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葱三年级作文

2024-04-09

挖野葱三年级作文(通用11篇)

篇1:挖野葱三年级作文

挖野葱三年级作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爸爸一起去乡下挖野葱。

我们沿着一条乡间小路向前走,走着走着,我看见一些嫩绿的植物,叶子长长的,便叫起来:“野葱!”爸爸一看,笑着说:“这不是野葱,野葱和野草是不同的呀!”“那么野葱是怎么样的呢?”爸爸翻开草丛,指着一株植物,我仔细一看,这株植物是深绿色的,叶子又细又长,圆圆的像一根根吸管。爸爸用铲子挑了挑,野葱的根包在泥土中,是一个“白皮球”,我闻了闻,啊,真香啊!爸爸说:“我们挖野葱时,要把它的根挖出来 ,野葱的根最香,最好吃!”

过了一会儿,我按照爸爸说的方法找到了一小片野葱。我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把这儿的野葱挖出来吧!”爸爸说:“你仔细观察,这片野葱旁边有棵小树,它会吸走野葱的营养,这些野葱瘦瘦小小的,这样的野葱根太小,质量不咋地!”于是,我们继续向前走。

一会儿后,我们终于在小溪边找到了一大丛肥肥的野葱,风一吹,像胖企鹅一样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我。爸爸挥着铲子把它挖了出来。它的.葱根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我叫道:“让我试一试。”我拿起铲子,从一米外的地方冲来,向野葱铲去,“咚”,却一不小心碰到一块石头,把我弹了个四脚朝天。

爸爸哈哈大笑,对我说“挖葱的时候要从土松的地方开挖,铲子要斜一点儿,这样可以节省力气。”我按爸爸的方法先刨松土,轻轻一挖,野葱从土里“飞”了出来。

接着,我跟爸爸挖了一大袋子野葱,我们满载而归,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回去后我还要用它做香香的野葱煎鸡蛋呢!

篇2:挖野葱三年级作文

今天,外公说:“中午外婆要做红烧鲫鱼,需要一些葱,我带你们到山上挖野葱怎么样?”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们来到山脚下,就迫不及待往上爬。外公在后边喊道:“野葱通常长在山脚下。”葱我很熟悉,可是野葱还真没见过,外公说:“野葱比家种的葱高,但长得很细,夹杂在草丛中很难找到,你们几个来比比看,谁找到的`多,重重有赏啊。”一听说有赏,我便来了兴致,开始在草堆里扒拉起来。可是找了半天,连根葱影儿都没见着,正当我垂头丧气时,表弟大喊道:“外公,我找到了!”外公一看,笑了,“这是棵草,你们看仔细,葱的茎是圆的,多长在离水源近的地方。”

按照外公的提示,我继续搜寻起来。这次,我不再胡乱扒拉草丛,而是仔细看哪里有水渠。果然,我在离水渠近的草丛中找到了野葱,不是一棵,而是一丛,我赶紧把外公叫过来看。外公说:“野葱就是这样,一丛丛长在一起,你找的这些就够我们吃一顿了。”

篇3: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

三年级的同学,刚刚接触作文,他们觉得无话可写,或记流水帐。这个时候,能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对他们的一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对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语言

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多读、多背名段、名篇,培养学生表达的语感,久而久之,就可以解决学生语言苍白干瘪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

作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作文应来源于生活,同时,作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生活的提炼和延伸。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生活经验,即无话可写。那么,要想作文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应让学生参与活动,深入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上三年级作文课时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想当发明家吗?

生:想。

师:会制作模型吗?

生:会。

师:好,同学们可以回去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朋友帮忙,发明一种在你的生活中你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实在发明不出来,就制作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模型。下星期一把你们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带来展览,我们开个评比会,你们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外形、特点、用途等介绍出来,然后评出最好的给予颁奖。

生:好!(同学们积极响应着)

星期一作文课时,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摆着亲手制作的东西。

师:同学们都制作了自己的东西,想好怎样介绍了吗?要让大家认识它,并使大家认为它是最好的。

生:想好了!(学生很自信的样子,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尽可能详细地把小发明、小制作介绍给大家。有些同学怕讲不完整甚至用笔把制作过程及功能写出来念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得真好,特别是用笔写出来的同学介绍得更清楚、更完整。那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外表写在作文本上整理成一篇文章呢?(题目自拟。)

生:好。(同学们都认真地写起来。)

三、习作过程的指导

首先,习作方法的指导。重点指导习作的细节描写、句段关系、详略安排等,让学生在处理中逐步学会谋篇布局、整体规划习作。其次,指导学生定下习作的基调。要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及时矫正学生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再次,习作语言的指导。小学生的作文应体现出儿童语言的特点,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应鼓励他们多用定语、状语,多用形容词,多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准确、生动、优美。

四、相互交流,合理评价

我倡导学生间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有习作前的口头交流,还有作文定稿前后的交流。在学生口头作文和作文完成后,教师还要组织进行习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同评价修改等方式我都经常使用。比如这次作文定稿后,我先批阅,然后选出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三篇读给学生听,由学生评、批、改。再在屏幕上展示一篇,由学生修改,学生受益无穷。

这次作文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不仅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因为这节作文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为作文打好实践的基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克服了作文课学生无话可写、提起作文就头疼的现象,而且在习作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正确引导。

从此,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亲眼见到的人、物和景,像这节课一样,用自己的话具体地介绍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很乐意写,激发了写作兴趣,不但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还不知不觉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习作的指导是一项持久、连续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教学工作中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多花心思,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刚刚起步习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4:挖野菜-三年级作文

我们穿过大街,走过小巷,来到了田野里,我们看见田野有许多苦叶菜,我们就赶紧拿出工具,挖野菜就这样开始了。

过了一会儿 ,我提出了一个想法:“不如,我们来个挖野菜比赛吧!”大家一致认同,我们三个人马上剪了起来。突然,我发现前方有一株嫩嫩的苦叶菜,于是,我马上移动位置,跑到那株苦叶菜旁,用那把锋利的剪刀剪苦叶菜,一会儿那苦叶菜被我给剪光了,现在那苦叶菜就成了光头。我又再次移动位置,当我开始剪时,看见外婆和妈妈已经有半袋了,而我还不及她们两个的一半,我又使劲地剪。一个下午就在争分夺秒的时间里度过了,看看每个人的战绩,都有满满的一袋子,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回家了。

到了晚上,妈妈把剪来的野菜洗干净,做了一盘可口野菜。它虽然有一点苦味,但是它清凉解毒,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易。我越吃越香。

篇5:小学三年级作文:挖野菜

今天多云,是个好日子!我们说动就动,吃完饭后,准备好工具(三个袋子,一个铁锹和两个铁铲),立刻出发。当然了,防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带起口罩。

有了昨天的经验,今天爸爸建议去前面的菜地里看看,那里我们还没去过,说不定那的野菜更好更大呢。今天是妈妈第一次来挖野菜,她是个新手,许多野菜还不会认,爸爸就告诉她野菜长着小白花,教妈妈辨认野菜。走在路上,就发现坡坡边有很大的野菜,个头比之前的大也比之前的多。我拿着铁锹,因为铁锹太大了不好挖,我的力气还太小,一挖下去就会烂掉。所以我放下铁锹,和妹妹一人拿一个袋子,担任起了装野菜的任务,我装爸爸挖的,妹妹装妈妈挖的。妈妈挖到了几株,同样是这个地方,爸爸却挖了一小袋。

继续往前走,来到田地旁,看着许多又嫩又大的野菜。爸爸是挖野菜的高手,在一片青草中,他都能找到三四个,而妈妈却不行。因为她只认得有小白花的。其实地菜嫩的它是不开花的,我跟爸爸在妈妈搜过的地方又搜罗了几次,果然还是能搜到很多野菜。那一片挖完后,我的袋子满满的,而妹妹的袋子也有一半。我们继续换下一个地方,这次妈妈就熟练了很多,不一会儿就把袋子装满了。

篇6:挖竹笋的三年级作文

爷爷带着锄头,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要挑选刚冒黄土的笋才好吃,接着我就按照要求找笋,五月冒土的竹笋可不多了,我仔细寻找,发现我旁边看到从地底下冒出来一个笋尖,大约4一5厘米,我高兴的大叫,爷爷立马拿着锄头跟过来,开始艰巨挖笋工作。

起初,我以为挖笋很容易,爷爷边挖边跟我讲挖笋的过程,只见爷爷一锄下去就可挖很深,然后把土扒开,用锄头从根部挖断,最后才挖出一个完整的笋出来。这让我明白,挖出一个笋可没那么简单,既不能伤到笋子身体,也尽量不能撞到旁边的竹子,必须小心翼翼,经过十几分钟,笋终于连根拨起。

篇7: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三年级;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7-01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作文起始阶段的三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写作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轻松畅游于习作乐园,也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时,可先以石榴为例,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一种水果的方法。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如:观察感知、利用教材进行想象、练习说话中进行想象等等。我们可结合课文,在“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是让学生举一反三。”好的仿写就是在创作。如:我们在教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描写大树、蟋蟀声音的语句格式,写一写其他事物的声音。这种仿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抽象、探究、类比思维和创造想象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续写。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可选择结尾含蓄而有较大想象余地的课文。如:寓言《守株待兔》一文结尾,种田人的庄稼全死了。可启发学生:种田人见到庄稼全死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有没有醒悟过来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这样,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文结尾的妙处,加深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3、改写、扩写。如:古诗《小儿垂钓》,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学生,将古代文学语言改编为现代文学语言。适当展开想象,注意行人和小孩的语言、神态、对话环境、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将一首简单的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文学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又如:《新编乌鸦喝水》,由原来的一只乌鸦改编为四只小乌鸦排着队去喝水,它们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两篇童话故事;要舍得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给学生上讲台读或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可按学号顺序开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同学间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打好草稿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为了鼓励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同学会用一个好词就给十分,会用一个好句子给十分,就这样加上去,不限分。互改下来,有的同学得了二百多分,有的得了一百多分,有的只得了几十分。得分高的同学让他到讲台上去读自己的作文,让大家听后说说自己喜欢他作文里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这样,写得不好或偷懒的同学也会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慢慢学会去完善自己的作文。学生互改后再把自己的作文誊写在正本上给老师批改,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会逐步完整和完善了。

五、教会学生细心地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多彩,写作素材就越充足,作文内容就越丰富具体,具有真情实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作文素材的习惯,我每周一都会给学生画一个表格,表格里记录着一个星期里自己每天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比如:星期一,在学校早餐店里我与同学发生争执。到了周末,我就会给学生从表格里选一件事来写一篇日记。慢慢地,学生就逐渐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了。

篇8:挖白薯三年级作文300字

10月10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学校组织我们三、四年级学生到大兴去挖白薯,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来到白薯地,一眼望去,碧绿色的秧苗舒服地趴在地上。按照指定地点,老师带我们来到分给我们班的那块地。首先老师说了一下安全注意事项,然后一声令下“开始挖白薯”,我们便冲向白薯地,有的拨秧苗,有的找地方,还有的在找好朋友一起挖……

我也不甘示弱,选了一个地方,便开始挖,挖了一下、二下、三下……,咦!怎么什么也没有挖到。环顾一下四周,忽然看见一个同学顺着根挖,挖出了一个 白薯。于是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拨开秧苗,掀开塑料薄膜,开始顺着根挖,挖呀挖,一个小尖露了出来,我兴奋地继续挖起来,挖到底,终于把它刨了出来。我大声 地喊:“我也挖出一个来啦!”赶紧用双手举起这个长长的粗粗的.大大的白薯,它真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娃娃。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下可来了精神,又接着往下 挖第二个、三个、四个……

篇9:挖野菜三年级日记

挖野菜

品尝野菜是现代人的一种新时尚,趁着五一假期,我也赶了一把时髦――到山里去挖野菜。

这一次,我的主要目标是名字叫蕨菜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听说炒着吃色味双全,我也是慕名而来的。

爸爸去钓鱼了,我手里拿着地图、袋子加上一个水瓶就踏上寻找之旅。据我所知,它长着翠绿的身板,淡黄的卷发,仿佛一个神奇的外国士兵。

我来到山上,从干草丛里找到了第一棵样本。两棵、三棵,走到前面,我发现了采摘过的迹象,再前面都是如此,我立刻敏感地意识到有人来过了,就停下脚步,朝另一个方向寻找。

走了不远,我就发现了目标。这里的野菜很会伪装,有的藏在树下,有的藏在草丛中,还有的……我睁大眼睛,像进入雷区似的仔细寻找,最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很多。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些苦菜,便一同挖了回来。

挖菜之余,我还意外发现了一眼山泉。它很小,还不到一立方米,但清澈见底。我尝了一口,清凉甘甜,我还装了一瓶带回去。山泉旁边还生长着一些水灵灵的水芹菜,我摘了一些。最后,我的袋子竟满满的,一点也放不下了。

今天真是大丰收呀!

挖野菜

今天,天气很晴朗,妈妈,姥姥带我去世纪景苑的河边挖野菜。

到了河边,细心的我发现柳树发芽了,在微风的吹拂下,河面上荡起了波纹,草地上有绿油油的小草和野菜,一开始,我不知道哪一种是野菜,姥姥耐心的给我讲,不一会,我就学会了,每当看见野菜,我先小翼翼的挖出野菜,然后轻轻抖掉上面的土,迅速装进袋子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太阳落山了,我们看了看满满地袋子,高兴的回家了!

第一次拔野菜

几天前,傅法龙告诉我们一种野菜――马稷草,它就生长在我们小区的后院。这种野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吃。于是,我们便来到后院,准备一起拔野菜。

姥姥先让我们记住一点,一定要把野菜连根拔起,要不然,就不好吃了。刚提醒完,我们就飞快地跑向草坪。我们翻翻这,看看那,仍然一无所获。但是,俗话说得好,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继续找了下去。突然,我发现了一种茎是红色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植物。我便询问姥姥这种植物是不是野菜。“是。”姥姥回答说。于是,我便开始拔野菜了。我一开始用了一种十分笨拙的方法――直接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即使这样,也拔不了多少。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用一块锋利的石头把土铲松,然后,用“铲子”轻轻把它挖出来。就这样,我们一起挖了许多野菜。

这次拔野菜,我不仅尝到了甜头,也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挖野菜

星期二,我和爸爸妈妈去奶奶爷爷家玩,奶奶爷爷家住在当涂。

奶奶家门前有一个小池溏,池溏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有红的、有白的、还有黑白相间的,几只大大小小的乌龟会排着队趴在石头上暖洋洋的晒太阳。

我一进奶奶家就叫奶奶带我们去挖野菜,奶奶把我们带到了一片空旷的荒地上,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挖,爸爸挖好了就给奶奶看,问:“这是野菜吗?”奶奶说:“不是。”我和妈妈捧腹大笑说:“你还不知道野菜长什么样呢!”不一会儿,我们在奶奶的指点下我们挖了苦菜苔、野芹菜有整整一大包呢!

今天我学会了如何分辨不同种类的野菜,真开心啊!

挖野菜

五月的一个星期天,风和日丽。我和奶奶上山挖野菜。我们来到了山坡上,奶奶先告诉我什么样的可以吃,什么样的不能吃,我们就开始寻找。看着奶奶飞快地挖着,我却一棵都没找到,怎么回事呢?奶奶告诉我,野菜刚刚发出小芽,被冬天落下的树叶盖住了,只要用手扒一下就能找到。听了奶奶的话,我就弯下腰慢慢地细心地去找。啊!终于找到了,看着那翠绿的小芽,我兴奋地跳起来。奶奶看着我笑了。时间过得真快,该回家了。虽然有点累,可看着自己挖了那么多的野菜,心里真的好高兴。我长大了!

篇10: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使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苹果),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苹果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苹果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苹果花的色彩、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以使其加深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苹果有更深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写作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习作七“用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孩子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他们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时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由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时,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记下来,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篇11:再议“三年级起步作文”

因此,模糊“起步作文”,控制下落趋势,成为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和主张。

一、写作伴随着“非写作”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好像没有要哪一天正式告诉学生“我们开始写作文”。如果说有“开始”,那就是一开始学习就有写作了,但并不告诉学生,也不是正式的写作。读拼音、学字词,就结合着说话训练,也就可以结合着写作,将所学的字词(特别是课堂之外所学的)记下来,将含有词语的句子记下来,将所说的有意思的一句或两三句记下来,或长或短,能写字就写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或其他符号代替。其他如口语交际、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可以与写作结合。教师贵在有这种意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过高要求。但“提起笔来学习,也就要提起笔来写作”,应该由教师训练而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此,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这个学段的要求非常明确,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二、写作伴随着阅读

千万不要让写作成为一件独立的事。写作一定要紧随着阅读而展开,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我们看来,与读书相关的“动笔墨”是更加泛化的写——“亦读亦说亦写”。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从一年级起系统规划、设计学生的阅读——从儿歌开始,到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再到阅读童话、神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一年级),《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木偶奇遇纪》等(二年级),再到阅读历史小说或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三年级)……

这样,在“课前三分钟”和专门的阅读展示课中,学生就会大显身手。学生的读、诵伴随着自评和他评,说的基础上便有了写,写感悟,写想法,或长或短,由短逐渐变长。

三、写作伴随着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从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就语文而教语文,就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包括让学生在其间观察、体验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创造最佳的语文学习成效。因此,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为此,我们从一二年级起就应注重将“非写作”的写作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要不定期地结合教材学习进行主题观察。

其次,要坚持每日观察,写“每日几句”(三年级后扩展为“每日一记”)。

第三,要拓展孩子们写作的范围,班上可以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写;家长负责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生活中写……

四、淡化形式,着重内容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的写作定位于“写话”,三四年级定位于“习作”,不出现“作文”的概念,并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淡化形式要求,将内容看得比形式重要,“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内容重于形式。我们也可将周记作为学生小练笔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个系列,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有无限的内容可写。

五、培养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把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写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基础。要使学生乐于写,策略上除了将形成学生有话可写的内容(素材形式)活动化、游戏化或增强其趣味性外,旨在培养与强化学生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此外激励与评价的使用也显得无比重要。对此,我们的可以这样做:

美文欣赏。注意发现学生的佳作。对于佳作,主要是教师激情澎湃地朗读并竭力予以宣扬,以令小作者无比荣耀,从而增强其奋进的动力,让其他同学顿生羡慕之感,也努力追赶。

激情评语。富有激情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将使学生激动万分,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写作是生活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编作文集。建立班级出版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精选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或誊抄并装订,配以新颖的书名,漂亮的封面,还有目录、编后记、家长赠言等。班上要举行隆重的“出版仪式”。作品一经出版便是对孩子作文的最高奖赏,是学生美好童年生活的永久纪念。

上一篇:农远工作计划下一篇:乡劳动执法检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