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2024-05-25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精选18篇)

篇1: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读《国学经典诵读》心得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每当我读到书中李白的诗时便感受到了他写的诗的诗情画意。虽然字数不多,但诗句是多么工整、恰当、优美啊!同时李白的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风俗,总能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到孔子写的古文时,我会不禁想起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像如懂得孝敬父母以老为先;团结、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还有许多节日、许多传统经典,这都是国外没有的。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增广贤文》,它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本,它里面的知识广泛,道理深刻,就像从中的一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一直被我抄入在好词好句里。又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增广贤文》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对我以后有很大帮助。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多看传统文化经典,让我们的人生充满色彩,让它发芽、开花,以至结出丰富而灿烂的果实吧!

篇2: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汾市中心小学陈小艳“读经典书、做儒雅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于12月8日在临武县三中隆重举行。全县师生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琅琅上口的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有激人奋进的爱国名篇《少年中国说》,有代代传诵的唐诗宋词,还有千年流韵的名篇雅言等种种被称之为国学的文化经典。这些节目借助音乐、舞蹈、美术、服装的艺术魅力,辅以声、光、色的现代舞台渲染,化成了一场见证我县“国学热”的视听盛宴,演绎出了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唐风宋雨的古典风雅。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虽然朗诵的只是其中的节选段落,但是每一个字都那么的掷地有声。“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孩子们的朗诵,我仿佛看见了中国少年的磅礴气势,屹立于世界之巅。《少年中国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对中国少年的谆谆教诲震撼人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建设少年中国时不可待,而“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然而当今少年: 刚步入社会的80后、受人诟病的90

后、充满着未知的00后,却又让人无法放心地将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其身上。现代的少年远离了战争的硝烟,在和平的年代里养尊处优。更有甚者,早已忘了悠悠历史,忘了那不堪的国耻,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少年中国的责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的扭曲,盲目的追星,追逐名牌,追求时尚,哈日、哈韩,发表着不切实际的言论。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我们,该怎样引导这些“少年中国”的少年呢?该怎样做才不会愧对于这伟大而光荣的“教师”称谓呢?

引导孩子们用心学习国学吧!国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指明人生的方向。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指出正确的方向。这样,孩子们才不会迷失自己,而是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融入自己的心中,并以此为准,拼搏向上。让孩子们懂得“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不是个人而是群体,只有当这个群体的力量强大了,我们的祖国才会强大,我们的民族才会振兴。同时,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引领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自己,引领他人。不仅要深入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工作,更要在个人行为修养上起到模范作用。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前途和亲人的期望,更担负着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博采众长,求知求真,这不仅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少年成长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建设少年中国,要从细微入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

也正因为此,我县正在进行区域性国学教育。让国学进教材,让国学进课堂,让孩子从小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最基础的文化根基。所以我校已将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定为国学经典校本课。教师组织学生或诵读经典,或分享经典中的小故事,或进行情境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深受学生喜爱。

篇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4: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读国学经典有感

我渐渐迷上了古典小说,渐进迷上了唐诗宋词,渐渐迷上了鲁迅,渐渐迷上了朱自清等。我也曾爱读金庸的武侠,也曾经爱看过精明的小说,也曾经喜欢浪漫的韩国小说,也曾经为科幻小说痴迷,也曾经幻想自己是一位侦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对先人的敬仰!

我爱梦阮的多情,喜欢易安的柔情似水,欣赏青莲居士的放荡不羁和东坡先生的豪放,向往庄子那无限逍遥,敬佩孔孟治国之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使我充满无限敬仰。鲁迅让我时刻保持清醒,闻一多教会我爱国,朱自清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骨气,老舍带我走进老北京,与观众带给我一丝淡淡的乡愁,茅盾告诉我要做白杨一样坚强的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使我学到了不同的做人道理,是他们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是他们激励我前进。

我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用心去品味他们的思想,用感情去诵读他们的情感。每读完一遍我都会认真思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的书中,将自己投入到树的意境当中。同样读一本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读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

我酷爱《红楼梦》,使这部书把我带进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这部书让我对国学经典充满了热爱。起初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读这部经典小说,可是后来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是喜欢,于是一口气将这部书读了五遍。第一便知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第二遍是对书中人物的了解,第三遍是对书中诗词的欣赏,第四遍是带着作者的感情读进去的,第五遍是带着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读进去的。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起这部书,我读出了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学常”,读出了作者“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处,被生活所迫的无奈,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多情,作者的旷世才华。曾经为作者赋诗一首:《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几多愁,感慨万千泪直流。一曲红楼在梦中,多情公子苦多愁。人人感慨玉多情,我言梦阮多情郎。多愁善感命多舛,柔情似水步步艰。天性恰如《西江月》,豪放不羁愤世俗。才气纵横干云霄,直追昌谷破篱樊。字字看来皆锋芒,堪与刀颖交寒光。托玉于世感世俗,梦回西山小石桥。”虽无韵,也无法上大雅之堂,但是这是我对作者的真情实感了流露。我认为要多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要理解拙者的思想意境,要从作者的言辞中读懂作者的信。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知道个大意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读!所以要看有所学,读有所懂,要深入认识。

小时候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想作者的情感。可是那时年幼不懂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好多遍也不懂其意,后来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可是仍只是觉得是一首普通的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后来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再加上身处异乡也渐渐明白其意。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读懂了作者期盼海峡和平统一的赤子之心,读懂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作为中华儿女现如今每次读这首诗,心中油然升起对余光中的敬意之情,心中总是期盼祖国的统一大业。

读这些经典文学要时刻去想,要经常拿出来去体验其中的韵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体味到不

篇6:读《国学经典》有感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

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我确实把《国学经典》当做了心灵的故园,它教会了我人间的真、善、美,教会了我一个好少年的基本素质。让《国学经典》雨水般浸透我们每一个少年的胸怀„„

武平县实验小学五

篇7:读国学经典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露的晨曦中,我面对前方那一片红晕,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里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这是一本凝聚着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智慧的经典诗书。

细细品读《国学经典》,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看见了一幅朦胧的景象。迷离的烟水、青石的路面、深深的小巷、初开的梅花??在这样的境界里,孔子好象站在了我面前,捋着胡子提醒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又似乎拍了拍我的.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冲他们深深地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他们的警戒,并赞叹于他们的博学与明智,信仰于他们的诚实品质。我在心底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回馈社会。

书声琅琅的学校中,我一直牢记《国学经典》给我的启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新知识时,《国学经典》在我的耳际悄声提示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骄傲时,一句话浮出脑海:“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向朋友许下诺言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猛地跳了出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传了过来:“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国学经典》不厌其烦地辅助着我,让我从一个大胆无知的小女孩一步步长成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它像一场清甜的小雨,滋润着我心灵;它像一首丝竹吹奏的古典歌曲,引起我的诗兴与赞叹;它更像一声悠悠的鸣钟,敲在我心头。

篇8:诵读国学经典培养文明新人

开展读国学经典以来, 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 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 社会经济繁荣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影响, 现代的孩子在家是至高无上的“掌上明珠”, “小皇帝”, 不少孩子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他们往往任性难管, 唯我独尊, 甚至霸道、无理取闹。根本谈不上文明礼仪, 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如何教育孩子, 给孩子补上传统文明礼仪一课, 让学生真正知书达理, 尊老爱幼, 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文明新人呢?我认为, 还得大抓国学经典教育, 大力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

我们学校就该课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 大家研讨发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及古诗词系列影响了无数人, 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导向的价值, 这些国学经典历代引用率最高。一是可以促进古代哲学, 历史以及其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二是可以继承和发现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创造力;三是可以经世效用, 修身怡心,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无疑至关重要。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首, 它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 《弟子规》分八块, 总叙讲了人生应当做好人生的七种修养, 而且按主次排列分别是孝敬父母, 敬兄爱弟, 行为严谨, 诚信上进, 爱人仁爱, 交友求教, 求学学术等。国学经典把与人做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而知识学习放在第七位, 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人的人, 有才学又有何用?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品德低下的人, 知识越多越反动”,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我们今天忽略品德的教育的偏颇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学规的形式, 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 将学会做人规则化, 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该书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 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弟子规》包含了平时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态度和规则, 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大有益处。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动, 大家彼此相互依存才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 关怀他人, 帮助他人, 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责任, 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 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多挣钱、有汽车洋房等等, 追求的都是个人相关的利益。这样的心胸是不会有真正快乐的, 因为他的快乐是建构在自己的得失成败之上的, 有得失就会生悲欢, 而真正的快乐是不以成败荣辱为原则的, 那种乐是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的乐。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就需要培养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兼顾到他人,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学习了《弟子规》, 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国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彩, 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 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于是, 我们学校开展了“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德育处以“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专项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活动分三步: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不仅能熟背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讲解。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予以指导和开展活动。三是考核奖励, 不仅要求熟练背诵, 更强调回家将所学国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完成好的教师或班级, 奖一百元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学生的品德礼仪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反馈满意, 家长满意。学校老师也很满意, 学生表现落落大方, 乐观善言, 课堂表现积极上进。

我想:学生走进校园, 就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积极拓展校本教研渠道, 摄取最基本的最经典的为人之道, 恰恰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当今世界, 孩子们所受到的社会不良诱惑较多, 如果学校教育不及时补上国学经典这一课, 将是一个败笔的教育和遗憾的教育。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 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 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接受教育, 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关键词: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育文明新人

参考文献

篇9:国学经典诵读之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篇10:读国学经典有感

(重庆110中学龚茜)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篇11:读国学经典有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四年级:Vivian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读《所罗门王的指环》有感_300字

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有趣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它是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着作的,讲述的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玩的事。

这本书共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有每章的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动物的麻烦,讲述了动物在家里发生的`妙趣横生的事,主人公在人群里大叫:“嘎嘎!嘎!”其实是在召唤他的鹦鹉,人们都非常惊讶地看着他,一会儿鹦鹉发现了主人它飞落到主人身上,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作者的父亲把灰雁邀请到书房里,让灰雁站在波斯地毯上给它们喂面包,还把斗鱼,书中把水藻的摇动写成水藻碰一碰水中的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写得特别生动。动物与人友好地住在一起,感觉好温馨呀!我的收获是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还知道在动物的陪伴下很幸福,很快乐,所以我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小动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一定也会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吸引住的。

四年级:乔泳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_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_300字

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后,我为徐悲鸿的勤奋而感到自豪。

19,徐悲鸿向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热情地指教他,却得来了外国学生的歧视。他奋发图强,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轰动了整个画界。那位外国学生也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有句话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说:世上没有难事,只要认真去做,没有做不成的。徐悲鸿当时可以去顶嘴,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默默无闻地继续学画。终于让外国学生主动向徐悲鸿道歉。

这使我想起四年级时的一件事。当时我对象棋着迷,还特意让爸爸教我。我这种行为让小泽愤怒,因为他不想再有一个人超过他。于是,他一下课就找我下棋,每次我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小泽还骄傲地笑道:“你这三脚猫功夫,还想赢我?真是四两棉花――谈(弹)不上。”我怒了,用零花钱买了一本象棋书,奋发图强地学象棋,最终远远超过了他。

我再次想起这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它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12:读《经典诵读》有感

有一期节目是背诵带“日”的古诗,主持人刚说出题目,我就想到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禁不住沾沾自喜。正在我挖空心思想其他带“日”的古诗时,选手们已经说出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日出江花红胜火”“白日依山尽”“迟日江山丽”“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很多我背过但一时想不起来的诗句,还背出了很多我连听都没听过的诗句。妈妈也忍不住赞叹:“了不起,很多诗句我都没听过。”

对比选手,我自惭形秽。本以为,我把学校编的《国学经典诵读》全部会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这些选手背诵了那么多课外的经典古诗词。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听老师说,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等很多名家名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这些经典不仅记录了历史典故,描写了自然风景,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温故而知新”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告诉我们为他人着想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教育我们多做善事的。你看,国学经典里的话多么有道理啊!

篇1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国学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 它博大精深, 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国学经典呢, 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 讲经历, 明重要. 我们古文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节课, 就问了这个问题:学古典文学有什么作用?大家纷纷回答。我们老师说, 古典文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们深深的被这个老师吸引了。她长得不漂亮, 但是, 谈吐, 举手投足, 都那么迷人。原来, 这就是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是这个道理。大家听了我的讲述,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已读懂, 别看他们年龄小, 都想做有素养的人。

(二) 合理制定计划——诵读古诗. 新学期开始, 我把诵读古诗文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 精心策划, 和小干部制定诵读古诗计划, 安排如下:1. 分类积累古诗。2. 周末每位同学最少背三首古诗。并制作随身携带的古诗文诵读卡。3.“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月评出“诵读星”。4. 每月一次“诵诗比赛”活动, 内容丰富多彩。5. 期末能背一百首古诗同学被评为“天才小诗人”, 并奖励。

二、激发情趣——诵读古诗

提到诵读, 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不解的文字, 枯燥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萌发兴趣呢?我采用“愉快式”教学, 下面列举几种教学情景:

(一) 巧介背景引故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 设下小小的疑问, 让他们对后来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这样的学习期待点燃了学习古诗的热情。如在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我讲述写作背景:公元730 年, 阳春三月, 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 便托人带信, 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 孟浩然乘船东下, 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兴趣盎然, 众说纷纭。

(二) 结合插图编故事。古诗语言凝练, 意境优美,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诗意不容易。但是他们对故事感兴趣。我提倡学生结合插图, 通过想象把古诗转化成小故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写下: 今天李白起得很早, 他向黄鹤楼走去, 他要在这里大摆酒席与孟兄告别。 “孟兄你可来了!”他们聊着, 不久到了孟兄上船的时候。

“对手PK”, 每周五活动课, 对手们都争先恐后背诵, 活动结束, 有的同学能背四十首, 最少的也能背十多首。同学们还喜欢“抽一抽, 诵一诵”。本周内每位同学至少出两首古诗题目, 最后由班干部集体审议, 把古诗题目写在一百张卡片上, 周五的活动课上, 人人抽卡片, 按指定题目背, 背下来的同学被评为本周“小诗人”, 背不下来的同学要表演节目。“背诵是达成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背诵时需要多次接触文本, 背诵得越熟练, 理解的就越透彻, 收到的感染教育就越深刻, 个人性情得到陶冶。”[1]

三、背诵古诗——积底蕴

自从同学们参加古诗诵读活动, 在学习古诗阅读课时, 同学们积极性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读诗句, 有的讲诗意, 最后在背诵。“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 不仅能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 还能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2]尤其是背古诗, 同学们感到很容易。因为这些古诗在平时开展的诵读古诗活动中早已背熟, 一节课下来老师很轻松, 同学们也很快乐。在写作文时, 有的同学能够恰到好处的使用古诗中的一些句子, 来说明一些问题, 还有的同学经常用佳句来激励自己, 提醒自己刻苦学习, 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句话, 早已成为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们对诵诗、背诗、积累诗产生浓厚兴趣, 背诵范围也在扩展, 往日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们, 现在做完作业后便钻进古诗文里。这种自觉积累古诗的方法, 使学生们诵读古诗的兴趣更浓了。“信息社会带来了快速阅读与快速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文素养教学就处于弱势状态, 为了更好地彰显语文教学功能中的人文性, 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要求。”[3]

四、诵读古诗提升素养

自从开展诵读国学活动, 我欣喜发现, 同学们不但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增强了, 语言也变得丰富灵动了, 写作文也常引经据典。而且同学们都变得文明了, 在班中, 在校园中到处都能听到书声朗朗, 正是这朗朗的诵读声, 涌现出许多“文明小诗人”同时也赢得了老师们的好评, 家长们的夸奖。“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 情感积极健康, 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4]更让我高兴的是, 孩子们懂得了孝敬, 感恩, 衣食来之不易。是的, 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古文,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必将给予学生显性或理性、直接或间接的良好影响。“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 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5]如果每位同学能诵读数年古诗, 他们会终生受益。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品格,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 包含着民族精神, 审美情趣等人生哲理。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古文, 激发情趣,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必将给予学生显性或理性、直接或间接的良好影响, 使他们终生受益。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品格,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热爱诵读经典,激发情趣,背古诗积底蕴,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晔.古诗文背诵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

[2]章瑾.小学生低年级古诗赏读方法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

[3]柳勤珠.依托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吉林教育, 2014年32期.

[4]赵欣.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年2月.

篇14:诵读国学经典 构建书香校园

一、确定教师,组织培训学习

(一)制定方案,精选教师。领导召开班子会,选定三位中层领导作为国学经典的授课教师。

(二)组织培训,了解经典。通过看碟片等让教师懂得国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论语》、《弟子规》等的具体内容,用规范的行为,培养自己“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在工作中自觉践行“为人师表”,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延续和补充,特别是让老师们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让老师明白国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我们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教学楼的每——层都用“仁义礼智信”做为楼层标志,尽显文化气息的一楼门厅、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张张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课前集体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让走进附小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三、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在选择国学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向学生推荐包括《千字文》、《三字经》、《论语》、《论语》、《唐诗宋词》、《中庸》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外诵读;学校则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统一在校本课上诵读《弟子规》,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渗透,不断提升,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每个小故事教师都能认真讲解,使学生能真正受到教育。

四、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如何诵读,学生却心中无底。为了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校本课),这节课可以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诵读游戏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二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比如低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诵读方法不同,中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诵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诵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高年级则采用“诵读——交流——评析”的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诵读经典。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五、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不仅在校本课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信息技术课联系在一起,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弟子规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定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去浏览、搜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国学底蕴。

六、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手抄报制作,黑板报专刊、和经典诵读汇报演出活动。

七、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学校着眼于通过发挥激励评价功能,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等级称号,各项表现突出的,授予“读书好少年”称号。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誦的乐趣和成就感。

看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5:读《经典诵读》有感

《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读完了《国学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知道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了我们: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的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你答应过别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是否想过,复习过。

曾子说过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知道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答应过别人的事要尽心竭力的完成。与朋友交往要信守诚诺。

篇16:读《经典诵读》有感

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整齐不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然有序,才能静下心来读书。”看到这里,我联想到自己,感到满脸通红,往日的坏习惯又像放电影一般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我这个人有点不讲究卫生,脱下的脏衣服、脏裤子、脏袜子总是随手一扔,有时掉到地上也不管,甚至还把它们摞成一堆,从不整理。妈妈帮我洗衣服时,只要一拿就“哗啦”一声,全落在地上,最要命的是袜子通常是找不见的,有时要“翻箱倒柜”找半天,所以我的房间总是很乱,为此,没少挨妈妈唠叨。今天,我看了这句话,感觉很惭愧,我想今后的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几案洁,笔砚正”这句话,与我凌乱的书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书桌可不是一般的乱,漫画书、作文书、铅笔、三角板……各式各样的东西,五花八门,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有时候,我写错了字,要找橡胶擦,也要翻好一阵儿,实在找不着,我会把笔筒里的东西全洒在地上,等找到后再慢慢捡起来。不过现在的我,已暗下决心彻底改掉这些坏习惯,做一个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篇17:读国学经典《师说》有感

--------读国学经典《师说》有感

姜冠中(苏子沟黄岭小学四年一班 指导教师:姜成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篇18: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一、确定初步的理想信念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外, 还能够感受作品的特色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 这也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

事实上, 当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名句时, 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和激励着他们, 使他们在诵读文章感受文章词句的魅力的同时, 也能够收获词句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认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 在诵读孔子《论语》这部著作时, 在读到“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要向周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其长处;在读到“温故而知新”时, 又会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在收获这些知识的同时, 学生也能够认识到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感受到孔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而且, 在诵读我国古代文化经典时, 学生可以在这些名篇名句中很好地培养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如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 我们可以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深处树立社会责任感;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中, 可以知晓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个人理想和信念;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 可以明白应该怎样合理地与人交往……

因此, 通过学生的诵读, 不仅能够很好地锤炼学生的品质, 塑造学生的性格, 还能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这样, 学生才能够有理想、有信念, 能够不断学习和努力完善自己, 来完成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样就使得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家长的过分关心和爱护, 甚至是溺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自我意识太强, 而抗挫折能力较差, 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 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应该针对学生的这种问题进行调整和引导, 而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 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品格,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在诵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这几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得都会有艰苦的付出, 都要经历一定的艰难困苦, 所以大家要敢于迎面困难与挑战, 不要轻言放弃, 而是要勇于担当, 坚信经历风雨才能够看到彩虹。又如, 在学生读《孟母三迁》的文章时, 教师要结合孟母三迁的例子, 给学生谈父母的关爱, 使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进而珍惜生活, 而不是放纵任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调查反馈, 家长普遍认为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 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要的是, 国学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家长相信,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 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们认为, 读古人书, 与古贤为伍, 是一个人高尚境界的表现。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重人伦, 求和谐, 盼安定, 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 将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学生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出必告, 返必面”, 这是《弟子规》孝篇中的一句, 说的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 回来要通报一声, 以免父母牵挂。如五 (2) 班一位家长有一次很高兴地给班主任教师打了一个电话。他说:“以前每次用车送孩子上学时, 打开车门的一刹那, 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冲向校门, 从不和父母说声‘再见’, 有时候连说句话他也等不及听。但有一天, 孩子突然很慎重地说学了‘出必告, 返必面’, 知道以前自己都没有做到, 很不对。现在, 每次下车后, 他都会回头说‘再见’。”类似这样的小细节,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诵读学习后纷纷从家长处得到了反馈。有的家长说孩子变得懂事起来, 不回嘴了;有的家长说很少听孩子骂脏话了;有的家长说孩子懂得有好东西要分给大人了……对此, 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家长认为诵读《弟子规》的好处有三:一是促进了孩子的记忆力;二是帮助孩子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三是家长认为教育有了依据, 原来解释不清楚的道理现在书中三个字就表达出了。

让学生在接受国学经典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 从中汲取德育养分, 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远大的理念和人生追求, 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而且, 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寻根, 寻找民族精神之根, 寻找现代文明之根, 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 因此, 我们应努力使学生继承传统, 弘扬传统, 从而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要:国学经典蕴涵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诗词歌赋, 浓缩了汉语韵律、辞章之美, 主旨上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 闪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光辉, 展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怀。因此,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优化学生人格, 重振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洁.以国学诵读促进小学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小学, 2012 (9) .

上一篇:老师致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关于个人简历需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