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气象。

第三、增强民族自豪,树立文化自尊。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明对话,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培养博雅之士。讲习传统文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旅游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培养谦谦君子和博雅之士。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通过经典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2)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3)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4)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篇10:我眼中的国学经典作文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和编排。关于施耐庵的生平材料极少,不过可以知道的是,他并不只是一个作家。元至正十三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时邀其为军幕,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的计策。或许也是有着这段经历,他才能更加贴近真实,创作出《水浒传》这样流传千古的名作。

《水浒传》主要描写了108好汉在腐朽的朝廷统治下被小人排挤与诬陷后走投无路最终走向反抗的故事。其中宋江、林冲与武松这三个人物最令我印象深刻。

宋江,我认为他直到最后仍然是一个没有反心的老实人。宋江是非常正直的,他能不顾危险包庇梁山的好汉。但是,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作为反抗者领袖的这块料,因为他一心想着的都是招安,可以说他一直是胆怯的,没有反抗到底的决心,这也是起义失败的原因,在安分守己与兄弟之间,他一开始选择了兄弟,最后却又选择了安分守已。

林冲,他是一个胆小鬼。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超的他,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妻子,面对高衙内,他也是敢怒不敢言,在我看来,他有最雄厚的资本,可他却什么都不做,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逆来顺受,这不是胆小鬼是什么?

武松,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强者。面对不平,他没有沉默,而是用尽全力的呐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叫“以牙还牙”。在我看来,在那时的社会上,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人。

《水浒传》中虽然一字未提当时的社会环境,却通过对各阶层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给人一种再明了不过的感觉。出自底层的好汉反对招安,文官出身的吴用主张有条件的招安,而从前任职军官的林冲等人则殷切地希望招安。小说通过不同阶层人物对待一件事的不同态度,凸显了北宁波的各阶层的意愿,所以说在梁山的108好汉中,他们各有各的想法,他们的心真的齐吗?

关于梁山所分的36天罡与72地煞,在我看来是有害的。他们以天的名义,表面上策封诸位好汉,其实是在排除异已。孙立救出的解家兄弟,只渔夫与猎户,却都位列36天罡,而孙立作为原登州兵马提辖却只是72地煞。或许就是从这里,他们就不再团结了。

篇11:我眼中的国学经典作文

什么是“品”呢?你先别急,听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师让我们背《笠翁对韵》,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读,死记硬背的话,记起来就好很难,但如果多读多诵,掌握住音律韵味可就简单了点儿,但也只是简单点儿罢了,还是不太好背,我曾为此大发牢骚,很不想背。直到后来,我学会了“品”,才由衷爱上了国学。“品”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品”重在理解,体会。先说理解。《笠翁对韵》中一篇原文读下来,先是难读,接着感到不理解;就比如(十五·删)中有一篇文章写到“埋笔冢,烂柯山”。有的同学读下来就会发问:“什么是埋笔冢?什么是烂柯山”?因为不理解,所以会有些迷茫,不解其义,又怎能熟练背下来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查电脑找解义,如“埋笔冢”是指晋代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书三十多年用过的五筐笔头埋成的墓,又称“退笔冢”。理解了意思,加深了印象,以后背时绝不会出错,读起来也会更加熟练。再说体会;在“品”中,体会也很重要。《笠翁对韵》虽然只是启蒙音律,但是要想记熟它,也需要体会。比如读书时读到“龙潜终得跃,鸟倦亦知还。”这句话时,有没有想到“蛟龙就算潜得再深也终有跃出水面的一天,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联想呢?这样多想想实在是好,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体会了,既能使我们加深印象,又能让我们拥有自己的见解,多好哇!

理解与体会结合在一起就是“品”了,学会了“品”,学会国学内容就易如反掌了。

篇12: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无数文人墨客向其抛洒了数之不尽的珍珠,让我们去品味,去了解。

遥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凝视着蓝天悠闲自在的白云,偶有几只燕子在天空飞过不由得想起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低头看见地上,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头,露出几分春色,我不禁笑了起来,正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古人不正是有了这样得闲情逸致,才创造出如此璀璨得文化吗?一句句古诗体现了诗人们心血,假设我们把他们放到现代社会他们是否会创造出那些作品?可见一个社会得环境对当时人得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势造英雄”。

国学是中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文化的传人,所以,必须广泛参与,深度认知,因为这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体现。学习国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经典古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培养了我们的品格。儒家学说,道家精髓使我们思想更深邃,使我们心扉大开。国学改变了我,让我怎能不爱它?

品山水之绿,行美地美景,叹国家之情,如果没有古人的“宝物”,我们现在怎能纵横古今?《国学经典》,它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堡垒,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照明灯,它点亮我们的人生,点亮我们的梦想。

《国学经典》,我的挚爱,你将伴我一生,催我奋进,给我力量!

篇13:国学经典话题的作文

一、发扬, 把握国学内涵

关于国学, 每个人对国学的理解都不相同, 每个人对国学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 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从根本来探讨, 国学是一门需要仔细体会的学问, 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总称, 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天文地理, 到琴棋书画, 再到儒学道家等思想学派, 以及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国学所蕴含的内涵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 几千年的发展使文化与哲学包括了各个层面, 发掘出的价值十分珍贵。传统国学可以整体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使国人提升自豪感, 增强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国学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翘楚, 将国学经典增加到小学课本中, 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爱国精神。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国学经典的熏陶, 当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从中受益, 也恰恰达到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实践, 体会国学精神

曾有一个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表明, 六年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 共需要学习12本教材, 包括412篇文章, 其中, 有关国学材料的文章篇幅达到了40篇, 接近了整套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十。并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回顾拓展及语文园地部分, 这样的排布可以使小学生们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理解小学语文国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 诵读课文。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识字量、积淀学生们的语感。另外, 根据研究表明, 十三岁之前是人脑记忆力的黄金期, 在这一段时间内进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增强小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力, 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积累, 无疑能达到智慧培养和人格锻炼的教学目的。

第二, 故事熏陶。小学生们都喜欢听教师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关于文学经典的典故传说。尤其是“滥竽充数”、“两小儿辩日”等形象生动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饱经沧桑, 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浓厚的历史感足以吸引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这些小故事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祖祖辈辈们流传下的美德, 给学生们讲述故事,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以这样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 不仅减轻了学生们学习的枯燥感, 而且营造了师生间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 琴棋书画。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不仅在于学习先人们已得到的, 更是要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琴棋书画是国学精粹,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徐悲鸿的字画, 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书法等能净化学生们的心灵, 使他们静下心来感悟国学经典, 在文化熏陶中感悟国学经典, 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 游历名胜。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们可以在假期参观历史的名胜古迹, 或是在周末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陈列国学精粹的地点。通过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引导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寓教于乐。

三、理解, 感悟国学价值

国学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教育, 通过从小对小学生们的文化培养和熏陶, 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知, 提升国学文化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开设小学语文国学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实践的方式领悟到国学文化的真正价值, 从小就不自觉地产生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理, 塑造了小学生们的爱国品质。教师也可在课外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进行国学经典讲座, 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倾听。也可以组织有关国学经典知识的竞赛, 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来, 利用小学生们的求胜心, 督促他们查阅国学经典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让小学生们了解国学, 体会国学价值, 感受国学本身的魅力, 享受国学经典给学生们带来的乐趣。国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五千年内流传下来的书籍字画, 更体现在发展新一代儿童对国学价值的理解上, 让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国国学经典文化并将其发展下去。

篇14:国学经典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国学经典教材中学习领会到的内在思想蕴涵、艺术韵味和逻辑欣赏的能力。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想,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鉴赏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通过文章的学习鉴赏,学生领会到主题鲜明、立意深刻的思想内涵,思想上的启迪一层一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说明作者笔下的景观完全局限于悲哀之中。第二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表明在明朗春光中,文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宽舒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气勃勃,神思飞越,作者把欢乐写的气魄宏大,文采华赡。但他认为前面的悲和喜都不是理想的境界,由此而引出第三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客观景物美好而欢喜,不以自己的境遇艰难而悲哀,而应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才是为官之道的理想情感,此种境界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鉴赏,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净化,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沃土。使学生的爱国情操、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增强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次是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内容,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为重要。如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文章——《谈生命》,我就引导学生在课文分析上下工夫。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分析理解该篇文章丰厚的意蕴,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美的熏陶。首先,是文章蕴涵深刻的哲理美。他把生命比喻成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像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的一棵小树,江水奔流不息,最终融入大海的怀抱,小树开花满枝,结出累累硕果,最终消融在冬的怀抱里,形象地展示了生命是一个从萌生到成长到消亡的过程。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相随,唯其如此,才能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其次,是文章的诗情画意的语言美,冰心散文的语言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谈生命》所描绘的是两幅跨越时空的画面,这两个画面,纵横结合,时空交错,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周期,展示了生命的美丽与坎坷,快乐与艰辛,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通过《谈生命》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懂得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把握光阴,成就未来的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再次是借鉴能力。借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一种较高的能力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和吸收。借鉴能力具有模仿的性质,但又有较高价值的创新,借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之一。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我就很注意学生借鉴能力的培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写景物和游山玩水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写出了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和平之乐。最为可贵之处,表现在“负者歌于途,行者修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的生活图景,点出了欧阳修乐的社会原因,是全篇思想的精华所在,为大家深入挖掘“乐”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极好的注解。作者愉悦的深层原因,是社会安定,是对滁州老百姓丰衣足食的陶醉,从中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安居乐业的陶醉,使文章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醉翁亭记》学了之后,有的同学就借鉴模仿写出了《游法泉寺》,通过法泉寺外景的描写,记述了法泉寺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的结果。法泉寺的静谧恬淡,赏心悦目的旅游景观,都昭示着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安康,这是学生借鉴能力的最好表现,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上一篇:小学寝室疏散演练方案下一篇:口诀巧解短文改错.(转载)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