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

2024-05-03

留学生(精选十篇)

留学生 篇1

一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偏误分析

1. 调查对象分析

兰州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届的留学生分别来自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五个国家。本文将以留学生写作课作业为例, 讨论出现的偏误情况。

通过对留学生平时写作课作业的调查, 其常用标点符号有以下几种:句号、逗号、冒号、顿号、问号、叹号、省略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括号、点号。

2. 偏误类型分析

根据语言教学的惯例, 人们倾向把标点符号运用的偏误现象分为标点符号的书写形体偏误和格式偏误, 同时再根据对语料的分析新增标点符号运用的偏误类型, 包括用法偏误、冗余偏误、遗漏偏误三类。第一, 形体偏误。所谓形体偏误, 就是标点符号外观形态的书写错误。通过留学生作文分析发现, 在六种常用标点符号中, 每种都存在形体偏误, 其中句号的形体偏误最多, 其次是分号和逗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句号的形体偏误。 (2) 逗号的形体偏误。 (3) 分号的形体偏误。 (4) 感叹号的形体偏误。第二, 格式偏误。标点符号的格式书写是指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和占格方式。格式偏误即留学生没有把标点符号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主要偏误如下: (1) 标点符号写于字格中间或超出方格的格式偏误。标点符号的位置通常位于方格的左下角。六种常用标点符号中, 最常见的格式偏误是留学生通常把标点符号当作与汉字同等地位, 写在字格的中间。 (2) 有些符号, 如引号, 书写时应占两个方格, 留学生出现只写一半, 占一格的情况。 (3) 在不是句末的情况下, 标点符号没有单独占一格, 而跟汉字挤在一起。第三, 用法偏误。用法偏误, 顾名思义, 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上存在着偏误, 即留学生对此符号的用法没有掌握。主要偏误如: (1) 顿号和逗号的混淆。没有注意或根本不懂两者用法上的区别。句号做句末停顿, 表示一句话的终结。逗号表示话还没有说完的中间语气停顿, 顿号的停顿相对逗号更短暂。而留学生常常混用句号和逗号、逗号和顿号。 (2) 问号、感叹号的乱用。在部分表示感情强烈的语气时, 用感叹号。表示反问时, 用问号。而留学生通常因为对句子语气没有很好地把握, 从而在用法上出现混淆。 (3) 有些标点符号出现在一行的首格。第四, 遗漏偏误。即本该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出现了遗漏、缺少。主要表现在顿号、逗号的使用上, 在原本该有停顿的地方, 多数留学生觉得无须停顿, 故而没写标点符号。第五, 冗余偏误。本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而用了标点符号的偏误称为冗余偏误。这种情况相对于前四种偏误出现情况较少。

二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1. 偏误出现的原因分析

兰州大学文学院的留学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出现了格式偏误、形体书写偏误、用法偏误、遗漏和冗余等偏误。出现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母语的负迁移。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也与汉语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点。如果标点符号有相似之处, 有利于对留学生进行标点符号教学, 但也容易出现混淆情况。如韩国留学生, 本国语言中已有顿号、句号, 所以使用其不存在用法的障碍, 但书写形式上很容易受母语影响而出现偏误。第二, 标点符号教学本身处于偏弱位置, 学术界不够重视。留学生本身标点符号基础薄弱, 如果没有汉语教师的指点, 留学生很难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中, 人们不断推陈出新, 总结前言, 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但其中关于标点符号的研究少之又少。在汉语课堂上, 教师很少甚至没有机会针对标点符号进行系统教学。

2. 教学建议

针对上面偏误分析, 本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以供参考: (1) 摆正教学位置。汉语教师应加强对汉语标点符号教学的重视, 特别是初级汉语班的教师, 在教汉字书写、组句的过程中需要讲解常用的汉语标点符号的意义、书写及用法, 并适当地布置练习, 从源头抓起。 (2) 教师在给留学生讲解标点符号时, 可对比学生母语中已有的标点符号进行讲解, 方便留学生掌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在例句中进行标点符号的学习, 比单纯讲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教学效果要好。 (3) 建议把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与否作为评判考试得分的一个标准或依据, 这样既能让留学生意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也能促使留学生从自身方面加强对标点符号知识的掌握, 从而更好地提高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燕燕.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偏误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2) :155~157

留学生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的目标国家,这使得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成为众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这两大问题中,相对于学术界探讨比较集中的留学生教学问题,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更为复杂、更为棘手,也更具有挑战性。

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每个学校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大多数学校是依照自身已有的、针对国内学生的管理经验为主体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要求、新问题来加入一些管理职责,或是在跟国外大学交流、对接中来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系统。所以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比较零散、比较随机的,多靠自身的经验,宏观把握较少,在职责设置与职权分配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大部分高校接收留学生的时间短、留学生管理经验不甚丰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来华留学生人群本身就有复杂性,这给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留学生自身差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国籍、年龄等。但对于留学生教学管理来说比较重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来华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一是学历课程,二是非学历课程,即语言进修。而在语言进修课程中也根据汉语学习水平进行分班。同时,想要入读学历课程的条件一般是要通过HSK的高级考试。但由于汉语学习的难度大,而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留学生不能满足通过HSK高级考试的条件,一般要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语言进修。这就使得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在年龄背景、学习期限以及学习目的上都会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非学历课程在班级设定、教材选择、考试考核、成绩单形式以及档案留存整理上都有很大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适应不同现实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十分随机和零散的。很多的教学资料、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管理经验都不能得以留存、积累、贯彻、承继,最后可能导致教学管理漏洞百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来华留学生汉语基础的差异性

在非学历课程项目中,一般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分班,但是这个分班依据也很难严格和具体。比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汉语语法点和知识点,但掌握并不扎实;而有的留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水平较高,但在听说方面的水平却很低;再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或三年的汉语,但表达运用能力却与之并不相符,然而自己本身却不能接受继续进行初级水平学习的现实。除此之外,每一期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已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身上。比如有时中级班的水平较高,能在一学期迅速达到高级低水平;但有时中级班的水平又较低,可能一学期只能达到中级高水平,因此这对课程设置、教材和考核等的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接收留学生途径的差异性

留学生群体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申请来华的:一是享有国家、省级、市级奖学金的奖学金生,二是友好学校的交换学生,三是自己直接申请的自费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学历课程项目和非学历课程项目中,但因为来华途径不同,而在要求、管理上也具有差异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都会不相同。在教学管理中,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在一些教学文件、出勤考核上的形式、内容、要求不同,这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学习动机既包括来华留学生希望学成之后达到目标,也包括留学生在选择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对于学成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近期主要有取得HSK考试证书、取得来华学习经历、完成自己所在国学校的考核要求、获得奖学金资助等,长期目标主要有获得与中国或汉语相关的工作、获得学位、在中国生活等。

而对于在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留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还是学习旅行相结合上,还是学习工作相结合上。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改革,怀有学习工作相结合动机的来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以上这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对于学校日常管理的遵守与执行,以及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方式等,这给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

二、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障碍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一理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国内学界广泛的关注,当时正是我国留学生输出的一个高峰期。

在当代社会,虽然新闻、网络、信息传递以及跨国旅行都已经十分便捷与平常,但是长时间的来华学习生活与其他的接触途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此来华留学生在来华学习之后的状态也是较复杂的。有的学生来华后在精神上压力较大,比较封闭,与学校的关系都比较游离;有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从而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有一些来华留学生以不适应学校生活为理由,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勤课程等,这也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高校周围的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性也较大,来华留学生要面对的人、事,要处理的各种关系、问题等都相对复杂,这对留学生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语言水平、适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高校采用介绍“学伴”的方式来帮助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说,我国高校的多数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含蓄,与社会的接触、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理解与处理相对都比较被动,因此很难积极地、主动地、非常到位地帮助留学生。而同时,因为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大多数的来华留学生也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之中,他们大多还是停留在本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三、来华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我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大都还是采用与中国学生相似的封闭式管理,这与许多留学生熟悉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所出入,加之学生学习动机不同,从而导致留学生在课外生活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比较明显的是宿舍管理和留学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留学生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纪律规范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参照中国国内学生的纪律管理规范制订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纪律要求,但是从约束性和执行力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制订适用于留学生的纪律管理规定是许多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提高约束性和执行力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水平与威信。

美国大一学生和留学生 篇3

老菲的小儿子,从小多病,比较听话,是家里學习最好的。当年有实力考重点高中,但是小儿子不想压力太大,就读本地高中。今年申请大学,他喜欢工科,申请的都是工程学院,被工程专业全美排名第9的普度大学录取。老菲特别高兴。可是小儿子觉得太远,不想去。普度大学在美国中部,从纽约飞到芝加哥后,还要转机,或者开车2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老菲特意给妻子和儿子买机票去参观普度大学。回来后,小儿子坚定决心,不去普度。他说,那里都是白人,学生的多样性不够。最后,小儿子选择了新泽西的州立大学,Rutgers罗格斯大学,离家1个多小时的车程。Rutgers的工程专业有近一半是中国留学生,在全美排名第53。老菲有点遗憾,安慰自己说,倒是省钱了。

Rutgers要求新生住校内,交一笔钱,包吃包住,可以在指定的几个食堂,随便吃。不用开车,生活学习离得很近,大学里还有免费校车。老菲开车送儿子去学校报到。宿舍是个老式建筑,房间很高,两人一间宿舍,里边有厕所,公用浴室在走廊一端。他们第一次走进宿舍,房间很黑,很热。赶紧拉开窗帘,打开空调。原来小儿子的同屋是个中国留学生,正在倒时差。他不习惯美国总是开得很足的冷气,特意把空调关了睡觉。

老菲说,留学生的英语不错,口音不重,只是词汇量比较小,听不懂他讲的笑话。留学生自我介绍,来自中国北方的一个有2百万人口的城市,老菲记不住城市名字了。

开学两个月,小儿子只回家一次。老菲夫妇偶尔带着水果去看儿子,带儿子到大学附近的餐馆吃饭。他们邀请同屋留学生一起去吃,小伙子有点腼腆,婉拒了。小儿子跟同屋相处很好,唯一抱怨的是同屋经常跟附近寝室的中国留学生熬夜玩电子游戏,影响他休息。他提了一次意见,要求不能超过2点(我没写错,是凌晨2点。唉,这些孩子,不睡觉的。)据说,同屋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管教,非常开心。刚到美国的几周,尽情玩电子游戏,吃食堂里的垃圾食品。不过,中国学生都很聪明,虽然没有花太多时间学习,学习似乎不错。

Rutgers是很正规的大学,工程专业新生的学习压力不小,有时周末都排课,上周陆续开始期中考试。老菲小儿子感觉比高中时,学习累多了。他从小对吃比较挑剔,现在抱怨最多的是食堂里的食物太难吃。虽然食堂可以随便吃,他仍然不时到外面的餐馆订餐。老菲打算下学期给儿子换一种package,预付的饮食卡不仅可以在食堂随便吃,还可以在附近几个餐馆刷卡。感觉犹太人对子女的零花钱控制很严。老菲从不给子女一大笔钱,总是用完了,再问他要。大儿子经常给他打电话,要钱。小儿子很节省,除了吃饭,几乎不额外花钱。

这些都是我们午饭后散步的聊天收获。我一直对同屋的中国留学生感兴趣,相信国内的众多留学生家长们想了解。可惜老菲的信息并不多。

留学生 篇4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选取了来自中亚五个国家的238位来华留学生, 分别就读于北京、上海、武汉三所城市的各个大学。样本国籍分布很不均匀, 最多的为哈萨克斯坦129人, 占到总样本的54.2%, 后面为吉尔吉斯斯坦21.8%, 样本量最少的是土库曼斯坦, 只有6人。在学校的选择上, 我们采取随机调查法, 样本中包含三所城市的13所高校 (包括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 , 其中样本最多的是北京语言大学。

2. 中亚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途径和留学动机分析

在考虑去一个国家留学的时候, 作为个体的学生总是会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才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影响留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对目的国家的印象和了解程度、个人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留学所需费用等。

(1) 经济吸引:当被问及“您为什么选择来中国留学, 来中国留学的动机是什么?”时,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 (54.0%) 会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2) 商业目的:来中国学习汉语将来做生意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这也印证了前面调查“了解中国途径”时,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企业对他们影响深刻, 汉语学习成为一中语言资源时, 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中亚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状况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中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校园环境、汉语学习、专业课学习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本部分采用五分制, 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5分表示非常满意。

从以上表格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他们对于留学所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等条件都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国家和各个高校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也都得到了留学生的认可。

学习适应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汉语水平影响专业课上课质量。很多本科专业不是汉语专业的留学生, 比如经济类专业、新闻类专业等, 最让留学生烦恼的是语言问题, 我们了解的几个高校的中亚留学生中, 很多就表示, 上课听讲很吃力, 考试就会有压力。然后问及能不能顺利及格的时候, 他们说, 中国老师会酌情减少些难度, 一般就让他们及格。这样的状况的解决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 就只能造成留学生只是来中国留学几年, 最后学到的都是皮毛的东西。

在上面的表中描述出了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情况, 其中得分最低的选项是“我会通过阅读汉语书籍学习汉语”, 在我们的深入访谈过程中, 他们回答一般不会主动去阅读书籍, 原因是书太难, 生字太多。只通过课堂学习、平时交流获取汉语知识的话, 很容易造成语言知识欠缺的现象。第一项课堂使用汉语, 通过我们的听课发现, 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去, 汉语老师也能积极的引导不爱张嘴说汉语的学生。

4. 相关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发现研究数据与深入访谈在某些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 很多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对个别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相关建议如下: (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给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让其进行精读训练。选择书目既要考虑到文本的经典性, 也要考虑文本的难易,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推荐。 (2) 汉语学习贯穿留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不能只是一年或者两年的预科之后就放松其汉语学习。 (3) 中亚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和动力各不相同, 针对中亚来华留学生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 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和课程, 满足不通需求的留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版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4

留学生 篇5

申请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需要的材料包括,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原件及复印件;申请者留学期间所有护照(含护照首页及个人信息页、末页及本人签字页、以及留学期间的所有签证记录和出入境记录)原件及复印件;一张二寸彩色证件照片(蓝色背景);需认证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所学课程完整的正式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需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认证的国外源语言(颁发证书院校国家的官方语言)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正本原件及复印件等等。

办完这些手续后,需要等待认证结果。省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留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注册的用户,在上述网站查看认证进度。待认证进度显示完成后,再到省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领取认证结果的书面材料。上述认证手续也可以直接赴京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

须提前填好接收函和档案证明

完成学历认证后,就该办理就业落户了。办理就业落户留学回国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在国外留学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等。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留学人员登录中国留学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收函。另外需要提前准备的一份材料是“档案保管证明”(表格可从中国留学网下载)。这份证明由谁填写?工作人员介绍,一般由学校等单位填写。比如,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则由高中学校填写。就业报到证当天可办理

至此,留学人员可以携带上述学位学历认证书复印件、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定居单位接收函原件、档案保管证明原件,以及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复印件,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首页及本人页的复印件或者户籍证明的复印件办理就业报到证了,需要落户的还可以办理落户介绍信。

办理上述手续,可直接赴京办理,一般情况下,上午去下午可以办理完毕;也可以委托山西省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办理,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

留学回国人员拿到一式两份的就业报到证后,一份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或者人事服务机构(比如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档案转接等手续,另一份则存入档案中。留学人员还可以持落户介绍信到我省相关公安部门办理户口准迁、迁移、落户手续,落户地可以是单位集体户,也可以是人事服务机构集体户。当然,留学回国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不办理户口相关手续,比如出国前是太原户口、回国就业也在太原就业者。

至此,留学回国人员就业落户手续办理完毕。

韩国推留学新政 欢迎中国留学生 篇6

人文社科系硕士以上可在韩国就业

韩国法务部发布消息,从2007年11月起,韩国允许硕士学位以上的人文社科系留学生在韩国国内就业。今后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校长或系主任的推荐书,在“教授(E-1)或特定活动(E-7)”范围内就业。获得“教授资格(E-1)”的留学生,可以在专科大学以上的教育机关从事教研工作。而获得“特定活动资格(E-7)”的留学生,可以与公立和私立机构签订合同,从事技术咨询、海外营销等特定领域的工作。

解读:抓住工作机会积累经验

人文学科的高学历留学生是新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因为此前,只有完成了工程学研究生课程的学生才允许进入韩国就业市场。优秀的硕士生可以申请到TA和特定机构进行涉外工作,这样将来回国就业时可以更快适应相关领域工作。如,有的韩国公司招收中国学生兼职负责和中方联系业务,学生则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积累人脉关系,掌握相关业务,最主要的是有可能在毕业后被韩方公司录用外派中国,当然关键还是在于留学生自己的努力。

周末可无限时工非法就业将受严惩

此次政策调整还放宽了留学生的打工时限,允许全部留学生周末可以无限时打工,打破了原来每周最多打工20小时的限制。韩国法务部门还明确表示,对于不顾规定非法就业的留学生,将剥夺其学生资格。

解读:时薪提高,打工场所增多

新的打工政策将更有利于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保障了学生的收入利益,减少学生打黑工的现象,也更有利于学校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另外,韩国政府对打工政策的放宽,将会体现在打工时薪的提高和打工场所的增多等方面,无形中会为韩国留学带来一个新的小高潮。

申请留学材料的审核标准将提高

随着这两年“韩留”渐热,去韩国留学的学生质量也参差不齐。为了吸纳优质海外生源,韩国教育部门将从今年起对留学生的申请材料审核更加严格,适度提高审核标准。

2007年以来陆续有中国留学生被遣送回国,原因几乎都是涉嫌学历作假,07年11月10日,韩国时报在线(网络版)报道,韩国移民局计划开始大规模打击在该国非法留学的外国人。而所谓“非法留学”,就是通过持有假证件取得留学韩国资格的行为。在2007年6月18日,韩国法务部丽水出入境管理所就查处了70多名全罗南道地区的中国冒牌留学生,他们涉嫌用伪造的资料留学到全罗南道地区的高校,在中小企业非法打工。所以提高对于申请赴韩留学材料审核标准,相信韩国高校2008年度招生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表现。

解读:经济担保和年龄限制将更严格

面对将可能提高的审核标准,中国留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首先,经济担保方面将会更加严格,家庭的经济情况证明一定要客观真实,存款证明一定要中国四大银行开具。其次,对学历真实性的审查力度将会更大。学历证明及正规学校成绩单一定要真实可信,切忌弄虚作假。最后,对留学生的年龄限制将更加严格。只有年龄18周岁到25周岁的人才可以申请韩国留学,如果年龄不够,或是年龄超出,韩国各个大学都会说NO!即使这样的学生被韩国的大学接收,也很有可能被拒签。

首尔及附近大学将不愿接受中等学历学生

就目前来看韩国首尔及附近地区的大学,将不再愿意接受中国的“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面对标准的提高,中国学生除了尤其注意强调经济能力外,还应该注意如何选择学校。不要一味申请名牌大学,“三校生”可以考虑地方性大学(有些地方性大学的专业侧重性也很强,费用也相对经济)。

建议那些决定高中毕业后申请赴韩的高三学生,在国内的高考复习也不要放松,高考成绩对于学生在韩修完语言课程后申请专业课程是相当有益的,特别是申请部分名校的奖学金。

相关链接:留学韩国的衣食住行

住宿形式多样

出国后,孩子能不能适应那个国家的文化和衣食住行等,是每个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而住宿几乎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相比其他国家而言,韩国的住宿方便很多。

韩国的大学中有一部分大学是有自己的学生宿舍,但是也有很多的大学没有自己的学生宿舍,所以在学校的周边地区可以经常看见学生们在找房子的身影。即使没有学生宿舍,在韩国找住处也不难,因为韩国的住房形式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下宿、月房、考试院还有公寓。

下宿就是韩国人把自己家空闲的一个房间拿出来租。这种房子的优点就是方便,平时可以经常和房东交流,所以住这样的房子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的韩语,并且,住这种房子一般房东是管一日三餐的,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但住这种房子也有缺点,就是租房人要和房东共用所有的设施。这种房子一般在学校附近有很多,很容易找到,一般20万韩元/月-50万韩元/月,不需交保证金。如果选择住这样的房子一定要遵守韩国人的家规: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自己炒菜(韩国人一般都喜欢吃炖菜,讨厌炒菜的油烟),否则会被赶出家门。

月房一般是一个屋子,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房东不提供床和书桌等生活用具,因此需要自己去买这些东西。住月房可以有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但每个月要自己按时去银行交水、电、煤气等费用,一般要交100万到500万韩元的保证金。保证金是信誉的象征,在退房时会如数退还。

考试院是一个很小的房子,罩面有床、电视和书桌,价格很昂贵,按月收费,一般都提供大米和泡菜,但一般的考试院是没有窗户的,只有条件好点的考试院才有窗户。

公寓从里到外都是很完善的,屋子里面什么都有。但住公寓要交很多保证金,如果租房人能一下提供5千万一2亿韩元的话,可以免房租,房东用这笔钱投资其他生意代替收租,这样的房子又称之为免税房。韩国的房屋一般都是有网线的,韩国的网费根据网络的不同价格也不同,一般是每个月2万-4万韩元之间。

衣食行便利

在韩国要是想买吃的,可以去超市或市场,一般市场的菜比较便宜。要是想买熟食的话,则可去超市,在韩国很多超市晚上都有活动,通常可半价买东西,因为韩国不允许食物隔夜再卖,所以晚上去超市逛逛,说不定会有很多的意外收获。

韩国的交通有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韩国的地铁票价起价是900韩元,根据所要到达目的地的远近价格也有所差异。如果是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换车的话,30分钟之内是免费的。韩国人一般出行都是靠地铁和公共汽车换乘。

留学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影像07级汉族班学生 (47人) 和07级临床班留学生 (49人) , 小班多媒体形式, 我一人全程授课,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一致, 语种不同 (汉族班采用汉语, 留学生采用英语) 。授课学时稍有差别, 汉族班38学时, 留学生班46学时。

1.2 研究方法

采用试卷分析。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平时摸底测验;第二部分为期末试卷。以第一部分为主, 试题按照难度进行分选;由于期末考试形式不同, 所以第二部分作为辅助及参照。

第一部分试卷采用相同试题, 均为单项选择题, 汉族班的为汉语翻译版, 留学生班为英语版。试题全部来自美国往年职业医师考试真题, 试题入选标准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 不涉及临床内容, 试题考查点为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分子、天然免疫、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 总计15题, 每题1分, 答题时间为30分钟。要求学生无记名答题, 并注明自我感觉试卷难度。试题难度区分办法:单纯考查知识点为易 (7题) , 实例分析为中 (5题) , 跨章节综合考察为难 (3题) 。

第二部分为期末试卷, 由于学时不同, 期末试卷计分形式不同, 汉族班和留学生班依照往年考试形式各自出题, 试题控制难易度, 涵盖全部知识考查点。

2 结果

2.1 难易度

汉族班认为题难的人数占25.5% (12/47) , 留学生班占15.2% (7/46) , 卡方检验分析P值为0.2174, 暂不能认为二者有统计学差异。认为题容易的汉族班与留学生班分别占31.9% (15/47) 和56.5% (26/46) , 卡方统计分析P值为0.017, 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2.2 正确率

汉族班做对10题以上的占19.1% (9/47) , 留学生班为38.8% (19/49) , 卡方检验分析P值为0.0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于7分的汉族班与留学生班分别占0.09% (4/47) 和0.14% (9/49) , P值为0.37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期末试卷分析

汉族班平均成绩73.1分;留学生班的平均成绩67.6分, 留学生班的最终成绩还需核算口语成绩, 各占100分, 综合分数按百分制转换后平均为74.2分。

3 讨论

3.1 思维模式

在对题的难度感知度上, 留学生感觉题目难的远低于本国学生 (占15.5%) , 但无统计学差异, 而在做对10题以上的百分率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在留学生的教育中, 基本适应留学生培养的国际化需求。

3.2 应试能力

留学生虽然普遍认为题容易, 与汉族班学生的百分数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但低于7分的, 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汉族班的学生普遍的成绩分布在8~10分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以分数评价学生, 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应用理解, 留学生在笔试应试上存在一定的弱项, 但对知识的理解力强。

3.3 教学效果

留学生班由于教师外语能力的影响及学生上课的实际效果, 实际学时和汉族班差异不大, 在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上汉族班平均成绩高于留学生班5个百分点左右, 而留学生的期末总成绩通常还需核算口试成绩 (即从能力上考察) , 综合评定后和汉族班的平均成绩相差无几。从而体现出对留学生的考核环节通常更注重综合能力, 侧重知识的运用, 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明显占优势。

因此, 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上, 思维模式上基本能够满足留学生的教学需要, 而留学生在国际化医学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下, 接受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更有利于借鉴中国的教学模式纵向系统化的学习, 强化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达到我国留学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3]。在教学上, 需积极发挥留学生自身学习优点, 同时借鉴中国教学的特色,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以及对主干知识要点的提炼总结能力。对于国内学生, 亦应加强双语教学, 突出学以致用灵活考核的形式,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

本项研究从数据量化地反映了教学效果, 为更好地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学生, 还需要进一步在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做更为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试卷形式分析比较了留学生与本国汉族班学生在免疫学课程学习中的思维模式、应试能力以及教育形式上的差异性, 指出在提高教学上要各取所长, 留学生应在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本国学生也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关键词:留学生,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仙, 袁俐, 李永祥, 等.医学留学生免疫学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8:13.

[2]杨红, 谷强, 李敏.巴基斯坦留学生尔科医学本科全程英语教学的实践体会[J].兵团医学, 2008, 15 (1) :59-61.

留学生 篇8

一、参加英国本科留学项目学生跨文化融合现状

(一) 心理融合

根据文化休克理论来看, 人类在文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 会让自有文化进入到休克状态。所谓的休克, 与病理性所阐述的内容类似, 即人进入到短暂的生命停止状态, 在一定时间后会自然苏醒。人类的文化也会进入到这一状态之中, 当留学生达到国外后, 会因为环境突变而暂时忘却文化习惯, 并不断接受其他文化, 直至自有文化的恢复。而在文化休克实践中, 也正是学生的心理融合时期, 在这期间会抛离所有的客观存在的文化信念, 直到本有文化重新“苏醒”后, 学生便会有心理融合的过程中所脱离。而在很多留学生的自我评价中, 无论从测试上所获得的心理融合数据高低, 其多认为已经完成了心理上的融合, 也就是自我评价中的成功。

(二) 社会文化融合

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心理融合后, 开始遇到文化之间的冲突。中国文化遵从传统礼教, 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体系;西方文化更加自由和开发, 文化中带有强烈的包容性, 但是, 每个国家又有独立的特征而显现出彼此的差异, 例如英国在文化中的“Gentleman”。在巨大的文化差距之中, 一心求学的留学生难以更好的协调双方关系, 也就是选择是否两者并存, 还是寻求二者的融合。而是否进社会文化的融合, 对于学生接收知识而言, 并没有过多的影响, 但是, 高等教育并不只是学习的地方, 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都需要社会文化融合, 这迫使学生必须主动采取有效的方式。但是, 文化之间的差异, 甚至于出现极端对立, 融合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三) 学术融合

且不对比中、英两国在学术习惯上的优劣, 仅对学术由来已久的差异性上进行研究。虽然学术的标准都是建立在科学之上, 但是中外学术氛围和问题的解决逻辑都存在着一些差别, 而留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便不得不面对学术作业的问题, 如果留学者不具备西方的学术思维, 便很难完成作业, 乃至无法获得学位。近年来, 英国媒体也是十分关心中国留英学生的现状, 通过一些对话访谈的抽样调查中能够发现, 我国学生在英国的学术融合遇到了一些困难,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转变了学术思维, 但仍旧有不少学生正处于文化对立的矛盾之中, 迟迟无法转变。

二、加强留学生跨文化融合的建议

(一) 跳出中国社区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 在家境上多比较富裕, 或是学生成绩较好获得了奖学金, 无论如何, 这些学生在生活条件上对比与国内学生会优良很多。在住宿和生活上, 很多高校会为中国留学生开辟独立区域, 或者一些学生居住在全部都是华人的中国社区中, 虽然从情感上来看, 这样的方式能够带给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温暖, 但是, 并不符合其留学的目的和需求, 如果留学生仍然生活在华人的圈子中, 其仅是学习到了英国的知识, 并无法真正领会到这一历史悠久而又发达的国家, 所以, 应当离开中国社区, 真正投身到英国的社会之中, 也只有如此, 才能够真正避免文化差异对学业的影响。

(二) 帮助学生建立多文化融合

既然高校接受了学生的入学申请, 就有义务帮助学生融合文化,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 教师应该为学生跨文化融合开设相关的课程, 使学生可以更短的时间内融入英国, 另外, 也可以组织一些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三) 优化语言培训课程

能够申请英国大学并成功的学生, 在英语能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 但是, 也是仅就考试而言, 外语交流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弱势。学校帮助学生拥有地方性语言的能力, 不仅可以帮助其准确的掌握学习知识, 同时还能够加强人际关系, 加快文化的融合。

结语

虽然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已经拉近了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但是, 仍然有一些学生愿意选择发达国家的教育。而能够充分的吸收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文化, 对于学生发展也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 甚至不弱于国内的学习。不过, 带有根深蒂固中国思维的留学生进入到全新的文化环境中, 其所面临的是不亚于我国高考的压力, 这对其学习会有着负面的影响。故此, 本文进行了文化融合的研究, 希望能够找到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困难, 并提出一些建议, 使其心无旁骛的投入到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黄天娥, 王永颜, 徐莉.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留学现状与趋势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13 (12) .

[2]魏浩, 王宸, 毛日昇.国际间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1) .

[3]曾满超, 王美欣, 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04) .

浅谈来华留学生管理 篇9

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进一步探索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 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 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一、加强与市公安局外管处的联系与沟通。每年新生入学时, 邀请外管处的警官来校宣讲中国的政策法规, 教育留学生遵纪守法并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健全有关留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留学生学生手册》、《留学生网络管理规定》、《留学生校外住宿申请审批制度》等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建立严格的学习、考试制度、请假制度, 对那些学习不努力、经常旷课的学生, 视情况轻重给予处理;建立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和会客登记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留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制度重在落实, 新生入学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宣讲学校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 并将这些制度的英文册子发给每一位留学生, 便于他们日常的学习。

二、促进师生交流, 优化学生管理

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除了通过相应管理办法对留学生进行约束, 更主要的是引导留学生自身发挥作用, 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 全心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留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求学,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差异的冲击, 文化冲击会影响到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平衡, 甚至会使其无所适从, 经历心理“动荡”时期。留学生往往在这个时期感到急躁、焦虑、思乡、抑郁、厌学, 有的学生很难克服这种“无家可归”之感, 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 努力解决学生们诸多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 使他们找回正确的留学目的, 积极自信地完成学业。

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多到学生中去, 多与留学生交流, 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使学生自觉地对管理人员产生认同感、尊重感。学生如果能把管理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 也就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能够自觉地“不管自严”, 减轻我们的管理难度。在我们和学生互相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 使留学生接受并适应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传统节日, 送上节日祝福或者适当参加学生们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这些都可以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 适当组织师生共同参加课外活动, 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甚至热爱中国文化, 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摆脱文化冲击困扰, 培养平衡稳定的心态。同时这种交流可以增进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 尽快解决学生们的语言障碍问题。

三、加强中外学生交流

在留学生生活管理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一直采用的是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办法而给予留学生适当的照顾。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留学生教育基地, 为了照顾留学生的饮食习惯, 设了专门的留学生食堂;为了照顾留学生的起居习惯和保护其人身安全, 建立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 实行酒店式管理;为了照顾留学生的学习习惯, 留学生在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住宿, 在留学生食堂吃饭, 在留学生教室上课。但是, 这种特殊的照顾使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与中国的大学生隔绝开来, 减少了与中国学生日常交往的机会。

意识到日益壮大的留学生群体社会交往的需要, 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促进中外学生间的交流, 使他们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如组织中外学生“一帮一活动”、组织留学生到中国家庭度中秋、过春节等活动, 组织留学生参加一些有特色的活动, 如迎新晚会、新生足球赛、新生篮球赛、外出踏青活动等。

四、加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远离祖国、父母和亲人, 气候变化、饮食、住宿条件的变化往往使年轻的留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 郁闷情绪无处发泄, 导致精神抑郁或暴躁易怒, 对别人缺乏宽容和理解, 甚至酗酒闹事。对于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 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引导和疏通, 将问题由大化小, 由小化了。另外, 留学生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 对于留学生中出现的比较棘手的心理问题, 及时向资深老师请教, 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加以关注和引导。

五、狠抓教学质量, 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

1.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高水平人才, 选调和聘用一批专业水平较高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兼职教师,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原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学者来给教师讲课或积极选送教师去重点大学进修。

2. 狠抓教学改革。

来华留学生年龄差异很大、阅历参差不齐, 而且目的不尽相同。对此, 接收留学生的各大高校要狠抓教学改革,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尽可能满足各层次留学生的不同要求, 提供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其达到预期目的。例如,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学针对性。非学历教育学生的课程设置听说领先、兼顾读写, 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学历教育的学生课程设置则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拓宽语言、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面, 以提高整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功能与结构相结合、各种课型相配合的原则, 把精讲多练的教学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讲清知识, 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让他们在主动、自觉的学习中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留学生教育的广泛开展对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方案和方法, 如促进师生交流、加强中外学生交流、抓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等。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留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高益民.高等教育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2:13-16.

[2]邓福庆.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7:6-7.

[3]黄大卫.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新举措[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5, 27 (3) :74-76.

[4]孙群.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几点思考[J].江苏航空.2007, 3:36-37.

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类型 篇10

(一) 误将光杆动词做“把”字句的谓语。

如:请你把这封信寄。 (应为:请你把这封信寄出去。) 谓语中动词前后要有一点别的成分。例如“把窗户关上”, “关”后边有个“上”。光说“把窗户关”不行。最起码得加个“了”, 说成“把窗户关了”。“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但歌词和戏曲唱词有例外, 因为受字数限制或者考虑押韵, 容许在把字句中使用光杆动词, 譬如大家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二) 误将不及物动词、关系动词、趋向动词、认知感受动词做“把”字句的谓语。

如:1.我把杯子破了。 (应为:我把杯子打破了。) 2.我们都把樱花树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应为:我们都把樱花树当做中日友好的象征。) 3.小明把四川来过了。 (应为:小明来过四川了。) 4.警察把罪犯的犯罪经过知道了。 (应为:警察知道了罪犯的犯罪经过。)

例1中“破”是不及物动词, “打破”是及物动词, 我们可以说“我打破了杯子”, “打破”的语义指向是“我”, 所以该陈述句可以转化为“把”字句“我把杯子打破了。”例2中“是”是关系动词, 不能用于“把”字句中, 可以说“樱花树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或者是“我们都把樱花树当做中日友好的象征”。例3中“来过”是趋向动词, 一般我们说“某人来过某地”。例4中的“知道了”是认知感受动词, 后面直接加宾语, 也就是“知道”的内容, 这种词本身就有一种主动性, 不能用于“把”字句中来表示一种被动含义。

二、语法成分之宾语问题

留学生容易忽视宾语的定指性和非定指性。“把”字句中的宾语应为定指的。例如:

请把一本书给我拿过来。 (应为:请把那本书给我拿过来。) “把”字句是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所以“把”字句有很强的处置意味, 而作为处置对象的成分即宾语应该是定指的。英语中如“Givemeabook.”和“Givemethebook.”前者的“书”是非定指的, 后者的“书”是定指的, 用“a”和“the”相区分, 但是汉语名词进入句子, 在形式上没有定指和非定指的标志, 我们要通过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来表达。即“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定指的、已知的人或事物, 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此外, 留学生在辨别和使用述补结构和述宾结构时经常出现问题。如:1.我把安静喜欢了。2.妈妈把一整天浪费了。对此, 教师应帮助留学生做到:第一, 看关系。如“喜欢安静”和“考虑清楚”, 都是“动词+形容词”的形式, 但前者是述宾关系, “安静”是宾语, 后者是述补关系, “清楚”是补语。第二, 看成分的词性。这一位置如果用物量词, 一般是宾语, 如用动量词, 就是补语。如“看几本”中的“几本”是宾语, “看几遍”的“几遍”就是补语。第三, 某些表示时间的成分既可能作补语, 也可能作宾语, 作宾语时往往可以变换成“把”字句。如“他浪费了两个钟头”和“他干了两个钟头”, 前者的“两个钟头”是“浪费”的宾语, 可以变成“他把两个钟头浪费了”, 但是后者就不能变成“把”字句。

三、语法成分之补语问题

(一) 留学生错将可能补语 (如“v+得/不+动”等) 用于“把”字句中。

如:1.我一天把寒假作业做得完。 (应为:我一天能把寒假作业做完。) 2.我把这块石头搬不动。 (应为:我搬不动这块石头。)

(二) 留学生错将结果补语用于“把”字句中。

如:1.他把故事听睡着了。 (应为:女儿听故事听睡着了。) 2.他把辣椒吃哭了。 (应为:他吃辣椒吃哭了。)

(三) 留学生错将状态补语用于“把”字句中。

如:李东把汉语学得非常努力。 (应为:李东学汉语非常努力。) 留学生还经常将表示状态意义的“起来”用于“把”字句中。如:妈妈把那本小说看起来。 (应为:妈妈拿着那本小说看起来。)

(四) 留学生不恰当地将地点状语用于“把”字句中充当补语。

留学生经常会说“他把饭吃在食堂”、“他把青菜洗在盆里”这样的错误句子。我们假定:句型1:A+在+B+V+C, 句型2:A+把+C+V+在+B。我们发现,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句子可以由句型1转化成句型2, 如“A (他) +在+B (黑板上) +V (写) +C (字) ”, 可以转化成“A (他) +把+C (字) +V (写) +在+B (黑板上) ”, 而有些句子不能进行转换, 如:“A (他) +在+B (火车上) +V (吃) +C (泡面) ”, 不能转换成“A (他) +把+C (泡面) +V (吃) +在+B (火车上) ”。我们认为, 在能转换的情况中, C一定在B, 但是A则不一定在B。在不能转换的情况中, A一定在B, 而C则不一定在B。即前者中的“在+B”说明“C”所在的位置, 而后者的“在+B”说明的是“A”从事某种活动的场所。具体地解释, 我们以“我在食堂吃饭”为例, 在这个句子中, 施事者是人“我”, 动作是“吃”, 受事者是“饭”, 位移起点是饭碗, 位移终点是肚子, 而“食堂”并不是位移的终点, 这里“我”一定在“食堂”, 而“吃饭”不一定在食堂, “在食堂”说明的是“我”吃饭的场所, 不是“饭”所在的位置。所以, 我们不应该将“我在食堂吃饭”改成“把”字句“我把饭吃在食堂”。

四、语义关系问题

留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妈妈把自行车卖了”可以说, 但是句法结构相同, 动宾之间也有联系的“妈妈把自行车买了”就不可以说。其实, 上述错误句子只是对“把”字句表层关系的简单描写, 忽视了内在的、隐性的、彼此制约的句式内部各语言单位之间的某种意义联系。肖祥忠将“把”字句的句子结构归纳为:“A把B+VP, A是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构成, B是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主谓短语构成, VP主要有四种情况, 即动词重叠、动词+了 (着、过) 、动词+宾语、动词+补语 (动量、时量、结果、趋向、状态等) ”。由此, 我们将留学生在“把”字句语义关系上的偏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 A与V的语义关系问题。

如:1.他把毒品抽穷了。 (应为:毒品把他抽穷了。A是V的受事) 2.他把床单洒饮料了。 (应为:他把饮料洒在床单上了。A是V的施事)

(二) A与VP的语义关系问题。

如:1.他把那件事急坏了。 (应为:那件事把他急坏了。或:他被那件事急坏了。A是VP的原因) 2. 她把那场交通事故吓坏了。 (应为:那场交通事故把她吓坏了。或:她被那场交通事故吓坏了。A是VP的原因)

(三) B与V的语义关系问题。

如:1.人把沙发椅坐懒了。 (应为:沙发椅把人坐懒了。B是V的施事) 2.我把老师批评了一顿。 (应为: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或:我被老师批评了一顿。B是V的受事)

(四) B与VP的语义关系问题。

如:他把那件事气坏了。 (应为:那件事把他气坏了。或:他被那件事气坏了。B是VP的施事) 很多留学生分不清句子中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 我们来分析, “抽穷”的语义指向是“毒品”, 并非“他, 所以不能说“他把毒品抽穷了”。“把”字句表示积极的处置, “被”字句多半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遭遇。所以有些“把”字句往往可以转换成“被”字句。是“他”“急坏了”, 但是原因是“那件事”, 所以说“那件事把他急坏了”或者“他被那件事急坏了”。

五、留学生难以掌握的非处置式“把”字句问题

对于“那种汤药把歌星的嗓子喝坏了。”这句话留学生不理解, 认为喝坏嗓子的是“歌星”自己, 怎么会是“汤药”作主语呢, 这就涉及非处置式“把”字句问题。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提到:“凡是助动词把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 以表示一种处置者, 叫作处置式”。然而, 处置式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把”字句。“把”字句中有一些不符合处置式的类型, 我们暂且称为非处置式。如:

1.那种汤药把歌星的嗓子喝坏了。

2.干了几天的苦力活, 他把手都磨出泡来了。

3.虽然分别好几年了, 但昨天我一下子就把他认出来了。

4.我把整条街都跑了个遍, 还是没有找到他。

这些句中“把”字句都不是处置式的, 这里“把”字所介引的成分不是动词的受事者, 其中1是表施事的, 2是表系事, 3是表当事, 4中“累”与“孩子”形成了主谓关系。所以说上述句子所体现的语义关系都不符合处置式的要求。总之, 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纷繁复杂, 王力先生的“处置式”观点有其局限性。

胡附、文炼、梁东汉先生等均对处置式的语义特征提出过异议, 胡附、文炼认为:“处置的说法, 是比较勉强的。因为‘把’字句不一定表示处置的意义, 许多没有处置意义的意思, 在我们的语言里也常常用‘把’字句表示出来”。例如“墙上的那枚钉子把我的衣服撕破了”;“好孩子, 你把我的心都哭乱了”。

梁东汉先生认为存在许多用处置式很难解释的“把”字句, 简单的例子“他把我恨透了。”在这里, 虽然“我”被恨, 但是“我”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也就不符合王力的“处置式”。但是“他把我恨透了”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

总之, 要掌握“把”字句确实有很大难度, 留学生学习“把”字句也需要不断地积累, 决不能死学, 决不能过于较真。

参考文献

[1]、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 2000年第1期.

[2]、肖祥忠.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构成要素语义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4月, 第26卷第2期.

[3]、刘金雨.现代汉语口语中光杆动词句的语法特征[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 .2008年底11期.

上一篇:政策法规医院行政管理下一篇:家族企业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