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

2024-05-25

国学经典融入(精选8篇)

篇1:国学经典融入

把国学经典化融入幼儿教育

论文关键词:国学经典

幼儿教育

玩与国学相结合

论文摘要: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无论大学、中学,还是之前的蒙学,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在当今社会,教育西方化给中华民族的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将国学经典带入幼儿教育中,把国学经典与玩,与学习结合起来,能有助于开启幼儿的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预感,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自古以来我国重教育,《礼记.学记》中言“建国君民,教育为先”。而幼儿教育,恰恰是在人生最宝贵的记忆阶段、学习阶段、领悟阶段,实施人才教育的最关键阶段。为落实党中央“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一些有远见有名望的老前辈,一些学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在幼儿教育中推广诵读国学经典文化,为我国的幼教事业改革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原动力,也为我们探讨有关幼教内容挖潜及方法创新指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深知该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难度巨大。国学经典凝练含蓄,内涵丰富,幼儿园老师日常接触和研读较少,有较强的陌生感、神秘感和畏惧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们对诵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今社会,全盘西化所带来的民族精神淡薄、中华民族的诚信危机愈加深刻,而国学经典诵读进入幼儿园,有助于开启幼儿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在你走在校园里,若能听见孩子们放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三字经》的经典,不止是孩子们,连自己也会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三字经》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国学之一,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这些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不少的世故人情;朗朗上口的三个字就是一个个深刻的哲理,给了人们许多的人生启示。“昔孟母,择邻处”,这“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创新思维,给孩子们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重要。“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1]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当“老大”。让他们从小懂得孝顺父母,团结友爱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正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幼儿园的孩子,也许他们还没法弄明白每一句的意思,但作为幼儿园教师,它启迪着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幼儿的天性是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在玩中积累、在玩中成长。幼儿园的国学经典诵读必须抓住这一个“玩”字,在玩中诵读、在玩中积累,在玩中快乐地感受国学,在玩中愉快地记诵经典。这种“玩味国学”“把玩经典”的定位,抓住“浸润”二字。强调经典诵读活动的耳濡目染。如果说“玩”是指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定位,那么“浸润”就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定位。浸润就是将国学经典诵读整合在幼儿园的整体活动中开展,较好地避免经典诵读与日常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国学是一国学术之总称,涵盖衣食住行、社会发展、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它并不神秘,也不陈旧和古老。当我们把经典与儿童生活链接,也就破除经典的神秘感,让经典生动活泼地走进了儿童寻常时刻的生活中。为此,幼儿教育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游戏及比赛,例如文学接龙、观摩揣义、形象教学等等,更可以将所学的蒙学之书融入到早操中,让孩子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唱诵中做操。为孩子们提供了幼儿在动中诵读,在气势磅礴中诵读,在每日的常规活动中自

然诵读,自然、快乐、易于接受。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将”浸润国学”的环境融于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比如在学校的长廊中设计一些国学经典的图画及简单词语,例如设计制作《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2]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还可让老师在班级挂饰、墙饰上贴上与之相关的图画。老师可以选取适宜幼儿理解和感悟的国学片断,通过故事,辅以动画,让幼儿理解,并将道理融于生活,指导自己的德行。同时,我们还选取国学经典精华,创编儿歌,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儿童在儿歌朗诵中、在即时应用中亲近国学。

历代家训、蒙学等都是传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只有学校、家庭双方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国学才会真正取得实效。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家长的“经典育儿”意识,提高家长国学素养,营造家庭学国学氛围,在”家园共读”中引导幼儿学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3],使得幼儿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接触国学文化,在不知不觉对其潜移默化,习惯适应并逐步的接受它。

我国开始幼儿教育100多年来,幼教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幼教理论、幼教体系、幼教设施等等,都在越来越完善的发展。如今,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中国是礼仪之邦,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幼儿教育,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三字经》[M].[2]李毓秀《弟子规》[M].[3]论语▪ 学而[M].

篇2:国学经典融入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将国学的精髓融入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情境中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幼儿思想道德。如何把国学经典与幼儿教育结合起来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何谓国学经典

国学即中国古有的学问,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经典是指“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经典。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记忆、思维的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期间内的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家庭,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无疑是可怕的。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德性净、记性强”,二是“时间充裕”。例如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进行国学启蒙的小朋友,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三、古代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幼儿期的儿童好学、好问、爱模仿,教师无疑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热情,是点燃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火种。教师要对国学充满热情,从而带动幼儿学习国学。

2、化经典为寻常:国学涵盖衣食住行、社会发展、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例如“香九龄 能温席”,“融四岁 能让梨”,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黄香温席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进一步启发幼儿生活中要孝顺父母,要学会谦让。

3、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了解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不影响儿童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进行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要先养德,再启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例如学习《弟子规》时,教师很多时候都配以情景表演进行教育教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

4、家园合作:国学启蒙教育的实用性更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仅是靠幼儿机械的去记忆,那么开展幼儿国学教育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要依靠教师、家长、幼儿三方互动开展进行。在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家庭家长要督促幼儿“亲诗友习礼仪”。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不要求幼儿去理解其内容,为的是让幼儿的记忆力留些美 好的东西,让幼儿留作以后慢慢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通过国学中经典的故事,让幼儿受到启发,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更意力和自控力。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通过让幼儿学习国学经 典培养其专注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篇3:国学经典融入

关键词:国学经典,音乐,美育,培养

国学经典《乐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凉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凉之心生则乐, 乐则安, 安则久, 久则天, 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 神则不怒而威, 致乐以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仔细品味音乐来加强内心的修养, 那么自然就会平易、刚直、宽容、诚实。具备这些就会开心, 开心就能安乐, 安乐就能恒久, 恒久就能成自然, 自然就能达到神的境地。天虽不言语, 但能让人信服;神虽不恼怒, 但能让人感到庄严。仔细品味音乐, 目的是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人的审美、人性教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 是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作为教育者, 我们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作为中学音乐教育者, 我们深知担负起中学生美育教育责任之重大, 并将中华文化瑰宝之国学经典融入中学音乐审美教育意义之深远。

中国古诗词歌赋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赋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 而且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

我用经典的古代历史人物及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把理解诗词歌赋与音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来滋养,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培养并帮助形成中学生道德美、性格美、人才美。下面, 我从以下几个事例来谈谈我把国学经典融入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做法。

1 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爱好

学生在脑海里对孔子是很有印象的, 我就先给学生讲孔子欣赏《韶》乐的故事, 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 我巧设了一个悬念, 让学生对“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 有学生说“三个月都没有吃到肉了!”;有学生说“味觉可能出了问题, 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尝出味道”;也有学生说到了“孔子在齐闻《韶》乐, 三月不知其肉味”。紧接着, 我看时机已经成熟, 在表扬他们的同时立即抛出这堂课的主旨。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时, 我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了解这句话的深沉含义?学生生动的表情告诉了我答案。

于是, 我开始从《韶》乐的起源讲起。《韶》乐, 史称舜乐, 起源于5000多年前, 为上古舜帝之乐, 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 三个月中尝不出肉味, 说:“想不到音乐的美妙达到了这种境界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那种感受、那种执著、那种痴迷、那种对音乐的深入。在孔子听了《韶》乐后, 竟然在三个月的光景中品尝不出肉的滋味, 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孔子对六艺的精通。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 没有对于这些古乐曲的真正认知, 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的。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 成为万代师表, 能够使七十二贤人都能够身通六艺, 与他把追求学问作为自己的人生快乐, 并且达到了这样的治学境界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学者不成为圣人, 更待何人!

在这堂课上, 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对国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课后, 有不少学生把这堂音乐课的所获写入了周记。

2 通过学习演唱《关雎》, 培养学生青春期正确的异性观

我本人是很喜爱阅读《诗经》的, 特别陶醉于它郎朗上口的古代韵律和美妙的意境。《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 是周代南国的民歌, 被称为中国古代韵律师的开山之作。首先, 我和学生一起朗诵《关雎》, 接着, 我抛出问题, 它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歌?学生通过中学语文课的相关学习, 对《关雎》是有一定的理解的, 但是, 在我的这堂音乐课上, 我以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教育角度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在朗诵《关雎》之后, 我用自然、柔和的声线开启了本堂课的教育意义。“同学们,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 来自民间的爱情故事更能真实地体现其中的意味而被千古传唱。《关雎》正是写这一题材的《诗经》名篇”。接着, 我为给解读、分析了它的含义。《关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思念心上人却怎么也得不到她的男子形象。诗歌融赋比兴于一体, 从水鸟和鸣, 引出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思念。接着又边写女子的形象边写男子对她的思慕, 两者相互对照, 女子的神采越是“窈窕””美丽, 男子的相思便越是深沉, 以至于“辗转反侧”, 甚至他由此而有了一连串的想象,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即要是能和她在一起, 他愿意弹琴奏瑟来亲近她, 愿意敲钟鸣鼓让她快乐。但终是“求之不得”, 这好像有点“悲惨”, 但从艺术上来讲, 却是极其成功的, 既然“求之不得”, 那么后来怎样了?有了想象就有了美。这便是这首千古名诗的妙处所在。此刻, 我顺势引导学生“青春期里, 同学们对异性有好感, 或者有着朦胧的感觉, 这是正常的现象, 这种感觉是一种美妙的, 自然的感受, 现阶段的你们正如一年中的春天, 又似春天里刚破土而出的新苗, 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需要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来茁壮自己的成长, 将这种朦胧的意识化作一份份动力, 帮助自己正确面对青春期的感觉, 使自己在这个阶段为将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既为自己, 也为国家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最后, 我请学生一起用抒情而熟悉的旋律来演唱《关雎》,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 又恰如其分地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对青春期的学生不是用了回避问题, 或者堵住问题的方式, 而是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疏通。

3 通过对知音的感受,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交友观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培养学生诚信、宽容、互助的品质。我把俞伯牙与钟子期,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讲授给学生, 并且把相关的诗歌又冠以熟悉的旋律加以演唱的形式来进行我的教育方式。

首先, 我给学生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 引导出战国时期晋国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从相遇, 相知, 相吸到最后钟子期病逝离去, 伯牙恨从此世上再无其知音而摔破瑶琴的故事。

娓娓讲完故事之后, 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摔破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再带领学生用旋律填词演唱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俞伯牙为了钟子期而写的《伐檀》, 感悟其中的含义。

我用类似的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讲授了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进一步让学生从中领悟朋友之交贵在诚信、宽容、互助。

4 培养爱国、仁爱、善良、忠诚、坚贞的道德品质

在上这一堂课之前, 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 去收集古代同时具有仁爱、善良、忠诚、坚贞、爱国品质的集道德美、人才美、性格美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 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 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很好。不仅了解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 即读书北游时期、十年长安困守时期、身经战乱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而且把杜甫在不同时期面对重重遭遇至死不渝的所作所为用来启发自己, 激励自己。特别是在谈到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一件事时, 学生都为他在如此困难时期还心里想着他人而深受感动和启发。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杜甫的茅屋被风刮破了, 屋内到处漏着雨。这时, 他心里想着的是老百姓, 认为:自己作为朝廷一员尚且这般艰苦, 老百姓在此刻将是多么的悲惨呀!于是, 他作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个学生听到这里站了起来对大家说道:“我们平时做人做事总是先想到自己, 很少像杜甫这样先想到他人, 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像杜甫那样, 心中先装着集体、他人, 然后再考虑自己。”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 他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和担忧。我把杜甫在四个阶段所作的诗选择了四首, 分别是《忘岱宗》、《丽人行》、《春望》、《登高》, 让学生一起朗诵, 感悟诗人的气节。最后, 我把《登岳阳楼》冠以学生熟悉的旋律, 引导学生再进行演唱“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的感受和领悟是非常深刻的。

音乐对人的感化、启发和帮助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也早有所知, 《礼记》上记载:故乐者, 天地之命, 中和之纪,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面对正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中学生, 作为美育之首的音乐教师, 我们更应该明了责任之所在, 意义之深远矣。

参考文献

篇4:国学经典融入

关键词:经典国学;小学语文;国学教育;语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81-01

一、经典国学与小学语文的关联性

“国学”自古有之,并非今人所创,现代人所谓所谓的“国学”本质上是对中国学术或“汉学”的一种狭义认识,但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如哲学、史学、文学等内容,是对中国出现历史以来的各种文化成果的总称。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如《周礼》《汉书》中对过些的概念则完全不同,指的是“国立之学”,是古代社会中的被国家成人的教学形式或机构。

现代国学的基本思想是儒家,并在此基础上扩展所研究的学说范围,国学既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其传承必然影响后世,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中国文化体系,本质上也就是“国学”的延伸,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国学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结合语文教育特点,对中国“国学”展开有效的融入,是一种“溯源”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定位。

小学语文是进行母语教育的启蒙课程,而语文的发展本身也是基于国学的一个分支,字词文章、典故成语等内容,大多来源于“国学”体系,通过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进行筛选和改造。因此,基于小学语文展开经典国学的融入行为,也是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完善,促使小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简单地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经典国学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国学”包括的内容很多,经典国学则是指在国学文化、著作、理论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说,过于高深复杂的国学经典内容是不便于展开的。如经史子集等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才能看懂,笔者认为,把经典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便于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国学内容作为知识体系的地层储备,促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启蒙类”的国学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国学经典著作历经历史和岁月的重重考验,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国学经典著作中文字虽短,但道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也能把它当作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名言”。

(二)品德培养,启迪智慧。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孝敬父母,知道父母的甘苦,尊敬兄长,培养自己的爱心。《弟子归》中的讲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讲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又如《弟子规》中虽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封建糟粕,但是全文中心讲为人处世之道,书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是对我国几千年人们的处世经验、智慧的总结对于优化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事虽小 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浓缩,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经典国学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语言文字是国学的载体,是学习国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国学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础。

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国学经典著作。

(二)提高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国学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Flash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国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国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融入经典国学内容,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趋势,它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倒退”,而是语文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国学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国学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国学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回归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谭诤,余必健,陈凤至.中小学国学教育不止于经典诵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8:19-23.

[2]丁开松.谈谈小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189.

[3]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13-115.

[4]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12:128-129.

篇5:国学经典融入

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案

摘要:将信息技术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与国学融合起来,在技术教学中融入国学艺术,能够有效传承国学艺术、发扬优秀国学思想,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加强国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本文分析了融入国学思想、内容、理念和主题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案。

关键词:国学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国学与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使得学生记住我国传统国学,并运用国学优秀的思想、精神,领悟国学艺术,传承国学文化,是教育者与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融入国学内容,传承优秀文化

随着现阶段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同时,应该重视对传统国学文化的反思、继承和发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谦虚谨慎,多学习、多实践,借助知识和技术的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和丰富自己。将国学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任务教学中,通过结合国学内容展开选择、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在国学知识体验与技术探究过程中,强化对技术的创新和实践,也储备更多国学知识。

例如:关于“用word进行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设计关于国学内容的任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国学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诗词歌赋等,可以是著名人物思想的代表名句、广泛流传的诗词或者是具有警醒世人作用的段落等。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国学内容,分小组展开“我爱的国学”创意设计word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关于字体设置、图片设置”等相关知识,学生在寻找最美观的表现方式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互助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良好的认知体验,强化学生认知结构。结合国学内容,融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国学的同时,学习国学先进思想和理念,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国学艺术,促进创新与传承的共同发展。

二、融入国学思想,激励自主学习

先进的国学思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它是一种理念与思路。国学中重视治国平天下,重视三省吾身,重视向他人学习,重视对书本产生质疑等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融入国学思想,使得学生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是前人的理论教学获得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方案运用到技术操作中,通过实践反思理论与思想。

例如:在学习“用Flash制作动画”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讲解并演示帧、关键帧和图层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制作动画效果。而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是在自主动手实践之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

三、融入国学理念,设计教学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是重要的国学理念和思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离不开人们不断深入探究,以及基于前人基础展开的继续研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重视国学先进理念,学习和继承前辈们的吃苦耐劳理念、学习创新理念,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为人理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特点,它能够促进人类生活、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国学理念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有将优秀、正确的思想传递和深入,才能够培养更多健全的人才。

例如: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设计“国学”宣传展览活动。学生收集资料,将收集到的国学资料氛围是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公益国学等,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小组主题,展开主题宣传展览活动。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需要学生运用PhotoShop、word等设计宣传版面。同时展开页面排版、网站设计等更加具体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学,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步提升。

四、融入国学主题,强化技术魅力

国学可以分为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公益国学,国学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先进而时尚的文化,也蕴含了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知识、道理与发展规律。国学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也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学习国学知识、体会国学艺术、感受国学文化,是新课改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设计国学主题,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将国学思想引入到技术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学生思考、想象和探究。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以及“建立网站”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入国学主题--“公益国学”,寻找公益国学相关资料并建立互动网站。任务展开过程为:首先学生学习信息交流与网上获取信息的技术、方法,之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对网站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最终完善和发布“公益国学”网站,建立同学们交流的网站平台。通过融入国学主题,强化技术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重技术而轻理念,技术教学应该与价值观引导、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等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方法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健康运用技术的思想。国学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也是不可摒弃的祖国文化,它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优秀的为人文化以及重要的治世思想,虽然时代进步很快,技术也飞速发展,但是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不忘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国学经典融入

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满江红》《少年中国说》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活动: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活动课时:两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

五、活动过程:

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1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

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横涧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使我校能够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其文明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要求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能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家训》、《千家诗》等,能够讲述其中古圣先贤发人深省的传世故事,领略感悟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

三、诵读原则

1、模糊性原则: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目标,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不要求程度整齐划一。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少责备多鼓励,以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活动安排

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的制订及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卢玉理

副组长:张青华

成 员: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2、工作分工:

制订活动方案。责任人:张青华

具体实施责任人: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3、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校本教材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注音、注释、校对:各班语文老师。

必背与推荐诵读古诗整理:郭亚军

耿巧

年段诵读目标

一年级:《百家姓》+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二年级:《三字经》+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三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0篇+推荐诵读10篇。

四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五年级:《朱子家训》+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扎实开展好系列活动

1、评选“诵读星”

年级根据背诵情况,每月评选出“班级诵读之星”。根据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比赛,评选“校级诵读之星”,可每学期期评选一次。

2、继续制作“古诗诵读卡”

卡片可用硬纸板制作,正面为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名句,反面为诗文配图或诗意解释等,并注明制作人。先在班内交流背诵,然后每班挑选5只卡片至各

班巡展。最后由学校组织评选,评出制作精美的古诗诵读卡。入选者作为参评“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3、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

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活动,为诗文配画,要求图文并茂,画面能充分体现诗文意境,内容形式不限。每班至少交5份作品参与校级评比,获奖者作为参评“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4、举行讲故事比赛

围绕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搜集到的传世故事,讲故事,并谈谈故事包含的道理,或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班在班内预赛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参加,每学期不少于1次。

时间安排

1、每节早自习和语文课前,老师可组织学生背诵一篇诗文。

2、每天大课间五分钟时间,以诵读为主题,检查诵读情况。

3、班主任充分利用早读、课间操、课前预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鼓励学生

在课间游戏的时候边玩游戏边诵读,让学生时时能读,处处能诵。4、11月份,举行一次校级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校级诵读星”,每个年级4人,学校予以表彰。

横涧乡中心小学

横涧乡中心小学2016—2016学年上期

横涧乡中心小学

2016年9月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推动“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 的作用,为加深师生中华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诵读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第二学期《三字经》

二年级:第一学期:古诗23首;第二学期:成语故事,成语积累

三年级:第一学期:中段古诗20首;第二学期中段古诗25首

四年级:第一学期:中段古诗20首;第二学期中段古诗25首

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古诗、对联;第一单元宋词部分及名言

教师自定内容:《龙凤字经》、《疯狂背诵古诗》、《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课标规定的60首古诗、《成语世界》等资料。

三、测评与奖励

1、测评

自测。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规定的必读必背内容,开展平时的诵读活动,并进行自测,自测采用六级三段制。

抽测。期中后各班自测结束,学校将对各班自测情况进行检

测,检测主要采用抽测,在各段抽几位学生进行检测,将他们的完成百分比与各段的百分数相结合,以确定分值,并将检测结果与各班的学科竞赛成绩结合。

检查项目包括诵读时间落实情况、诵读内容完成情况、学生背诵、熟读、诵读达到的程度和数字统计、学生结合诵读抄写或默写情况等。

交流。校内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年级、优秀班级和优秀个人。

2、奖励

学校将在对各班的诵读活动进行检测及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开展评选“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和“中华经典诵读小名士”活动,附:60首古诗各年段的要求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八年级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实施方案

把国学经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每天诵读经典,确保诵读内容的落实,八年级组拟定诵读如下经典:

1.归园田居

2.使至塞上

3.渡荆门送别

4.登岳阳楼

5.长歌行

6.野望

7.早寒江上有怀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黄鹤楼

10.送友人

11.秋词

12.鲁山山行

13.浣溪沙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雨霖铃

16.渔家傲

17.蝶恋花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清平乐

20.鹊桥仙

21.踏莎行

22.一剪梅

23.满江红

24.卜算子

25.青玉案

26.破阵子

27.一剪梅

28.兰陵王

30.暗香

主要措施:

1.坚持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

读准确读流畅熟读成诵并默写。

2.课前一分钟以背、写的形式抽查经典诵读情况。

3.每学期展示一次经典诵读情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展示竞赛。

篇7:【国学经典】国学十二道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教练之道

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妳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11易经——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妳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之道

篇8:国学经典融入

关键词:国学,高职课堂实践,大学语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现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孕育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文化的支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育具有文化内涵、高尚情操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意在通过总结高职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讲授经验,探求高职国学教育的发展脉络。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设置一直以来存在弊端。学生选课功利化,知识结构局限于专业层面,对于中华传统中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四书五经概念模糊混乱,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操得不到提炼和升华。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无尽智慧是民族智慧的瑰宝。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巨大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深厚文化底蕴。

2.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学经典包含多个层面的教学目的,有对文学常识的普及,对文学手法的学习与应用,对古文的解读与理解,还有从中探寻与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通过多种教学手法的应用,学生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逻辑思考能力同样得到极大的锻炼。

为了培养高素质安防人才,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关国学教育课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语文课程。

二、国学课堂在我院的实践探索

我院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一直秉持着传授国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这一教学目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重点设置在讲授历代经典国学中的诗词作品。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充分领会作品传达的思想的同时锻炼分析作品的能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一)教学方式:提倡不同的解读视角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源头,是国学经典中的启蒙读物,它向读者展示了春秋时代的社会缩影。在授课中,通过深入分析和现代语境的转换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诗经》中人物的追求与苦痛。

《诗经》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著作。三百零五篇诗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诵读《诗经》,学生与几千年前的古代人类共同体验人生,从而更了解我们民族深沉浪漫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授《诗经》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对于诗歌理解上的莫衷一是。例如《黍离》一首: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公认的说法是士大夫悲悼故国之作。但在解读中,学生提出看法,说出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因流离失所丧失田地而发出哀叹。有人认为这是一位流落他乡的流浪汉,因思念家乡而悲伤不已。这是一个学术争论的过程,值得鼓励和提倡。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文学鉴赏眼光,从而更容易为其文学魅力所感动。

(二)教学内容:专题教学

本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设置有关专题,以便让学生摸清国学发展的脉络。例如围绕相思这一专题,课程特意选取不同时代的经典名篇进行逐一分析。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中,相思题材的诗歌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春秋的《伯兮》,魏晋的《行行重行行》,唐代的《长恨歌》,北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宋的《钗头凤》,无一不是描述夫妻分离,两地相思的爱情悲剧。下面以《行行重行行》一首作为教学示例加以重点分析。

从春秋到了魏晋时代,《古诗十九首》是绕不过去的作品。《行行重行行》记述了一位女子因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种种思想斗争,例如不思饮食,日益消瘦,最后又自我排遣,努力保重身体。学生在学完这首诗歌时提出很多想法。这位古代的女子何以相思成疾,以致衣带渐宽?授课时,有意引导学生将此诗与《诗经·伯兮》作对比。学生立即发现这两首诗歌在叙事内容上大致相同,都是丈夫远离家园,长久不归,妻子在家相思成疾。不同的是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但结果却不尽相同。《伯兮》的妻子相思成疾的结果是蓬头垢面,不思打扮,对丈夫的情感质朴忠贞,无怨无悔,即使事与愿违,以忘忧草寄托相思,但仍不能改变她的至深衷情。《行行重行行》一首妻子除了相思之情外,却也存在些许埋怨之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即可看出妻子拿丈夫的渺无音讯与动物依恋家乡的习性作对比,含蓄表达了不满的情绪。学生在进行对比后便对这一差别产生了疑问。课堂中将此疑问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总结。由收集到的作业可见,学生大都有对于古代爱情和婚姻的独特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这是丈夫离家的原因不同造成的。《伯兮》的丈夫是先锋官,为了保卫国家而出征,妻子对此充满自豪的心情。而《行行重行行》的丈夫没有说明原因,滞留在外的原因也不明,因此妻子有了怨气。有人认为这是两个时代的风气不同。春秋时期的民风朴素,创作《诗经》的作者大多是普通劳动人民,因而诗歌表达的思绪情感更纯真,塑造的妻子形象并不如传统意义上的美女那样拥有良好的外形特质。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古诗十九首》的大多是民间的文人墨客,因而自我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女性形象也表现出瘦弱忧郁的美感。

在此基础上,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学生对于游子思妇的主题已不再陌生。此诗一共有三个主题:美景、哲思、离别。唐初新开创的诗风清新质朴,与魏晋时代的浓艳诗风迥异。在这样一个时代,游子思妇的情感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已能展开想象,联系前面所授文章,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说春秋与魏晋都是因为社会动荡而造成丈夫一去不回的现象的话,那么在唐初社会,为何男子仍然愿意远离家乡和亲人?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如唐代的科举制度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前去投考,又如唐代边疆仍然战时频发,需要男子去支援边防,等等。将历史与文学巧妙结合的授课方式,令学生开始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探秘诗歌背后的故事积极思考。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国学经典魅力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对唐代的《长恨歌》,北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南宋的《钗头凤》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但跟游子思妇主题不同的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内容并不像前文描述的丈夫离家、妻子苦等情节,代之以妻子去世、丈夫追忆往事为主题。叙事第一视角转换成男子。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女子思念丈夫,丈夫生死未卜;而男子思念妻子,妻子均已另嫁或过世?通过查询资料,大家发现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因而妻子一方离开家庭,行踪都是可知的。男子漂泊他乡,无从联系,行踪都是未知的。一方配偶离去,女子能做的只有苦等,男子能做的只有追悔。

在此基础上,课程作业便围绕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挖掘每个朝代的风俗民情。于是,在期末结束时,学生已初步游历了中国古代文学长河,对文学知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每一篇认真研读探究的文学作品将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学生今后人格气质的培养和爱国情操的陶冶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国学课程初步解决了高职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和文言名著的阅读障碍,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更加直接接触到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在深入研习国学经典作品之后,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人文素养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高职学生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会有很大差异。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楠.国学经典之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意义及实践举要[J].职业教育,2013(2).

[4]杨坤道.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上一篇:初三满分作文关于亲情下一篇: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