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2024-05-03

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精选6篇)

篇1: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国学,顾名思义指一个国家的学问,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尊重古代人民的智慧,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品悟中华之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那么,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陶冶情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浅,而大多国学经典年代久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甚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呢?我认为:

一、教师自身要加强经典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身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强经典阅读,领悟国学经典的含义与真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补充,做到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经典文化内涵,从而自觉地从内心接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诵读前要让学生明确其学习意义

经典诗文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意义,但多数学生并不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先要为学生初步的讲解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的魅力所在。并理解其在当今时代对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深远的意义。

三、传授正确的诵读方法 吟诵、熟读,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情感、读出境界!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激发他们吟诵经典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唱一唱的方法,配以与经典吻合的音乐,让课堂后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师还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经典诵读中进行运用,丰富古诗词教学的资源,把枯燥无味的古板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际上,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读的内容,只要大概领略就可以了,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沉淀,最后转变成语言的营养。

四、采用激励评价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评选优秀人员,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除此之外,我还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结束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开展国学经典实践活动

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用“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1、软(毛笔)、硬(钢笔)写字比赛

比赛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促进同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同时,还可积累国学经典知识,加深对国学经典知识的理解。

2、“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古诗词的朗诵中,各语文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诗文的海洋中展现风采。

3、“我与国学经典同行“手抄报评比

开展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美术教育与国学经典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4“国学伴我成长”写作比赛

读国学经典之后写感受,能倾诉阅读的心情,沉淀国学经典知识。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个漫长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过程,同时国学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篇2: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灵石一中

张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语文课程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了,而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则是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很好一个途径。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所以,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首先,国学经典可以软化语文课堂。

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想要改变之前语文课堂的现状。然而,真实情况是,语文课堂依旧沉闷,乏味,教师依旧在唱独角戏,高考指挥棒依旧占统治地位。原因有很多,但有一条便是,如此的课堂充斥着功利色彩,不是学生喜欢,愿意接受的课堂。就拿我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来说,以上文言课,枯燥、单调的文言字词,古汉语语法向学生猛灌。学生没有接受基础,课堂内容单调、乏味,语文教学效率又怎会提高?所以,我们要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如此,语文课堂中充斥着的不再是单调、乏味,难懂的文言字词,语法知识,而是浓浓的经典气息,百家思想,鲜活人物,趣味故事,人生哲理,处世之学。这样的课堂不再生硬、僵化,而是变得灵动鲜活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经由国学经典而有了学习文言的语感,也就不再排斥语文课堂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其次,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国学经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读国学经典可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国学经典让学生学会了为人处世:读《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学生知道了,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虚伪、阴险、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读《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即,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踏实肯干。国学经典优化了学生的人格:读《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学生知道了,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并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

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体悟人生,树立理想,培养意志。在此,学生获得了真正的成长,人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篇3:巧妙激趣,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一、多种形式诵读, 传承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国学典籍的诵读, 它重在“诵”。“诵”, 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这一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诵读, 在诵读中探索, 在诵读中感悟和理解, 在诵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1. 有节奏地读。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 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 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 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 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教学中, 第二种停顿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 以便更好地进行诵读。如教学《学弈》一课, 在初读时要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画出小节线后, 学生懂得怎样停顿, 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了。

2. 配乐诵读。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诵读教学中, 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 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把朗读者融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让朗读者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学弈》一课时, 选择古筝曲子来配乐诵读, 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朗读, 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 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 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 扩大读者与听者的想象空间, 最终达到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教学目的。

3. 摇头晃脑地读。

古代诗文讲求韵律, 富有音乐感, 诗人读诗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摇头晃脑, 进入诗境。教学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摇头晃脑地诵读, 不仅能把握诗词的节奏, 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 既读得非常投入, 又能感悟诗文的韵律美和内涵美, 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

4. 表演诵读。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经典诗词的内容往往是通过小故事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经典诗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并表演出来, 就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经典诗词。如表演《学弈》中两个弟子学习的情景, 当乌鸦飞过时、当树叶飘落时、当叫卖声响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 而另一人心猿意马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明白两个人由于学习态度的不一样, 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的道理, 进而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国学经典, 可以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 也能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深化学生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故事启发理解, 感悟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关键在“诵”, 过程在“趣”。国学经典中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 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如果创设故事情景, 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 在故事中体验,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理解经典故事, 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如教学《弟子规·出则悌》一课时, 通过给学生介绍历史上很多孝悌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故事。如讲唐朝李绩的故事,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一样的大官员, 当他年老的时候, 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 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 可在不小心当中, 一阵风吹来, 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 当李绩的姊姊年纪这么大了, 李绩年纪也不小、也是老人了, 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 孝悌的精神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三、联系生活实际, 弘扬国学经典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1. 运用经典, 明辨是非。

教学《弟子规信》时, 通过创设情景剧“小红和小明”, 让学生判断, 他们中谁对谁错?错在哪?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失信的事?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 就自己与朋友、父母、同学等相处时是否做到“信”来谈感受?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经典走进生活, 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学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掌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2. 运用经典, 充实习作。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文后, 会在习作中引用经典名句来充实习作, 突出习作的主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生的习作片段:

(1) 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 我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来劝导他。

(2) 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时, 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3) 来到瀑布下, 仰望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瀑布, 我不禁想起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把学到的国学经典诗词运用到习作中修辞语句, 不但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还使文章显得更生动, 语言更亮丽, 体现出学生具有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

四、有效拓展, 展示国学经典

1. 写一写。

每逢节假日, 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 让学生欣赏到国学经典的佳作佳句, 让学生围绕“经典”写一幅毛笔字或钢笔字, 做几张手抄报和制作经典集, 参加摄影展等活动, 让学生们在观、写、赏中领略中华经典之奥妙, 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 享受中华文明之乐趣。

2. 演一演。

篇4:让国学经典走进学生心灵

一、对中小学国学教育认识早,角度新

早在2010年,县委书记在学校调研时就强调:我们的老祖宗留下很多优秀的国学经典,可惜这些经典在当代教育事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临武县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我相信,这样做,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以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都会大有好处。从此,县教育局立即组织力量调研,制定了行动规划,并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2011年全县中小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头等大事来抓,从课堂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四年来常抓不懈。

二、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给力大,措施新

1.确立了“一把手工程”工作机制。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教育局局长亲自抓,各中小学校校长具体抓落实。

2.确立了“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工作方针。《国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小学国学教育实践与研究》分别列入中央教科所、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专家来临武县现场指导工作。

3.制定了临武县中小学国学教育活动五年规划,下发了《临武县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4.明确了“国学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经费渠道。近三年来,县财政共下拨了300多万元,专款用于国学教育的教材、教案编写与印刷及国学活动、国学科研开支。

三、中小学国学教育内容实,体系新

2011年,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编写了一系列的全县各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自成体系。《国学选读》教材和《国学精品教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他们编写的《国学选读》不仅内容精干、图文并茂、充满情趣、雅俗共赏、融会古今、便于自学,还根据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适当的分级分类。小学《国学选读》教材共分三册。一、二年级为第一册,选择的内容是《三字经》《弟子规》;三、四年级为第二册,选择了《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增广贤文一》;五、六年级为第三册,选择了《增广贤文二》《论语》《格言联璧》《谚语》《歇后语》。中学读本收集了更丰富、更专业、更富于精神和智慧的经典内容。在与全国各地同类教材、读本的对比中,临武县这套国学教材或读本的立意、编选水平和探索精神都是高水平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原文、注释、译文、故事的编排方式呈现,调理清晰,文字凝练、可读性强。书中插入了130多个故事和300余幅图画,润泽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智慧世界。

四、中小学国学教育活动多,形式新

1.课堂教学发挥了主阵地作用。全县各中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每周两节国学课,每天15分钟国学诵读,每期1次国学教育质量监测。国学质量检测实行全县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学校统一阅卷。

2.国学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几年来,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的国学教育主题活动,2012年开展了“读经典书,做儒雅人”国学经典诵读大赛。2013年开展了《少儿国学风采大赛》、“百家国学少年评比”“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论文比赛”“赏紫薇,品国学,做最美临武人”活动。2014年开展了“国学教学比武”活动。

3.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一中、三中、城关中学、香花岭小学等20多所建立了国学文化长廊或国学花园,一中建立了国粹文库室、书画工作室,香花岭小学、贝溪小学等小学建立了国学教育室,全县各中小学均开辟了国学大课间活动,诵读、武术、舞蹈异彩纷呈。

4.学校国学教育与社区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国学花园随处可见,书香浓郁,古韵芬芳。临武县城新建的河滨花园建立了国学文化长廊,花园小道上伫立着50多块国学石雕。各大型社区和各主要街道、集会场所都建设了永久性国学文化景观。

5.临武县一中充分利用临武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国学资源优势,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400平方米,在新校区新建《临武书苑》(正在建设中,2016年7月竣工),既提升学校的国学教育水平,又对外开放,辐射社区。

五、临武国学教育效果好,面貌新

临武国学教育的成效是巨大的。国学教育经验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国学教育负责人受邀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讲学,临武各校园接待外来参观者2000余人。课题获国家一等奖和省一等奖。而今,当你走进临武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经典、一句句名言。《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随处可读,“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生“走到哪里都有经可读,有典可诵”。当你走进临武主要街道和社区,随处可见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长廊或国学花园。一个个或方或圆的石头,既是花园景观又是智慧灯塔,在阳光下生辉,在月色里泛美,无不流溢出古典的芬芳,散发着历史的沉香。人们感知的是国学经典的悠悠古韵,沐浴着的是社会进步的温暖、民族的智慧。在临武,国学经典不仅演绎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校园生活方式,更演绎成了临武县人民的一种常态化的社会修养方式。孩子在变,家长在变,干部群众在变,临武县正在变成为传统文化氛围深厚的“国学县”。

篇5: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探索与总结。他们凝集在中华经典诗文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华经典诗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中华经典诗文称之为“国学”。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信仰,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问题不断出现。这些信号,都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弥补当前的精神缺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显得尤为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世俗文化开始冲击校园文化。经典诗文离我们学生越来越远,浮躁功利的情绪越来越多,回归经典阅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今天,我们强调诵读经典诗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精神,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诗文当中启迪心灵,滋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优良品质,吸取做人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记住我们血脉的印记,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雄厚的文化根基。

国学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特性,即传统与权威。传统,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烟云的洗涤,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权威,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贴近真理的恒常性。《诗经》、《老子》、《孟子》、《庄子》、《弟子规》《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国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我们回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上去。因为,一个数典忘祖的人,无论你掌握了怎样的现代文明利器,其根基都是“发育”不良的。我认为,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在中小学生当中开展经典诵读,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产生读经典、学国学的兴趣;

其次,各中小学校要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然后,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做到形式活泼、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动要有完善的考核奖励评价制度,以确保活动的有始有终,富有实效。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趁青少年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辉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陶冶其情操;经典的价值将随着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出芬芳,绽放光芒!

2012年9曰25日

篇6:让经典传统文化走进政治课堂

——浅谈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文章摘要:

在“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以及 “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面对伴随着外国大片、卡通动漫、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追求高效率,对功利性心理的盲目崇尚,让“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迅捷便利的文化交流渠道,让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至。对于成年人来说,百花争鸣的各种文化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诸如唯美凄惨“韩剧文化”,潮流时尚“日流”,惊险刺激的“美国大片”,商机无限的“洋节日”。这其中各种糟粕与精华共存,要想明辨其中是非,成年人也是模棱两可,更何况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况且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长此以往,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本篇文章精选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如典故、成语、诗词、名人名句、民族舞蹈这5个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思品课堂

前言:

(调查的数据)在前不久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对西方的风情习俗以及相关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了解的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缺乏领悟。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上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老师,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学生在上完政治课后,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受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一、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涵

根据《辞海》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1

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经典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精选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经典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政治课堂

(一)借用典故,抛砖引玉,让学生深受启迪

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离奇 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用典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立志成才》时,我借用了“人尽其材”这一典故:公孙龙在赵国时,时常对学生们说:“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收他做学生的”。有一天,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公孙龙问他有什么本事,年轻人回答说:“我能大声呼喊。”旁边的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公孙龙环顾大家问道:“你们中有能大声呼喊的吗?”大家又哄的笑了起来,说没有。公孙龙便对年轻人说:“好,我收你做学生”。过了数日,赵王叫公孙龙去燕国做说客,当他们一行匆匆来到一条大河边时,只见河水茫茫,船却停在对岸。大家没有办法,那个年轻人却不慌不忙把手拢成个话筒样,对着那边大声呼喊。洪亮的声音传过去,船家听见了,很快把船划了过来。”在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这一典故后,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心目中的人才是怎样的?”学生们马上议论起来。随即我让学生概括“人才”的含义,接着我便及时总结:在当代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只要你的一技之长是对国家有用的,并把它充分发挥的,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像公孙龙都能把“大声呼喊”作为他的优点并加以利用后受到别人的器重。我相信我们班的学生肯定比公孙龙还有本事和长处。讲到这里,我看到班里很多学生的眼睛顿时充满了光芒,充满了希望。这个典故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有些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二)运用成语故事,让学生通俗易懂

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璀璨珠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蕴藏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许多成语,或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或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或是丰富哲理的阐述。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一些成语故事,既能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生通俗易懂。

比如我在上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七课《融入社会 发展自我》的第一框《了解社会 自主自立》中“青少年待人处世要有自己的主见”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燕国少年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的走路姿势太难看了,就去邯郸学别人走路的姿势,他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讲完这个成语故事,我随即就问 “这个燕国少年为什么到最后爬着回去呢 ?”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这样,我就很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都能答出做什么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从而很顺利地过渡到我今天要讲的知识点“青少年待人处世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一下子明白知识点,既积累了知识,又加强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三)应用诗词,使教学富有诗意

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唐诗、宋词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饮誉海内外。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诗词,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内涵,能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如在学习九年级的“爱国主义”时,我选用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着岳飞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我,包括我的学生都会热血沸腾,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国家强大对于我们老百姓的重要性。或者选用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诗并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国家,是因为有国才有家啊。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与激情,也让课

堂增添了一份诗意。

(四)利用名言名句,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让学生回味无穷

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它们文字优美,思想新颖、寓意深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名言名句,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让学生回味无穷。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学期《为振兴中华奉献青春》,最后总结时,我选用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上完这节课,都有所启发,对于自己今后如何为国奉献也有了一份认识和思考。还有在学习六年级的《集体主义》时,最后总结时我选用了雷锋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的结尾。“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要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不汇入江河永远也不能汹涌澎湃!”通过雷锋这段激昂的话,学生更能体会集体主义的重要性,也为课堂增添了几分韵味。

(五)巧用民族舞蹈,让学生感受民族的风采

民族舞广泛流传于民间,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不仅可以涵养性情,开阔视野,还可以增加道德修养,调动思维的参与。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巧用舞蹈,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烘托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例如,我在上七年级《让生命焕发光彩》时,我播放了舞蹈《千手观音》,这是由一群聋哑人用他们的坚强和信念演绎的一段美丽的舞蹈,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即使自己身体残缺,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焕发出活力,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舞蹈。学生们看完这段舞蹈,不用老师多说,同学们平时遭遇到的挫折、失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要生命存在,只要自己还活着,总有成功的一天。一支支用生命、用坚强演绎的舞蹈,一次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善的启迪。这种震撼像海边的大浪一样反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对生命更多的思考、对人生更多的感悟。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实,流行音乐中的融入民族风,发扬传统文化也不啻是一个方式。因为流行音乐的渲染力、普及性及流通度,是其它创作载体所无法比拟的,能更好地传播古典传统的优秀内涵,让接受者比较不会抗拒。推广或传播古典文化,应该多

利用通俗文化的力量。

另外,运用相声、小品、漫画、歌曲、寓言故事、名家名著等传统文化艺术,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三、实践后的感知

经典传统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确定目标,修剪自己、提高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说得好,修养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就业只是暂时的。当然要想让我们经典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说来容易,做来难。这需要一个政治老师长期地积累和不断地涉猎,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积累素材上,也将会花很多的心思在备课上。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思想品德课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行为的培养,更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树立经典文化意识,让课堂成为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树立危机意识,承担起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尽匹夫之责!

参考文献:

1.台湾省国立大师、台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财贵《经典诵读》。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文出版社,1989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2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http://cyzx.czedu.com.cn/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1

2007年1月23日《文汇报》——“故宫里的星巴克”之争揭示了什么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开学迎新线上推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