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字**三年级作文

2024-04-25

餐字**三年级作文(精选8篇)

篇1:餐字**三年级作文

餐,读音:[cān]

部首: 飠

部外笔画: 8

总笔画: 16

五笔86: hqce

五笔98: hqcv

仓颉: yeoiv

笔顺编号: 2135454344511534

四角号码: 27732

郑码: idxo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9910

基本解释

吃:~具。~厅。聚~。风~露宿。

饭食:早~。西~。

量词,指一顿饭:一日三~

〈名〉

饮食,食物 [food]

令其裨将传餐。——《汉书·韩信传》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又如:餐卫(指饮食调养);早中晚三餐;素餐;中餐;西餐;夜餐

[量词]∶一顿饭叫一餐 [meal]。如:一日三餐

篇2: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

三年级的同学,刚刚接触作文,他们觉得无话可写,或记流水帐。这个时候,能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对他们的一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对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语言

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多读、多背名段、名篇,培养学生表达的语感,久而久之,就可以解决学生语言苍白干瘪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

作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作文应来源于生活,同时,作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生活的提炼和延伸。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生活经验,即无话可写。那么,要想作文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应让学生参与活动,深入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上三年级作文课时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想当发明家吗?

生:想。

师:会制作模型吗?

生:会。

师:好,同学们可以回去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朋友帮忙,发明一种在你的生活中你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实在发明不出来,就制作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模型。下星期一把你们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带来展览,我们开个评比会,你们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外形、特点、用途等介绍出来,然后评出最好的给予颁奖。

生:好!(同学们积极响应着)

星期一作文课时,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摆着亲手制作的东西。

师:同学们都制作了自己的东西,想好怎样介绍了吗?要让大家认识它,并使大家认为它是最好的。

生:想好了!(学生很自信的样子,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尽可能详细地把小发明、小制作介绍给大家。有些同学怕讲不完整甚至用笔把制作过程及功能写出来念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得真好,特别是用笔写出来的同学介绍得更清楚、更完整。那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外表写在作文本上整理成一篇文章呢?(题目自拟。)

生:好。(同学们都认真地写起来。)

三、习作过程的指导

首先,习作方法的指导。重点指导习作的细节描写、句段关系、详略安排等,让学生在处理中逐步学会谋篇布局、整体规划习作。其次,指导学生定下习作的基调。要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及时矫正学生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再次,习作语言的指导。小学生的作文应体现出儿童语言的特点,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应鼓励他们多用定语、状语,多用形容词,多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准确、生动、优美。

四、相互交流,合理评价

我倡导学生间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有习作前的口头交流,还有作文定稿前后的交流。在学生口头作文和作文完成后,教师还要组织进行习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同评价修改等方式我都经常使用。比如这次作文定稿后,我先批阅,然后选出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三篇读给学生听,由学生评、批、改。再在屏幕上展示一篇,由学生修改,学生受益无穷。

这次作文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不仅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因为这节作文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为作文打好实践的基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克服了作文课学生无话可写、提起作文就头疼的现象,而且在习作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正确引导。

从此,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亲眼见到的人、物和景,像这节课一样,用自己的话具体地介绍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很乐意写,激发了写作兴趣,不但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还不知不觉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习作的指导是一项持久、连续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教学工作中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多花心思,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刚刚起步习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3:餐字**三年级作文

人血清蛋白 (HAS)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中的载体蛋白质, 用于运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物质[14,15]。近些年来, 关于人血清蛋白与镧系金属配合物结合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16]。而牛血清蛋白 (BSA) 与人血清蛋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所以, 探讨Na4Tb (L) 2Cl4·3H2O和BSA的作用模式对以后的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及仪器

8-HQ、BSA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0.1 M Tris-HCl缓冲溶液 (p H=7.40, 50 m M Na Cl) , BSA储备液 (1.0×10-5mol/L) 放入冰箱0~4℃保存。实验所用水均为二次去离子水。

实验所用仪器:XR-4熔点仪, 北京泰克;PE 2400元素分析仪, Perkin Elmer公司;Nicolet NEXUS 670 FT-IR光谱分析仪, Nicolet公司;Bruker-400 MHz核磁仪, Bruker公司;Hitich F-4500荧光分析仪, 日立公司;Netzsch TG 209热重分析仪, Netzsch公司。

1.2 合成部分

1.2.1 吡啶-2, 6-二甲酸二甲酯 (1) 的合成

向装有冷凝管的500 m L的三颈烧瓶中加入250 m L无水甲醇和吡啶2, 6-二甲酸 (20 g, 0.12 mol) , 冰浴搅拌, 缓慢滴加10 m L乙酰氯, 反应温度维持在室温, 滴加完毕后, 继续反应24 h, 停止反应后冰浴1 h, 抽滤, 用少量甲醇洗涤固体, 真空干燥, 得22.14 g白色固体1, 熔点为123~124℃, 产率94%。

1.2.2 吡啶-6-羧基-2-甲酸甲酯 (2) 的合成

取5.85 g (0.03 mol) 1, 200 m L无水甲醇, 称取1.76 g KOH固体, 加入反应。冰浴反应2 h后, 室温继续反应24 h。减压旋蒸出甲醇, 得白色固体。将白色固体溶于150 m L水, 充分搅拌, 过滤。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 (3×30 m L) 。然后水相调p H=3, 用CH2Cl2萃取5次 (5×30 m L) , 合并有机相, 无水Na2SO4干燥, 减压除去溶剂得2.8 g白色固体2, 熔点:155~157℃, 产率52%。

1.2.3 2-甲基-6- (8-喹啉基) -吡啶二甲酯 (L) 的合成

在100 m L的三颈烧瓶中, 加入30 m L无水处理的CH2Cl2, 依次加入2.0 g (11 mmol) 2, DMAP 2.3 g (3 mmol) , EDC·HCl2.53 g (14 mmol) , 8-羟基喹啉1.6 g (11 mmol) , 冰浴反应1 h后, 常温继续反应36 h。反应完毕后, 水洗有机相 (3×20 m L) , 无水Na2SO4干燥, 旋干有机相。用CH2Cl2和石油醚重结晶一次, 所得固体再用丙酮和水重结晶一次, 真空干燥得到1.83 g白色固体L, 熔点157~159℃, 产率54%。1H NMR (400 MHz, CDCl3) :δ8.88 (d, J=3.60 Hz, 1H, 8-Hq-2) , 8.62 (m, 2H, Py-3, 5) , 8.25 (t, J=6.50 Hz, 1H, Py-4) , 8.11~7.46 (m, 5H, 8-HQ-3, 4, 5, 2, 7) , 4.06 ppm (s, 3H, CH3) 。合成路线见图1。

1.2.4 配合物的制备

将0.3 g (1 mmol) 2-甲基-6- (8-喹啉基) -吡啶二甲酯 (L) 依次投入到10 m L无水乙醇溶液中, 完全溶解。室温搅拌, 向溶液中慢慢滴加含有0.24 g (0.5 mmol) Tb Cl3·6H2O的无水乙醇溶液5 m L (5 min) , 搅拌充分, 用1.0 mol/L Na OH溶液调节上述溶液体系的p H=6~7, 60℃水浴搅拌8 h, 有大量淡黄色固体析出, 过滤, 乙醇洗涤固体两次, 真空干燥48 h, 得到配体L相对应的Tb (III) 配合物。

2 表征部分

2.1 稀土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L所对应的Tb (III)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数据如表1, 从表中可知, Tb (III) 稀土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吻合的较好。

2.2 稀土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为了研究Tb (III)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Na4Tb (L) 2Cl4·3H2O做热重分析。实验条件:在氮气氛围保护下, 温度的上升速率为10℃/min, 升温范围30~750℃。热重曲线显示了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稀土配合物的质量变化状况。图2显示了配体的Tb (III) 配合物的热重谱图, 表2列出了Tb (III) 配合物热重分析数据。从热重分析可以得出配合物质量损失的实际值和计算值相差不大, 由此可知配合物结构的正确性, 且配体L配位比接近2∶1。配合物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3 配体与配合物的FT-IR光谱

配体L与Tb (III) 配合物的FT-IR谱图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 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 (FT-IR) 图谱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说明稀土元素与配体L发生了较好的配位。将两条谱线的主要不同峰值放入表3中。配体ν (C=O) 强的1 624 cm-1峰变成了配合物中1 561 cm-1的峰, 说明配合物中的羰基都参与了配位。吡啶环上ν (C=N) 从1 578 cm-1移动到1 560 cm-1左右, 喹啉基团 (C=N) 从配体的1 510 cm-1移动到1 489 cm-1左右, 这说明吡啶环和喹啉基团上的N原子都参与了配位, 形成了金属-N键, 而配合物在420 cm-1左右出现的ν (Re-N) 特征吸收峰, 进一步证明N原子参与了配位。配合物FT-IR图谱中ν (Re-O) 的伸缩振动峰出现在480 cm-1附近, 说明O原子参与了配位, 配合物在3 413 cm-1和3 236 cm-1左右处出现宽峰, 这是水分子的羟基伸缩振动峰, 说明在配合物中有结晶的水分子存在。

2.4 表征结果

根据过元素分析、红外 (FT-IR) 光谱和热重分析, 我们初步确定了这几种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配体L与稀土离子配合形成配合物的可能的结构式如图4。

2.5 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图5表示了Na4Tb (L) 2Cl4·3H2O常温下溶于C2H5OH溶液 (c=2.0×10-4mol/L) 的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对于Tb3+配合物, 从图5可以观察到明显的Tb3+离子发射峰, 分别为490 nm, 545 nm, 583 nm, 和619 nm, 当归属于Tb3+离子的5D4→7FJ, (J=6-3) 跃迁, 最强的峰为545 nm, 归属于5D4→7F5跃迁。由上述分析得知, 配体L能很好敏化稀土离子Tb3+。

3 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3.1 荧光光谱

BSA分子由于存在酪氨酸、色氨酸两种芳香氨基酸而具有内源性荧光。当激发波长为280 nm时, BSA的荧光特征峰出现在340 nm左右。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不断增加, BSA的特征荧光强度不断降低, 表明配合物与BSA发生了某种作用, 猝灭了荧光[17]。

3.2 荧光猝灭机理

引起牛血清白蛋白 (BSA) 内源性荧光猝灭的原因可分为两类: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而对于动态猝灭来说, 荧光猝灭的过程遵循Stern-Volmer方程[18]:

式中:F0———不加入淬灭剂时蛋白质的荧光强度

F———加入猝灭剂后蛋白质的荧光强度

KSV———Stern-Volmer方程猝灭常数

[Q]———加入的猝灭剂浓度

kq———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 在动态猝灭过程其值最大为2.0×1010mol-1·s-1

τ0———生物大分子 (如BSA) 的平均荧光寿命, 约为10-8s[19]

通过在298 K, 308 K, 318 K三个温度下对固定浓度BSA储备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Na4Tb (L) 2Cl4·3H2O储备液, 以BSA分子在加入配合物 (猝灭剂) 前后的荧光强度F0/F和配合物浓度[Q]作图, 从中可以求得kq (双分子猝灭常数) , 通过求出的kq与动态猝灭过程过程kq最大值做比较, 可以得知配合物与BSA是静态猝灭。Na4Tb (L) 2Cl4·3H2O与BSA分子的荧光猝灭Stern-Volmer曲线见图7, 计算出来的kq值见表4。

注:R2为Ksv的相关系数。

3.3 结合常数及其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由3.2我们得知, 两种配体和BSA作用为静态猝灭。对于静态猝灭过程来说, 通过静态猝灭公式 (2) 可以求得它们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20]。

式中:F0———加入猝灭剂前BSA的荧光强度

F———加入猝灭剂后BSA的荧光强度

Ka———结合常数值

n———猝灭剂与BSA作用的结合位点数

根据3.2测得的在298 K, 308 K, 318 K温度下猝灭物质与BSA作用的荧光猝灭数据, 利用式 (2) 进行数据处理, 将纵坐标设为log (F/F0-F) , 横坐标设为log1/[Q]作图, 得到图8, 通过做出来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得到结合常数Ka和结合的位点数n, 数据结果见表5。

从表5的数据来看, Na4Tb (L) 2Cl4·3H2O-BSA体系的结合常数Ka值均在1.0×104L·mol-1以上, 这说明配体L的稀土元素配合物能与BSA紧密的结合。Na4Tb (L) 2Cl4·3H2O与BSA的结合位点数范围为1.18~1.08, 其数值都约等于1, 说明配合物与BSA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配合物与BSA为1∶1结合。

注:R2为Ka的相关系数。

4 结论

本论文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 2-甲基-6- (8-喹啉基) -吡啶二甲酸酯 (L) , 和它的Tb (III) 配合物, Na4Tb (L) 2Cl4·3H2O。通过各检测手段确定了该结构的正确性。Na4Tb (L) 2Cl4·3H2O与B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 配合物在298 K, 308 K, 318 K温度下结合常数都在1.0×104L·mol-1以上, 说明配合物与BSA结合的很紧密;两者的结合位点数均为1, 即配合物与BSA为1∶1结合。

摘要:合成了一个新型配体, 2-甲基-6- (8-喹啉基) -吡啶二甲酸酯 (L) , 并制备和表征了其的Tb (III) 配合物, Na4Tb (L) 2Cl4·3H2O。荧光光谱显示配体L是一个有效的敏化稀土离子发光的配体。Stern-Volmer分析显示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研究证明其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篇4: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三年级;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7-01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作文起始阶段的三年级语文教师,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写作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让学生轻松畅游于习作乐园,也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时,可先以石榴为例,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一种水果的方法。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如:观察感知、利用教材进行想象、练习说话中进行想象等等。我们可结合课文,在“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是让学生举一反三。”好的仿写就是在创作。如:我们在教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描写大树、蟋蟀声音的语句格式,写一写其他事物的声音。这种仿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抽象、探究、类比思维和创造想象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续写。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可选择结尾含蓄而有较大想象余地的课文。如:寓言《守株待兔》一文结尾,种田人的庄稼全死了。可启发学生:种田人见到庄稼全死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有没有醒悟过来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这样,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文结尾的妙处,加深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3、改写、扩写。如:古诗《小儿垂钓》,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学生,将古代文学语言改编为现代文学语言。适当展开想象,注意行人和小孩的语言、神态、对话环境、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将一首简单的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文学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又如:《新编乌鸦喝水》,由原来的一只乌鸦改编为四只小乌鸦排着队去喝水,它们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两篇童话故事;要舍得每堂语文课前五分钟用来给学生上讲台读或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可按学号顺序开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四、同学间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打好草稿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为了鼓励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同学会用一个好词就给十分,会用一个好句子给十分,就这样加上去,不限分。互改下来,有的同学得了二百多分,有的得了一百多分,有的只得了几十分。得分高的同学让他到讲台上去读自己的作文,让大家听后说说自己喜欢他作文里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这样,写得不好或偷懒的同学也会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慢慢学会去完善自己的作文。学生互改后再把自己的作文誊写在正本上给老师批改,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会逐步完整和完善了。

五、教会学生细心地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多彩,写作素材就越充足,作文内容就越丰富具体,具有真情实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作文素材的习惯,我每周一都会给学生画一个表格,表格里记录着一个星期里自己每天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比如:星期一,在学校早餐店里我与同学发生争执。到了周末,我就会给学生从表格里选一件事来写一篇日记。慢慢地,学生就逐渐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了。

篇5:餐字**三年级作文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一, 高校外部社会性因素的辐射和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各样潜在的问题凸显出来, 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和尖锐。当今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氛围中, 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如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政治腐败问题等, 这些“热点”问题经由各种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传播互动, 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进而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如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二, 由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引发。

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的教育机构, 其管理和服务是有机统一的。但实际情况是, 高校管理者是以管理为本位, 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以服务为本位, 这在观念和具体行动中会引起“错位”, 进而使高校提供的管理服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容易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如违规学生影响自己的学籍和文凭, 违规收费增加学生经济负担, 对学生危机处理、保研评优等不公平, 食堂饮食质量下降、价格上涨、宿舍服务不到位等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 校园内治安、交通、火灾事故导致学生伤亡等, 这些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如果未及时妥善解决, 都有可能会引发罢餐、罢课、静坐、上访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所致。

大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其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尚未完全定型, 意志性格处于定型的过程中, 尚不稳定, 自制力与冲动并存。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 情感丰富, 心理脆弱, 涉世不深, 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观点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偏激。因此, 其生理和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外化表现就是所谓的“三动现象”, 即易动——容易冲动, 互动——相互影响, 盲动——从众行为明显。在自己或同学、老乡感情受挫、心理失衡的时候, 不能冷静对待, 感情用事, 采取自杀、出走等自我伤害行为, 或聚众斗殴, 由个性问题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四, 学校和广大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和学生有沟通的制度和平台的, 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沟通有没有实际的效果, 是否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 是否真正了解了学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情况, 这些才是衡量沟通有效性的真正标准。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 大多数高校和学生的沟通是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的, 正因为没有有效的沟通, 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倾向和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很多时候就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预防、遏制, 导致事态的扩大, 演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切入, 结合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影响, 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团体之间和团体内部社会影响的结果, 这就为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为疏导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特色是用实证方法论证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源, 所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这就为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了现实性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原因, 拟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进而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最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源于我们希望维护一个稳定、正面的自我形象的需求。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高尚的人, 会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不会做出愚蠢、荒谬的事情和决定。但是在人的一生中, 我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甚至是荒谬的事情和决定来挑战我们对自我正面形象的需求。那么我们会如何处理这些挑战, 继续维护我们的正面的形象呢?这正是认知失调理论所要探讨的内容。

“认知失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他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而且通常是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合的行为和决定而产生的”[1]146。当大一新生选择来到自己所在的高校时学生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这项自我认知会和学生选择的学校的所有缺点产生不一致, 也会和学生放弃的几所学校的优点产生不一致。这种情况, 我们成为决策后失调, “消除这种失调的方法通常是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 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1]150, 而且越重要的决定造成失调越大。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自己就读的大学造成的失调一定是很严重的, 那么学生试图突出自己选择高校的优点, 降低自己放弃的高校的价值动机也一定会很强烈。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动机, 学校就要因势利导, 各有关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 从不同的角度, 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所在学校的悠久历史、校友成就、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优点, 并且不要流于形式, 不要说教的意味太浓。这样就会很好的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降低学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 从而降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预防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归因理论是对人们解释自己及其他人行为的起因方式的描述”[1]92。我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起因时有两种归因方式:一种是做出内部归因, 这种归因方式认为, 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 其原因与内部因素有关, 如人格、态度或个性。一种是做出外部归因, 这种推论方式认为, 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其原因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我们所采用的归因方式的不同, 就会对做出同样行为的组织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学校的不适当行为做内部归因, 那学生对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很不好的负面印象, 如果做出的外部归因那么不容易形成负面印象, 而更倾向于理解学校。最差的情形是学生对学校的好行为做外部归因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讨好学生以掩盖错误) , 对学校的坏行为做内部归因 (学校不好所以行为不好) , 这样学校即使是做出了很多改善行为, 但都是徒劳的, 并不会使学生改善对学校的认知, 从而不满情绪滋长, 遇到突发事件这种情绪就会非理性地爆发出来, 形成群体性事件。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学校光致力于改善学校在实际管理中的行为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对学校行为的归因方式, 通过心理学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归因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自我省察, 清醒的自我意识是改变的前提和开始。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说, 对于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对于短时间不能解决又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多沟通, 使学生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 进而了解到很多问题不是单靠学校就能解决的, 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对学校做出内部归因 (学校不好所以行为不好) , 改善了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美誉度。

3.反向利用去个体化理论来平息正在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

“去个体化是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 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 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1]262个人隐身于团体之中会导致个体做出一些一个人无法做出的偏激行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去个体化分散了每个人的责任, 导致人们的责任感降低。即我们所说的“法不责众”。

很多高校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学生做出许多过激行为, 就是由于个人隐没与群体中, 导致去个体化。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办法是想办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并且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 对于正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直呼其所在的院系、班级、姓名等, 就可能会使这些在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个体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而平息群体性事件。还有, 很多高校学生毕业时经常会发生学生集体在宿舍楼里乱扔东西、烧衣物等事件,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统计制作宿舍楼平面图, 明确每个宿舍学生的姓名、班级、院系等情况, 由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掌握, 一旦发现有发生事件的苗头, 便可以迅速叫出是在哪个宿舍、有哪些学生参与等, 使去个体化的学生迅速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行为负责, 从而平息事件。

学生对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可以降低学校群体事件发生的频率, 也可以在学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降低干预的难度。

参考文献

篇6: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使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苹果),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苹果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苹果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苹果花的色彩、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以使其加深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苹果有更深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写作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习作七“用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孩子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他们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时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由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时,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记下来,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篇7:餐字**三年级作文

1.1、滑步阶段动作技术特征

(1) 滑步阶段线性数据特征分析。

贾鹏的滑步阶段所用时间为0.16s, 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的滑步时间为0.12±0.02s。说明贾鹏的滑步速度在国内选手中较快, 右腿蹬伸和左腿摆动较积极, 两腿配合也较好。但要达到世界优秀运动员水准, 在此阶段仍需提高。

(2) 滑步阶段角度数据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更明确, 本文将滑步技术分为R↑:滑步开始右脚离地瞬间;R↓:右脚着地瞬间两个时刻。

贾鹏的右蹬地角角度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滑步结束时右脚着地瞬间角度为129°增加了13°, 说明他的右腿蹬伸是比较积极的。, 贾鹏的躯干后倾角分别为52°和61°, 这也说明了贾鹏以及我国运动员在滑步阶段从开始身体对器械的超越技术不好。

1.2、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特征分析

铅球在出手瞬间, 贾鹏左臂-躯干夹角在铅球出手瞬间为47°, 铅球出手速度范围在12.27—12.91m/s之间, 贾鹏出手速度为12.97m/s, 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贾鹏应适当增大出手角度。

2、膝关节肌力特征

通过左右两侧屈伸肌群比值可以看出, 贾鹏慢速左侧屈伸比为25.6%, 右侧为39.4%, 看出贾鹏的屈肌群肌力较小, 特别是左侧屈肌群, 屈肌群相对于伸肌群太弱, 说明该环节屈伸肌群配备不合理, 容易在训练或比赛中弱侧的屈肌群导致损伤。快速左侧屈伸比值为28.5%, 右侧为29.8%, 左右侧屈肌群肌力仍较小, 屈伸比值与其他项目差别较大, 可能与该项目特征需要很强的伸肌群肌力有关, 但是他的屈伸比值与其他项目相比差别太大, 屈肌群肌力仍需提高。

3、腰背环节肌力特征

可以看出, 慢速测试时, 贾鹏的屈肌群峰值力矩小于伸肌群;峰值力矩出现在屈肌群开始收缩的前段。快速测试, 贾鹏屈肌群单位体重峰值力矩大于伸肌群, 峰值力矩均出现在后侧, 屈肌群相对于伸肌群更为向后。屈肌群输出功率小于伸肌群, 看出贾鹏快速肌群屈伸比值很大。屈肌群平均功率符合肌力胚布原理;伸肌群慢速平均功率与慢速相差小于10%, 快速伸肌群偏大, 造成这方面原因可能是该项目在过渡和出手技术环节, 运动员为了获得较大的出手速度, 则加强了伸肌群的快速收缩能力有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贾鹏的滑步阶段所用时间为0.15s, 仍需提高。在滑步技术中, 右脚离地和着地时刻躯干后倾角分别为52°和61°, 均大于世界优秀选手, 导致身体对器械的超越技术不好。出手角度太小应适当增大。贾鹏膝关节屈伸肌群绝对肌力均较弱, 右膝快速动员肌纤维能力强于左膝。慢速左侧屈伸比为25.6%, 右侧为39.4%, 快速左侧屈伸比值为28.5%, 右侧为29.8%, 屈肌群肌力较小, 特别是左侧屈肌群, 屈肌群相对于伸肌群太弱, 说明该环节屈伸肌群配备不合理。

4.2、建议

在滑步技术训练中, 应加强滑步右腿跟进的速度, 增加髋关节内收肌群训练。可适当减小躯干后倾角和增大出手角度。根据膝关节研究结果, 应增大膝关节快慢速肌群的肌肉力量;特别是屈肌群的肌肉力量。

摘要:本文选取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冠军贾鹏为研究对象, 运用三维摄像对贾鹏背向滑步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利用德国产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对贾鹏膝关节、腰背环节和肩关节进行慢速60°/s和快速180°/s的等速测试。通过峰值力矩、单位体重峰值力矩、峰值力矩出现角度、屈伸肌群比值和平均功率等指标, 分析贾鹏各环节肌肉力量水平及特征。

关键词:铅球,滑步技术,等速肌力,屈伸比值,平均功率

参考文献

[1]白光斌, 严鸣, 尹霞.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学, 2002, 22 (6) .

[2]张华光等.我国部分推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11 (1) .

[3]李美霞, 卢竞荣, 严波涛.女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分析和评定指标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 (12) .

篇8:再议“三年级起步作文”

因此,模糊“起步作文”,控制下落趋势,成为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和主张。

一、写作伴随着“非写作”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好像没有要哪一天正式告诉学生“我们开始写作文”。如果说有“开始”,那就是一开始学习就有写作了,但并不告诉学生,也不是正式的写作。读拼音、学字词,就结合着说话训练,也就可以结合着写作,将所学的字词(特别是课堂之外所学的)记下来,将含有词语的句子记下来,将所说的有意思的一句或两三句记下来,或长或短,能写字就写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或其他符号代替。其他如口语交际、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可以与写作结合。教师贵在有这种意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过高要求。但“提起笔来学习,也就要提起笔来写作”,应该由教师训练而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此,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这个学段的要求非常明确,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二、写作伴随着阅读

千万不要让写作成为一件独立的事。写作一定要紧随着阅读而展开,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我们看来,与读书相关的“动笔墨”是更加泛化的写——“亦读亦说亦写”。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从一年级起系统规划、设计学生的阅读——从儿歌开始,到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再到阅读童话、神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一年级),《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木偶奇遇纪》等(二年级),再到阅读历史小说或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三年级)……

这样,在“课前三分钟”和专门的阅读展示课中,学生就会大显身手。学生的读、诵伴随着自评和他评,说的基础上便有了写,写感悟,写想法,或长或短,由短逐渐变长。

三、写作伴随着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从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就语文而教语文,就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包括让学生在其间观察、体验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创造最佳的语文学习成效。因此,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为此,我们从一二年级起就应注重将“非写作”的写作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要不定期地结合教材学习进行主题观察。

其次,要坚持每日观察,写“每日几句”(三年级后扩展为“每日一记”)。

第三,要拓展孩子们写作的范围,班上可以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写;家长负责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生活中写……

四、淡化形式,着重内容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的写作定位于“写话”,三四年级定位于“习作”,不出现“作文”的概念,并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淡化形式要求,将内容看得比形式重要,“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内容重于形式。我们也可将周记作为学生小练笔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个系列,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有无限的内容可写。

五、培养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把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写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基础。要使学生乐于写,策略上除了将形成学生有话可写的内容(素材形式)活动化、游戏化或增强其趣味性外,旨在培养与强化学生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此外激励与评价的使用也显得无比重要。对此,我们的可以这样做:

美文欣赏。注意发现学生的佳作。对于佳作,主要是教师激情澎湃地朗读并竭力予以宣扬,以令小作者无比荣耀,从而增强其奋进的动力,让其他同学顿生羡慕之感,也努力追赶。

激情评语。富有激情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将使学生激动万分,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写作是生活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编作文集。建立班级出版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精选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或誊抄并装订,配以新颖的书名,漂亮的封面,还有目录、编后记、家长赠言等。班上要举行隆重的“出版仪式”。作品一经出版便是对孩子作文的最高奖赏,是学生美好童年生活的永久纪念。

上一篇:叫魂读后感下一篇:部队网络安全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