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论》读后感

2024-04-10

《差异教学论》读后感(共9篇)

篇1:《差异教学论》读后感

--关于各个教学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差异教学论》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见《差异教学论》115页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考虑到这一点后,我把要上的《找骆驼》的教案拿出来,看看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原先有一个片断是这样设计的:

片断一

轻声朗读课文第10、11节,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

(1)交流划的句子

(2)思考完成填空:老人根据看见的,会想到什么?

出示: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它。

老人看见(),知道它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老人看见(),知道()。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缜密,可谓引导一环紧扣一环,对于学习任务、思考的范围都有所交待。但是这样的设计过多的考虑了学生的个体,而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大理想,有一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班级学习有优势的同学则觉得没有挑战性,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思考与回答的正确性无从全面评价。

思考后,把环节改为:

片断二

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组当堂交流

3现在,你觉得商人可以根据什么找到骆驼?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没有必要环环相扣,而只要给大家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并且安排在小组学习的形式中,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中,学习困难的同学可以得到学习有优势的同学的帮助,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那时我想到:能否先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迁移到新课中,于是,我在进入蝴蝶谷美景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而是用音乐和图片把学生先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你来到蝴蝶谷,你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你最想说的一个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篇2:《差异教学论》读后感

老子和孔子创造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作为先秦文学史上的两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奠基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史。很有意思的是,两人都生于同一时代,而其思想与见解却各执己见,不尽相同,因此也创立了不同的学说派别。例如老子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而孔子以“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在同一片土地的滋养下,两者的相互碰撞愈发显得精彩绝伦。

儒学道学都主张人与自身的和谐,但不同的是儒家追求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而道家注重个性的统一和谐。儒学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出发点。按照儒家的理论,人是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要实现社会大同、天下和谐,必须以每个人的自身修养为基础,即以修身为本。道学要求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提倡做到慈爱,节俭谦让。

在理想和目标方面,两者虽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存在分歧。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主和百姓应处于同一道德水准,而君主在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带动、影响、教化百姓,儒学的主张都是一种有为xxx的体现。而道家更多的是主张无为无欲,超凡脱俗,无为而治,人们通过消极无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和谐。老子并不像儒家学者那样强调修身与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只要没有欲望便不会引发战争与争夺,整个社会便会一片祥和。

两者都倡导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进而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但儒家理解的和谐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是以“中庸之道“来实现的,希望通过我们修学,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个能够遵循天道规律的人。而道家提倡通过“不争之德”来实现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儒家主张通过人们积极的修为来最终达到,而道家则强调限制人们的欲望来实现,这就体现出他们所持的主动与被动的处世态度。

篇3:论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一、利用差异,设计弹性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所以“面向全体”绝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通过课前访谈、观察、书面调查等手段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那么一节数学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一位教师把“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拟订为三个层次:1.基础性目标: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体验性目标: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3.提高性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课堂教学按这样的目标实施,既可以确保全体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又可以让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发展的余地,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利用差异,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经验”作出解释、说明,既可以使自己的认识趋于科学和深入,又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从而感受同伴的思维方式,共享学习的成果。如学习四年级《找规律》时,有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不能及时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表演“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排列队伍,并且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站?通过同学的帮助和提醒,这些学生就会正确进行间隔排列,而且在这种参与体验活动中找到规律,从而增强学习信心。这种感应、思考并作出应答的倾听关系的确立,能使得存在差异的个体成为对方的学习对象,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实现知识的获得与智慧的生成。

三、利用差异,设计分层练习

练习是连接新知和旧知的有效桥梁,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只是以班级平均水平来设计习题,那么,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就会感到习题太简单而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则会因为力不从心而失去学习的乐趣。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习题设计,力求设计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练习。例如,在四年级《找规律》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1.一根木头锯5次,最后变成几段?2.一根木头,如果要锯成6段,要锯几次?3.把柳树和杨树种在一个圆形的鱼塘上,每2棵柳树间有1棵杨树,如果现有75棵柳树,那么杨树需要多少棵?我要求学生自主解决该组题,说说为什么这样做。第一题是基础性练习,就是按照间隔排列的顺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第二题是反式练习,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间隔”的意思,属于中等练习。第三题是提高题,四年级的学生刚找到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两端比中间多1”,但要把物体排列成圆形,再找规律,却要思考一会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情绪更高涨了,部分学生能解答这3题,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解答出第1和第2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解题方法上作了更多的探究。特别是第3题,学习上有潜力的学生甚至把规律找得更加科学仔细。这样习题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困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内驱力,而且能使学优生不断挑战自我,找到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甚至从教师和集体的赞扬中获得附属内驱力,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利用差异,进行合理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尽可能让A层次(学困生)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如他们回答正确,我就加以肯定;如果回答错了,我也不批评,而是鼓励他:“你再想一想。”当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遍,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们下次能认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A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就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就在旁边写上评语。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就会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即使只有一点点进步,也加以肯定,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能使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利用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篇4: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近年来,我国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nnication)的研究使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提高外语人才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该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所以在学英语时,当学生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背景与英语学习中所蕴涵的英美文化背景发生碰撞时。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文化障碍给语言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这种文化差异也影响着外语教学。下面列举文化差异方面的几个实例,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例如:“You al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的“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虚心能使人进步。听到别人的赞扬,即使心里高兴,嘴里也总是说:“不行”、“差得远了”之类的话。但听到外籍老师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时总会马上做“No,my Enlish is still far from per-feet,”之类的反应。但是,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在这种场合听到“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ving so”才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若以自己文化为中心与外国人交往不仅会造成交际失误,而且容易伤害他们的情感产生心理距离。…个美国人在听到中国入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时,他觉得好像受了污辱,似乎他要去一个他不该去的地方。难怪有火说“犯了礼貌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令人宽容”。

英语中的adult books这一词语,从字面上看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译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思,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的代名词。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样一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

英语的本族人常将chicken比作“懦夫,胆小鬼”。而汉语则用“胆小如鼠”来比喻此意。说英语的本族人在谈到某火贫穷时,会使用“as poor as a church-mouse”来形容,而中国人绝对不会用“穷得像教堂老鼠”作比喻。

例如英语中“peasant”一词与汉语中的“农民”就有着不同含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的,《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定义:“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在汉语中,“农民”指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无任何贬义。

以上各例都说明了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如果不了解语言中蕴涵的文化知识,那么有时就会出现交际失误甚至是错误。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理解融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文化障碍,促进英语教学。

篇5:《差异教学论》读后感

摘 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文章从预学查异、了解学情,初学适异、明确方向,研学导异、提升认知,拓学展异、契合需要等方面,研究阅读教学中差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差异教学;语文教学;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3-01

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经历、认知特点方面的不同,在语文学习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遴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照顾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预学查异,了解学情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环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即展开对学生预习效益的检测,在检测的反馈信息中排查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根据最终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弥补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差异,为他们扫清体悟文本的障碍。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就在教学伊始进行了预习差异的检测:首先,教师罗列出一组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还能说出几个描写色彩的词语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蝴蝶谷是怎样形成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既复习了课文的词语,又梳理了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文本中富有特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本的主体内容,并在拓展积累中把握学生词语的积累程度。教师还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再次梳理整合对文本的感悟,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文本的把握程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初学适异,明确方向

新课程改革呼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适合的初学要求,并适当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初学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中进一步整体感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差异。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教师就直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夏天到了,如果你是荷塘里的一种小动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播放音乐:雷声、雨声、蛙声、知了声,等等。诗人想变点儿什么呢?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想变、、、和,最后看见小小的荷塘,我真想变成。教师在初学适异环节提出的两个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第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借助生活的经验为感知文本情境蓄积基础;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潜入文本,探寻思考诗人想变点什么,从而将视角指向整篇文本。

三、研学导异,提升认知

研学导异是实施差异教学课堂的重要?h节,也是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前两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文本认知差异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实际,对学生的学习重点进行指导,共同研究制定相通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例如,在《鸟岛》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鸟岛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因此,根据学生这种普遍性的认知差异,教师将教学的探究性话题确定在两个方面:文中的鸟岛是一个怎样的岛屿,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的描写非常生动?这两个研究性话题,分别指向了文本的内容信息――课文介绍了怎样的鸟岛,从文本语言内容中感受鸟岛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的关注点指向了言语形式――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对鸟岛进行描写。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同问题的协作共进,不仅有效地缩小了文本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启发中,反馈、修正探究结果,达成课前预设的基本教学目标。

四、拓学展异,契合需要

一堂课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就可以分别提出具有弹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为例,教师在拓学展异的板块中就进行了这样的设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试背;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还可以加上动作;拓展延伸,放飞想象,出示:夏天来了,我想变成。最后总结:夏天,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神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快乐!教师首先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补充拓展。这一环节中的教学要求都源于文本,但又高于文本,是对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深入认知的历练,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满足了学生的个体性学习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6:《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一、面向人人的均等教育机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方法和手段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所以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策略》,觉得受益匪浅,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有不少指导意义。其实所谓的“差异教学”并不是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差异是永恒的,无法消除的,人没有了差异就成了“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书中,作者肯定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确实,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也或多或少有着差异。

教师是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首先在各个教学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在教学关键环节的兼顾,学生这时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课提问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班级大部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另一部分针对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有学习困难或超常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考虑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成功感教学。

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同学间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如同学间合作,小组合作等等。在口语交际中,我常常运用这种方式,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上台来表演对话。对于这种方式,学生都很乐于接受。

施差异教学,首先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承认差异不难,可当面对差异时,要正视它却不容易。有了这颗宽容的心,就能包容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有针对地教学,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照顾到这一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所有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体现这个差异。

其实,差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好好地运用差异教学这一教学理论,让它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另外,教师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差异特征。教师决非事事万能,正确地认识了学生的差异,还要学会通过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来采取一种适合师生双方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教师还必须做到学会反思。

第一,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评价来自于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标准则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程度来度量的。

第二,注意自己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线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从而获得成就感。

第三,成为学习型教师。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

第四,有顽强的意志力,只有顽强的意志力,才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教师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一定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三)

《差异教学策略》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

那时我想到:能否先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迁移到新课中,于是,我在进入蝴蝶谷美景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而是用音乐和图片把学生先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你来到蝴蝶谷,你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你最想说的一个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差异化教学》读后感

这本书有个故事我读了三遍,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主要讲两个孩子同样在上两节课,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不同。爱丽丝是个活跃的女孩,她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新奇,开学第一天,第一课老师安排座位是按照字母顺序坐的,她却抱怨怎么不能改姓,然后与座位后面的谢莉尔打招呼,却收到了里奇得老师的批评说他没有遵守纪律。这节课爱丽丝上得很压抑。而与此相反的是杰弗里,他是个整洁干净礼貌待人的男孩,他在本节课上非常认真的听着里奇得老师的讲解,认真做着笔记,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第一节课下课了,第二节课开始了。很显然,这节课是爱丽丝喜欢的课。看她与合作的小组成员准备好物品后等待着教师的下一步安排,她需要展示小组的成果。而与此相反的是杰弗里,他迫切希望这堂课内容赶快结束,他担心他的小组工作,他不希望最终还要完成其他人的工作。第一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杰弗里,不太爱创新,喜欢直接接受教师的知识,再读的时候,发现这种现象小学常见,每个孩子都有其出彩特殊的一面。最后读,我在寻找是否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多多运用视觉听觉和动觉,学生不仅会学得更快更容易,而且他们也会喜欢学习。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关注学习,那么他们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

本书中杰弗里是个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说他偏爱的输入系统是视觉的。他喜欢坐前排,并且喜欢阅读书本,他也是个独立的学生,对他来说在小组中工作会感觉不舒服。他在“学校课业比赛”中是成功的,他知道如何获取语义信息,而且可能擅长将这些信息用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标准化测验中。

另一方面,爱丽丝需要活动和交谈,她是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活动来输入信息,通过伙伴或者团体合作,爱丽丝有机会借助动觉和听觉通道来加工信息。听觉学习者需要说和需要听得一样多,这才是他们真正学习到东西的方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建议教师要运用各种信息输入方式。所有的信息通过感觉系统进入我们的大脑,教育者必须意识到个人不仅有有偏爱的感觉系统,而且很有意义的是被触动的感觉悦动,从而使感觉变得更加完美。所以,对于爱丽丝,如果允许爱丽丝走动和说话的话,那么她会从视觉方面接受信息,不言而喻,我们都能够使用所有的感觉通道。在不同方式接受信息的能力方面,有些学生会比其他人更平衡些。

但是千万不要让学生利用感觉偏好作为不恰当行为或者不能完成任务的借口,这是重要的信息和极好的工具。没有理由让学生靠此来扰乱课堂,它会让你意识到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书中有个例子,贾森是一个表现出听觉偏好的8年级学生。他通过听和说比以前学得更好,当这一点得到证实之后我发现自己也比较少在他说话的时候指责他,除非他干扰了课堂。但他开始利用这一新信息作为借口,我对课堂模式进行改变,设计成试听动模式,运用黑板、投影仪、讲义、PPT演讲文稿等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运用某种动作或活动。

本书还介绍了学生不同的感觉系统对自身学习的影响,比如视觉记忆偏好,他们可以在脑海中浮想到各种情节以便更好地回忆起来,对他们而言,电影、地图、图形、表格和绘画通常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动手学习者他处理问题不会去阅读录像机的手册,他直接动手实践直到弄明白为止。最有意思是涂鸦者学习方式,他们在涂鸦过程中可以使大脑兴奋起来,表现更加活跃,静坐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常的情景是,如果教师待在附近,就会让那个学生平静下来,摸一下肩膀以表示肯定,也会让其安静下来。

篇8:论高中差异性地理教学

一、系统地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做到详细了解,才能保证地理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百战不殆。教师在接手一个高中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之后,首先就是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已学知识点简要回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能力考核,系统地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获得高中生地理学习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后,教师特别要注重一点:对滞后位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了解地理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看是属于地理概念掌握不够牢固、看图研究能力滞后,还是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能力欠缺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确定教学方案。对滞后位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地理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跟踪帮扶,这是差异性教学的一项前置措施。

二、分类制定目标,确保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科学制定分层目标。要使地理教学工作能够兼顾学生的地理学习实际,满足学生基础和能力的要求。无论是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地理规律的分析,还是看图研究能力、案例分析能力,都对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地理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对他们提出的目标侧重于深奥一些、拓展一些,难度明显大一些。而对更多的中等及以下学生而言,则适当放低标准,除了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要点和难度适中的地理发展规律,在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相对降低一些要求,确保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减少负面情绪,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三、课堂精心组织,引导每个层面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差异性地理教学,课堂环节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积极参与。首先,按照6人组的规模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好、中、差层面学生各安排2人。让优秀生在地理学习中发挥方法指导、思维引导的作用,带领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以及指导学困生形象快捷高效地记忆地理知识点,这些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互助帮扶作用非常明显。其次,在学习线索引领上体现差异性。向学生出示地理学习思考题作为驱动任务,将任务交给每一个小组进行独立操作。任务里面适当分布不同难度的题目,确保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参与的空间,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法,为提高学生整体参与性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再次,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也注重兼顾差异。回答问题时优秀生回答深奥的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而学困生则回答较低难度的问题。无论是在一对一的师生互动中,还是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都要体现差异性的兼顾。要对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进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不同的目标引领、不同的措施推动下,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具有明显的进步。

四、落实梯度作业,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在高中差异性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两个方面着手,科学设置差异性作业和进行差异性考核,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首先,设置梯度作业。教师在课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不同难度的作业,中等以下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要点和基本规律的掌握、理解、记忆,而优秀生群体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开放性的题目,让他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差异性作业设置,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梯度。作业的设置,要适当高于学生的能力,但不可过高,要让学生保持跳起来能摘桃子的状况。其次,在能力考查和成效考核方面要体现差异性。从能力方面看,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理现状的能力、结合经济因素对地理规律进行分析的能力,这些方面要有所区别。对中等以下学生一定要降低难度,保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与目标要求相对应。另外,在平时阶段性考核检测中,为了避免学困生经常出现低分,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考核,单独设置试卷,单独命题,同样采取统一考试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差异性训练考核,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差异性教学,是对学生发展实际的有效兼顾,也是对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探索,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地理教师要能够立足新课改要求,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对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拓展,从而让地理教学成效得到快速的提升。

摘要: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应抓好四方面的要点:一是系统地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二是分类制定目标,确保符合学生能力;三是课堂精心组织,引导每个层面学生积极参与;四是落实梯度作业,保证学生独立完成。

关键词:高中,地理,差异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若如.分层教学不同目标的定位——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2).

篇9:浅论高中语文如何开展差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差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对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8

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实施语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所要侧重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何为差异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特征及现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而且还能实现语文教学上的兼顾性与全面性。当然,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围绕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一、客观认知个体学情,明确学习目标的差异性

所谓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合理打造差异性教学,其实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客观地设计学习目标、课堂提问内容、日常练习方法。在此期间,围绕差异教学的理念特征,合理设计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这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本身对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如果直接要求他们探究知识核心,掌握重点,这显然是不合理,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教学安排。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语文教师在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目标期间,可以将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如掌握新课中出现的生词、通假字等,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用法,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熟读课文,若新课为文言文、古诗等,可以利用课下的注释进行初步的翻译,尝试了解课文内容。当这部分学生达成了基本学习目标要求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指导,并节省大部分课堂时间。相反,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设计难度稍高的学习目标,如熟读课文、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而在此期间,这部分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标注,然后统一在课堂中解决。如此规划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

二、慎重对待问题设计,明确课堂提问的差异性

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点燃学生的智慧。但是,受到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多项要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语文问题的分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此,在课堂提问阶段合理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之中,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点。以《劝学》为例,在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三个思考性问题:第一个,作者利用“青”“木”“金”“冰”比喻论证了哪些问题?第二个,作者为什么要利用“青”“木”“冰”“金”来比喻论证问题?第三个,作者借助这些外物进行比喻论证的出发点和意图是什么?纵观上述三个问题,前两个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参与操作,在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他們可以很快给出回答。但是,第三个问题则延伸性很强,而且需要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操作。这样,各个学情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锻炼,从而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当然,语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能提高问题的回答效率,也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加深刻地领会知识的真谛,洞悉正确的答案。

三、正视学生个体成长,明确学习方法的差异性

在平日的生活中,正视每一个位学生个体在语文能力上的成长,哪怕他们的成长速度很慢,语文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并给予鼓励。语文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进步速度的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由此让传授的学习方法符合他们自身的能力实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本身就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自学期间,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并简单地使用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不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自学)。这类学生需要对新课中的基础知识点(例如对“为”“穷”的不同用法的掌握)进行自主探查,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课前完成对新课知识框架的构建,而且当他们通过自学寻到问题后,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互动探究。针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互联网上查找一下那些尖子生的学习心得,以及是如何开展自学的,然后让他们在模仿其自学步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另外,在学生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期间,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融入翻转课堂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习视频,以此提高他们的自学效率,让他们在按照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方法的牵引下提高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语文教师在提供帮助期间可以适当地降低对部分学生的期待值。

总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受用于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地面向优等生或后进生。高中语文教师在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意识,正确认知差异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其次,灵活地运用差异性教学,切忌死板、僵硬,这样有助于提升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后,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的关键。

上一篇:国土的颜色诗歌下一篇:填埋场中废弃物稳定问题