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2024-04-16

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通用14篇)

篇1: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本学期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外活动,我们初二年级地理老师积极响应,精心准备,把每堂课外活动上的有声有色,下边把本学期的课外活动做一总结,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以后争取把课外活动上的更好,使学生在轻松越快中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

1、本学期课外活动参加班级为初二年级1—12班学生,共50余人,每周5下午第四节课上课外活动,报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都能每次及时参加,没有请假早退现象,体现了这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本学期的课外活动安排了以下几次活动。

(1)带大家一块进行自然地理的学习,观赏美国一个事实纪录片《荒野求生》,通过对本片的欣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野外生存技巧,以及在世界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如何应对自然给我们出的各种难题。

(2)近年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关系比较紧张,学生对于我们和日本之间的事实情况想要更多了解,也是通过日本的《海豚湾》,来用血腥的事实,告诫大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海洋生物的重要性,从自然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国家的领域面积包括:海陆空。

(3)关于玛雅人的预言——世界末日,学生不由得心生畏惧,于是,我们备课组就精心准备了一些关于世界会不会消失,以及消失后会是什么样子的的纪录片给大家播放,《人类消失之后》,让大家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并且就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情给大家解释清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课外知识,不仅拓展了课外知识,而且让学生对地理更感兴趣。

3、本学期的课外活动准备充分,题材广泛,资料都是优中选优,效果良好。不足之处是在进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反馈意见没有及时跟踪和调查,以后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上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关注话题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心连心携手把课外活动上好。

篇2: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中鱼口完全小学

1、学校组织校外活动,坚持逐级审批制度,学校校外活动应坚持就近徒步原则,跨市区活动应报区教育局审批。

2、学校进行校外活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3、学校外出前必须提前到活动场所排查不安全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对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严禁组织学生前往。

4、学校外出活动必须配备学校领导,并按每班至少两名的数额安排教职员工进行全程陪护和管理。

5、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等活动,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抢救、救灾等未成年人不宜参加的活动。

篇3:论如何组织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1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特点

1.1 主体性

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安排不同的是: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活动、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掌控进度并自己享有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活动。学校在系统构建不同层次目标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时往往需配以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学生主动参加。

1.2 开放性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具有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时间上学生可以自己安排;空间上可以是校内的宿舍、实验室、实训平台,也可以是校外的社区、企业等;内容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跨专业组建科研团队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1]。

1.3 实践探索性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本质是一种需要不断发挥创新精神去探索的创新实践活动。活动本身往往需要探索设计、动手制作、实验、验证,不断地试验探索,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艰苦历程,往往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1.4 广泛性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的潜在力量、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和氛围。

2 评价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效果的基本要素

2.1 参与度

活动的参与度往往是我们评价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活动如果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特点,那么在学生中就会有很大的市场,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果参与活动的人少,至少说明活动的设计或组织还存在某些欠缺。

2.2 认可度

参与者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可程度是衡量活动效果的又一重要指标。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参与活动的人很多,但他们对活动并不赞同,参与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种情况是参加活动的人不是特别多,但参与者非常认同活动的意义和效果。我们认为后者的效果好于前者[2]。

3 提升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质量的措施

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评价活动效果基本要素。

3.1 应以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策划为着眼点来吸引学生

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工作方案具有活动主题的思想性、活动内容的学术性、表现形式的艺术性、方案执行的可行性和活动策划的创新性,以从根本上保证活动的质量。

思想性是活动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突出表现在活动的目的性和活动的主题上。可以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政治标准和道德导向来衡量。学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力求以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的学术性主要是指活动内容的科技含量有多少。科技含量有多高、学术性有多强,对提高学生智能素质有多大帮助,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所以学术性是活动组织者重点考虑的问题。活动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或表现手段上。同样的活动内容,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每一个科技活动,策划者都要寻找设计其最佳的表现形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行性主要是指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具体表现为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满足学生的要求,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有保障,活动方案是否具有时效性和灵活性[2]。创新性主要是指活动内容、活动表现形式、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是否有创新。2012年我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在活动的组织、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上都有创新,整套工作方案是非常成功的。

在提高某个具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力的同时,加强所有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系统性设计,从科学观的角度去整体设计所有不同形式、不同能力目标、不同素质目标的活动,并将其与课内教学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互促互进。力求在内力上增强学生的“内功”,增强其参与的自信,进而提高其参与度。另外出台配套政策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和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科技保研相挂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吸引力。

3.2 从宣传形式上来吸引学生参加活动

通过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的主题、目的、意义,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可以鼓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人员的参与面;可以使没有参加活动的人也能接受教育,扩大活动的教育面。因此,活动的宣传造势是整个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2]。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这必须依靠宣传和发动工作。因此,学校要结合重大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科技竞赛、科技展览、学生科技实训平台宣讲,举办科技节;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科技服务等活动。同时通过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宣传,只有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去,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3.3 要搭建完善的条件保障体系

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本着“引导探索、鼓励创新”的原则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的积极支持不仅可以为学生开展科技探索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课程的实践性,将课堂知识和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但目前老教师只是凭着热情与奉献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而相当一批青年教师因为文章和科研经费的压力,加之多数也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原因,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上。针对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梯队的情况,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将教师的课外指导工作与教学考核、评优评奖、职称晋升挂钩[3];对一些科技竞赛的竞赛负责人提供专职岗位,使他全身心投入活动的组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推动其长效运行。同时可组织学生科技指导专家委员会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评审和指导、为学生创新作品的孵化与推广提供咨询与支持。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通过特定平台来实现和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一要充分利用校内开放实验室[4,5]、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来搭建学生科技活动平台,为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提供设计制作、实验研究、展示交流的舞台。二要搭建学生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平台,其功能定位是学生开展工程项目研究的实训平台,学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基地,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在学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各课外科技活动可走向社会,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既可解决经费问题,又可拓展活动的内涵和市场转化力。

3.4 组织保证和完善的制度直接影响着课外科技活动的执行效果

活动方案确定,条件保障到位后,活动的组织实施就成为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量大面广,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涉及校院两级的联动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做到分工分责、各司其职,确保活动按计划有序进行。

活动执行往往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来规范和引导[6]。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如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支持、教师指导、课题实施、中期验收、总结评审验收、孵化推广,作品的申报、参赛、评审和奖励等。以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有配套的制度作保证,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对广大师生进行鼓励和激励。

4 结束语

要想组织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首先,在学校层面上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宏观规划,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目标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和第一课堂的课内教学体系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源头上增强科研本领和科研自信。其次,学校要提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场所、设备、耗材、指导教师团队等保障。再次,学校应制定促进课外科技活动良性运行的规章制度。在学校层面的条件保障、运行机制和创新氛围下,细化每个具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应重点从活动方案和宣传形式的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的高效等方面来增加吸引力,切实提高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金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1(1):122-123.

[2]杨晓波.提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工作质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37-40.

[3]马国艳,王金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97-99.

[4]陈美娟,高国华,张红光,朱红,宋广清,邰枫.搭建科技竞赛平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99-101.

[5]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朱红.以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209-211.

篇4: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9-02

正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集体意识,领导能力,团结向上,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情商,锻炼意志,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顾我们的课题研究专门设计此项活动,预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现将活动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活动时间:每个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后

活动地点:学校大操场

活动内容:学生自主设计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组织者:由班上学生轮流组织。

活动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完成,教师只关心学生是否开展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并不参与活动。按照以上设计研究,通过学生实践,现将成果展示如下:

活动一:单脚跳

活动简介

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各小组的同学按顺序站成一列,后者把双手搭在前者肩上,各位组员提起同一只脚(左脚或右脚,由各组自行决定),在裁判的开始口令下达以后开始向前跳跃前进,还要绕过事先设置好的路障,速度快者胜利。因为是团体作战,各组员都必须与其他人步调一致,团队要有合作精神,有良好的默契才能很快地完成比赛,因此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活动规则

1.赛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路障,比赛小组在行进过程中不能碰到任何一个路障,否则每人每次在该小组的成绩(完成全部赛道的时间)上加上10秒钟。

2.在行进过程中,任何一名同学都不能双脚落地或者换脚,否则每人每次在该小组比赛成绩上加上10秒钟。

3.裁判口令发出后才能前进,抢跑者成绩无效,但还有一次机会重新参加比赛。

4.各支参赛队伍必须完成全部赛道,按蛇形绕过所有障碍后,以队伍最后一个同学跳过终点时间为小组比赛成绩。

5.比赛分为小组赛和决赛,六支队伍抽签两两对决,胜出的三支队伍进行决赛。

6.各小组人员分配随机进行(为防止有些同学抱团现象,更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班级凝聚力)。

7.比赛决出冠亚季军,各有豪华大奖。其余三支队伍获优秀奖,也有大奖相送。

活动意义

1.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缓解同学们一个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疲倦,让同学们恢复精神,以便更好地完成下周的学习任务。

2.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活动二:冰河大逃亡

活动背景

高三(3)班的同学全部穿越到了冰川时代,世界全部是一片冰天雪地,更不幸的是,同学们还面临着一群猛犸象的追杀。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条无比宽广的冰河,可惜冰面不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眼看象群就快追上来了,高三(3)的同学们该如何逃生?

就这样,冰河大逃亡开始了......................................................

活动简介

面临绝境,高三(3)班最聪明的同学想出了一个逃生的方法,用几个同学所带的木板放在冰面上,人踩在木板上,由于木板面积较大,因此冰面受到的压强将大大减弱,足够承担一个人的压力。由于木板严重不足(只有三块),这位同学想出一个办法,可以两个同学用三块木板一起过河,然后一个同学返回,再带另一个同学过河。时间不多,同学们必须得争分夺秒了。

活动规则

1.两名同学用三块木板过河如下所示:

乙同学走到C板上,甲同学走到B板上,然后甲同学回头将A板拿起来交给乙并由乙放在面前的冰面上,然后乙走到A板上......

两人通过后其中一人必须携带木板返回,另外两人开始过河。

2.全班除了部分同学作为工作人员外,分为六个小组,比赛分为小组赛和决赛,六支队伍抽签两两对决,胜出的三支队伍进行决赛。

3.各小组人员分配随机进行

4.裁判开始口令发出后才能开始比赛,全部组员安全通过“冰河”后比赛结束。

5.比赛过程中,正在“冰面”上的同学的脚必须保证踩在木板上,否则罚停20秒。

活动意义

1.缓解压力,调整状态,娱乐身心。

2.培养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3.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以便各同学能交到很多朋友,有一个良好的交际圈,朋友圈。

活动三:拔河比赛

活动简介

事先约战其他班级,在周五下午放学后来一场紧张激烈的拔河比赛,包括男生对抗赛,女生对抗赛,男女混合对抗赛,班干对抗赛,以及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拔河比赛。丰富而又精彩。

活动规则

1.两班按男生、女生、男女混合的顺序进行比赛。

2.每场比赛三战二胜制,比完一次需交换场地。

3.拔河规则按标准规则实施。

4.以上三场比赛结束后,由两个班级班干比赛,然后双方的同学都可以自由挑战,在秉承双方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一对多,男对女的比赛都可以进行。

活动意义

1.让同学们能够释放激情、展现自我、缓解压力。

2.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3.增进班级之间的友好关系。

4.让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活动四:寝室之间

---------------------歌唱大赛

活动简介

以寝室为比赛单位,进行歌唱比赛,歌曲类型不限,由评委评分,最后决出冠亚季军。

活动规则

1.事先选定几名评委,评分采用十分制,去除高低分后以平均分作为比赛最后得分。

2.各寝室出场顺序抽签决定。

3.比赛由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主持。

4.比赛过程中听众必须保持安静,不许大声喧哗,影响正在进行演唱的同学。

活动意义

1.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找到自信,培养才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增强同一寝室同学的凝聚力,同时也能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类似的活动还有:考考你的记忆力

读书交流会

班级辩论赛

洋洋杯------寝室之间歌唱比赛

同心同足向前冲

篇5: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安全预案

1.全体领导和教职工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外出活动万无一失。

2.实行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申报审批制度,全校性的活动,要上报校长,班级或年级组组织的活动要向学校申报,由学校主要领导审查后,上报区教委,区教委审批后方可进行,并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抓好师生的安全。

3.出发前要集合做好安全教育及宣布活动安排。4.各班清点人数上报学校处。

5.租用的车辆必须要有正规的营运执照客车。6.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上车,教育学生不要争先恐后,要礼让。乘车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7.到达目的地后要组织和开展活动,不要随意“放羊”。8.教育学生不要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特别是山水及偏僻的地方。

9.分散自由活动时,要求学生三五成群,不要个别行动,教育学生发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随行老师要加强巡视,分管领导要做好监控,发生事故要采取应急措施。

篇6:高校学生组织校际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概述本活动举办的目的、意义、可行性分析)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列明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地点需写清楚详细地址)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合作单位等)

四、活动对象

(必须详细列明拟邀请单位、活动对象,单位名称写全称)

五、活动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明活动主要内容、实施流程)

六、预期效果

(概述活动规模、预计效果等)

七、安全保障

(应当详细的写明安全保障措施、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后勤保障机制等相关内容)

八、经费保障

篇7: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

连山区塔山乡八一希望学校郝红艳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十分重要,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桌子有多长”一课时,我是采用以下两种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的。

第一,教师比较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了小组的活动。

首先,我通过估计出测量活动,请大家估计,“讲台有多长”,“估计一下课桌有多长”使小组活动有明确的任务;其次,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让每一小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课桌有3个文具盒长。

第二,教师把小组讨论与大组交流相结合,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发现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学生说的数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1、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2、因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用一样的东西来量就可以了。3、对,我们都用我的铅笔来量。大家试一试,学生动手做,果然结果一样,学生很兴奋,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所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在全班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的测量活动,验证了他们的发现。

篇8: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一是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状况,根据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是根据教育部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统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的情况,此现象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要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天有1 h锻炼时间。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 h体育活动”。

将其作为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此,广大体育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增强学生体质,较快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局面。

2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与分析

2 . 1 主要靠学校体育部管理,人员和精力有限

高校体育部的主要工作是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和群体活动,这些工作量大面广,体育部主抓教学和运动竞赛(参加全国和各省市的各项运动竞赛),群体活动主要是每年全校运动会和冬季长跑等几项标志性大活动,对量大面广的日常课外体育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来考核的。根据调查上海市90%以上学校由教师依据学生参加晨跑或晨跑加晚跑的次数来评定该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 . 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达标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晨跑或晨跑加晚跑,每学期20~45次,学生对单调枯操的跑步有抵触情绪,出现了不少负面事件,有的学生晨跑变晨走等,即便按照规定次数完成跑步,对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每个学生进校后就要求晨跑,可实际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连年下降,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质尤其差。

2 . 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计划,内容单一或随意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计划,有些学校下午开放运动场馆,让学生考勤进入锻炼,但没有人来指导,缺乏针对性,效果较差。

根据调查每个学校都有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他们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但各搞各的,没有统一的计划,系统性不够,学生参与的面不广。

2 . 4缺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实际组织措施

高校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参加活动的动机也比较合理,但行动上不够积极,反复强调和督促仅靠体育教师,缺乏外部激励机制,缺少锻炼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没有到位。

2 . 5 课内外一体化没有得到体现

课内外没有有机的融合,体育教学俱乐部只管上课教学,很少组织课外俱乐部的活动。教师认为上课是本职工作,课外组织体育活动是额外的工作。

3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国家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有明确的具体要求,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对量大面广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用考核晨跑次数代替,有时也有体育社团或协会组织的一些体育竞赛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既有学生主观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主观因素有: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能力和运动技能。客观因素有: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手段、方法、运动氛围、运动场地、运动设施等。此外,推行多年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的组织却很少。因此,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

3.2 建议

3.2.1 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和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体育部的联席会议要定期商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共同制定学校层面的总计划,体育部、各学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体育协会、社团及体育教学俱乐部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分计划,最后帮助学生制定个体计划,让学生真正明确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明确锻炼目标,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上,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或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检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落实,及时跟踪管理。体育部和体育教师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直接指导责任人,协调全校性、各学院的、各体育社团及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等活动组织实施及指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发挥各自优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效、有序和全面开展。可将课外体育活动的考评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学生干部、优秀班级、班主任和优秀辅导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3.2.2 创新发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创新发展是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把学生乐于参与、乐于锻炼为出发点,其创新与发展才能符合客观实际需求,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内容上力争符合大学生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特点,集娱乐、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选择项目有一定的运动量,能达到发展学生体能的目的。在技术方面力求便于学生掌握,在形式上要开放,具有不断改变与发展的空间,在运动场地、设施上学校要增加投入,添置一些新颖具有时代感的器材,增加免费开放运动场馆的时间。

3.2.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与考核是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和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由单一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由单一评价方法向多样评价方法转变;由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既有外部激励也有内部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得到真正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作为体育课考核的一项内容,而不仅仅是晨跑或其他简单的出勤率。

3.2.4 加大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依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精神,在搞好体育教学和与运动竞赛的同时,要切实可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动员各方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

4 结语

以上建议必须与各高校的资源条件和学生课外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展开改善,并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和二度创作,以便达成预期目标。

摘要: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在内容、方式、方法、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和差距,论文从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制度和课外体育活动创新机制入手,提出了搞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议。旨在建立多元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和形态。

篇9:如何组织学生课外练笔

一、注重提高学生观察、收集素材的能力

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多数原因是缺乏素材,要让他写好作文,就必须让学生自己的脑子里装入作文的素材。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来源有两条渠道:1.从书本、资料中间直接得到。2.靠自己的实践观察,靠自己的感官吸取外界的现实材料。

我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找素材。如到野外游玩;欣赏公园美景;参加义务劳动;参观商店、工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把学生锻炼成一个小观察家,并且及时地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或者鼓励学生在课外写周记、作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注重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

帮助打开学生的思路,是语文老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尽管不是那么沸腾和热烈,但在我们生活的这条小溪中,几乎每时还是有一些小的浪花激起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多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可以感受,可以认识,可以实践,可以用来表达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同时,要注意锻炼培养思维的敏感性:一场大雨过后,练笔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对这场大雨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发现;一次有趣的活动,每人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很多现象到处都可以看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用心思考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材料,获取材料,就可以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美妙篇章来。

2.帮助学生把课内的写作指导渗透到课外的自由练笔中去

我们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并不是放任自流、不要规矩,而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地渗透到学生们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内,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都应该把作文指导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写作与分析课文融会贯通,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写作的练兵场。我们可以或积累雅词美句、或进行句式仿写、或学一点写作技巧、或模仿篇章布局、或再加工改造等。总而言之,课内抓住教材这一现成的并且只要反复琢磨就必有所得的宝贝,从课文的分析教学中总结、归纳、渗透作文思想,并用于指导课外练笔,给学生可以参照的典型、能够模仿的范例,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地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做到“善于抓住生活的瞬间,描写美丽的故事”。

3.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作引导,不仅是作文技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一种表达的需求,是一种心理宣泄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放松自己,把自己的练笔本或者读者作为倾述的对象,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获得认同的满足感。课外练笔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更具創造性。只要调动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那么学生所展示出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写作风格,或幽默诙谐、或机智活泼、或冷峻深沉。仅从学生练笔作文的题目就可见一斑。例如写新转进班级的同学的《新“股”点评》,写电脑游戏中扭曲中国的《游戏中的中国》,写同学生病的《听取“咳”声一片》,写年终总结的《班级十大流行语、十大新闻人物》……这些丰富的联想,奇异的想象,机智的语言,深刻的思想都不是我们几堂作文指导所能包容的。正是学生思想生出了自由的翅膀,才能敢于作大胆的尝试,生动地表现自己。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十几岁的初中生正处求知欲正旺的年龄段,一旦对写作发生了浓厚兴趣,就会诱发学习的能动性。

1.给练笔本取名、题词、作序、装饰插图

开展讨论会,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练筆本取名。如“爱心集”、“生活库”、“万花筒”等。在扉页上题词,这些简单的语句鼓励学生克服写作的困难,坚持练笔。练笔本的首篇内容是介绍自己,对自己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估,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作为练笔本的序言。之后,每完成一篇练笔,鼓励学生在这一页的空余处加上装饰插图,以培养学生对练笔本的感情。

2.组织学生互相品析交流他们的练笔文章

例如朗读会、小组交流、教师抽阅等。朗读会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习作语言的简明流畅;小组交流时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在讨论中共同提高;教师抽阅能够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便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上几种方式不妨灵活运用,且互为补充,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3.对学生的练笔本及时收看,给予良好的评语

对学生的练笔,我总不吝惜真诚的赞语。如有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的评语是“真羡慕你有一个温馨的家,愿好爸爸、好妈妈拥有一个好孩子。”有位学生记了一次家务劳动,我给他的评语是:“你真能干,以后请你露一手。”每每发下练习本,看老师的评语,已成了他们的享受。这无疑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小小的练笔,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相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写作的天空,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不断熟练文笔,积累写作素质,在不久的将来,中学作文教学定能出现万紫千红的绚丽春天。

篇10: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XXXXXXXXX

暑期生活即将接近尾声,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圆满成功,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克服了以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的弊端。流于形式是目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病。有的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工作态度不踏实;有的学生则把实践活动当成旅游;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跟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我们这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有颇丰的收获,也要归功于学校正在改建的工程项目,它使我们学生有了一次真正的体验生活、体验劳动的机会,而且这种劳动又是跟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高,得意之处良多。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机房的搬迁,这就涉及到计算机的拆装、网络的维护、机房环境的清扫,既有体力活动又有脑力锻炼,是一次全方位的体验机会。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同学有24名,都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将24名同学分成3组,分别为每组同学选定了一位组长,由教师给这3位组长分配活动任务,再由这3为组长负责协调分配每位同学的职责,并且要求组员积极配合。这样层层递进的管理模式,跟公司是一样的,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提早感受将来的工作环境,以便于以后身份转变的时候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其次,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学生纠正了观念,他们原本都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胜任好工作,其实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自理、自立的能力。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只会让许多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人。在这个千变万化,科技发达的社会,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怕苦不怕累、手脑并用的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学生觉得自己欠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平时只知道吹空调玩电脑游戏,一个电脑主机,还没搬个三层楼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体力可谓差强人意。另外谈到计算机的维护,很多同学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

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次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哲学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一点都没错。学生要想在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就要体验不同的角色,不是说出了校园,就是社会实践了,我认为,这不是通过形式

篇11:我校组织八年级学生参加春游活动

孟春四月,草长鸢飞,4月1日,桐屿中学组织七八年级近750名师生前往温岭开展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除了传统的“逛”公园、爬山等“一日游”外,我校在春游内容上动足脑筋——让春游与我校“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课改相结合不再成为“常规一日游”。

到哪里去,征求学生意见

在组织春游前,根据我校“自主管理、合作学习“课改理念,在听取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要求提供了多想选择,再交由春游组委会来确定春游路线。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能不能去出浙江省这一类表达中学生渴望更大程度的自由的意见,春游组织者都一一进行了解释说明。虽然我们今年并没有做到让所有学生参与投票的方式决定路线,但我们始终认为春游的主角是学生,我校七八年级又有自主管理的经验,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自主的权利呢?并且从学生的意见说我们也看到孩子们选春游地点并不只想着玩。

除了游玩,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等各种能力

本次春游从学校的安全踩点到学生自主分小组活动再到春游后组织的“温岭印象系列活动”,我们学校已把春游当成一个由校内自主管理延伸到校外的一个平台。在春游准备阶段,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一支10人左右的小分队,选举组长,自主安排座位,自主安排节目,在自由组合时候,他们遇到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问题,需要及时应对灵活解决,我校都让学生积极尝试。在春游中,长屿洞天双门石窟爬山有些组员坚持不下去,组内同学会相互鼓励,在锦屏公园各种游玩项目中,小组同学之间笑声一片。同时,游玩时很多小组都任务在身,或参加摄影比赛、或参加征文比赛、或参加温岭景点名片制作大赛,分工合作,遇到不明白的会主动询问导游。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春天

在每年的春游活动中,总有部分学生或因家庭困难、或因个性内敛不参加集体活动,本次春游活动,对于因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爱心基金会一律给予支持。对于个性内敛的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各班班干部和小组长首先进行积极的说服工作,让一些小学至今从来没参加过春游集体活动的同学走出教室,去享受美好的春天。在各班班干部自主积极沟通和各班班主任的努力下,除几个身体不允许外,今年我们春游许多班级都是全员出发。

篇12: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六(3)班 柳江燕

一、活动目的:

为弘扬和培养广大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谦卑的品格,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素质,特开展此项活动。

二、活动要求:

班会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写心得、观后感。

三、活动安排:

利用班会课观看电影,课后写观后感。

四、活动地点: 六年级三班

五:观看电影:

《渡江侦察记》

观看红色革命影片活动总结

六(3)班 柳江燕

观看红色电影,回顾九十年历程让学生从中寻找党的足迹。大家观看了《小兵张嘎》。通过同学们上交的读后感可以看出大家完成情况还是很好的,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对老一代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眼见着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生命坐标!”

观看红色电影不只是走形式,我们要从中真正学到,感受到,认识到,这才是举办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我党九十年的悠久历史,了解到了建党至今坎坷历程以及今日的美好,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及身为矿大学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影片为同学们带来的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精神感召力,促进了同学们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弘扬抗战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也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主义就在自己身边,用一颗朴实真诚的心了解祖国、关注祖国、热爱祖国;同时了解党的历程,珍惜生活,注重团结协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团员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活动目录

1.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活动计划

2.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活动图片

3.观后感

4.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活动总结

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2016-2017学年

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活动方案

六年级(3)班

篇13: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一、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教育实践概况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2006 年2 月颁布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 针对青少年提出了以下四项目标:一是从小树立青少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是发展其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培养青少年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 国内开展的全国性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全国青少年车模航模大赛以及相关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另外, 国家教育部以及全球知名的IT公司也在国内组织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项目学习活动, 推动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如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教育部—AMD启明星计算机样板教室项目、Inter求知计划大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根据科技竞赛和项目活动目标, 学校一方面在各级教研、电教和科技馆等机构的组织指导下, 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机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围绕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学生的兴趣, 自发组织学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探索学校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机制。

二、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一是现有中小学生和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引导机制不健全, 各级教研 (电教) 部门、科技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个部门参与不同项目的组织与活动推广, 尽管各地成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 但是不同组织机构因认为存在竞争关系而缺乏沟通合作。二是部分公共科技活动场所公益职能弱化, 过度市场化, 师资良莠不齐, 活动开展的质量堪忧。三是中小学校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资源有限, 尤其是农村地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条件匮乏, 资金不足、无活动场所、缺少指导教师等问题突出。四是中小学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但是依然受到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存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 轻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重科技知识的教育, 轻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重科技“尖子”的培养, 轻学生科技素养的整体提升;重课外科技竞赛的结果, 轻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过程等现象。五是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质量参差不齐, 大多数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少、参与面不够广、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六是现有各级科技竞赛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在取消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大赛的高考保送和加分资格后, 提高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性、形成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实施长效机制的工作更加任重道远。

总的来讲, 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实施受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因而在全国范围内也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是公共科技场馆以及学校科技活动场所的建设起步较晚,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现有科技场馆的人均拥有率较低, 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需求。二是中小学科学 (综合理科)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开设基础薄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至今仍有很大差距。三是中小学科课程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二者尚未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轻视课外科技活动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建立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长效推进机制的思考

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意见建议。有研究者在总结欧洲科普和青少年课外科技教育的经验后, 提出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要“从顶层策划、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入手, 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和项目的引导和管理;从培养青少年兴趣和能力出发, 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 营造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良好的氛围;注重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和激励;促进科普设施和场馆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大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科技活动交流等”[1]。也有研究者认为“需要改进现有科技竞赛办法, 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2]来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其实, 从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的机制与策略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 (电教) 部门和科技馆 (活动中心) 等机构, 以及学校在推进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的来讲, 学校是推动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教育的主导力量, 学校教育阶段是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的关键期, 推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学校科学课程改革, 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手段。从学校层面来讲, 形成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协同推进机制是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持续组织实施的关键。

(一) 明确课外科技活动在科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应明确课外科技活动在科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 中小学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应有之义, 不能忽视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而主动放弃学校组织实施科技活动的良机, 反而要把握好学校这个“主战场”, 发挥学校在推动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将课外科技活动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 在中小学生学校教育的关键期通过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 基于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和组织实施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基础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生能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引导和评估依据,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不能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而盲目开展探究活动, 而应兼顾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并对照学科课程标准设计活动目标和评价量规, 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对照活动目标校正探究活动的方向并聚焦探究的问题, 避免课外科技探究活动内容空泛, 搞形式主义, 也可避免探究问题太难学生半途而废。

(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科技活动成绩观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科技活动成绩观, 不唯科技活动竞赛成绩是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是推动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措施, 也为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但是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不应将竞赛结果作为检验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和衡量学生科技素养高低的唯一依据。学校更应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中总结经验, 帮助、指导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和发现差距。

(四)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应充分利用地域、场所、师资等差异开展差异化的探究活动。城市具有较好的科技活动场所, 而农村学校也有农田、山野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探究环境;城市学生有较好实验条件开展物理、化学学科的课外小实验, 并有丰富的科普读物和各种科普讲座等指导, 而农村学生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向经验丰富的农民求教开展生物课外实验和探究活动。中小学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教学应充分发现和挖掘本地资源, 做到因地制宜。

(五)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衔接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近年来,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 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越来越普遍。从组织实施层面来讲, 中小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借助网络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课外科技探究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能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城乡远程协作探究, 形成校际共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机制, 既有利于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又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馨元.欧洲科普与青少年课外科技教育掠影 (下) [J].科协论坛, 2008 (10) .

篇14: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课外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在入职后突现出其重要性。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余时间长,自主学习意识弱、方法不得当等因素,导致其就业力薄弱,阻碍了入职后的长远发展,本文以机械类学生日常学习状况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适合机械类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途径及其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的影响,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弥补缺失的文化课基础,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字:高职 课外学习 自我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效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提高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实现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才有可能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学生课外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主动地运用不同方法、手段、方式、媒体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从时间上来看,高职院校课余时间相当于课堂教学时间的1.5倍,如何利用好充裕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尝试探索高职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如何在课外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本文重点探索课外学习的组织管理方式

二、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及其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课外学习有更符合学习主体主观兴趣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可开展的课外学习形式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

1.校园文体活动。注重发展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发展文艺方面的才能。

2.科技创新活动。以学校、省市国家的技能大赛为载体,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科技创新为内容的学习研究、实践创造活动。

3.社团和兴趣小组。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不定期地组织交流学习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组织和社交能力有很大帮助。

4.志愿者服务。这是最为普遍的课外学习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扩充知识面,提高个人能力,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具有加深了解专业、考察适合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作用。

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尤其是专业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技能大赛等,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灵活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舞台。

三、探索符合高职机械类学生发展的课外学习组织管理方法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内化为学习的一种思维过程,形成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目标和高职学生学情,我们把研究学生课外学习的着眼点放在自主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养成上。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好分层次课外辅导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和课堂上教学、课堂下辅导不能完全割裂。从入学之日起,要逐步培养学生充分预习、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习惯,教师必须把它作为学习方法指导的一项基础教学工程来实施,并努力使其规范化。课下,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课外辅导,对提高教学质量起著重要的作用。课外辅导一般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集体辅导多是组织存在共同性问题的学生进行补课式辅导,如采取专任教师晚课辅导形式;个别辅导则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可以带领学习优秀的学生扩大其知识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可以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等等。

2.建立一支专业的课外学习导师团队,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便利条件和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事实,势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起到引领作用,在方向上给予把关,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专业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小组或是专业社团活动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布置集体性作业,帮助学生制定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活动中进行指导接受咨询,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保证活动实效性,让活动不流于形式;在文体活动中,适时开展体育、美育教育,寓教于乐中为学生传授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为学生有针对性确定实践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

3.创设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

一是积极利用好图书馆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学生中开展必读书活动,推荐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配备阅读指导师指导,组建读书小组,给予学分支持,物质奖励,促进学生走进图书馆,逐步实现从低头玩手机到低头阅读的氛围转变,随着阅读量的提高,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的格言警句、礼仪规范、行业精英资料、业界的用人要求等,都能让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以学生社团为文化组织,增强学风建设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对专业技能的执著追求。其次是开放专业实验室,使学生拥有宽松、便利学习环境,从而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再次是设立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在最终获得专科学历证书以外,还同时获得外语、计算机等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岗位的资格证书。

4.建立管理制度

课外学习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也需在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前提下制度化和规范化,应该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以保证和促进课外学习活动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健康街道交流会讲话稿下一篇:23、文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