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

2024-04-30

来华留学生(精选十篇)

来华留学生 篇1

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进一步探索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 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 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一、加强与市公安局外管处的联系与沟通。每年新生入学时, 邀请外管处的警官来校宣讲中国的政策法规, 教育留学生遵纪守法并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健全有关留学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留学生学生手册》、《留学生网络管理规定》、《留学生校外住宿申请审批制度》等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建立严格的学习、考试制度、请假制度, 对那些学习不努力、经常旷课的学生, 视情况轻重给予处理;建立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和会客登记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留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制度重在落实, 新生入学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宣讲学校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 并将这些制度的英文册子发给每一位留学生, 便于他们日常的学习。

二、促进师生交流, 优化学生管理

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 除了通过相应管理办法对留学生进行约束, 更主要的是引导留学生自身发挥作用, 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 全心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留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求学,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差异的冲击, 文化冲击会影响到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平衡, 甚至会使其无所适从, 经历心理“动荡”时期。留学生往往在这个时期感到急躁、焦虑、思乡、抑郁、厌学, 有的学生很难克服这种“无家可归”之感, 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 努力解决学生们诸多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 使他们找回正确的留学目的, 积极自信地完成学业。

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多到学生中去, 多与留学生交流, 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使学生自觉地对管理人员产生认同感、尊重感。学生如果能把管理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 也就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能够自觉地“不管自严”, 减轻我们的管理难度。在我们和学生互相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 使留学生接受并适应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传统节日, 送上节日祝福或者适当参加学生们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这些都可以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 适当组织师生共同参加课外活动, 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甚至热爱中国文化, 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摆脱文化冲击困扰, 培养平衡稳定的心态。同时这种交流可以增进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 尽快解决学生们的语言障碍问题。

三、加强中外学生交流

在留学生生活管理方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一直采用的是有别于中国学生的办法而给予留学生适当的照顾。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留学生教育基地, 为了照顾留学生的饮食习惯, 设了专门的留学生食堂;为了照顾留学生的起居习惯和保护其人身安全, 建立了专门的留学生公寓, 实行酒店式管理;为了照顾留学生的学习习惯, 留学生在专门的留学生公寓住宿, 在留学生食堂吃饭, 在留学生教室上课。但是, 这种特殊的照顾使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与中国的大学生隔绝开来, 减少了与中国学生日常交往的机会。

意识到日益壮大的留学生群体社会交往的需要, 要多组织一些活动促进中外学生间的交流, 使他们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如组织中外学生“一帮一活动”、组织留学生到中国家庭度中秋、过春节等活动, 组织留学生参加一些有特色的活动, 如迎新晚会、新生足球赛、新生篮球赛、外出踏青活动等。

四、加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学生大多数是第一次远离祖国、父母和亲人, 气候变化、饮食、住宿条件的变化往往使年轻的留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 郁闷情绪无处发泄, 导致精神抑郁或暴躁易怒, 对别人缺乏宽容和理解, 甚至酗酒闹事。对于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 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引导和疏通, 将问题由大化小, 由小化了。另外, 留学生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 对于留学生中出现的比较棘手的心理问题, 及时向资深老师请教, 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加以关注和引导。

五、狠抓教学质量, 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

1.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高水平人才, 选调和聘用一批专业水平较高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兼职教师,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原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学者来给教师讲课或积极选送教师去重点大学进修。

2. 狠抓教学改革。

来华留学生年龄差异很大、阅历参差不齐, 而且目的不尽相同。对此, 接收留学生的各大高校要狠抓教学改革,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尽可能满足各层次留学生的不同要求, 提供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其达到预期目的。例如,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学针对性。非学历教育学生的课程设置听说领先、兼顾读写, 以尽快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学历教育的学生课程设置则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拓宽语言、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面, 以提高整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功能与结构相结合、各种课型相配合的原则, 把精讲多练的教学法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讲清知识, 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让他们在主动、自觉的学习中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留学生教育的广泛开展对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方案和方法, 如促进师生交流、加强中外学生交流、抓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等。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留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高益民.高等教育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2:13-16.

[2]邓福庆.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7:6-7.

[3]黄大卫.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新举措[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5, 27 (3) :74-76.

[4]孙群.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几点思考[J].江苏航空.2007, 3:36-37.

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 篇2

2017年10月26日上午,长安大学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在学术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召开,赵均海副校长出席会议。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分管留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参会,会议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西建主持。

赵均海副校长首先肯定了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留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要统一认识,树立观念,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升学校办学国际化程度。

赵均海副校长强调,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支撑,要抓住现阶段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落实好各项留学生政策,准确把握高校留学生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他要求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要注意将数量与质量协同发展,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结构,保证培养质量;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留学生管理工作,各单位通力协作,团结支持,共同做好来华留学生事业;各学院都要共同参与到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做好学历留学生的培养与教学管理任务,培养更多的优秀来华留学生。

会上,国际学院院长李西建对我校本学期留学生工作情况做了详细通报,布置了留学生质量工程项目启动工作。副院长张伟对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有关情况进行了说明。留学生教学督导员汇报了上半学期留学生教学听课情况。

来华留学生校外住宿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留学生 校外住宿 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华留学。而我国部分高校现有的住宿条件却满足不了留学生人数的增长和对住宿设施的要求。有限的校内住宿资源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

一、留学生校外住宿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是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必然结果,是留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上,外国留学生校外住宿极为普遍。美国全面实行留学生的社会化管理,学校仅负责留学生的招收与学籍管理,有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住宿咨询与信息服务,其余事务交由社会管理。法国大学一般不负责集中住宿,需要学生自己在大学城或居民家中租房子。只要是学生身份,在租到房后,就可以从法国政府下属的家庭补助管理署(CAF)领导一笔数目可观的住房补贴。英国多采取家庭住宿的方式,以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德国,大部分学生住在校外,因为学院本身宿舍很少,为解决学生住宿问题,除在校外长期租用民房做宿舍外,还与德国家庭签订租房合同。日本曾多渠道解决外国留学生住宿问题。在学校内住宿的留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近80%的外国留学生租住居民家中。否则,日本无法实现中曾根首相曾提出的“日本在21世纪初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将达到10万名。”在埃及的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留学生服务办公室,他们解决外国留学生住宿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在校外建大学城。由此可见,无论在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校外住宿是解决留学生住宿问题的普遍做法。我国学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宿舍紧张,并且学校很难再有多余的土地来筹建宿舍,若要在接收外国留学生数量上有大的发展,也必然选择多种形式的校外住宿。

二、来华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的原因探析

目前,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校外住宿开支减少。对于自费留学生来说,住宿开支占来华留学费用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山东济南高校留学生公寓,普通双人间通常需要花费30元/人/天,一个月的住宿费高达900元。而与一、两位同学在校外合租一套住房每月仅需500元左右,留学生住宿费用的支出明显减少。第二,部分留学生来华学习有家人或亲属陪读,有的甚至是整个家庭四、五口人共同在华学习、生活。显然,几平米的留学生宿舍远不能满足整个家庭的住宿需求。因此,他们必然选择校外租房。第三,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各异,留学生公寓是各国学生的汇聚区,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部分适应能力较低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导致文化休克。而安静、舒适的个人住所帮助这类学生摆脱了各类文化差异的冲击,帮助其从容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社会上,相同宗教信仰的居民聚居区吸引留学生前去住宿。济南市的回民小区即是我校穆斯林学生校外住宿的首选地。在这里,他们的饮食、礼拜、生活都极为方便,与小区居民的相处也很融洽。第四,部分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在学生公寓住宿与本国同学接触频繁,使用汉语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校外小区居住,不仅随时随处享受汉语大环境,更能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生活,体验中国文化。

三、来华留学生校外住宿给管理带来的问题

留学生在校外居住给学校、本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工作、学生本人、社会带来不少问题。

首先,随着校外住宿人数的增加,问题随之而来,这给学院管理带来新挑战。由于办理校外住宿的步骤比较复杂,有学生少办或不办住宿登记手续,非法居住校外;留学生在校外住宿后,缺少学校的管辖和纪律约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甚至助长懒惰的生活习性,迟到旷课现象严重;部分学生校外住所距学校较远,他们普遍选用摩托车,而无证驾驶、违章行驶等交通违章行为也随之而来,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部分学生租住的民房可能处于社会文化落后、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治安环境较差的社会治安管理盲区,非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边缘的社会现象无形中浸染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渗透到校内,校外租赁的房屋很可能成为此类学生违法乱纪的场所,影响恶劣,危害极大。

其次,校外居住也给学生本身的学习、生活带来麻烦。校外住宿的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校内信息,与校园生活关联日渐减弱,失去了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减少,使一些本无力个人解决的问题因少于或羞于向其他同学求助而变得更加棘手,进而影响学习、生活情绪,以致产生休学或退学的想法,使本该顺利进行的学业不得已而中断。

再次,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留学生在社会居住也给街坊邻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引起邻里纠纷。公安部门很少将房屋检验落到实处,而房屋的质量问题通常在居住一定时间后才能发现,如若中途退租,容易引起学生与房东之间的矛盾;由于部分留学生语言水平有限,对我国房屋租赁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出租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租赁雙方不能签订周密详细的房屋租赁合同,容易在租金、设施、装修等方面产生纠纷。另外,某些留学生的异国风俗和个人生活习惯,如交友方式、作息时间等,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引起邻居不满,破坏邻里和睦,扰乱社会治安。

总之,留学生校外住宿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催生各类社会问题,已成为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解决来华留学生校外住宿问题的对策

针对校外住宿带来的种种问题,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应对措施和管理办法。

首先,针对学生校外住宿对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学校、学院应在规章制度、违纪处分、信息提供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校外住宿管理规定,使留学生校外住宿有章可循。条件允许的学校应尽量要求新生住宿校内。一般来说,新生学习半年后再申请校外住宿为宜。同时,学院应加强考勤制度,时刻把握学生动态,将考勤制度与奖学金发放关联起来。对在校外住宿违法乱纪者绝不姑息对公安部门处理结果应及时通报,同时学生事务办公室也要根据本院留学生违纪行为处分细则等各类惩处条例做出校内处理,以降低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在学生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学院留学生事务办公室可以加强与学校周边不动产公司的合作,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近便的房源信息以减少摩托车、电动车的使用,维护校园秩序。为学生提供与租房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保障学生住宿安全,减少与房东之间在合同签署、租金租期变更等方面的纠纷。此外,学校还应与公安外管部门协商制定相对规范、简明的校外住宿审批手续,并将各小区的辖区派出所地址分发给各院校,以便于学生办理校外住宿手续,减少少办或不办住宿登记的行为。

其次,针对部分住宿校外的留学生脱离群体这一问题,学院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桥梁作用,保证学校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可将在校外居住的学生按片区划分小组,每组选派负责人,各小组负责人应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定期向学院分管老师汇报学生动态,协助学院,帮助思想、生活上落后的同学摆脱困境。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对留学生住宿集中的片区多了解、多考察、多走访,积极主动地联系片区民警、社区居委会以掌握各片区学生动态,保障学生安全,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问题。

再次,针对留学生在社会住宿可能影响到他人生活这一问题,在学生申请校外住宿前,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强调并要求学生保证校外住宿时遵守中国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与邻里和睦相处;引导学生入乡随俗,尊重中国居民在男女交友方面相对保守、喜欢安静和谐的生活习惯。另外,办公室负责老师应将校外住宿学生、房东、所属派出所等详细信息登记备案,以方便日后紧急联系。同时定期联系房东、邻居以了解学生的校外住宿表现,如双方遇有分歧,应积极协助公安外管处理公平公正地解决争端。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通知,由于学生住宿校外不方便及时获取,各负责老师可以采取短信、邮件等方式再次通知,或委派各片区的学生代表再次通知,以保证学院工作、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让校外居住的同学有机会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多交流,常沟通。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问题突显,逐渐成为制约高校外国留学生工作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校外住宿。留学生校外住宿问题看似简单,实为复杂。如果对问题预见不够,处理不当,很可能给学校、学生、社会造成损失,甚至影响我国留学生工作的大局。针对这种新趋势,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将其落到实处,使留学生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趋势、新问题,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使留学生校外住宿工作顺利开展,为留學生教育事业开拓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印同.在生活中促进交流——谈如何利用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1,(3):30-31.

[2]李盛伍.浅析外国留学生校外住宿的管理[J].公安大学学报. 1995,(4):38-39.

[3]刘忠.谈来华留学生在校外居住的问题[J].中国轻工教育,2002, (4):6-7.

来华留学生毕业调查研究 篇4

一、毕业生的国籍情况

109位毕业生分别来自巴勒斯坦、贝宁、加拿大、老挝、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尼泊尔、斯里兰卡、乌干达、也门、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赞比亚和扎伊尔等16个国家, 共有亚洲、非洲、北美洲等3个洲别。其中来自越南48人, 尼泊尔26人, 印尼12人, 贝宁、也门、伊朗、乌干达各3人, 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各2人, 巴勒斯坦、加拿大、老挝、毛里求斯、印度、赞比亚和扎伊尔各1人。毕业生国籍分布图见图1。

二、毕业生的学历情况

109位毕业生中本科学历的有96人, 73人专业为临床医学, 18人专业为口腔医学, 5人为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1人。专业有心血管内科学、内分泌学、神经内科学、普通外科学、骨科学、口腔医学等, 其中有3人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均在广西医科大学学习;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 专业均为儿科学。学历情况见图2。

三、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获得情况

由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都是在国外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国外与中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有较大差别, 因此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获得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留学生医学教育 (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教学) 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从调查情况看, 109位毕业生中有48位来自越南, 越南毕业生回国后完成一年的定向实习就可以直接承担医务工作, 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剩下的61位毕业生中, 31位均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般都是在本科毕业后1至3年内获得。还有30位没有填写关于是否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相关信息, 但是不能排除已获得资格却未填写的情况 (图3) 。另外, 其中1位2006年毕业的尼泊尔学生在电邮中提及:当年毕业的所有临床医学全英班尼泊尔学生均通过了该国的执业医师考试。

四、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109位毕业生毕业后有57人的职业为医师, 其中有2人的职务目前已是主任医师;5人从事金融行业;2人在医院里面承担行政职务;1人职业为医学顾问;35人继续学习, 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2人, 攻读硕士学位的有33人;9人工作情况不明 (图4) 。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该校78级斯里兰卡留学生阿玛尔现担任斯里兰卡海军上校, 2010年9月受中国政府邀请, 回校参加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庆典;2001级越南学生陈亭平, 作为广西医科大学培养的越南第一位博士生, 现任越南顺化医药大学珈玛刀中心主任、微生物免疫教研室主任, 多年来向该校输送众多优秀的越南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 开展了中越多项重大研究项目, 被授予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从毕业生的工作学习地点来看, 毕业后回国的有66人, 其余43人在其他国家。共有17个国别、5个洲别, 具体而言, 越南34人, 中国31人, 尼泊尔16人, 印尼5人, 加拿大5人, 美国3人, 澳大利亚、英国、斯里兰卡、伊朗各2人, 贝宁、法国、老挝、乌干达、也门、印度和赞比亚各1人 (图5) 。

五、讨论

440名毕业生只回收到109份电邮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前毕业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电子邮件, 没有电子邮件的共有161名毕业生;剩下的170名毕业生有的是电邮地址无效, 有的是没有回复。由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范围广泛, 而且也有较多学生经常变动工作地点及联系方式, 所以搜集毕业留学生的信息存在较大的困难, 今后除了继续通过电邮的方式定期与毕业生联系外, 还可以考虑在每届毕业生中确定校友联络人, 通过校友联络人来了解其他留学生的信息;建立校友联络网站, 加强留学生与学校及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从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看, 53%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医疗卫生服务行业, 34.6%的毕业生目前正在继续攻读学位, 表明该校留学生的医学教育基本能满足留学生的工作需求。目前统计的101位留学生中, 主要生源国来自越南和尼泊尔, 由于越南毕业生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因此大部分都能从事医师工作;据了解尼泊尔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能通过本国的执业医师考试, 所以就业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在校印度留学生的日益增多, 印度执业医师考试水平仅次于美国执业医师考试, 要求广西医科大学留学生的医学教育必须尽快与国际化接轨, 结合国际标准, 改革课程设置、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进行通识教育,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留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 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需要的医学生。具体体现在: (1) 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设置上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整合,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批判精神, 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2)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增加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课程, 使医学生具有尊重个人信仰, 理解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的知识底蕴, 具备对病人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3) 重视实践,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接触临床, 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室、模拟手术室、标准化病人培训与应用实验室建设, 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与评价系统, 实现临床能力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在留学生管理方面, 也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留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 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 要求我们不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而且也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以双向的视角或换位的思考, 研究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学习不同种族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 更多地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个性特征, 以理解、尊重、关心的态度,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交流中激发出积极的思想认识, 以奠定今后与我国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培养知华、友华人士。

参考文献

[1]王剑军.我国医学留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14) .

[2]杨红旗, 王茜, 张学清, 郭宪国.中印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对比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4) .

[3]石鹏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 积极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7) .

[4]白强.高校留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5) .

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探索论文 篇5

1.2非洲留学生宗教信仰虔诚。非洲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三种:传统宗教(拜物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统宗教是非洲黑人固有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后来从外界传入非洲的宗教。②非洲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绝大部分人高度忠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恪守教义,甚至有人会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就地进行祷告等宗教仪式。但在中国人们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人们对于这些近乎严苛的虔诚的仪式,多多少少会有些不适应,甚至会有些人觉得他们行为古怪。

1.3非洲留学生性格豪爽,群体凝聚力强。非洲留学生的性格特点比较鲜明,他们爱憎分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和好恶,习惯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不免尴尬;另外,他们常常统一行动,有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结成小团体,群体凝聚力很强。

二、提高非洲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尊重非洲留学生的民族感情,多谈中非友好。对于非洲学生的民族情怀,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多了解学生的国家概况,在和他们接触中多谈谈他们国家的优势项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时,要结合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多谈中非友好,增强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他们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和友好,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服从学校的管理。

2.2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不妄论,不妄为。宗教信仰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块暗礁,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非洲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教师要始终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尊重他们各自的宗教信仰,对于他们合法的宗教活动,不可妄加评论,更不能随意干扰,横加干涉。当然,管理教师始终应保持警惕,不允许留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任何的传教活动,一旦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2.3抓住重点学生,发挥群体内聚力。非洲留学生的性格豪爽,喜欢抱团行事,这有时确实会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换个角度考虑,我们管理人员可以针对这个情况,抓住重点人物开展工作。在非洲留学生中发展重点人物,应综合考虑宗教信仰、国别、学生个人威望等因素。重点学生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态度友好的留学生老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本地生活,留管干部可以安排老生带新生,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2)非洲人有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家庭富裕的学生经常会资助经济困难的本国留学生,所以在本国留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能够帮助老师处理发生在本国留学生之间的矛盾;

(3)班级里的活跃分子。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别,许多留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因此,留管干部应注意观察,用好班级里的活跃分子,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有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带动,其他留学生也会渐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三、结语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加强,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留管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了解非洲文化和非洲学生的特点,并根据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提高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来华留学生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学科分班制;分层教学

一、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的需求都有了快速的增长,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已经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

据2016年10月31日教育部相关会议发布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万名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0年增加50%。尤其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力量的国内各高校,每年接收的来华留学生快速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规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除了年龄、身份、民族不同之外,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语言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各个方面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个体差异。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目前,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可能只有几十名留学生混合在一个班级里面学习汉语,教学组织、管理还都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高校可能已经独立发展出了专门从事留学生教育的学院,在适应日益复杂化的汉语学习者方面不断探索,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模式;也有的高校在摸索中勇于创新,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努力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还有的高校已经几十年的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已经建构了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

除了少数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体系比较成熟以外,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探索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学科分班制,即以学科专业为分班的自然单位,集中对留学生开展汉语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节省教育资源。但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这种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班制无法面对汉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无法回应不同汉语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导致汉语学习困难或没有挑战性,因而无法做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最优化。在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层次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这种传统班级授课形式受到很大的挑战。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差异性的分析

要突破这一瓶颈,优化教学效果,就要打破常规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的自然分班方式,重新制定分班标准。这就要求首先对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差异性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分班规则。

具体而言,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基础的差异。

语言基础的差异是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第一差异,体现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上。这一差异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时间的长短,语言学习环境的优劣等。有的学生虽然学了两到三年的汉语,甚至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在本国学习,接触目的语的环境太少,口语水平偏低;有的学生在中国只学习了一年,但在交际中锻炼机会很多,语言的流利性好,在口试中的得分会比较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可能会掩盖一些准确性和规则性上的问题。

第二是学习动机的差异。

在同一班级内,学习者身份各不相同,学生背景复杂多样,学习的意愿和动机也不尽相同。[1]有的学习者希望通过一定的汉语水平考试,有的学习者的目的是来华工作或者定居,也有的学习者的目标主要是专业的学习,对汉语的学习目标仅限于日常的交流。学习动机的多样化为班级授课制模式下的统一教学增加了难度。

第三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学习者文化背景差异性很大。而这些差异又往往会影响汉语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如日本的留学生自我要求比较高,可能会倾向于进入低一级别的班级学习,以增强自信心。而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则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往往在口语水平方面进步很快。

在常规的科学专业分班教学模式中,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这些差异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或者由于暂时无法解决而干脆被忽略,不予考虑。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回应学习者丰富的学习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排斥或迷茫。这无疑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不仅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类型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单纯的学科分班制的单一标准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与教师教授的内容同一化之间的矛盾。面对来华留学生这个个体差异性日益复杂化的教学群体,要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积极应对,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规避学科分班制的弊端,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与设想

分层教学指的是依据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因素,兼顾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文化背景等情况,将学习者科学地进行区别和组合,再制定分层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以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2]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学科分班制的教学模式下,要实施“因材施教”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同一学科背景下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在同一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兼顾能力水平差异和意愿能动差异太大的不同个体。而分层教学则可以在多方面考察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分层优化教学,保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关键一步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进行筛选,进而根据相关标准,将学习者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展汉语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成高级班或者初级班,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多种层次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从而使每一层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分层教学可以有多种模式。具体来说,实施分班的标准主要由两个部分的因素组成: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首先,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纵向划分初、中、高级几个层次。其次,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继续细化分层,这意味着打破原有一次性划分行政班的分班方式,实行走班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分班的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当选择的空间,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诚然,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并非所有高校在现阶段都有条件实施分层教学的模式开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及实施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具备“分层”意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尽量区别对待认知风格、语言技能存在差异的学习者,以达到优化班级教学效果的目标。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保证同一班级的学习者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教学目标下、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使每位学习者获得最大程度发展,从而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这对于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刚等,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述评 篇7

1. 概念的认识

国外的许多研究者都把社会文化适应和个人心理适应情况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Kealey (1989) 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 好比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 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 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 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 就达到跨文化适应。[1]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2]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 (psychologicaladaptation) 和社会文化适应 (socioculturaladaptation) 。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 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 就算达到心理适应。

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研究现状

2.1 心理适应的类型

关于适应的类型, 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孔维民认为, 根据适应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根据适应的基础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 根据适应的程度可以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 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参与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 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又可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 等等。[3]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外, 还可以根据适应的效果分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 根据适应表现的方式分为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 根据适应的内涵分为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 等等。

2.2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这是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适应过程作出的一种解释。从这一角度出发, 可以认为心理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贾晓波等人[4]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个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模型:这一模型表示, 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其中认知调节又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部分。

2.3 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研究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具有极强的教育实践功用。故此类研究也较为普遍, 大致有两种取向:其一是基于现实经验的理论探讨, 如赵敬、许剑、张海燕等[5,6,7]都普遍认为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 (1) 想象和现实的反差; (2) 物质条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反差; (3) 孤独感和思乡病; (4) 怀疑和焦虑; (5) 埋怨和误解。另外, 赵敬认为专业的不同也是造成心理适应不良的一个因素。李丹洁[8]从文化渊源距离、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这三个外部因素和留学生自身的差异来分析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

其二是基于数据调查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如Camille Brisset&Saba Safdar等[10]对112名在法国留学的越南留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人格的特质焦虑、成人依恋、心理困扰和社会支持满意度对留学生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都有影响。

3. 心理适应的教育及干预

心理适应的教育干预研究也存在两种取向。取向一是理论探讨:就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提出理论上的教育对策, 大多从学校工作系统、学生自我调整角度展开, 如赵敬[5]借鉴美国丹佛大学艾伦博士的观点认为, 我们应该从校园、工作人员、课堂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展开对心理适应的教育和干预;张海燕[7]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建立教学、管理队伍乃至社区和社会环境与留学生群体之间宽阔、通畅的交流通道, 形成比较完整的应付策略, 等等。

取向二是实验干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等技术应用于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 检验干预前后心理适应状况的变化。薛潮彪、周娟等人[9]应用SCL-90和EPQ (英文版) 对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78名留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部分南亚在华留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 应给予及时的专业心理辅导和行为的理性疏导。建议设立留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由训练有素的心理人员负责 (能较准确的把握其人格特质) , 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和理性行为疏导, 从留学生入学起定期进行心理“体”检, 筛查出不健康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咨询、疏导, 为留学生的不良心理建立宣泄通道。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方面已有的研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丰硕成果, 为推动来华留学生适应教育作出了贡献。但纵观近十年来相关研究,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4.1 来华留学生研究的不足

4.1.1 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多, 实验干预研究少。

研究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的现实意义, 在于寻求有效渠道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必需的基础工作, 但不能作为研究重点;相比之下, 实验干预研究要重要得多, 但这个方向的研究开展较少。

4.1.2 针对国内外已有实验干预研究中, 分散研究多, 系统性研究少。

从研究内容而言,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涉及范围较广, 但已有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 某些方面, 如社会支持是心理适应不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已经被重复研究了很多次, 而另一些如自我认识却较少涉及。从研究深入的状况而言, 心理适应不良的最严重情况大概出现在来华的1—2个月, 部分个案还可能从心理适应不良转化为其他心理问题。而适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是个体对环境及自我的整体性感受, 所以, 对心理适应的研究不论是现状分析、原因探索还是实验干预, 都应更注重其系统性。

4.1.3 针对国内外已有实验干预研究中, 横向研究多, 纵向研究少。

心理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在实施实验干预阶段, 干预的过程需要时间;在考察干预效果时, 不仅要考察干预结束当时的效果, 而且要评估干预结束后的持续效果。因此, 对于实验干预研究而言, 纵向研究是更为适合的研究取向。而已有的研究在这点上较为欠缺。

4.1.4 以“团体辅导”为干预手段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鉴于团体辅导在干预研究中的重大作用, 已有的心理适应干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这类方法。但此类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总体研究数量不多;部分此类研究目的不明,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确界定, 辅导内容笼统, 针对性不强;不少研究在选择团体辅导的对象时, 筛选标准不能满足团体辅导的要求;重视团体辅导的即时效果, 忽略干预效果持久性的评估。

4.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未来研究取向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对今后的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心理适应研究的系统性;加强实验干预研究;加强团体辅导的规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Kealey, D.J, Astudy of 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 Elations, 1989, (4) .

[2]WardC, 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Relations, 1992, 16, (3) :175-194.

[3]孔维民.适应的分型与适应能力的培养[J].淮北煤矿师院学报.1991, (3) .

[4]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1) .

[5]赵敬, 隆莉.高校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2008, (7) .

[6]徐剑.关注留学生心理加强留学生管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 (9) :22.

[7]张海燕, 刘爱军.外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管理工作探析.文教资料, 2007.3.

[8]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39 (5) .

[9]薛潮彪, 周娟, 惠栓, 童秋琴, 罗金莲.南亚在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及行为理性疏导.

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因素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取在江苏省3所高校 ( 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 2012年秋注册就读的246名来华留学大二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共收到有效问卷226份, 有效率为91. 9% 。平均年龄 ( 21. 25±1. 90 ) 岁。其中男生141名, 女生85名; 专业分布为来自医学类125名, 经管类52名, 工程类24名, 人文类25名; 国别 ( 为了统计方便, 基于人数和地区作了归类) 分布为来自加纳等非洲国家58名, 印度43名, 巴基斯坦33名, 沙特等中东国家42名, 韩国等东亚国家29名, 欧美国家21名。研究对象均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师授课, 学习汉语课程超过18个月, 每周4节课。

1. 2方法采用由“外语课堂焦虑量表” ( FLCAS) [3]修改的汉语课堂焦虑量表 ( CLCAS) , 测量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语言焦虑。问卷调查由研究人员和3位汉语教师于2014年4月进行。问卷用英语书写, 调查前研究人员适当解读学生问题, 并当场收回。该量表含33个项目, 包括交流恐惧、测试焦虑和负性评价恐惧3个维度[3]; 量表从完全不同意 ( 1分) 到完全同意 ( 5分) 按照Likert 5点计分。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3,4]以总分99分为基准计算总体焦虑, 介于99±s分范围类内为中等焦虑, 大于99 + s分外为重度焦虑, 小于99 - s分为低等焦虑, 得高分者表示较高的外语焦虑水平。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 93。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专业、国别、宗教信仰、新汉语水平考试 ( Hanyu Shuiping Kaoshi, 简称HSK) 四级成绩等人口学信息一并调查。

新汉语水平考试基于从结构主义到交际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新发展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新成果, 其成绩可以满足多元需求[5]。研究对象HSK四级成绩女生 ( 212. 26±16. 196) 均值明显高于男生 ( 187. 62±9. 28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 211. 506, P = 0. 000) 。1. 3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α = 0. 05。

2 结果

2. 1汉语课堂焦虑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总均分为 ( 102. 09±14. 19) 分, 低焦虑43人 ( 17. 7% ) , 中等焦虑121人 ( 54. 9% ) , 重度焦虑62人 ( 27. 4% ) 。不同年龄、性别、专业、国别和宗教信仰留学生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1。相关分析显示, 汉语课堂焦虑得分和HSK四级成绩呈正相关 ( r = 0. 754, P = 0. 000) 。2. 2汉语课堂焦虑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以汉语课堂焦虑总分为因变量, 性别 ( 1 = 男、2 = 女) 、专业 ( 1= 医学、2 = 经管、3 = 工程、4 = 人文) 、宗教信仰 ( 1 =基督教、2 = 伊斯兰教、3 = 佛教、4 = 印度教、5 = 无宗教信仰) 和HSK四级汉语成绩为自变量, 作多元回归分析 ( 强行进入) 。由表2可知, 性别、专业、宗教种类和HSK四级汉语成绩对于汉语课堂焦虑总分具有较高影响力 ( R2= 0. 578, 调整后R2= 0. 570) , 回归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 F = 9. 298, P = 0. 000)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来华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总体偏高, 重度焦虑 者达27. 4% , 中等焦虑 者比例为54. 9% 。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在性别、专业、国别和宗教信仰间存在差异; 女留学生焦虑程度高于男生, 且HSK四级汉语成绩也高于男生, 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5]; 但中等以上汉语课堂焦虑比例高于英语等其他外语课堂焦虑程度[4,6,7], 可能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适应及其学习风格存在性别、国别和专业间差异有关[8,9]。在汉语课堂实践中, 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与对人际和社会交往认同难度高于男生, 心理健康状态不及男生[10], 说明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下, 在其独特国家教育环境中形成了个体学习风格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对其汉语课堂焦虑的影响起重要作用。

探讨影响汉语课堂焦虑的相关因素, 主要是要理清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课堂焦虑的认知过程及其合理性, 进而为汉语作为外语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本研究发现, 性别、专业、宗教信仰与汉语课堂焦虑具有相关性, 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的形成与个体生活、成长和受教育背景显著相关, 既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情感要素, 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自我感知、信仰、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1,2,3]。HSK四级成绩与汉语课堂焦虑呈正相关, 即汉语课堂焦虑水平越高者HSK四级成绩越高, 可能与学校把汉语HSK四级成绩与学位挂钩有关。可见, 外语成就与课堂焦虑相关[11], 但国内外有研究显示外语成就与课堂焦虑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 即焦虑水平越高者外语成就越低[12,13], 这种差异可能与本研究中存在50% 以上中等焦虑水平的留学生有关。相关研究表明, 中等焦虑能够激活控制语言区域的脑细胞, 中等焦虑被试者的大脑神经处于中等兴奋模式, 说明适当焦虑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 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其激活或促进语言活动以及语言转换的功能[14,1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性别、专业、宗教信仰和HSK四级汉语成绩等4个自变量对于汉语课堂焦虑总分具有较高解释力, 调整后4个变量解释力达57. 0% 。进一步回归分析系数估计的结果指出, HSK四级成绩具有最佳的解释力。女生的HSK四级成绩好于男生, 与女生的汉语课堂焦虑水平均值接近中等焦虑上限, 而男生的焦虑水平却接近下限有关。说明HSK四级成绩能较好地预测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焦虑水平。

本研究结果对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女留学生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文化适应的影响, 其汉语课堂焦虑比男留学生高, 且焦虑程度越高者汉语水平也越高, 这个结论丰富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及留学生汉语课堂焦虑研究的理论。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帮助从事课堂教学的外语教师理解并掌握影响外语学习者课堂焦虑的因素, 以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来华留学生 篇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来华留学群体的扩大, 留学生在华就业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根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留学生来华期间以及毕业后不能直接在华就业, 这就使高校在留学生就业方面难以找到突破口, 而将留学生就业关口前移, 实施“校企合作”是一条可行之路, 同时也是高校、企业以及留学生的需要。

1. 招收扩大规模、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的需要。

《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在整体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 学历生的比例要达到15万人。目前呈现出的问题是, 留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高校如果能够有效解决留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 则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留学生来中国留学, 这样不仅能够推进中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也将为我国外事外交产生积极的影响。

2. 跨国企业在华战略发展的需要。

随着越来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关注中国市场, 他们更关注留学生的作用, 特别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 如果能够通过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 并依据教学和企业需要制定培养计划, 共同培养一批本国的来华留学生, 毕业后在驻华公司就业, 以较低的成本适应中国本土文化。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 拓展海外业务, 增强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 对人才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也是全方位的。来华留学生相比于中国学生, 更了解母国的经济环境、社会情况, 如果在来华留学生当中招收优秀学生, 并在学业完成后回母国为中国企业工作, 这对中国企业以及留学生都是双赢的选择。

4. 留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 目前世界教育资源呈现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梯度格局, 来华留学生多为发展中国家, 他们学成回国, 很可能肩负国家重点实业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以“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 都偏向实际操作, 从这一点来看, 是发展中国家未来所需人才。另一方面, 留学生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许多来华留学生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往往选择在母国企业工作几年后, 以就业者身份来华工作 (如日本驻华企业) , 在工资待遇、个人晋升、未来发展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获得理想的个人发展目标。

二、“校企合作”的经典模式比较

“校企合作”被广泛应用在职业学校, 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引进“校企合作”形式。从不同角度归纳“校企合作”的模式, 有助于我们发掘适用留学生“校企合作”的模式。[1]

第一, 按合作的程度分, 主要有“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或者是“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

第二, 按培养方式分, 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第三, 按办学体制分, 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股份合作办学模式”;或者是“校办产业 (企业) 模式”、“行业 (企业) 办学模式”和“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对“校企合作”这种培养方式的分类、合作模式的比较, 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 这种形式较为松散, 学生和企业互不约束;二是订单式校企合作, 由高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 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 (或在新生中公开选拔学生) , 合作企业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三是联合式校企合作, 企业参与办学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 使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类似于企业办学。[2]

根据目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及未来发展状况, 比较现实的校企合作是“订单式校企合作”, [3]它找准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利益共同点, 更具操作性。

三、实现高校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1. 以“勤工助学”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教育部第9号令) 第三十六条规定, “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就业、经商, 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 但可以按学校规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这就为“勤工助学”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合法途径。企业和留学生通过高校这个平台, 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同时高校也将留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4]这既解决了企业非法用工, 留学生非法就业的问题, 也为高校留学生就业工作开启了新的突破点。

2. 以培养“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作为校企合作的耦合点。

设立专项奖学金, 签订“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共建协议”则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有力保证。正如上文分析, 订单式校企合作是适合高校留学生准就业的有效模式, 在明确高校、企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对留学生国籍、专业、层次的具体需求, 以“共建协议”为基础, 校企双方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 共同商定“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选拔条件并公布, 对申请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审, 最终由学校录取。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和培养, 并在毕业后接受企业的就业安排。企业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 设立“单次奖学金”、“部分奖学金”、“全额奖学金”, 并在奖学金管理中引入退出机制, 保证奖学金学生的质量。学校负责对学生的跟踪培养, 安排学生在企业中实习, 学习期满后到对口企业工作, 实现无缝就业。[5]

3.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助推器功能。

如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一样, 只靠高校的力量还不足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还需国家政府、中介机构的“粘合”, 提供强大的官方保障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所以应当从宏观上建立起一个以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为中心的资源交换器。政府在这个资源交换器中起着引导服务作用, 创造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与大环境;高校和企业之间就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进行合作;中介机构 (官方职能部门和非盈利的民间中介) 是整合各种资源、信息, 实现“校企合作”的有力保证。通过不同渠道、多种层次的立体式资源交互, 使校企合作的面更广、范围更大、层次更深、模式更灵活、效果更优。

4. 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格局。

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作为实现高校留学生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但是从长远来看, 更深入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我国高校, 特别是有条件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积极谋求与驻华跨国公司和中国海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开展校企合作, 实现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 在高校、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补充、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格局。

招收留学生不仅是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需要, 同时也是彰显政府实力的标志。然而要保证学生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就必须形成良好的国际声誉。应以学生就业为突破口, 通过完善留学生服务咨询和支援工作, 提升高校教育声誉。

摘要:来华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制约始终不尽人意, 在现行的政策限制和制度约束下, 探讨校企合作, 培养“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是实现留学生就业的可行之路。结合实际情况, 以留学生“勤工助学”为切入点, 通过设立奖学金, 签订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基地共建协议, 强化“中介机构”的助推功能, 从而实现多层次校企合作。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联合国际管理培训生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 .

[2]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 .

[3]杨广斌.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职教通讯, 2006 (6) .

[4]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6) .

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浅议 篇10

一、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1.以制度为抓手, 规范管理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 科学合理的规则制度不仅能够积极促进留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而且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 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来华留学生学籍管理,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根据《普通高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教育接收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我校制定了《来华留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办法》。针对留学生日常管理, 制定了《留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留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等多项规章管理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 规范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并为学校留学生教育制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性化”管理

考虑到学生来自异国他乡, 对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陌生, 所以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 对他们采取人性化管理,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每年寒假, 我校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留在中国, 为了让广大留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喜庆氛围, 浸濡中国传统文化, 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我院每年都筹办春节游园会暨联欢会。在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学院会采用多种形式向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佳节的民俗文化, 让留学生度过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节日。

每年九月份是我校留学生集中入学时期, “迎新工作”是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新生入校前, 我们为学生安排好接站和住宿等事宜。通过迎接时的各项温馨安排, 培养留学生的归属感, 拉近留学生与留管老师的感情, 打下进一步了解的基础, 同时也减少了留学生踏上异国他乡所受到的文化差异的冲击。在办理报到手续时, 把印有各项规章制度的留学生手册和生活指南发至每位留学生手中, 向留学生明确解释我国的外国人居留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检疫制度和学校留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二、立足国际化背景,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1.学院内组织活动, 促进各国留学生之间的友谊

我校目前在校学生有600多人,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加深各国同学之间的了解, 学院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2009年我校举办巴基斯坦文化周,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Masood Ahmed Khan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值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 学院组织策划了印度尼西亚文化日活动,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易慕龙出席了活动。在节假日, 根据留学生的兴趣, 支持非洲学生举办足球比赛、南亚学生举办板球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课余生活, 而且增进了各国学生之间的友谊。

2.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 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搭建友谊平台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加和组织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营造健康向上、活泼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艺术文化素养, 每年春季我校团委主办校园青年文化节系列活动, 我院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 打造全校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

另外, 我院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同学每周一次开办汉语角, 让留学生亲自体验茶道、汉服、双节棍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

3.发展与校外的联系, 扩大留学生的视野

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 留学生往往很难正真体验中国的社会生活。为此,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 我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留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 拓展了交友范围。当留学生的交际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群体时, 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 对中国的感情也会随着增加。

三、推行全方位服务, 实践服务育人

留学生来到人地两生的中国, 在气候、水土、语言、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很不适应, 很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 许多在中国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难题。要想让他们安心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要对他们的困难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1.强化服务意识, 满足留学生的生活需求

由于我校采用英文授课模式, 留学生汉语水平不作为录取的条件之一, 所以留学生在入学之初很难与他人交流。考虑到这一情况, 学院会安排老师组织留学生到卫生检疫部门参加体检、办理居留许可等手续, 并且联系保险公司, 为他们办理保险。

我校部分学生信奉伊斯兰教, 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 穆斯林都要做斋功, 教徒从日出前到日落要禁止饮食, 以清心寡欲, 专事真主。本着以人为本,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宗教信仰, 在课程安排上, 我们也会适当照顾这些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 不吃猪肉, 在和学校后勤部门协商后, 后勤部门积极配合, 专门开设了供留学生使用的清真食堂。同时, 在留学生宿舍房间内配备微波炉, 免费供留学生使用。

在住宿安排上我们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区别对待。一般来说, 建议一年级学生在校内住宿, 到二年级之后, 让学生自由选择校外住宿或者继续在校内住宿。对于一些打算在校外租房子的学生, 考虑到他们汉语交流水平, 留学生辅导员老师还会帮助他们联系房产中介和房东, 帮助他们签署租房协议、去当地派出所变更居住地址等。

2.加强跨文化的交际与沟通, 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要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我校制定并严格落实《来华本科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办法》, 在新学年开学初, 一部分学生会因为上一学年所得学分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规定而被要求办理延长学年或退学试读手续。每到这时, 留学生辅导员都会耐心地找学生谈话, 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 并且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 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们联系任课老师安排课后辅导和答疑, 以便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对于极个别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 留学生辅导员老师还会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因此, 在管理上, 不仅要跟国际接轨还要考虑到中国国情, 努力为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宽松的学生和生活氛围, 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求学。

摘要:本文结合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提出采用“管理———交流———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实践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的管理理念, 培养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学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伊继东, 魏红, 吴雁江.留学生“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上一篇:分子育种遗传下一篇:写作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