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作文

2024-05-18

读国学经典作文(精选8篇)

篇1:读国学经典作文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几件不可或缺的事情——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孔子到孟子和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读完这套书,我真的感慨万千。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它就像一个知识库,照亮了我的心。仁中的美元价值,义中的大义桥,智中的无心鹿……其中,我最喜欢信这本书。我能意识到信受益匪浅,但简洁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例如,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言行必果,君子一言难追。古今中外诚信使人礼貌。每个人都必须熟悉季布。只要他答应别人的事,不管有多难,他都会想办法。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将军,多次击败汉军。刘邦当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季布不得不装扮成山东一个姓朱的仆人。朱家明白他是季布后收留他的,并帮他向刘邦表达爱意。刘邦后来封季布为中朗。有个朋友叫曹丘生,特别喜欢拍马屁,听说季布当官就来巴结。季布见曹丘生来虎起脸,骂了他几句。谁知道,不管季布的态度有多严厉,曹丘生还是陪着笑着说:我听说楚地有‘得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听后很高兴把他当上宾,曹丘生走后到处宣传,季布的名生越来越大。这是一诺千金。

诚实是不分国界的。美国一位庄园主家里有一把新斧头。庄园主的儿子非常喜欢它。他想试试斧头是否快,所以他把它砍在一棵樱桃树上。他只听到树被砍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头放在原位,躲在小屋里,但后来因为诚实,他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无论是季布还是华盛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我们必须真诚地对待别人,正如李嘉诚所说,我们必须真诚地代表别人,别人会真诚地报告!汉学,是你让我的知识一天天丰富,是你让我理解很多真理!我想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篇2:读国学经典作文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动力,团结奋进,充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取精华,去渣滓,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礼貌协调,坚持民族,反映时代。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悲伤,经历磨难而不屈不挠,变得越来越强大,取决于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与奋斗。越困难,越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把道德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教育科学的各个环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培养人,如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心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梦想和信念,你也可以贡献。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你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教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礼貌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篇3:读国学经典作文

一、课前涉猎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

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往往还要任教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等, 这样下来一天在班级里总有2-3节课。小学的学生比较好动,如果在课前没有合适的管理,往往预备铃响才慢慢悠悠进入教室,这样算下来一天全班学生白白浪费了差不多有7、8分钟了。如果在课前让小班长能带着全班背诵一些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那么能有效管理好课前的纪律,学生也比较容易安静下来准备上课。

可以写一些节奏鲜明的经典内容在黑板的角落,课前3分钟可以让小班长带读。比如一二年级可以学习《成语接龙》;三四年级可以学古诗;五六年级可以学对联。

二、课间巩固德育相关的经典内容

小学生学习的耐性不高,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会通过“请坐好我坐好”、“一二三,坐端正”等口诀来维持纪律。其实当孩子们对坐姿、纪律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后,我们完全换一种口诀维持纪律。

这时老师可以把口诀换为:“过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狗尾草鸡冠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这些学习过的有节奏的、切合当时需要的经典内容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孩子们也自然知道应该要坐得端正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经典内容。

如果在对口诀过程中,老师能适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评,不仅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经典,还会带来学生思想的转变。比如读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老师趁机说“西湖就像美女西施,化不化妆都能美丽动人。就像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我们都要学着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很自然就教给了每一个孩子自信、宽容等优秀品质。

三、早午读点拨诵读经典

学生在早午读诵读经典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享受经典文字之美,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当发现学生有些懒散时,老师还可以抓住诵读内容的中心句、中心词趁机点拨,再次激趣,激发学习高潮。如读到李清照《如梦令》时,可以故意反复读“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并且还可以变成白话文读“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雨过之后,不是海棠依旧,而该是──”,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对诗词意思有整体把握,提高诵读背诵的兴趣。

四、上课时间采用多样读、悟方法

近年来,盈彩美居小学开展了“悟读法”小课题研究,总结出多种“悟”的方法,并已运用到课堂,“悟”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好问爱学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自信心。

节奏可以表达情感,声调可以传递内容。在学生诵读、吟诵经典时,我们可以引入一点“悟”的内容,让吟诵变得更加有意义。 如学习《满江红》时,学生在吟诵时,词中不少入声字、仄声字, 要求读得短促。在初步吟诵后,可以就岳飞抗金的故事讲一两句, 让学生对岳飞报国无门、慷慨悲壮的情感有初步感知。在后来的吟诵时,学生在平仄的音调长短的急剧变化,就更能感受到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也很自然就能背出全首词。

五、利用班、队会渗透经典

班主任在班、队会工作中,一样可以渗透经典教育。在召开班、 队会前,我们可以查找一下与当时主题相关的经典内容,也可以回忆学过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先和学生诵读、背诵,然后引出要讲的内容。

如班会课上,如果要提倡孩子们遵守学校纪律,要求男生不打架不冲动,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背《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 然后引出作为一个谦谦君子要想提高自己的威信,就要庄重、稳重, 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冲动。又如要孩子尊敬父母,可以先背“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告诉孩子们,如果不从心底里尊敬父母,连禽兽都不如。想引导他们学会坚强,可以背“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希望他们相互监督, 正确对待网络和电视,就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如果我们在班队会上能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讲话也学会了引经据典,甚至能提高不少孩子的领悟能力。

篇4:国学经典高效读

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国运昌,“国学”热;读“经典”,必有得!让我们在快乐中美读国学经典,在美读中尽享成功喜悦吧!

篇5:读国学经典的作文

其实刚开始读《老子》时,只是跟着爸爸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觉得很枯燥无味,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我还是很无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说读背这些经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而且对记忆力很有帮助。果然上学以后,背课文、背单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长一点的课文,也能很轻松地背完。

后来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还把一些经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其中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从中知道了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见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记忆犹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气的……从这几个“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坚持勤奋就ok。《老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来阅读学习。

篇6: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提到国学经典,也许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国学?什么是经典?《论语》《易经》《诗经》,这些都是国学,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经典,就是从古时侯流传下来的,并且对人们有用的一些正能量的句子,人们称之为经典。

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人们毕生都要做的事情,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这句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就这么凭空得来的。学习,并不仅仅在于书面表达,考试,书信,更多的,是教你怎么为人处事。怎么用技巧做事。所以,除了这一句之外,从古到今,也有许多名人名家写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好好学习的名言,我映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许多老师对一些学习学得似懂非懂的学生说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就好比说: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知识难点的时候不认真听,自以为这些知识点,题型,全部都学会了,可是一到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发现这一题老师明明讲过同类型的,可是就是这一题,无论你怎么挠破头皮就是想不出来。就是不会做。等到老师教的时候,又只听了个一知半解,就以为自己听懂了,不去问老师,下课也不拿出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就放在那儿。让它过去了,老师也不会再返回来再讲一遍,就这样,问题越聚越多,越聚越多,最后一到考试的时候,一看试卷,这题也不会,那题也不会,心里就想着,要是当初拿去问老师就好了,到最后,试卷上就没多少分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有些题型听得一知半解,也不敢去问老师,并且在暑假的时候这些题我也都学过,觉得自己能慢慢琢磨出来来,就把题放在那儿,等到考试的时候,看着试卷上的题,就开始后悔了,唉——当时真应该去问问老师的,这都是一样的题型,只是换了一种方法问而已,还有一题竟然是原题,唉——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啊!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不然,我一定要卖一大瓶。所以说,有问题不懂得,就应该抓紧时间去问老师,或者也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千万不能一知半解。

篇7:读国学经典作文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大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有四百多个,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

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叶,原来在古代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庄王的曾孙,叫沈君戌,有后人叫沈诸梁,封到“叶”地,建立叶国,称叶公,叶公后代以国为姓,叶姓祖先姓沈,所以沈、叶原是一家。

篇8:吟诵国学经典培养优良品质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 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 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 开始知道感恩了, 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 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 (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 的一节晨会课上, 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 学生有的皱眉, 有的抗议, 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 看不明白, 也读不懂, 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 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 欺负老师, 好吃懒做, 沉迷游戏的少年, 学习《弟子规》后, 居然痛改前非, 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 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 片中的少女, 娇生惯养, 痛恨父母, 打架斗殴, 恨世吸毒, 学了《弟子规》后, 居然洗心革面, 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 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 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 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 (1) 班的带动下, 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 从弟子规开始”, 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 (班干部) 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 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 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 (校园垃圾) 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 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 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 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 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 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 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 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 每天的早操时间, 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 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 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 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 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 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 学生严肃认真, 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 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要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 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 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 从小娇生惯养, 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 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 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 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 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家长对国学与国学教育所持的肯定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或忽视了什么。这些调查坚定了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信心。为此我们按照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 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让“新六艺”, 弘人文, 烛照心灵, 成长身心。

上一篇:二审上诉状格式下一篇:中国的住房制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